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國學入門的工具書,其中每一門類,每一領域,都是當今各大學中文系或國文系所開設的課程; 每一導讀,包括該科的領域、主要的內涵、前人研究的成果、當今的現況、以及未來的開展、主要參考書等,是一部大 學中文系或國文系學生必讀的書籍;也是愛好中國學術、中國文學者,作為治學的鑰典。自修的津梁。全書共收有國學科目六十四種,類別為五大門類,每一門類,每一導讀,均請著名的學者執筆。其珍貴,在結合當前國內外漢學 或國學界的精英,集其數十年教學研究的心得,用最簡潔的文字,報導該科的內容; 其精華,在每一字每一行間,都是經驗和智慧的累積。因此該書,猶如一座漢學的寶庫,國學的萬里長城。
作者簡介
邱燮友(1931- )
福建龍巖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碩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元智大學教授。著有《童山詩集》、《白居易》、《中國歷代故事詩》、《散文結構》、《品詩吟詩》等;另注譯《新譯唐詩三百首》、《新譯千家詩》多種。
周 何(1931-2003)
江蘇鎮江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系主任、國文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及考試院考試委員等職。著有《春秋吉禮考辨》、《儒家的理想國》、《中文字根孳乳表稿》、《古禮今談》等。
田博元(1942- )
臺灣臺南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碩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華梵人文科技學院院長、元智大學文學院院長,現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院長。著有《廬山慧遠學述》、《道安研究》等;並與周何合編《國學導讀叢編》,與邱燮友、張學波、李建崑合編《國學常識精要》。
目次
國學導讀 第二冊 目次
再版序
原 序
經學概論 李振興
一、經的定義 一
二、經學的命名 三
三、經學的流變 四
四、經學的派別 七
五、經學的領域 一二
六、十三經的刻本 一九
七、詁經之作的名稱 二一
八、清代的考證學 二四
九、六經與孔子 三八
十、經的功用與價值 四四
參考書目 四八
經學史 莊雅州
一、經學史之界說 五一
二、經學史之功用 五四
三、經學史之分期 五七
四、經學史之內容 六○
五、經學史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六六
六、經學史之研究方法 七三
七、重要參考書目 八二
詩 經 張學波
一、詩經的名稱 八九
二、詩經的時代 九○
三、詩經的內容 九六
四、詩經的作法 九九
五、詩經的作者 一○三
六、詩經的價值 一一二
七、詩經的著作 一二○
八、詩經的讀法 一二四
尚 書 許錟輝
第一節 尚書的性質 一三九
第二節 尚書的名稱和釋義 一四○
第三節 尚書的編集和整理 一四三
第四節 尚書的流傳和篇目 一四六
第五節 尚書的體式 一五九
第六節 尚書的內容提要 一六一
第七節 重要參考書目提要 一七六
易 經 黃沛榮
壹、易經的內容 一八一
貳、易經的本質 一八四
參、易經的產生 一八五
肆、易傳的產生 一九一
伍、十翼的附經 一九五
陸、易經地位的提升 一九七
柒、易卦的結構與卦序 一九九
捌、周易經傳的義理 二○九
玖、易經的讀法 二一三
拾、易學參考書舉要 二一六
禮 記 周何
壹、前言 二二三
貳、禮的本質 二二五
參、禮的內涵發展 二二七
肆、禮經與禮記 二三六
伍、禮記的內容 二四九
陸、禮記的研讀價值 二五五
柒、禮記的研讀方法 二五八
捌、重要參考書目 二六八
左 傳 劉正浩
一、引言 二七一
二、春秋概述 二七四
三、左傳概述 二八四
論 語 黃俊郎
一、論語一名的由來和意義 三一三
二、論語的纂輯成書 三二二
三、論語的傳本 三三三
四、論語的篇章、內容和讀法 三四○
五、論語的重要注本和參考書目 三四六
孟 子 董金裕
一、孟子的名義 三五三
二、認識孟子這個人 三五四
三、認識孟子這本書 三六一
四、探討孟子的思想 三六七
五、欣賞孟子的文章 三九四
六、參考書目 四○○
學 庸 陳滿銘
一、學庸的名義 四○五
二、學庸的作者 四一二
三、學庸的篇章 四一七
