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7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每一段異時空裡,透過幾組相關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角度去觀察,大致上都看到 一種風暴、一種風沙。此可稱之為知識的追逐。各種知識人在異時空裡作不同的知識追 逐。進一步,各種知識、理論、典範、論述在異時空裡作另一層次的知識追逐。知識固 然追逐著「自然」,知識也彼此互相追逐。知識人想像自己在追逐自然,但知識人所駕 馭、構成、甚或被引導的知識建構卻往往互相追逐不已。知識人或許有「以有涯追無涯 」的感慨,但知識的互相追逐往往卻是在特定有限時空中的局部歷史演化。在這本論文 集中,透過作者把這些異類時空陳列出來,也呈現了作者過去對這些異時空的知識追逐 。
作者簡介
傅大為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哲學系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1989~1990美國哈佛大學訪問研究。著有《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基進筆記》等書。
序
自 序
在校對「知識追逐」這本論文集的過程中,我的思緒與時空感,也不禁隨著似乎無止無盡的鉛字浮游到過去幾年中去。這本論文集收入了我過去所寫的中文論文中的部份,主要集中在與〈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較為相關的幾篇文字。雖說較為相關,但這些文字所涵蓋的視野,卻從中國漢代的《周髀》到西方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從中國北宋的隙積術到臺灣八○年代的「社會中國科學化」、從劉青峰而孔恩而「政治性」的科學哲學。這種不斷在異類時空中跳躍、來回穿梭的視,究竟怎麼去理解,有沒有一個統一性的調子?
從一個中國宋代史的學者、一個西方科學哲學的專家、或一個臺灣當代史的工作人來看,特別是透過他們「專門」的焦點與身分而言,本書的視野也許是個狂野的視野。文集中的各章所涉及的時間與空間往往距離是如此的遙遠,以致於也許只有用「異時空」這樣的一個高階抽象名詞才能描述到一些狂野視野的經驗內容。
但是,「異時空」卻有著另外一種義涵、一種極類似於人類學的觀點。透過人類學對各種異文化的研究取向,也許本書中原本看似狂野的視野,一部份可沉澱成殖民主義時代中的人類學家(或語言學家)的異文化印象,另一部份則可幻化成後殖民主義思維中的片斷與游牧。就如孔恩常說的,進入一個古代科學思維的天地中,往往就如進入一個異文化的語言天地裏;從這些相似的觀點去看,表面上相差極大的範疇,如中國、西方、臺灣、古代、近代等等,都只成了「異時空」裏的一個特殊世界,彼此沒有本質的差異。各種相差極大的範疇背後所代表的知性利益與學術行規,也都只成了各種「異文化」中的一個要素。在穿梭於各種異文化的人類學家的眼鏡中,這些都不是不可以介入、寄生、參與、懷疑、對話與批評的。
話說回來,對一個後結構的人類學家而言,雖然穿梭於各種異文化之中,他也許不寄望於尋求到一個統一性的調子用來了解每一種異文化。但對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家而言,尋求一個統一性調子的誘惑有時可能會更強一點。特別如果他來自一些科學哲學的傳統之中。
當然,無論就內容或形式而言,在本書各章的那幾段異時空裏,大概是找不出甚麼統一性的調子。但是,在每一段異時空裏,透過作者幾組相關的角度去觀察,大致上都看到一種風暴、一種風沙。它時而強勁如沙漠中的風暴、時而隱隱如海洋中的暗流。但有時當風暴稍息,風沙遂沉殿成各種組合,宛如繞北極星而轉的夜空恆星諸星座。這種風暴,我稱之為知識的追逐。
各種知識人在異時空裏作不同的知識追逐。進一步,各種知識、理論、典範、論述在異時空裏作另一層次的知識追逐。知識固然追遂著「自然」,知識也彼此互相追逐。知識人想像自己在追逐自然,但知識人所駕馭、構成,甚或被引導的知識建構卻往往互相追逐不已。知識人或許有「以有涯追無涯」的感慨,但知識的互相追逐往往卻是在特定有限時空中的局部歷史演化。在知識的互相追逐中,有了競爭、妥協、遊戲、與演化。在追逐的理趣裏,像「戰爭」、「遊戲」、或「局部歷史的演化」這類的比喻模型,取代了較為古典的知識人在面對自然時的震憾感。特定有限時空中的遊戲追逐,取代了無限時空中無涯追逐。
