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國際雇主的角度思考,善用免費求職指摽,整個世界都是你的選擇!
★「現在是出國的好時機嗎?」──掌握後疫情時代的三大趨勢,用精實創業的精神迭代求職,檢核自己的履歷弱點。
★「別讓語言成為你的硬傷。」──擺脫多益金色證書的迷思,星澳、英歐、美日都適用,四個實戰原則幫你建立出國的信心。
★ 特別收錄:LIST原則檢核表、國際簽證清單等工具,帶你穿越碎片化的網路心得,隨時都能開始行動!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Brian
「矽谷輕鬆談」Podcast 創辦人/Kenji與柯柯
WIJ日本職活共同創辦人/Mark Chih
暢銷作家、台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祕書長/何則文
換日線頻道副總監暨內容主編/林欣蘋
Meet.jobs跨境求職網站創辦人/林昶聿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姚詩豪
美國NEX Foundation董事長/陳浩維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
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盧世安
矽谷工程師、《異類矽谷》作者/鱸魚
──齊聲推薦
【內容簡介】
沒有富爸爸、不想再被考試綁架、正在職場中載浮載沉的你,
難道就不配擁有一個出國工作的機會嗎?
既不是「海歸派」,也不是超級菁英,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你,是不是也曾這樣質疑過自己:
‧我的多益成績相當普通,沒有優秀的外語能力還可以出國工作嗎?
‧國外雇主怎麼可能選擇我,而不是其他本地人?
‧能出國工作的都是菁英,我只有本土學經歷根本不可能吧?
‧我沒辦法留學進修,是不是這輩子就註定得在台灣工作?
不是的,只要用對方法,你也能被世界看見!
作者經歷退伍後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沒有留學經驗也沒有國外身分,只憑兩年本土工作經驗就順利開啟海外職涯,自己收過許多歐美公司的offer,也幫很多人成功拿到海外offer。本書結合他超過五年的社群分享和職涯輔導經驗,歸納出原創的LIST原則,即使你身在台灣,也能使用這套方法不斷迭代嘗試,拉近與世界的「職」線距離。
‧Localize(融入當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Strengthen(強化專業):建立國際通用的專業能力。
‧Test(不斷測試):用免費的人力市場指標來檢驗自己。
各界齊聲好評──
‧這本書是台灣很少見針對海外求職的全方位著作,詳列了各種需要注意的事情跟訣竅方法。除了求職攻略以外,也談到了後疫情時代我們可以怎樣面對跟思考海外求職,對於與家人分別孤單的海外工作生活,又怎樣可以平衡自己內心的矛盾。
──暢銷作家、台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祕書長/何則文
‧這本書可以給想踏出國際職涯第一步的大家,一個紮實、低風險的準備。
──WIJ日本職活共同創辦人/Mark Chih
‧對我來說,並非本科系畢業,也沒有在海外留學經驗的 Aaron,能夠開拓出一條與他人完全不同的道路,他的故事激勵了我的創業,也希望能夠激勵更多人,追尋自己的夢想!
──Meet.jobs跨境求職網站創辦人/林昶聿
‧我相信這本職涯攻略也將成為一座來自未來的燈塔,指引讀者們面對挑戰和冒險,給你們前進的自信與動力,繼續勇敢追夢。
──美國NEX Foundation董事長/陳浩維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經說過一句話:「決定最終成功的,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他的『選擇』。」而這句話幾乎可以用來做為作者撰寫的這本新書的最佳註腳。
──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盧世安
‧說這是一本求職指南太委屈它了,這根本是國外生存的百科全書。
──矽谷工程師、《異類矽谷》作者/鱸魚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謝宗廷 Aaron Hsieh
台灣未來協會(NEX Foundation, TW)前理事長、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社群共同創辦人。前倫敦未來五十(Tech Nation Future 50)人資科技新創主管,現於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生科系畢業並退伍後,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越挫越勇轉職寫程式,並隻身前往倫敦,搭上種子輪的新創火箭,協助在地團隊在三年內從八人成長為八十人的跨國企業,並多次異地取得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澳洲等跨越地理區的錄取通知。工作之餘也定期進行社群分享和顧問輔導,文章散見於《到世界的職線距離》專欄。
信箱:aaron.hsieh@nexf.org
專欄:https://medium.com/dimly-lit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CareerToTheWorld
謝宗廷 Aaron Hsieh
台灣未來協會(NEX Foundation, TW)前理事長、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社群共同創辦人。前倫敦未來五十(Tech Nation Future 50)人資科技新創主管,現於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生科系畢業並退伍後,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越挫越勇轉職寫程式,並隻身前往倫敦,搭上種子輪的新創火箭,協助在地團隊在三年內從八人成長為八十人的跨國企業,並多次異地取得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澳洲等跨越地理區的錄取通知。工作之餘也定期進行社群分享和顧問輔導,文章散見於《到世界的職線距離》專欄。
信箱:aaron.hsieh@nexf.org
專欄:https://medium.com/dimly-lit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CareerToTheWorld
序
【序】
前言 一個初心者的海外職涯夢
想要出國的念頭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萌芽了,那是一種混雜著想要離家獨立和挑戰自己的心情―我想到三個不同文化的國家看看,各長住個兩、三年,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別,而不只是單純的旅行。
