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圖:八個面向的文化量表,讓你精確掌握文化交鋒的真相,避免淪為「國際文盲」(暢銷增訂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Pecunia
ISBN13:9786267216392
替代書名:The Culture Map: breaking through the invisible boundaries of global business
出版社:好優文化
作者:艾琳‧梅爾
譯者:李康莉;唐岱蘭
出版日:2023/07/05
裝訂/頁數:平裝/384頁
規格:21cm*14.8cm*2.4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跨國、跨地域、跨文化的合作指南
⇨對你而言的「遲到」,可能不是「遲到」?
⇨對你而言的「讚美」,可能不是「讚美」?
⇨「講話比較直」的問題,外國人也有?
⇨「隨和」,可能也是「缺乏領導力」?
溝通──是最難的事
八個面向的文化量表(the eight-scale model)
‧溝通:低情境,或高情境?
‧評估:直接否定回應,或是間接否定回應?
‧說服:原理優先,或應用優先?
‧領導:平權式,或更看重階級?
‧決策:重視共識,或是由上而下?
‧信任:任務導向,或是關係導向?
‧歧異:不怕對峙,或是避免對峙?
‧時程:線性時間,或是彈性時間?
讓你精確掌握文化交鋒的真相,避免淪為「國際文盲」!
「你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你應該按照比例使用他們」,這句中國俗諺,不只對中國的孩子們來說很睿智,對所有希望突破文化藩籬、改善工作效益的人也一樣。與來自別的文化的人交流時,試著多看、多聽、少說。聽了再開口,學習後再行動。
工商業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拜科技進步之賜,事業觸角遍及全世界的跨國企業很多,瀟灑背起行囊便周遊列國的人也不少,但飽覽異國景色,經常商務旅行,說得一口流利的外語,認識很多外國朋友,就表示一個人很「國際化」了嗎?你真的看懂了坐在你面前的那位外國人嗎?真的沒有任何疑惑?
▎印度客戶對你的提案半搖頭半點頭時,他是贊成?還是反對?
▎美國老闆對你的表現讚不絕口,只是有點「小小建議」,一切真的沒問題?
▎為什麼我的提案準備得如此充分,日本董事們卻絲毫不為所動?
▎剛才法國同事對我講了那麼犀利的話,現在怎麼卻對我笑兮兮?
▎我負責接待美國合作廠商,可是他什麼安排都不配合,怎麼辦?
▎為什麼那個俄羅斯的合作案我拿不下來,別人一出馬就搞定?
▎墨西哥老闆好熱情,開完會後請我吃飯到半夜,他怎麼不會累?
▎上談判桌前要先攀好交情,但是對面那群荷蘭人裡,誰是老闆?
我們看不懂的,很可能不只是外國人的文化,對於自己的文化,也一樣毫無自覺。於是戴著自己的文化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他人,依此作出錯誤判斷或誤判,無意間為自己製造了許多困難和挫敗。企業想要成功,你必須具有與全世界的人順利合作的能力,那麼你就要能夠和知道如何欣賞文化差異,同時也要能尊重個別差異。
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
全書在紮實的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學術研究調查基礎之上,再搭配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長達十餘年的跨文化實務經驗累積和研究調查成果――透過地球上最經驗豐富與學識淵博的一群全球經理人,進行各種理論測試、挑戰、證實和修正,充實完善了這本書的核心――八個面向的文化量表(the eight-scale model)。八項刻度中任何一項,都代表一個經理人必須了解的關鍵文化領域,從刻度表的一個極端到反向的另一邊,呈現出文化的多樣變化。
作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穿插歷史、哲學、語言學、文學等等文化根源解說,抽絲剝繭,帶領大家理解各種文化風格形成的原因和內涵,搭配豐富生動的商場實際案例,系統化說明由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最為常見的商業溝通挑戰。提供最有效的處理手法,解決因跨文化誤解而產生的棘手問題,甚或能完全避免問題發生。
法國有句諺語," Quand on connait sa maladie, on est à moitié guéri." 意思是,當你知道你得的是什麼病時,你也就離痊癒不遠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大多數跨文化亂局裡。只要能建立起你自己的覺察力,一旦你對你的團隊有了覺察,在改善合作關係的道路上,就已經成功跨出了一大步。
透過本書,學會你可以如何立體運用八項刻度模型,懂得觀察自己與對手文化的相對位置,從而找到與每個文化最合適的應對方式,培養出能輕巧在不同文化間靈活轉換的溝通技能,真正開始展開分享、學習,乃至最終理解的對話,這也才是所謂「多樣化」與「全球化」的真正意涵。
當全球化改變了我們工作的方式後,為了與客戶、供應商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能夠更有效合作,如今我們都需要具備譯解文化差異的能力。它很有挑戰性,同時也很迷人。
這人類文化的範疇,是一個蘊含無盡的驚奇和發現的泉源――是一處充滿非凡體驗和無止境學習的源泉,它永不枯竭!
【各界推薦】
艾琳•梅爾為我們呈現所有商業領袖都該知道的守則:在現今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
--暢銷書《UP學:所有經理人相見恨晚的一本書》作者 馬歇爾高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也許你正坐在波士頓的桌前,或是在北京的餐廳用餐,無論身在何方,跨文化溝通都會是你在全球化經濟下的一大挑戰,也是通往成功的金鑰。艾琳•梅爾無疑寫下一本寶典,所有的經營者都該拜讀。
--Thinkers50創辦人 戴斯狄洛夫(Des Dearlove)和斯圖爾特克雷納(Stuart Crainer)
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無論作為專業參考或是閒暇消遣都很適合。身為新世代學者的代表之一,艾琳展現了將複雜的理論模型付諸實用的能力。必讀!
--《跨越文化浪潮》作者 佛恩斯特朗皮納斯(Fons Trompenaars)
即使商業的世界逐漸虛擬化、電子化,《文化地圖》仍提醒我們,了解人際互動中的文化差異是重要的。對於跨國企業領導人來說,調和團隊中的文化和個人差異是提高成效的關鍵。但唯有了解,才能面對和處理。梅爾透過研究與分析,指出一條明路,《文化地圖》將幫助企業領導搭建「文化間的橋梁」,使組織團隊的運作更加順暢。
--凱傑管理顧問公司全球執行長 貝納博士(Dr. Didier CL Bonnet)
或許經濟已全球化,但文化不然。艾琳梅爾的《文化地圖》告訴我們,市場由人群構成;而偏見、期望、不同價值觀都有可能在出乎意料的時刻,使我們做出不同的決策。文化影響人們,人們創造經濟,唯有了解這項真理,才能通往成功。如果你想邁向全球,這本書是最好的旅途指引。
--Google歐洲產品行銷經理 派德皮納(Pedro Pina)
⇨對你而言的「遲到」,可能不是「遲到」?
⇨對你而言的「讚美」,可能不是「讚美」?
⇨「講話比較直」的問題,外國人也有?
⇨「隨和」,可能也是「缺乏領導力」?
溝通──是最難的事
八個面向的文化量表(the eight-scale model)
‧溝通:低情境,或高情境?
‧評估:直接否定回應,或是間接否定回應?
‧說服:原理優先,或應用優先?
‧領導:平權式,或更看重階級?
‧決策:重視共識,或是由上而下?
‧信任:任務導向,或是關係導向?
‧歧異:不怕對峙,或是避免對峙?
‧時程:線性時間,或是彈性時間?
讓你精確掌握文化交鋒的真相,避免淪為「國際文盲」!
