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昭和史
滿額折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昭和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20 元
優惠價
9046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1. 打破昭和史只是戰爭史的刻板印象,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娛樂等全面看待日本昭和時代。
2. 有別於以己身經歷作為書寫材料的昭和史,本書以歷史學角度,綜合研究成果與史料,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文字,娓娓道來昭和時代64年間對日本影響重大的關鍵大事。
3. 日本第一線昭和史研究權威古川隆久寫給大家的昭和通史。

【內容簡介】

理解昭和,也是理解台灣,
特別是日語世代無法言說的生命經驗,
我們或許可從作者描述的那些娛樂與生活習慣當中,
瞥見父祖輩的形影。

談到昭和史,總讓人想到那場對於近代世界局勢影響深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本書也不免提到這場戰爭,卻是更全面地將觸角擴及當時代日本的歷史發展,包括憲法的制定、學校教育的演變、人民生活的樣貌,乃至於大眾娛樂文化的開展等……

作者古川隆久是正統的日本史學者,專研日本近現代史三十餘年,目前是第一線的昭和史研究權威,在這本教科書等級的昭和通史當中,他以三個觀點縱貫全書――
第一、 側重庶民觀點,因歷史源自於眾多庶民日常生活的積累。
第二、 重視國際關係,因為昭和時代的日本,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已經與世界的脈動緊密連結在一起。
第三、 注重少數觀點,因為少數的質疑總是能讓社會轉變成適合更多人生活的樣態,日積月累之後就是現在的日本社會、國際社會。

透過這樣的書寫,帶領讀者放大看待昭和史的視野,也更透徹了解日本近代史的發展。

作者簡介

古川隆久
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都。一九八六年東京大學文學部國史專修課程畢業,一九九二年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後擔任廣島大學綜合科學部專任講師,橫濱市立大學國際文化學部講師、助教授等職,並於二○○六年起擔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
著有《戦時下の日本映画》(東京:吉川弘文館,二○○○)、《昭和天皇》(東京:中公新書,二○一一)、《近衛文麿》(東京:吉川弘文館,二○一五)等書。

【主編序】
昭和已遠,台灣的「戰後」卻從未到來 劉夏如

日本是目前唯一保留年號紀元的國家,「一世一元」看似古老,實際上為「被創造出來的傳統」。而作為時代特色的區分,例如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明治百年」、「大正民主」等用語,都是戰後日本知識人的發明,反映社會的歷史意識與時代需求。令和時代伊始,市面上就已有許多冠上「平成史」的作品,具體意義當然留待時間檢證,但年號具有的時代感,已形成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也成為許多研究者探索的有趣課題。

提到「昭和」時代,總是伴隨著戰爭的陰影。不管是半藤一利的通俗暢銷書,或水木茂的自傳式漫畫,戰爭佔盡通史敘述裡的絕大篇幅,戰前出身的他們,不管有無實際的戰場經驗,對於那場愚蠢慘烈的戰爭,都窮盡一生的追究,努力傳世以提醒勿蹈覆轍。

而論及戰爭,避免不了罪行的責任探討,昭和天皇當然就是昭和史的核心人物。目前華文世界流通的昭和天皇形象,以美國學者賀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的二○○一年普立茲得獎作品《昭和天皇:裕仁與近代日本的形成》為代表,該書與約翰・道爾(John W. Dower)的《擁抱戰敗》連續兩年獲獎,蔚為日本研究圈的話題,日譯本很快就上市,但旋即在日本引發爭議,因為與日本社會長期以來所理解的昭和天皇形象落差實在太大了。批評者如秦郁彥、坂野潤治等,皆為日本史著名專家,他們直接就史料證據進行反駁,認為畢克斯誤讀史料或刻板印象太深。論爭後來逆向回流至美國,引發美國的日本研究者第二世代與第三世代之間的熱議。

本書作者古川隆久,一九六二年生,是目前昭和史研究的第一線學者,著作等身,研究課題主要以帝國議會、官僚、軍人等政治史為主,但也相當關注社會史的議題,例如戰前的電影與東京奧運。二○一一年Suntory學藝賞得獎作品《昭和天皇:「理性の君主」の孤独》(中公新書,二○一一年),透過綿密的史料論證,細膩刻畫昭和天皇的全貌─努力實現君主理想的同時,被舊憲法的制度設計與國民的排外主義背叛,開戰終戰的決斷過程與戰後如何忍辱負重,而這些研究成果,也反映在本書的通史敘述上。