那時一心想的都是出國的事,留學就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選項,但經費卻是個大問題:如果我要證明自己,大概就只能靠獎學金了吧?於是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讀書上,在大三寒假就提早進實驗室,目標是做好一個專題,這樣也許就能成為申請留學獎學金的亮點。我很幸運,遇到親切又願意親自帶實驗的老師,學長姊也都很照顧人,但是有件事一直很困擾我:我不喜歡讀論文也不喜歡做實驗。這件事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因為我很喜歡閱讀,也不討厭英文,但卻不喜歡讀論文;我也非常樂於在生活中進行一些小實驗,但對於分子生物實驗卻老是提不起勁。於是我很快地意識到:即使是為了出國長住的夢想,也不太可能逼自己念沒有興趣的東西直到博班。那麼我該怎麼出國呢?因為這個契機,才開始探索直接尋找海外工作的方法。
畢業入伍後,為了不要讓英文能力退化,我會趁週末放假時,蒐集一些和創業、科技相關的英文網路文章,並把它們印成跟單戰詞、喝水小卡一樣的口袋大小,做為我專屬的「口袋內務」,趁空檔時拿出來讀,在蚊帳裡和自己用英文自言自語。
退伍之後,我試過直接尋找外商儲備幹部或其他商科領域的工作,想先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再申請國外 MBA 以達成出國工作的目標,但是折騰了半年,我並沒有獲得任何理想的 offer。在求職失敗的低潮期,有朋友問我要不要乾脆一起來創業看看,2013 年仍是年輕人創業的鼎盛期,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來試試看吧。」我心想。
我們想做的是一個素人發明家平台,類似當時剛開始起飛的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不會寫程式的我們,在網路上找到宣稱會寫程式的第三位成員,又從新一代設計展中雇用了一位剛完成畢製的工業設計師,再另外找了幾位仍然在學的朋友幫忙打理社群經營的工作,一個半學生型的新手團隊就這樣組成了。不過網站的開發進度緩慢,而團隊的熱情也逐步耗損,經過半年,我們仍然連個讓發明家上傳點子的地方都沒有。
比求職失敗更大的陰霾開始在我心裡蔓延。「仔細想想,我如果那時候去台積電,這樣來回也差了好幾十萬了吧?」某個傍晚在共同工作空間閒聊的時候,隊友不經意地這麼說。這對於那時的我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其實我並沒有任何因應失敗的備案。失敗也罷,不過至少也要在網路上留下一點足跡吧?於是我從 Coacademy 開始自學,邊學邊協助網站前端的開發工作;與此同時,團隊成員也必須各自兼職當家教來支應生活。走到這一步,我知道自己已經大幅偏離出國這個目標了。那段為了不要失敗得太難看而努力寫程式的日子,伴隨著無數個懊悔與失眠的夜晚:我為什麼要走上一條和自己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路呢?
在創業將近一年的時後,團隊正式解散了,而我又回到了原點:我想要出國,但現在不只沒有存款,加上當兵的時間,業界經驗也少了同年齡的人兩三年了,該怎麼辦?橫亙在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回頭和新鮮人競爭一般商管職,或者用勉強堪用的程式能力,轉行做工程師。
那時我問了自己一個關鍵問題:假如找商管職和找工程師的職位都一樣困難,哪一條路比較有機會讓我出國呢?於是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了一條線,左邊寫著任商管職的優缺點,右邊寫著當工程師的優缺點,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評估選擇。也許是當兵以來,對於科技業的關注產生了效果,也許純粹只是後見之明的幸運,我決定成為軟體工程師,而那可能是人生中第一個判斷正確的職涯選擇。
我花了一個多月準備自己的作品集,並利用每一場面試機會了解工程師面試的熱門考題,最後幸運地進入一家美商接案公司的台灣分部。那時心裡還打著如意算盤:既然加入的是美商,一年之後應該有機會外派美國吧?不過事與願違,這個機會一直沒有出現。
但我沒有忘記轉職的初衷。也曾趁著日商來台大舉徵才的時機,去過東京一趟;也曾亂槍打鳥,直接海投一些歐洲的職缺,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從朋友那裡聽到了英國 YMS 計畫,也就是俗稱的打工度假。和澳洲不同的是,英國能提供兩年無雇主限制的簽證機會,除了年齡之外沒有太多限制條件,只是名額有限需要抽籤,既然沒損失,於是我決定來試試看。
也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在我申請內部轉調前往美國失敗過後的幾天,收件匣裡出現了中籤的通知。我立刻頭也不回地收起行囊往倫敦去了,在那之前,我從來沒去過英國。歷經了簽證、開戶、找房、求職的兵荒馬亂,最後在感恩節前順利找到正職機會,成功開啟國際職涯。從我下定決心到真正出國工作,前後也過了五年。
說這段故事的理由是想讓大家知道:
1.留學不是出國唯一的路。
2.不是只有超級菁英大神才能出國工作。
3.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有直接挑戰世界的可能。
4.只要懂得做出選擇,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行了。
我有時候也會想,如果重來一遍,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會採取不同作法的呢?這其中有沒有什麼核心是能夠被歸納,甚至可以讓其他人參考的呢?這就是我一開始協助組織「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這個社團的理由,也是決定動筆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轉調不順的挫折,最後幫助我開啟國際職涯的,其實運氣占了其中很大成分。但我在最低谷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出國工作的夢想,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仍然用心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回頭來看,這也許才是最核心的精神。但是是什麼信念,讓我能夠持續進行這些選擇?又是什麼方法,能夠讓我為自己的選擇進行評估,開拓出更多選擇?
在和世界各地不同角落打拚的海外工作者聊過之後,我開始相信,雖然故事的細節人人不同,但是成功的作法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如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著名的畢業演講所提到的:你很難事先串連起人生的重點,只有在回顧時才能領悟其中的連結,所以你必須相信,你現在的努力和選擇都會連結在一起。
很多事情並不能如計畫般的完美,通往成功的探索也常常不是直線,但是只要大方向明確的話,就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偏移,剩下的,就是方法和執行力了。現在我想將這個方法轉交給你,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能按圖索驥,達成出國工作的夢想,寫一段屬於你的故事。我也是花了五年的時間,繞了很長的一段路,才順利實現最初的夢想的。如果我能做到,相信你也可以。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另一本職場攻略?
