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儒家的經典裡,最富有哲學理論的是中庸一書!而在中庸一書裡,最重要的一個關鍵,便是誠字。本書,就抓住了這個誠字,從天人合一,內聖外王,下學上達之道,打開了儒家哲學的堂奧。作者更進一步以這個誠字,去和道家 、佛家思想作比較,寫出了援道、佛以歸儒的理想,這也正是作者近年來思想上的一大轉變。本書雖然是一篇博士論文,講究體系的完整,推理的嚴密,但作者以其高度的文學技巧,寓理於情,寫來卻極為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實 為今日哲學界難得之佳構。
作者簡介
吳 怡
浙江青田人,一九三九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先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所、美國加州萬佛城法界佛教大學中國哲學系主任。現任美國加州整體學研究學院亞洲比較研究所教授,專授《易經》、儒家、道家、禪宗及中國哲學史等課程。著有《逍遙的莊子》、《中庸誠的哲學》、《哲學演講錄》、《公案禪語》、《中國哲學史話》(與張起鈞合著)、《新譯老子解義》、《新譯莊子內篇解義》、《生命的轉化》、《生命的哲學》等中文著作二十餘冊,並有《老子翻譯》、《禪心》、《中國哲學的術語》、《關心茶》、《易經與易德》等英文著作五冊。
序
自 序──按本文原為教育部論文口試時的報告其中敘述我寫論文的動機方法和心得正可以代序──
首先要向各位老師報告一下我為什麼要選中庸誠字的研究作論文題目。
自我讀大學開始即對老莊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我的碩士論文題目就是「道家思想的精神及其流變」,還是請陳(大齊)老師口試的,這次很巧,主席又是陳老師。後來我繼續攻讀高級研究班。那時教有部還沒有核准文化學院設立博士班,當時我的興趣由道家轉入禪宗,正好吳(經熊)老師從海外回國講學一年,因此便請吳老師指導撰寫了「禪與老莊」一文,三年後教育部核准本校設立博士班,我考入了三民主義研究所哲學組,在入學時曉峰主任和我談起在三民主義研究所中不太適宜於「禪和老莊」一類題目,而在這畤我的思想也有了一大轉折,我發現禪和老莊雖然意境高妙,但在人生實用方面仍然有所不及。因為禪和老莊的中心旨趣,在於為人類消除由欲望而產生的煩惱,可是人生的意義不只是為了解脫煩惱而已,還有許多積極的目標,有待完成。雖然禪宗也說煩惱即菩提,但其目的仍然是在於擺脫煩惱;可是人生有許多事情卻無關於煩惱,對於家庭及社會的人際關係,縱使禪道兩家並不全然否定,但總是欠缺指導。譬如家庭生活中固然有很多麻煩,然而為了生命的延續不能不結婚,也不能不生兒育女。有了兒女之後,我們不能一味採取禪道的作法,只求自我的逍遙自在,我們必須教育子女,而且要以身作則。可是在這些方面禪道卻是有所不及的。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在撰寫論文時,孩子們吵得我無法執筆,如果以禪和道的作法,我可用「定」的方法使心不受外物所擾,而能繼續寫作,或者我可以買些玩具讓他們去玩,使他們靜下來。前一個方法,求自己之「定」,這是偏於禪的方法;而後一個方法,使他們有玩具可玩,轉移了目標,這有點像道家的自尋樂趣。但對於子女我卻不能只限於兩這種方法,因為我還須教他們如何待人接物,否則他們雖然也能長大,但卻不能成人(成就人格)。而在這方面卻是禪和道所忽略的,只有求之於儒家。由於這一想法,所以我便決定改寫儒家方面的論文,幾經考慮,最後便選定了研究中庸的誠字。
我這篇論文主要是從思想方面作研究,由於我把研究的範圍限定於中庸一書,因此對中庸一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能不有一個交代。但我既不精於考據之學,而且關於成書的問題古今聚訟,都沒有定論。我覺得對於古籍成書或作者問題,如沒有確實的證據,僅憑思想上的推斷,或字句上的推敲,都是有危險性,試看前人對十翼和老子時代的官司,一直打到了今天,仍然沒有定論。這樣一來,反而把我們的古書系統弄亂了,令人無所適從。依我的看法除非有鐵一樣的證據,懷疑之心固然不可無,武斷之言千萬不可有。最可靠的方法乃是我們承認十翼中也有孔子的思想,老子書中也有老子的思想,只是成書較晚,可能有後人加入的成份。所以對子思作中庸的看法我也是抱著這種觀點,認為中庸原文是子思所作,今天禮記的中庸一篇其成書可能要到戰國以後,但其中的思想則包括有子思孟子一路的儒門弟子的作品。雖然這種說法沒有很明確的答案,但對於一本聚訟不決的古書,我們也只能如此交代。
至於我如何研究這個誠字,首先我用死板的統計方法在中庸以前的經書子書中去尋找誠字,研究他們的性能與中庸的誠作比較,這一部份的工作就是本書第二章。其次我把中庸以後的大哲中有關論誠之處作一檢閱,尤其主要在宋元明的儒家中,我把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中所有的誠字圈出來作了一個分析,發現他們所論的誠,並沒有越出中庸的範圍。尤其許多宋元明儒對於誠字的論說,並無深刻的體驗,都只是掇拾中庸的幾句話,加以讚歎而已。其中對誠字的看法最有深度的仍然要推朱子和陽明兩人,所以我對宋元明儒的論誠只以朱子和陽明為代表。朱子對誠的解釋多見功夫,而面面俱到,因此在第三、四、五、六各章中對誠作分析時,我常徵引到朱子的解釋,又由於朱子的四書集註已成為最流通的版本,所以我凡是另有新解時,也徵引朱子之說以作比較。在第八章批評到佛學時,由於陽明和佛學的關係較深,見解也活潑,所以在這方面我又徵引到陽明的思想。