或許純屬巧合,曾與他論爭過立憲君主制定義的京都大學教授伊藤之雄,也在同年出版《昭和天皇伝》(文藝春秋社,二○一一年,後收入文春文庫,二○一四年),該書於二○一二年得到司馬遼太郎賞。這兩本細緻的昭和天皇傳記,可謂目前日本學術研究的代表,其中昭和天皇的形象,與華文世界的認知落差甚大。讀者或可從本書的行文中,體認實際的差異何在。

通史寫作的困難在於,如何兼顧同一個時代不同面向的敘述比重,取捨之間又能傳遞出撰史者所欲詮釋的「時代精神」。作者走筆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娛樂等各個層面之間,旁徵博引,今昔對比,隨手羅列詳盡的數字圖表,適時反駁日本目前流通的錯誤通說;重視庶民觀點、強調國際關係、留意少數派,這些寫作方向的設定,也反映了目前日本學界的研究動向,可以補足現今台灣書市上的圖解譯書,與英語圈或簡中版的日本研究書籍。

作者反對片面比附論斷的法西斯體制說與黑暗時代論,強調歷史主體的慾望與能動性,行文謹守學者分際,即使批判也是點到為止。雖然極力批判軍部,但並非法西斯軍國主義大帽一扣便了事,而是清楚交代脈絡與結構。筆致淡然,例如,即使對於許多戰前明明是體制擁護者,戰後卻搖身一變為民主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也只以學生年輕世代會感到困惑而輕輕帶過。

本書原文設定乃是針對日本人的昭和通史入門,每章前都有年表可對照本文,書末附上更進一步的參考書目。台灣版雖有詳盡的譯註,但若能有可信賴的文本與完整的脈絡,相信更能增添閱讀的樂趣與知識的喜悅。本書可說是目前最完整信實的昭和史教科書。

戰前昭和期(第二、三章)牽涉日中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許多因果敘述或許很難讓各方都滿意,但也更見其舉重若輕的功力。作者在此特別留意「帝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台灣身為日本帝國一員,身影隨之浮現。

然而從台灣的角度看,戰前昭和就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日本」是無數家族私領域的經驗存在,影響涵蓋政治經濟食衣住行全方面。理解昭和,也是理解台灣,特別是日語世代無法言說的生命經驗,我們從作者描述的那些娛樂與生活習慣,或可瞥見父祖輩的形影。

為期六十四年的昭和史,從失敗到重生,形塑了當代日本的基礎全貌。對日本而言,除非再一次大戰發生,否則「戰後XX年」的提示語將如影隨形,如果昭和史只等於戰爭史,那麼「戰後」似乎永遠未曾結束過。這或許也是日本人對於總結平成史、迎接令和新時代會如此熱衷的原因了。戰後昭和(第四、五章)歷經民主化、復興、經濟成長,始終無法完全擺脫那場戰爭的陰影。東亞的戰後處理、冷戰、美國因素等,在進入平成年代後一口氣浮上檯面,讓沒有實際戰爭體驗的新一代日本人疲於應付。

然而,想走出歷史陰影的不只有日本,台灣今日處境也與此息息相關。本書系在引介日韓(慰安婦問題)、日德(戰爭責任與地緣政治)比較之後,透過昭和史的再理解,重新檢視台灣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昭和已遠,台灣人的「戰後」何時可以真正到來呢?

【作者序】
˙稱之為「昭和」的時代劃分

「昭和」這個年號,在日本使用於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八九年一月七日。換句話說,改元「昭和」至今(二○一六年)已經九十年了。

本書會盡其所能地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描繪這個時期,也就是日本昭和時代的歷史樣貌(昭和史)。即便受限於日語此一語言,但筆者還是冀望能夠透過此書,讓更多的人們,或是至今對歷史毫不關心的人們,開始對近現代的日本歷史產生興趣,成為打造「更美好的日本」、「更美好的世界」的開端。

不過,「昭和」這個斷代法是刻意為之的。話說「年號」原本是中國歷代皇帝為了向人民展示自己那連時間都能支配的巨大權力,所設想出來的產物。

因此,這樣的斷代法也有著不符實際潮流的一面。譬如,一九四五年夏天發生了日本戰敗這件在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並且以此為契機,於一九四七年春天實施了現行的日本憲法,使得國家的樣貌產生根本上的轉變。也因此,日本高中的日本史教科書中,多半稱呼日本戰敗前為近代,之後為現代。又或者,家電產品普及後,日常生活型態為之一變的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七○年代,若從這樣的生活型態角度來看,「昭和」的時代劃分實在稱不上是首選。