這本書的定位,是你準備出國工作的第一本入門書。我很早就有出國工作的念頭,因此翻閱過很多自我成長的書,也常在網路上參考不同前輩的分享文。但是讀的資料越多,就越發現到幾個關鍵問題:
1.雞湯文居多:很多關於職涯規畫的指導,常流於單純的故事分享和心靈探索,尤其以超菁英級的特例或高階主管的回顧為大宗。這些文章有其啟發性,卻無法直接幫助讀者解決眼前的問題:我是一個普通人,該如何起步?
2.單一職場為主:台灣作者常聚焦在探討台灣職場文化,國外譯本則常常直接使用國外的視角去解構一些特定議題。部落格的分享文比較即時且實用,但是常常過於個人化而使得資訊較為零碎。市面上並沒有太多從「在地視角」探討「跨國職涯」的書,尤其是「跨越多國」的分析。
3.本來就有海外經驗:很多關於國際職涯的經驗分享都是下列三者之一:有海外身分、在海外長大、有留學經驗。以本土學歷及本土工作經驗跨足海外的分享相對稀缺。
這本書就是想要嘗試解決這三個問題,讓普通人也能獲得開啟國際職涯的工具。但請注意這並不是一條成功的捷徑,要能夠靈活使用這些工具,仍需堅持不懈的努力,這當中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力氣,可能比留在原本的途徑上還要多。不過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啟程了,請相信我,開啟海外職涯並不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只要你用對方法。
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
這本書希望是給普通人看的,也就是你我身邊大多數的人―那些準備留學或出國工作的學生及職場新鮮人,或者沒有留學或國外成長背景,但想開展海外職涯的上班族。從我過去六年開分享會和輔導身邊朋友的案例,驗證了本書提及的方法論是可以被複製的,而不僅是單一個案的倖存者偏誤而已。我相信本書提到的工具是適用於大部分的人。
是不是會有年齡的限制呢?我必須承認,對於 20~35 歲的人,本書提供的方法會相對有效。實際影響的因素包含不同國家對於年齡的簽證積分限制、不同產業對於年齡的歧視問題,還有不同年齡對於生活重心的轉移等等。這些是屬於客觀環境上的現實問題,但絕不意味只要老了,做什麼事就是不可能的了,端看你願意為了開啟國際職涯交換什麼,還有那樣的生活是不是你真心想要的。這些也都是我會在本書分享的。
這又只是本對工程師有用的書?
不是。這裡提到的方法大多是跨職業通用的,請不要因為作者現職仍是工程師就直接闔上書本了。
很多知識體系的本質概念都是相通的,跨領域也仍有參考價值。我想,所有工程師走到最後都會同意: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萬用的最佳解,有的都是取捨。這在專案管理的思維裡也是相通的:你總是只能在「品質、時間、成本」之中選擇兩個。這意味著我有兩種選擇:寫得更廣泛一點,盡量包含更多的職業概念;或寫得更精細一點,讓情況和我類似的朋友能夠直接複製沿用,本書試圖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換句話說,是在心靈雞湯和手把手帶你的懶人包之間,劃出一個範圍,讓讀者不至於只看到在其它分享中,一再重複的陳腔濫調,也不至於因為職業類別不同就汲取不到價值。
舉例來說,LinkedIn 經營、職務分析和求職儀表板等內容,都是任何職業在國際職場中會遇見的問題。如果你不是工程師,正好可以透過本書,理解工程師拆解事物的方法,並沿用其中適合你的部分。
軟體工程師是現在相對容易找到國際職缺的職業,這點無可否認,但絕不表示只要是工程師就很容易,或者只要不是工程師就不可能,關鍵仍然是找到正確的施力點,本書想要凸顯的就是這些多數人可能會忽略的施力點。
這又是人生勝利組的勵志書?
