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返生:跨界與反芻的進行式
滿額折

返生:跨界與反芻的進行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客委會主辦的「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系列座談精華紀錄,共有五大篇章,分別為客家音樂、客家戲劇、客家深度影劇……等,另收錄三場客籍文學家走讀精彩側記,全書搭配全彩圖片,讓讀者閱讀時能共同進入沙龍座談場域。

〈音樂〉由葉雲平作為召集人,主持三場〈當客家成為流行樂:When“Hakka”Goes Pop〉沙龍,從流行音樂產業與市場的角度觀看客家音樂;〈戲劇〉由鍾喬作為召集人,主持三場〈當代客家戲劇〉沙龍,回溯當代客家劇場的發展脈絡,並探討它的各種可能;〈影劇〉由湯昇榮作為召集人,主持三場〈客家深度影劇〉沙龍,回顧客家影劇之路,特別是被譽為近年最成功的臺劇《茶金》,不僅製作精良、考究細緻、演繹深刻,且其劇情及美術風格緊密呼應臺灣史。

有別於沙龍場的思辯場,以另一種方式記錄。本書四場分別由召集人吳德亮、張芳慈、羅思容、鍾秀梅主持,針對不同主題進行討論,展現客家文化的更多面向。

文學走讀三場〈苦楝花開的時節─新竹.苗栗吳濁流文學走讀〉、〈藥學詩人與水果之鄉─苗栗卓蘭詹冰文學走讀〉、〈歸鄉,回家的路─高雄美濃.屏東大路關鍾理和與鍾鐵民文學走讀〉,跟著導覽人的步伐,走過故事中的熟悉場景,重新認識作家們的故鄉。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所執行的「參詳camˊ xiongˇ」,取自客語音譯,代表商議共謀之意。由鍾永豐擔任總策展,邀請各領域召集人組織「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210位學者、專家、工作者的強大陣容,我們將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中的42場沙龍、
6場走讀,經謄稿、精鍊與加注,並集結成冊。

作者簡介

楊長鎮╱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鍾永豐╱音樂專輯製作人、文化行政工作者
葉雲平╱洪範書店主編、臺灣音樂環境推動者聯盟理事長
鍾 喬╱差事劇團藝術總監
湯昇榮╱瀚草影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德亮╱茶文化作家、詩人藝術家
張芳慈╱詩人
羅思容╱音樂家、詩人、畫家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名人/編輯推薦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楊長鎮 序

奧地利詩人Peter Altenberg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我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話中所指的是座落於維也納的Café Central(中央咖啡館),許多名人都曾是此處的座上賓或常客,如仍在畫家夢壯志未酬階段的希特勒、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列夫·托洛茨基等,文人雅士雲集不同的思想,透過於咖啡廳的互動及交談中,互相成為成長的養分,最終形成文化並產生正向循環。臺灣日治時期的波麗路西餐廳與1960年代的明星咖啡館也都是文化人士聚集之處。

哈林文藝復興(Harlem Renaissance)是發生於1920年代美國哈林區的一場文化運動,它打破了當時的種族隔離與奴隸制度,延伸為黑人人權運動,背後以非裔美國人的族群自覺為基礎,藝術家、思想家、學術研究者在此形成非裔美國人的菁英社群,許多屬於現代、知識階層的文化也於此誕生。

2001年6月,客家委員會成立。猶記當年成立客家電視時,有人說客家領域無相關專才,可是我們並沒因此打退堂鼓,我們不斷推動「客家文藝復興」,辦理相關藝文活動,周而復始、經年累月地累積出一定的成績,成立電視及廣播頻道,提供發表與表演的平臺,過程中也培養了不少關心客家文化事務的人才。

如今客家委員會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我不斷思忖,如何將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匯集在一起?能否提供客家人一個文化、藝術、學術、思想交流的場所,藉以共同成長及創作? 交談本身帶有個人思維,不僅是表達想法,也能引領我們找出思考的方向。

