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6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楔子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族群,也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的平埔原住民族青年,在追索認同的路上、探求族群命脈的過程之中相遇,進而共同組成了書寫團隊,這當中包括了五位寫作者與一位攝影師。本書的成形,是我們從二○一四到二○一七年間刊登在《沒有名字的人》粉絲專頁上的單篇故事集結而來。首先,我們五位的自述,是促使我們集結並行動的骨幹,故成為書中的第一部;接著,由我們採訪、編輯而成的二十位青年敘事,最為面貌豐富的血肉,經過重新排序、分組和整理後,成為本書的第二部;而在至今成書歷時的五年中,隨著平埔族群正名運動的推進,外在的政治面貌沿革多變,加以我們幾位寫作者面臨的生涯變動,再再使我們重新思考爭取族群身分的內在矛盾,我們將這些自省剖開,成為有些沉重的第三部,希望邀請讀者與我們一同窺探台灣各原住民族的膠著和希望所在。
我們試著以「沒有名字的人」這個概念,提出平埔族群在歷來殖民國家治理下被埋沒、被奪去名字與身分的處境,也試著以此作為標的,幫助我們指出那眾多仍未現身的無名之人。我們意識到,與其孤獨地獨自迷惘,不如將那些未知的、消失的、痛苦的、無奈的、無力的、徬徨的一切,以我們所能(或僅能)掌握的現代技術與工具,將其凝鍊成為一股新的力量去衝破這道生命的難關。於是我們決定起身以集體之姿,踏上田埂、穿越林徑、渡過海岸、走上街頭,朝著沒有名字的人們而去,與他們一同邁步前行。
沒有名字的人/潘宗儒
認同的追尋
一家四口在盆地邊緣搬遷過好幾次,我在台北生活成長。中學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漢人(而且是身為一個完全不會意識到原/漢差別的漢人),父親是屏東內埔客家人,起初以為母親是閩南人,閩南語、炷香、祖先牌位、觀音、紙錢……,屏東縣滿州鄉滿州村。
十二歲的時候改從母姓,我有了官方的原住民身分1。那時候,「原住民」三個字對我來說好虛無,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沒有概念的三個字。那個時候,同學友人會問我:你會不會說族語?不會。會不會打獵?不會。會不會喝小米酒?不會。甚至會問說會不會騎山豬?這些無謂的山林想像,顯得有點荒謬。我的腦海是一片空白,原初的社會已經離我多遙遠了,遠到我已經想像不出來,甚至已經沒有記憶,不僅僅失去身體的能力,也已失去言語的能力。我也不可能再回到經歷過幾個世代、政權更替的那個過去了。
高中的時候,偶然讀到了莫那能的詩〈恢復我們的姓名〉2,他不斷地問:
我們還剩下什麼?
是在平地顛沛流離的足跡嗎?
我們還剩下什麼?
在懸崖猶豫不定的壯志嗎?
在我身上一點「原味」都沒有,經過時代與強權的沖刷,與漢人沒有差異,被同化的命運,我的祖先他們是如何選擇生活的方式,到現在的我們連一點文化的影子都沒有,就像一個漢人一樣,從語言、文化到行為都一模一樣。當我在批評國家福利殖民的思維的同時,我也還得感謝國家的福利政策,使我的父母有一個契機,想讓我擁有官方原住民族的身分,如此我也才有機會喚醒我的族群意識。若我從來未曾經歷過升學優待制度帶來的標籤與質疑、族群認同的矛盾,我大概如同大多數人一樣,過著毫無感知的生活。
十九歲的時候,我來到台灣大學這個地方,自由學習的殿堂。學長姐照著新生名單,打了電話給我,告知有原聲帶社這個社團,邀請我參與活動。會參與的原因,講慷慨激昂一點就是,血液裡隱隱約約的召喚;或者可以很現實地說,有那麼一絲絲覺得來了原住民的社團,那些社會福利跟加分好像會正當一點。
起初我就只是坐在一旁,很安靜,心理的「他們」與「我」有著很強烈的界線,自己那個完全沒有「原味」的自卑感作祟。真正覺得自己好像可以說出來我是原住民,也才是這兩、三年的事情而已。在那之前類似「躲在櫃子裡」的難受,比起同志的身分,不能說更痛苦,但卻是更漫長而模糊地作痛著,也並非污名附加在你身上,而是難以認同自己,就連那些負面的記憶你都未曾擁有,唯一擁有的即是加分與福利政策。
藉由參與原聲帶社年祭,我第一次有機會投身在文化實踐的場域,儘管大一的時候是初鹿卑南族、大二是三地村排灣族、大三是德高阿美。原聲帶社帶給我的文化衝擊,也就是我稀薄的部落經驗、文化經驗,開始構築我對族群的認同。過去的族人並不會有族別、泛原住民族的認同,而是從自身部落開始擴展認同,僅會先認為自己是屬於哪一個部落的。但是在我身上,我是從泛原住民族認同開始建構起來的,至於官方身分的排灣族,我還沒有那麼深刻,更遑論我的部落在哪裡是什麼。記得我大一年祭成年禮唯一說的一句話:「我要找回屬於我自己的那一部分。」
模糊的族群邊界
如果有一天
我們拒絕在歷史裡流浪
藉由一位同是滿州的學長,我才知道「斯卡羅」的故事。三百多年前,卑南族知本社人南遷瑯嶠(恆春一帶),曾與原居於此地的排灣族(如蚊蟀社)發生衝突,由於擁有龐大勢力且擅下咒,當地諸族墾民皆紛紛臣服,以「斯卡羅(乘轎者)」稱呼這一支外族。斯卡羅漸漸成為當地統治階層,並與當地排灣族人通婚,逐漸排灣化,後代認同也漸為排灣族。往後,瑯嶠阿美族人部分回流至台東,影響馬卡道及漢族移居斯卡羅頭目家系的地盤,混居、通婚、共同耕作,斯卡羅族權勢逐漸式微,加上日本統治時代將恆春地區平地化,斯卡羅族及所轄的排灣族、阿美族,一律改稱「熟蕃」。在清代漢化、日本皇民化,與國民政府不當的山地政策之下,造成部落文化流失殆盡,人們喪失原有的認同感,世代的文化傳承戛然中斷,族群意識也沉沒在歷史的洪荒之中。