不是。我想要破除的就是人生勝利組的迷思,在金融圈、知名外商的世界,你可能很常看到光鮮亮麗的分享,但在覺得作者很優秀之餘,卻同時感到麻痺。做為生科學士畢業、沒有留學經驗轉行工程師,和資工系畢業、留美名校碩士比起來,我在業界起步的資歷其實異常普通。也因為這樣,我很能理解純菁英型的分享對於大多數人的參考價值並不高,也許可以當成有為者亦若是的楷模,卻很難讓那個故事和自己產生連結,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帶動常態分布曲線中段的人,讓普通人也能找到國際舞台。
我們身處的時代,是各種技術層面又逐漸重回世界中心的時代,這代表著只要選對戰場,就有機會克服家世、學歷,甚至過去經驗的劣勢,走出自己的路。你真的可以相信自己是有機會的,只要清楚知道目標,用有效的方法,努力去實踐。
這邊想做個自我揭露:我是台大畢業的學士。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台大畢業就已經是人生勝利組。但是開始工作之後你會發現,很多產業看重的是碩士學歷而不是大學校名,在國際職場上,台大甚至不是外國人能夠直覺判斷的學歷。換句話說,在國際職涯上,從台灣職場起步的大家都是相似的,也都是有機會的。重點不在你是不是現在時空背景下的勝利組,而是能不能運用現有的資源,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優勢的道路。
故事說完了,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前言 一個初心者的海外職涯夢
想要出國的念頭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萌芽了,那是一種混雜著想要離家獨立和挑戰自己的心情―我想到三個不同文化的國家看看,各長住個兩、三年,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別,而不只是單純的旅行。
那時一心想的都是出國的事,留學就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選項,但經費卻是個大問題:如果我要證明自己,大概就只能靠獎學金了吧?於是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讀書上,在大三寒假就提早進實驗室,目標是做好一個專題,這樣也許就能成為申請留學獎學金的亮點。我很幸運,遇到親切又願意親自帶實驗的老師,學長姊也都很照顧人,但是有件事一直很困擾我:我不喜歡讀論文也不喜歡做實驗。這件事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因為我很喜歡閱讀,也不討厭英文,但卻不喜歡讀論文;我也非常樂於在生活中進行一些小實驗,但對於分子生物實驗卻老是提不起勁。於是我很快地意識到:即使是為了出國長住的夢想,也不太可能逼自己念沒有興趣的東西直到博班。那麼我該怎麼出國呢?因為這個契機,才開始探索直接尋找海外工作的方法。
畢業入伍後,為了不要讓英文能力退化,我會趁週末放假時,蒐集一些和創業、科技相關的英文網路文章,並把它們印成跟單戰詞、喝水小卡一樣的口袋大小,做為我專屬的「口袋內務」,趁空檔時拿出來讀,在蚊帳裡和自己用英文自言自語。
退伍之後,我試過直接尋找外商儲備幹部或其他商科領域的工作,想先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再申請國外 MBA 以達成出國工作的目標,但是折騰了半年,我並沒有獲得任何理想的 offer。在求職失敗的低潮期,有朋友問我要不要乾脆一起來創業看看,2013 年仍是年輕人創業的鼎盛期,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來試試看吧。」我心想。
我們想做的是一個素人發明家平台,類似當時剛開始起飛的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不會寫程式的我們,在網路上找到宣稱會寫程式的第三位成員,又從新一代設計展中雇用了一位剛完成畢製的工業設計師,再另外找了幾位仍然在學的朋友幫忙打理社群經營的工作,一個半學生型的新手團隊就這樣組成了。不過網站的開發進度緩慢,而團隊的熱情也逐步耗損,經過半年,我們仍然連個讓發明家上傳點子的地方都沒有。
比求職失敗更大的陰霾開始在我心裡蔓延。「仔細想想,我如果那時候去台積電,這樣來回也差了好幾十萬了吧?」某個傍晚在共同工作空間閒聊的時候,隊友不經意地這麼說。這對於那時的我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其實我並沒有任何因應失敗的備案。失敗也罷,不過至少也要在網路上留下一點足跡吧?於是我從 Coacademy 開始自學,邊學邊協助網站前端的開發工作;與此同時,團隊成員也必須各自兼職當家教來支應生活。走到這一步,我知道自己已經大幅偏離出國這個目標了。那段為了不要失敗得太難看而努力寫程式的日子,伴隨著無數個懊悔與失眠的夜晚:我為什麼要走上一條和自己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路呢?
在創業將近一年的時後,團隊正式解散了,而我又回到了原點:我想要出國,但現在不只沒有存款,加上當兵的時間,業界經驗也少了同年齡的人兩三年了,該怎麼辦?橫亙在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回頭和新鮮人競爭一般商管職,或者用勉強堪用的程式能力,轉行做工程師。
那時我問了自己一個關鍵問題:假如找商管職和找工程師的職位都一樣困難,哪一條路比較有機會讓我出國呢?於是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了一條線,左邊寫著任商管職的優缺點,右邊寫著當工程師的優缺點,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評估選擇。也許是當兵以來,對於科技業的關注產生了效果,也許純粹只是後見之明的幸運,我決定成為軟體工程師,而那可能是人生中第一個判斷正確的職涯選擇。
我花了一個多月準備自己的作品集,並利用每一場面試機會了解工程師面試的熱門考題,最後幸運地進入一家美商接案公司的台灣分部。那時心裡還打著如意算盤:既然加入的是美商,一年之後應該有機會外派美國吧?不過事與願違,這個機會一直沒有出現。
但我沒有忘記轉職的初衷。也曾趁著日商來台大舉徵才的時機,去過東京一趟;也曾亂槍打鳥,直接海投一些歐洲的職缺,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從朋友那裡聽到了英國 YMS 計畫,也就是俗稱的打工度假。和澳洲不同的是,英國能提供兩年無雇主限制的簽證機會,除了年齡之外沒有太多限制條件,只是名額有限需要抽籤,既然沒損失,於是我決定來試試看。
也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在我申請內部轉調前往美國失敗過後的幾天,收件匣裡出現了中籤的通知。我立刻頭也不回地收起行囊往倫敦去了,在那之前,我從來沒去過英國。歷經了簽證、開戶、找房、求職的兵荒馬亂,最後在感恩節前順利找到正職機會,成功開啟國際職涯。從我下定決心到真正出國工作,前後也過了五年。
說這段故事的理由是想讓大家知道:
1.留學不是出國唯一的路。
2.不是只有超級菁英大神才能出國工作。
3.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有直接挑戰世界的可能。
4.只要懂得做出選擇,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行了。
我有時候也會想,如果重來一遍,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會採取不同作法的呢?這其中有沒有什麼核心是能夠被歸納,甚至可以讓其他人參考的呢?這就是我一開始協助組織「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這個社團的理由,也是決定動筆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轉調不順的挫折,最後幫助我開啟國際職涯的,其實運氣占了其中很大成分。但我在最低谷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出國工作的夢想,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仍然用心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回頭來看,這也許才是最核心的精神。但是是什麼信念,讓我能夠持續進行這些選擇?又是什麼方法,能夠讓我為自己的選擇進行評估,開拓出更多選擇?
