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世界的前哨:2022烏克蘭戰爭
商品資訊
ISBN13:9786269595600
替代書名:Outpost of the Free World: Ukraine War 2022
出版社:一八四一
作者:沈旭暉; 孔德維; 尹子軒
出版日:2022/04/13
裝訂/頁數:平裝/312頁
規格:21cm*14.8cm*1.9cm (高/寬/厚)
版次:1
定價
:NT$ 380 元優惠價
:90 折 342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22年2月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引發國際極度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均出現極大異變,各國各界人民均表達強烈反侵略反戰之聲音。本書為首本聚焦2022年烏克蘭戰爭之華文書籍,從多個角度探討、闡發2022烏克蘭戰爭的成因、影響、各地人民連結。
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如門戶,意在加強讀者認知本次戰爭中烏克蘭牽動人心的抵抗形象,包括烏克蘭國歌、烏國總統澤連斯基擲地有聲的兩次演講、戰爭時序;是那些可以讓我們辨識到烏克蘭的標誌式事物,也是進入本書內容的預備區域。
第二部分如客廳,是烏克蘭戰爭如何被世界看到的普羅維度,也讓我們知曉烏克蘭戰爭何以牽動人心:包括探討烏克蘭戰爭中平民的生存狀態、烏俄戰爭在人類歷史與地緣政治的位置、戰爭在各種傳播面的呈現與操作、烏俄戰爭作為近年罕見熱戰的軍事面向等。
第三部分如書房,國際關係的專業評論人提供理性周詳的分析與討論,包括戰爭的發生脈絡,以及對歐洲、中亞、臺灣等地的政治經濟影響。
第四部分如庭園,那些在別處(台灣和香港)的烏克蘭人,在烏克蘭的別國人(香港人),離散遊子的第一身角度提供更多維度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比較,將此處與彼處牽繫在一起。
本書以多種角度,結合理性與感性,透視烏俄戰爭的慘烈、意志、謀略、影響,歸根究柢是思考,自由的靈魂如何抵抗獨裁的碾壓。
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如門戶,意在加強讀者認知本次戰爭中烏克蘭牽動人心的抵抗形象,包括烏克蘭國歌、烏國總統澤連斯基擲地有聲的兩次演講、戰爭時序;是那些可以讓我們辨識到烏克蘭的標誌式事物,也是進入本書內容的預備區域。
第二部分如客廳,是烏克蘭戰爭如何被世界看到的普羅維度,也讓我們知曉烏克蘭戰爭何以牽動人心:包括探討烏克蘭戰爭中平民的生存狀態、烏俄戰爭在人類歷史與地緣政治的位置、戰爭在各種傳播面的呈現與操作、烏俄戰爭作為近年罕見熱戰的軍事面向等。
第三部分如書房,國際關係的專業評論人提供理性周詳的分析與討論,包括戰爭的發生脈絡,以及對歐洲、中亞、臺灣等地的政治經濟影響。
第四部分如庭園,那些在別處(台灣和香港)的烏克蘭人,在烏克蘭的別國人(香港人),離散遊子的第一身角度提供更多維度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比較,將此處與彼處牽繫在一起。
本書以多種角度,結合理性與感性,透視烏俄戰爭的慘烈、意志、謀略、影響,歸根究柢是思考,自由的靈魂如何抵抗獨裁的碾壓。
作者簡介
沈旭暉(國際關係學者,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孔德維(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研究員)
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王樂儀(填詞人)
未曾遠去的硝煙(臉書國際衝突研究平台)
呂季儒(獨立研究者)
李宇森(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政治系博士生)
李紫楓(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李敬恒(大專講師)
林泉忠(東亞國際關係學者、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施穎諺(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胡戩(記者)
孫超群(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馬嶽(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偉信(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系講師)
陳婉容(作家、記者)
曾慶飛(大學生)
端傳媒記者群
盧銘彥(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謝傲霜(資深編輯、記者)
謝瑜真(記者)
蘇民皓(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序)
孔德維(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研究員)
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王樂儀(填詞人)
未曾遠去的硝煙(臉書國際衝突研究平台)
呂季儒(獨立研究者)
李宇森(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政治系博士生)
李紫楓(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李敬恒(大專講師)
林泉忠(東亞國際關係學者、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施穎諺(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胡戩(記者)
孫超群(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馬嶽(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偉信(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系講師)
陳婉容(作家、記者)
曾慶飛(大學生)
端傳媒記者群
盧銘彥(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謝傲霜(資深編輯、記者)
謝瑜真(記者)
蘇民皓(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序)
名人/編輯推薦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家、文化媒體VERSE創辦人)
陳健民(香港社會學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
曾志豪(香港傳媒人,前《頭條新聞》節目主持)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任牧師、台灣民間支援香港協會發起人)
鄭睦群(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
(依姓氏筆劃序)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家、文化媒體VERSE創辦人)
陳健民(香港社會學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
曾志豪(香港傳媒人,前《頭條新聞》節目主持)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任牧師、台灣民間支援香港協會發起人)
鄭睦群(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
(依姓氏筆劃序)
序
首本華文書籍聚焦2022年烏克蘭戰爭
編作者陣容強大,雲集台港及國際著名學者、政治評論人、媒體深度報導、軍事專頁文章,內容堅實又具普及性
多角度切入:
結合理性與感性;
同時照顧專業分析與普羅關注;
深入久遠的歷史脈絡亦呈現當下新媒體動員的操作;
強調國際視野亦結合在地視角(香港—臺灣—烏克蘭),幫助華文讀者進入。
全面呈現戰爭的慘烈、意志、謀略、影響 ,
世界上自由的靈魂共同抵抗 獨裁的碾壓。
目次
序言:夜愈暗,星越亮
導言:這是世界大戰的前哨戰嗎?
澤連斯基歐洲議會演說全文
2022與核戰的距離
在台烏克蘭模特兒阿琳娜專訪
link
書摘/試閱
這是世界大戰的前哨戰嗎?
孔德維
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歐知識人在1920年代稱在戰時長大的一代年輕人為「迷惘的一代」或「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為何一代人會「迷惘」呢?戰爭對1618年出生的歐洲人大概不會有如此震撼,他們由出生到娶妻生子,生活的環境都是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帶來的亂局當中。20世紀初的世界,顯然不是如此。「漫長的19世紀」(Long nineteenth century)較於前代可說是太平盛世,雖然西歐諸國的政治精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十數年前屢起衝突,但外交層面能解決的問題就自然不是庶民生活所需關心的問題。由治而亂,震憾自然無可比擬。當一代人生長在太平環境,步入社會後卻忽爾淪入祇從歷史書見過的戰火之中,所有的期望、預期、想像全數落空,「迷惘」、「失落」當說是情理之中。21世紀初的年輕一代,相信對此有心領神會之感。自蘇聯解體以來,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不復存在幾近30年。2001年以後美國反恐戰爭雖然長達20年,但衝突卻大致局限於西亞一帶;2010年爆發的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和後續的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雖然引致一系列的戰爭與世界性的政治變動,但相關事件也是以北非與西亞為主。對生活於北非與西亞以外地區的人類來說,烏克蘭的戰火可說是重燃了自冷戰以來人類對「世界大戰」與「核子戰爭」等末日危機感的楔機。但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十數年,戰火的規劃需要時間累積「因緣」。