但是,就如同我們所知道的,在書店和圖書館裡,有著「昭和史」,或者是「昭和史的○○」、「○○的昭和史」這樣標題的書籍多如牛毛。現代日本人對於昭和時代此一時代劃分,就和明治時代、大正時代一樣,甚至比這兩種稱呼還來得更為熟悉。而且,雖然只不過是偶然,但與昭和時代幾乎重疊的一九二○年代後半到一九八○年代末期的這段時期,根據觀點的不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的時代區分。

舉例來說,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國際上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始將共產主義運動視為洪水猛獸,接著東歐的共產國家崩潰,然後到冷戰結束,這些時代潮流的演進,幾乎就發生在這段時期。在日本國內,這段時期也與政黨內閣時代開始,經歷中斷,再到戰後自民黨長期政權面臨終結為止的趨勢雷同。從文化型態來看,單一作品可以透過電影、唱片、廣播被人們集體享受的大眾文化正式開展,再到像卡拉OK、隨身聽這種個別消費的全新大眾文化娛樂形式出現為止,也與這段時期幾乎重疊。

有鑑於此,還希望各位讀者能將「昭和時代」看成只是把重點放在日本這個區域歷史的一種時代區分標準。

但是,昭和時代總計有六十四年,遠遠超過有著四十五年歷史的明治,是日本史上使用最久的年號。想當然耳,這段時間若不再區分成幾個時期,很難去理解歷史的動向。

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期間,由於持續進行著大規模戰爭,宜將之視為一個整體時期。此外,關於戰後方面,經濟成長成了政治及社會主要的關心焦點,而作為其起點的一九六○年代,是相當重要的分水嶺。基於上述理由,將本書劃分成戰前、戰時、戰後前半、戰後後半,共四個章節。

不過,在此之前,還另外花了一章的篇幅來說明昭和時代初始的日本樣貌,當時的政治及教育制度,還有人們對於社會及人生的思考模式等,各個層面都與現今有著雲泥之別。如果沒有先理解其間的差別,很可能會發生意料之外的誤解。

˙看待昭和史的三個觀點

除此之外,本書雖然稱之為昭和史,但憑著個人的能力以及有限的篇幅,想要鉅細靡遺地陳述所有的事情終究是不可能的。因此,筆者選定了自身相當重視的目標來建構本書內容,亦即希望至今未曾關注過歷史的人們也能拿起本書閱覽;試著呈現至今為止的有關昭和史的調查研究;從現在這個時間點來回顧歷史並探討那些逐漸成形的觀點,於是本書著重於以下三個觀點。

第一,側重庶民觀點。這不單純只是為了讓那些先前對歷史毫不關心的人們也能夠接觸歷史,而是因為實際上的歷史也源自於眾多庶民日常生活的積累。

再者,重視國際關係。因為昭和時代剛起步的當下,日本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已經與世界的脈動緊密連結在一起,這點與現在是一樣的。

最後,莫忘少數派的觀點。政治以及人們的社會意識實際上有著以多數派為優先的傾向。其結果就是少數派人士受到壓抑、被迫犧牲。但另一方面,質疑「這樣是正確的嗎?」的人們也一直都存在,並且透過這些人們的努力,一點一滴地將社會轉變成能讓更多數人容易生活的型態,而其日積月累的成果就是現在的日本社會、國際社會。雖然想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描述出淺顯易懂的歷史脈絡,就必須偏重於多數派的動向,但還是希望能替少數派留下些許篇幅。

以上述的觀點來綜觀昭和史,便會產生出該如何去看待「個人vs.全體」時某一方的疑問,因此本書將會於各個章節中留心這樣的問題。

筆者一向引用龐雜眾多的史料來書寫文章。史料是指過去的人們所製作並流傳至今,成為歷史研究材料的事物。廣義來說,包含了土木設施、建築物、照片、影片、道具、藝術作品等。狹義則是專指透過文字記錄下來的文獻。筆者認為透過直接閱讀史料,去呼吸該時代人們的空氣,在理解歷史上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但若以這樣的形式書寫,不管怎樣都會使本書難以閱讀。由於本書希望讓先前都未曾關心過歷史的人們也能拿起來閱讀,便決定不直接引用史料了。