「你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你應該按照比例使用他們」,這句中國俗諺,不只對中國的孩子們來說很睿智,對所有希望突破文化藩籬、改善工作效益的人也一樣。與來自別的文化的人交流時,試著多看、多聽、少說。聽了再開口,學習後再行動。
工商業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拜科技進步之賜,事業觸角遍及全世界的跨國企業很多,瀟灑背起行囊便周遊列國的人也不少,但飽覽異國景色,經常商務旅行,說得一口流利的外語,認識很多外國朋友,就表示一個人很「國際化」了嗎?你真的看懂了坐在你面前的那位外國人嗎?真的沒有任何疑惑?
▎印度客戶對你的提案半搖頭半點頭時,他是贊成?還是反對?
▎美國老闆對你的表現讚不絕口,只是有點「小小建議」,一切真的沒問題?
▎為什麼我的提案準備得如此充分,日本董事們卻絲毫不為所動?
▎剛才法國同事對我講了那麼犀利的話,現在怎麼卻對我笑兮兮?
▎我負責接待美國合作廠商,可是他什麼安排都不配合,怎麼辦?
▎為什麼那個俄羅斯的合作案我拿不下來,別人一出馬就搞定?
▎墨西哥老闆好熱情,開完會後請我吃飯到半夜,他怎麼不會累?
▎上談判桌前要先攀好交情,但是對面那群荷蘭人裡,誰是老闆?
我們看不懂的,很可能不只是外國人的文化,對於自己的文化,也一樣毫無自覺。於是戴著自己的文化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他人,依此作出錯誤判斷或誤判,無意間為自己製造了許多困難和挫敗。企業想要成功,你必須具有與全世界的人順利合作的能力,那麼你就要能夠和知道如何欣賞文化差異,同時也要能尊重個別差異。
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
全書在紮實的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學術研究調查基礎之上,再搭配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長達十餘年的跨文化實務經驗累積和研究調查成果――透過地球上最經驗豐富與學識淵博的一群全球經理人,進行各種理論測試、挑戰、證實和修正,充實完善了這本書的核心――八個面向的文化量表(the eight-scale model)。八項刻度中任何一項,都代表一個經理人必須了解的關鍵文化領域,從刻度表的一個極端到反向的另一邊,呈現出文化的多樣變化。
作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穿插歷史、哲學、語言學、文學等等文化根源解說,抽絲剝繭,帶領大家理解各種文化風格形成的原因和內涵,搭配豐富生動的商場實際案例,系統化說明由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最為常見的商業溝通挑戰。提供最有效的處理手法,解決因跨文化誤解而產生的棘手問題,甚或能完全避免問題發生。
法國有句諺語," Quand on connait sa maladie, on est à moitié guéri." 意思是,當你知道你得的是什麼病時,你也就離痊癒不遠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大多數跨文化亂局裡。只要能建立起你自己的覺察力,一旦你對你的團隊有了覺察,在改善合作關係的道路上,就已經成功跨出了一大步。
透過本書,學會你可以如何立體運用八項刻度模型,懂得觀察自己與對手文化的相對位置,從而找到與每個文化最合適的應對方式,培養出能輕巧在不同文化間靈活轉換的溝通技能,真正開始展開分享、學習,乃至最終理解的對話,這也才是所謂「多樣化」與「全球化」的真正意涵。
當全球化改變了我們工作的方式後,為了與客戶、供應商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能夠更有效合作,如今我們都需要具備譯解文化差異的能力。它很有挑戰性,同時也很迷人。
這人類文化的範疇,是一個蘊含無盡的驚奇和發現的泉源――是一處充滿非凡體驗和無止境學習的源泉,它永不枯竭!
【各界推薦】
艾琳•梅爾為我們呈現所有商業領袖都該知道的守則:在現今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
--暢銷書《UP學:所有經理人相見恨晚的一本書》作者 馬歇爾高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也許你正坐在波士頓的桌前,或是在北京的餐廳用餐,無論身在何方,跨文化溝通都會是你在全球化經濟下的一大挑戰,也是通往成功的金鑰。艾琳•梅爾無疑寫下一本寶典,所有的經營者都該拜讀。
--Thinkers50創辦人 戴斯狄洛夫(Des Dearlove)和斯圖爾特克雷納(Stuart Crainer)
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無論作為專業參考或是閒暇消遣都很適合。身為新世代學者的代表之一,艾琳展現了將複雜的理論模型付諸實用的能力。必讀!
--《跨越文化浪潮》作者 佛恩斯特朗皮納斯(Fons Trompenaars)
即使商業的世界逐漸虛擬化、電子化,《文化地圖》仍提醒我們,了解人際互動中的文化差異是重要的。對於跨國企業領導人來說,調和團隊中的文化和個人差異是提高成效的關鍵。但唯有了解,才能面對和處理。梅爾透過研究與分析,指出一條明路,《文化地圖》將幫助企業領導搭建「文化間的橋梁」,使組織團隊的運作更加順暢。
--凱傑管理顧問公司全球執行長 貝納博士(Dr. Didier CL Bonnet)
或許經濟已全球化,但文化不然。艾琳梅爾的《文化地圖》告訴我們,市場由人群構成;而偏見、期望、不同價值觀都有可能在出乎意料的時刻,使我們做出不同的決策。文化影響人們,人們創造經濟,唯有了解這項真理,才能通往成功。如果你想邁向全球,這本書是最好的旅途指引。
--Google歐洲產品行銷經理 派德皮納(Pedro Pina)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艾琳梅爾 Erin Meyer
任教於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世界知名的一所領導性國際商業學校,專精跨文化管理、組織行為學。在美國、非洲和歐洲多地居住和工作的豐富經歷,促使她投入對世界不同地區,不同的溝通和商業模式的研究調查工作;多年來全力研究成功的國際領導人,如何得以在跨文化的環境裡,自在優游於錯綜複雜的文化差異之間。透過她所提供的理論架構,協助了無數國際企業經理人瞭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得以比較各文化的管理風格異同,精確設定最合適的領導方式。
為英士國際商學院「全球虛擬團隊人力管理」與「國際企業管理技巧」教育計劃的計劃主持人。曾受邀為默克集團化工製藥公司(MERCK)、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萊雅集團化妝品公司(L’Oreal)、米其林輪胎公司(Michelin)、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等多家大型企業進行演講。文章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新加坡商業時報》(Singapore Business Times)與富比士網站(Forbes.com)。
目前居住在法國巴黎。 2013年獲全球管理學組織「On the Radar」,評選為年度50名全球最有前景商業思想家之一。個人推特:@ErinMeyerINSEAD
譯者簡介
李康莉
台大外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出版詩集《瑪格莉回憶錄》、《閲讀的力量》(合著),作品並收錄於《作家的愛情》。現為社區大學講師。
唐岱蘭
輔仁大學歷史系。曾翻譯出版《抓住大地的生動》(約翰.海巨格John Hedgecoe原著)、《早產兒袋鼠式護理》(蘇珊‧拉丁頓霍伊、蘇珊‧戈蘭原著)。
艾琳梅爾 Erin Meyer
任教於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世界知名的一所領導性國際商業學校,專精跨文化管理、組織行為學。在美國、非洲和歐洲多地居住和工作的豐富經歷,促使她投入對世界不同地區,不同的溝通和商業模式的研究調查工作;多年來全力研究成功的國際領導人,如何得以在跨文化的環境裡,自在優游於錯綜複雜的文化差異之間。透過她所提供的理論架構,協助了無數國際企業經理人瞭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得以比較各文化的管理風格異同,精確設定最合適的領導方式。
為英士國際商學院「全球虛擬團隊人力管理」與「國際企業管理技巧」教育計劃的計劃主持人。曾受邀為默克集團化工製藥公司(MERCK)、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萊雅集團化妝品公司(L’Oreal)、米其林輪胎公司(Michelin)、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等多家大型企業進行演講。文章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新加坡商業時報》(Singapore Business Times)與富比士網站(Forbes.com)。
目前居住在法國巴黎。 2013年獲全球管理學組織「On the Radar」,評選為年度50名全球最有前景商業思想家之一。個人推特:@ErinMeyerINSEAD
譯者簡介
李康莉
台大外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出版詩集《瑪格莉回憶錄》、《閲讀的力量》(合著),作品並收錄於《作家的愛情》。現為社區大學講師。
唐岱蘭
輔仁大學歷史系。曾翻譯出版《抓住大地的生動》(約翰.海巨格John Hedgecoe原著)、《早產兒袋鼠式護理》(蘇珊‧拉丁頓霍伊、蘇珊‧戈蘭原著)。
序
推薦序 用心傾聽,透過複述與詮釋來確認結果
石滋宜博士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以我過去在北美工作,帶領過來自五十多個不同國家部屬後,所獲得的深刻感悟是:無論面對的是哪一種種族或國家的人,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由衷的尊重他們,欣賞他們的不同,運用他們的長處,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彼此間的隔閡自然就不會存在。
事實上,國際化已行之多年,世界上已有太多人擁有多國工作與接觸的經驗,所以我們必須懂得打破過去對人種、民族、國家的刻板印象。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管與任何人對話或談判時,都必須用心傾聽,然後透過複述與詮釋來確認所談論的結果,千萬不要用自以為是的角度進行判斷,如此便能避免誤解,縮短差異,進而掌握關鍵核心。
《文化地圖――掌握文化量表,讓自己成為國際化人才》一書,將實用的案例以易讀易懂的文字呈現,相當適合甫進入國際市場的新鮮人閱讀。讓我們一起用心傾聽,透過複述與詮釋來學習吸收其內容!在此大力推薦給各位!
