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哼!有問題的才不是我:孩子做錯事,爸媽該懲罰嗎?腦科學專家的73個解決難題好方法
滿額折

哼!有問題的才不是我:孩子做錯事,爸媽該懲罰嗎?腦科學專家的73個解決難題好方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孩子的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原因
孩子會說謊、每天都賴床叫不醒、孩子做錯事時,爸媽應該懲罰嗎?怎樣訓斥孩子才恰當?
有太多的問題其實都來自於父母親,千萬別急著對小孩貼標籤,父母則需要先理解還仔的性格、思考模式…等等後續才能做有效的引導。

2.鍛練孩子的心性,每天都比昨天更進步
鍛鍊「不急著吃棉花糖」的能力為何很重要?怎樣幫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如何教養出心志堅強的孩子為何很重要?怎樣讓孩子覺得有人理解他自己?這些都對小孩的未來有很大影響的能力,但卻用簡單的遊戲就可以完成,這些都是在成長中的小孩所需要具備的課題之一。

3.小孩的成長與父母是一體的,
從孕期開始計畫到孩子呱呱落地;從孩子牙牙學語到三四歲一直問為甚麼;小孩的性格與品行都與父母親所建構的家庭或平常的言行都是一致的,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是需要父母親共同努力,且能夠因應AI所帶來的網路世代衝擊才能留存下來的。

4.「育兒」應該要做到孩子幾歲為止呢?
請父母隨時要有孩子即將展翅高飛的心理準備
小孩離開父母,會從一開始的新奇或害怕進而慢慢適應,而他們的成長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放手讓孩子去飛,父母或許會感到不安,但是放手其實是向孩子表達:
我相信你、你一定沒問題的訊息。當孩子接收到這份期待,會為了回應父母而成長到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當然,在讓孩子獨立前有些基本概念必須教導他,像是要有禮貌、不能違背
承諾、要和人打招呼、擁有同理心、了解自制力的重要性、使用讓人感到舒服的
遣詞用字、溝通方式等等。重要的是,我們要先給孩子一份地圖。當孩子能夠以這份地圖為基礎,自我思考、行動,自然就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爸媽可以這樣做:
比起讓家裡像樣品屋一般整潔,凌亂空間更能刺激大腦、拓展創造力。
別給孩子太多玩具,他才會自己找樂子、變換規則,思考會變得更有彈性。
減少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才能學會判讀他人的表情、強化社交技能。
陪孩子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有助理解他人的想法,也能提升社會適應力。
讓孩子養寵物學負責,不只有益身心健康,還能培養出領袖魅力。
控制孩子玩電玩不超過一小時,既能學會特定知識或技能,也不易成癮。
讓孩子睡好睡飽就能活化大腦前額葉,自我控制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另外,還要加碼告訴你
•就是因為媽媽懷孕時……,孩子才會變成天生胖。
•不想教養出小皇帝,換個「睡覺位置」就有解!
•不當地稱讚孩子會造成反效果,你應該……

◎本書為《世上哪有問題兒童》(9789869985284)改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西剛志/
腦科學家(工學博士)、分子生物學家、T&R Self-Image Design代表、LCA教育研究所顧問。1975年出生於宮崎縣高千穗,在東京工業大學攻讀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2002年取得博士學位,進入一般財團法人智慧財產研究所。2003年進入日本特許廳(Japan Patent Office)。在碩士班擔任兼任講師,同時也在從事遺產基因、腦內物質等最尖端科技的工作。
之後發現,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是根基於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原理,於是在2008年成立公司,提供企業或個人有關世界上成功人士們的腦科學訣竅。現在也在進行將腦科學應用到養兒育女的研究,從成人到小孩,已經為7千名以上的人士提供協助,包含為個人提升才能的服務、舉辦以幼稚園或托兒所等的教師、保育人員、家長為對象的講座,或是為上述的幼教人員做分析等等。以橫濱為據點,活動範圍延伸到全日本。

譯者簡介

李宜萍/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碩士,大阪日本語學校J國際學院特別進學班修業完成。現職音樂與日文教師、日文口筆譯者、表演藝術類廣宣文案寫作。
譯有《禪の廚房:減省過生活》、《日本老師都這樣開發兒童潛能》、《3分鐘兒童安心餐》(以上皆為出色文化出版)

前言:AI時代來臨,我的孩子因應得來嗎?