此外,僅憑一人之力,要根據第一手史料就將昭和時代共六十四年間的全部歷史都研究透徹,是不可能的。在本書的撰寫上,當然會活用筆者至今的研究成果,但這是不夠的,所以還會利用到眾多先進的調查研究成果,在此先向各位先進表達由衷的感謝。同時,想要更進一步瞭解本書內容,或是對本書的主張抱持疑問的讀者,也請務必參考卷末附上的參考文獻。

目次

主編序 昭和已遠,台灣的「戰後」卻從未到來 劉夏如
序 稱之為「昭和」的時代劃分╱看待昭和史的三個觀點

第1章 昭和時代的開幕 改元當時的日本
1.擁有殖民地的「帝國」
改元時的日本領土
2.憲法、國家與政治
天皇主權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的規定╱改元當時的眾議院與貴族院╱超越一切的天皇統治
3.官僚制度與地方制度
改元當時的中央政府╱一道三府四十三縣的地方制度
4.教育
國家至上主義的學校教育╱超低升學率
5.軍事
天皇的直屬軍隊╱日本軍隊的階級制度╱日本軍隊的規模
6.經濟
國內支出毛額與國家預算的使用途徑╱農業中心的產業人口
7.國際關係
以國際聯盟與美國為中心
8.交通與通訊
交通系統以鐵路與海運為中心╱遍布各地的海運網
9.人們的日常生活
當時的平均壽命╱庶民與菁英之間的巨大鴻溝╱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觀念╱嚴苛的勞動環境與持續進展的都市化╱服裝、住宅、社會保障、信仰自由
10.娛樂
因環境而變的娛樂型態╱具有存在感的敘事電影

第2章 混沌的時代 1926-1937
1.昭和金融恐慌
混亂加深的政黨內閣╱金融恐慌的擴大
2.田中義一內閣的迷航
舉辦首次男性普通選舉╱三一五事件引發的大規模逮捕╱張作霖爆殺事件(皇姑屯事件)
3.經濟大恐慌與裁軍
金解禁的實施╱統帥權大論戰╱濱口雄幸狙擊事件
4.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與滿州國
滿州佔領計畫具體化╱被默認的侵略行為╱關東軍主導的滿州國建國
5.五一五事件與脫離國際聯盟
五一五事件的爆發╱承認滿州國與國際聯盟退出論
6.天皇機關說事件與陸軍鬥爭
天皇機關說事件╱白熱化的陸軍派系鬥爭
7.二二六事件
日本近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再次點燃的世界軍備競賽
8.社會與文化
階級差異擴大╱電影的有聲化╱黑膠唱片與大眾音樂的出現╱棒球人氣與技術的發展

第3章 戰爭的時代 1937-1945
1.日中戰爭的爆發
盧溝橋事件╱神聖化的戰爭╱國家總動員計畫的發動
2.陷入苦境的日本
愈演愈烈的上海會戰╱從軍衛安婦問題╱紊亂的士兵風紀╱南京大屠殺╱張鼓峰事件╱東亞新秩序聲明╱美日通商航海條約作廢
3.三國同盟與大政翼贊會
反軍演說事件╱美國的對日經濟制裁╱德義日三國同盟╱大政翼贊會的創設
4.太平洋戰爭的開端
日美諒解案╱東條英機內閣成立╱太平洋戰爭的開始╱無法止息的侵略戰爭
5.日中戰爭期的社會與文化
軍需景氣導致的娛樂業盛況╱強化的統制體制
6.初期戰況的翼贊選舉
勝利氣氛下的大選
7.一面倒的戰況
被隱瞞的敗北事實╱惡化的戰況
8.一擊講和論的失算
塞班島淪陷╱開始空襲日本本土
9.戰敗
沖繩淪陷╱《波茨坦宣言》與無條件投降╱莫大的戰爭犧牲人數
10.太平洋戰爭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戰時色彩強烈╱荒廢的民眾生活
11.戰敗的主要因素
國體論的理念╱日軍的戰力╱戰時的政治情勢