最後,在這本論文集中,透過作者把這些異類時空陳列出來,也呈現了我過去對這些異時空的知識追逐。我不是科學家,也知道我不在追逐自然,但我卻在異時空裏穿梭不已,追逐各種風暴、追逐各種知識的追逐。這種追逐知識的追逐,也是我在八、九○年代的臺灣歷史脈絡中,作有限的遊戲追逐,其中自然也蘊涵了我個人的生命體驗。當這篇自序最後寫成,也是這場「追逐知識追逐」風暴稍息的時候了。遊戲規則即將被侵犯、刪改、拼湊成新的規則,等待未來新的風暴與新的快樂。
在本論文集中,〈論《周髀》〉本文曾發表於《清華學報》新十八卷第一期(1988),〈補註〉則發表於《清華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一期(1992)。第五章〈中國化〉一文則發表於《島嶼邊緣》第一期(1991)。第六章〈政治性科學哲學〉一文則發表於第二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1991)。第七章〈Ad hoc〉一文則發表於《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1988)。第八章〈評金觀濤〉一文則發表於《臺灣社會研究》第二期(1988)。第九章〈孔恩〉一文為筆者合譯孔恩《革命結構》一書的導言(1986)。第十章〈對談〉一文則發表於《當代》第七十五期(1992)。至於本書第四章〈垛積術〉一文,則因故未發表過,藉著這個機會解釋一下。該稿原於兩年前即已投稿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雜誌,並獲接受。但因限於該刊體例,〈垛積術〉一文過長,該刊編輯希望筆者對該文略為刪減後,分兩期刊出。但因筆者當時極為忙碌,且又已決定出版本論文集,故未曾刪減發表。但筆者仍希望藉這個機會對該刊編輯及幾位審稿者寶貴的意見致最大的謝意。
本論文集的出版,也要特別謝謝林正弘先生的推薦、東大三民圖書公司論文集審稿者的贊同、編輯校對的幫忙等等。至於臺灣裏的許多學界及文化界的朋友們,因為筆者的諸論文都從他們那邊學習到許多,但因人數不少,此處就不一一致謝了。
島外的一些朋友,與筆者在此論文集中的思索曾有特別關係者,因常年見面不易,特簡短列之於後,以表達筆者對他們的懷念之意。他們是:劉鈍、沈弘光、紀樹立、劉青峰、祝平一、葉新雲、錢新祖、杜維明、金吾倫、梅榮照、王渝生,還有T. Kuhn、J. C. Martzloff、 C. Cullen、J. Dauben、R. Cohen。
目次
一、自序
二、論《周髀》研究傳統的歷史發展與轉折
三、對〈周髀研究傳統〉一文的補註
四、中算史「垛積術」源流新論──「商功」與「少廣」兩條線索的歷史演化
五、歷史建構、邊陲策略與「中國化」──對臺灣「行為及社會科學中國化」提法的一思想史研究
六、「政治性」的科學哲學(the Idea of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如何可能?
七、"Ad Hoc"假設與「局部理性」──以達爾文演化論與古生物學二者的近代關係發展史為例
八、評金觀濤、劉青峰《問題與方法集》及劉青峰《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技為甚麼沒有在中國產生
九、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十、孔恩與「中國文化、民主與科學」研討會對談──部份錄音記實
二、論《周髀》研究傳統的歷史發展與轉折
三、對〈周髀研究傳統〉一文的補註
四、中算史「垛積術」源流新論──「商功」與「少廣」兩條線索的歷史演化
五、歷史建構、邊陲策略與「中國化」──對臺灣「行為及社會科學中國化」提法的一思想史研究
六、「政治性」的科學哲學(the Idea of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如何可能?
七、"Ad Hoc"假設與「局部理性」──以達爾文演化論與古生物學二者的近代關係發展史為例
八、評金觀濤、劉青峰《問題與方法集》及劉青峰《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技為甚麼沒有在中國產生
九、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十、孔恩與「中國文化、民主與科學」研討會對談──部份錄音記實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