擁有創造力,才能脫穎而出
最近經常聽到AI(人工智慧)一詞:與世界第一的圍棋冠軍對弈,AI獲得了勝利;AI也能模仿一流壽司師傅的技術,捏出美味的壽司,這些過去難以想像的事,都正在發生。前幾天聽聞一則新聞報導,海外要將企業AI化,沒有員工也能自動化工作;甚至有國家打算將社會保障這類的國家戰略,交由AI來處理。
在紐約市立大學執教鞭的凱西.戴維森(Cathy Davidson)教授,甚至提出一項令人震驚的預測:「二○一一年進入美國小學就讀的孩子們,在他們大學畢業後從事的職業,可能有六五%現在尚未出現。」時代變化得如此劇烈,有越來越多人對此感到很不安。現在的孩子到底必須具備什麼能力,才能在今後的社會邁向幸福的人生呢?
原本我所做的研究,就是以腦科學的觀點來看世界上成功人士與一般人們的不同,並且以將成功人士的祕訣提供給企業或個人為業。最近也有收到工作委託,在全國的幼稚園、托兒所,或是政府核准的幼教機構、私立小學等學校進行演講或研習活動(也有進到教育現場,提出建議,例如:如何塑造提升孩子才能的環境)。
歸功於這些工作機會,讓我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孩子,並在這過程中發現了一件令我感到震驚的事。剛開始我並未注意到,但在觀察孩子們遊戲時才發現:「和以前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玩的遊戲類型非常少。」以前我們會和鄰居小孩一起想各種新的遊戲,或是更改遊戲規則等,發揮創意且玩得不亦樂乎;但是看看現在的孩子,大多只玩老師教的遊戲,很少有孩子在玩有創造性的遊戲。
從世界各國的研究中也可以了解,為了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過得順遂,「非認知技能」(相較於學科能力,具體可見的重要能力)非常重要,這當中就包括「創造力」。美國曾做過「創造力較低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的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即使功課很好但創造力較低,意外地會變成很普通的大人;另一方面,即使不是那麼會念書但有創造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在特定的領域比較容易做出卓越的成果。
最近有許多在企業研習單位負責人才開發的人前來諮詢,他們所困擾的是:「現在的年輕人能將交派給他們的工作做得很完美,非常優秀;但是如果沒有交派工作給他們,就不會主動做事,這實在很讓人困擾」。我想這些年輕人沒有惡意,但若只是完成交派的工作,他們將來可是會背負非常大的風險。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完成被交派的工作,是AI最擅長的事情。現在,日本有越來越多餐飲業,使用搭載AI的機器人在櫃台負責招呼客人。這類作業流程很簡單的工作會被AI搶走,換句話說,可想而知這些人將會輸給AI。

天才的DNA並不存在
在這AI的時代裡,二○一六年有學者發表了一個震驚世界研究人員的事實:「天才與一般人的DNA沒有什麼不同」(參考文獻*1)。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團隊找來了一千四百零九位世界上「前○•○三%的天才」,進行他們構成人類的全基因組遺傳分析(genome),但無論怎麼尋找,都找不到區分天才與凡人的「生出天才的DNA序列」。
換句話說,天才與否不是以遺傳基因決定的,而是由其他重要因素所決定的,這已經是明確的事實。當然,可以預測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與遺傳有關,不過從最新的研究可以知道,長大成人後邁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技能,例如:孩子的創造力、溝通能力等,可以在出生之後再大幅地提升。

