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由師承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等國學大師,歷任清華、北大教授的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所著,是學習中國現代語法的經典之選。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中國語言學家。字了一,廣西博白人。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事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後留學法國,獲
序
我研究中國語法,已經二十一年了。就研究的歷程而論,大約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妄的時期。我二十歲做高等小學的國文教員。地處偏僻,風氣未開,有些學生的年紀比我大,然而他們的國文(文言文)還沒有達到通順的程度。當時我在父親的書架上看見了周善培的《虛字使用法》,覺得很有趣,就拿來稍為改編,參加一些自己的意見,教給學生,我滿以為只要他們對於“虛字”會用了,國文也就可望通順,以至於雅馴了。誰知結果是大失所望。不用心的學生不必說,其中有一兩個學生絕對信仰我的教法,結果是他們的虛字用得無可指摘,然而文章變得生澀硬湊,倒反不如其他學生來得自然。由現在看來,當時我是誤解了語法的功用,以為它可以令人文章好。
第二個時期是蔽的時期。我因家貧失學十年,沒有唸中學,直到二十三歲,纔到上海入某私立大學,我的英語也是從那時候纔學的。我對於英語的語法特別感覺興趣,喜歡拿《馬氏文通》比著讀。二十五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我的論文題目就是《中國古文法》。這論文雖曾博得先師梁任公先生的好評(‘卓越千古,推倒一時’),然而由現在看來,除了死文法和活文法的分別,及詞有本性準性變性的說法頗有可取之外,其餘也就殊無足觀。當時的毛病是只知有詞不知有句;只知斤斤於詞類的區分,不知中國語法真正特徵之所在;只知從英語法裏頭找中國語法的根據,不知從世界各族語裏頭找語法的真詮。當時我儘管批判別人‘削足適屨’, ‘以英文法為楦’,其實我自己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第三個時期是疑的時期。二十六歲入巴黎大學,論文題目仍想要做中國語法。中國學院院長格拉奈先生(Granet)勸我不要做,因為這不是三五年做得出來的,而且不能像《馬氏文通》那樣做。於是我改學實驗語音學了。回國後,在清華教的是語言學,語音學和中國音韻學,也沒有功夫研究中國語法。這樣,我對於中國語法的研究乎是停止了八九年,其實我因語言學裏有語法部分的緣故,腦子裏仍舊常常考慮到中國語法上的問題。一九三六年間,我在《清華學報》上發表了一篇〈中國文法學初探〉,纔算正式回到中國語法的園地。在這一篇文章裏,我對於以前的中國語法學(連我自己在內的),表示很大的懷疑。然而當時我的破壞力雖大,建設力卻不足;批評人家的地方雖然大致不錯,而自己創立的理論卻往往陷於觀察不確。
第四個時期是悟的時期。這時期可說是從一九三七年我在《清華學報》上發表〈中國文法中的繫詞〉的時候起。我開始覺悟到空談無補於實際,語法的規律必須從客觀的語言歸納出來的,而且隨時隨地觀察還不夠,必須以一定範圍的資料為分析的根據,再隨時隨地加以補充,然後能觀其全。迄是年夏天,中日戰事起,輕裝南下,幾於無書可讀。在長沙買得《紅樓夢》一部,寢饋其中,纔看見了許多從未看見的語法事實。於是開始寫一部《中國現代語法》,凡三易稿。一九三八年秋,我在西南聯合大學擔任‘中國文法研究’,始將此稿印為講義。後來覺得仍未滿意,所以另行排比,重加修改。又相信聞一多先生的話,把它分為兩部書,一部專講規律,一部專談理論,相輔而行。至一九三九年冬,纔各完成上冊,又一九四二年夏,纔各完成下冊。現在先將專講規律的一部《中國現代語法》付印;至於專談理論的一部《中國語法理論》,希望也跟著出版。
