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定價
:NT$ 430 元
優惠價
85365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評論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闡述1950年代之後政治思潮的發展趨向,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政治思潮的理論也朝向多元分歧。而推促且貫穿這半個世紀政治思潮的發展動力有二,一是對法西斯主義獨裁與極權主義全面控制的批判與反思;二是對自由民主真實意義的重新闡釋。作者以此作為論述的基本架構,分辨政治思潮的脈絡經緯,並剖析交錯其間的各種政治觀念及爭議。內容條理分明,能讓讀者切實掌握當代政治思潮的境況,並對自由民主的問題有更深刻的瞭解。

作者簡介

學歷/
東海大學歷史系學士與研究所碩士
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政治研究所博士
劍橋大學「烏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及政治與社會學系訪問學人

現職/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兼任教授

著作/
《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
《主權國家與市民社會》
《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譯著)

本書集結了作者近幾年來探討政治思想的論文,書名為《當代政治思潮》。何謂「當代」雖有年代斷限上的爭議,文章所論者皆為一九五○年以來政治思想發展的主要趨向。政治思想的發微皆有現實政治與道德倫理的關懷,譬如二戰後,歐洲政治思想家普遍關注納粹與史達林的極權主義,以及如何建立真實的民主社會;九○年代以後,則關切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問題,本世紀初「恐怖主義」與文明衝突成為政治思辨的焦點。對於這些現實問題,政治思想家各自援引與闡釋不同的思想傳統資源進行理論的思辨,他們可能相互批判,但有時亦彼此會通,而匯聚成觀念的叢結,形成某種思想的趨向。當代政治思想家大都在學院中,獨自思索,著書立說以及授業解惑,影響所及,可能蔚為思想風潮。在學院的爭議中,為辨認彼此的認同,有時被貼上各式標籤,儼然有思想黨派之爭的樣態,舉其要者,如1970年代以後的「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爭議。但事實上,深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想家雖然表現某種思想傾向,如自由主義或共和主義的傾向,但他們不自命為某種主義立說。若非如是,他們就違背了政治思想的本務,亦即透過嚴謹的思辨,涵納各種矛盾的觀念系統,針砭其論證的偏頗與不連貫性,以此思辨之批判為導向,或者進而尋究某種規約性的原則,或者承認政治思辨僅止於反思批判,而不尋求任何普遍原則。是故,貼上某種學說主義的標籤,純係為學院論學的方便。本書作者為了方便綜述當代政治思想思潮,也以學說主義為標題,解說當代政治思想繁複的觀念及其交互關係。本書所論,由於作者所學的限制,無法涵蓋當代政治思潮的所有面相,如現代與後現代的爭議,法蘭克福學派的政治思想,以及時下流行的「全球化」之政治議題。在國內,有關這些議題的論著豐富,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亦有了解的資源。
作者在政治思想領域的研究長久以來受到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同仁們,以及政治思想學界之朋友在學術上的支持與鼓勵,在此致上謝意。作者也感謝蔡佩如小姐與李國維先生協助編排拙著。最後,三民書局編輯部對拙著提出許多修辭與編輯上寶貴的建議,在此一併致謝。本書各篇文章的論述與解釋觀點疏漏之處,尚請有識之士不吝指正。
本書許多篇章已發表於國內學術期刊與專書,經作者修改與潤飾而編輯成書。第一章,原文標題〈台灣民主理念的發展及其問題〉,曾登載於江宜樺、李強主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頁3-37;第二章原文標題〈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曾登載於《政治科學論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1997年),第8期,頁51-84;第三章原文標題〈從極權主義批判到共和民主政治—漢娜‧鄂蘭政治思想的遺產〉,曾登載於《思想》,第4期,頁177-206;第四章原文標題〈西歐民族主義起源的兩種解釋:艾禮‧坎度理與厄尼斯特‧蓋爾勒的觀點分析〉,曾登載於《問題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第38卷第5期,頁77-102;第五章原文標題〈多元與統一: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一項政治議題〉,曾登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年),第9卷第3期,頁1-46;第六章原文標題〈公民德性、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曾登載於《政治科學論叢》(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1999年),第10期,頁83-112;第七章原文標題〈自由憲政理論與政治之概念:論麥可˙歐克秀的自由思想〉,曾登載於林繼文主編之《政治制度》(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頁95-134;第八章原文標題〈基進民主理論的政治思辨〉,曾登載於《政治科學論叢》(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2005年),第23期,頁1-26;第九章原文標題〈公民身份的多重性及其民主政治的意涵〉,曾登載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臺北:巨流,2005年),第14期,頁1-35。


蔡英文 2009年6月8日
誌於南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目次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台灣民主理念的分歧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臺灣自由憲政主義發徵
第三節 臺灣的民主抗爭及其意義型態
第四節 國家主權與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之爭
第五節 政治與文化的保守意識形態
第六節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民主?