前言 陳女士的智慧箴言
優遊在文化紛歧的大海裡
「你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你應該按照比例使用它們。」對所有希望突破文化藩籬、改善工作效益的人來說,中國陳女士的建議十分睿智。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時,你可以試著多看、多聽、少說。
巴黎寒冷的十一月早晨,天剛破曉,我正驅車前往辦公室,要與一位重要的新客戶會面。昨夜沒睡好,在重要的訓練課程前,我通常會焦躁不安,這種情形並不稀奇,但這個夜晚的夢境內容很特別,讓我無法安睡。
夢裡我發現自己正在一個很大的美式超級市場裡購買雜貨。按照採購清單,我將衛生紙、水果、麵包、牛奶等生活用品逐一放進推車,卻很驚訝地發現,雜貨消失的速度比我放進去的速度更快。我飛快跑過店裡的通道,不斷抓著物品丟進推車,然後它們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既恐懼又沮喪,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完成採購。
因為這個情境整夜不斷在夢裡出現,我索性放棄睡眠,起來猛灌了一杯咖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穿好衣服,然後風速穿過空蕩蕩的巴黎街道,來到香榭麗舍大道附近的辦公室,準備當日的課程。昨晚那個徒勞無功的購物噩夢,也許正反映出我對事前準備的焦慮,促使我更投注更多心力去準備會議室,以及檢視預先做好的筆記。標緻雪鐵龍的一位高層主管即將與妻子移居中國武漢,今天我要協助他們做好行前文化調適。如果課程進行順利,今年我的公司將為另五十對夫妻提供同樣的服務,所以今天的會議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協助進行訓練課程的中國專家陳波很早就到了。三十六歲的陳波來自武漢,是一家中國報社派駐巴黎的記者。他志願擔任這次訓練課程的中國文化專家,他的加入是今天能否成功的關鍵。假使他如我預期般優秀,這個課程將會很成功,然後我們就能進行接下來的另五十場。之前的預備會議使我對陳很有信心,他口齒清晰,外向,很有學問,看起來是這項工作的完美人選。接下來的課程會談論到多種文化面向,我請他為這些面向準備兩到三個具體的商業實例,他熱切保證會好好準備。
伯納夫婦抵達時,我將他們安排在長方形大玻璃桌的一側,讓陳波與他們對面而坐。深深吸了一口氣,我滿懷憧憬地開始上課,就著一張大掛圖,概略說明若要在中國成功,他們所必須掌握的文化課題。隨著早上的時間消逝,我回答伯納夫婦提出的問題,就關鍵事項的各個層面進行解說,同時留神照看陳波,希望幫助他比較容易加入對話,進行補充說明。
但陳波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話要說。講解完第一層面時,我暫停了片刻,期待他發言。可是他什麼都沒說,既未開口,身體也不靠近,更沒有舉手,很明顯沒有任何例子可以提供。為了避免陳波出糗,我不打算在他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請他發言,因為這會讓場面變得尷尬。我只好繼續闡述我的下一個論點。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整個簡報進行的過程中,陳波除了禮貌性點頭,幾乎一動也不動,甚至沒有做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肢體語言,他全程保持沉默。我把所有能想到的例子都說完了,盡我所能地與客戶交談,針對一個又一個範圍進行解說,與伯納夫婦分享,並給予建議。在一個接一個面向的解說過程中,陳波沒有插任何一句話。
就這樣子持續了整整三個鐘頭,從起初對陳的失望,終於徹底轉為驚慌――這個計畫需要他的資料補充才能成功啊!最後,雖然不想在客戶面前讓場面變得尷尬,我還是決定冒個險,我對陳波說:「你有沒有任何例子可以分享?」
就在這一刻,陳波坐直了身子,很有自信地對著客戶微笑,同時打開他的筆記本,裡面一頁一頁滿滿都是打好的筆記。他回答:「有的。謝謝妳,艾琳。」
然後,讓我完全鬆了一口氣,他開始一個接著一個,提出各種明確、中肯又吸引人的例子。
在「沉默陳波」的背後
回顧我與「沉默陳波」尷尬的交手過程,很自然會以為是因為陳的個性、我的個性,或是兩人之間的互動造成了緊張的局面――也許陳的沉默是因為他不擅長溝通,或是害羞、內向,如果沒人催促,他會對主動表達感到不自在;也或許是因為我是個不適任的協談者,雖然我告訴陳要為會議做準備,我卻直到整場會議快結束時才請他發言;再不然,如果我對自己更寬容點,姑且將原因歸為前一晚整夜夢見失蹤的水果,這件事讓我太過疲憊,以致錯過了陳所發出的「有話要說」的暗號。
事實上,依照之前幾次與陳的會晤來看,我確定他說話並不會吞吞吐吐,也不是個害羞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是個很有天分的溝通高手,既外向又充滿自信。但我多年來一直都在經手處理與客戶會面的事情,從不曾這般溝通不良過,很顯然我的協談技巧也不是問題主因。
實際上,沉默陳波的故事就是一則文化的啟示,與個性無關。但是這個案例在文化層面上的解釋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陳在會議中的行為,正好與我們熟悉的文化刻板印象連結――西方人通常會假設亞洲人安靜、保守或害羞。如果在你帶領的國際團隊裡同時有亞洲人與西方人,很有可能你會常聽到西方人抱怨「亞洲隊員不常發言,在會議中較不直接提供個人意見」。但文化上的刻板印象,並不能反映出陳的行為背後的真實理由。
石滋宜博士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以我過去在北美工作,帶領過來自五十多個不同國家部屬後,所獲得的深刻感悟是:無論面對的是哪一種種族或國家的人,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由衷的尊重他們,欣賞他們的不同,運用他們的長處,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彼此間的隔閡自然就不會存在。
事實上,國際化已行之多年,世界上已有太多人擁有多國工作與接觸的經驗,所以我們必須懂得打破過去對人種、民族、國家的刻板印象。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管與任何人對話或談判時,都必須用心傾聽,然後透過複述與詮釋來確認所談論的結果,千萬不要用自以為是的角度進行判斷,如此便能避免誤解,縮短差異,進而掌握關鍵核心。
《文化地圖――掌握文化量表,讓自己成為國際化人才》一書,將實用的案例以易讀易懂的文字呈現,相當適合甫進入國際市場的新鮮人閱讀。讓我們一起用心傾聽,透過複述與詮釋來學習吸收其內容!在此大力推薦給各位!
