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單于歸來,南匈奴文化遺存考察:依附東漢×劉淵建國×胡漢融合,從邊疆部落到漢化歸降,匈奴的後裔去哪了?
滿額折

單于歸來,南匈奴文化遺存考察:依附東漢×劉淵建國×胡漢融合,從邊疆部落到漢化歸降,匈奴的後裔去哪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79236
領券後再享91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匈奴,曾經在史書留下濃墨一筆,其勇猛好戰令人聞之色變,
甚至連漢帝國都得禮讓三分,派遣公主和親以換取和平,
這樣一個馳騁大漠南北的草原部族,為何突然就消失了?

西元48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在內蒙古建立政權,依附東漢;
西元304年,單于劉淵建立前趙、推翻晉朝,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
本書結合實地考察和嚴謹史料,再現當年強大剽悍的南匈奴風采!

▎蔡文姬不是左賢王愛妃,甚至沒有正式名分?

文姬歸漢的故事家喻戶曉,與左賢王的婚姻也被後人改寫為浪漫戲曲,認為蔡琰雖為匈奴人所擒,然因才情甚高,受到左賢王的尊敬與禮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董祀妻傳〉)

文姬沒於左賢王,有二子。史書未記其名。此二子胡漢混血,為左賢王庶子。時文姬並未獲得後人附會所謂王妃身分。
有觀點認為從贖字看,文姬在左賢王帳內女眷中的地位也是不高的。從〈悲憤詩〉兩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字中也可看到文姬生活困苦的情形。匈奴習俗,女人和象徵財富的牲畜、珍寶等類似,均為主人擁有的資產。曹操用金璧贖之也是可以理解的。

▎山明水秀的寧武天池,數代帝王均駐足於此

◎民族融合幕後推手:北魏孝文帝
「天池,在縣北燕京山上。周回八里,陽旱不耗。陰霖不溢。故老言,嘗有人乘車,風飄墮池。有人獲車輪於桑乾泉。後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放此池,後亦於桑乾泉得之。隋煬帝嘗於池南置宮,每夜風雨吹破,宮竟不得成。今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四〈河東道三〉)

◎北齊政權奠基者:高歡
「(天平)四年,高祖幸汾陽之天池,於池邊得一石。上有隱起,其文曰『六王三川』。高祖獨帳中問之,此文字何義。對曰:『六者是大王之字,王者當王有天下。此乃大王符瑞受命之徵。既於天池得此石,可謂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北齊書》卷四二〈陽休之傳〉)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考察南匈奴,將田野調查與文獻考證結合的一部專題文集,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作者走訪諸多歷史文化遺存,包括左國城、龍子祠、劉家嶂、寧武天池、嵐縣等,以田野調查與文獻互證為基礎,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中國民族融合的複雜過程,並且深入、系統地了解南匈奴的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劉勇,歷史學碩士,作家、歷史文化學者、人文旅行家,曾擔任多家旅遊媒體主編,出版《發現最美古中國:山西祕境》、《金石證史:三晉碑誌中的歷史細節》等書,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考察訪古文章見各類報刊。

自序:尋找最後一個匈奴

匈奴,歷史上第一個以蒙古高原為中心建立強大政權的游牧民族,興起於戰國末年,秦漢時達於鼎盛,與內地王朝產生密切連繫。西漢後期,匈奴逐步走向衰落,東漢初年因內亂分裂為南、北兩部分。東漢聯合南匈奴等圍攻北匈奴,取得重大勝利。北匈奴餘部西遷至中亞草原。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則成為東漢附庸。匈奴國家瓦解後,匈奴人逐漸同化於其他各民族之中。

東漢後期,南匈奴自河套內遷進入山西,定居於呂梁山、汾河谷地的廣大山川之間。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南匈奴首領劉淵在北方首舉大旗建立漢國,開啟了所謂「五胡亂華」的大幕。隨後一百多年間,十六國紛爭,北方最終歸於北魏統一。定居山西的南匈奴部眾與其他胡人匯聚起來,演變為稽胡(山胡)。至唐中期,稽胡也不見於史冊,大部分成為漢族的組成部分。