透過Q&A形式,全方面解答
本書不只有提升孩子能力的方法,引用腦科學的知識,也想方設法讓讀者只要閱讀本書,就能提高育兒的能力。這當中最特別的是,全書以Q&A的形式撰寫而成。事實上,大腦有個特性,「回答他人詢問的問題後,比較容易留存在記憶裡」,而閱讀Q&A形式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效果。「這世上有許多優良的書籍,但是讀完之後我卻想不起來這些書的內容」,經常有人來找我諮詢這類的煩惱,因此,我誠心地希望,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這些能夠幫助孩子的知識,能夠存留在讀者的心中,這次就將書撰寫成Q&A的形式。
實際在閱讀的時候,用不著全部讀完,可以只翻閱目錄,瀏覽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就好。當您很在意一件事時,很可能是您的大腦現在最想知道那些情報,或許每天在意的內容會變,請您翻閱那個正好很在意的頁面,確認一下寫什麼內容。本書中也收錄了我多年來在演講等活動上,觀眾問過的問題,也可以好像在占卜一樣,隨機翻開一頁,就閱讀那一篇的內容,我也很推薦這種閱讀方式。
在這今後會有很大變化的時代裡,可能原有的工作會被AI或機器人取代。現在的世界可說是繼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以及後來的網路革命以來,產業結構又要再次發生巨大的變革。活在這樣的時代裡,要如何開拓未來的道路呢?為了磨練成人後必須擁有的能力,例如倍受世界矚目的「創造力」「溝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非認知技能,我想向大家介紹,在最先進的研究中發現的驚人事實。
可以像這樣將多年來透過演講、研究所發表的內容,傳達給這世上的每一位家長、教育相關人員,我感到非常高興。我現在也有個兩歲大的孩子,因此誠心地祈願,希望本書能為許多孩子的美好人生,開啟一扇門扉。

目次

前言 AI時代來臨,我的孩子因應得來嗎?

序章從孕期開始計畫,生養健康寶貝
Q01孕媽咪要吃什麼,孩子才會變聰明?
Q02懷孕期間媽咪可以減肥嗎?
Q03孩子愛討抱,常抱抱會不會寵壞他?
Q04孩子常以自我為中心,有辦法改變嗎?
Q05我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同理心?
Q06該不該讓孩子看電視、手機?
Q07是否該讓孩子吃甜食?

第1章正確教養觀,預約孩子將來的成功
Q08父母都平庸,也能教出優等生嗎?
Q09年幼時不突出,長大會不會沒出息?
Q10孩子的IQ不高,就注定成為魯蛇嗎?
Q11擅長的事VS.喜歡的事,該讓孩子專注於哪一項?
Q12孩子愛玩,書會念得比較差嗎?

第2章別急著貼標籤,孩子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Q13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該怎麼辦?
Q14老是講不聽,該不會是問題兒童?
Q15孩子較內向、沒朋友,一直格格不入怎麼辦?
Q16性格從出生就決定了嗎?

第3章孩子的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原因
Q17孩子會說謊,代表變壞了嗎?
Q18每天都賴床叫不醒,為什麼會這樣?
Q19孩子做錯事時,爸媽應該懲罰嗎?
Q20怎樣訓斥孩子才恰當?
Q21像樣品屋一樣漂亮的房間,是不是對孩子比較好?
Q22孩子老是自言自語,要不要緊?
Q23沒一刻靜得下來,我的孩子該不會是過動兒?
Q24成天東張西望,為何就是無法專心?
Q25有什麼好習慣是從小就該養成的?

第4章孕育未來需要的人才,你需要……
Q26不熬夜讀書,會不會趕不上別人?
Q27多多稱讚孩子,他才會變得越來越好嗎?
Q28用獎賞吸引孩子,能讓他更有動力嗎?
Q29記性差的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夠嗎?
Q30如何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Q31有沒有讓孩子數學變厲害的方法?
Q32幼兒時期就讓孩子學外語,是不是比較好?

第5章九堂品行課,培養孩子的真善美
Q33繪畫能力後天訓練得來嗎?
Q34愛運動的孩子,是不是頭腦比較簡單?
Q35如何增強孩子的運動能力?
Q36從小就學音樂有那些好處?
Q37孩子玩扮家家酒,會不會分不清虛實?
Q38孩子沉迷於寶可夢遊戲,要不要緊?
Q39孩子老想玩電玩,該不該讓他玩?
Q40常在外頭玩耍,會變成野孩子嗎?
Q41讓孩子養寵物適合嗎?

第6章男女性格大不同,育兒不能一招走天下
Q42無論男女,是不是都嚴格管教比較好?
Q43就是忍不住當兒女控,不行嗎?
Q44男孩女孩的大腦有什麼不一樣?
Q45怎樣讓孩子未來能有幸福婚姻?

第7章怎樣打造最有利孩子成長的環境?
Q46遺傳VS.環境,哪個對孩子的影響較大?
Q47是不是該為孩子打造最優質的環境?
Q48怎樣的環境有助提高孩子的學科能力?
Q49如何培育孩子的創造力?
Q50如何提高孩子的抗壓性?
Q51為什麼孩子睡不好還易怒?
Q52該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較易走向成功?

