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149 元
定價
:NT$ 894 元優惠價
:87 折 778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對先秦至隋唐時期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對21位人物和27篇經籍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心理科學,對其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學原則和方法、道德教育、審美教育、健康養生教育、醫學教育、科技教育以及尊師重教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總結,彰顯了道家道教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獨特成就及對中國古代教育的貢獻。 正確教人,聰明做人,宇宙大智慧,生命大徹悟,盡現其中。
作者簡介
陳德安,1939年生,江蘇如皋人。1965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中國教育史專業研究生畢業。山西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史研究》常務副主編、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孔子文化全球傳播委員會顧問、臺灣中華儒學青年會顧問。主持了全國教育教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主編的《道家道教教育研究》獲教育部“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發表論文50余篇,詩作130多首,合著10余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二等獎,獲“山西省優秀教師”、“山西省研究生優秀指導教師”、“山西省師德標兵”、“山西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模范幹部”等榮譽稱號。
目次
第一編 先秦時期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先秦至秦漢之際道家思想的發展
第二章 老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的基本理論和主張
第二節 論教師
第三節 教學過程
第四節 教學原則
第五節 品德和人格教育
第三章 《文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論“道”與“無為”
第二節 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第三節 教育內容和方法
第四節 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思想
第五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節 學習思想
第四章 莊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著書立說啟迪后人
第二節 與物有宜培養真人
第三節 識道學道養神繕性
第四節 順任自然以恬養知
第五章 黃老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黃帝四經》的教育思想
第二節 《慎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 《管子》的黃老道家教育思想
第四節 《鹖冠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呂氏春秋》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 先秦黃老道家教育思想評價
第二編 兩漢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兩漢時期道家思想的發展
第二章 《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和教育目標
第二節 教學思想
第三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節 人才觀與胎教思想
第三章 《老子河上公注》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
第二節 教育內容
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五節 學習思想
第六節 養生教育思想
第四章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產生與發展
第五章 《太平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
第二節 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學思想
第四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章 《老子想爾注》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和對象
第二節 以“道”為核心的教育內容
第三節 社會教化思想
第四節 師道理論
第七章 《周易參同契》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培養“真人”的教育目的
第二節 “強己益身”的體育思想
第三節 科技教育思想
第三編 魏晉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魏晉時期道家道教思想的發展
第二章 《西升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和對象
第二節 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師道觀
第四節 教學思想
第五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節 養生教育
第三章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氣為人之本真”的修煉思想
第二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節 修行和學習方法
第四章 《赤松子中誡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和趨善去惡的善惡觀
第二節 教育內容和德才兼備的人才觀
第三節 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第五章 《列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
第二節 豁達的人生觀教育
第六章 《黃庭經》的養生教育思想
第一節 養生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養生教育的醫學基礎
第三節 養生教育范疇論
第四節 養生教育方法論
第七章 葛洪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和道教教育活動
第二節 培養“上士”的教育目的
第三節 以道為主,兼采各家的教育內容
第四節 論學習
第五節 人才觀
第六節 德育思想
第七節 教師與學生
第八節 體育
第八章 《靈寶度人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靈寶度人經》的創作者與創作時間
第二節 《靈寶度人經》出現的作用和意義
第三節 《靈寶度人經》的內容簡介
第四節 教育目的
第五節 教育對象與層次培養目標
第六節 教育內容
第七節 教育教學方法
第四編 南北朝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發展
第二章 《太上洞淵神咒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與宗教、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對象與教育目標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師與學生
第五節 教學思想
第六節 道德教育觀
第三章 《太上靈寶元陽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作用和對象
第三節 教育目的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教師與學生
第六節 教學思想和學習思想
第七節 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
第八節 教育思想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第四章 《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學習思想
第二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節 教育管理思想
第五章 《三天內解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社會背景與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作用
第三節 教育目的與對象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六節 道德教育
第七節 養生教育
第六章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對象
第三節 教育目的
第四節 道德教育的內容
第五節 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七章 寇謙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
第二節 教育內容
第三節 教學方法
第四節 其他教育思想
第八章 陸修靜的道教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對象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育方法
