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昭明文選》,選錄先秦至南朝梁的各體文學作品七百多篇,是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也是六朝文學主張的縮影。除了重要的文獻價值外,《文選》對於後代文人的創作,也有重大的影響。書中所收各體文學作品,成為後人取法的範例,因此它長期被視為學習文學的教科書,而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諺。不過因其卷帙浩繁,現今讀者每見《文選》而卻步不前。本書力邀兩岸十數位學者,全面將《文選》加以校訂、解題、注解、翻譯,以深入淺出的闡釋、簡明清晰的面貌呈現給讀者,是有心一窺古典文學風範的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注譯者簡介
周啟成,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崔富章,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朱宏達,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張金泉,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水渭松,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伍方南,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序
導讀(節錄)
(三)「文選學」概略
自《文選》成書以來,一千多年間人們從各方面來研究《文選》,歷代都有著作,形成「文選學」這樣一門專門學問。最早為《文選》作注的,是隋代的蕭該,他曾作《文選音義》,可惜未能保存下來。而「文選學」的名稱則是從隋唐間的曹憲開始的。唐太宗曾拜他為朝散大夫,讀書有難字,曾向他請教。曹憲著《文選音義》一書,今已亡佚。曹憲有學徒數百人,一些高徒也都有研究著作問世,其中成就最大,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推李善。
李善,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唐高宗顯慶年間曾任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李善極為博學,人稱「書簏」。他曾注釋《文選》,因為引徵豐富,篇幅過大,就把原來的三十卷析為六十卷。顯慶三年他上表把這部著作獻給朝廷,受到高宗的嘉獎。後來他還對這部書續加增訂。李善注引書達一千六百八十九種,另有二十九種舊注,所引書目遍及四部,甚至佛道,所以注中往往能闡幽發微,準確精當地注釋出詞語典故的來源及意義。有些注對於瞭解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也很有幫助。李善注體例嚴謹,立有不少「凡例」,俱散見於開頭幾卷之中。李善注的缺點是繁瑣,當然也有些地方注得失準。
李善上表《文選注》後六十年,又有人上《五臣集注文選》。五臣指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呂延祚在上書的表中批評了李善注,說李注偏重注引,而忽視了文義的講析,而五臣注則使「作者為志,森乎可觀」,就是說他們把作者們的創作思想完全發掘出來了。五臣注一度受到推重,唐末以後被貶斥得很厲害,學者摘出其注錯誤或改頭換面竊據李善注者多處。但五臣注也不能一筆抹殺,「其疏通文意,亦間有可採。唐人注疏,傳世已稀,不必竟廢之也」(《四庫全書總目》)。
李善注、五臣注之後,宋元明清注《文選》者代不乏人,如明張鳳翼《文選纂注》、清葉樹藩《文選補注》、朱珔《文選集釋》、胡紹煐《文選箋證》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此外還有人從《文選》中摘取藻麗之語,分類纂輯,以供寫作詞賦之用,如題為宋劉攽的《文選類林》等書,這些書在學術上可說是沒有什麼價值。宋以來還有人認為《文選》所選未愜人意,所以就產生了明劉節的《廣文選》、周應治的《廣廣文選》之類的書,增選《文選》未收之作。還有如明胡震亨採摭梁以後作品編為《續文選》。這些選本對後人的影響都不大。
到了清代,隨著樸學的發展,對於《文選》的校勘重視起來,清初有潘耒、錢陸燦校本,嘉慶年間又有胡克家刻本。胡克家刻本,是著名版本校讎家顧廣圻等人以南宋淳熙八年池陽郡齋尤袤刻本為底本,經八易其稿而校成,質量很高,改正了尤刻本錯誤七百多處,並作了《考異》十卷附於書後,是今天可找到的最好的本子。本書即依據胡克家刻本,個別字亦間有取他本者。
《文選》傳本共有五系:(一)無注三十卷本,此是直接從蕭統古抄卷中傳出,今有日本藏本及敦煌遺書殘卷。(二)李善注六十卷本,今有敦煌遺書殘卷及北宋刻本殘卷,完帙當數前述之尤袤刻本。(三)五臣注三十卷本,五代時雖已有刻本,然而現在已難以見到。(四)六臣注刻本,這是合李善注和五臣注而成,今尚有宋紹興二十八年刻本。(五)集注一百二十卷本,此本在日本金澤文庫發現,除全載李善及五臣注外,還有唐公孫羅《文選鈔》、《文選音決》及唐陸善經《文選注》。
今人駱鴻凱著有《文選學》一書,對《文選》從纂集、義例、源流、體式、撰人、徵故、評騭等方面進行研究,用力殊深,可供參考。
《文選》所選篇章分三十七類,各類之中,再以時代的先後為次序,正如蕭統在〈序〉中所說:「凡次文之體,各以彙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他的分類,引起後人不少的非議,如姚鼐說:「《昭明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章學誠也說它:「淆亂蕪穢,不可殫詰。」其實一個時代自有一個時代的觀念、背景與作法,我們只要拿它和同時代的《文心雕龍》相比較,即可知其梗概。《文選》又分賦為:京都、郊祀、耕藉、畋獵、紀行、遊覽、宮殿、江海、物色、鳥獸、志、哀傷、論文、音樂、情。詩也分: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讌、祖餞、詠史、百一、遊仙、招隱、反招隱、遊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戎、郊廟、樂府、挽歌、雜歌、雜詩、雜擬,其分類也不無問題。但此書編選時既已訂出體例加以區分,如今只得循其舊制。惟前人注本為分卷醒目,賦與詩皆別之以甲乙丙丁,各體子目或再分上中下,今既合裝一冊乃刪除甲乙上下之分,以免紛亂耳目。
