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6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自序】
一個律師能對企業的靈魂有什麼見解嗎?他的答案能夠改善教授或企業家的作為嗎?人生給了我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但對我來說,少了人的工作經驗既無趣又空虛。是人提供了生命、活力、良知,還有甚至企業的靈魂。
我任職的ServiceMaste 具有靈魂。我們的確歌頌利潤,但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所說,我們也是一家「靠訓練、培養人才做生意」的公司。儘管我們花上許多時間做單調的雜事,為他人服務,哈佛商學院的金.海斯凱特說我們公司是「打破失敗的循環,基本上再造了工作,為員工提供訓練,試圖給員工某種程度的自尊心,是許多人過去從未有過的。」
ServiceMaster 有成功的祕訣嗎?我們的企業文化有哪些特點?可以套用在其他環境嗎?是否可以長久?二十年前,我跟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們一樣,問著同樣的問題。我站在外頭朝裡面看,想知道答案是什麼,日後如何套用在自己身上。那是我的重要時期,因為我正面臨人生與職業生涯的重大轉變。在大學裡當了五年的行政人員與教授後,我打算再回去當律師。但另一個工作機會使我停下來思考:我應該接受大型法律事務所的合夥人職位,或是加入過去五年來成長快速的ServiceMaster 公司?如果我抓住從商的機會,對我來說代表了陌生的危險水域。
這項工作機會的確滿獨特,也許有些人會說離譜,副總裁的頭銜意謂著重要的管理責任,薪資卻低於我五年前當律師的薪水;而且我被指派的第一個任務是和路德教會總醫院(Lutheran GeneralHospital)的清潔小組共事,一起清掃走廊、病房,甚至盥洗室和廁所。我從來沒聽過哪家公司對高階主管的培訓是要他去做那種工作!
當時ServiceMaster 的董事長肯.韓森和總裁暨執行長肯.魏斯納,都要我放心,不必擔心起薪問題。要是我表現得好,公司也上軌道,我的年終獎金加上購股權益,足以彌補我認定的收入損失而有餘。他們還解釋說,我的第一項任務雖然不尋常,對我卻有幫助。我會了解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的奧義,體驗基層服務人員的心情和情緒,對服務他人的人產生同理心。
我也會更了解自己身為管理者和主管的責任,逐漸體悟到我的工作和一起共事的人,對於我作為丈夫與父親的影響。要知道他們是否所言不假,只有一種做法:我必須信任這兩個都叫做肯的人,奮力一搏。沒多久,驗證就出現了。訓練的前幾日發生了一件事,至今我仍記得人們是用什麼樣的眼光與態度對待做例行工作的服務人員。有次我在熱鬧的醫院走廊上幹活,剛擺放好「地板潮濕」的告示牌,正打算拖地。來往的人潮川流不息,突然有位女士停住腳步說:「你不是威廉.波拉德嗎?」我說我是。她介紹自己是我太太的遠房親戚。然後她看著我和我手中的拖把,搖了搖頭問我:「你不是律師嗎?」彷彿是說:「你就不能找份好一點的工作嗎?」我頓了一下,低頭看著水桶,說道:「不,我換了新工作。」此時又有幾個人往我們湊了過來,她露出尷尬神色,靠近我悄聲問道:「家裡一切還好嗎?」
頭幾個月還有許多其他經歷留下了現實的印痕,對人的了解也隨之增長。我每年依然花幾天時間跟公司的基層服務人員一起做事,盡可能了解他們和接受其服務的顧客。你繼續往下讀這本書,就會讀到我們的「我們服務」日,當天ServiceMaster 的每一名主管都有機會直接為顧客服務。這些特別的服務日讓我們隨時了解實際情形。
時間過得真快,我加入ServiceMaster 已經有二十年。兩個名叫肯的人說得對,我不是普通的樂觀,簡直是無比樂觀積極!現在我有了另一個頭銜:董事長,之前十年半的時間擔任首席執行長。與1977 年我剛加入ServiceMaster 時相比,公司規模擴大超過20 倍,雇用超過20 萬名員工,為30 個國家、500 多萬名顧客服務。我們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股東人數超過五萬名,現今①我們股票總市值逾30 億美元。我們名列《財星》雜誌(Fortune)的前1,000 大企業當中的優質企業,也被《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選為第一名明星企業(Star
Number One)。我們的服務對象有醫院、學校和一般屋主,主要業務品牌有ServiceMaster、提供草坪維護服務的TruGreen-ChemLawn、提供害蟲防治服務的Terminix、梅麗少女家政公司(Merry Maids)、維護居家設備的American Home Shield。