不少本書的作者認為今天的烏克蘭戰爭始於2013年11月21日起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企圖放棄進入歐盟,導致親西方的反對者極力抵抗,促成當時被稱為「廣場革命」(Euromaidan)的大型示威活動出現。數月後,亞努科維奇敗離基輔,但他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親俄支持者卻難以接受基輔事件,在亞努科維奇離任後騷亂甚久。南部的克里米亞(Crimea)、東部的頓涅茨克州(Donetsk Oblast)和盧甘斯克州(Luhansk Oblast)的親俄國民與俄國互為呼應,武裝叛亂漸次演變為新烏克蘭政府與親俄國民(視乎立場也會被視為俄國代理人或在地協調者(local collaborator))及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俄國在2014年3月18日併吞克里米亞,舉世震驚但西方各國卻沒有明顯的動作;烏克蘭國內親西方與親東方的力量自此對立多年。2021年2月22日,烏克蘭與親俄武裝份子再次交戰,大規模衝突重燃,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Oleksandrovych Zelenskyy)強調想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紛爭,但卻仍陷於戰亂之中,無以停止。在這過程中,俄羅斯一直支持烏國東部親俄力量,至11月更集結軍隊10萬人給及短程彈道導 彈。以後數月,各國斡旋甚久,但俄羅斯重兵部署烏國邊境,卻令全面開戰的恐懼流遍世界。
2022年2 月 24 日,俄國統治者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h Pútin)在一系列外交操作後,在各國以為事情逐步降級之際,授權俄軍於頓巴斯(Donbas)作名為「特別軍事行動」的侵略,同時要求 民航客機禁飛烏克蘭及俄羅斯南部空域,戰事由此一觸即發。至此,俄國與西方各國的互動難免令人聯想至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波蘭、低地各國與法國節發動的閃電戰(Blitzkrieg)。然而,烏克蘭的戰局沒有淪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歐各國的慘況,而以異於常人能逆料的勇氣與智慧抵抗入侵者;在烏國軍民抵抗之下,發動閃電戰的俄軍陷入泥沼,而自由世界的各國政府與義憤的平民,也獲得了馳援的時間與機會。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雖然是局限於歐洲的戰爭,但卻引發了國際間鮮見的關注,21世紀的世人,會再次成為「迷惘的一代」或是已做好了捍衛自由生活方式的心理準備?過去一個月,世界各國(包括俄羅斯在內)各界人民均表達了強烈的反戰意欲,逼使各國政府作出相應的行動支援烏克蘭。然而,烏克蘭的戰事並非單純的「大國侵略小國」事端,而是自蘇聯解體以來就在東歐與中亞醞釀的矛盾。對筆者來說,真正支持烏克蘭人民的首要步驟,是不落入因戰火而生的悲情,亦不陷於對強權與末日戰爭的恐懼,以抽離冷靜的方式認清今天在烏克蘭變化,再細思自身在這一大時代中的角色,並以此為基礎行動。
本書是首本聚焦於2022年烏克蘭戰爭的華文書籍,我們希望從多個角度向華語世界的讀者闡明這次戰爭的因由,並探討不同群體與個人的立場與角色。異於單純的學術文章,我們的一些作者以前線獲得的經驗為基礎,描繪了戰場上的不同心靈活動,當中帶有大量讀者能輕易體會的情緒。我們希望讀者能在認識與分析的過程中,納入這種情感作為思考的憑藉,這樣才能作出超越人工智能分析能力的理解。以形象化的方式表達,作者們希盼閱讀本書的過程成為讀者步入烏克蘭友人家庭作客的經驗。本書的首部分是我們的「門戶」,意在加強讀者認識本次戰爭中烏克蘭牽動人心的抵抗形象,以烏克蘭國歌、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擲地有聲的兩次演講及戰爭時序構成,當中均是可以讓我們辨識到烏克蘭的標誌式事物,也是進入本書內容的預備區域;第二部分的「客廳」,則是紀錄烏克蘭戰爭如何被世界看到的普羅維度,也讓我們知曉烏克蘭戰爭何以異於過去二十年的大小戰爭,牽動世人的心靈,當中包括烏克蘭戰爭中平民的生存狀態、烏俄戰爭在人類歷史與地緣政治的位置、戰爭在各種傳播面的呈現與操作、烏俄戰爭作為近年罕見熱戰的軍事面向等;隨後的第三部則為「書房」,我們希望以國際關係的專業評論為讀者提供理性周詳的分析與討論,包括戰爭的發生脈絡,以及對歐洲、中亞、臺灣等地的政治經濟影響;登堂入室以後,我們希望引領讀者步入第四部分的「庭園」,展望遠在我們家鄉的的烏克蘭友人,或是由我們家鄉遠赴烏克蘭的遊子,以第一身經驗為讀者提供更多維度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比較。由「庭園」遠眺,或許可見「此處」與「彼處」沒有想像中的遙遠,而是以有形與無形的方式牽繫一起。
戰爭之令人「迷惘」,乃因社會結構的「日常」在動盪中一時崩壞。在「日常」的世界,像本書一樣牽涉身在世界各地十數位作者的文集往往需要年月耕耘方能面世;在戰爭之中,我們得到了多位友人的支持,以數週時間完成本書;不少友好機構亦在這過程中為我們提供了各樣必要的協助,The GLOCAL、端傳媒、聯經思想空間、《明報》、及「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分別為本書提供已刊出的文稿;而本人尤其感激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的李凱旭先生以三天時間幾近不眠不休地為我們特別製作了兩份簡明的時間表,說明自1917年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自二月革命爆發成立以來的烏俄百年關係,令對相關事件有了認識的基礎。本書的製作團隊與友好在這數週的製作過程中,不斷咨詢法律及會計等專業人士的意見,力求在合乎各地法律及會計原則的情況下,得以捐助烏克蘭人民在戰爭中的人道需要。換言之,上述所列友好的文字與各樣其他付出,均屬無償。這種連繫「此處」與「彼處」的情懷,自然不是「日常」可以輕易看到。
在軍事的角度看,「前哨」是與主力部隊保持一定距離的小型防禦建築或小股部隊,往往被置於遠離於「中心」的邊緣位置,以警示敵國的入侵或騷擾。處於邊遠地區的「前哨」受襲,象徵著主力部隊的安逸大概無以維繫多時。這時,主力部隊應該以「前哨」作為空間以換取時間迴避敵軍,抑或奮力面對敵國,捍衛「前哨」的友軍呢?親歷2010年代以來亞洲大小自由運動的我們,自然難以視烏克蘭的「手足」如「Condom」。在戰火連天的當下,烏克蘭人民身陷炮火之中,自由世界以「不割席」之為原則,理當無需「迷惘」。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澤倫斯基歐洲議會演說全文 /王樂儀譯
(編按:2022年3月1日歐洲議會就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舉行特別會議,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透過視像發表演說,表示烏克蘭人將以生命捍衛自由,並為自己的地方作戰到底,演說後全場起立鼓掌致敬,一名德語傳譯員為澤倫斯基翻譯期間,一度哽咽落淚。)
早晨,或是,午安,或是晚安。而無論如何也不會有錯。因為,正正是每一日,有些人,在這些日子裡過得一點也不安穩,有些人,甚至視每一日為最後一日。我現在,為到我的、在抗爭之中的烏克蘭人民而說話。
他們為了自由,而付出了無可估量的代價。我為到我現在所看到、聽到的情景而感到快樂。我感覺到團結的力量。我為到我們歐盟的所有國家終於團結一起而感到快樂。但我從來沒想到,為了此情此景,我們的人民要付出如此龐大的代價。這是一個悲劇。不論對我來說,抑或是對於烏克蘭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悲劇。
如此龐大的代價。過千人被殺、兩場革命、一場戰爭、五日內來自俄羅斯的全面入侵。你知道嗎。我從來沒有讀過一頁報章,因為這些報章把我的國家寫成將要滅亡一樣。而當下,我們在面對現實,面對被殺死的人、有血有肉的生命。你知道嗎?而你知道嗎?我相信,今天我們為生命爭取了其價值、權利、自由,以及其對於平等的渴求。我們犧牲了我們最好的人民。最堅韌、最有價值的烏克蘭人。烏克蘭人是最強大的。通常我們都說我們會讓所有人心悅誠服。我很驕傲。我們不單是口講,而是可以讓你親眼目睹。
而我們事實上,可以直面任何人。我確切地相信,那個說法,我們烏克蘭人選擇了烏克蘭。我們為烏克蘭而爭取。我們為它而一往無前。所以,我希望,我們可以從你口中聽到,歐洲選擇了烏克蘭⋯⋯我有時會晃神,因為導彈襲擊、爆炸的聲音干擾著我。
而今早是一個十分悲慘的早上。兩支巡航導彈襲擊了哈爾科夫。一個置於俄羅斯邊界的城市。那裡有很多俄羅斯人。他們都很友善,而且和我們關係友好。那裡有多過二十間大學。那是我們國家中建了最多大學的城市。那裡有著耀眼、有智慧的青年人。人民通常都會為到各種的慶祝活動而聚集於那個城市的廣場。那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廣場。自由的廣場。而且,那是歐洲最大的廣場。這是無容置疑的。這是自由廣場。
你怎麼能夠想像到,這個早上,兩支巡航導彈襲擊了這個自由廣場。有過千人在剎那之間死去。這就是自由的代價。
我們為了我們的地方、我們的自由而作戰到底。沒有人可以干預、介入我們的國家、與自由。請相信我。今天每一個廣場,不論它有著甚麼名字,從今開始,它們都叫做自由廣場。在我們國家中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人民都是無比強大不屈。沒有人可以打倒我們。我們是烏克蘭人。