目次
第三冊
卷三二
騷
離騷經 一五三九
九 歌四首 一五六二
東皇太一 一五六三
雲中君 一五六四
湘君 一五六五
湘夫人 一五六八
卷三三
九 歌二首 一五七三
少司命 一五七三
山鬼 一五七四
九 章 一五七六
涉江 一五七六
卜 居 一五七九
漁 父 一五八三
九 辯五首 一五八五
其一 一五八六
其二 一五八八
其三 一五八九
其四 一五九○
其五 一五九二
招 魂 一五九四
招隱士 一六○五
卷三四
七
七 發八首 一六一一
其一 一六一二
其二 一六一四
其三 一六一六
其四 一六一八
其五 一六一九
其六 一六二一
其七 一六二五
其八 一六三○
七 啟八首并序 一六三一
其一 一六三二
其二 一六三六
其三 一六三八
其四 一六三九
其五 一六四二
其六 一六四五
其七 一六四八
其八 一六四九
卷三五
七 命八首 一六五五
其一 一六五五
其二 一六五九
其三 一六六二
其四 一六六六
其五 一六七○
其六 一六七二
其七 一六七四
其八 一六七八
詔
詔 一六八三
賢良詔 一六八四
冊
冊魏公九錫文 一六八七
卷三六
令
宣德皇后令 一七○三
教
為宋公修張良廟教 一七○八
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 一七一一
文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 一七一三
其一 一七一四
其二 一七一六
其三 一七一七
其四 一七一九
其五 一七二○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 一七二二
其一 一七二三
其二 一七二四
其三 一七二五
其四 一七二七
其五 一七二九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三首 一七三○
其一 一七三○
其二 一七三二
其三 一七三五
卷三七
表
薦禰衡表 一七三九
出師表 一七四二
求自試表 一七四七
求通親親表 一七五八
讓開府表 一七六六
陳情事表 一七七○
謝平原內史表 一七七四
勸進表 一七八○
卷三八
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
守冢人表 一七九三
讓中書令表 一七九八
薦譙元彥表 一八○四
自解表 一八○九
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 一八一三
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 一八一六
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 一八二○
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
一表 一八二四
為蕭揚州薦士表 一八三三
為褚諮議蓁讓代兄襲封表 一八三九
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 一八四一
卷三九
上書
上書秦始皇 一八五一
上書吳王 一八五七
獄中上書自明 一八六三
上書諫獵 一八七四
上書諫吳王 一八七七
上書重諫吳王 一八八二
詣建平王上書 一八八六
啟
奉答勑示七夕詩啟 一八九四
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 一八九六
上蕭太傅固辭奪禮啟 一八九八
卷四○
彈事
奏彈曹景宗 一九○三
奏彈劉整 一九一○
奏彈王源 一九一七
牋
答臨淄侯 一九二五
與魏文帝牋 一九三一
答東阿王牋 一九三三
答魏太子牋 一九三五
在元城與魏太子牋 一九三九
為鄭沖勸晉王牋 一九四四
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牋 一九四八
到大司馬記室牋 一九五二
百辟勸進今上牋 一九五四
奏記
奏記詣蔣公 一九五八
卷四一
書
答蘇武書 一九六三
報任少卿書 一九七四
報孫會宗書 一九九二
論盛孝章書 一九九八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二○○三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 二○○八
卷四二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 二○一九
與朝歌令吳質書 二○三○
與吳質書 二○三三
與鍾大理書 二○三八
與楊德祖書 二○四一
與吳季重書 二○四七
答東阿王書 二○五一
與滿公琰書 二○五七
與侍郎曹長思書 二○六○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二○六二
與從弟君苗君胄書 二○六五
卷四三
與山巨源絕交書 二○七三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二○八八
與嵇茂齊書 二一○三
與陳伯之書 二一一一
重答劉秣陵沼書 二一一九
移書讓太常博士并序 二一二一
北山移文 二一三四
卷四四
檄
喻巴蜀檄 二一四九
為袁紹檄豫州 二一五四
檄吳將校部曲文 二一六七
檄蜀文 二一八五
難蜀父老 二一九二
卷四五
對問
對楚王問 二二○五
設論
答客難 二二○七
解 嘲并序 二二一六
答賓戲并序 二二三二
辭
秋風辭并序 二二四七
歸去來 二二四八
序
毛詩序 二二五二
尚書序 二二五七
春秋左氏傳序 二二六三
三都賦序 二二七八
思歸引序 二二八五
卷四六
豪士賦序 二二九一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二二九七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二三○三
王文憲集序 二三一五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