在和世界各地不同角落打拚的海外工作者聊過之後,我開始相信,雖然故事的細節人人不同,但是成功的作法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如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著名的畢業演講所提到的:你很難事先串連起人生的重點,只有在回顧時才能領悟其中的連結,所以你必須相信,你現在的努力和選擇都會連結在一起。
很多事情並不能如計畫般的完美,通往成功的探索也常常不是直線,但是只要大方向明確的話,就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偏移,剩下的,就是方法和執行力了。現在我想將這個方法轉交給你,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能按圖索驥,達成出國工作的夢想,寫一段屬於你的故事。我也是花了五年的時間,繞了很長的一段路,才順利實現最初的夢想的。如果我能做到,相信你也可以。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另一本職場攻略?
這本書的定位,是你準備出國工作的第一本入門書。我很早就有出國工作的念頭,因此翻閱過很多自我成長的書,也常在網路上參考不同前輩的分享文。但是讀的資料越多,就越發現到幾個關鍵問題:
1.雞湯文居多:很多關於職涯規畫的指導,常流於單純的故事分享和心靈探索,尤其以超菁英級的特例或高階主管的回顧為大宗。這些文章有其啟發性,卻無法直接幫助讀者解決眼前的問題:我是一個普通人,該如何起步?
2.單一職場為主:台灣作者常聚焦在探討台灣職場文化,國外譯本則常常直接使用國外的視角去解構一些特定議題。部落格的分享文比較即時且實用,但是常常過於個人化而使得資訊較為零碎。市面上並沒有太多從「在地視角」探討「跨國職涯」的書,尤其是「跨越多國」的分析。
3.本來就有海外經驗:很多關於國際職涯的經驗分享都是下列三者之一:有海外身分、在海外長大、有留學經驗。以本土學歷及本土工作經驗跨足海外的分享相對稀缺。
這本書就是想要嘗試解決這三個問題,讓普通人也能獲得開啟國際職涯的工具。但請注意這並不是一條成功的捷徑,要能夠靈活使用這些工具,仍需堅持不懈的努力,這當中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力氣,可能比留在原本的途徑上還要多。不過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啟程了,請相信我,開啟海外職涯並不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只要你用對方法。
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
這本書希望是給普通人看的,也就是你我身邊大多數的人―那些準備留學或出國工作的學生及職場新鮮人,或者沒有留學或國外成長背景,但想開展海外職涯的上班族。從我過去六年開分享會和輔導身邊朋友的案例,驗證了本書提及的方法論是可以被複製的,而不僅是單一個案的倖存者偏誤而已。我相信本書提到的工具是適用於大部分的人。
是不是會有年齡的限制呢?我必須承認,對於 20~35 歲的人,本書提供的方法會相對有效。實際影響的因素包含不同國家對於年齡的簽證積分限制、不同產業對於年齡的歧視問題,還有不同年齡對於生活重心的轉移等等。這些是屬於客觀環境上的現實問題,但絕不意味只要老了,做什麼事就是不可能的了,端看你願意為了開啟國際職涯交換什麼,還有那樣的生活是不是你真心想要的。這些也都是我會在本書分享的。
這又只是本對工程師有用的書?
不是。這裡提到的方法大多是跨職業通用的,請不要因為作者現職仍是工程師就直接闔上書本了。
很多知識體系的本質概念都是相通的,跨領域也仍有參考價值。我想,所有工程師走到最後都會同意: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萬用的最佳解,有的都是取捨。這在專案管理的思維裡也是相通的:你總是只能在「品質、時間、成本」之中選擇兩個。這意味著我有兩種選擇:寫得更廣泛一點,盡量包含更多的職業概念;或寫得更精細一點,讓情況和我類似的朋友能夠直接複製沿用,本書試圖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換句話說,是在心靈雞湯和手把手帶你的懶人包之間,劃出一個範圍,讓讀者不至於只看到在其它分享中,一再重複的陳腔濫調,也不至於因為職業類別不同就汲取不到價值。
舉例來說,LinkedIn 經營、職務分析和求職儀表板等內容,都是任何職業在國際職場中會遇見的問題。如果你不是工程師,正好可以透過本書,理解工程師拆解事物的方法,並沿用其中適合你的部分。
軟體工程師是現在相對容易找到國際職缺的職業,這點無可否認,但絕不表示只要是工程師就很容易,或者只要不是工程師就不可能,關鍵仍然是找到正確的施力點,本書想要凸顯的就是這些多數人可能會忽略的施力點。
這又是人生勝利組的勵志書?
不是。我想要破除的就是人生勝利組的迷思,在金融圈、知名外商的世界,你可能很常看到光鮮亮麗的分享,但在覺得作者很優秀之餘,卻同時感到麻痺。做為生科學士畢業、沒有留學經驗轉行工程師,和資工系畢業、留美名校碩士比起來,我在業界起步的資歷其實異常普通。也因為這樣,我很能理解純菁英型的分享對於大多數人的參考價值並不高,也許可以當成有為者亦若是的楷模,卻很難讓那個故事和自己產生連結,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帶動常態分布曲線中段的人,讓普通人也能找到國際舞台。
我們身處的時代,是各種技術層面又逐漸重回世界中心的時代,這代表著只要選對戰場,就有機會克服家世、學歷,甚至過去經驗的劣勢,走出自己的路。你真的可以相信自己是有機會的,只要清楚知道目標,用有效的方法,努力去實踐。
這邊想做個自我揭露:我是台大畢業的學士。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台大畢業就已經是人生勝利組。但是開始工作之後你會發現,很多產業看重的是碩士學歷而不是大學校名,在國際職場上,台大甚至不是外國人能夠直覺判斷的學歷。換句話說,在國際職涯上,從台灣職場起步的大家都是相似的,也都是有機會的。重點不在你是不是現在時空背景下的勝利組,而是能不能運用現有的資源,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優勢的道路。
故事說完了,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目次
【目次】
推薦序 用對方法,海外職涯不再是夢想 何則文
好評推薦
前言 一個初心者的海外職涯夢
第一章 你也想出國工作嗎?