第4章 民主化與復興 1945-1960
1.日本戰敗與世界
戰敗後的日本╱亞洲情勢的轉變╱聯合國的創設
2.戰後政治與戰爭責任
天皇拜訪麥克阿瑟╱GHQ統治下的生活╱二戰結束後的政治狀況╱戰犯審判
3.日本的民主化
《日本國憲法》的制定╱轉換成民主主義教育╱民主化推廣的影響
4.韓戰
南韓與北韓的分立╱「朝鮮特需」帶來的好景氣
5.談和
達成協議結束戰爭╱談和條約、安保條約、行政協定的締結
6.佔領時期的文化
GHQ的民主化政策╱同人誌的氾濫
7.恢復獨立
勞動節事件與天皇巡幸╱吉田派對反吉田派的政界重組╱第五福龍丸事件
8.保守合同
自由民主黨的建黨╱日蘇共同宣言╱住宅公團的設立╱黨內派閥的形成
9.安保改定問題
吉拉德事件╱六○年安保鬥爭
10.經濟成長的開始
神武景氣與岩戶景氣╱三池煤礦爭議╱洞爺丸事故

第5章 經濟成長與成熟 1960-1989
1.自民黨單獨政權的繼續
為什麼自民黨單獨政權能持續下去?
2.高度成長的軌跡
驚人的成長率╱富足的人民生活
3.新幹線與東京奧運會
東海道新幹線與名神高速公路╱東京奧運會的舉辦╱日本萬國博覽會
4.經濟成長的代價
都市圈的人口增加╱大眾交通工具事故的增加╱擴大的公害問題
5.沖繩返還
與韓國建交╱開始展開沖繩返還的交涉╱沖繩返還的實現╱貿易摩擦與皇室外交
6.學生運動與大學紛爭
愈演愈烈的學生運動╱從「淀」號劫機事件到淺間山莊事件╱大學紛爭
7.電視時代
娛樂節目的普及
8.田中角榮與石油危機
日本列島改造論╱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洛克希德事件
9.恢復成長的經濟
Japan As Number One
10.中曾根康弘與國鐵民營化
公營三社的民營化╱演變成社會問題的校園暴力
11.改元前後的政治和經濟
接連不斷的首相醜聞
12.多樣化與成熟
西方化與小型化的進展╱《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的成立╱日航巨無霸客機墜機事件與後來的過激派
13.昭和天皇駕崩
最長壽、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駕崩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9 人們的日常生活

˙當時的平均壽命

明治中期以後到昭和初年這段期間,人口增長了一倍,但國民的平均壽命卻很短,仍在四十歲出頭的程度。可以知道雖然醫療和營養水準的提高讓人口有所增長,但還沒有進步到能夠延長平均壽命的地步。 

平均壽命短的最大因素是嬰幼兒的死亡率過高,這時期雖然生育了很多小孩,但大部分都在幼年夭折,長大了也會在青少年時碰上肺結核這種在當時尚無治療對策的可怕傳染病。另一方面,成人之後能夠長壽活到超過八十歲的,非常少見。

當時也還沒有營養滿點的嬰兒配方奶粉或副食品的真空調理包。長大成人之後,大部分民眾每天吃的是與「一汁一菜」幾乎相同的簡單料理。肉或魚一個月只能吃上幾次,雞蛋之類的更是幾乎沒機會吃到。雖然合成的添加物很少,但一般來說,餐點都是些雖然還算有熱量但稱不上是營養均衡的東西。而且,不僅預防接種很少見,還有很多尚未發現治療用藥或是還沒有確立治療方法的疾病。

˙庶民與菁英之間的巨大鴻溝

當時社會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庶民與菁英階層之間的差距十分巨大。在當時,庶民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尋常小學校或高等小學校畢業之後就進入社會工作,從整體社會來看,大學畢業生是得天獨厚的超級菁英份子。

農民有將近三成是向地主租借農地耕作的佃農,四成多是僅靠耕作自己的土地仍無以為繼,還需要租借農地的自耕農兼佃農。雖然也存在著地主就是自耕農的情況,但他們還會將廣大的土地借貸給多數的佃農,然後將租金轉而投資股票,充滿著所謂「不在地主」的存在感。山形縣的本間家就是事實上支配著廣大地區的不在地主代表性案例。

工廠勞動者(勞工)除去少部分的熟練工人外,都是臨時工,工廠勞動者與事務員(職員)在上班時的服裝也不一樣。一般來說,事務員與現今的上班族一樣是穿西裝打領帶,領的是月薪;工廠勞動者則是穿著工作服上班,領日薪。縱使是在只有事務員上班的政府機關或公司行號,大學學歷以上的菁英組與中學學歷或專門學校、大學專門部畢業的非菁英組,彼此使用的廁所及用餐的餐廳也不一樣。

