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大宋開國,黃袍加身: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澶淵之盟,在和平中建立王朝,巧妙解決外交危機,為仁宗盛世奠定基礎!
滿額折

大宋開國,黃袍加身: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澶淵之盟,在和平中建立王朝,巧妙解決外交危機,為仁宗盛世奠定基礎!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5 元
優惠價
7929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立國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國轟然倒下,
歷經後梁等五代群雄割據,最終為何是宋太祖一支獨秀?
身為周世宗託孤重臣,卻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
是趙匡胤自導自演,抑或背後有人策劃這一切?
和平登上帝王寶座後,太祖如何讓下屬乖乖奉上權勢?
重文輕武的治理方針,埋下了日後國家衰頹的隱患……

面對契丹、党項等外族的強勢侵略,宋初皇帝們該怎麼應對?
從五代亂世到真宗即位,隨本書一同進入紛擾的宋初六十年!

▎神祕的「木牌事件」,趙匡胤越級成為殿前軍主帥

周世宗北伐期間,在批閱公文的時候,他從一個皮囊當中偶然發現了一塊三尺多長的木牌,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大字。「點檢」,不用說,指的是後周禁軍殿前軍的主帥殿前都點檢,當時擔任這一職務的將領是張永德;「作天子」,就是當皇帝的意思。當然,這是指張永德有當皇帝的天命呢?還是指他有奪取皇位的野心呢?就很令人費思量了。無論如何,在「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的君主專制時代,這都是最犯君主忌諱的事情。

當年六月,周世宗趕回開封之後,已經是病入膏肓,他匆匆地立自己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為梁王,作為皇位的繼承人。考慮到「點檢作天子」的木牌,擔心禁軍的穩定,就以明升暗降的辦法,加張永德同平章事,但外放為澶州節度使,解除了他殿前都點檢的禁軍職務和兵權。趙匡胤則由殿前都指揮使升任殿前都點檢。這一年,趙匡胤三十三歲。

張永德要比趙匡胤還小一歲,按官場的規矩,在正常情況下,趙匡胤要越過老上級,執掌殿前軍的帥印,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塊木牌,就令張永德下臺,趙匡胤上臺,對趙匡胤來說,真可謂是福從天降。

▎條約有辱國格?大宋才是「澶淵之盟」最終贏家!

契丹和宋朝的和議,史書上稱為「澶淵之盟」,其中有一項內容為:雙方互相協助,宋朝每年送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為「歲幣」。雙方同時在邊境地區設立「榷場」,開放貿易,以互通有無。不免被人質疑,打了勝仗還要送錢給戰敗國?其實,這正是宋朝的高明之處。

契丹武力強盛,但經濟實力卻無法與宋朝相提並論,每年有了宋朝提供的白銀、絹帛這一大筆強勢貨幣,就可以透過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購入茶葉、瓷器、絲綢、藥材等等必需品。這筆強勢貨幣,可以說是契丹財政的重要生命線,有了它,契丹就可以不去攻掠宋朝;如若沒有「歲幣」這一條件,南下攻宋無法避免。

宋朝軍力明顯要遜契丹一籌,加上失去了天險、地利的屏障,對付契丹的擾邊十分吃力,契丹鐵騎兵臨開封城下,更是像噩夢一樣,始終縈繞在宋朝朝野上下的心頭。和約簽訂之後,解除了契丹南下之憂,絕對是宋朝方面最為渴望的。至於每年付出的白銀、絹帛的代價,由於宋朝的經濟發展水準,在當時世界的範圍內,都絕對的是首屈一指,所以中央政府財力雄厚,「歲幣」的壓力並不很大。

就白銀和絹帛實物而言。白銀一項,宋太宗的時候,宋朝中央每年從地方所得的白銀就有三十七萬兩左右;到宋真宗時,已經達到了年八十八萬餘兩;宋神宗時,更是上升到年一百一十四萬餘兩。福建路一個路,每年上交中央的白銀就有二十萬兩。可見,歲幣每年的十萬兩白銀,還不到宋朝中央年白銀收入的百分之十。更何況,宋朝在對契丹的榷場貿易當中,處於絕對的出超有利地位,每年從榷場當中所回籠契丹的白銀,至少就能達到歲幣白銀的一半,甚至是全部。