這樣說來,我對於中國語法,是由妄而蔽,由蔽而疑,由疑而悟的。悟了,夠不夠呢?自然是不夠的。悟了,是脫離了迷津,是走上了正當的途徑,卻不是已經達到了完善的境界。中國語法學者須有兩種修養,第一是中國語史學(Chinese Philology);第二是普通語言學(general linguistics)。缺一不可。若只精於中國語史學(如所謂‘小學’),而不精於普通語言學,就只知道從古書中大事搜羅,把若干單詞按照英語的詞類區分,成為一部‘新經傳釋詞’。若只精於普通語言學,而不精於中國語史學,就只知道運用若干術語,把中國的語事實硬湊上去,成為別開生面的‘削足適屨’。即以現代語法而論,若沒有歷史的根據,也難免於穿鑿附會,所以葉斯泊生《現代漢語法》的全題是《以歷史為根據的現代英語法》(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我對於中國語史學和普通語言學都不能精,自然不敢相信我的研究是完善的。不過,十餘年研究的結果,總該讓它有一個‘問世’的機會;在識者的品評之下,試看我所謂悟者是否真悟。
在這裏,我應該首先感謝吾師趙元任先生,當年他對於我的《中國古文法》本曾給予一句褒語,這是消極地不獎勵我走上‘蔽’的道路。他在那篇論文上所批的‘說有易,說無難’六個字,至今成為我的座右銘。前年我在西南聯大所編的講義上冊,又承他他給予很多的指正;在本書裏,他所指正的地方大致都改了。
我又應該感謝李方桂、馮芝生(友蘭)、朱佩弦(自清)三位先生。李先生替我看了本書導言至第三章第十八節,馮先生看了第一章,朱先生看了全書,都能不吝指教。
此外,舊同學張清常張琨兩先生替我校閱原稿,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助理何善周先生替我謄正,也都是值得道謝的。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博白王力序於昆明。
第一個時期是妄的時期。我二十歲做高等小學的國文教員。地處偏僻,風氣未開,有些學生的年紀比我大,然而他們的國文(文言文)還沒有達到通順的程度。當時我在父親的書架上看見了周善培的《虛字使用法》,覺得很有趣,就拿來稍為改編,參加一些自己的意見,教給學生,我滿以為只要他們對於“虛字”會用了,國文也就可望通順,以至於雅馴了。誰知結果是大失所望。不用心的學生不必說,其中有一兩個學生絕對信仰我的教法,結果是他們的虛字用得無可指摘,然而文章變得生澀硬湊,倒反不如其他學生來得自然。由現在看來,當時我是誤解了語法的功用,以為它可以令人文章好。
第二個時期是蔽的時期。我因家貧失學十年,沒有唸中學,直到二十三歲,纔到上海入某私立大學,我的英語也是從那時候纔學的。我對於英語的語法特別感覺興趣,喜歡拿《馬氏文通》比著讀。二十五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我的論文題目就是《中國古文法》。這論文雖曾博得先師梁任公先生的好評(‘卓越千古,推倒一時’),然而由現在看來,除了死文法和活文法的分別,及詞有本性準性變性的說法頗有可取之外,其餘也就殊無足觀。當時的毛病是只知有詞不知有句;只知斤斤於詞類的區分,不知中國語法真正特徵之所在;只知從英語法裏頭找中國語法的根據,不知從世界各族語裏頭找語法的真詮。當時我儘管批判別人‘削足適屨’, ‘以英文法為楦’,其實我自己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第三個時期是疑的時期。二十六歲入巴黎大學,論文題目仍想要做中國語法。中國學院院長格拉奈先生(Granet)勸我不要做,因為這不是三五年做得出來的,而且不能像《馬氏文通》那樣做。於是我改學實驗語音學了。回國後,在清華教的是語言學,語音學和中國音韻學,也沒有功夫研究中國語法。這樣,我對於中國語法的研究乎是停止了八九年,其實我因語言學裏有語法部分的緣故,腦子裏仍舊常常考慮到中國語法上的問題。一九三六年間,我在《清華學報》上發表了一篇〈中國文法學初探〉,纔算正式回到中國語法的園地。在這一篇文章裏,我對於以前的中國語法學(連我自己在內的),表示很大的懷疑。然而當時我的破壞力雖大,建設力卻不足;批評人家的地方雖然大致不錯,而自己創立的理論卻往往陷於觀察不確。