最後一章談到誠字對西方文化的貢獻,這方面因為我未曾出過國,缺乏實際體驗,而且對西方文化的接觸也不夠,本來是不敢寫的,但承蒙顧(翊群)老師的鼓勵,吳(經熊)老師的啟發張(起鈞)老師的指點,他們都認為今天中國哲學必須要對世界文化負起重責,因此我才大著膽子去寫,當然其中有許多未成熟的見解,只有待之於以後,多體驗多讀書來補充了。
在我寫完這篇論文後到今天口試,已相隔了六個多月,這六個月中,我對於中庸的誠字,以及由中庸誠字所引發的問題,有了一些新的體驗,在這裡也順便報告一下:
1.在我寫畢這篇論文時,發現中庸雖然也談生而知之,學而知之,雖然也分聖人之道和君子之道,雖然這個誠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但就中庸全書分析,他談「學而知之」、「君子之道」、「人之遣」卻多於「生而知之」、「聖人之道」及「天之道」,如中庸提到聖人只有七處,但聖人之道只有一處,至於提到君子有三十四處,君子之道只有七處,可見中庸雖以聖人之道為高,但所強調而重視的,卻是君子之道,那麼君子之道與聖人之道有什麼不同呢?談聖人之道只是揚出其最高理境而已,談君子之道卻重在其修養的工夫,所以由此可者出中庸是強調工夫的,這與孔子的思想也是一貫的。
由於這一觀點使我聯想到襌宗和道家常為人所誤解,譬如先拿禪宗來說,頓悟是一種境界,正如聖人的生而知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要達到這境界卻必須經過一番苦鍊不可,如智閑禪師的掃竹,慧稜禪師的打坐,可是後人把頓悟當作一種方法,只求一剎那而悟,卻忽略了漸修的工夫,這便是一種迷妄。
再如道家講無為逍遙,很多人便以為只要去學無為逍遙就能達到至人真人的境界。其實功夫純熟,才能自然。道家的無為也只是一種境界,要達到無為卻必須經過無數的磨練和修養工夫。很多人讀莊子只欣賞到莊子的灑脫,而忽略了莊子之所以如此,是經過不少磨難的。所以從撰寫這篇論文的體驗中,使我認識到工夫的重要,將來我在禪和老莊方面的研究,應該在工夫方面多予強調。
2.在本文中我曾一再強調中庸作者找出一個誠字,是把形而上道德化,以及使實踐的道德有形而上的基礎,由這點使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主題是天人合一,一般都承認儒道佛三家思想中都主張天人合一,可是他們的天人合一卻有所不同。佛道兩家的天人合一,幾乎都是把天和人直接融在一起,如禪家的無位真人,這真人即天和人合一的結晶,如道家的至人,真人,神人也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們要達到這境界只是擺脫束縛,順任自然而已。但儒家卻不然,如易說卦第二章「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義,兼三才而兩之」就拿六爻來說最下兩爻代表地,當中兩爻代表人,最上兩爻代表天。天道象徵形上境界,地道是指物理現象,人道代表智慧道德。人之所以能與天地相參,就靠這個智慧道德,正如周濂溪說: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知發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易經文言上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裡所謂與天地合其德所合的是什麼,如果拿中庸來說就是誠字了。如果就「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來說,就是人之德可以通天地。以儒家的看法,人之所以能與天合一就在於一個德字。中庸裡常說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人之所以能贊天地乃是在於其能立德,人之所以能與天地參,也在於其能行仁踐義。因此依我的看法禪道兩家才是名符其實的天人合一,而真正儒家的精神卻是與天地鼎足而三,至少禪道兩家是把天人直接合一,儒家卻在其中夾了一個「德」。這是我寫中庸誠字的另一體驗。
以上只是我由摸寫這篇論文的二點感想,希望以後能從這方面作深一層的研究,像中庸的這個誠字,有關儒家的整個思想,必須對這問題有長時期的體驗不可。我的學識與經驗都不足以語此,孔子三十而立,我雖三十,但只志於學而已這篇論文乃是這方面研究的一個起步,疏陋不周的地方,必然很多,還請各位老師多多給予指導。
目次
第一章 中庸一書的懸案
第二章 誠字的源頭和背景
第三章 誠字在中庸裡的地位
第四章 誠是天人合一之道
第五章 誠是內聖外王之道
第六章 誠的方法和實踐德目
第七章 誠可彌補道家思想的缺陷
第八章 誠可以針砭佛學思想的空疏
第九章 誠對當前西方思想將有的新貢獻
參考書目
第二章 誠字的源頭和背景
第三章 誠字在中庸裡的地位
第四章 誠是天人合一之道
第五章 誠是內聖外王之道
第六章 誠的方法和實踐德目
第七章 誠可彌補道家思想的缺陷
第八章 誠可以針砭佛學思想的空疏
第九章 誠對當前西方思想將有的新貢獻
參考書目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