至於絹帛,宋朝政府每年的收入,更是數量驚人,宋真宗時一年就能達到一千萬匹的水準,到了宋哲宗的時候,更高達二千四百四十五萬匹!歲幣中的二十萬匹絹,對宋朝來說,確實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據說,僅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個州每年上交中央的絹帛就不下二十萬匹,足以應付歲幣的需求了。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講述宋朝開國的歷史著作。書中分為七章,從唐末亂世說起,介紹了趙匡胤的早年傳奇,看他如何一步步穩定局勢,發動陳橋兵變一躍成為大宋開國皇帝,又如何巧妙運用「杯酒釋兵權」鞏固帝王地位;並詳述北宋初期的外交關係和一系列重要戰略。作者透過生動的描寫和嚴謹的考據,揭示了宋朝建立過程和該時期的社會背景。

作者簡介

范學輝(1970-2019),歷史學博士。畢業後留校工作,並在《文史哲》雜誌兼任編輯,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著有《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等。

關於通俗歷史讀物的幾點思考――寫在范學輝《大宋開國》出版之際

撰寫通俗歷史讀物,當然並不是將歷史學論著改寫得通俗易懂就可以了,實際上它應該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史學論著對以往發生的人類社會活動展開研究,那些活動既然早已是往日煙雲,今天的人們想要了解它們,討論它們,首先要做的是搜集一切可能找到的歷史資料,來復原相關的歷史事實。因為,與研究當代社會不一樣,在歷史上哪些事情發生過,它是怎樣發生的,很多都是未知數,必須首先將它們弄清楚。於是史學家們就不得不花極大的精力來復原歷史事實。這就是為什麼史學家們常常強調要「文章不寫一字空」,或者「字字有根據」的原因。史學與文學不一樣,不能虛構,所復原的史實必須以可靠的歷史資料為依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保存下來的歷史資料總是那麼殘缺不全,很難令人滿意。尤其是關於歷史上人們生活的許多細節,以及歷史人物的各種心理活動等等,更是如此。這樣的情況,當然會對史學研究造成許多困難。有的時候,史學家不得不放棄對某些史事的探討,造成史實的「留白」現象。

由於這一緣故,史學論著常常會花大量篇幅來展開對史實的考證,而且有時仍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只能提出某些也許相對接近史實的假設。也因此,史學著作常常會給人以一種過於「繁瑣」的印象。

與此同時,史學家們之所以花如此大的精力來復原史實,是因為學術研究的目的是要理解歷史,所以他們還必須根據復原的史實來分析、討論歷史上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對它們做出解釋,分析各種歷史現象相互的因果關係,回答種種關於歷史上人們社會活動的「為什麼」。這就是史學研究的兩大基本步驟:史實復原與現象解釋。但是,由於人類社會運作的機制實在太過複雜,無數因素交織在一起,更何況必須的資訊還那麼不充分,如果說宇宙是自然界最為複雜的研究對象,那麼在人文社會科學界,人類社會本身就無疑是與宇宙相對應的、同樣複雜深邃的研究對象,因此史學家們對歷史現象的解釋大多數也不得不是試探性的,只能小心地一步步探索深入,常常無法給出清晰並且確定無疑的答案。

由此可見,對於絕大多數史學著作來說,僅僅將它們用相對平易的語言改寫一番,是難以寫出令人滿意的通俗讀物的。史學家們必須根據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對它們作一番重組。在很多情況下,為了滿足通俗敘述的需求,他們還必須對一些在分析研究中不一定需要的歷史細節展開專門的探討,才有可能寫出令多數讀者滿意的讀物。