第8章鍛鍊孩子的心性,每天都比昨天更進步
Q53該如何讓孩子培養適度的自尊心?
Q54鍛鍊「不急著吃棉花糖」的能力,為何很重要?
Q55怎樣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Q56如何教養出心志堅強的孩子?
Q57利用同儕競爭來激勵孩子,是個好方法嗎?
Q58該怎麼讓孩子具有挑戰力又不失信心?
Q59孩子常常提不起幹勁,該怎麼辦?
Q60怎樣讓孩子覺得有人理解自己?
Q61孩子太緊繃,該如何讓他放鬆?

第9章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爸媽共同努力
Q62怎樣的育兒方式最理想?
Q63如何讓孩子自發性地想改變?
Q64為了孩子好,父母應該做什麼?
Q65夫妻該怎麼相處,才能幸福圓滿?
Q66一面對孩子就覺得煩燥,該怎麼辦?
Q67媽媽的角色,對孩子有何影響?
Q68爸爸該如何參與育兒過程?
Q69有什麼方法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Q70應該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對完美的雙親嗎?
Q71怎樣才能對育兒這件事提升信心?
Q72如何快速消除育兒的疲勞和壓力?
Q73「育兒」應該要做到孩子幾歲為止呢?

後記能夠因應變化,才能留存下來

書摘/試閱

Q07是否該讓孩子吃甜食?
Answer可以但別過量。吃甜食能讓前額葉皮質發展健全,可控制負面情緒

以結果而論,如果點心時間吃太多甜食,午餐或晚餐就會吃不下,營養就會不均衡,所以不建議點心時間大量攝取甜食。雖說如此,孩子大腦的活動度較活化,所以消耗的熱量比大人還多(大人的大腦消耗約占身體整體二五%的熱量;孩子則是大人的兩倍,大約是五○%),因此,孩子常常會肚子餓,這時候如果強迫他們要忍耐、不能吃點心零食,他們的血糖值就會下降,前額葉皮質(思考)的活動度也會下降,將會有無法控制負面情緒的傾向,結果就可能會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發脾氣。

發生偏差行為,原來和血糖值有關!
相反地,喜歡吃甜食的孩子,大腦的營養充足,前額葉皮質健全地活動,就比較不容易有偏差行為等問題發生。實際上,在美國也有研究指出一個令人感到衝擊的事實:「因為偏差行為而被拘捕的孩子,有九○%是血糖值過低。」
近年來,在托兒所、幼稚園也有小朋友的問題行為浮上檯面,或許可能是營養攝取出了問題。現今的日本因為貧富差距,付不出營養午餐費用的家庭越來越多了。營養攝取對於孩子大腦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有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或許可以懷疑一下這個部分。
提供孩子充足的營養,對於大腦的健全發展非常重要,所以營養均衡的飲食,或許就是父母給予的最大的愛。