劉淵建立的匈奴漢國不到三十年覆亡,如天上的彗星一閃而過,留下深深的痕跡。其開闢的內遷游牧民族在中原建國、與中原文化結合的發展道路,為後繼者普遍接受,發揚光大。

匈奴漢國以後,石勒、苻堅、元宏、宇文邕等傑出歷史人物不斷探索、調整政策方向,胡漢文化逐漸優勢互補,達於集聚混一。隋唐時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容並蓄的大文化格局,為盛唐氣象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南匈奴首領劉淵是南匈奴等胡族部眾的最高首領單于,同時也是號令內地漢人民眾的漢國皇帝,劉淵賦予最高統治者的這一複合身分,是歷史的創見,是十六國北朝民族融合史的起點。

南匈奴之名早已遠去,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過程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如今,劉、喬、卜、蘭、呼(呼延)、王、郝、白、曹、獨(獨孤)、赫(赫連)等南匈奴一稽胡族群的指標姓氏在晉西北居民中仍占相當比例。應該說,這些姓氏的民眾多有南匈奴血統。

長期以來,胡人後裔諱言其來歷,但民族的記憶、風俗不會輕易磨滅,總是以不同的方式流傳下來。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文獻不足,更需從姓氏、地名、方言、習俗、考古文物等諸多社會資訊中梳理拓展史料範圍。我在山西尋訪路上,不經意間,逐漸發現南匈奴文化的蛛絲馬跡至今尚存於呂梁山腹地、汾河河谷深處。尋訪路上,讀殘碑,訪舊事,我時時身在歷史的現場:懷古於南匈奴故都左國城、龍子祠,發現多處劉淵祭祀遺址(劉王廟);在出自匈奴系胡語的岢嵐、嵐縣、祁連池等地撫今追昔,這些地名是語言學的活化石;還有眾多地名、人名、民間活動也應來自胡俗。

穿越千年,單于歸來。以劉淵祭祀為代表的南匈奴歷史文化遺存,竟然還能被再次發現,讓我敬畏、感嘆於文化的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劉淵的功績被後人傳誦,其形象實現了從人到神的轉化,劉淵祭祀系統成為南匈奴文化綿延至今的歷史暗線。

本書即是源於實地考察的這類文章匯聚而成,希望能作為鋪路石,抛磚引玉,為中古歷史研究做些新的累積。若干文章曾發表於報刊,收入本書時均有修訂。

曾經馳騁大漠南北、在內地建國的匈奴民族不見了。最後一個匈奴去哪了?這樣的問題還不時會被後人提起。當記起這段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大歷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他的後裔。

劉勇

目次

序言
劉勇的三晉十年
晉西山川之間的民族融合蹤跡
自序:尋找最後一個匈奴
尋根
劉淵山 英雄的山
劉淵族屬與匈奴漢國前史釋疑
南匈奴廢都 左國城懷古
雪後再訪左國城
蔡文姬沒於南匈奴居地考
潛龍碧血化清流―龍子祠懷古
祭祀
東川河谷劉淵行宮
陰錯陽差―五路大將軍廟和劉王廟
尋訪劉家嶂 發現劉王廟
消失在歷史中的劉淵神廟
龍天即劉王―被誤讀的晉源南關龍天廟
龍天即可汗―尋訪鞏村龍天廟舊址
流傳
寧武天池懷古
嵐縣 胡漢融合雙城記
岢嵐山水漫錄
烏突戍·曜頭村·皇姑墓
河里莊遆氏故事
匈奴堡 天險堡
後記:記起被遺忘的歷史

書摘/試閱

潛龍碧血化清流――龍子祠懷古

臨汾古稱平陽。平水出於姑射山麓龍子祠泉。龍子祠當地亦稱龍祠。龍祠,匈奴祭天大會之地。地名背後隱含著一段十六國民族融合的大歷史。

西元三〇四年,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建立匈奴漢國,開啟十六國序幕,幾年間逐漸控制晉南大部地區。為便於開拓,漢國都城從左國城遷到蒲子,後定平陽,就是現在臨汾西南金殿村一帶。三一〇年劉淵於平陽去世。劉淵過早去世對匈奴漢國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多有研究者認為金殿村是漢國都城位置,這裡的村落間幾十年前還有明顯的城垣遺跡,周圍村名花園、城坡、城居、壇地、桑園等,或與匈奴漢國都城有關。