具體而言,在這一過程中史學家所必須做到的,首先自然是要言出有據。正如學輝在他的〈後記〉中所說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要做到有出處,有史料依據,有研究支撐」,這是史學家撰寫通俗歷史讀物的原則與底線,有逾於此,就會逸出史學,走進文學的範疇。學輝多年從事北宋初年軍政史研究,其所達到的深度與涉及的廣度,無疑為他這本二十萬言的《大宋開國》提供了最好的基礎。其二,學輝雖未聲言,明眼人一看即知,為了撰寫這本通俗讀物,他深入到了比分析討論所需要的更多的歷史細節之中,例如他關於趙匡胤的拳術和棍法的敘述就是。其三,就是針對史書中原本有相互歧異記載、史學界有不同認知的問題,史學家應該依仗自己的學識,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將相對明確的歷史知識傳達給讀者。正如學輝在〈後記〉中所言,「或擇一而從,或兼採眾說,或另提新解」。總之與研究性論著不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通俗讀物不能充分展開關於各種可能性的討論,並將最後判斷的任務交給讀者來完成。這一過程看似主觀,但卻是有必要的。因為史學家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礎之上所作的選擇與判斷,反而更具客觀性,可以達到「雖不中,不遠矣」的境界。這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大概是不能勝任的。

如何將通俗性歷史讀物寫得「有趣」,對多數讀者有吸引力,對於史學家來說顯然是比做到讓它們通俗易懂更難、更不容易應對的挑戰。時下坊間常見的或者筆下生花的炫耀文采,或者脫離史實依據的憑空想像,甚至虛構離奇的歷史情節等等寫法,當然都不可取。事實上,人類社會千萬年來的演進,其精彩複雜,跌宕起伏,乃至歷史人物所表現的聰明智慧與豐富的情感世界,是遠遠超越任何虛構的文學作品所能企及的水準的。細心提煉,平實敘述,以展現歷史的波瀾壯闊與非凡智慧,無疑是通俗歷史讀物引人入勝的不二法門,學輝這一本《大宋開國》正是這方面的傑出例證。

由此可見,撰寫通俗歷史讀物並非易事,沒有堅實的學識基礎,真正做到深入淺出,很難寫出合格的作品。進一步講,對於通俗歷史讀物,史學家與讀者雙方可能都需要作必要的心態調整。對史學家來說,應該認知到將自己的特地研究心得以通俗的形式向大眾傳播,本來就是自己分內的事,應該盡可能提升自己,在精深研究與通俗寫作兩方面都做到得心應手;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也需要將自己從傳統的歷史演義與當代的戲說電視劇中了解「歷史」的習慣中走出來,明白史學與文學的不同,追求在了解深邃的人類歷史運動中來獲得精神的愉悅。

我曾說過:「人們常常誤解歷史學家,以為他們都是冬烘先生,食古不化,事實上,優秀的歷史學家絕不是這種被歪曲的形象。熟悉科學的研究方法,擁有宏觀的視野與綜合分析的思維方式,更兼因為了解史事而常常帶有通達的心態,這些都是歷史學專業訓練所可能賦予人們的能力與品格。」一般閱讀,雖然主要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但我相信對於形成更為周全的思維習慣,也是大有幫助的。

學輝英年早逝,學界同仁至今不能忘懷。出版社有意再版他的《大宋開國》(原書名為《宋朝開國六十年》),友人敦促我寫「序」,因此寫下自己關於通俗歷史讀物的幾點思考,藉以表達對這位執著於學術的真性情漢子的懷念。

包偉民
於定海小居

目次

關於通俗歷史讀物的幾點思考――寫在范學輝《大宋開國》出版之際

第一章 引子:五代群雄太平夢
亂世梟雄:朱溫滅唐
英雄立馬起沙陀:李克用、李存勗父子
「小康」之治:後唐明宗李嗣源
草原天驕: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夢
三十年致「太平」:商人皇帝周世宗
雨過天晴:步入大宋

第二章 江湖大俠:宋太祖早年傳奇
風雲際會:龍虎會鄴都
洛陽少年:出身軍人之家
江湖俠客:一條桿棒顯英豪
高平之戰:一飛沖天
少壯派將星:編練殿前軍
雄關漫道:官拜節度使
如魚得水:初遇趙普
木牌事件:點檢作天子