Q19孩子做錯事時,爸媽應該懲罰嗎?該當場指正,但要心平氣和地說明原由
從前只要孩子做錯事,就要給予懲罰並教導,大家都認為這很重要。但是我遍尋不著有關給予嚴厲懲罰會有好處的相關研究,反而看到有研究報告指出,懲罰孩子會強化他的問題行為,或是孩子會變得易怒等,出現性格上的問題。
這是因為產生問題行為的孩子大多:「有心靈不滿足的傾向,或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做出那些行為。」因此,即便嚴厲懲罰這些孩子,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看到更多案例是問題行為變本加厲,並且反覆發生。
我長期與許多被譽為育兒天才的父母們進行訪談,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要區分訓斥與怒罵。換句話說,這些育兒天才家長們都認為,直接表達個人憤怒的情感,對孩子而言是沒有意義的事。
在美國也有支持上述論述的研究發表。史丹佛大學的強納森.費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博士與其研究團隊就發現:「與其嚴厲地懲罰,不如沉穩地說明,孩子比較聽得進去。」
這項研究招集了四十名七∼十歲的兒童,在房間裡放了五種玩具讓他們玩,其中有四種是便宜貨︵塑膠潛水艇、耕耘機、棒球手套、玩具來福槍︶,剩下的一種是運用當時最新科技製成的﹁高級機器人﹂。在這些玩具當中,拔得人氣頭籌的就是那個高級機器人。
因此,研究團隊將孩子們分成兩組,並以嚴厲的口氣跟其中一組說:﹁絕對不可以碰機器人,碰到的人會受到懲罰!﹂然後對另一組以沉穩的語氣說:﹁不能碰機器人,因為玩那個機器人是不好的事喔。﹂經過六週後,研究團隊再次找這些孩子們來玩玩具,可是受到嚴厲口氣叮囑的孩子們,竟然有七七%摸了機器人;而受到沉穩語氣告知的孩子們,則只有三三%摸了機器人。也就是說,當您嚴厲地斥責孩子後,﹁約有二.三倍的孩子是沒有聽進去的﹂。
孩子做錯時,最好當下就糾正
即便您已經教導了孩子,但如果您的態度變得情緒化了,孩子還是會重覆再做出問題行為。當然,給他人造成困惱、讓人受傷等造成生命危險的行為,絕對不能做,這時候必須嚴厲地告知孩子(雖然不能訴諸於情緒化,但是當危及生命時,必須用比平時還要強烈的口氣,甚至父母還可以假哭,讓孩子知道父母有多傷心,這個方法很有效)。
孩子做錯事時,最重要的是立即在當場指正他,如果等過了一段時間後才說:「那時候應該︙︙比較好」,便很難矯正他的行為。當場警告孩子,才能讓孩子的行為有戲劇化的改變。

Q20怎樣訓斥孩子才恰當?
Answer最好先說明原因。原因會對前額葉皮質產生作用,使行為發生變化
這是我在搭電車前往東京都內某幼稚園進行演講時所發生的事。在我前方的座位坐著一位年輕母親,她帶著大約四~六歲的兒子及其弟弟。兩個孩子突然穿著鞋子就站在電車座位上,開始眺望窗外的風景,那瞬間母親臉色一變並說:「你們在做什麼!不可以這樣!坐好!」強制要孩子坐下。之後孩子雖然有坐下,但過沒多久又同樣穿著鞋子站在座位上,然後母親就一直重複地暴怒。
那大約是十五分鐘內發生的事,但我對於「無論母親多麼生氣,孩子還是重複同樣行為」的印象太深刻,至今仍不斷回想起這件事。
「為什麼要做這種事呢!不可以這樣!」「不要再弄了!」這些話或許大家經常聽到,但這樣的訓斥方式,對孩子而言到底有沒有用呢?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反而只會造成問題行為不斷地重複。

比起一味喝斥,最好先說明原因
這是我研究很會教育孩子的人們後所理解的事,那些育兒高手絕對不會對孩子說:「不可以這樣!」比起責備孩子,反而比較多是向孩子傳達不可以這麼做的原因,像是「因為很危險,所以不可以這樣!」「會給他人造成困擾,不能這麼做!」或許您會覺得就這麼簡單,但是我逐漸發現,當告知孩子原因之後,問題行為便明顯減少了。
關於傳達原因的效果,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曾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是走到在影印機前排隊的學生們面前詢問他們:「我只要印五張,可以讓我先印嗎?」研究結果,大約有四○%的人拒絕這個請求。或許您會覺得:我排隊排這麼久,突然這樣跟我說,拒絕是理所當然的呀!但是當改成:「我真的很急,可以先讓我影印嗎?」說明原因之後,竟然有大約九四%的人會讓出順位。
說明原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原因」會對於大腦的深層部分(掌管理性的前額葉皮質)產生作用,繼而具有使行為產生變化的效果(以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自動化行為」﹝Automaticity﹞)。我也實際訪問過幼稚園的家長們,發現到具有「不說明原因」傾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大多也聽不進父母的話。孩子從出生一直到二十多歲左右,前額葉皮質都持續在發展著,我覺得藉由表達原因,也能有使孩子的大腦變得發達的效果。
我有個六歲大的外甥,坐車時總是一直在看影片,我就跟他說:「在黑暗中長時間看影片不太好,因為視力會變差,以後就不能當飛行員囉。」從那次之後,每當他想看電視時,都會來問我:「我只看一下下,可以嗎?」說明原因雖然很簡單,但是卻有令人驚訝的意外效果,請大家務必要試試看。

