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至聖先師 孔夫子,感嘆現今的人已喪失原有的善良,似乎即將走上滅亡的道路。所以特別請求 玉帝將《天律聖典》降下世間,期望挽救人心。
由於當初降下聖典的時間為清朝,因此都是以文言文來作為編寫。但自民國以後,人們都以白話文作為溝通的方式,因此現代人對於《天律聖典》大都無法理解。
作者有感於此,對於如此難得的聖典,因為語言的障礙而難以理解,使得此聖典只能置之高樓。因此發心將聖典翻譯成白話文,期望能對挽回世道人心,獻出一己之力。
作者簡介
西元1972年出生,台灣省桃園市人。自幼喜好閱讀,尤其對於三教經典甚為喜愛。因為感覺到文言文經典,讓人感到艱深難讀,所以發起翻譯成白話經典的想法。
書摘/試閱
無量洞空天闡猷大帝興儒盛世天尊 原序
【原文】
律之為言累也。律之以法。累其身心。使不得縱肆也。天律也者。言乎其定自上天也。天何為而有律乎。以其為人心之縱肆。而律以累之也。道陵於上。風墜於下。斯文喪於其間。人心之不可復也久矣。故天有律以律之。
【略解】
法令的用意是在於約束人心,建立規則來約束眾人的行為,讓人不敢放肆的為所欲為。所謂的天律,意思就是這個律法是由上天所訂定。上天為何要訂立天律?這是因為人心放縱與胡作非為的原因,所以才訂下天律作為約束。道德日漸低落,風俗日漸敗壞,禮儀教化都已經失去,人的道德良心早就已經喪失很久,所以上天才制定天律來警示人心。
【字義】
猷:道理;法則。
律:法令;法則。
法:標準;準則。
累:繩索。
斯文:禮樂;制度;教化。
禮儀:順於善心為禮,捨己為人為儀
【原文】
夫國失其道。治化亡矣。世失其君。綱紀滅矣。父子相齊。彝倫斁矣。聖統攸替。道系其孰系之。道學攸微。心法其孰傳之。其將惴惴焉。蹶而不可振矣。
【略解】
現今的國家已經失去他應有的治國方法,不懂得用道德、仁愛、正義、公平、禮節、和睦的方法來治理與教導,感化人民去惡向善。孝親尊師,友愛兄弟、姊妹,待人和睦,常以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心懷寬恕,克制私慾,利益大眾,這些都是身為一國之君,所應具備的基本使命。如今的一國之君,早已將這些應有的基本道理,拋棄的一乾二淨,終日只知追求權力,貪圖自己的享樂,只知做些表面功夫,想要欺騙人民,但是卻不知道,就算你能欺騙人民,但是你有辦法瞞騙上天對你的監察嗎?國家失去賢明的君主,社會的秩序與規律都已經混亂無比。上司對待下屬,只知互相推卸責任,爭權奪利,用盡心機,詭計多端。父母不懂得以自己作為榜樣,不是只知打罵,就是過於寵愛,使得子女不是心懷怨恨,就是把父母當成奴僕,完全沒有一絲尊敬與感恩的心念。夫妻之間充滿欺騙,兄弟、姊妹之間互相爭奪,朋友之間互相陷害。外表假裝友好,其實都是虛情假意,有利益的時候就好似兄弟,遭遇災難的時候就冷酷無情。聖賢的教育已被不良的社會風氣所替代,倫理道德還有誰願意去重視?道德、仁義正在快速的消失,因果報應的道理,還有誰肯去相信?這個世界的善良風氣,早已經消失殆盡,倫理道德更是敗壞到不知如何再去重振。
【字義】
夫:感嘆的意思。
治化:治理教化。
綱紀:國家社會的秩序與規律。
彝:常道;倫常。
斁:敗壞。
攸替:快速的更替。
系:繼續。
道學:性命義理之學。
心法:修心養性的方法。
惴惴:憂懼警慎的樣子。
蹶:失敗;挫敗。
【原文】
聖人有憂之。夫是有律以作也。是故律其條。而例其報。誅其心而懲其念。其動念也警。則其動心也畏。其律心也嚴。則其律身也縝。國之有律也。律其罪之露。而不能律其心之微。律其事之發。而不能律其情之隱。
【略解】