我們有著見證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生存下去的渴望。我覺得這是很合理的渴望。昨天有十六個孩子被殺死。當然,普京(台譯普丁或蒲亭)又會說,那是緣於他們作出的秘密行動。我們的孩子在哪裡?他們在哪些兵工廠中工作?他們跟隨了哪些坦克車?或發射了巡航導彈?而昨天他殺了十六個人。我們的人民有著強大的意志。非常強大的意志。因此我們依然為到我們的權利、自由和生命而一直作戰。現在,我們為到生存而作戰。這是我們現在作戰最大的原因。
同時,我們一直為到成為歐洲一員、有著與其他歐洲國家同等權利而奮鬥。我相信今日,我們可讓所有人都看到,我們是怎樣的人民。我們會與歐盟一起變得更為強大。這是必然的。而沒有你們任何一人,烏克蘭都只能孤軍作戰。我們證明了我們的實力、我們的力量。我們證明了,至少,我們和你們一樣。請你們也證明,你們會跟我們在一起。請證明,你們不會輕易放棄我們。請證明你們是歐盟一員,而生命可以抵抗死亡。光明可以抵抗黑暗。願榮光歸於烏克蘭
2022與核戰的距離:俄國末日狂賭「恐懼的總和」 /李紫楓
文/李紫楓(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俄烏戰爭如火如荼的步入第5天,莫斯科連制空權都還未取得完全控制,就已迎來基輔全民勇武的頑強抗爭,可想而知,上至軍備下至士氣均受一定打擊。加上美國、歐盟、北約等的聯合經濟制裁,讓本來就已嚴峻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國內反戰聲勢不斷。
可在此等關鍵性時刻,俄羅斯總統普京不改強硬作風,果斷宣佈將莫斯科的核武部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以回應國際間的各種制裁以及對烏克蘭的援助。
事實上,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刻起,各國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已是邁進了一大步。而普京的這個決定,可說是讓世界走向繼冷戰後關乎人類存亡的最大核武危機。
莫斯科的王牌:核武庫與核威懾力
無可否認的,核武一直是俄羅斯的軍事軸心,莫斯科能在21世紀維持其堅固的軍事地位,靠的便是其核武政策以及核威懾力。
先說其核武庫與水平能力。俄羅斯坐擁有全世界最廣泛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庫存。據SIPRI的最新統計[2],2021年俄羅斯擁有的核武數量約為6,255枚,比之美國的5,550枚核彈頭還要多,且遠遠拋離華盛頓以外的核武擁有國(NWS)。
事實上,莫斯科的核武包括多枚能夠直接威脅美國、歐洲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潛射彈道飛彈(SLBM)以及戰略轟炸機,而這些彈導飛彈的射程更是覆蓋大半個地球,打個比方說,潛射彈道飛彈R-29RM(北約稱SS-N-23)射程就達8,300公里、洲際彈道導彈R-36(北約稱SS-18)「撒旦」的射程亦可達11,000公里,而後者現時服役Mod 6更有配備10枚分導式多彈頭導彈(MIRVs)。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美國受〈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限制,華盛頓縱有MIRVs的技術,目前卻無現役備有MIRVs的 ICBM,故如若美俄開戰,後者的MIRVs或許會為莫斯科在核武方面帶來少許優勢。加上俄羅斯最新研發的極尖端戰略武器系統,例如射程至少達6,000公里的「先鋒」(Avangard)實為高超音速導彈(Hypersonic missile),而高超音速武器現時僅為中美俄三國所擁之技術,亦沒有任何防禦系統能夠攔截。
換句話說,俄羅斯完全有威脅美國等國家安全之能。這也是為甚麼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即使面對莫斯科在相對和平的時代,面對極不合理的侵略行為,仍公開發表聲明表示不會直接派遣軍隊於烏克蘭作戰。因為畢竟俄羅斯的核武能力還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而烏克蘭既非美國與北約的主戰場、本身亦無與其有明文的集體防禦一類的安全條約,是否必須拿本國國民性命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作賭注,來救基輔於水火之中,正是各國躊躇的一大考量。
危險的邊緣政策:Escalate-to-de-escalate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普京領導下的俄國核武可謂正在發揮最大核威懾力效用。2020年6月上旬,莫斯科發佈了一份名為〈俄羅斯聯邦核威懾力的基本國家政策原則與方針〉的行政命令〉(Basic Principles of State Polic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Nuclear Deterrence),裡面明文細列了俄羅斯未來核武政策與立場,以及過往那些只能被外界揣測的、俄國將使用核武的各種「原則」和「情勢」。筆者兩年前曾在聯合早報撰文,詳細分析如何解讀普京簽署的這份文件,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邊緣政策(Brinkmanship)――Escalate-to-de-escalate――透過刻意「升級局勢」來達到「緩解局勢」之目的。
在核武政治的世界裡,核威懾力很大程度是建基於國家領袖於實行核武部署的準備與玉石俱焚的決意,也就是為求勝利,願意瘋狂的程度與兵行險著的決心。而言語和行為,正是增加或是降低一個核武擁有國核威懾力的可信程度。
2020年發表的那份文件所提供的詳細資訊,例如莫斯科將會使用核武的情況,以及控制核武決定的負責人等,加上各種法令的「嚴正聲明」,比方說法令第10條就揚言,
俄國在任何情況下,均有部署核武摧毀潛在對手,並對其造成無法彌補傷害的能力。
事實上,這區區幾頁文書經已重申並進一步鞏固了俄羅斯的核威懾力原則以及確實性。俄羅斯在半威嚇半提醒的整份文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法令第4條――
一旦戰爭爆發,莫斯科將利用其核威懾力,以防止武裝衝突進一步升級,並在有利於莫斯科及其盟友的前提下結束戰爭。
放回今天俄烏戰爭的局勢,普京此時調動核武部署,讓其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此舉帶出的訊息相當明顯,那就是即便目前戰況未如理想,莫斯科取基輔一事卻仍是勢在必行,俄羅斯將會不惜一切代價讓其取得最後的勝利,即使這意味著實行第一次核打擊。
換句話來說,在普京似乎不計成本的邊緣政策下,俄羅斯正以相互保證毀滅的原則威脅美國為首的北約同盟,如若後者企圖幫助烏克蘭抗俄,讓俄羅斯「國家自身存在陷入危機」,擁有使用核武的全部決定權的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隨時發射帶有核彈頭的彈導飛彈「攬炒」全世界。
2022年2月27日,普京下的賭注之大,不僅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核武戰爭的可能,實是令人瞠目。這當然是最壞的情況,但也正是這種作好最壞打算的瘋狂,讓現時俄羅斯的核武發揮最大的核威懾力效用。
不過在這裡必須重申的一點是,現實主義框架下的威懾理論(Deterrence Theory)存在的變數太多,例如其缺陷包括假定所有決策者均在理性的情況下執行決定等。可顯然易見的是,現時普京這種試圖以相互保證毀滅來脅迫他國就範,Escalate-to-de-escalate的策略,隨時有擦槍走火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可能。
而面對俄羅斯企圖Escalate-to-de-escalate危險的邊緣政策,各國如今是採取綏靖政策,一天不打到北約成員國,一天就不動用第五條集體防禦,抑或,先下手為強?可牽一髮動全身,在莫斯科具有被潛射彈道飛彈確保的二次打擊能力,各國又是否有應對第三次世界大(核)戰的準備?人類(與地球)又是否能承受這樣的戰爭。
核冬天會來臨嗎?還是一切只是想太多的電影情節?當全球步入繼冷戰後最大的核武危機之時,誰又能獨善其身?
戰爭素描出她的金色臉孔--在台烏克蘭模特兒阿琳娜專訪/謝瑜真
謝瑜真
留著一頭金髮的阿琳娜,有著一雙深邃的藍眼睛
「在戰爭中,你會看到的不是我們的背面,也不是我們的正面,而是我們的臉孔。」──弗拉迪米爾.澤倫斯基
採訪那天我們解散之前最後的談話,是阿琳娜分享她手機裡的照片給我看,那是她三個月前回到烏克蘭的家時所拍的。她慈祥的父親、母親,穿著傳統服飾的可愛奶奶。還有她養的小羊,在草地上乖巧地讓她撫摸。
阿琳娜與她在故鄉所飼養的小羊
「你有養羊?」我看到照片時驚訝道,棕白相間的小羊感覺全身又絨又軟。「牠很乖,可以摸也可以抱。」我下意識說:「你一定很想念他們。」阿琳娜笑,但沒有說話。那股沉默無以名狀,倒也不是全然的哀傷,是難以說明的感情綜合體。
對於阿琳娜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具有層次的藍。在照片上難以觀測到,但在口罩上方,她的眼睛是飽和又深沉的藍色。大太陽下一頭金髮柔軟發光,跟烏克蘭的國旗一樣,是鮮明的藍與黃。我一看見她就想到這個關聯,但太害羞以致不敢告訴她。
在這個網路世代,我們已經可以透過手機知道許多事。在與她本人會面前,我先看了阿琳娜的Instagram。從Instagram上,可以看到她的模特兒工作照片,與朋友出遊、家人相處的模樣,是個感覺溫暖又擁有自信的漂亮女孩。但盤踞在她的版面最上方的,是有關於烏克蘭的各種新聞資訊,以及她因戰爭而憂鬱徬徨的臉龐。今年才滿二十五歲的阿琳娜,年輕的臉孔映照著戰爭的面貌。
阿琳娜來自烏克蘭第四大城市丹伯第聶伯羅(Dnipro,港譯貝佐斯基),該地位於聶伯河畔,是聶伯州的文化與藝術中心,她的父母住在離市區較遠的鄉下。我們在交談中小心翼翼地問起家鄉目前的狀況還好嗎?她先是頓了一下,說之前她家所在的地區並沒有被攻打,但就在今天早上,就只是剛剛,她收到消息,俄軍今天要攻打她的城市。剛剛她手機一直亮起的通知,是家人告訴她準備要進到防空洞避難的訊息。
那天是戰爭開始的第15天。自這件事發生以來,數算變成一種沉重又有希望的事情。那些數字代表著烏克蘭人已經籠罩在恐怖中多少日子,也代表著烏克蘭人已經為自己的國家抵抗了多少天。
烏克蘭語非常難 臺灣新聞真厲害