前言 陳女士的智慧箴言
優遊在文化紛歧的大海裡
「你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你應該按照比例使用它們。」對所有希望突破文化藩籬、改善工作效益的人來說,中國陳女士的建議十分睿智。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時,你可以試著多看、多聽、少說。
巴黎寒冷的十一月早晨,天剛破曉,我正驅車前往辦公室,要與一位重要的新客戶會面。昨夜沒睡好,在重要的訓練課程前,我通常會焦躁不安,這種情形並不稀奇,但這個夜晚的夢境內容很特別,讓我無法安睡。
夢裡我發現自己正在一個很大的美式超級市場裡購買雜貨。按照採購清單,我將衛生紙、水果、麵包、牛奶等生活用品逐一放進推車,卻很驚訝地發現,雜貨消失的速度比我放進去的速度更快。我飛快跑過店裡的通道,不斷抓著物品丟進推車,然後它們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既恐懼又沮喪,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完成採購。
因為這個情境整夜不斷在夢裡出現,我索性放棄睡眠,起來猛灌了一杯咖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穿好衣服,然後風速穿過空蕩蕩的巴黎街道,來到香榭麗舍大道附近的辦公室,準備當日的課程。昨晚那個徒勞無功的購物噩夢,也許正反映出我對事前準備的焦慮,促使我更投注更多心力去準備會議室,以及檢視預先做好的筆記。標緻雪鐵龍的一位高層主管即將與妻子移居中國武漢,今天我要協助他們做好行前文化調適。如果課程進行順利,今年我的公司將為另五十對夫妻提供同樣的服務,所以今天的會議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協助進行訓練課程的中國專家陳波很早就到了。三十六歲的陳波來自武漢,是一家中國報社派駐巴黎的記者。他志願擔任這次訓練課程的中國文化專家,他的加入是今天能否成功的關鍵。假使他如我預期般優秀,這個課程將會很成功,然後我們就能進行接下來的另五十場。之前的預備會議使我對陳很有信心,他口齒清晰,外向,很有學問,看起來是這項工作的完美人選。接下來的課程會談論到多種文化面向,我請他為這些面向準備兩到三個具體的商業實例,他熱切保證會好好準備。
伯納夫婦抵達時,我將他們安排在長方形大玻璃桌的一側,讓陳波與他們對面而坐。深深吸了一口氣,我滿懷憧憬地開始上課,就著一張大掛圖,概略說明若要在中國成功,他們所必須掌握的文化課題。隨著早上的時間消逝,我回答伯納夫婦提出的問題,就關鍵事項的各個層面進行解說,同時留神照看陳波,希望幫助他比較容易加入對話,進行補充說明。
但陳波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話要說。講解完第一層面時,我暫停了片刻,期待他發言。可是他什麼都沒說,既未開口,身體也不靠近,更沒有舉手,很明顯沒有任何例子可以提供。為了避免陳波出糗,我不打算在他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請他發言,因為這會讓場面變得尷尬。我只好繼續闡述我的下一個論點。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整個簡報進行的過程中,陳波除了禮貌性點頭,幾乎一動也不動,甚至沒有做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肢體語言,他全程保持沉默。我把所有能想到的例子都說完了,盡我所能地與客戶交談,針對一個又一個範圍進行解說,與伯納夫婦分享,並給予建議。在一個接一個面向的解說過程中,陳波沒有插任何一句話。
就這樣子持續了整整三個鐘頭,從起初對陳的失望,終於徹底轉為驚慌――這個計畫需要他的資料補充才能成功啊!最後,雖然不想在客戶面前讓場面變得尷尬,我還是決定冒個險,我對陳波說:「你有沒有任何例子可以分享?」
就在這一刻,陳波坐直了身子,很有自信地對著客戶微笑,同時打開他的筆記本,裡面一頁一頁滿滿都是打好的筆記。他回答:「有的。謝謝妳,艾琳。」
然後,讓我完全鬆了一口氣,他開始一個接著一個,提出各種明確、中肯又吸引人的例子。
在「沉默陳波」的背後
回顧我與「沉默陳波」尷尬的交手過程,很自然會以為是因為陳的個性、我的個性,或是兩人之間的互動造成了緊張的局面――也許陳的沉默是因為他不擅長溝通,或是害羞、內向,如果沒人催促,他會對主動表達感到不自在;也或許是因為我是個不適任的協談者,雖然我告訴陳要為會議做準備,我卻直到整場會議快結束時才請他發言;再不然,如果我對自己更寬容點,姑且將原因歸為前一晚整夜夢見失蹤的水果,這件事讓我太過疲憊,以致錯過了陳所發出的「有話要說」的暗號。
事實上,依照之前幾次與陳的會晤來看,我確定他說話並不會吞吞吐吐,也不是個害羞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是個很有天分的溝通高手,既外向又充滿自信。但我多年來一直都在經手處理與客戶會面的事情,從不曾這般溝通不良過,很顯然我的協談技巧也不是問題主因。
實際上,沉默陳波的故事就是一則文化的啟示,與個性無關。但是這個案例在文化層面上的解釋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陳在會議中的行為,正好與我們熟悉的文化刻板印象連結――西方人通常會假設亞洲人安靜、保守或害羞。如果在你帶領的國際團隊裡同時有亞洲人與西方人,很有可能你會常聽到西方人抱怨「亞洲隊員不常發言,在會議中較不直接提供個人意見」。但文化上的刻板印象,並不能反映出陳的行為背後的真實理由。
目次
推薦序
用心傾聽,透過複述與詮釋來確認結果 石滋宜
前言∣陳女士的智慧箴言
優遊在文化紛歧的大海裡
造成世界隔閡的隱形疆界
對個別差異抱持開放態度還不夠
描繪世界文化的八種刻度
如何運用文化地圖?
我的國家定位怎麼會落在那裡?
重要觀點:文化相對性
當我們的內在有文化差異
感受你正身處其中的「水」
第一章〡溝通刻度
我該閱讀空氣?還是文字?
語言與歷史的交互作用
什麼造就好的溝通者?
一切都是相對的
與高情境文化的人共事的方法
與低情境文化的人共事的方法
多元文化合作的辦法
什麼時候該訴諸文字?
第二章〡評估刻度
「恰如其分」的否定回應
直言不諱:這是禮物?還是打臉?
強化詞、弱化詞和轉換的藝術
低情境和直接否定回應
高情境和直接否定回應
低情境和間接否定回應
高情境和間接否定回應
「禮貌」的意思是什麼?
第三章〡說服刻度
多元文化的多元說服藝術
兩種推論風格:原理優先vs應用優先
在說服刻度上的國家位置
當哲學遇上商業
跨文化的說服策略
整體性思維:亞洲人的說服方法
提高你的效率
規避錯誤,收獲好處
第四章〡領導刻度
你想得到多少尊重?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與權力距離
影響領導刻度的歷史與文化因素
在階級式文化中如何管理
越級?三思而後行
當國際員工恭敬不足或太過
第五章〡決策刻度
誰做決策?如何決策?