傳奇歷史

劉淵建立都城,對城市建設和規劃都應有系統規劃和措施,城市水源管理和利用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傳說劉淵在修建都城時,曾經發生過一件靈異事件:

劉元海城。晉永嘉之亂元海僭稱漢,於此置都,築平陽城。晝夜興作,不久則崩,募能城者,賞之。先有韓媼者,於野田見巨卵,傍有嬰兒,收養之,字曰橛兒。時已四歲,聞元海築城不就,乃白媼曰:「我能城之,母其應募。」媼從之。橛兒乃變為蛇,令媼持灰隨後,遺志焉,謂媼曰:「憑灰築城,可立矣。」竟如所言。元海問其故,橛兒遽化為蛇,投入山穴,露尾數寸。使者斬之,仍掘其穴,忽有泉湧出,激溜奔注,與晉水合流,東入於汾。至今近泉出蛇,皆無尾,以為靈異,因立祠焉。

故事的主人公是名叫橛兒的四歲神童,看到劉淵築城連連失敗,百姓受苦,主動申請築城。劉淵不信,但橛兒果然在飛沙走石的深夜築城成功,百姓不必再受難。劉淵擔心神童日後為亂,派人圍剿,神童變為銀蛇向石縫鑽去。軍人砍殺,斬斷了蛇尾,鮮血汩汩流出,隨後變成了山泉水。

此故事亦收入清代著名文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編撰的《平陽府志》。

雖然是個神奇的故事,但從中可見,劉淵在平陽建都,必有一番城市建設規劃,而且得到了落實。水是城市的命脈,在築城的同時,漢國對龍子祠泉水進行了修繕和利用。這一歷史事件正史沒有留下記載,在地理志書中卻以神話形式曲折地保留下歷史痕跡。這也是文獻中關於利用龍子祠泉水的早期記載。

水神護佑

後人以橛兒為真龍顯身,為民送水,當地稱蛇為小龍,此泉即是龍子泉,又建造龍子祠。關於泉水,民間還有水母娘娘的故事,類似晉祠難老泉的傳說。

泉水來歷在歷代故事中被不斷神話,南匈奴漢國的歷史與神話故事早已合體。

路邊較新建築群由天龍寺、法顯紀念館、康澤王廟組成。內部通聯為一體。路側一座三開間懸山頂山門殿,掛龍子祠匾。門內多通歷代重修石碑。現存元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年)增修康澤王廟碑、元元貞二年(一二九六年)重修康澤王廟碑、元至正九年(一三四九年)重修普應康澤王廟廡碑等,是民眾修繕水利的重要歷史證據。目前已知最早的修繕文字為已佚金大定十一年(一一七一年)《□□康澤王廟碑記》,記載龍子祠神廟來歷頗詳盡:

泉之旁有舊祠,世祀神龍,為此水之主。者耋相傳,劉元海僭據時,重築陶唐金城,晝作夜壞,募能成者,先有韓媼,田間見巨卵中有嬰兒,收養之。時年數歲,白媼曰:「我能城,可旗募取。」即化蛇引前,教媼持灰隨志於後,從築而城成,蛇入岩穴不復出。元海之使窮掘其處,有泉湧出,遂資以灌溉。新舊《圖經》、《寰宇記》並載其事,後因祀之,曰龍子祠。千里之內,遇旱乾致禱即應。宋熙寧八年,守臣奏請封澤民侯,廟額曰「敏濟」。崇寧五年再封「靈濟公」,敕曰:「凡厥禱祈,應不旋踵。」宣和元年加「康澤王」。廟有唐天祐二年、宋寶元三年、政和四年感應碑。傳祀既久,官民崇敬。廟制寢廣,嘉木蔽翳,清流白石,為州之勝地……

此碑文所載橛兒事與《太平寰宇記》頗同,且提到了在當地的新舊《圖經》、《太平寰宇記》中亦有載。所言劉淵所建之城名陶唐金城,可能來自匈奴漢國為其都城賦予的佳名。金城之名亦與今金殿暗合。《太平寰宇記》記為劉元海城,顯非本名。