同行的友人提到他最近在聽烏克蘭歌曲,現場放了一小段,口音醇厚,旋律溫柔。像是一個引信,阿琳娜開始說起烏克蘭語的美妙,很多人以為烏克蘭講的是俄語,但其實烏克蘭人有自己的語言,烏語與法語、義語並列全世界最悅耳的語言前三名。除此之外,他們的語言結構也比俄語更加複雜,在學校中,他們要花上十年的時間學習語法。大概是因為學過了非常難的烏克蘭語,阿琳娜僅花了三年就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我們驚訝於阿琳娜的中文之好,於是問起她是怎麼來到臺灣、又是怎麼學習中文的。原來阿琳娜在烏克蘭的頂尖大學中就讀法律系,在烏克蘭是可以成為律師的。會與臺灣產生因緣,一開始是因為阿琳娜對中文很有興趣,也去過中國、香港等國家。她在烏克蘭自學中文五個月,後來她的泰國朋友告訴她,臺灣有學習中文很好的師資與環境,於是她在2019年來到臺灣,進入國立師範大學進修中文,從此就在臺灣長住下來。
「我很喜歡這個地方。」說這句話時,大概是阿琳娜當天第一次對我們燦笑。臺灣跟烏克蘭幾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但卻讓阿琳娜深深著迷。「你們臺灣很厲害。」當我以為她要提起小籠包或珍珠奶茶時,阿琳娜說了一句我沒想過的話。「你們的新聞都是真的!」
在我還沒意會過來是甚麼意思時,阿琳娜解釋,她看了烏克蘭的新聞,歐洲的新聞,與臺灣報導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是真實的新聞。那是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事,但有些國家並不是這樣的。阿琳娜近日因戰爭的關係,在一些臺灣新聞中接受採訪;而一位住在中國的德國友人,幾個禮拜前捎來訊息說在電視上看到她。那位朋友原來是看臺灣新聞的:「因為我知道我要看臺灣的新聞才能找到我要的資訊。」那位朋友住在中國,雖然他相當關心烏克蘭戰事,但那裡關於烏俄戰爭的新聞少之又少,好像資訊都隔了一道牆一樣傳不進來,所以他只能從臺灣媒體中搜尋。
阿琳娜繼續以我們方才所提到的語言問題延伸,她提到在俄羅斯新聞中,常常會報導烏克蘭禁止在國內講俄語,但其實並沒有這回事。相反地,即使對方說著俄語,烏克蘭人還是會很樂意與他聊天。自戰爭以來,鋪天蓋地的假消息更多了。俄羅斯新聞不會播報在戰爭中有多少俄國士兵死去,根據外媒的統計與報導,俄羅斯士兵的死傷人數可能已達一萬人以上,但俄羅斯則稱我方沒有嚴重死傷。烏克蘭邊境有人目擊到俄軍開來了移動型焚化爐,那些陣亡的士兵們,死後並不由數字銘刻證實,如此沉重的生命化為煙塵,融合在異鄉的煙硝味中。
烏克蘭女性的美麗與抵抗
說到新聞,讓人很難不想起一則報導:在烏俄戰爭開始後,因為普遍有烏克蘭女性容貌姣好的印象,有些男性在網路上對烏克蘭女性留有不妥言論。例如:「歡迎烏克蘭美女逃到我國」、「要打仗可以,但可以留烏克蘭女生活口嗎?」,甚至有人成立臉書社團「烏克蘭妹緊急收容中心」,將戰爭的苦難施以物化女性的眼光。我們問起阿琳娜,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新聞,她馬上表示有。
「你是說有人說,烏俄戰爭打得好,這樣烏克蘭男生死光以後,我們就可以娶烏克蘭女生了這樣的話嗎?」阿琳娜雖然冷靜,但難掩氣憤。「我討厭這樣的說法。就算沒有烏克蘭男生,你們也娶不到烏克蘭女生啊。這是我們國家發生的事,他們在說的是我們國家的人,為甚麼要說這種讓人不舒服的話?」
在戰爭開始後,烏克蘭男性紛紛走上戰場。阿琳娜說,他叔叔要去登記從軍時,在登記處看見男士們排到超乎想像長的隊伍。不只男性,也有許多女性選擇戰鬥支持國家。根據統計,現今烏克蘭軍隊中有5萬名女性士兵,佔全體的15%,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比例相當高。許多烏克蘭女性上戰場的照片流傳於網路上,有些加上「美女士兵」的標題。即使人們大多認為那是眼睛所見的美麗,但那種美不止於表象的美。
去年底回到烏克蘭的阿琳娜,佇立在從小到大生長的草地上
阿琳娜說,其實在烏克蘭的學校教育中,女學生並不會特別接受軍事作戰上的教育。但他們認為,男女平權並不是女性一定要真正拿起槍來打仗,女性可以做她們能做得到的事,同樣是在為國家出一份力。現在她所知曉的人中,幾乎年輕男人都去打仗了,而女人有人幫忙準備伙食,有人協助物資運送,甚至連她家當地的無家者,都幫忙撿拾玻璃瓶幫忙製作汽油彈。儘管每個人都很害怕,但還是留守家鄉。焦點並不在於性別,而是在於你的身份做得到哪些事,而你真的付出了所有。
她的話讓我想到紀錄片《Winter on fire》中,軍人包圍抗議民眾時,外圍由男性組成人牆抵抗推擠,而女性在圈內,高聲唱著烏克蘭國歌〈烏克蘭尚在人間〉的畫面。我突然想起阿琳娜剛剛所說的沒錯,烏克蘭語的確非常美妙。
處處不安的世界
阿琳娜想一直住在臺灣,但也難以避免地想到,如果之後臺灣也變得不安全該怎麼辦?
自2014年開始,烏克蘭、臺灣、香港接連地發生民眾群起反抗政府的活動。像是一個年代的河流一樣,即使遠在聶伯洲念大學,烏克蘭危機時,17歲青澀的阿琳娜也身陷在對運動的關懷中。時間推走,同年三月的臺灣、同年九月的香港,以及2019年的香港,看似遙遠卻有著難以避免的關聯,也進入了這條洪流。這是一段被日期包圍的時間,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28剛過,而我們採訪那天是3月11日。
2021年,全球壟罩在疫情的陰影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阿琳娜依然克服了障礙,在去年底回到烏克蘭的家中,與家人度過一段溫馨的時間。那時是戰爭開始前三個月,其實家鄉已經瀰漫著一股不祥的氣氛。當時,普京已經向烏克蘭施壓,許多人心裡多數有個底,但是他們並不想相信。畢竟,誰會想相信呢?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有人要攻打自己的國家。
阿琳娜烏克蘭的家中,臺灣國旗與烏克蘭國旗並存著
只要明白這兩個國家的情況,就會發現臺灣與烏克蘭有著類似的經驗。我們苦笑地談起俄羅斯之於烏克蘭、中國之於臺灣的相似度。包含常常在國外被錯認為另一國的人,以及隔壁鄰居經常讓人感到壓力的部份。「我想,應該讓大家知道臺灣是個獨立的國家。」這是阿琳娜給我的最後結論。
澤倫斯基與烏克蘭人的作戰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許多人難以想像戰爭殘酷的樣貌,尤其是在未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一代身上。但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戰爭所進行的方式也已經與以往不同。
與先前所提的一樣,資訊的傳播變成一種戰術。也許也是因為這樣,身為演員的總統澤倫斯基相當具有優勢。問到烏克蘭人普遍對澤倫斯基的看法,她馬上說:「我們都很喜歡他。」一開始,也有人懷疑過沒有任何政治資歷的澤倫斯基會不會不適任總統,但相對於先前的總統,澤倫斯基實在非常親民,把自己當成人民的一份子。「他跟我們是一樣的,他不會把自己當成甚麼厲害的人。我想很多烏克蘭人會留下來打仗,也是因為他留下來了。」阿琳娜說。
阿琳娜告訴我們一件事:在烏克蘭的一間學校中,大廳掛著一排歷代烏克蘭總統的照片。有次澤倫斯基到訪那間學校,看見那排莊嚴的總統肖像,包含自己的照片也在其中,便說:「把這些照片拿下來吧,這裡是學校,應該要掛孩子們的照片。」
即使沒有了那些照片,現在,澤倫斯基的模樣也頻繁出現在電視上了。他穿著西裝、軍服或留著鬍渣。這下,全世界的人都記得他的臉孔了。
我跟阿琳娜說,如果發生了同樣的事,不一定每個國家的人都會像烏克蘭人一樣勇敢。她說她也從沒想過。
她說與臺灣人不同,烏克蘭人其實是脾氣很不好的族群,一個小衝突,就經常在路上就會與他人吵架。她以為戰爭一開始,大家就會紛紛逃難,讓烏克蘭變成一塊空虛的陸地,但許多人都留下來了,沒有甚麼比此刻的他們更團結。我問她,你覺得是甚麼促使了他們這麼做?事後回想,這彷彿是個蠢問題,但阿琳娜當時毫無疑念,直直地看著我,堅定地說:「因為我們是烏克蘭人,我們不想變成其他國家的人,我們愛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要自由。」我又想起烏克蘭國歌,不懂烏克蘭語的我,依然記得那句歌詞:「我們將會獻出我們的靈魂與肉體,為了得到自由……」
在我們的談話中,我逐漸發現,原本在媒體上我們所感受到的那些述說烏克蘭如何的訊息,有時都過於想像。他們不是特別政治正確,也不是特別強調女權,他們所懷有的是更加純粹的事物。那份情感對於他們,凌駕在性別、階級、職業之上。
那些動人的支持力量
阿琳娜現在每天所做的,除了每天聯繫當地的親朋好友、大量關注烏克蘭新聞,也幫助訂票給需要到外國避難的烏克蘭人,如她所說的,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做得到的所有事。「其實這幾天我的心情一直都很不好,但還是必須要幫忙。」她一邊說一邊垂下眼簾。
在3月6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12天,各國人士與臺灣民眾一起聚集在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為烏克蘭發聲,反對俄羅斯的侵略。標語上寫著:「我們都是烏克蘭人!」雖然當天冷風不停,但仍然有數百人一起來到現場,身為烏克蘭人的阿琳娜也是其中一人。
「不只是烏克蘭人,那裡有俄羅斯人、臺灣人,還有各個國家的人。我看到其中一個臺灣小朋友拿著烏克蘭的國旗,我真的很感動,拍下照片傳給我爸爸看,我爸爸跟我說:『阿琳娜,我要哭了……』。」
阿琳娜與她的父親
在這個廣場上,過去曾有許多運動遊行發生,人們在此索請自由與權利。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也有一個地方名叫自由廣場。以前臺灣的自由廣場掛著「大中至正」的字樣,而烏克蘭的自由廣場以前名叫「捷爾任斯基廣場」,以蘇俄的祕密警察為名,在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後改名。集會的五天前,那個地方被俄羅斯的飛彈擊中,是戰爭以來最猛烈的砲擊。
在2019年,有人說著我們都可能像香港人那樣。在1947年,還沒有人以為大家都可能像臺灣人那樣。我不禁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只能運作在這樣的循環裡面?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像其他國家那樣,在浴血之後得到該有的自由?