「共識」它就是種粗話
共識或上對下,你偏好哪一種?
日本的稟議制度:階級化但又極端共識型
避免決策過程的文化衝突
第六章〡信任刻度
你的信任來自Head或Heart?
來自認知vs來自情感的信任
任務導向vs關係導向的文化
桃子vs椰子:友善並不等於關係導向
跨越文化分野建立信任的辦法
展現真實本性:關係就是合約
慎重看待飯局:午餐可能是你的門票
選擇你的溝通媒介:電話、電郵或WASTA
第七章〡歧異刻度
創意激發?人身攻擊?
對峙:是沒面子?還是滔滔雄辯?
兩相對峙vs情感表達
讓全球團隊愉快地說反對
讓我當唱反調的惡魔
第八章〡時程刻度
要有多晚才叫晚?
研究文化:直到牛群回家
關係:了解時程刻度的關鍵
在斯德哥爾摩排隊vs在印多爾推擠
開會就像排隊
以轉換模式來因應時程刻度上的挑戰
跨文化領導人的建立基礎架構策略
你的方法超沒效!
後記〡無止境學習
如何善用文化地圖
將所有刻度全放進文化地圖裡
縮短文化斷層線
我們都一樣,又都不一樣
用心傾聽,透過複述與詮釋來確認結果 石滋宜
前言∣陳女士的智慧箴言
優遊在文化紛歧的大海裡
造成世界隔閡的隱形疆界
對個別差異抱持開放態度還不夠
描繪世界文化的八種刻度
如何運用文化地圖?
我的國家定位怎麼會落在那裡?
重要觀點:文化相對性
當我們的內在有文化差異
感受你正身處其中的「水」
第一章〡溝通刻度
我該閱讀空氣?還是文字?
語言與歷史的交互作用
什麼造就好的溝通者?
一切都是相對的
與高情境文化的人共事的方法
與低情境文化的人共事的方法
多元文化合作的辦法
什麼時候該訴諸文字?
第二章〡評估刻度
「恰如其分」的否定回應
直言不諱:這是禮物?還是打臉?
強化詞、弱化詞和轉換的藝術
低情境和直接否定回應
高情境和直接否定回應
低情境和間接否定回應
高情境和間接否定回應
「禮貌」的意思是什麼?
第三章〡說服刻度
多元文化的多元說服藝術
兩種推論風格:原理優先vs應用優先
在說服刻度上的國家位置
當哲學遇上商業
跨文化的說服策略
整體性思維:亞洲人的說服方法
提高你的效率
規避錯誤,收獲好處
第四章〡領導刻度
你想得到多少尊重?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與權力距離
影響領導刻度的歷史與文化因素
在階級式文化中如何管理
越級?三思而後行
當國際員工恭敬不足或太過
第五章〡決策刻度
誰做決策?如何決策?
「共識」它就是種粗話
共識或上對下,你偏好哪一種?
日本的稟議制度:階級化但又極端共識型
避免決策過程的文化衝突
第六章〡信任刻度
你的信任來自Head或Heart?
來自認知vs來自情感的信任
任務導向vs關係導向的文化
桃子vs椰子:友善並不等於關係導向
跨越文化分野建立信任的辦法
展現真實本性:關係就是合約
慎重看待飯局:午餐可能是你的門票
選擇你的溝通媒介:電話、電郵或WASTA
第七章〡歧異刻度
創意激發?人身攻擊?
對峙:是沒面子?還是滔滔雄辯?
兩相對峙vs情感表達
讓全球團隊愉快地說反對
讓我當唱反調的惡魔
第八章〡時程刻度
要有多晚才叫晚?
研究文化:直到牛群回家
關係:了解時程刻度的關鍵
在斯德哥爾摩排隊vs在印多爾推擠
開會就像排隊
以轉換模式來因應時程刻度上的挑戰
跨文化領導人的建立基礎架構策略
你的方法超沒效!
後記〡無止境學習
如何善用文化地圖
將所有刻度全放進文化地圖裡
縮短文化斷層線
我們都一樣,又都不一樣
書摘/試閱
造成世界隔閡的隱形疆界
絕大多數進行國際商業的經理人,完全不了解文化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當越來越多人每天透過像是電子郵件、電話這類虛擬媒介,與其他國家的人溝通時,更是如此。如果你能更廣泛到其他國家居住、工作或旅行,擷取大量的環境線索,那將有助於你理解當地居民的文化,同時能幫你做更好的溝通解讀及適應。相反地,如果你從未造訪一個國家,而只是與對方的國際窗口電郵往來,你很容易忽略那些會影響溝通的文化細節。
簡單舉個例子,印度人有種特有的奇特行為――半搖頭半點頭。只要去印度商務旅行,你很快就會發現,和其他多數地區的文化不同,在印度,半點頭半搖頭並不表示不同意、不確定,或是不支持;相反地,它代表有興趣、熱切,或洗耳恭聽。只要經過一兩天,你注意到所有人都在做這個動作,並且在心裡記下了它的明顯含義,往後當與你和外包的印度團隊做業務協商時,自然就能正確解讀這個姿勢。
但是你的辦公室也許在赫勒屋、丹麥,或波哥大、哥倫比亞,每天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與你的印度窗口互動時,根本看不到對方居住與工作的環境。因此當你與其中一位印度高階主管視訊會議時,你可能將他半點頭半搖頭的動作,解釋成他並不完全同意你的想法。於是你會花雙倍的力氣嘗試說服他,但你說得越多,他的頭似乎晃得越厲害。掛上電話後你感到困惑、沮喪,甚至生氣。文化影響你的溝通,但因為缺乏實體所提供的視覺與情境線索,你根本無法意識到文化在當中起了什麼作用。
無論我們是否能察覺到,國與國之間在溝通模式上的微妙差別,以及對所謂好企業的定義認知的複雜變異,或者常識上的不同等等,都會對我們如何理解他人,乃至最終如何完成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文化差異看起來微不足道,諸如發言的最佳時機、何時該保持沉默、會議室中主事者的作用,以及怎樣的否定回應最具建設性。但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些差異,沒有備妥相應的有效管理策略,你的團隊會議將偏離主題,員工會遭受打擊,外國供應商會覺得挫敗,還有其他一堆狀況讓你難以達成目標。
今天,不管我們是在杜森朵夫、杜拜、巴西利亞還是北京、紐約抑或新德里,我們都是全球網絡的一部分(無論真實或虛擬,實體或電子),想要成功,就要能在紛亂的文化差異現實中自在優遊。除非知道如何去解讀其他文化,避開容易墜入的文化陷阱,否則我們很容易為誤解、不必要的衝突和最終的失敗所苦。
對個別差異持開放態度還不夠
很多人即便從事跨文化工作幾十年,經常商務旅行,對於文化如何影響自己,仍舊十分無知無感,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非常普遍。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全球化的環境裡工作,卻只從自己的文化觀點來看待一切事物,假設所有的差異、爭議和誤解都根植於個性。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許多心懷善意的人之所以不懂得學習文化差異,是因為他們只專注於個人差異,以為這樣就夠了。
我曾在網路上發表過一篇論文,談到亞洲文化差異對跨亞洲工作團隊所產生的影響,當時有位讀者這樣評論:「一談到文化差異,就會想到刻板印象,然後就會把個體歸入『普遍特性』的框框裡。與其談什麼文化,更重要的應該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評斷一個人,而非把人只看作環境的產物。」