這些年,我們好像在衝刺短跑,同時也在跑馬拉松,每季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持續增加。隨著對其他人的了解、對妻子和家人的愛日益增長,這段時間我自己也有顯著的成長和發展。我的子女皆已成人,各自生兒育女,全都是積極參與ServiceMaster公司業務的股東。你瞧,我的工作不光是分配到的差事或指派的職位,它已經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我的工作成就了今日的我。
寫這本書比我預期的更難,或許還沒完成,也或許沒有寫完的一天,因為這本書說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故事,每天因人們的生活不斷被重述、修正。因此,你將要讀的並非一般的「商業書」。儘管本書包含了領導原則,卻不僅只談論如何領導;雖說書中談到了利潤的重要性,卻也不是一本教人賺錢的書。確切地說,本書探討人與工作,是關於企業作為一個一群人在裡面工作的組織;它是關於工作的人,而這些人組成了企業的靈魂。
所以,若你正帶領他人或立志成為領導者,本書談論的是你,以及你的同僚或下屬具有的豐沛潛力。你們團結起來便能夠創造價值,而價值來自於評估你們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們目前產出的成果、你們協力齊心的具體成果。對於有業績壓力的商界,這個概念也許聽起來太過理想化,但我們公司每天都在證明這一點。
一國的經濟是由許多不同的公司所組成,有些規模大,有些很小。有些叫做股份公司,也有些叫做合夥公司或獨資業主,像是地方上的理髮店、洗衣店、雜貨店等。企業(firm)一詞亦可用來描述某個社群或慈善團體,例如醫院或學校。儘管我大部分的經驗,以及本書引用的例子都來自於商界,而商場取決於盈虧,此處討論的是人際原則,因此具有普遍性,也超越文化的界限。
一家公司的目標是讓利潤最大化。這叫做廠商理論(theory of the firm),用來解釋多家不同的獨立公司如何共同滿足消費者的渴望與需求。某位經濟學者曾形容「自由市場過程」好比在市場關係的大海中漂浮,就像是酸奶中的凝塊。大多數人從不曾把公司想成凝塊,把我們為其服務的市場想成是黏糊的酸奶。但市場變了,顧客的需求和渴望也有變化,這是事實。公司若想在水面上漂浮,力圖生存,就得順應潮流。關鍵多半在於這家公司是否跟上了變化。
但是,公司獲利的前提是否和個人的發展達成一致?在精簡人事、企業再造與重組的世界裡,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能否期待公司創造更多利潤同時培養靈魂?我們在ServiceMaster 的任務便是訓練員工,激發他們的服務熱忱,好讓他們交出更棒的工作成果、有更高的生產力而且,沒錯,甚至成為更好的人。這項任務在管理和領導上都是挑戰;它不只是工作或謀生的手段,事實上是我們的使命。
這表示我們沒把利潤當一回事嗎?不是這樣的,看一下數字就知道了。我們的利潤標準很簡單:每投資六分錢,要獲得一元的收入,其中六分錢再返回營運現金流。這是100%的投資報酬率,而且會遞增。我們的使命包括了員工和利潤。老闆透過利潤評估我們的價值。有利潤,才有資源培育人才。
但利潤對我們而言是當成手段的目標,並非最終目標。「假如一個人得到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又有什麼好處?」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是說不通的。我們的創辦人馬里安.魏德(Marion Wade)過去經常提醒大家:「錢就像糞肥,堆得更高也不會變得比較好聞。」要是我們一味追求利潤,就會變成無法滋養靈魂的公司。我相信,這麼做的公司最終會感受到員工失去方向和目的,流失顧客,接著損失利潤。
ServiceMaster 的員工要賺錢。我們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平均是50%。過去二十年間,我們公司的股價從每股一美元成長至每股28 美元。我們的員工產出利潤、創造價值,而他們身為成果的主人,也分享了共同創造的財富。他們讚頌工作、生產力和利潤。你一走進我們位於伊利諾州、唐納斯格羅夫(Downers Grove)的總公司,便會看到右邊那道長90 呎、高18 呎、有弧線的大理石牆,刻在牆上幾乎有一呎高的醒目文字,是代表我們公司目標的四句話:
一切都是為了榮耀神
幫助人們發展
追求卓越
實現獲利性成長
如果你繼續參觀這棟大樓,就會注意到幾乎所有工作空間都是活動式的。大部分牆壁沒有碰到天花板,大樓內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可以調整、改變的,就像我們在其間服務的商界一樣,
有不停變動的要求和機會。但大理石牆傳達出永恆意味,那是不變的。雕刻在石塊上的原則歷久彌新。
前兩項目標是最終目標,後兩項目標則是手段。當我們設法將上述目標納入企業經營,最終目標給了我們一個參照點,好讓我們能夠做正確的事,避免錯誤。我們的環境兼容並蓄,接納所有人的差異,但我們有共同的標準,給了大家一致的目的。這並非表示我們可以把每件事做對。我們同樣犯過錯,但由於明確的標準與訂立這項標準的理由,我們無法隱瞞錯誤。所有的錯誤都被公開出來,接受指正,有時候也接受原諒。這項標準也不該被當成公司賺大錢的理由,因為沒那麼簡單;它不像數學公式一樣可套用,但它卻是我們採取行動的基石與參照點。它是一套活生生的原則,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困難和失敗時,確信出發點絕不會改變;更提供了超越這一切的理由與希望。大多數人對於我們奉行一套原則沒什麼意見;坦白說,是「神的語言」讓人們感到詫異。「你們在設法結合神和利潤時,不覺得腳步踉蹌嗎?」某些批評者問道。「那些不願相信你們信念的員工該怎麼辦?不就是強迫他們接受你們的信念嗎?」