四、學庸的內容 四二六
五、學庸與群籍 四三八
六、重要參考書目 四四五
爾 雅 謝一民
一、爾雅的作者 四五○
二、爾雅的名義 四五八
三、爾雅的內容 四六一
四、爾雅的篇卷 四六八
五、爾雅的價值 四七四
初學閱讀書目 四八三
中國史學概論 鄧元忠
壹、司馬遷與班固的紀傳體 四八六
貳、劉知幾與章學誠的史觀 四九三
參、司馬光的編年體 五○二
肆、三通的典制史 五一○
伍、傳統撰史方式二十七類 五一三
陸、通史與專史的分類舉例 五一五
參考書目 五二八
史 記 田博元
一、前言 五三一
二、史記的名稱與內容 五三三
三、史記的撰寫動機 五四○
四、史記的材料 五四四
五、史記的體例與變例 五五一
六、史記的散佚與附益 五六三
七、史記的文學特色 五六五
八、史記的研讀方法 五六九
九、重要參考書目 五七二
漢 書 李威熊
壹、漢書作者 五七五
貳、撰述漢書的動機 五八○
參、漢書體例 五八一
肆、漢書思想淵源 六○○
伍、漢書的文學藝術 六○四
陸、史記、漢書的異同 六○九
柒、對漢書的批評 六一六
捌、研讀漢書重要參考書 六一九
再版序
原 序
經學概論 李振興
一、經的定義 一
二、經學的命名 三
三、經學的流變 四
四、經學的派別 七
五、經學的領域 一二
六、十三經的刻本 一九
七、詁經之作的名稱 二一
八、清代的考證學 二四
九、六經與孔子 三八
十、經的功用與價值 四四
參考書目 四八
經學史 莊雅州
一、經學史之界說 五一
二、經學史之功用 五四
三、經學史之分期 五七
四、經學史之內容 六○
五、經學史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六六
六、經學史之研究方法 七三
七、重要參考書目 八二
詩 經 張學波
一、詩經的名稱 八九
二、詩經的時代 九○
三、詩經的內容 九六
四、詩經的作法 九九
五、詩經的作者 一○三
六、詩經的價值 一一二
七、詩經的著作 一二○
八、詩經的讀法 一二四
尚 書 許錟輝
第一節 尚書的性質 一三九
第二節 尚書的名稱和釋義 一四○
第三節 尚書的編集和整理 一四三
第四節 尚書的流傳和篇目 一四六
第五節 尚書的體式 一五九
第六節 尚書的內容提要 一六一
第七節 重要參考書目提要 一七六
易 經 黃沛榮
壹、易經的內容 一八一
貳、易經的本質 一八四
參、易經的產生 一八五
肆、易傳的產生 一九一
伍、十翼的附經 一九五
陸、易經地位的提升 一九七
柒、易卦的結構與卦序 一九九
捌、周易經傳的義理 二○九
玖、易經的讀法 二一三
拾、易學參考書舉要 二一六
禮 記 周何
壹、前言 二二三
貳、禮的本質 二二五
參、禮的內涵發展 二二七
肆、禮經與禮記 二三六
伍、禮記的內容 二四九
陸、禮記的研讀價值 二五五
柒、禮記的研讀方法 二五八
捌、重要參考書目 二六八
左 傳 劉正浩
一、引言 二七一
二、春秋概述 二七四
三、左傳概述 二八四
論 語 黃俊郎
一、論語一名的由來和意義 三一三
二、論語的纂輯成書 三二二
三、論語的傳本 三三三
四、論語的篇章、內容和讀法 三四○
五、論語的重要注本和參考書目 三四六
孟 子 董金裕
一、孟子的名義 三五三
二、認識孟子這個人 三五四
三、認識孟子這本書 三六一
四、探討孟子的思想 三六七
五、欣賞孟子的文章 三九四
六、參考書目 四○○
學 庸 陳滿銘
一、學庸的名義 四○五
二、學庸的作者 四一二
三、學庸的篇章 四一七
四、學庸的內容 四二六
五、學庸與群籍 四三八
六、重要參考書目 四四五
爾 雅 謝一民
一、爾雅的作者 四五○
二、爾雅的名義 四五八
三、爾雅的內容 四六一
四、爾雅的篇卷 四六八
五、爾雅的價值 四七四
初學閱讀書目 四八三
中國史學概論 鄧元忠
壹、司馬遷與班固的紀傳體 四八六
貳、劉知幾與章學誠的史觀 四九三
參、司馬光的編年體 五○二
肆、三通的典制史 五一○
伍、傳統撰史方式二十七類 五一三
陸、通史與專史的分類舉例 五一五
參考書目 五二八
史 記 田博元
一、前言 五三一
二、史記的名稱與內容 五三三
三、史記的撰寫動機 五四○
四、史記的材料 五四四
五、史記的體例與變例 五五一
六、史記的散佚與附益 五六三
七、史記的文學特色 五六五
八、史記的研讀方法 五六九
九、重要參考書目 五七二
漢 書 李威熊
壹、漢書作者 五七五
貳、撰述漢書的動機 五八○
參、漢書體例 五八一
肆、漢書思想淵源 六○○
伍、漢書的文學藝術 六○四
陸、史記、漢書的異同 六○九
柒、對漢書的批評 六一六
捌、研讀漢書重要參考書 六一九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