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與源:閩台傳統建築與歷史淵源(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建築意匠與歷史中國書系
ISBN13:9787112084562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作者:林從華
出版日:2006/08/02
裝訂/頁數:平裝/352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閩臺文化是指生活在閩、臺兩地人民所共同創造的,以閩方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文化,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富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閩臺傳統建築文化又是閩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傳統建築沿襲著中國傳統建築木構架為主體的建築形式,又在移民入臺相繼定居后傳人臺灣,不論是民居、宗祠、會館,還是文廟、關帝廟、媽祖廟、寺院等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築文化特徵。同時,臺灣傳統建築在吸取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移植閩南傳統建築特色中,也在尋求表現臺灣地域建築文化的特徵。 福建在漢朝建立了閩越國,建都東冶(今福州冶山),揭開了福建文明史的第一頁,三國時期,全閩第一座郡城——建安郡(今建甌)的設置,標志著漢文化已大規模傳人福建。自兩晉開始,中原漢族人民先后有四次大規模的遷徙人閩,且分布于“八閩”大地,至南宋時福建已由移民社會轉為定居社會,漢人成為福建居民的主體。其間,移民不但傳承著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同時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閩江流域等不同地域文化的撞擊與交融中,逐漸形成了福建宋明時期的“閩學”,成為中國后封建社會時期的主流思想。 明朝初期,由于政府實行“禁海”與“遷界”的消極海防政策,致使福建沿海居民被迫出海謀生,尋求發展。清初施瑯將軍實行“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臺”的政策,使通過臺灣海峽而移民的隊伍中有80%屬于福建閩南泉、漳人,成為臺灣主體的居民,這種遷徙實際上也是漢人入閩的一種重復。清政府準許閩臺兩地口岸對渡,使兩岸與海洋的聯系進一步密切,臺灣海峽間的海上貿易活動十分活躍,也因此有了海神“媽祖”的崇拜,這是閩臺海洋文化造勢的結果。福建與臺灣在歷史上都是移民社會,祖根在中州,其遷徙的過程一般以血緣和地緣進行組合。當移民擇地定居后,便建造民居以家族聚居為主,同時,更仰賴于宗教的作用以穩固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是閩臺民間信仰的基礎,無論是宗教實體、信仰對象,還是祭禱儀式、日期等都基本相同,且一脈相承,這種親緣、地緣、文緣、物緣與神緣的認同感,親和力和內聚力表明了閩臺社會、文化與歷史的淵源關係。宗教建築因信徒對神祗的崇拜而產生,不僅在宗教信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成為閩臺傳統建築的精華所在。 閩臺兩地傳統建築在繼承與發展中,逐漸形成福建傳統建築以方言為特徵的七大建築支系:即閩南建築,閩東建築,莆仙建築,閩北建築,閩中建築,閩西建築,閩西北建築等。臺灣漢族移民在與當地高山族同胞的融合中也呈現出以方言為特徵的四種建築類型:即閩南建築(有漳州與泉州建築之分)、客家建築、福州建築、潮州建築等。閩臺傳統建築聯系最為密切的屬于福建閩南建築與臺灣的閩南建築類型。以歷史和文化的視角,聯系比較的方法對閩臺傳統建築類型的實證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臺灣傳統建築的平面類型在福建閩南地區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幾乎是福建傳統建築的移植,這種歷史淵源關係取決于臺灣漢族移民中絕大多數為閩南人,早期傳統建築的營建工作多也仰賴于閩南匠師和福建的建築材料,現存的傳統建築多是這一時期所建造的。所以說,臺灣不僅在宗教信仰上源自福建,而且在宗教傳統建築的形制、風格及其營建方法上也承襲了閩南宗教建築的傳統,但表現在建築細部處理上的不同,反映了民族性與地域性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現象。 歷史上,臺灣隸屬于福建省管轄達五百五十余年,其中有二百余年處在合治時期,而建築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閩臺人民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因此,閩臺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淵源研究,將豐富和發展中國建築歷史和閩臺地方建築史,填補中國建築歷史研究的空白,也有利于發掘傳統建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對于閩臺傳統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具有史實資料收藏與研究的學術價值,對現代建築創作也有著借鑒作用。
作者簡介
林從華,福建閩清人,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4年7月進入重慶大學建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自1981年9月參加工作至今,長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福建建筑工程學校助教,福建建筑高等專科學校講師、工程師、黨支部書記,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規劃系副教授、黨總支部書記,福建工程學院城市與建筑研究所所長,福建工程學院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兼任福建省小城鎮與區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規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子課題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二項,獲得福建省教育廳科學基金和福建工程學院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各一項。發表《臺灣寺廟建筑探源》等學術論文十余篇,合著(副主編)出版《建筑師手冊》——袖珍系列工程師手冊,參與《福建省村鎮規劃標準》制定并施行。
目次
序摘要上篇 閩臺社會歷史與文化傳承第一章 福建閩越文化第二章 臺灣移民文化第三章 閩臺海洋文化上篇總結中篇 閩臺傳統建築與歷史淵源第四章 閩臺傳統建築概述第一節 閩臺傳統建築歷史發展階段第二節 閩臺傳統建築類型及基本特徵第三節 閩臺傳統建築歷史淵源第五章 閩臺傳統建築類型比較第一節 “儒家文化”的建築模式——文廟第二節 反映“佛教文化”的建築模式——寺院第三節 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築模式——媽祖廟第四節 反映“民間信仰文化”的建築模式 ——關帝廟第五節 反映“血(親)緣文化”的建築模式 ——民居、宗祠第六節 反映“地緣文化”的建築模式——會館第六章 閩臺傳統建築工匠技術第一節 福建閩南傳統建築做法與匠師 第二節 臺灣傳統建築做法與匠師 第三節 閩臺兩地傳統建築做法之比較 中篇總結下篇 閩臺傳統建築保護與利用第七章 閩臺傳統建築保護與利用圖表索引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