第四個時期是悟的時期。這時期可說是從一九三七年我在《清華學報》上發表〈中國文法中的繫詞〉的時候起。我開始覺悟到空談無補於實際,語法的規律必須從客觀的語言歸納出來的,而且隨時隨地觀察還不夠,必須以一定範圍的資料為分析的根據,再隨時隨地加以補充,然後能觀其全。迄是年夏天,中日戰事起,輕裝南下,幾於無書可讀。在長沙買得《紅樓夢》一部,寢饋其中,纔看見了許多從未看見的語法事實。於是開始寫一部《中國現代語法》,凡三易稿。一九三八年秋,我在西南聯合大學擔任‘中國文法研究’,始將此稿印為講義。後來覺得仍未滿意,所以另行排比,重加修改。又相信聞一多先生的話,把它分為兩部書,一部專講規律,一部專談理論,相輔而行。至一九三九年冬,纔各完成上冊,又一九四二年夏,纔各完成下冊。現在先將專講規律的一部《中國現代語法》付印;至於專談理論的一部《中國語法理論》,希望也跟著出版。
這樣說來,我對於中國語法,是由妄而蔽,由蔽而疑,由疑而悟的。悟了,夠不夠呢?自然是不夠的。悟了,是脫離了迷津,是走上了正當的途徑,卻不是已經達到了完善的境界。中國語法學者須有兩種修養,第一是中國語史學(Chinese Philology);第二是普通語言學(general linguistics)。缺一不可。若只精於中國語史學(如所謂‘小學’),而不精於普通語言學,就只知道從古書中大事搜羅,把若干單詞按照英語的詞類區分,成為一部‘新經傳釋詞’。若只精於普通語言學,而不精於中國語史學,就只知道運用若干術語,把中國的語事實硬湊上去,成為別開生面的‘削足適屨’。即以現代語法而論,若沒有歷史的根據,也難免於穿鑿附會,所以葉斯泊生《現代漢語法》的全題是《以歷史為根據的現代英語法》(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我對於中國語史學和普通語言學都不能精,自然不敢相信我的研究是完善的。不過,十餘年研究的結果,總該讓它有一個‘問世’的機會;在識者的品評之下,試看我所謂悟者是否真悟。
在這裏,我應該首先感謝吾師趙元任先生,當年他對於我的《中國古文法》本曾給予一句褒語,這是消極地不獎勵我走上‘蔽’的道路。他在那篇論文上所批的‘說有易,說無難’六個字,至今成為我的座右銘。前年我在西南聯大所編的講義上冊,又承他他給予很多的指正;在本書裏,他所指正的地方大致都改了。
我又應該感謝李方桂、馮芝生(友蘭)、朱佩弦(自清)三位先生。李先生替我看了本書導言至第三章第十八節,馮先生看了第一章,朱先生看了全書,都能不吝指教。
此外,舊同學張清常張琨兩先生替我校閱原稿,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助理何善周先生替我謄正,也都是值得道謝的。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博白王力序於昆明。
目次
上冊
例言
朱序
自序
導言
第一章 造句法(上)
第二章 造句法(下)
第三章 語法成分
下冊
第四章 替代法和稱數法
第五章 特殊形式
第六章 歐化的語法
附錄
附錄一 語音
附錄二 文字
附錄三 標點和格式
例言
朱序
自序
導言
第一章 造句法(上)
第二章 造句法(下)
第三章 語法成分
下冊
第四章 替代法和稱數法
第五章 特殊形式
第六章 歐化的語法
附錄
附錄一 語音
附錄二 文字
附錄三 標點和格式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