由於聖人對此感到憂慮,所以制定了天律來做為天地之間的規範。因此列出了各項條文,列舉了各種報應,為的是斷除不善的心念,懲罰不善的私心。若是對於心中的惡念能夠知道有所警覺,明白善惡的分別,了解災禍與福報的原因,都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果報應絲毫不假,則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就知道有所畏懼。若是知道謹慎自己的心念,則對自身的行為也才會有所約束。國家所訂立的律法,只有懲戒在犯下罪行之後,而不能懲戒別人看不見的惡毒心念。法律只能懲戒在罪惡被發現,證據被確實之後,而不能懲戒在罪惡被掩蓋之時。
【字義】
縝:細緻;嚴密。
【原文】
事發罪露。而後得而律之。隱微有所不及矣。隱微有所不及。則律法有所不行矣。是故觀其報而誅其心。懲其念而遏其惡。國律之所不可及者。而天律無所不可及。天律之無所不可及者。而心律無所不可及也。
【略解】
國家的法律必須等到罪證確鑿,並且被逮捕的時候,才會受到懲罰。但是對於一些微細或是未發現的罪惡,則就無法給予懲罰。微細或是被掩蓋的罪惡若是不被發現,那麼國家的法律就無法加以對治,所以應該讓他受到應有的報應,如此他才不敢再去做惡。讓所有犯罪的人都受到應有的懲罰,這是國家律法所無法完全做到的。但是天律就沒有這樣的遺漏,因為天律對於任何的罪過都沒有絲毫的疏漏,所有罪惡都逃脫不了上天的懲戒,即使是有一念罪惡的想法也逃不過上天嚴格的監察。
【原文】
夫律之有條。條之有報也。猶之乎鑑也。念之動於心也。心之藏於身也。人不我見也。以念別善惡。而善惡未嘗不自見。以心觀禍福。而禍福未嘗不可知。鑑於鏡而形露。鑑於律而心露。鑑於報而心畏。鑑於禍福而善惡明。謂國律有所不及。而天律無所不及矣。
【略解】
天律之中所列出的各項法條,每項法條都有他所相對的果報,就像是在照鏡子一樣,念頭發動於心中,善惡表現於行動。有所行動就會有所報應,心念藏於身中,他人不知道你真正的想法,所以根據念頭的善惡來分別你的賞罰。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沒有不知道的,因此依照你的心念來決定你的吉凶禍福。自己所遭遇的禍福,自己也沒有不知道的。對照著鏡子而面貌自然顯露在面前,對照著天律,自己心念的善惡,也完全顯露在其中。看見所要遭受的報應,而心中產生畏懼,對照所要遭受的禍福,而善惡自然分明。國家的律法有它所不能顧及的地方,但是天律則是完全沒有任何遺漏。
【字義】
鑑:鏡子。
【原文】
謂報施有所難憑。而疾病。死喪。水火。盜賊。無所不憑矣。謂天道有所不畏。而疾病。死喪。水火。盜賊。無所不畏矣。夫疾病。死喪。水火。盜賊。橫逆諸事。非報也乎。受其報而不知。滅其身而弗恤。絕其子孫及其妻子家口而弗悔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略解】
有人說報應根本就沒有什麼根據,但是疾病、死喪、水火、盜賊,這些難道不就是根據嗎?有人說上帝不是人人都會畏懼,但是疾病、死喪、水火、盜賊,沒有一項不是令人感到畏懼。疾病、死喪、水火、盜賊、災禍,這些事情,難道不都是報應嗎?遭受報應,自己完全沒有發覺,還以為只是運氣不好,或是一時的巧合,一直等到將要失去生命,還不知道要害怕因果的報應。甚至子孫、妻子、親人都被滅絕,自己還不知道要去後悔,像這樣的人,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化。
【字義】
橫逆:強暴與不順理的行為;橫禍。
恤:憂心;顧慮。
【原文】
春秋。誅心之法也。昧者謂其無報。夫有報也。歷歷焉載之矣。惟讀焉而弗之明。明焉而弗之思。愚夫愚婦。未之讀。焉知思。讀焉而理微。未易可知也。又焉知之。世愈下而心愈變。惡愈縱而亂愈深。不有以制之也。則禍伊於胡底。故受之以天憲。
【略解】