這時,阿琳娜拿起手機跟我說,剛剛中國的飛機又在臺灣上空附近盤旋。
與阿琳娜剛來臺灣的那股異境感一樣,此刻,戰爭中的烏克蘭與沒有戰爭的臺灣,又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卻也在同一個世界中。
我不由自主地提起我的一名香港朋友。她2019年時在臺灣讀大學,而家人在香港參加抗爭。當她的家人走上混亂的街頭,她的大學朋友在吵雜的餐廳中談笑。她所身處之地的和平瞬間像是一種瘋狂,讓她在兩個世界裡分裂。
阿琳娜說,她很理解這樣的心情。但在這個時候,她只能做她做得到的事。在這個時候,世界上發生著各式各樣的事,有俄羅斯人為烏克蘭舉牌遊行,有烏克蘭無家者捐獻他僅有的財產給國家軍隊,有香港人為烏克蘭打仗,有臺灣人發起捐款。無論如何,世界起動了幫助烏克蘭的引擎,我們此刻正活在這樣的運作裡。
戰爭中美麗的臉孔
據阿琳娜所說,烏克蘭是個冬天很冷,夏天很熱的地方。冬季時可以到達零下十度,但夏天會熱到三十五度左右。現在,春天即將要來臨了。在訪談的最後,我不斷說著希望之後一切都會變好。阿琳娜跟我說一定會的。阿琳娜的金髮與藍眼睛,是麥穗與天空的顏色,與烏克蘭的國旗一樣。據說烏克蘭國旗的設計真的是這樣來的,澄澈的藍天下搖曳著金色穗海,是如天堂般的景色。
在最後,阿琳娜分享著她手機裡的照片給我看。她的父親、母親,穿著傳統服飾的奶奶與奶奶的閨密,她爸爸製作的陶瓶,她所養的小羊,以及她從小玩耍的那片草原。其中一張照片,是阿琳娜站在家前的草原中央,地平線將天空與地面分為兩等份,向晚的陽光染金了廣闊的草地,天空雖然微暗,但依然有著霧般的藍色。看見那張照片時,又讓我想到烏克蘭的國旗,這次我鼓起勇氣告訴了阿琳娜。「是的,就是這樣。雖然這張照片天空沒那麼美,沒那麼藍,但真的就是這樣……」
真的就是這樣。烏克蘭非常美麗。
阿琳娜的奶奶(左)與她的好朋友們
那天之後,我繼續在螢幕上看見阿琳娜在新聞中出現。本來是模特兒的她,很習慣於站在鏡頭之前,只是現在是為烏克蘭聲援。雖然這樣說不知是好是壞,但我覺得畫面中的阿琳娜依然很漂亮。澤倫斯基在戰爭剛發動時發表的演說中說的是真的,在戰爭中你會看見的是人們的臉。他們的五官,他們的眉眼,已經永恆地刻印在時間之中。
孔德維
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歐知識人在1920年代稱在戰時長大的一代年輕人為「迷惘的一代」或「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為何一代人會「迷惘」呢?戰爭對1618年出生的歐洲人大概不會有如此震撼,他們由出生到娶妻生子,生活的環境都是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帶來的亂局當中。20世紀初的世界,顯然不是如此。「漫長的19世紀」(Long nineteenth century)較於前代可說是太平盛世,雖然西歐諸國的政治精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十數年前屢起衝突,但外交層面能解決的問題就自然不是庶民生活所需關心的問題。由治而亂,震憾自然無可比擬。當一代人生長在太平環境,步入社會後卻忽爾淪入祇從歷史書見過的戰火之中,所有的期望、預期、想像全數落空,「迷惘」、「失落」當說是情理之中。21世紀初的年輕一代,相信對此有心領神會之感。自蘇聯解體以來,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不復存在幾近30年。2001年以後美國反恐戰爭雖然長達20年,但衝突卻大致局限於西亞一帶;2010年爆發的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和後續的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雖然引致一系列的戰爭與世界性的政治變動,但相關事件也是以北非與西亞為主。對生活於北非與西亞以外地區的人類來說,烏克蘭的戰火可說是重燃了自冷戰以來人類對「世界大戰」與「核子戰爭」等末日危機感的楔機。但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十數年,戰火的規劃需要時間累積「因緣」。
不少本書的作者認為今天的烏克蘭戰爭始於2013年11月21日起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企圖放棄進入歐盟,導致親西方的反對者極力抵抗,促成當時被稱為「廣場革命」(Euromaidan)的大型示威活動出現。數月後,亞努科維奇敗離基輔,但他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親俄支持者卻難以接受基輔事件,在亞努科維奇離任後騷亂甚久。南部的克里米亞(Crimea)、東部的頓涅茨克州(Donetsk Oblast)和盧甘斯克州(Luhansk Oblast)的親俄國民與俄國互為呼應,武裝叛亂漸次演變為新烏克蘭政府與親俄國民(視乎立場也會被視為俄國代理人或在地協調者(local collaborator))及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俄國在2014年3月18日併吞克里米亞,舉世震驚但西方各國卻沒有明顯的動作;烏克蘭國內親西方與親東方的力量自此對立多年。2021年2月22日,烏克蘭與親俄武裝份子再次交戰,大規模衝突重燃,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Oleksandrovych Zelenskyy)強調想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紛爭,但卻仍陷於戰亂之中,無以停止。在這過程中,俄羅斯一直支持烏國東部親俄力量,至11月更集結軍隊10萬人給及短程彈道導 彈。以後數月,各國斡旋甚久,但俄羅斯重兵部署烏國邊境,卻令全面開戰的恐懼流遍世界。
2022年2 月 24 日,俄國統治者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h Pútin)在一系列外交操作後,在各國以為事情逐步降級之際,授權俄軍於頓巴斯(Donbas)作名為「特別軍事行動」的侵略,同時要求 民航客機禁飛烏克蘭及俄羅斯南部空域,戰事由此一觸即發。至此,俄國與西方各國的互動難免令人聯想至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波蘭、低地各國與法國節發動的閃電戰(Blitzkrieg)。然而,烏克蘭的戰局沒有淪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歐各國的慘況,而以異於常人能逆料的勇氣與智慧抵抗入侵者;在烏國軍民抵抗之下,發動閃電戰的俄軍陷入泥沼,而自由世界的各國政府與義憤的平民,也獲得了馳援的時間與機會。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雖然是局限於歐洲的戰爭,但卻引發了國際間鮮見的關注,21世紀的世人,會再次成為「迷惘的一代」或是已做好了捍衛自由生活方式的心理準備?過去一個月,世界各國(包括俄羅斯在內)各界人民均表達了強烈的反戰意欲,逼使各國政府作出相應的行動支援烏克蘭。然而,烏克蘭的戰事並非單純的「大國侵略小國」事端,而是自蘇聯解體以來就在東歐與中亞醞釀的矛盾。對筆者來說,真正支持烏克蘭人民的首要步驟,是不落入因戰火而生的悲情,亦不陷於對強權與末日戰爭的恐懼,以抽離冷靜的方式認清今天在烏克蘭變化,再細思自身在這一大時代中的角色,並以此為基礎行動。
本書是首本聚焦於2022年烏克蘭戰爭的華文書籍,我們希望從多個角度向華語世界的讀者闡明這次戰爭的因由,並探討不同群體與個人的立場與角色。異於單純的學術文章,我們的一些作者以前線獲得的經驗為基礎,描繪了戰場上的不同心靈活動,當中帶有大量讀者能輕易體會的情緒。我們希望讀者能在認識與分析的過程中,納入這種情感作為思考的憑藉,這樣才能作出超越人工智能分析能力的理解。以形象化的方式表達,作者們希盼閱讀本書的過程成為讀者步入烏克蘭友人家庭作客的經驗。本書的首部分是我們的「門戶」,意在加強讀者認識本次戰爭中烏克蘭牽動人心的抵抗形象,以烏克蘭國歌、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擲地有聲的兩次演講及戰爭時序構成,當中均是可以讓我們辨識到烏克蘭的標誌式事物,也是進入本書內容的預備區域;第二部分的「客廳」,則是紀錄烏克蘭戰爭如何被世界看到的普羅維度,也讓我們知曉烏克蘭戰爭何以異於過去二十年的大小戰爭,牽動世人的心靈,當中包括烏克蘭戰爭中平民的生存狀態、烏俄戰爭在人類歷史與地緣政治的位置、戰爭在各種傳播面的呈現與操作、烏俄戰爭作為近年罕見熱戰的軍事面向等;隨後的第三部則為「書房」,我們希望以國際關係的專業評論為讀者提供理性周詳的分析與討論,包括戰爭的發生脈絡,以及對歐洲、中亞、臺灣等地的政治經濟影響;登堂入室以後,我們希望引領讀者步入第四部分的「庭園」,展望遠在我們家鄉的的烏克蘭友人,或是由我們家鄉遠赴烏克蘭的遊子,以第一身經驗為讀者提供更多維度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比較。由「庭園」遠眺,或許可見「此處」與「彼處」沒有想像中的遙遠,而是以有形與無形的方式牽繫一起。
戰爭之令人「迷惘」,乃因社會結構的「日常」在動盪中一時崩壞。在「日常」的世界,像本書一樣牽涉身在世界各地十數位作者的文集往往需要年月耕耘方能面世;在戰爭之中,我們得到了多位友人的支持,以數週時間完成本書;不少友好機構亦在這過程中為我們提供了各樣必要的協助,The GLOCAL、端傳媒、聯經思想空間、《明報》、及「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分別為本書提供已刊出的文稿;而本人尤其感激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的李凱旭先生以三天時間幾近不眠不休地為我們特別製作了兩份簡明的時間表,說明自1917年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自二月革命爆發成立以來的烏俄百年關係,令對相關事件有了認識的基礎。本書的製作團隊與友好在這數週的製作過程中,不斷咨詢法律及會計等專業人士的意見,力求在合乎各地法律及會計原則的情況下,得以捐助烏克蘭人民在戰爭中的人道需要。換言之,上述所列友好的文字與各樣其他付出,均屬無償。這種連繫「此處」與「彼處」的情懷,自然不是「日常」可以輕易看到。
在軍事的角度看,「前哨」是與主力部隊保持一定距離的小型防禦建築或小股部隊,往往被置於遠離於「中心」的邊緣位置,以警示敵國的入侵或騷擾。處於邊遠地區的「前哨」受襲,象徵著主力部隊的安逸大概無以維繫多時。這時,主力部隊應該以「前哨」作為空間以換取時間迴避敵軍,抑或奮力面對敵國,捍衛「前哨」的友軍呢?親歷2010年代以來亞洲大小自由運動的我們,自然難以視烏克蘭的「手足」如「Condom」。在戰火連天的當下,烏克蘭人民身陷炮火之中,自由世界以「不割席」之為原則,理當無需「迷惘」。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澤倫斯基歐洲議會演說全文 /王樂儀譯