從薪水來看,尋常小學校畢業就能擔任的最下級官員,年薪是五百日圓。相對地,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後通過文官高等試驗的人,起薪是年薪一千一百日圓,與中央局長級的五千二百日圓年薪,則有十倍以上的差距。這個時期的勞工,平均日薪不到一日圓,一個月下來是二十五日圓,換算成年薪是三百日圓;事務員的平均月薪則是一百一十四日圓。由於事務員的薪水已經包含了津貼,所以年收入不能單純用月薪乘上十二來計算,而且因為還沒有所得稅扣繳制度,所以如果先行扣除額不多,換算成年薪大概是二千日圓左右。

順帶一提,當時的稅金基本上是財產稅和營業稅,但經歷過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增加了像是消費稅及所得稅性質的稅目,形成了相當複雜的稅務體系。不過由於是以財產稅為中心,而消費稅是以奢侈品為中心徵收,所以大多租賃土地或房屋生活的都市下層民眾,是不用繳納稅金的。要到一九四○年春天以後才變成像現今這樣的所得稅中心制度。

˙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觀念

雖然男尊女卑的觀念從江戶時代起就逐漸在改善,但仍舊強烈。民法上碰到外遇的情況不會追究男性的責任。關於賣春,雖然明治初期就有廢娼運動(賣春廢止運動),但仍然是合法的。而自由戀愛本身不是犯罪,以戀愛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電影也很多,但是幾乎不存在著能夠接受自己小孩自由戀愛的父母親。在大多數成人的意識中,男女在人前牽手之類的是非常傷風敗俗的行為。夫婦偕同外出時,也一般都是丈夫在前,而妻子隔著一段距離在後隨行。

在農林漁牧業中,女性自古就與男性一樣從事勞動工作,但同時還負擔家事,比男性更為辛勞。另一方面在近代制度當中,低學歷的年輕女性會因為能充當工廠的單純勞動者而受到重視,反而是高學歷的女性能夠活躍的場域十分狹小。

除了小學校教職員之外,在政府機關及公司行號中,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是扮演輔助性的角色,工廠女性勞工薪水也比男性來得更低。繼續往上升學的比率也是女性較低,為了女性而設立的進階學校(高等女學校、女子專門學校等)的教育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讓女性能順利就業,而是著重在「賢妻良母」的養成,也就是作為菁英男性的妻子,培育她們成為能夠適時適所地管理家庭、教子有方的專業主婦。

試圖提高女性地位的運動(女性運動),除了之前提到的廢娼運動外,婦女參政權運動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但由於男性社會對廢娼運動的強烈反彈,看不到實質上的進展。根據昭和初期的調查,內地的公娼人數約有五萬人,而官方承認的賣春區域有一萬一千一百五十四所。

˙嚴苛的勞動環境與持續進展的都市化

佔了人口半數的農民,不管是自耕農還是佃農,勞動條件都十分嚴苛,花費了大量的肥料和農機使用費,農產品的價格卻十分低廉,整體來說生活水準很低,不太有能享受娛樂活動的餘裕。為瞭解決這種狀況,負責處理農業營運資金的低利融資、統一購買肥料及農機(因為統一購買所以會便宜)的同業公會逐漸普及,不過仍然沒有根本性的改善。而佃農則經常發生要求減免租金和反對收回土地的「小作爭議」。此外,作為農業振興制度一環的全國性組織農會,不僅追求農業技術的提高,還扮演著在政治上反映農村聲音的角色。

當時,即便到城市打拚奮鬥,也不能保證就有寬裕的生活。過得起住在有庭院、精簡整齊的獨棟西式房舍裡,備齊各式高價家電,家中雜事有年輕女傭操心這種富裕生活的,只有高學歷階層中極少數成為大企業或中央政府幹部的人。至於中間階層的人們,因大多都有高學歷光環,縱使家境沒那麼寬裕,還是會因在意世人的目光而雇用女傭、購買高價服飾,過著忙碌又辛苦的生活。

另一方面,在東京、大阪這些大都市中,也存在著相當多居住在狹窄的長屋內,從事著不穩定的日薪工作的人。即使如此,只要居住在都市地區,接觸電影、遊樂園等廉價娛樂的機會就會大增,所以移居都市的人潮未曾停歇。

