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我國新課程改革高高舉起的一面旗幟,凱洛夫教育學的時代宣告終結了。在凱洛夫教育學思想中,沒有“課程”的概念,沒有“兒童”的地位,更沒有“教育民主”的訴求。這是文化專制主義的產物。這種“目中無人”的教育學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被蘇聯拋進歷史的垃圾堆了。然而,在我國的教育界卻依然有那么一批忠實的信徒千方百計地維護它。奇怪嗎?不奇怪。這是我國教育理論界中某些人守缺抱殘、唯我獨尊的頑固表現,歸根結底是我國社會長期以來閉關鎖國、坐井觀天的必然結果。但這是沒有出息的。我們需要尋求新的課程發展的邏輯,而這種尋求必須基于“國際視野,本土行動”的理念才能走向成功。 本書系鐘啟泉教授多年來論述教育改革特別是課程改革的自選集,展現了其學術思想之精粹。針對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的教學改革而編寫。本書所收錄的學術探討較為深入,針對性強,將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想養料。
作者簡介
鐘啟泉,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組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會長,《全球教育展望》雜志社社長、主編。主要研究領域: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學、教師教育。
目次
引言
上編 創新課程文化
1 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轉型
一、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
二、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三、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建構
四、創建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
2 課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一、建設新的編審隊伍和教科書系列
二、基于專業對話的話語系統的變革
三、實現工作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轉型
3 課程改革:挑戰與反思
一、危機引發改革,改革產生困惑
二、新課程是旨在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全成長的活動,而不是“教化”和“訓練”
三、我國的教育發展缺乏資金、人員、技術,但更缺的是思維方式的變革
四、課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的準備和配套經費的支撐
4 課程發展的回歸現象與非線性模式——檢視課程思潮的一種視角
一、從“實質訓練說”向“形式訓練說”的回歸:新形式訓練說
二、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直接體驗說
三、從“線性模式”向“非線性模式”的轉向:課程模式說
5 “學校知識”與課程標準
一、從課程社會學看“學校知識”
二、“素質價值”與課程標準
三、編制課程標準的視點
6 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一、“知識”概念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二、“學習”概念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三、“課堂文化”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7 論“學科”與“學科統整”
一、學科與科學
二、學科論的對立與“學科統整”
三、“學科統整”的源流
四、“學科統整”的實踐
8 科學素養與理科教學
一、科學素養與理科教學
二、理科課程構成:分科與綜合
三、理科教學的評價與改進
9 探究學習與理科教學
一、探究學習產生的背景與特點
二、探究學習理論的主要內涵
三、探究過程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價值
10 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
一、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當代課程改革的焦點
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定位
三、研究性學習與課程行動研究
1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質、潛力與問題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質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潛力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問題
12 綜合實踐活動:含義、價值及其誤區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含義:一種課程生成模式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智慧統整與知識統整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強勢特征與若干誤區
1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雙重課程的設計及其設計原則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下編 重建課堂教學
14 知識隱喻與教學轉型
一、從知識隱喻看知識特質
二、舞蹈說及其教學論含義
三、知識說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15 知識建構與教學創新——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及其啟示
一、從個人建構主義到社會建構主義
二、知識的社會建構與教學創新
16 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
一、教學:“溝通”與“合作”的活動
二、對話與文本:“教材”與“教學”概念的重構
三、教學規范的轉型
17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及路徑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新內涵
二、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
三、教學改革的路徑分析
18 教學活動理論的考察
一、從“行為主義”到“活動理論”
二、教學的“活動理論”的發展及其關鍵概念
三、教學的“活動理論”:實踐“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框架
19 “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
一、“批判性思維”的概念
二、對話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三、新型“教學文化”的創造
20 “學習課題”及其構成的心理學透析
一、何謂“學習課題”
二、學習課題的解決過程
21 從“合科教學”到“綜合教學”
——日本合科教學的源與流
一、日本合科教學的傳統與發展
二、綜合教學的流派
三、“綜合學習”的發展與評議
22 創新教學,決戰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與展望
一、“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教學視點的變革與研究方法的轉型