第三章 陳橋兵變:不流血開創一個大王朝
河北告急:真的還是假的
趙匡胤掛帥:誰拍的板
密謀:選定陳橋驛
兵變序曲:天有二日
黃袍加身:究竟誰在夢中
約法三章:功勞誰屬
大宋開國:禪讓在子午夜
市不易肆:宋朝「開國氣象」

第四章 杯酒釋兵權:為國家建長久之計
開國第一仗:打出威風
收禁軍大將兵權:第一次「杯酒釋兵權」
奴僕統軍:爪牙之臣
制度建設:兵權宜分不宜專
收節度使兵權:第二次「杯酒釋兵權」
矯枉過正:文盛武衰

第五章 統一南北: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先南後北:雪夜訪趙普
取兩湖:倔強的湖南人
滅後蜀:更無一個是男兒
收南漢:南國烽煙
取南唐:最是倉皇辭廟日
滅北漢:打破太原城的神話

第六章 經略幽燕:從小三國到大三國
建交:贖買燕雲
開戰:石嶺關、高梁河與滿城會戰
慘敗:岐溝關、陳家谷和君子館戰役
金錢換和平:澶淵之盟
東封西祀:挽回顏面
鏖兵西北:党項西夏崛起

第七章 宮闈風雲:親情與權力
宋世系表
以假亂真:金匱之盟
宋太祖誓碑:祖宗之法
燭影斧聲:真是謀殺嗎?
風波迭起:宋太宗立太子
事業付之書生:宋太宗與士大夫文官政治
宋真宗即位:呂端大事不糊塗

宋朝開國六十年大事年表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宋真宗趙恆

參考文獻
今人論著
古籍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開國第一仗:打出威風

建隆元年(西元九六〇年)四月,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大宋開國後的第一仗打響了。此時,距離大宋開國還不到一百天。

這一仗打得非常慘烈,前後持續了近兩個月,是一場硬碰硬的惡仗。昭義軍所管轄的潞州(今山西長治)、澤州(今山西晉城)一帶,古稱「上黨」,它西靠太嶽山,東依太行山,地高勢險,歷來就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長平之戰」就爆發在這一地區。

李筠,早年就以大力士和神射手聞名軍中,追隨郭威開創帝業,後坐鎮潞州八年,特地負責對北漢的戰事,是後周最為資深的節度使之一。此人智勇兼備,治軍有方,經過在當地八年的苦心經營,李氏手中的精兵不下三萬餘眾,戰馬三千餘匹。他手下有一員叫儋珪的猛將,以槍法聞名天下;他的坐騎,是一匹外號「撥汗」的汗血名駒,能夠日行七百里。北漢也趁火打劫,出兵支援李筠,對抗大宋。

為保萬無一失,不僅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韓令坤等部禁軍主力全體出動,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四面圍攻。宋太祖本人也御駕親征,趙普隨行出謀劃策。當澤州城久攻不下的時候,宋太祖高平之戰時的老戰友,時任控鶴左廂都指揮使的馬全義率領敢死隊,不顧敵箭射穿了他的手臂,仍帶頭攻城,終於攻破了城池。宋太祖自己則親率衛隊衝進城中,參加戰鬥。戰鬥結束後不久,馬全義因箭傷發作而死,宋太祖十分難過,就把他的兒子馬知節收養在皇宮之中,宋真宗的時候,馬知節就做到了樞密使的位置。

李筠確實是條硬漢子,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恥於向宋太祖搖尾乞憐,很慘烈地投火自焚了。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宋太祖取得了開國第一仗的全勝,震懾了其他節度使。鎮州的節度使郭崇的情況和李筠差不多,原本也是對宋太祖奪位心懷不滿。保義軍的節度使袁彥是宋太祖在後周禁軍中的老同僚,但兩人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差,宋太祖上臺後,袁彥私下招兵買馬,持觀望態度。李筠被消滅後,郭、袁二人都進京朝拜,主動交出了兵權和地盤,宋太祖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沒有再追究他們以往的問題。