雖然經常看到佃農組成農民工會向地主抗爭,但工廠勞動者組成工會反對無端解雇及降低工資、罷工要求提高薪水的狀況,卻僅見於少數大工廠和國營企業(國營交通等)。

˙服裝、住宅、社會保障、信仰自由

一般人的服裝以和服佔壓倒性多數,農漁村則是以傳統的工作服及便服為主。即使在城市裡,洋服主要以學校、軍隊、警察、交通機關等的制服與菁英階層事務員的工作服為中心,其他大部分人還是穿著和服度日。而且,都市地區中間階層以上的女性,手裡都有一套稍微高級的和服充作外出服。順帶一提,便服一般都是主婦自己購買布料縫製而成,洋服通常也是自己購買布料拜託西裝師傅縫製。除了軍服或制服以外,幾乎沒有成衣。

住宅方面,農漁村中幾乎都是傳統工作場域和住所合而為一,而在都市,則有狹窄的長屋貧民街,也有聳立在山丘上的洋房,以及為中間階層打造的木造平房或兩層樓的租屋。由於市中心居住環境的惡化(噪音、惡臭等),私人鐵路公司開始開發東京、大阪的郊區,銷售可貸款且附帶土地的獨棟分讓住宅,不過數量仍相當少。自來水管及瓦斯管線只有部分大都市才有,家庭中看得到的電器製品也只有電燈。

此時,鋼筋水泥這類近代建築物才正要開始在東京、大阪市中心露臉。雖說是大廈,但也頂多是六、七層的建築,在東京只要爬上位於銀座的大廈屋頂,依然看得到東京灣。除了大都市的主要街道之外,其他地方還沒有鋪設道路,只要一下雨就遍地泥濘,來到後街就會看到並排的木造房舍和商店。

社會保障方面,一九二二年試圖藉由國家出資和國民自身儲蓄來減輕醫療費用,設立了國民健康保險制度。但是,想要利用像國民健康保險這些為了救濟貧困和戰死者家屬的優待措施,會被看成是不靠自己力量而只想依賴國家幫忙的行為,會遭社會強烈鄙視,因此願意加入保險的人很少。而在社會自力救助弱勢的手段當中,地方上產生了現今暴力集團起源、當時被稱為俠客的這類近乎非法的實力團體。

《大日本帝國憲法》中規定人民有信仰的自由,但由於神道教是由天皇所主宰,所以享有特別的待遇,不被列入信仰自由的範疇。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伊斯蘭教的信徒,都必須在神社行拜禮(譯註十六)。從由國家祭祀歷代天皇的神社,到祭祀山神的神社,國家對全國各家神社進行等第評定並交由內務省監督管理。在東京九段一地設立的靖國神社,則屬於特殊神社,由軍部管理並將近代日本的戰死者當作神明祭祀。

10 娛樂

˙因環境而變的娛樂型態

人們的娛樂活動會因學歷或居住環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首先,農漁村的居民和城市地區的高齡人士,娛樂活動以歌舞伎、三味線等傳統藝能、音樂,還有寺社的祭禮、盆踊舞等傳統活動為中心。而在大都市地區中,也有常設的落語、講談、浪曲等傳統藝能的表演場所供人欣賞享樂。

此外,浪曲這種說唱藝術是明治之後才出現,由於表演時需要搭配三味線伴奏,而且題材大部分以江戶時代為背景,所以也被視為一種傳統藝能。雖然沒有正確的統計數字,但從各種史料來看,可以肯定三味線是戰前日本最為普及的樂器。

因為識字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所以以閱讀報紙及雜誌上連載小說為樂的人相當多,從各種娛樂調查來看,讀書可以說是當時最為普及的娛樂活動之一。不過,以現在的幣值來看,當時新出的雜誌幾乎都要一千日圓以上,書籍則要三千日圓以上,所以親朋好友間的傳閱,或是購買舊書、舊雜誌來閱讀是很常見的事。以題材來看,歷史類最受歡迎,而戀愛故事在年輕人當中也頗受喜愛。

廣播是在一九二五年才開始放送,不過日本不承認民營廣播電台,因此以公共電台(NHK)的型態登場。雖說是準國營電台,但放送內容以西洋古典音樂與有識之士的演講這類艱澀的內容為主,若是沒了相撲或學生棒球的轉播,對一般民眾而言並沒什麼吸引力;而且還必須支付收聽費,加上收音機也是高價品,因此簽約率只有幾個百分比。