最近某次股東大會上,某位股東讚美我們的獲利表現,還說了以下這段話:「儘管我非常贊成個人有權利追求自身的宗教信仰,我完全無法理解『ServiceMaster 是神作品的媒介』這個概念。我認為,這項效用多次在營業報告書內提及,顯得格格不入。把用來賺錢的服務(這是ServiceMaster 的營生)說成是神的作品,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放肆;何況賺錢不是罪惡。我呼籲明年的營業報告書只要寫營業的事。」
你要怎麼回答這位股東?面對「神和利益之間有何共通點」的問題,你會如何回應?我相信是有的。在神的國度裡,利潤是供人使用、投資的工具,而非供人膜拜的目的。利潤是合理正當的工具,用以評估我們努力的價值。它是資金的必要來源。就個人、家庭、社會上的任何團體(可能是營利的公司,或非營利組織)而言,它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若你每年的營運未產生盈餘,你就不會有淨資產值;若你沒有淨資產值,你的營運就會虧損,出現赤字。無論是營利單位或非營利組織,持續虧損都不可能存活。上帝和商業是有連結的,而利潤便是評估是否成功結合的標準。工作和利潤已獲得大多數人認可。如今各級主管有責任管理公司內部業務,以產生利潤。就我們而言,神和利潤之間的連結就是人。
但我們在多元龐雜的社會中生活、工作,有些人若非懷疑神的存在,便是對神有不同的定義。這就是為什麼ServiceMaster從不允許宗教(或者不信教)變成排他的基礎,或在職場上或私底下形成差別待遇。同時,我也相信工作環境不需要被閹割,變成沒有信仰的中性狀態。相信神正在做事的信念並非古代的遺風,或如同史蒂芬.卡特(Stephen Carter)在《懷疑的文化》(The Culture of Disbelief)一書中所說:「就像組裝模型飛機,只是嗜好而已,是可以私下安靜完成的小事,但有才智又熱心公益的成年人動手做這個不太恰當。」
我對神的信仰是基於我對耶穌基督完全的信賴與信任。我是基督徒。我的信仰是私事,並非企業信仰,也不能拿來命令他人。我所信仰的神是《聖經》中的神,是我篤信的神,祂創造了這些人——我和他們並肩工作、互相較勁,有時候讓我反感,但我愛他們。我相信神賦予他們每一個人尊嚴、價值、潛力、做抉擇的自由。他們組成了我為其效力的公司,將意義賦予我的工作。我每日的挑戰不只是談論個人信仰,還要透過認識他人、善待他人(即使對方與我意見相左,或不贊成我的信仰),親身實踐我的信仰。套句創辦人韋德的話:「我若不身體力行,就無法相信。」
無論你是否具有和我一樣的信仰,是否相信神是造物主,你都應該檢視ServiceMaster 的成果,這是事實。不論你的出發點為何,能夠被全體欣然接納的原則是每個人,即每個員工的人性尊嚴與價值。它變成活生生的原則,因為大家都明白本公司的使命包括了員工的個人發展及成長。
將工作績效和個人發展加以結合,迫使公司和各級主管不斷詢問個人在過程中有何變化。他們在崗位上變成什麼樣子?所定義的職務、所設計的工具、所提供的訓練是否能幫助員工完成工作,還是幫倒忙?這是自我激勵、不停改正的過程,永遠不會結束,而我們據此持續精進,為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工作可概分為兩種:單調沉悶或需要創意。某項差事或職務,不管有多乏味,都不是決定因素。做這項工作的人的靈魂或精神層面,才可看出差別。那是自我的一部分,要為生命和工作尋找意義。當一個人發現了工作的理由,覺得工作帶給他滿足和回報,並且相信公司的使命和他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達成一致,強大的力量就此釋放,因此產生了創造力、生產力、服務、品質、成長、利潤與價值。
由於做事與成為更好的人的過程,始終受到商界的影響,我已經懂得(一)將每個人視為有獨特才能與天賦的個體;(二)體認多元的現實和好處;(三)運用共同目的的力量;(四)讚頌工作、生產力與利潤;(五)鼓勵賦能、自主性與當責;(六)體認到學習是終生經驗;(七)以身作則,示範領導技巧與服務;(八)接受平凡人的能力,加以鍛鍊,期待他們有超凡的表現。上述情形在本公司已經行之有年,員工已經學會加強優勢、彌補短處,就像屋頂上的瓦片一樣。正如我家屋頂上的瓦片一片片交疊,既提供覆蓋、亦增強力量,一起工作的同事各具天賦才華,亦可像瓦片般為公司提供覆蓋,使公司變得強大。本公司的目標不僅雕刻在大廳牆面的大理石上,你每天都能在員工的生活中看到。我們並非膜拜這幾項目標,而是加以運用,如此一來,便可看到生氣勃勃的靈魂發揮效用——每個人的靈魂加在一起,變成了企業的靈魂。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