這一仗是打勝了,但按照宋太祖原來的設想,他其實並不願意打這一仗,起碼是不想在剛剛開國的時候,就在內部大動干戈。這倒不是說宋太祖多麼忌憚李筠的軍力,也不是說宋太祖不想順勢除掉這一異己的勢力。問題是,大宋畢竟是兵變開國,泰山壓頂的兵威之下,雖然沒有多少人敢公開螳臂當車,但新朝要樹立起權威來,贏得人心的真正擁戴,真正牢牢地站穩腳跟,卻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做得到的事。

大宋天子腳下的開封城,就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子就安定下來的。宋太祖有一次乘車出門,剛走到一座名叫大溪橋的橋前面,只聽得「咻」的一聲,一支利箭就射了過來,幸好刺客箭法平平,只射中了車上的黃傘。護衛們亂作一團,宋太祖久經大陣,當然鎮靜自若,他跳下車子,把上衣往左右一分,露出胸膛,大聲喊著:「讓你射,讓你射,朝這裡射,就算是射死了我,也輪不到你小子。」大家雖然佩服皇帝的神勇,但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有一個忠勇的衛士私下悄悄地獻給宋太祖一支防身的拐杖,宋太祖奇怪地問:「這支拐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那人低聲說道:「陛下試試按拐杖的把。」宋太祖順手一試,原來這把拐杖暗藏機關,裡面是一把鋥亮的寶劍。宋太祖放聲大笑,邊笑邊說:「等我需要用這個東西的時候,恐怕一切都太晚了吧。再說,真到那時,區區一把劍能有什麼用呢?」

確實,宋太祖本人武功高強,棍術、拳法樣樣精通,針對他個人的一、兩個刺客,他還真不放在眼裡,也不會太在乎。這些零星的恐怖活動也成不了太大的氣候。但是,這些活動的背後,反映出對大宋新政權的觀望、不了解甚至於敵視的態度,在開封城中仍有不可小視的市場。李筠曾經設想,只要他兵臨開封城下,原來後周系統的人馬就會倒戈來迎,倒也不能說完全是痴人說夢。

在這種情況下,穩定絕對是壓倒一切的,進行大的戰事,顯然並不適宜,很難說不會有突發的問題出現。因此,宋太祖在親征之前,本來不想帶趙普到前線,而是想把他安排在第二線的河陽(今河南孟州),做好了萬一戰敗的最壞打算。況且,宋太祖正在極力營造與後周舊臣們合作的和諧氣氛,對李筠和後來對李重進開刀,都很容易授人以柄,說他沒有真正容人的天子雅量。

正因為如此,為了換取李筠的不造反,宋太祖屈尊寫了一封親筆信給李筠,晉升他加「中書令」銜,這是最高級的宰相銜之一了,通常只有親王才能帶中書令。李筠的兒子,宋太祖也特地封他為皇城使。如此禮遇,表明宋太祖優待李筠是有誠意的,開出的價碼不可謂不高。連李筠的兒子都再三建議父親接受宋太祖的開價,不要起兵。

那麼,李筠為什麼一定要起兵反對宋太祖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李筠是後周大忠臣,志在反宋復周,當然和宋太祖勢不兩立。元代編《宋史》就是根據這一基調,在《宋史》裡面編了個不倫不類的〈周三臣傳〉,把韓通、李筠和李重進三人編排在一起,用以表彰三人是後周的忠臣。

其實倒也未必。李筠起兵的時候,他的謀士曾向他建議,既然要打反宋復周的旗號,最好不要直接指向開封,而要南下洛陽,把洛陽的後周小皇帝和皇太后控制在手中,作為號召和旗幟,但李筠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這說明,即便是李筠打敗了宋太祖,也是他自己做皇帝,不會真正恢復後周的。