二、“有效教學”研究的假設:對話活動的機制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三、“有效教學”研究的展望:決戰課堂的召喚與教師文化的創造
23 確立科學教材觀:教材創新的根本課題
一、教材的性質及其定位
二、教材的歷史演進與兩種教材功能觀的分野
三、科學教材觀與教材創新
24 “教學評價”議
一、教學與教學評價
二、現行評價方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25 建構主義學習觀與檔案袋評價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的特質
二、教育評價觀的轉換與檔案袋評價
三、檔案袋評價與“7P模式”
26 課程人的社會責任何在
一、是非曲直誰評說
二、社會責任豈能忘
三、風物長宜放眼量
原出處一覽
上編 創新課程文化
1 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轉型
一、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
二、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三、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建構
四、創建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
2 課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一、建設新的編審隊伍和教科書系列
二、基于專業對話的話語系統的變革
三、實現工作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轉型
3 課程改革:挑戰與反思
一、危機引發改革,改革產生困惑
二、新課程是旨在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全成長的活動,而不是“教化”和“訓練”
三、我國的教育發展缺乏資金、人員、技術,但更缺的是思維方式的變革
四、課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的準備和配套經費的支撐
4 課程發展的回歸現象與非線性模式——檢視課程思潮的一種視角
一、從“實質訓練說”向“形式訓練說”的回歸:新形式訓練說
二、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直接體驗說
三、從“線性模式”向“非線性模式”的轉向:課程模式說
5 “學校知識”與課程標準
一、從課程社會學看“學校知識”
二、“素質價值”與課程標準
三、編制課程標準的視點
6 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一、“知識”概念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二、“學習”概念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三、“課堂文化”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7 論“學科”與“學科統整”
一、學科與科學
二、學科論的對立與“學科統整”
三、“學科統整”的源流
四、“學科統整”的實踐
8 科學素養與理科教學
一、科學素養與理科教學
二、理科課程構成:分科與綜合
三、理科教學的評價與改進
9 探究學習與理科教學
一、探究學習產生的背景與特點
二、探究學習理論的主要內涵
三、探究過程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價值
10 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
一、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當代課程改革的焦點
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定位
三、研究性學習與課程行動研究
1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質、潛力與問題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質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潛力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問題
12 綜合實踐活動:含義、價值及其誤區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含義:一種課程生成模式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智慧統整與知識統整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強勢特征與若干誤區
1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雙重課程的設計及其設計原則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下編 重建課堂教學
14 知識隱喻與教學轉型
一、從知識隱喻看知識特質
二、舞蹈說及其教學論含義
三、知識說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15 知識建構與教學創新——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及其啟示
一、從個人建構主義到社會建構主義
二、知識的社會建構與教學創新
16 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
一、教學:“溝通”與“合作”的活動
二、對話與文本:“教材”與“教學”概念的重構
三、教學規范的轉型
17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及路徑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新內涵
二、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
三、教學改革的路徑分析
18 教學活動理論的考察
一、從“行為主義”到“活動理論”
二、教學的“活動理論”的發展及其關鍵概念
三、教學的“活動理論”:實踐“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框架
19 “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
一、“批判性思維”的概念
二、對話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三、新型“教學文化”的創造
20 “學習課題”及其構成的心理學透析
一、何謂“學習課題”
二、學習課題的解決過程
21 從“合科教學”到“綜合教學”
——日本合科教學的源與流
一、日本合科教學的傳統與發展
二、綜合教學的流派
三、“綜合學習”的發展與評議
22 創新教學,決戰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與展望
一、“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教學視點的變革與研究方法的轉型
二、“有效教學”研究的假設:對話活動的機制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三、“有效教學”研究的展望:決戰課堂的召喚與教師文化的創造
23 確立科學教材觀:教材創新的根本課題
一、教材的性質及其定位
二、教材的歷史演進與兩種教材功能觀的分野
三、科學教材觀與教材創新
24 “教學評價”議
一、教學與教學評價
二、現行評價方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25 建構主義學習觀與檔案袋評價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的特質
二、教育評價觀的轉換與檔案袋評價
三、檔案袋評價與“7P模式”
26 課程人的社會責任何在
一、是非曲直誰評說
二、社會責任豈能忘
三、風物長宜放眼量
原出處一覽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