1.起心動念:你為什麼想要出國工作?
2.留學轉職:常見的留學思維陷阱
第二章 LIST原則:出國工作的行前檢核表
1.突破困境:為什麼出國工作這麼困難?
2.精實求職:出國前就能快速實驗的低成本求職心法
3.行前準備:用LIST原則幫你列舉出國工作的行程表
第三章 融入當地 (Localize):讓自己像個本地人
1.決定地點:你想去哪裡?從比較願意接受外國人的城市起步
2.克服身分:在留學和結婚之外,還有哪些特殊簽證?
3.掌握外語:以多益的金色證書為目標是一個好策略嗎?
第四章 跨出國際(Internationlize):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1.撰寫履歷:丟掉自傳,為自己寫一份通行世界的一頁式履歷
2.經營領英:讓獵頭聯絡你之前,得想辦法先讓對方找得到你
第五章 強化專業(Strengthen):給雇主一個用你的理由
1.培養專業:從職缺關鍵字開始,找到能跨越國際的硬實力
2.表現自己:怎麼從現職培養國際級的軟實力?心態、溝通、行動
3.面試技巧:重要的不是每一關都拿到滿分,而是釋放足夠的訊號
第六章 不斷測試(Test): 從人力市場的回饋,選擇出擊時機
1.被動檢核:以收到第一封獵頭的信為目標,持續優化自己
2.主動出擊:建立自己專屬的夢幻職缺清單,用求職漏斗規畫時程
3.以戰養戰:別怕失敗!重要的不是通過面試,而是拿到籌碼
第七章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職場
1.職涯家庭:想在國際職場持續成長,你不能逃避的事
2.疫情趨勢:現在還是出國工作的好時機嗎?
結語 寫在疫情之際
致謝
附錄
註釋
推薦序 用對方法,海外職涯不再是夢想 何則文
好評推薦
前言 一個初心者的海外職涯夢
第一章 你也想出國工作嗎?
1.起心動念:你為什麼想要出國工作?
2.留學轉職:常見的留學思維陷阱
第二章 LIST原則:出國工作的行前檢核表
1.突破困境:為什麼出國工作這麼困難?
2.精實求職:出國前就能快速實驗的低成本求職心法
3.行前準備:用LIST原則幫你列舉出國工作的行程表
第三章 融入當地 (Localize):讓自己像個本地人
1.決定地點:你想去哪裡?從比較願意接受外國人的城市起步
2.克服身分:在留學和結婚之外,還有哪些特殊簽證?
3.掌握外語:以多益的金色證書為目標是一個好策略嗎?
第四章 跨出國際(Internationlize):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1.撰寫履歷:丟掉自傳,為自己寫一份通行世界的一頁式履歷
2.經營領英:讓獵頭聯絡你之前,得想辦法先讓對方找得到你
第五章 強化專業(Strengthen):給雇主一個用你的理由
1.培養專業:從職缺關鍵字開始,找到能跨越國際的硬實力
2.表現自己:怎麼從現職培養國際級的軟實力?心態、溝通、行動
3.面試技巧:重要的不是每一關都拿到滿分,而是釋放足夠的訊號
第六章 不斷測試(Test): 從人力市場的回饋,選擇出擊時機
1.被動檢核:以收到第一封獵頭的信為目標,持續優化自己
2.主動出擊:建立自己專屬的夢幻職缺清單,用求職漏斗規畫時程
3.以戰養戰:別怕失敗!重要的不是通過面試,而是拿到籌碼
第七章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職場
1.職涯家庭:想在國際職場持續成長,你不能逃避的事
2.疫情趨勢:現在還是出國工作的好時機嗎?