(編按:2022年3月1日歐洲議會就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舉行特別會議,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透過視像發表演說,表示烏克蘭人將以生命捍衛自由,並為自己的地方作戰到底,演說後全場起立鼓掌致敬,一名德語傳譯員為澤倫斯基翻譯期間,一度哽咽落淚。)
早晨,或是,午安,或是晚安。而無論如何也不會有錯。因為,正正是每一日,有些人,在這些日子裡過得一點也不安穩,有些人,甚至視每一日為最後一日。我現在,為到我的、在抗爭之中的烏克蘭人民而說話。
他們為了自由,而付出了無可估量的代價。我為到我現在所看到、聽到的情景而感到快樂。我感覺到團結的力量。我為到我們歐盟的所有國家終於團結一起而感到快樂。但我從來沒想到,為了此情此景,我們的人民要付出如此龐大的代價。這是一個悲劇。不論對我來說,抑或是對於烏克蘭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悲劇。
如此龐大的代價。過千人被殺、兩場革命、一場戰爭、五日內來自俄羅斯的全面入侵。你知道嗎。我從來沒有讀過一頁報章,因為這些報章把我的國家寫成將要滅亡一樣。而當下,我們在面對現實,面對被殺死的人、有血有肉的生命。你知道嗎?而你知道嗎?我相信,今天我們為生命爭取了其價值、權利、自由,以及其對於平等的渴求。我們犧牲了我們最好的人民。最堅韌、最有價值的烏克蘭人。烏克蘭人是最強大的。通常我們都說我們會讓所有人心悅誠服。我很驕傲。我們不單是口講,而是可以讓你親眼目睹。
而我們事實上,可以直面任何人。我確切地相信,那個說法,我們烏克蘭人選擇了烏克蘭。我們為烏克蘭而爭取。我們為它而一往無前。所以,我希望,我們可以從你口中聽到,歐洲選擇了烏克蘭⋯⋯我有時會晃神,因為導彈襲擊、爆炸的聲音干擾著我。
而今早是一個十分悲慘的早上。兩支巡航導彈襲擊了哈爾科夫。一個置於俄羅斯邊界的城市。那裡有很多俄羅斯人。他們都很友善,而且和我們關係友好。那裡有多過二十間大學。那是我們國家中建了最多大學的城市。那裡有著耀眼、有智慧的青年人。人民通常都會為到各種的慶祝活動而聚集於那個城市的廣場。那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廣場。自由的廣場。而且,那是歐洲最大的廣場。這是無容置疑的。這是自由廣場。
你怎麼能夠想像到,這個早上,兩支巡航導彈襲擊了這個自由廣場。有過千人在剎那之間死去。這就是自由的代價。
我們為了我們的地方、我們的自由而作戰到底。沒有人可以干預、介入我們的國家、與自由。請相信我。今天每一個廣場,不論它有著甚麼名字,從今開始,它們都叫做自由廣場。在我們國家中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人民都是無比強大不屈。沒有人可以打倒我們。我們是烏克蘭人。
我們有著見證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生存下去的渴望。我覺得這是很合理的渴望。昨天有十六個孩子被殺死。當然,普京(台譯普丁或蒲亭)又會說,那是緣於他們作出的秘密行動。我們的孩子在哪裡?他們在哪些兵工廠中工作?他們跟隨了哪些坦克車?或發射了巡航導彈?而昨天他殺了十六個人。我們的人民有著強大的意志。非常強大的意志。因此我們依然為到我們的權利、自由和生命而一直作戰。現在,我們為到生存而作戰。這是我們現在作戰最大的原因。
同時,我們一直為到成為歐洲一員、有著與其他歐洲國家同等權利而奮鬥。我相信今日,我們可讓所有人都看到,我們是怎樣的人民。我們會與歐盟一起變得更為強大。這是必然的。而沒有你們任何一人,烏克蘭都只能孤軍作戰。我們證明了我們的實力、我們的力量。我們證明了,至少,我們和你們一樣。請你們也證明,你們會跟我們在一起。請證明,你們不會輕易放棄我們。請證明你們是歐盟一員,而生命可以抵抗死亡。光明可以抵抗黑暗。願榮光歸於烏克蘭
2022與核戰的距離:俄國末日狂賭「恐懼的總和」 /李紫楓
文/李紫楓(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俄烏戰爭如火如荼的步入第5天,莫斯科連制空權都還未取得完全控制,就已迎來基輔全民勇武的頑強抗爭,可想而知,上至軍備下至士氣均受一定打擊。加上美國、歐盟、北約等的聯合經濟制裁,讓本來就已嚴峻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國內反戰聲勢不斷。
可在此等關鍵性時刻,俄羅斯總統普京不改強硬作風,果斷宣佈將莫斯科的核武部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以回應國際間的各種制裁以及對烏克蘭的援助。
事實上,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刻起,各國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已是邁進了一大步。而普京的這個決定,可說是讓世界走向繼冷戰後關乎人類存亡的最大核武危機。
莫斯科的王牌:核武庫與核威懾力
無可否認的,核武一直是俄羅斯的軍事軸心,莫斯科能在21世紀維持其堅固的軍事地位,靠的便是其核武政策以及核威懾力。
先說其核武庫與水平能力。俄羅斯坐擁有全世界最廣泛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庫存。據SIPRI的最新統計[2],2021年俄羅斯擁有的核武數量約為6,255枚,比之美國的5,550枚核彈頭還要多,且遠遠拋離華盛頓以外的核武擁有國(NWS)。
事實上,莫斯科的核武包括多枚能夠直接威脅美國、歐洲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潛射彈道飛彈(SLBM)以及戰略轟炸機,而這些彈導飛彈的射程更是覆蓋大半個地球,打個比方說,潛射彈道飛彈R-29RM(北約稱SS-N-23)射程就達8,300公里、洲際彈道導彈R-36(北約稱SS-18)「撒旦」的射程亦可達11,000公里,而後者現時服役Mod 6更有配備10枚分導式多彈頭導彈(MIRVs)。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美國受〈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限制,華盛頓縱有MIRVs的技術,目前卻無現役備有MIRVs的 ICBM,故如若美俄開戰,後者的MIRVs或許會為莫斯科在核武方面帶來少許優勢。加上俄羅斯最新研發的極尖端戰略武器系統,例如射程至少達6,000公里的「先鋒」(Avangard)實為高超音速導彈(Hypersonic missile),而高超音速武器現時僅為中美俄三國所擁之技術,亦沒有任何防禦系統能夠攔截。
換句話說,俄羅斯完全有威脅美國等國家安全之能。這也是為甚麼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即使面對莫斯科在相對和平的時代,面對極不合理的侵略行為,仍公開發表聲明表示不會直接派遣軍隊於烏克蘭作戰。因為畢竟俄羅斯的核武能力還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而烏克蘭既非美國與北約的主戰場、本身亦無與其有明文的集體防禦一類的安全條約,是否必須拿本國國民性命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作賭注,來救基輔於水火之中,正是各國躊躇的一大考量。
危險的邊緣政策:Escalate-to-de-escalate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普京領導下的俄國核武可謂正在發揮最大核威懾力效用。2020年6月上旬,莫斯科發佈了一份名為〈俄羅斯聯邦核威懾力的基本國家政策原則與方針〉的行政命令〉(Basic Principles of State Polic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Nuclear Deterrence),裡面明文細列了俄羅斯未來核武政策與立場,以及過往那些只能被外界揣測的、俄國將使用核武的各種「原則」和「情勢」。筆者兩年前曾在聯合早報撰文,詳細分析如何解讀普京簽署的這份文件,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邊緣政策(Brinkmanship)――Escalate-to-de-escalate――透過刻意「升級局勢」來達到「緩解局勢」之目的。
在核武政治的世界裡,核威懾力很大程度是建基於國家領袖於實行核武部署的準備與玉石俱焚的決意,也就是為求勝利,願意瘋狂的程度與兵行險著的決心。而言語和行為,正是增加或是降低一個核武擁有國核威懾力的可信程度。
2020年發表的那份文件所提供的詳細資訊,例如莫斯科將會使用核武的情況,以及控制核武決定的負責人等,加上各種法令的「嚴正聲明」,比方說法令第10條就揚言,
俄國在任何情況下,均有部署核武摧毀潛在對手,並對其造成無法彌補傷害的能力。
事實上,這區區幾頁文書經已重申並進一步鞏固了俄羅斯的核威懾力原則以及確實性。俄羅斯在半威嚇半提醒的整份文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法令第4條――
一旦戰爭爆發,莫斯科將利用其核威懾力,以防止武裝衝突進一步升級,並在有利於莫斯科及其盟友的前提下結束戰爭。
放回今天俄烏戰爭的局勢,普京此時調動核武部署,讓其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此舉帶出的訊息相當明顯,那就是即便目前戰況未如理想,莫斯科取基輔一事卻仍是勢在必行,俄羅斯將會不惜一切代價讓其取得最後的勝利,即使這意味著實行第一次核打擊。
換句話來說,在普京似乎不計成本的邊緣政策下,俄羅斯正以相互保證毀滅的原則威脅美國為首的北約同盟,如若後者企圖幫助烏克蘭抗俄,讓俄羅斯「國家自身存在陷入危機」,擁有使用核武的全部決定權的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隨時發射帶有核彈頭的彈導飛彈「攬炒」全世界。
2022年2月27日,普京下的賭注之大,不僅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核武戰爭的可能,實是令人瞠目。這當然是最壞的情況,但也正是這種作好最壞打算的瘋狂,讓現時俄羅斯的核武發揮最大的核威懾力效用。
不過在這裡必須重申的一點是,現實主義框架下的威懾理論(Deterrence Theory)存在的變數太多,例如其缺陷包括假定所有決策者均在理性的情況下執行決定等。可顯然易見的是,現時普京這種試圖以相互保證毀滅來脅迫他國就範,Escalate-to-de-escalate的策略,隨時有擦槍走火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可能。
而面對俄羅斯企圖Escalate-to-de-escalate危險的邊緣政策,各國如今是採取綏靖政策,一天不打到北約成員國,一天就不動用第五條集體防禦,抑或,先下手為強?可牽一髮動全身,在莫斯科具有被潛射彈道飛彈確保的二次打擊能力,各國又是否有應對第三次世界大(核)戰的準備?人類(與地球)又是否能承受這樣的戰爭。
核冬天會來臨嗎?還是一切只是想太多的電影情節?當全球步入繼冷戰後最大的核武危機之時,誰又能獨善其身?