從出生到現在,漢族在我血液裡未曾消逝,加上排灣化的卑南族的認知,卑南、排灣好像都沾上了某種心理認定。在恆春一帶的族群複雜程度,似乎馬卡道、阿美族也成了可能,姓氏同一的「潘」,排灣姓「潘」、平埔也是,恆春阿美亦是。曾經有平埔前輩對著我說,那你有沒有可能是馬卡道的?你的臉孔很相似。從前總是有太多的人認為我不像原住民,排灣喔,不像啊,心裡總是有些失落,後來開始有人會認為我像是馬卡道,不管是臉孔、膚色上的親近,還是文化流失上的親近,後來自己也認為這些官方劃定族群邊界與身分別不是很重要,早先時代的學者亦曾有卑南、排灣、魯凱劃為同一族與否的討論,何況那是殖民者下的分類。可以顯見族群之間是有邊緣模糊的地帶,不管是在血緣上或者文化上,重要的核心還是我認為:「我是誰?」
我們的姓名
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
未竟的戶口調查,似乎得要指認一條血脈,心裡才有一個錨,向下挖掘與深根,生命是否會不再飄蕩?從日治戶籍裡,寫的是「熟」,是「蚊蟀社」,我可能是排灣化的卑南族,或根本是排灣族,也或許是阿美、是馬卡道,更無疑的是客家、是漢,然而在這多重的認同間,我必須做出選擇。做一個生活在「大漢」之中的「小番」3,我們除了看見原住民族在結構之中的脆弱性,更應該看見其復原力及韌性,原住民族不只是救助的依賴者,不是安於被殖民地位的弱者。放回文化裡的價值、重拾原住民族的世界觀,原住民族傳統具有解決社會問題的知識與能力,更需要被看見。我永遠選擇站在高牆的對立面,它或許不是蛋殼的脆弱,而是雞蛋裡的靈魂,更可能是一抹鹽巴的味道、一把泥土的氣息4。
沒有名字的人
參與原住民事務雖然還沒有多久,但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常常都會有人問我:你的族名是什麼?當我說沒有的時候,總是帶著一點遺憾與慚愧的心情。有的時候還會被勸導,取一個吧,去找吧,要有自己的名字比較好。我總是默默地聽,因為我是知道的,我巴不得趕快換身分證,換臉書的名字,換掉所有。名字不只是稱呼的方式,它標示了族群身分的認同,也等同於大聲地宣示了族群文化與權利。
先說說我的漢名吧。剛開始有意識到原住民族與主流社會文化衝突的歷史時,我很厭惡這個名字,厭惡這個姓和名。中學的時候,我不喜歡「潘」這個姓,因為「番」,我們被教導「番」是歧視性的用詞,所以我不喜歡「潘」這個——殖民政府強加的——姓氏。我也不喜歡我的名,宗儒,就彷彿認祖歸宗只能有儒教那般的霸道。但現在「潘」這個承襲母親的姓,卻是我唯一與原住民族連結的姓氏,這三個字之中唯一隱約的線索,而「宗儒」是祖父精心挑選的也無可厚非。
之前也取過兩個排灣族的名字,但我不想要使用,因為我覺得那不是我真正的名字。那兩個名字對我來說沒有記憶、沒有情感,命名者甚至跟我沒有關係、不認識我,我也不想要隨便地把名字拿來使用,我想找到真正屬於我的名字。
我問過我的母親,我想要有一個族名,她竟然說就隨便取山豬或飛鼠就好了,我沒有生氣,但我也沒有說話。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我心裡一直這樣想著,母親對傳統文化的斷裂與無知,也就代表了滿州現在漢化的狀態。跟其他原住民青年談話時他們總是說,與父母問及原住民事情的時候,那個關係好像拉近了,但是之於我卻是越離越遠。
我清楚記得一位滿州永靖的青年跟我說的話,他說如果這樣,我寧可當漢人,原住民的身分我寧可不要。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那樣的感受。但是你甘願嗎?我不甘願,我不甘願歷史就這樣被殖民者消磨,我不甘願自己輕易地選擇身為大漢——這條阻力最小的道路。我也記得另一位原住民青年在一次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遊行曾問我「tima su ngadan」5,我說「我沒有族名」,「抱歉」他說。那個抱歉我一直記得,到現在都還記得。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這個名字和沒有名字的狀態,會一直讓我記取那被抹去的過程,也希望別人能夠記得有人「沒有名字」。
註 1 :根據《原住民身分法》第四條第二款:「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而台灣以從父姓為主,造成漢父原母所生之子女,須由改為傳統姓名或改從母姓始得原住民族身分,而原父漢母則並不用經過改姓或改傳統名的程序,顯見台灣的法律制度的從父制。
註 2 :文中三段引詩皆出自排灣族詩人莫那能詩作〈恢復我們的姓名〉。
註 3 :典出自舞鶴的《餘生》:「無聊時晃來看看我們小番怎樣生活在你們大漢之中」。
註 4 :原民圈常流傳一些像是:唱歌要有鹽巴,意思是唱歌要有味道,要有老人家的味道;也常常說要有土味,那是對土地的情感,對山林、對文化的嚮往。
註 5 :排灣語,「你叫什麼名字」之意。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