結語 寫在疫情之際
致謝
附錄
註釋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Localize(融入當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
第一步必須要先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當地人。不是外型或口音上像個當地人,而是讓雇主相信你是屬於當地人力市場的人。如同前一節所提到,雇主也怕用錯人,所以大部分的公司也都傾向先在當地找人,至少在最低程度上可以確保你是有合法工作權的,而且不會有語言障礙或是文化適應的問題,至於能力相關的問題可以在面試的流程中進行篩選。反過來說,如果能讓雇主知道你並不會有簽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直接使用當地可接受的語言進行溝通,就能夠和其他當地的求職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
一般最常見的方式是透過留學,取得畢業後延簽的機會來解決簽證問題,如美國的 OPT 和英國的 PSW,不過其實也有運用打工度假簽證(英國、澳洲)或特殊的求職簽證(德國、荷蘭)來解決的辦法,甚至有的國家請雇主直接發工作簽證也相對容易(瑞典、日本、新加坡)。
至於語言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像個當地人」呢?關鍵其實是在「當地可接受」這件事。有的地區即使官方語言不是英文,你也可以只靠英文在當地工作,也有的地區其實口音非常多元,以台灣人普遍的英文程度是足以起步工作的,這些詳情都會在本書的第三章中細談。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第二步則是讓自己能夠被世界看見。當然你直接堵在理想公司的門口也是能夠被看見,但是更有可能是被警衛看見,然後將你拒於門外,而不是用人主管看見你,而且更糟的是:只會有一家公司看見你。這隱含的意思是,即使你飛到當地也不見得有用,因為你的本質上是個來該國家遊歷的觀光客,而不是在當地人力市場的人。
要進到當地人力市場,就必須要能夠被負責招募的人搜尋得到,所以必須讓自己的存在出現在對方會去搜尋的地方。你存在的證明就是履歷,而對方會搜尋的管道除了求職網站之外,就是公司自己的人力資料庫和 LinkedIn 了。招募人搜尋人才的方式其實和我們使用 Google 進行搜尋是類似的,皆使用關鍵字來找目標,最常使用的關鍵字就是職稱和職務所需的技能。換句話說,你必須要確保自己履歷上列出的內容包含招募人會使用的關鍵字。
這邊又以職稱特別關鍵,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知道自己想要找的工作的所有英文職稱嗎?舉個例子,想要找 PM 的工作,你知道自己比較想要的是 Project Manager、Product Manager 還是 Program Manager嗎?你想要找客戶服務相關的工作,你覺得 Customer Support 和 Customer Success 哪一個機會比較多呢?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必須實際去蒐集目標公司的職稱和職務內容才能確定。重點在於:必須在對的平台,把對的關鍵字放在自己的履歷上,這樣才會實際出現在當地的人力市場上。
Strengthen(強化專業):建立國際通用的專業能力
第三步則是培養自己的實力,而且是跨國認可的專業能力。對方找到你之後,還得讓對方相信你是值得被找來面試的,而在履歷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你過去的實績和技能樹。之前曾提到,國際職涯不是一條直線,當你蒐集了大量的職務說明後,應該也能歸納出自己和目標職缺的能力落差,而要填補這個落差就只能靠工作的積累和下班後的努力,這些都需要時間,那也正是你必須優先從職缺出發,再回頭思考要培養哪些能力的原因。
不同工作的專業技能都可以透過這個方法來加強,而團隊協作、溝通領導等軟實力大抵而言則是全球適用的,不過除了工作上實際會用到的「職場力」之外,面試能力或者小時候老師常說的「考試技巧」,也是要能夠順利通過面試不可忽略的一環。國際職場代表的就是和全世界的人一起競爭,你終究必須靠硬底子的實力來證明自己。要怎麼辨別自己的專業是不是可跨國適用的專業,要選擇性地加強哪些技能,這些我們會在第五章提到。
Test(不斷測試):用免費的人力市場指標來檢驗自己
第四步則是去測試自己。不像找國內工作,你可以以很低成本的方式進行面談,在決定辭職挑戰海外之前,你可以先進行簡單的市場測試,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成功出現在國際人力市場上了,具體的檢核點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辦法人在台灣就獲得面試邀約。
這邊的檢核重點不是是否能通過面試,而是是否能獲得面試機會。如果你能夠常態性地得到面試機會,那就代表你已經順利進到目標地區的人力市場了。這時候也可以開始建立自己的夢幻職缺清單,主動投遞履歷到理想的公司。業務工作有一個概念叫銷售漏斗,每個業務人員都必須從發掘商機開始、篩選潛在客戶、建立潛在客戶清單、進行業務拜訪和提案,最後完成簽約,這裡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押時間,以確保工作品質。找工作也是一樣,在實際開始面試之前,可以先整理出「夢幻職缺」和「備選職缺」,然後想辦法進入面試關。有的公司面試流程比較長,有的比較短,用一張表格將它完整記錄下來,就能幫助你調整步伐、進行面試,甚至透過追蹤成功進到面試環節的職缺,進一步篩選出比較適合你的求職管道。
實際面試的過程中,你也會不斷蒐集到當地同類型工作的面試熱門考題,關鍵是盡可能從前一步的實驗中取得大量面試機會,以戰養戰,慢慢優化自己的面試能力和需要加強的核心技能。大量的面試機會也能夠累積你的自信,不至於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裹足不前,進一步讓整個面試的過程變成一種「主動篩選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的過程,而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被施捨一個機會」的煎熬,最重要的是,那會成為你最終談薪的籌碼。
把這四個步驟連起來,就是 LIST 原則,把每章開頭的 TO DO 待辦事項集合起來,也就是你出國工作的第一份檢核表,完整版的檢核表也可以直接參考本書的附件。這裡要記住的是,這是一個測試的過程,不用太在意一次的成或敗,每一次測試都是為了認知自己的不足,關鍵是學習指標,而不是成功數量。不用追求完美,你能越快速地優化自己的履歷和 LinkedIn,就能越快抓到市場需要的訊號,找對方向強化自己的專業。
如果經過多次測試還是不順利,也許就是需要軸轉的時刻了,你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目標地區,先以第三地為跳板,著陸之後再思考下一次跨國的機會,甚至開始思考轉職的可能性。不妨試著以 3~6 個月為一個循環,持續精進。
掌握了大方向之後,讓我們拿這份地圖,一一清點每個待辦事項,勇敢啟程吧!