此外,客家人正在面對語言流逝的問題。語言是溝通工具也是一套程式,它影響著我們思考的方式、價值觀、觀看世界與彼此思想的角度。只有在語言上不斷地鍛鍊、錘鍊,才能提升語言的廣度及深度,作為客家人,談論客家文藝復興時,是否更應使用客語。

有本書叫《一本食譜救語言》(Kuharske bukve),一位來自斯洛維尼亞的神父對語言復興有強烈的使命感,做了許多相關的工作卻鮮為人知,後來因為他將德國的食譜翻譯成斯洛維尼亞語,被教會的廚師們拿來使用,眾人才因此意識到母語能用以表達所有的想法。客語也一樣,我們使用語言在互動時創造可能性,也藉此得到更大的彈性、自由與空間。

這就是我們策劃推動「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計畫的初衷。希望能創造機會,在臺灣一個小小的角落,有一群關心客家文化的人聚在一塊,不停地商量、討論,提出意見,也尋求共識,漸漸形成一個客家文藝復興的社群,進而藉由大家的力量將客家擴大,讓我們對自身文化有新的視野及想像。

最後,感謝封德屏社長及文訊雜誌社團隊的努力,讓這個計畫得以順利推動,感謝鍾永豐先生擔任總策展人,為「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設計了10個不同的主題,組成了210位學者、專家、職人的強大隊伍,在音樂、戲劇、歷史、影劇、文學、美學、飲食、語言、客庄創生等面向,相互交流,一同完成整整一年共42場沙龍、6場走讀。整理成30幾萬文字、500餘張圖片的豐碩成果。希望正如這3本書的書名──《參詳》、《返生》、《湊陣》,看到30年來客家族群回應當代臺灣社會的奮鬥身影,同時也做好了準備,迎向未來的各種挑戰。

目次

〈序文〉回應當代社會挑戰的客家身影╱楊長鎮
〈導言〉開啟當代觀點,進行深刻思辯╱鍾永豐

沙龍場
當客家成為流行樂:When“Hakka”Goes Pop◆葉雲平
客家唱作中的現代自我對話╱王喬尹‧米莎‧柔米‧葉穎
創作「語言」中的類型流轉╱Yappy‧王鍾惟‧陳瑋儒‧黃子軒‧彭柏邑
傳統之外的客家音樂製造╱邱丹霓‧黃稚嘉‧賴予喬‧戴陽‧蘇通達

當代客家戲劇◆鍾喬
客家劇場的傳統與現代接軌╱吳榮順‧李榮豐‧林曉英‧徐亞湘‧符宏征
客家跨領域藝術計畫─地景文化與環境劇場的跨界╱吳文翠‧林舜龍‧彭雅玲‧劉逸姿‧羅元鴻
劇場中的歷史記憶─以白色恐怖為例╱李哲宇‧汪俊彥‧林乃文‧徐亞湘‧許仁豪

客家深度影劇◆湯昇榮
小眾的想像,大眾的視野─客家影劇下一步計畫╱王傳宗‧李鼎‧吳宗叡‧黃桂慧
茶金一個客家文化的新突破╱李杏‧許安植‧温昇豪‧童毅軍‧溫吉興
影劇如何建構族群的主體觀點╱林宏杰‧徐彥萍‧張晉榮‧鄒隆娜

思辯場
茶裡的客家性與它的未來想像◆吳德亮
古亦平‧吳孟純‧翁國珍‧黃正敏‧彭信鈞
在某些可能裡成為我們◆張芳慈
陳玠安‧梁秀眉‧廖偉棠‧鄭硯允‧蔡宏賢
我們出發,我們抵達─當代藝術媒介與客家相遇◆羅思容
邱豐榮‧徐堰鈴‧郭玫芬‧劉慧真‧鴻鴻
家與歸屬─走出與回返◆鍾秀梅
米莎‧張卉君‧張郅忻‧劉崇鳳‧鍾舜文