這樣的論點乍聽起來頗有道理,甚至可說很有見地。當然,不管是源自什麼文化,每個個體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特徵,但為什麼不能只從個別的角度來認識所有人,以此來作衍伸?很可惜,正是這樣的觀點阻礙了許多人,使他們無法學習達成工作目標所必須知道的事。如果你在任何互動中,都不把文化當回事,因為你的預設機制,你會以自己的文化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他人,於是以此作出判斷或誤判。忽略文化的結果,只會讓你得出這樣的結論:「陳波不發言,很顯然是因為他沒有任何話要說,因為他準備不周,破壞了整個訓練計劃!」或者你可能會說,「傑克在績效評估時說一切都很棒,但其實他對我的工作並不滿意,他是一個狡猾、不誠實、不適任的上司。」
是的,每個個體都不相同,當你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一起工作時,不應該根據對方的國籍就去假定他的個人特質,這話也沒錯,但並不代表你不必學習文化背景。企業想要成功,你必須具有與全世界的人順利合作的能力,那麼你就要能欣賞文化差異,同時也要尊重個別差異,這兩者都很重要。
光是講這些還不夠複雜,文化與個別差異經常還會被掩蓋在組織、產業、職務和其他團體差異之下,但就算在最複雜的情況裡,了解文化差異如何影響這些組合,仍有助於你發現新的溝通方法。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
描繪世界文化的八種刻度
我並非出生於那種父母會帶我環遊世界的多元文化家庭,相反地,是誕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雙港鎮外。小鎮就在通往德盧斯市外的道路上,以貝蒂派餅發源地的名聲,廣為開車族所知。在這樣的小鎮上,多數人都是整輩子住在這裡,那兒的文化從他們童年一直到現在都沒變。我的父母比較具有冒險精神,在我四歲的時候,帶著全家搬到兩百哩外的明尼亞波利,那兒是我長大的地方。
長大後,身邊出現了一些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我極度不同,我深深愛上了他們所帶給我的衝擊。如今我的生活大半時間都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我開發出了不同的技能,在非洲波斯瓦納教導中學生英文期間,我學習吃蛾幼蟲當下午茶;在印度短期經理人教學課程期間,我能在晨跑時靈巧閃避聖牛群、雞群和三輪黃包車。
現在,我嫁給法國人,在法國養育了兩個孩子,必須每天面臨跨文化的挑戰。在吃生菜前,真的有必要把生菜葉捲起來,才代表有教養嗎?把生菜切來吃也可以被接受嗎?昨天我在大廳遇到樓上和善的鄰居,他們親吻我的臉頰,如果以後每天第一次相遇時,我都親吻他們的臉頰,是否會太過親熱?
不過,這本書裡的課程主旨並不在討論生菜葉或蛾幼蟲(雖然這些可能也是有趣的),而是一家地球上具有最多元文化的機構,要為教導跨文化管理貢獻一個迷人的機會。INSEAD這家跨文化諮詢顧問公司的法國分公司開張後,我開始在其中擔任教授,每天有幸跟一群像陳波這樣的文化專家學習,這是一所明尼蘇達州雙港鎮民大多不曾聽說過的國際化商業學校。
INSEAD是個少見的所在,在這裡人人都是文化上的少數。即便校本部是在法國,裡面仍只有百分之七的學生是法國人。根據我上次核查,最大的文化族群是印度人,占全體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十一。其他經理人學員分散在世界各地居住和工作,許多人過著在不同地區間遷徙的職涯生活。談到跨文化管理,這些全球經理人,大概是地球上最經驗豐富與學識淵博的一群人了。雖然他們來到INSEAD向我們學習,但我每天也在向他們偷師。在這裡我可以將我的教室變成實驗室,將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究調查結果,藉由這些參與的經理人,去加以測試、挑戰、證實和修正。許多人分享了他們在全球化世界裡完成任務的獨有智慧,以及經過驗證的解決辦法。
因為有這個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的寶庫,充實了這本書的核心――八項刻度模型(the eight-scale model)。八項刻度中任何一項,都代表一個經理人必須了解的關鍵文化領域,從刻度表的一個極端到反向的另一邊,呈現出文化的多樣變化。這八項刻度是:
1、溝通:低情境vs高情境
2、評估:直接否定回應vs不直接否定回應
3、說服:原理優先vs應用優先
4、領導:平權式vs階級式
5、決策:共識vs由上而下
6、信任:任務導向vs關係導向
7、歧異:對峙vs避免對峙
8、時程:線性時間vs彈性時間
無論你是要激勵員工、取悅客戶,或只是想在跨文化團隊成員間召開會議,這八項刻度都可以幫助你改善效能。藉由分析某個文化和另個文化在刻度上的相對位置,可以幫助你解讀文化如何影響國際合作,避免碰到像韋伯與杜拉克一樣的痛苦處境。
如何運用文化地圖
這裡舉一個例子,讓你了解這刻度如何在實際狀況中發揮作用。想像你是一位以色列經理人,在俄羅斯一家公司上班,你們剛買下一個製造廠。因為新職務的緣故,你必須管理一群俄羅斯員工。一開始,事情很順利,但是你慢慢發現,與以前管理以色列職員比起來,現在似乎更為困難了些。和在家鄉時不同,面對新團隊,你的管理風格並未產生同樣的正面影響。
既迷惑又擔心,於是你決定看看俄羅斯商業文化在八種刻度上的位置,把它與以色列文化作個比較,然後得到圖表I-1這個結果。關於這個工具,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做更詳盡的說明。
檢視這幅文化地圖,你會發現俄羅斯與以色列的商業文化,評估起來都較偏重彈性時程,而非組織化時程(刻度8);雙方都能接受並喜歡公開表達不同意(刻度7);處理信任這項議題時皆屬關係導向,而非任務導向(刻度6)。這與你的經驗頗為相符。然而,在談到領導時,你注意到這兩種文化有很大的落差(刻度4),俄羅斯偏好階級式的管理,以色列則偏好平權式的。稍後我們會對此做更仔細的討論,這告訴我們,對於以扁平式組織和平權管理風格著稱的以色列企業人來說,他們廣為稱許的模式,在俄羅斯階級分明的環境中可能就無法發揮效力了。
這個例子點出了你們一直以來所遭遇到的困難。對以色列人來說,很普遍的這種「主管只是大夥兒其中一員」的心態,你開始重新加以省思,意識到某些對以色列平權文化來說很合用的言行,可能會被俄羅斯團隊誤解,甚至導致士氣低落。於是在接下來幾個星期裡,你開始調整領導風格,然後發現氣氛慢慢有了改善――最終結果同樣也跟著改善。透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如何運用八項刻度,以及繪製文化地圖的過程怎樣真正發揮功效,它為組織內部帶來的強大改變,造福所有相關人員。
如何在文化地圖上找到你的國家定位?
