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滿額折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79165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收有十四篇學術論文,討論的主題是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的轉變和發展。中、印兩國的佛教雖是同一傳統,但是歷史命運不一:佛教在印度衰亡,卻盛揚於東亞。這一強烈不同的歷史命運,原因何在,變化過程如何,正是本 書要探究的主題。作者從文化比較、對學術的態度、戒律儀式、宗教文學、禪宗形成過程的思想及歷史,中國高僧對印度佛教的傳承與改變等,都有專題研究。文中對近世中國佛教問題,以及此一古老傳統與現代社會的關係,亦有 啟發性的討論。這些問題,有的是前人提起而未深究,有的則利用新的資料,有的從新的角度觀察,有的採不同的研究方法。這一文集的出版,對佛教傳統、中印文化比較研究,佛教現代化問題等,都有參考的價值。

作者簡介

 冉雲華

加拿大華裔學者。出生於四川,印度國際大學哲學博士。歷任國際大學講師,加拿大麥克摩士特大學副教授、教授,宗教學系系主任等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英國劍橋大學克勒爾學院客座研究員。專攻佛教歷史哲學,及中國思想史,著有《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581-960》,《The Hye Ch'o Diary》《宗密》,並為歐、美、印、日、台、港研究專著及學術刊物,包括《Yuan Thought》,《Karma and Rebirth》,《T'oung Pao》,《History of Religions》,《Numen》,《東方文化》,《敦煌學》,《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等,撰寫研究論文七十餘篇。

 自 序

這是一本學術研究論文集,書中包括十四篇論文,主題是在探討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的轉變及其過程。佛教起源於印度,是印度傳統的一部分,曾對印度文明有重大的影響與貢獻,但是經過千餘年的晴陰風雨,終於老根枯亡,成為歷史陳跡。可是傳入中國的佛教,經過歷代高僧哲人的持續耕耘,至今仍是枝繁葉茂,有起有落,有落有起。造成這一存亡興衰強烈對比的原因及過程,直至今日還缺少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早在1953年,作者進入印度國際大學研究院求學時,就聽到師友們討論這一重要問題。當時他們都覺得這個問題涉及的範圍太廣,也很複雜,除非對中、印兩大傳統的語言、文學、宗教、歷史、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根基,還有研究方法及耐心,就無法對這一重要問題,作深入而明確的探討。由於這一困難,學者應先討論個別具體問題,逐一清理。日集月累,總有一日會使這一大問題的輪廓浮現,過程明顯。
 
1988年作者65歲,從加拿大McMaster大學退休。次年應恒清法師之邀,到臺北講學:後來受聖嚴法師之命,又去他的研究所,客座兩年。那數年中作者身體尚健,心境亦佳,於是秋冬之際在臺北避寒,春夏熱時返回加拿大消暑。如此這般過了數載候鳥式的生涯。本集所收的論著,除了兩篇較早以外,其餘的全都撰寫於這個時期。
 
書中所收的論文,首篇是一篇宏觀性的論文,可以視作本書的敘論。其次四篇,討論中、印佛教對學術知識的態度、孝道倫理、戒律儀式、宗教文學等之間的傳承與變化。自然,佛教在中國最重大的變化,就是禪宗的形成、發展與壯大。本書中有六篇論文──從敦煌遺書禪宗資料,到延壽的戒律觀,都是禪宗發展史上的重要題目。其中討論「見性」思想,「慧堅禪師碑」,裴休的宗教生活,延壽思想的特點等,都是新的討論:有的從新角度觀察,有的採用新的材料,有的利用新的方法。書中最後三篇論文,皆與近人或近事有關,並牽涉到佛教傳統與現代化問題。所有這些,都是前人提起而未深究,或者是全新的宗教史問題。希望這些討論,有助於對佛教傳統、中印文化比較等的理解。
 
因為各篇論文撰稿時的地點不同,作者當時所可利用的藏書版本各異,所以注文中所引諸書,有不一致的地方。編輯先生及作者對此曾作修訂,但有數處地方,仍未改動。其未能改動的原因,是對版本的選擇。其中《續藏經》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此書原名《大日本續藏經》。1923年涵芬樓在上海影印出版。1967~70年,臺北中國佛教會,將此書再次影印,更名為《卍續藏經》,都150冊。十數年前,日本人士又將此一重要佛教經典,重新整理,排印出版,名為《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數雖比舊版少去三分之一,但內容未減,編排更精。這部新排印的續藏,臺灣也有影印本,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的《大藏新纂卍續藏經》,最全最精。因為作者手邊無此書,所以未能將注中所引此藏經文,統一按新本冊數頁碼注出。
 
這十多篇論文的撰寫與出版,受到多位友人的督促和鼓勵。除上述的兩位法師外,臺北的藍吉富、鄭阿財、楊惠南、江燦騰、汪娟等;還有澳洲國立大學柳存仁教授、北京大學湯一介、武漢大學蕭箑父諸兄的友誼,謹此致謝。老妻伴我奔波數十年,從研究開始到校稿完成,始終參與。尤其是本書終校時,作者舊疾復發,思想無法集中,主要校注由她安排,才能竣事。感謝傅偉勳兄推薦此書的出版,也感激出版社的主持人,對學術研究多年來的支持。作者才能有限,繆誤難免,尚請讀者指正。
 
1995年9月12日晨
冉雲華 序於加拿大咸美敦市安處齋中

目次

自 序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
佛教中的「多聞」概念──佛學與學佛問題的展開
中國佛教對孝道的受容及後果
「俗講」開始時代的再探索
敦煌本〈大乘布薩文〉研究
敦煌遺書與中國禪宗歷史研究
論唐代禪宗的「見性」思想
「唐故招聖寺大德慧堅禪師碑」考
裴休佛教生活的研究
延壽佛學思想的形成──文獻學上的研究
延壽的戒律思想初探
熊十力對佛學的批判──與印度吠檀多不二論排佛學說的比較
胡適與印度友人師覺月
現代概念及其對佛教的意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6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