黑膠唱片以傳統音樂為中心,販售著許多類型的音樂。唱片兩面合計最多可收錄十分鐘左右的音樂,以現在的價值來看,一張黑膠唱片要價三千日圓以上。就連播放器(留聲機)也是簡單的手搖式,以現在的價值估算,需要數萬日圓以上,所以屬中間階層以上的娛樂。而且因為錄音技術還未成熟,音質較差。

˙具有存在感的敘事電影

當時的大眾娛樂當中,就屬電影最具存在感,正確地說是敘事電影,被稱為動態圖片。電影於十九世紀末發明於歐洲,幾乎同時間傳來日本,從明治末期就開始廣受好評。當時日本國內的電影院超過一千家,一年來客數總計達一千六百萬人。不過電影院只開在城市地區,來看電影的人幾乎都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青少年。敘事電影由電影公司製作拍攝並在電影院上映後,電影公司和電影院的廣告就會不斷地在報章雜誌上出現,演員們也活躍於廣告宣傳中,所以電影在社會上有著龐大的存在感。根據當時的各種調查,青少年最喜歡的娛樂就是電影。

當時敘事電影中最受歡迎的是時代劇,接著才是從美國引進的喜劇電影和戀愛電影。時代劇明星有尾上松之助、嵐寬壽郎等人,美國電影明星則以卓別林(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和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最受歡迎。當時日本一年製作五百部以上的敘事電影,也引進一百部以上的外國電影。每部電影在電影院的上映時間是一週,如果受到好評就會延長播映時間。電影會先在大都會市中心的電影院首映,之後才會把影帶交給中小型都市或大都市一般民眾生活區的電影院放映。

當中也有內容連貫的電影,每部的製作時間偏短,日本製的這類敘事電影大多以歌舞伎或報章雜誌上的連載小說為原作。除了少部分的超級大作,可以說和現在的電視連續劇差不多。

電影院大多是木造建築,內部空間的地板是泥土地,椅子是無靠背的長板凳,還飄散著從廁所傳來的惡臭。不過即便如此,觀眾還是蜂擁而至,可見對年輕人而言,電影是多麼具有魅力的娛樂活動。

不過,大多數成人卻認為黑幫或戀愛劇情會對青少年造成不好的影響,還覺得電影放映中的陰暗空間是男女不檢點行為的溫床,所以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幾乎都在校規中禁止學生去電影院。電影院的觀眾主要是有父母親陪伴的小學生、已經出社會的青少年或是大學生。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電影必須接受內務省的檢查,禁止裸露和親吻鏡頭,如果外國電影中有親吻鏡頭,就會先剪掉再上映。

電影仍是黑白畫面,也沒有聲音,所以會有打上台詞和說明狀況的字幕,而外國電影的字幕不用說就是外語。上映時一般會加上現場演奏或播放唱片來作為伴奏音樂,而被稱為電影辯士的解說者,則會使用生動的說話技巧針對字幕加以解說,帶動現場氣氛。

戲劇方面,最受歡迎的是歌舞伎。雖然在大都市中有稍微被電影影響,但在地方巡演的劇團為數眾多,《忠臣藏》、《勸進帳》等知名故事中的名橋段和場面,不僅廣為人知,還經常在日常對話或報章雜誌上被引用。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由高學歷者創造並且浸淫其中的文化,如刊載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小說,或是大學教師、評論家撰寫的社論的綜合雜誌日漸增多,以《中央公論》、《改造》為代表,而在《文藝春秋》之後,還出現了進入昭和時期後改名為《經濟評論》的《日本評論》。被認為是當時大眾月刊代表的講談社《Kingu》,此時才剛創刊不久,裡頭有連載小說、知名政治家及財界人士的成功經驗等,實質上是針對中間階層的內容。此外,改造社《日本文學全集》的成功,則讓鎖定中間階層、一本一日圓的文學全集以及各式各樣的全集類叢書接連不斷地出版。

整體來說,昭和改元當時的日本,作為亞洲的近代國家,有著最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而統治的地區,如果排除內戰中的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社會上充滿著活力。延續明治時期推動的富國強兵政策,致力於振興經濟和人才的錄用,但其反動就是社會也具有冷漠對待弱者的一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6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