第九章 《洞玄靈寶五感文》的教學思想
第一節 教學內容
第二節 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節 學習的原則和方法
第十章 陶弘景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及著述
第二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教育的培養目標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教學思想
第六節 學習思想
第七節 養生教育思想
第八節 道德修養思想
第九節 教育思想的特點
第十一章 《洞真太上太霄瑯書》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學習思想
第五節 師道觀
第十二章 《黃帝陰符經》的環保教育思想
第一節 環保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環保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五編 隋唐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隋唐時期道教教育的興盛及其原因
第一節 隋唐道教教育的興盛
第二節 隋唐道教教育興盛的原因
第二章 孫思邈的醫學教育思想
第一節 醫學哲學觀點
第二節 醫師應具備的素質
第三節 醫療原則
第四節 婦人小兒專論
第五節 關於養性
第三章 潘師正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道性論與人性論
第二節 教育目的及教育過程
第三節 學習方法
第四章 隋唐時期重玄學的教育思潮
第一節 重玄學教育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重玄學教育思潮的哲學基礎
第五章 《無上內秘真藏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的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育的對象及作用
第四節 教學思想
第五節 學習思想
第六章 《本際經?付囑品》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哲學思想
第二節 師友觀
第三節 學習與環境的關係
第四節 教學觀
附:《太玄真一本際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弘道利物”的教育目標
第二節 “十二法印”的學習原則和標準
第三節 “十行法”的修習內容
第四節 教育方法
第七章 成玄英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人之“自然正性”
第二節 反對仁義禮教
第三節 理想人格
第四節 “任其自然”、“因性而治”的教育觀
第五節 論修心
第八章 李榮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道”與“人”的關係
第二節 “導之以歸虛靜”的修道原則
第三節 “順理而習、依教而行”的修道途徑
第四節 關於理世治國
第九章 王玄覽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可道”與“常道”
第二節 道與眾生的關係
第三節 論修道途徑
第十章 《道教義樞》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目的、對象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育途徑
第四節 教學思想
第五節 德育思想
第六節 對《道教義樞》教育思想的歷史評價
第十一章 司馬承禎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及著述
第二節 教育目的、教育對象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育途徑
第四節 道德教育
第五節 養生教育
第六節 教學原則和方法
第七節 司馬承禎教育思想的特點和價值
第十二章 張萬福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
第二節 教育內容
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學道之法
第五節 養生教育
第十三章 《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的德育思想
第一節 德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第二節 德育內容
第三節 德育原則和方法
第四節 學習原則和方法
第十四章 吳筠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內容
第三節 教育對象、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
第四節 學習修煉的思想
第十五章 杜光庭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功能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對象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論教學
第十六章 呂洞賓面向平民的神仙教育思想
第一節 呂洞賓其人
第二節 神仙教育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神仙教育的內容
第四節 神仙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第十七章 《無能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育原則與方法
第十八章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
第二節 教育對象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修道方法
第十九章 《太上太清天童護命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社會政治背景
第二節 教育作用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學原則及方法
後記
第一章 先秦至秦漢之際道家思想的發展
第二章 老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的基本理論和主張
第二節 論教師
第三節 教學過程
第四節 教學原則
第五節 品德和人格教育
第三章 《文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論“道”與“無為”
第二節 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第三節 教育內容和方法
第四節 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思想
第五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節 學習思想
第四章 莊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著書立說啟迪后人
第二節 與物有宜培養真人
第三節 識道學道養神繕性
第四節 順任自然以恬養知
第五章 黃老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黃帝四經》的教育思想
第二節 《慎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 《管子》的黃老道家教育思想
第四節 《鹖冠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呂氏春秋》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 先秦黃老道家教育思想評價
第二編 兩漢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兩漢時期道家思想的發展
第二章 《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和教育目標
第二節 教學思想
第三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節 人才觀與胎教思想
第三章 《老子河上公注》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
第二節 教育內容
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五節 學習思想
第六節 養生教育思想
第四章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產生與發展
第五章 《太平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
第二節 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學思想
第四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章 《老子想爾注》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和對象
第二節 以“道”為核心的教育內容
第三節 社會教化思想
第四節 師道理論
第七章 《周易參同契》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培養“真人”的教育目的
第二節 “強己益身”的體育思想
第三節 科技教育思想
第三編 魏晉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魏晉時期道家道教思想的發展
第二章 《西升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和對象
第二節 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師道觀
第四節 教學思想
第五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節 養生教育
第三章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氣為人之本真”的修煉思想