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每一章都將針對八項文化刻度的其中一項做探討。除在每項刻度上接續排列出二十到三十個國家之外,還會舉出全球商界常見的許多狀況,帶領諸位做刻度應用。因為在刻度表上重要的是兩國間的相對差異,所以在地圖上所有國家的人,都可以將本書的概念運用在與任何他國同事的互動上。
有些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對於個人、次文化、地區與組織間的文化差異,這些刻度並沒有適切表現出其影響份量。其實只要理解這些刻度是如何產生的,就能幫助你看懂刻度中所反映出來的這些差異,同時你也能最為精確地運用刻度所提供的洞察力。
再舉個例,我們來看看德國在時程刻度上的位置。這個刻度反映出不同文化會如何去管理時間。第一步是採訪中階的德國經理人,請他們談談在排定會議、方案計畫與時程表時,彈性變化相對於條理性,兩者的重要性高下。當然,每個人的答案可能會不一樣,但是從中還是可以得出一個共通模式。在時程刻度這個項目上,統計德國人覺得還算合理、在可被接受範圍內的企業行為,得到的結果是鐘形曲線,大多數人的答案是落在隆起的地方。看起來可能就像下圖:
當然,還是可能會有些例外,有些德國人是落在隆起的左邊或右邊。他們的行為在一般德國人看起來,會被認為是不恰當、無法接受,或至少在德國企業文化來說並不是很理想。
透過這類分析,我開始在每種刻度上畫出每個國家的位置。之後,再依據數百位國際經理人的回饋做調整。
在這本書中所描繪的刻度表裡,你不會看見每個國家的那個隆起,我們只是單純取隆起中間最基準的那個點,如圖I-3所示。換句話說,每個國家在刻度上的位置,也就是那個國家的可接受或合理行為範圍的中間位置。
當你看著這些刻度時,要記得文化差異與個人差異都會影響國際互動。在某個各別文化可接受的企業行為範圍內,個別企業人在各個情境下還會做出選擇。
舉例來說,我們來看看「評估」這項刻度(見第二章),它顯示的是直接或不直接給予否定回應哪個比較好。在刻度上荷蘭給予否定回應的可接受範圍,也正是荷蘭企業人做抉擇的舒適範圍。同樣地,英國也有他們認為給予否定回應的適當範圍,而只要是在這個範圍內的任何一個位置,英國企業人都可以選擇特定的方法(見圖表I-4)。文化會設定一個範圍,而每個個體在這個範圍內做出選擇。這不是文化「或」個性的問題,而是文化「與」個性的問題。
如果你將兩種文化拿來做比較,你可能會發現兩者的範圍有部分重疊,而其他部分並沒有。有些荷蘭人所採取的回應模式,在荷蘭與英國都被視作恰當;而有些在荷蘭可以接受的方法,在英國卻被認為不恰當、遲鈍、有攻擊性。這八項刻度可以協助你理解這些差異,並能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評估個人選擇。
絕大多數進行國際商業的經理人,完全不了解文化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當越來越多人每天透過像是電子郵件、電話這類虛擬媒介,與其他國家的人溝通時,更是如此。如果你能更廣泛到其他國家居住、工作或旅行,擷取大量的環境線索,那將有助於你理解當地居民的文化,同時能幫你做更好的溝通解讀及適應。相反地,如果你從未造訪一個國家,而只是與對方的國際窗口電郵往來,你很容易忽略那些會影響溝通的文化細節。
簡單舉個例子,印度人有種特有的奇特行為――半搖頭半點頭。只要去印度商務旅行,你很快就會發現,和其他多數地區的文化不同,在印度,半點頭半搖頭並不表示不同意、不確定,或是不支持;相反地,它代表有興趣、熱切,或洗耳恭聽。只要經過一兩天,你注意到所有人都在做這個動作,並且在心裡記下了它的明顯含義,往後當與你和外包的印度團隊做業務協商時,自然就能正確解讀這個姿勢。
但是你的辦公室也許在赫勒屋、丹麥,或波哥大、哥倫比亞,每天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與你的印度窗口互動時,根本看不到對方居住與工作的環境。因此當你與其中一位印度高階主管視訊會議時,你可能將他半點頭半搖頭的動作,解釋成他並不完全同意你的想法。於是你會花雙倍的力氣嘗試說服他,但你說得越多,他的頭似乎晃得越厲害。掛上電話後你感到困惑、沮喪,甚至生氣。文化影響你的溝通,但因為缺乏實體所提供的視覺與情境線索,你根本無法意識到文化在當中起了什麼作用。
無論我們是否能察覺到,國與國之間在溝通模式上的微妙差別,以及對所謂好企業的定義認知的複雜變異,或者常識上的不同等等,都會對我們如何理解他人,乃至最終如何完成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文化差異看起來微不足道,諸如發言的最佳時機、何時該保持沉默、會議室中主事者的作用,以及怎樣的否定回應最具建設性。但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些差異,沒有備妥相應的有效管理策略,你的團隊會議將偏離主題,員工會遭受打擊,外國供應商會覺得挫敗,還有其他一堆狀況讓你難以達成目標。
今天,不管我們是在杜森朵夫、杜拜、巴西利亞還是北京、紐約抑或新德里,我們都是全球網絡的一部分(無論真實或虛擬,實體或電子),想要成功,就要能在紛亂的文化差異現實中自在優遊。除非知道如何去解讀其他文化,避開容易墜入的文化陷阱,否則我們很容易為誤解、不必要的衝突和最終的失敗所苦。
對個別差異持開放態度還不夠
很多人即便從事跨文化工作幾十年,經常商務旅行,對於文化如何影響自己,仍舊十分無知無感,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非常普遍。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全球化的環境裡工作,卻只從自己的文化觀點來看待一切事物,假設所有的差異、爭議和誤解都根植於個性。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許多心懷善意的人之所以不懂得學習文化差異,是因為他們只專注於個人差異,以為這樣就夠了。
我曾在網路上發表過一篇論文,談到亞洲文化差異對跨亞洲工作團隊所產生的影響,當時有位讀者這樣評論:「一談到文化差異,就會想到刻板印象,然後就會把個體歸入『普遍特性』的框框裡。與其談什麼文化,更重要的應該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評斷一個人,而非把人只看作環境的產物。」
這樣的論點乍聽起來頗有道理,甚至可說很有見地。當然,不管是源自什麼文化,每個個體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特徵,但為什麼不能只從個別的角度來認識所有人,以此來作衍伸?很可惜,正是這樣的觀點阻礙了許多人,使他們無法學習達成工作目標所必須知道的事。如果你在任何互動中,都不把文化當回事,因為你的預設機制,你會以自己的文化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他人,於是以此作出判斷或誤判。忽略文化的結果,只會讓你得出這樣的結論:「陳波不發言,很顯然是因為他沒有任何話要說,因為他準備不周,破壞了整個訓練計劃!」或者你可能會說,「傑克在績效評估時說一切都很棒,但其實他對我的工作並不滿意,他是一個狡猾、不誠實、不適任的上司。」
是的,每個個體都不相同,當你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一起工作時,不應該根據對方的國籍就去假定他的個人特質,這話也沒錯,但並不代表你不必學習文化背景。企業想要成功,你必須具有與全世界的人順利合作的能力,那麼你就要能欣賞文化差異,同時也要尊重個別差異,這兩者都很重要。
光是講這些還不夠複雜,文化與個別差異經常還會被掩蓋在組織、產業、職務和其他團體差異之下,但就算在最複雜的情況裡,了解文化差異如何影響這些組合,仍有助於你發現新的溝通方法。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
描繪世界文化的八種刻度
我並非出生於那種父母會帶我環遊世界的多元文化家庭,相反地,是誕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雙港鎮外。小鎮就在通往德盧斯市外的道路上,以貝蒂派餅發源地的名聲,廣為開車族所知。在這樣的小鎮上,多數人都是整輩子住在這裡,那兒的文化從他們童年一直到現在都沒變。我的父母比較具有冒險精神,在我四歲的時候,帶著全家搬到兩百哩外的明尼亞波利,那兒是我長大的地方。
長大後,身邊出現了一些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我極度不同,我深深愛上了他們所帶給我的衝擊。如今我的生活大半時間都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我開發出了不同的技能,在非洲波斯瓦納教導中學生英文期間,我學習吃蛾幼蟲當下午茶;在印度短期經理人教學課程期間,我能在晨跑時靈巧閃避聖牛群、雞群和三輪黃包車。
現在,我嫁給法國人,在法國養育了兩個孩子,必須每天面臨跨文化的挑戰。在吃生菜前,真的有必要把生菜葉捲起來,才代表有教養嗎?把生菜切來吃也可以被接受嗎?昨天我在大廳遇到樓上和善的鄰居,他們親吻我的臉頰,如果以後每天第一次相遇時,我都親吻他們的臉頰,是否會太過親熱?