戰爭素描出她的金色臉孔--在台烏克蘭模特兒阿琳娜專訪/謝瑜真
謝瑜真
留著一頭金髮的阿琳娜,有著一雙深邃的藍眼睛
「在戰爭中,你會看到的不是我們的背面,也不是我們的正面,而是我們的臉孔。」──弗拉迪米爾.澤倫斯基
採訪那天我們解散之前最後的談話,是阿琳娜分享她手機裡的照片給我看,那是她三個月前回到烏克蘭的家時所拍的。她慈祥的父親、母親,穿著傳統服飾的可愛奶奶。還有她養的小羊,在草地上乖巧地讓她撫摸。
阿琳娜與她在故鄉所飼養的小羊
「你有養羊?」我看到照片時驚訝道,棕白相間的小羊感覺全身又絨又軟。「牠很乖,可以摸也可以抱。」我下意識說:「你一定很想念他們。」阿琳娜笑,但沒有說話。那股沉默無以名狀,倒也不是全然的哀傷,是難以說明的感情綜合體。
對於阿琳娜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具有層次的藍。在照片上難以觀測到,但在口罩上方,她的眼睛是飽和又深沉的藍色。大太陽下一頭金髮柔軟發光,跟烏克蘭的國旗一樣,是鮮明的藍與黃。我一看見她就想到這個關聯,但太害羞以致不敢告訴她。
在這個網路世代,我們已經可以透過手機知道許多事。在與她本人會面前,我先看了阿琳娜的Instagram。從Instagram上,可以看到她的模特兒工作照片,與朋友出遊、家人相處的模樣,是個感覺溫暖又擁有自信的漂亮女孩。但盤踞在她的版面最上方的,是有關於烏克蘭的各種新聞資訊,以及她因戰爭而憂鬱徬徨的臉龐。今年才滿二十五歲的阿琳娜,年輕的臉孔映照著戰爭的面貌。
阿琳娜來自烏克蘭第四大城市丹伯第聶伯羅(Dnipro,港譯貝佐斯基),該地位於聶伯河畔,是聶伯州的文化與藝術中心,她的父母住在離市區較遠的鄉下。我們在交談中小心翼翼地問起家鄉目前的狀況還好嗎?她先是頓了一下,說之前她家所在的地區並沒有被攻打,但就在今天早上,就只是剛剛,她收到消息,俄軍今天要攻打她的城市。剛剛她手機一直亮起的通知,是家人告訴她準備要進到防空洞避難的訊息。
那天是戰爭開始的第15天。自這件事發生以來,數算變成一種沉重又有希望的事情。那些數字代表著烏克蘭人已經籠罩在恐怖中多少日子,也代表著烏克蘭人已經為自己的國家抵抗了多少天。
烏克蘭語非常難 臺灣新聞真厲害
同行的友人提到他最近在聽烏克蘭歌曲,現場放了一小段,口音醇厚,旋律溫柔。像是一個引信,阿琳娜開始說起烏克蘭語的美妙,很多人以為烏克蘭講的是俄語,但其實烏克蘭人有自己的語言,烏語與法語、義語並列全世界最悅耳的語言前三名。除此之外,他們的語言結構也比俄語更加複雜,在學校中,他們要花上十年的時間學習語法。大概是因為學過了非常難的烏克蘭語,阿琳娜僅花了三年就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我們驚訝於阿琳娜的中文之好,於是問起她是怎麼來到臺灣、又是怎麼學習中文的。原來阿琳娜在烏克蘭的頂尖大學中就讀法律系,在烏克蘭是可以成為律師的。會與臺灣產生因緣,一開始是因為阿琳娜對中文很有興趣,也去過中國、香港等國家。她在烏克蘭自學中文五個月,後來她的泰國朋友告訴她,臺灣有學習中文很好的師資與環境,於是她在2019年來到臺灣,進入國立師範大學進修中文,從此就在臺灣長住下來。
「我很喜歡這個地方。」說這句話時,大概是阿琳娜當天第一次對我們燦笑。臺灣跟烏克蘭幾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但卻讓阿琳娜深深著迷。「你們臺灣很厲害。」當我以為她要提起小籠包或珍珠奶茶時,阿琳娜說了一句我沒想過的話。「你們的新聞都是真的!」
在我還沒意會過來是甚麼意思時,阿琳娜解釋,她看了烏克蘭的新聞,歐洲的新聞,與臺灣報導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是真實的新聞。那是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事,但有些國家並不是這樣的。阿琳娜近日因戰爭的關係,在一些臺灣新聞中接受採訪;而一位住在中國的德國友人,幾個禮拜前捎來訊息說在電視上看到她。那位朋友原來是看臺灣新聞的:「因為我知道我要看臺灣的新聞才能找到我要的資訊。」那位朋友住在中國,雖然他相當關心烏克蘭戰事,但那裡關於烏俄戰爭的新聞少之又少,好像資訊都隔了一道牆一樣傳不進來,所以他只能從臺灣媒體中搜尋。
阿琳娜繼續以我們方才所提到的語言問題延伸,她提到在俄羅斯新聞中,常常會報導烏克蘭禁止在國內講俄語,但其實並沒有這回事。相反地,即使對方說著俄語,烏克蘭人還是會很樂意與他聊天。自戰爭以來,鋪天蓋地的假消息更多了。俄羅斯新聞不會播報在戰爭中有多少俄國士兵死去,根據外媒的統計與報導,俄羅斯士兵的死傷人數可能已達一萬人以上,但俄羅斯則稱我方沒有嚴重死傷。烏克蘭邊境有人目擊到俄軍開來了移動型焚化爐,那些陣亡的士兵們,死後並不由數字銘刻證實,如此沉重的生命化為煙塵,融合在異鄉的煙硝味中。
烏克蘭女性的美麗與抵抗
說到新聞,讓人很難不想起一則報導:在烏俄戰爭開始後,因為普遍有烏克蘭女性容貌姣好的印象,有些男性在網路上對烏克蘭女性留有不妥言論。例如:「歡迎烏克蘭美女逃到我國」、「要打仗可以,但可以留烏克蘭女生活口嗎?」,甚至有人成立臉書社團「烏克蘭妹緊急收容中心」,將戰爭的苦難施以物化女性的眼光。我們問起阿琳娜,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新聞,她馬上表示有。
「你是說有人說,烏俄戰爭打得好,這樣烏克蘭男生死光以後,我們就可以娶烏克蘭女生了這樣的話嗎?」阿琳娜雖然冷靜,但難掩氣憤。「我討厭這樣的說法。就算沒有烏克蘭男生,你們也娶不到烏克蘭女生啊。這是我們國家發生的事,他們在說的是我們國家的人,為甚麼要說這種讓人不舒服的話?」
在戰爭開始後,烏克蘭男性紛紛走上戰場。阿琳娜說,他叔叔要去登記從軍時,在登記處看見男士們排到超乎想像長的隊伍。不只男性,也有許多女性選擇戰鬥支持國家。根據統計,現今烏克蘭軍隊中有5萬名女性士兵,佔全體的15%,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比例相當高。許多烏克蘭女性上戰場的照片流傳於網路上,有些加上「美女士兵」的標題。即使人們大多認為那是眼睛所見的美麗,但那種美不止於表象的美。
去年底回到烏克蘭的阿琳娜,佇立在從小到大生長的草地上
阿琳娜說,其實在烏克蘭的學校教育中,女學生並不會特別接受軍事作戰上的教育。但他們認為,男女平權並不是女性一定要真正拿起槍來打仗,女性可以做她們能做得到的事,同樣是在為國家出一份力。現在她所知曉的人中,幾乎年輕男人都去打仗了,而女人有人幫忙準備伙食,有人協助物資運送,甚至連她家當地的無家者,都幫忙撿拾玻璃瓶幫忙製作汽油彈。儘管每個人都很害怕,但還是留守家鄉。焦點並不在於性別,而是在於你的身份做得到哪些事,而你真的付出了所有。
她的話讓我想到紀錄片《Winter on fire》中,軍人包圍抗議民眾時,外圍由男性組成人牆抵抗推擠,而女性在圈內,高聲唱著烏克蘭國歌〈烏克蘭尚在人間〉的畫面。我突然想起阿琳娜剛剛所說的沒錯,烏克蘭語的確非常美妙。
處處不安的世界
阿琳娜想一直住在臺灣,但也難以避免地想到,如果之後臺灣也變得不安全該怎麼辦?