再說了,還在周世宗的時候,早在陳橋兵變之前好幾年,鄰近的一個地方官看到李筠一直在瘋狂地招兵買馬,就斷定李筠一定要反叛中央,還早早地就備下了中央大軍征討李筠所需要的糧草物資。李筠自己私下也一直稱周世宗為「兄弟」。這說明,李筠的不臣之心早已是路人皆知,周世宗死後,陳橋兵變只是為李筠提供了一個漂亮的起兵藉口而已。沒有這個藉口,他也會尋找其他機會起兵,挑戰中央的權威。

問題真正的關鍵,應該還是出在李筠手中所掌握的那三萬大軍和三千匹戰馬上。按照中唐五代的定律:節度使凡是手中擁有了上萬人的部隊,上千匹的戰馬,就會對皇位產生非分之想。不如此,不足以為「英雄」。安於當土皇帝的,就要被嘲笑為「田舍翁」。李筠的兵力達到了三萬人以上,戰馬三千匹,又不想當「田舍翁」,起兵造反是早晚的事。

宋太祖對李筠不買帳十分惱火,當面讓他的兒子傳話說:「我當皇帝之前,由著你胡做,如今我既然當了皇帝,還請你讓我三分!」這是一個「你要戰,便開戰」霸氣十足的最後通牒,但在李筠看來,宋太祖固然是捷足先登,說不定他還能「後發制人」呢。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動跑掉。李筠三萬精兵在手,不經過一番武力較量,他是絕不會認輸的。

那麼,李筠為什麼能擁兵三萬,戰馬三千,以至於尾大不掉呢?事情的根源還是出在中唐五代實行的藩鎮節度使的制度上。

節度使,最早出現在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七一一年)的時候,原本是在前線或邊境地區設置的高級軍事指揮員,後來權力不斷擴大,集兵權和地方行政權於一身,發展成為凌駕於州縣之上的,軍區與地方最高級行政區劃合而為一的強大的地方力量。小的藩鎮,轄兩、三個州,大的藩鎮,轄十多個州,甚至還要多。節度使在轄區之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可以自行委任官吏,自行徵收賦稅,自行招兵買馬,中央無法控制。節度使的部隊,與中央部隊之間,是一種大致互不隸屬的平行關係,官兵完全聽命於節度使,眼裡根本沒有皇帝和朝廷。

由此以來,各藩鎮都成為大大小小的國中之國,節度使也都成為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當時人們都具體地稱藩鎮為「方鎮」,稱節度使為方伯、州牧,也有人把節度使制度理解成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之前的諸侯分封制。終結大唐盛世的禍根,就是節度使。

唐代的時候,中央無兵無將,精兵猛將都在各地節度使手中,朝廷成為傀儡。五代時期,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央手中有了強大的禁軍,有實力懾服藩鎮,節度使比唐代收斂了許多,通常情況下不敢公開地以武力挑戰中央,一般被視為「肢體之患」。但他們仍然有實力桀驁不馴,飛揚跋扈,自行其是。英武如周世宗,若要調動一個節度使的防區,都要先出動禁軍加以防範。一旦條件適宜,節度使還是會起兵問鼎皇帝寶座的。

李筠造反,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無獨有偶,就在這年的九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也步李筠的後塵,於揚州起兵。雖然李重進手中僅有數千老弱殘兵,兵力有限,但他的名聲太大,宋太祖仍然不敢大意,再次親率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大將出征。

到十一月初,宋軍就攻破了揚州城,李重進全家投火自焚,李重進的親屬也都死於非命。宋太祖一反常態,在揚州城表現得像個屠夫,親自下令斬殺了李重進的兩、三百名放下武器的部下,算是為他與李重進之間的恩怨,為後周時期殿前軍和侍衛親軍兩大山頭的較量,都做了徹底的清算。

李筠和李重進的起兵,再一次把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問題暴露無遺。打垮了二李之後,大宋打出了軍威和國威,也站穩了腳跟,沒有人再勇於和中央公開武力對抗,徹底削奪地方藩鎮節度使手中的兵權,時機終於來到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9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