《春秋》這本史書,當初編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警戒那些懷有邪惡思想的惡人。愚昧的人,以為這世上沒有所謂的報應,其實報應是沒有任何遺漏的,在《春秋》裡面都有清楚明白的記載。只是讀過,但是不能明白,只是明白但是不能去思維其中的奧妙,更何況愚笨的人,連讀都沒有讀過,又怎麼會去思維。就算讀過,但是其中的道理非常奧妙,也不是輕易就能夠去了解的,又要如何能夠徹底明白呢?世間的風氣越來越低落,人心也越來越敗壞,所造的惡業更是越來越深重,混亂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若是不加以約束,那麼世間的災難,不知道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
【字義】
春秋:書名,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伊于胡底:伊,助詞無義,意謂不知將落到什麼地步為止。比喻後果不堪設想。
【原文】
天憲者。天法也。憲法定之於天。而未傳之於下世。報施本之於天。而未明之於典籍。則昧者有所弗識。狂者有所弗畏。故惡縱而不可戢。報受而不可知。故列之以條律。詳之以報施。轉世報不可見。以現在之鰥寡。孤獨。乞討。癃殘。冤債等事見之。
【略解】
天律就是上天的法律,是由上天所訂立,世間並沒有流傳。所受的報應來自於上天,而世間的典籍沒有將它記載,所以愚昧的人就會不明白,狂亂的人就會不畏懼,因此才會放縱而不知節制,遭受上天的懲罰還不自知。所以將所應遭受的報應,列在天律條文之中,讓人明白造惡所將遭受的報應是什麼?過去生所造的惡業,現在今生無法知道,就從今生所遭受的無妻、寡婦、孤兒、孤獨、乞討、駝背、殘廢、冤曲、債務等事,從這些報應中去得知。
【字義】
典籍: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圖書。
戢:收斂。
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人。
癃:彎腰駝背;老態龍鍾的樣子。
【原文】
歿世報不可見。以現受之水火。盜賊。疾病。口舌。死喪。諸事見之。身未犯。而國律不及。則天律及之。心一動而人弗知。則天律誅之。律之定自天也。故曰。「天律」。
【略解】
死亡後所遭受的報應,活在世間的人,現前雖然不能得知。但是今生所受的報應,卻可由所遭受的水災、火災、盜賊、疾病、爭鬥、死喪,這些事情中來得知。心中不善的念頭,身體雖然沒有去行動,國家的法律就無法去制裁,但是仍然逃不過天律的懲戒。內心暗中所生出的惡念,縱然他人無法得知,也一樣逃不過天律的制裁。因為律令是由上天所訂立的,所以才稱為「天律」。
【字義】
歿:死。
【原文】
天律也者。太上之法言也。聖人之法言。在天為天憲。在冥為冥憲。在人為誅心之法。上至帝王。下及庶人。旁周諸教。莫越夫感應之範圍。備之於條。雖未必曲盡其所狀。施之於天。無不曲當其所為。故合而言之為天律也。
【略解】
天律是太上老君的法言,是聖人所說的法語,在天上是天人的遵循,在陰間是陰間的法律,在人間是糾正惡心的法門。上到帝王,下到平民,乃至到各種宗教,都不能超過天律的範圍。所記載的法條,雖然未必能夠完全都能詳細予以記載,但是上天的懲戒是沒有絲毫疏漏的,所以統稱為天律。
【字義】
法言:所言。
旁周諸敦:所有的人。
曲盡:表現。
【原文】
善兮福之倚。惡兮禍之伏。吉凶之徵。則意念之所兆。意念之所兆。則善惡之幾見。善惡之幾見。則禍福之感召至矣。吉凶判焉。悔吝生焉。憂喜至焉。應乎其所感。徵乎其所受。律法之報施。由是興矣。
【略解】
善良是富貴的根據,兇惡是禍亂的根源。吉慶與凶難的分別,是由意念的善惡所分辨。既然是意念所分辨,所以善惡就從中去判定。善惡既然從意念中去判定,則感應的吉凶、禍福,於是到來。吉凶被判定,悔恨因而產生,憂喜於是到來,報應來自於自己造下的罪業所感召而來,對證於禍福的遭受,天律的賞罰,由此而產生。
【字義】
徵:預兆;跡象。
吝:捨不得;小器。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