不過,這本書裡的課程主旨並不在討論生菜葉或蛾幼蟲(雖然這些可能也是有趣的),而是一家地球上具有最多元文化的機構,要為教導跨文化管理貢獻一個迷人的機會。INSEAD這家跨文化諮詢顧問公司的法國分公司開張後,我開始在其中擔任教授,每天有幸跟一群像陳波這樣的文化專家學習,這是一所明尼蘇達州雙港鎮民大多不曾聽說過的國際化商業學校。
INSEAD是個少見的所在,在這裡人人都是文化上的少數。即便校本部是在法國,裡面仍只有百分之七的學生是法國人。根據我上次核查,最大的文化族群是印度人,占全體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十一。其他經理人學員分散在世界各地居住和工作,許多人過著在不同地區間遷徙的職涯生活。談到跨文化管理,這些全球經理人,大概是地球上最經驗豐富與學識淵博的一群人了。雖然他們來到INSEAD向我們學習,但我每天也在向他們偷師。在這裡我可以將我的教室變成實驗室,將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究調查結果,藉由這些參與的經理人,去加以測試、挑戰、證實和修正。許多人分享了他們在全球化世界裡完成任務的獨有智慧,以及經過驗證的解決辦法。
因為有這個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的寶庫,充實了這本書的核心――八項刻度模型(the eight-scale model)。八項刻度中任何一項,都代表一個經理人必須了解的關鍵文化領域,從刻度表的一個極端到反向的另一邊,呈現出文化的多樣變化。這八項刻度是:
1、溝通:低情境vs高情境
2、評估:直接否定回應vs不直接否定回應
3、說服:原理優先vs應用優先
4、領導:平權式vs階級式
5、決策:共識vs由上而下
6、信任:任務導向vs關係導向
7、歧異:對峙vs避免對峙
8、時程:線性時間vs彈性時間
無論你是要激勵員工、取悅客戶,或只是想在跨文化團隊成員間召開會議,這八項刻度都可以幫助你改善效能。藉由分析某個文化和另個文化在刻度上的相對位置,可以幫助你解讀文化如何影響國際合作,避免碰到像韋伯與杜拉克一樣的痛苦處境。
如何運用文化地圖
這裡舉一個例子,讓你了解這刻度如何在實際狀況中發揮作用。想像你是一位以色列經理人,在俄羅斯一家公司上班,你們剛買下一個製造廠。因為新職務的緣故,你必須管理一群俄羅斯員工。一開始,事情很順利,但是你慢慢發現,與以前管理以色列職員比起來,現在似乎更為困難了些。和在家鄉時不同,面對新團隊,你的管理風格並未產生同樣的正面影響。
既迷惑又擔心,於是你決定看看俄羅斯商業文化在八種刻度上的位置,把它與以色列文化作個比較,然後得到圖表I-1這個結果。關於這個工具,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做更詳盡的說明。
檢視這幅文化地圖,你會發現俄羅斯與以色列的商業文化,評估起來都較偏重彈性時程,而非組織化時程(刻度8);雙方都能接受並喜歡公開表達不同意(刻度7);處理信任這項議題時皆屬關係導向,而非任務導向(刻度6)。這與你的經驗頗為相符。然而,在談到領導時,你注意到這兩種文化有很大的落差(刻度4),俄羅斯偏好階級式的管理,以色列則偏好平權式的。稍後我們會對此做更仔細的討論,這告訴我們,對於以扁平式組織和平權管理風格著稱的以色列企業人來說,他們廣為稱許的模式,在俄羅斯階級分明的環境中可能就無法發揮效力了。
這個例子點出了你們一直以來所遭遇到的困難。對以色列人來說,很普遍的這種「主管只是大夥兒其中一員」的心態,你開始重新加以省思,意識到某些對以色列平權文化來說很合用的言行,可能會被俄羅斯團隊誤解,甚至導致士氣低落。於是在接下來幾個星期裡,你開始調整領導風格,然後發現氣氛慢慢有了改善――最終結果同樣也跟著改善。透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如何運用八項刻度,以及繪製文化地圖的過程怎樣真正發揮功效,它為組織內部帶來的強大改變,造福所有相關人員。
如何在文化地圖上找到你的國家定位?
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每一章都將針對八項文化刻度的其中一項做探討。除在每項刻度上接續排列出二十到三十個國家之外,還會舉出全球商界常見的許多狀況,帶領諸位做刻度應用。因為在刻度表上重要的是兩國間的相對差異,所以在地圖上所有國家的人,都可以將本書的概念運用在與任何他國同事的互動上。
有些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對於個人、次文化、地區與組織間的文化差異,這些刻度並沒有適切表現出其影響份量。其實只要理解這些刻度是如何產生的,就能幫助你看懂刻度中所反映出來的這些差異,同時你也能最為精確地運用刻度所提供的洞察力。
再舉個例,我們來看看德國在時程刻度上的位置。這個刻度反映出不同文化會如何去管理時間。第一步是採訪中階的德國經理人,請他們談談在排定會議、方案計畫與時程表時,彈性變化相對於條理性,兩者的重要性高下。當然,每個人的答案可能會不一樣,但是從中還是可以得出一個共通模式。在時程刻度這個項目上,統計德國人覺得還算合理、在可被接受範圍內的企業行為,得到的結果是鐘形曲線,大多數人的答案是落在隆起的地方。看起來可能就像下圖:
當然,還是可能會有些例外,有些德國人是落在隆起的左邊或右邊。他們的行為在一般德國人看起來,會被認為是不恰當、無法接受,或至少在德國企業文化來說並不是很理想。
透過這類分析,我開始在每種刻度上畫出每個國家的位置。之後,再依據數百位國際經理人的回饋做調整。
在這本書中所描繪的刻度表裡,你不會看見每個國家的那個隆起,我們只是單純取隆起中間最基準的那個點,如圖I-3所示。換句話說,每個國家在刻度上的位置,也就是那個國家的可接受或合理行為範圍的中間位置。
當你看著這些刻度時,要記得文化差異與個人差異都會影響國際互動。在某個各別文化可接受的企業行為範圍內,個別企業人在各個情境下還會做出選擇。
舉例來說,我們來看看「評估」這項刻度(見第二章),它顯示的是直接或不直接給予否定回應哪個比較好。在刻度上荷蘭給予否定回應的可接受範圍,也正是荷蘭企業人做抉擇的舒適範圍。同樣地,英國也有他們認為給予否定回應的適當範圍,而只要是在這個範圍內的任何一個位置,英國企業人都可以選擇特定的方法(見圖表I-4)。文化會設定一個範圍,而每個個體在這個範圍內做出選擇。這不是文化「或」個性的問題,而是文化「與」個性的問題。
如果你將兩種文化拿來做比較,你可能會發現兩者的範圍有部分重疊,而其他部分並沒有。有些荷蘭人所採取的回應模式,在荷蘭與英國都被視作恰當;而有些在荷蘭可以接受的方法,在英國卻被認為不恰當、遲鈍、有攻擊性。這八項刻度可以協助你理解這些差異,並能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評估個人選擇。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