第二章 從極權主義的批判到共和民主政治: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鄂蘭政治思想的生涯
第三節 威瑪共和的虛無主義與納粹興起的機緣
第四節 對代議民主制的批判
第五節 共和主義式的民主憲政理想
第六節 結語:未竟的政治思辨旅程

第三章 當代自由主義的爭議:價值多元論與政治共識的可能性
第一節 引 論
第二節 多元主義的基本信條:價值的無通約共量性及其衝突
第三節 羅爾斯的「合理的多元主義」與「交疊性共識」的基設
第四節 雷茲對「交疊性共識」的批判
第五節 葛雷的激進多元論為立場的自由主義
第六節 結 論

第四章 當代市民社會理論:主權國家、資本主義社會與公民德行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市民社會論述的歷史:從古典到啟蒙思想運動時期
第三節 黑格爾之市民社會理論的論證主題: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互為辯證
第四節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批判
第五節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的限制──柯拉考夫斯基的評論
第六節 結 論

第五章 當代民族主義的兩種解釋
第一節 當代民族主義的議題
第二節 關於民族與民族主義的基本意義
第三節 從康德的個人道德自律到德意志浪漫主義的民族自決:坎度理的觀念史闡述
第四節 民族主義起源涉及的方法論與解釋的爭論
第五節 蓋爾勒的社會人類學的闡釋:工業化社會、啟蒙文化與民族主義
第六節 結論:一種比較的論點

第六章 普世主義的理想與政治認同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認同的兩項環節及其複雜性
第三節 解釋「認同」問題的兩項論證模式:「普世主義」的理想與「認同性政治」的現實
第四節 普世主義與區域主義的矛盾辯證
第五節 政治認同的規範性理念

第七章 自由憲政理論:麥可‧歐克秀的解釋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保守主義式的解釋
第三節 國家乃脫胎中古封建制
第四節 中古封建的兩種「法治國」與「封建領地」
第五節 現代國家的兩種形態
第六節 現代國家的法治權威與義務
第七節 現代國家的主權
第八節 國家權威與權力概念的混淆
第九節 現代國家的規範性理念
第十節 政治性之概念
第十一節 法治權威與政治概念的區分
第十二節 法治權威與政治的互為辯證
第十三節 結論:自由憲政的限制

第八章 基進民主理論
第一節 引言:憲政民主與基進民主的論旨
第二節 不依憲政法治的思辨與途徑
第三節 對人民主權的解釋
第四節 基進民主論的「去原則」與「反根基主義」
第五節 民主的不確定性
第六節 民主乃是象徵性的人民主權的虛位化
第七節 民主乃是感知性的政治
第八節 民主乃是暫時性「霸權」(「主導權」)的形塑
第九節 結 論

第九章 公民身份與權利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現代公民觀念之濫觴
第三節 國家主權與公民的觀念
第四節 法國革命時期公民觀念的轉折
第五節 公民資格與人權
第六節 公民身份的多重性與民主政治
第七節 席拉‧班赫畢的公民與民主的概念
第八節 結 論

第十章 「歐洲中心論」與我們對西方政治文化的接受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歐洲中心論」的意義與批判的論點
第三節 薩伊的「東方主義」的論旨
第四節 阿敏的「歐洲中心論」的論旨
第五節 「歐洲中心論」之批判蘊含的文化反省
第六節 結論:文化的互動與相對主義

評論 新增評論

Eliane 【2009/07/30 發表】
每次看到有關思想的書都會覺得怕怕的,感覺很枯燥,又看不懂。br不過那天看到這本當代政治思潮,感覺沒那麼艱澀,而且它從台灣政治社會開始寫起,感覺跟我們的生活比較有關係,不只是很空泛的理論介紹,還蠻推薦這本書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6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