文學走讀
苦楝花開的時節─新竹.苗栗吳濁流文學走讀
藥學詩人與水果之鄉─苗栗卓蘭詹冰文學走讀
歸鄉,回家的路─高雄美濃.屏東大路關鍾理和與鍾鐵民文學走讀

參與人員名錄

書摘/試閱

<客家唱作中的現代自我對話>

鍾永豐:「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的第一場請到葉雲平來談音樂,為什麼是他?這要從頭說起。當時還有母語創作比賽,當時注意到這些客家女孩發聲的方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後來查資料才發現,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兩種母語,所以我想他們的爸爸媽媽有一定的文化意識,家裡才有這樣的母語語言教育。但像我們這一輩,從小在客家庄長大,我們參加不少社會運動,諸如還我母語等。現在我們的肩膀上就有許多壓力,像是山歌、文化傳統、社會正義等等。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在做的東西太沉重、太生硬了,我就在想,那麼這些不在客家社群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沒有這麼大的社會意識、社會責任,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做、這樣唱?這個題目想了很久,但是因為我和他們不熟悉,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來跟他們談。

後來我就想到葉雲平,回到我們得到金曲獎客語最佳樂團獎的那年,後來我還得過最佳作曲獎,這個獎項不是分類在客語組裡面,是一般獎項,我覺得很意外,怎麼有人會幫母語歌曲爭取獎項?後來才知道,為我們辯護的就是葉雲平,我問他為什麼你覺得這個東西能得獎呢?我才知道,葉雲平除了關心客家音樂,也很關心後輩,常被文化部邀請去音樂創作的評審。同時我也必須說,我們兩個對流行音樂的共識是不太一樣的,他比我更熟悉年輕一輩,所以我請他來邀請年輕創作歌手們,談談他們是如何觀看客家流行音樂的。
葉雲平:今天很榮幸永豐邀請我當音樂沙龍的召集人,永豐沒有說要朝著什麼樣的方向,我想我們這一代對客家流行音樂的想法和包袱都有點沉重。所以我找了新一代的年輕的創作人,他們在音樂中使用客語來創作,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看事情。音樂沙龍有三場,主題是「當客家成為流行樂」,這個名字是我從一部紀錄片叫做《This is pop》上面借來的。其中有一集「When country goes to pop」,在講美國鄉村樂的創新跟發展過程。劇情提到,2019年鄉村音樂排行榜的第一名是一位黑人同志的Hip Hop歌曲,這三個元素在以往的美國鄉村音樂上是不可能出現,甚至是對立的。但這首歌大紅,在一週後就從鄉村音樂排行榜被移到「pop」這個類別。它想傳達的是:有新一代的人在對美國鄉村音樂做出新的想法。我當時在看紀錄片時,我在想我們對於客家音樂也有一些傳統的標籤,後來永豐來找我,就想到這個主題。

所謂的客家流行音樂,從1980年代,甚至到2000年後,我們反覆地談客家音樂,我認為在時代的演進上,「客家」跟「流行」這兩組詞在時代意義上也會有所不同。最近五年來,有更多新生代創作歌手使用客語,不一定是音樂風格的創新,但這些方式上都讓我感受到沒有過去的包袱或刻板印象,等下請與談人一起來聊聊這個題目。今天請到四位新生代創作歌手:米莎、柔米、葉穎、王喬尹,想請她們來聊聊,自己走上客語流行音樂這條路的原因?大概從何時?對自己的創作有什麼影響或啟發?

唱出自己的歌,在旋律中找到歸屬

米莎:今天很驚喜自己能被放在新生代,謝謝葉雲平先生。我開始從事客家創作是從吉他社的朋友開始,那時在想要唱什麼歌曲,一開始唱校園民歌、西洋歌曲、反戰歌曲等等。後來邊唱就覺得,都在唱別人的歌,所以後來開始唱自己寫的歌。寫的第一首是華語歌,第二首才是客語歌。一開始因為同儕之間生活經歷相仿,看到的、想到的其實也差不多,所以我寫了一首面目模糊的歌:藍色月臺。做完之後,覺得別人也都能夠寫、唱得出來,並不是很滿意,甚至覺得非常沮喪。當時成大每年有民歌創作比賽,聽到臺文系的一個學長唱自己寫的閩南語歌曲,寫自己家人親戚的故事,我很驚訝,覺得和所有的華語歌曲都不同!我就開始寫中港溪、我阿婆的故事,跟著吉他社的朋友彈吉他,邊彈邊覺得,這個旋律有「河壩」的感覺,腦袋裡就有好多超現實的畫面,當時我的阿婆已經過世了,我就寫了一首有點迷幻、阿婆變成漂亮的美女在河邊的故事。我第一次感受到,因為這個語言,讓我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葉雲平:謝謝米莎,再來談談柔米。她的第一張專輯是全華語創作的,我先是很喜歡她以「柔米」之名發行的華語專輯,才發現柔米就是客語歌曲得到創作大獎的陳彥竹。接下來請柔米聊一下入行的過程。