◎參考資訊
有些對於育兒很有心得的父母,在警告孩子不當行為之後,會說「不過」這個詞。大部分的父母會說「不可以!」就結束了,而有些比較會教孩子的父母則會說:「現在這樣玩會給他人造成麻煩,所以不可以,不過可以回家後再玩。」當有人對我們說「不過」時,通常會覺得後面接的語句應該是否定句,但是我們的大腦有個特質,對於肯定句的接受度較高,因此當「不過」後面接的是肯定句時,會很容易就接受那個訊息。
當說了比較負面的語句時,就算是說謊也罷,請試著用上「不過」這個詞(舉例來說,「為什麼做這種事呢?不可以這樣!不過,媽媽很愛總是為我著想的小寶貝喔~」這類的話)。如此一來,孩子反應變化,或許會超出您的預期喔。



Q27多多稱讚孩子,他才會變得越來越好嗎?
Answer要稱讚他的「努力」而非「能力」,才不會造成反效果

我們都知道讚美孩子很重要,但平衡的拿捏更重要。從世界各國都有人做過關於讚美的研究,而且大多是有關讚美的好處的研究報告,可是研究也指出,如果是讚美孩子的能力、才能,有可能會讓孩子變成沒用的人。
世界知名的案例就是史丹佛大學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教授的研究。一般而言,我們都比較會去稱讚孩子的能力,像是「小OO頭腦好好喔~」「這麼會畫畫,真是天才!好厲害!」但是,有研究報告發表一個令人感到衝擊的事實:這種稱讚方式,會讓孩子變得不願意去挑戰困難的事情。
有人稱讚自己「頭腦很好」,孩子就會為了維持「頭腦很好=能夠解決問題」的狀態,只埋頭在確定自己一定會做的簡單問題上,結果就是變得不去挑戰困難的問題(相反地可以得知,沒有稱讚的組別比起有被稱讚能力的組別,更願意去挑戰困難的問題)。

要稱讚他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但是研究也指出:當您花心思去稱讚孩子,他們又會變得願意去挑戰困難,這是「稱讚他的努力」的方式。舉例來說,當您自己努力朝著目標邁進時,有人跟您說:「您一直都好努力,真棒!」您是什麼感覺?我想幾乎所有人當被稱讚很努力時,都會覺得很高興,而且可能會打算再更加努力吧。因此,不只是小孩,其實當大人被稱讚很努力時,也會有較高的意願再更加努力,強化他往更困難事物邁進的行動。
現在,為了讓孩子長大成人後能成功,越來越多學者認為,比起IQ,「跨越困難的力量」(專業術語稱為「心理韌性」)更重要。(詳細內容請參考Q37)因此,或許可以說,稱讚他的努力、行為,是培育跨越困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稱讚他的努力,以及為了達成某項成就所歷經的過程,變得很重要,而不是稱讚能力的本身(尤其像是計算速度好快、運動表現真好、圖畫得真好等等)。

隨著年齡成長,稱讚方式也要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讚美方式也必須有所改變,這是我觀察被譽為育兒高手的人所得知的訊息。多數人都認為,在孩子○~三歲時,要盡量稱讚他;不過,孩子還小的時候,其實還無法完全理解被稱讚這件事,但是他可能會覺得「被稱讚=他對我有興趣(安心感)」,因此,比較能夠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事實上,從研究報告可得知,媽媽常對孩子笑、跟孩子說話,寶寶爬行的狀況會比較好;常接收到溫暖的話語,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腦發展的速度高達兩倍以上(而且在六歲以前,母親的育兒方式幾乎決定了孩子大腦的發展速度)(。
也可從另一項研究報告得知,四~五歲的幼兒與十一~十二歲的兒童相比,比起稱讚的內容,稱讚的次數越多,孩子越有自己的能力受到肯定的實質感受。所以,在孩子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將讚美他視為愛的表現這件事,變得很重要。
稱讚的內容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提供給各位作為讚美孩子時的參考。可是,如果稱讚第二點的能力,如同前面所述,可能會造成孩子不願意挑戰困難的問題,所以稱讚他的努力(行動、執行過程)變得很重要,而不是稱讚成果。