Localize(融入當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
第一步必須要先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當地人。不是外型或口音上像個當地人,而是讓雇主相信你是屬於當地人力市場的人。如同前一節所提到,雇主也怕用錯人,所以大部分的公司也都傾向先在當地找人,至少在最低程度上可以確保你是有合法工作權的,而且不會有語言障礙或是文化適應的問題,至於能力相關的問題可以在面試的流程中進行篩選。反過來說,如果能讓雇主知道你並不會有簽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直接使用當地可接受的語言進行溝通,就能夠和其他當地的求職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
一般最常見的方式是透過留學,取得畢業後延簽的機會來解決簽證問題,如美國的 OPT 和英國的 PSW,不過其實也有運用打工度假簽證(英國、澳洲)或特殊的求職簽證(德國、荷蘭)來解決的辦法,甚至有的國家請雇主直接發工作簽證也相對容易(瑞典、日本、新加坡)。
至於語言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像個當地人」呢?關鍵其實是在「當地可接受」這件事。有的地區即使官方語言不是英文,你也可以只靠英文在當地工作,也有的地區其實口音非常多元,以台灣人普遍的英文程度是足以起步工作的,這些詳情都會在本書的第三章中細談。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第二步則是讓自己能夠被世界看見。當然你直接堵在理想公司的門口也是能夠被看見,但是更有可能是被警衛看見,然後將你拒於門外,而不是用人主管看見你,而且更糟的是:只會有一家公司看見你。這隱含的意思是,即使你飛到當地也不見得有用,因為你的本質上是個來該國家遊歷的觀光客,而不是在當地人力市場的人。
要進到當地人力市場,就必須要能夠被負責招募的人搜尋得到,所以必須讓自己的存在出現在對方會去搜尋的地方。你存在的證明就是履歷,而對方會搜尋的管道除了求職網站之外,就是公司自己的人力資料庫和 LinkedIn 了。招募人搜尋人才的方式其實和我們使用 Google 進行搜尋是類似的,皆使用關鍵字來找目標,最常使用的關鍵字就是職稱和職務所需的技能。換句話說,你必須要確保自己履歷上列出的內容包含招募人會使用的關鍵字。
這邊又以職稱特別關鍵,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知道自己想要找的工作的所有英文職稱嗎?舉個例子,想要找 PM 的工作,你知道自己比較想要的是 Project Manager、Product Manager 還是 Program Manager嗎?你想要找客戶服務相關的工作,你覺得 Customer Support 和 Customer Success 哪一個機會比較多呢?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必須實際去蒐集目標公司的職稱和職務內容才能確定。重點在於:必須在對的平台,把對的關鍵字放在自己的履歷上,這樣才會實際出現在當地的人力市場上。
Strengthen(強化專業):建立國際通用的專業能力
第三步則是培養自己的實力,而且是跨國認可的專業能力。對方找到你之後,還得讓對方相信你是值得被找來面試的,而在履歷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你過去的實績和技能樹。之前曾提到,國際職涯不是一條直線,當你蒐集了大量的職務說明後,應該也能歸納出自己和目標職缺的能力落差,而要填補這個落差就只能靠工作的積累和下班後的努力,這些都需要時間,那也正是你必須優先從職缺出發,再回頭思考要培養哪些能力的原因。
不同工作的專業技能都可以透過這個方法來加強,而團隊協作、溝通領導等軟實力大抵而言則是全球適用的,不過除了工作上實際會用到的「職場力」之外,面試能力或者小時候老師常說的「考試技巧」,也是要能夠順利通過面試不可忽略的一環。國際職場代表的就是和全世界的人一起競爭,你終究必須靠硬底子的實力來證明自己。要怎麼辨別自己的專業是不是可跨國適用的專業,要選擇性地加強哪些技能,這些我們會在第五章提到。
Test(不斷測試):用免費的人力市場指標來檢驗自己
第四步則是去測試自己。不像找國內工作,你可以以很低成本的方式進行面談,在決定辭職挑戰海外之前,你可以先進行簡單的市場測試,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成功出現在國際人力市場上了,具體的檢核點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辦法人在台灣就獲得面試邀約。
這邊的檢核重點不是是否能通過面試,而是是否能獲得面試機會。如果你能夠常態性地得到面試機會,那就代表你已經順利進到目標地區的人力市場了。這時候也可以開始建立自己的夢幻職缺清單,主動投遞履歷到理想的公司。業務工作有一個概念叫銷售漏斗,每個業務人員都必須從發掘商機開始、篩選潛在客戶、建立潛在客戶清單、進行業務拜訪和提案,最後完成簽約,這裡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押時間,以確保工作品質。找工作也是一樣,在實際開始面試之前,可以先整理出「夢幻職缺」和「備選職缺」,然後想辦法進入面試關。有的公司面試流程比較長,有的比較短,用一張表格將它完整記錄下來,就能幫助你調整步伐、進行面試,甚至透過追蹤成功進到面試環節的職缺,進一步篩選出比較適合你的求職管道。
實際面試的過程中,你也會不斷蒐集到當地同類型工作的面試熱門考題,關鍵是盡可能從前一步的實驗中取得大量面試機會,以戰養戰,慢慢優化自己的面試能力和需要加強的核心技能。大量的面試機會也能夠累積你的自信,不至於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裹足不前,進一步讓整個面試的過程變成一種「主動篩選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的過程,而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被施捨一個機會」的煎熬,最重要的是,那會成為你最終談薪的籌碼。
把這四個步驟連起來,就是 LIST 原則,把每章開頭的 TO DO 待辦事項集合起來,也就是你出國工作的第一份檢核表,完整版的檢核表也可以直接參考本書的附件。這裡要記住的是,這是一個測試的過程,不用太在意一次的成或敗,每一次測試都是為了認知自己的不足,關鍵是學習指標,而不是成功數量。不用追求完美,你能越快速地優化自己的履歷和 LinkedIn,就能越快抓到市場需要的訊號,找對方向強化自己的專業。
如果經過多次測試還是不順利,也許就是需要軸轉的時刻了,你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目標地區,先以第三地為跳板,著陸之後再思考下一次跨國的機會,甚至開始思考轉職的可能性。不妨試著以 3~6 個月為一個循環,持續精進。
掌握了大方向之後,讓我們拿這份地圖,一一清點每個待辦事項,勇敢啟程吧!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