拾回過往,與客家之間的千絲萬縷

柔米:我是臺北出生的小孩,18歲才知道自己本來的名字叫柔米,是我外公取的名字,是閩南語「溫柔美麗」的意思。後來得知自己是被改名「陳彥竹」,曾經有「柔米」這個名字,於是我最初開始要演出的時候,就拿來用。我第一次參加比賽的那年,與風和日麗唱片行合作,發行我的第一張個人創作專輯。這場討論一邊幫我爬梳創作過程,我一直認為,目前為止自己的客語創作,都在找我和客家之間的關係和意義。像是第一首〈屋〉,寫的是當時剛有投票權的我對社會的想法;第二首〈娘花白白〉,是寫我跟「家」的連結,也是和客家最直接相關的淵源。「參詳」這一系列的活動讓我很開心,終於有機會讓我探究自己母語創作的脈絡。

乘載回憶與感情的風箏,循著線找到自我

葉穎:我入行的經歷是大學參加的比賽,唱別人的歌,誤打誤撞出唱片。經歷很多尋找自我的過程,發現自己很喜歡創作,2019年出了第一張華語作品。後來在社群網站放了跟表哥的有趣對話,朋友才知道我是客家人,所以引薦我去配唱客語歌。之後連續做了三年,過程中也會問爸爸客語唸法,在問爸爸阿婆的過程中慢慢找到對客語的感覺,就想說來寫一首自己的客語歌。第一首歌講的是疫情,在混亂的時代如何在烏雲背後看見光;第二首〈風箏遠行〉是送給阿婆的,親人佔據我童年所有回憶,我在做客語歌會不自覺想到跟家人之間的感情。

葉雲平:葉穎一路走來變化非常大,第一張專輯走偶像路線,歌也不是自己寫的,包裝得很夢幻。後來就開始參加樂團,到現在變成一個很好的創作歌手。最後請喬尹聊聊入行這件事。

我還是我,外界的肯定和堅持的信念

王喬尹:我是苗栗頭份客家人,我講四縣,媽媽講海陸,一開始做華語創作,後來參與音樂繪本創作,慢慢開始唱客語歌。我第一次拿到歌詞的時候回去和家人討論、校正,當華語歌手的時候從來沒得過名,對創作沒有太多想法。2019年遇到第一張專輯的製作人,他說現在是客語正蓬勃的時候,要我試著做客語創作歌曲。我小時候很愛聽英文歌,我就是永豐老師說的,那種沒有在接觸客家傳統歌曲的小孩。當時製作人要我把華語歌改成客語,我才開始做這件事。當我真正要當創作歌手時,也沒有真的大紅,後來在客語組得了獎的時候,當下大哭出來,心想原來得獎就是這種感覺。但我還是我,沒有被外在榮耀包圍的時候,仍然要做自己,維持自己的信念。

葉雲平:喬尹除了是創作歌手,也是主持人和演員,她的插畫也很厲害,自己畫專輯封面。你的第一首客語歌好像是華語,就是〈小星星〉那首歌,是在什麼狀況下把它改成客語的?

王喬尹:有一陣子我回苗栗,邊打麻將,當時我寫了〈小星星〉這首歌,朋友們當場幫助我把這首歌翻成客語,這首歌突然呈現了一種新的感受和生命力。我後來唱給講海陸腔的奶奶聽,因為我講的是四縣腔,當時奶奶都聽不懂。完成整張專輯後,奶奶說他聽懂很多了,我就開始有一種把這件事做好的動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