自2014年開始,烏克蘭、臺灣、香港接連地發生民眾群起反抗政府的活動。像是一個年代的河流一樣,即使遠在聶伯洲念大學,烏克蘭危機時,17歲青澀的阿琳娜也身陷在對運動的關懷中。時間推走,同年三月的臺灣、同年九月的香港,以及2019年的香港,看似遙遠卻有著難以避免的關聯,也進入了這條洪流。這是一段被日期包圍的時間,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28剛過,而我們採訪那天是3月11日。
2021年,全球壟罩在疫情的陰影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阿琳娜依然克服了障礙,在去年底回到烏克蘭的家中,與家人度過一段溫馨的時間。那時是戰爭開始前三個月,其實家鄉已經瀰漫著一股不祥的氣氛。當時,普京已經向烏克蘭施壓,許多人心裡多數有個底,但是他們並不想相信。畢竟,誰會想相信呢?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有人要攻打自己的國家。
阿琳娜烏克蘭的家中,臺灣國旗與烏克蘭國旗並存著
只要明白這兩個國家的情況,就會發現臺灣與烏克蘭有著類似的經驗。我們苦笑地談起俄羅斯之於烏克蘭、中國之於臺灣的相似度。包含常常在國外被錯認為另一國的人,以及隔壁鄰居經常讓人感到壓力的部份。「我想,應該讓大家知道臺灣是個獨立的國家。」這是阿琳娜給我的最後結論。
澤倫斯基與烏克蘭人的作戰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許多人難以想像戰爭殘酷的樣貌,尤其是在未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一代身上。但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戰爭所進行的方式也已經與以往不同。
與先前所提的一樣,資訊的傳播變成一種戰術。也許也是因為這樣,身為演員的總統澤倫斯基相當具有優勢。問到烏克蘭人普遍對澤倫斯基的看法,她馬上說:「我們都很喜歡他。」一開始,也有人懷疑過沒有任何政治資歷的澤倫斯基會不會不適任總統,但相對於先前的總統,澤倫斯基實在非常親民,把自己當成人民的一份子。「他跟我們是一樣的,他不會把自己當成甚麼厲害的人。我想很多烏克蘭人會留下來打仗,也是因為他留下來了。」阿琳娜說。
阿琳娜告訴我們一件事:在烏克蘭的一間學校中,大廳掛著一排歷代烏克蘭總統的照片。有次澤倫斯基到訪那間學校,看見那排莊嚴的總統肖像,包含自己的照片也在其中,便說:「把這些照片拿下來吧,這裡是學校,應該要掛孩子們的照片。」
即使沒有了那些照片,現在,澤倫斯基的模樣也頻繁出現在電視上了。他穿著西裝、軍服或留著鬍渣。這下,全世界的人都記得他的臉孔了。
我跟阿琳娜說,如果發生了同樣的事,不一定每個國家的人都會像烏克蘭人一樣勇敢。她說她也從沒想過。
她說與臺灣人不同,烏克蘭人其實是脾氣很不好的族群,一個小衝突,就經常在路上就會與他人吵架。她以為戰爭一開始,大家就會紛紛逃難,讓烏克蘭變成一塊空虛的陸地,但許多人都留下來了,沒有甚麼比此刻的他們更團結。我問她,你覺得是甚麼促使了他們這麼做?事後回想,這彷彿是個蠢問題,但阿琳娜當時毫無疑念,直直地看著我,堅定地說:「因為我們是烏克蘭人,我們不想變成其他國家的人,我們愛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要自由。」我又想起烏克蘭國歌,不懂烏克蘭語的我,依然記得那句歌詞:「我們將會獻出我們的靈魂與肉體,為了得到自由……」
在我們的談話中,我逐漸發現,原本在媒體上我們所感受到的那些述說烏克蘭如何的訊息,有時都過於想像。他們不是特別政治正確,也不是特別強調女權,他們所懷有的是更加純粹的事物。那份情感對於他們,凌駕在性別、階級、職業之上。
那些動人的支持力量
阿琳娜現在每天所做的,除了每天聯繫當地的親朋好友、大量關注烏克蘭新聞,也幫助訂票給需要到外國避難的烏克蘭人,如她所說的,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做得到的所有事。「其實這幾天我的心情一直都很不好,但還是必須要幫忙。」她一邊說一邊垂下眼簾。
在3月6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12天,各國人士與臺灣民眾一起聚集在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為烏克蘭發聲,反對俄羅斯的侵略。標語上寫著:「我們都是烏克蘭人!」雖然當天冷風不停,但仍然有數百人一起來到現場,身為烏克蘭人的阿琳娜也是其中一人。
「不只是烏克蘭人,那裡有俄羅斯人、臺灣人,還有各個國家的人。我看到其中一個臺灣小朋友拿著烏克蘭的國旗,我真的很感動,拍下照片傳給我爸爸看,我爸爸跟我說:『阿琳娜,我要哭了……』。」
阿琳娜與她的父親
在這個廣場上,過去曾有許多運動遊行發生,人們在此索請自由與權利。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也有一個地方名叫自由廣場。以前臺灣的自由廣場掛著「大中至正」的字樣,而烏克蘭的自由廣場以前名叫「捷爾任斯基廣場」,以蘇俄的祕密警察為名,在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後改名。集會的五天前,那個地方被俄羅斯的飛彈擊中,是戰爭以來最猛烈的砲擊。
在2019年,有人說著我們都可能像香港人那樣。在1947年,還沒有人以為大家都可能像臺灣人那樣。我不禁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只能運作在這樣的循環裡面?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像其他國家那樣,在浴血之後得到該有的自由?
這時,阿琳娜拿起手機跟我說,剛剛中國的飛機又在臺灣上空附近盤旋。
與阿琳娜剛來臺灣的那股異境感一樣,此刻,戰爭中的烏克蘭與沒有戰爭的臺灣,又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卻也在同一個世界中。
我不由自主地提起我的一名香港朋友。她2019年時在臺灣讀大學,而家人在香港參加抗爭。當她的家人走上混亂的街頭,她的大學朋友在吵雜的餐廳中談笑。她所身處之地的和平瞬間像是一種瘋狂,讓她在兩個世界裡分裂。
阿琳娜說,她很理解這樣的心情。但在這個時候,她只能做她做得到的事。在這個時候,世界上發生著各式各樣的事,有俄羅斯人為烏克蘭舉牌遊行,有烏克蘭無家者捐獻他僅有的財產給國家軍隊,有香港人為烏克蘭打仗,有臺灣人發起捐款。無論如何,世界起動了幫助烏克蘭的引擎,我們此刻正活在這樣的運作裡。
戰爭中美麗的臉孔
據阿琳娜所說,烏克蘭是個冬天很冷,夏天很熱的地方。冬季時可以到達零下十度,但夏天會熱到三十五度左右。現在,春天即將要來臨了。在訪談的最後,我不斷說著希望之後一切都會變好。阿琳娜跟我說一定會的。阿琳娜的金髮與藍眼睛,是麥穗與天空的顏色,與烏克蘭的國旗一樣。據說烏克蘭國旗的設計真的是這樣來的,澄澈的藍天下搖曳著金色穗海,是如天堂般的景色。
在最後,阿琳娜分享著她手機裡的照片給我看。她的父親、母親,穿著傳統服飾的奶奶與奶奶的閨密,她爸爸製作的陶瓶,她所養的小羊,以及她從小玩耍的那片草原。其中一張照片,是阿琳娜站在家前的草原中央,地平線將天空與地面分為兩等份,向晚的陽光染金了廣闊的草地,天空雖然微暗,但依然有著霧般的藍色。看見那張照片時,又讓我想到烏克蘭的國旗,這次我鼓起勇氣告訴了阿琳娜。「是的,就是這樣。雖然這張照片天空沒那麼美,沒那麼藍,但真的就是這樣……」
真的就是這樣。烏克蘭非常美麗。
阿琳娜的奶奶(左)與她的好朋友們
那天之後,我繼續在螢幕上看見阿琳娜在新聞中出現。本來是模特兒的她,很習慣於站在鏡頭之前,只是現在是為烏克蘭聲援。雖然這樣說不知是好是壞,但我覺得畫面中的阿琳娜依然很漂亮。澤倫斯基在戰爭剛發動時發表的演說中說的是真的,在戰爭中你會看見的是人們的臉。他們的五官,他們的眉眼,已經永恆地刻印在時間之中。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