﹝圖表5﹞常見稱讚孩子的內容
•外表(眼睛很漂亮、髮型或指甲很美、很時尚等等)
•能力(頭腦很好、運動很擅長、具有藝術的天分等等)
•持有物(包包、玩具、圖鑑、繪本、人偶、自己創作的東西、生物、知識等等)
•人格、友情(有規矩、熱心助人、有禮貌、會遵守約定等等)
•其他(生活習慣、收拾、禮儀、打招呼等等)

成長到小學以上之後,孩子會變得更聰明,但如果一直待在被稱讚的環境裡,大腦會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就會有難以強化行動力的傾向。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如果處於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稱讚的狀態下,大腦會有所期待,具有更能強化行為的效果(專業術語稱為「漢弗萊效應」﹝Humphrey's effect﹞)。
另外還有其他研究報告,不過是較少數的案例,是有關沒有自信的人,這樣的人如果被稱讚了,也無法以正向積極的態度接受這個讚美,因此,稱讚的效果反而使行為表現變差。還有一部分的小學一年級學生,據說在眾人面前讚美他的話,反而會使他變得消極。雖然這只是少數案例,但請記得還是有這種類型的孩子。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被稱讚後會變得正向積極,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尤其建議有小學以上孩子的家長,當時機對了,就請稱讚他的努力。雖然只是一句話,卻會對孩子造成影響,繼而培育出日益具挑戰精神的孩子。

Q60怎樣讓孩子覺得有人理解自己?
Answer 只要像鸚鵡一樣重複他說的話,便能建立信賴關係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煩惱,但其實這種情況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了某種東西,這個東西的真面目就是「親子間的信賴關係」。如果是不甚信賴的人說跟我們說:「放棄吧?」我們會產生反抗的心理,不會想聽從他的意見;可是如果是打從心底就很信賴的人建議我們:「試著不要做了吧?」就會想聽從他的意見,就算是一次也好。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案例。像是由於母親要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少,便難以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然而,雖然處於這樣的狀態,還是有個很棒又很簡單的方法,可以在一瞬間建立信賴關係─那就是和孩子對話時,使用「像鸚鵡一樣,重複孩子方才所說的話」的方法(專業術語稱之為「反映性傾聽」,就是一邊聽一邊做出反映)。
舉例來說,當孩子跟您說:「今天我玩了立體攀登架喔」,您就回覆他:「這樣啊,今天玩了立體攀登架呀~」只要將對方所說的話,反映性的(反射性的/像鸚鵡一樣)回覆他就好,光是這麼做就能加深與孩子的信賴關係。
實際試試看就會知道。孩子對於「希望有人了解我」的欲求比一般成人強上一倍,因此,光是直接回覆他所說的話,就會讓孩子得到安心感,覺得有人理解自己。這麼做的結果,孩子就會在大腦中建立一個公式:「理解我的人」=「值得信賴的人」,對於父母的信賴感就會加深。

換個說話方式,就能改善關係
從前,有些母親對於「孩子都不講話」感到很煩惱;但是,當孩子向母親搭話時,卻總是不回應孩子說的話,反而是一直對孩子說:「你要這樣做、那樣做……。」雖然孩子年紀還很小,但是他們很快就會知道對方有沒有理解自己,如果父母總是要求自己,就會對父母到底有沒有理解自己感到不安。
以下是我從實際嘗試這項方法的母親那裡得到的感想:「我以前都沒有直接回覆孩子所說的話,因為忙於工作和家事,好我都是回答他:『這樣啊』而已。但是,當我嘗試您跟我說的這個方法後,發現孩子眼睛都亮了起來,和我說了好多的話呢,就連他的幹勁也越來越高了。而且還發生了更棒的事,在我說著與孩子相同話語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能了解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在煩惱某些事情的時候,雖然我只是跟他說:『你試試看這麼做,應該會很不錯喔!』孩子也聽進去了。而且反覆說著孩子的話語時,我逐漸變得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情緒了,知道他現在應該非常開心或非常傷心。不知不覺中,我變得能夠同理孩子的想法,甚至能夠提供建議給他,我們家現在變得非常開朗。單單只是改變一個說話的方式,就能有這麼大的變化,我真的很驚訝,也真心感謝您!」
反映性傾聽不只適用於孩子,與大人說話的時候,也能夠發揮很大的效果,持續進行下去後,長期下來會產生驚人的變化。因此,請大家務必要試一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