第二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節 修行和學習方法
第四章 《赤松子中誡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和趨善去惡的善惡觀
第二節 教育內容和德才兼備的人才觀
第三節 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第五章 《列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
第二節 豁達的人生觀教育
第六章 《黃庭經》的養生教育思想
第一節 養生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養生教育的醫學基礎
第三節 養生教育范疇論
第四節 養生教育方法論
第七章 葛洪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和道教教育活動
第二節 培養“上士”的教育目的
第三節 以道為主,兼采各家的教育內容
第四節 論學習
第五節 人才觀
第六節 德育思想
第七節 教師與學生
第八節 體育
第八章 《靈寶度人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靈寶度人經》的創作者與創作時間
第二節 《靈寶度人經》出現的作用和意義
第三節 《靈寶度人經》的內容簡介
第四節 教育目的
第五節 教育對象與層次培養目標
第六節 教育內容
第七節 教育教學方法
第四編 南北朝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發展
第二章 《太上洞淵神咒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與宗教、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對象與教育目標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師與學生
第五節 教學思想
第六節 道德教育觀
第三章 《太上靈寶元陽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作用和對象
第三節 教育目的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教師與學生
第六節 教學思想和學習思想
第七節 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
第八節 教育思想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第四章 《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學習思想
第二節 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節 教育管理思想
第五章 《三天內解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社會背景與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作用
第三節 教育目的與對象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六節 道德教育
第七節 養生教育
第六章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對象
第三節 教育目的
第四節 道德教育的內容
第五節 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七章 寇謙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
第二節 教育內容
第三節 教學方法
第四節 其他教育思想
第八章 陸修靜的道教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對象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育方法
第九章 《洞玄靈寶五感文》的教學思想
第一節 教學內容
第二節 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節 學習的原則和方法
第十章 陶弘景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及著述
第二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教育的培養目標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教學思想
第六節 學習思想
第七節 養生教育思想
第八節 道德修養思想
第九節 教育思想的特點
第十一章 《洞真太上太霄瑯書》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學習思想
第五節 師道觀
第十二章 《黃帝陰符經》的環保教育思想
第一節 環保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環保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五編 隋唐時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隋唐時期道教教育的興盛及其原因
第一節 隋唐道教教育的興盛
第二節 隋唐道教教育興盛的原因
第二章 孫思邈的醫學教育思想
第一節 醫學哲學觀點
第二節 醫師應具備的素質
第三節 醫療原則
第四節 婦人小兒專論
第五節 關於養性
第三章 潘師正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道性論與人性論
第二節 教育目的及教育過程
第三節 學習方法
第四章 隋唐時期重玄學的教育思潮
第一節 重玄學教育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重玄學教育思潮的哲學基礎
第五章 《無上內秘真藏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的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育的對象及作用
第四節 教學思想
第五節 學習思想
第六章 《本際經?付囑品》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哲學思想
第二節 師友觀
第三節 學習與環境的關係
第四節 教學觀
附:《太玄真一本際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弘道利物”的教育目標
第二節 “十二法印”的學習原則和標準
第三節 “十行法”的修習內容
第四節 教育方法
第七章 成玄英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人之“自然正性”
第二節 反對仁義禮教
第三節 理想人格
第四節 “任其自然”、“因性而治”的教育觀
第五節 論修心
第八章 李榮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道”與“人”的關係
第二節 “導之以歸虛靜”的修道原則
第三節 “順理而習、依教而行”的修道途徑
第四節 關於理世治國
第九章 王玄覽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可道”與“常道”
第二節 道與眾生的關係
第三節 論修道途徑
第十章 《道教義樞》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目的、對象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育途徑
第四節 教學思想
第五節 德育思想
第六節 對《道教義樞》教育思想的歷史評價
第十一章 司馬承禎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及著述
第二節 教育目的、教育對象和培養目標
第三節 教育途徑
第四節 道德教育
第五節 養生教育
第六節 教學原則和方法
第七節 司馬承禎教育思想的特點和價值
第十二章 張萬福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作用
第二節 教育內容
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學道之法
第五節 養生教育
第十三章 《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的德育思想
第一節 德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第二節 德育內容
第三節 德育原則和方法
第四節 學習原則和方法
第十四章 吳筠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內容
第三節 教育對象、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
第四節 學習修煉的思想
第十五章 杜光庭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功能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對象
第四節 教育內容
第五節 論教學
第十六章 呂洞賓面向平民的神仙教育思想
第一節 呂洞賓其人
第二節 神仙教育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神仙教育的內容
第四節 神仙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第十七章 《無能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教育目的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育原則與方法
第十八章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教育目的
第二節 教育對象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修道方法
第十九章 《太上太清天童護命妙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社會政治背景
第二節 教育作用
第三節 教育內容
第四節 教學原則及方法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