碑文又載因祈雨靈驗,龍子祠神尊號於北宋末年為康澤王,並延用至金元時期。從碑文記錄前代之多通水神感應碑,可追溯此廟至少在唐末天祐二年(九〇五年)已有。

龍子泉又名平水泉,自古以來就是臨汾地區民眾用水的重要來源。劉淵建都金殿時,必會進行城市用水的管理。此後歷代,龍子祠泉水均為地方水利命脈,水神祭祀也日益成為一方盛事。這是民間故事將漢國城市建設和泉水故事結合一處的背景。

潛龍碧血

潛龍碧血化清流的故事,與西晉當時的社會風俗有關。潛龍在淵,本出自《周易.乾卦》。又有爻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謂君子要待時而動,善於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這很符合劉淵起兵前的處境。劉淵字元海,這個名字與乾卦具有對應關係。

劉淵「幼好學,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 。如果這些記載屬實,了解《易經》的劉淵,有可能利用乾卦內容自我標榜。匈奴貴族子弟能有如此儒學素養,難免有所誇大,但也不應盡是空穴來風。

劉淵為潛龍,神童為小龍(蛇),已將尊卑主次暗線埋下。現在的神話範本中,神童化蛇被殺情節類似劉邦斬蛇起義故事,或許是類似底本在不同歷史氛圍裡的又一翻版。

兩晉時期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初期,曾經出現很多被稱為志怪類的古小說,即使在正史中也能發現很多看起來荒誕不經的內容。時人並沒有認真加以區分,如《西京雜記》、《搜神記》都是流傳下來的這類著作。其中很多篇章被後人作為故事核心架構繼續加工,隋唐的傳奇小說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的。

龍祠這一傳奇故事中,水神神童助劉淵修城的線索,符合漢國御用文人為造神,附會潛龍在淵,彰顯漢國合法性的目的。但故事裡又透過殺害神童對漢國施政進行了隱晦的抨擊,這或許是胡漢文化交會的折射。

如詞盛會

《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也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列傳〉載:「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南單于既內附,兼祠漢帝,因會諸部,議國事,走馬及駱駝為樂。」

每年的龍祠大會是匈奴民族盛大的節日,祭祀祖先、天地神明,各部聚會,休閒娛樂。這樣的場面類似蒙古人的長生天崇拜、那達慕大會等內容的大集合。平陽龍祠顯然是繼承了匈奴傳統風俗的祭祀地。

龍祠之名來自匈奴風俗。匈奴漢國首都需要建立龍祠這一民族祭拜的代表場所。平水泉出露,地處大山和平川交界地帶,地形殊勝。作為龍祠是合適的。劉淵、劉聰父子在平陽建都十年,龍祠是漢國重要的祭祀地。

水神崇拜、匈奴民俗、劉淵建都、易學、讖緯……多層來源,雜糅一處,共同構成了這個神奇而又引人思考的民間傳奇故事。潛龍、築城、泉水、建祠,故事元素豐富。

回溯傳說,我們饒有興趣地看到,歷史經過歷代解讀和不斷演繹,造就了複雜的形態。從複雜的呈現中力圖復盤其最初來歷,如探案一樣充滿了不確定性。

龍子祠山門邊,老人們悠閒下棋,我倚在石碑旁觀戰。當年這裡是祭拜匈奴祖先的龍祠。西側不遠泉水所在,千百年來是臨汾郊外遊覽勝地。 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年)二月一日,主持編撰《平陽府志》的孔尚任來此遊歷,有詩〈二月朔日同人遊龍子祠分韻〉:「遠隔紅塵世外幽,宜人景物失鄉愁。含煙店柳從容發,破凍山泉放肆流。」

現在,這一帶兩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劃為泉域保護範圍。當年泉眼成群,奔湧的地下水如今已被圍在南北兩個幾百公尺見方的大水池裡。隨著環境變化,水面上再難看到明顯的水頭,當然也無法再「放肆流」。不過還是清水見底,有小魚群游弋其中。池南一條引水渠向東南延伸,樹影婆娑,水流清澈。這條水流至今滋潤著附近多個村落的農田。

一股水流穿過金殿村中心小橋,幾位農家女還在水邊洗涮。橋邊僅存村裡唯一老院,主人還是劉氏。漢國平陽大亂已過去一千七百年,我恰在此時回到金殿村。

日落西山,龍祠池邊,看水平如鏡,天光漸暗。匈奴漢國好像只是水下的一道暗流,早已不知去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