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全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完成,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問者涉及現實生活中的煩惱等諸多話題,答者所答並非一個既定答案,而是一種思維的打開,顯示出禪者的應機與如實,也顯現出觀照一切的禪者智慧。
作者簡介
林谷芳: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六歲,有感于死生。高一見書中有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
四十年間,于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禪門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禪為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所作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妝點”之病。
孫小寧:1970年生,文化記者,現供職于北京晚報。從事文化報導十幾年,喜歡讀書也讀人,愿意發現并挖掘社會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1997年介紹林谷芳先生音樂人文著作《諦觀有情——中國音樂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陸出版,2003年出版林谷芳先生訪談錄《十年去來——一個臺灣人眼中的大陸》。
六歲,有感于死生。高一見書中有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
四十年間,于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禪門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禪為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所作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妝點”之病。
孫小寧:1970年生,文化記者,現供職于北京晚報。從事文化報導十幾年,喜歡讀書也讀人,愿意發現并挖掘社會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1997年介紹林谷芳先生音樂人文著作《諦觀有情——中國音樂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陸出版,2003年出版林谷芳先生訪談錄《十年去來——一個臺灣人眼中的大陸》。
目次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我生
人際
一、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二、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溺最好
三、孤獨是一種美感
四、整個社會都談人際,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
友誼
一、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惡意
二、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三、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四、別人的成就是說食不飽
財富
一、有應對才有意義,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四、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沒有生命智慧
五、簡單地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里
六、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命運
一、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二、人生四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于藝、志于道
三、算命與看星相,謙卑還是褻瀆?
四、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
加減的世界
一、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二、禪者如何做減法
三、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超越慣性
一、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三、當“健康”變成流行
資訊社會
一、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二、網絡虛擬世界: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三、因為網絡,我們面臨另一種失序
四、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五、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愛
愛情
一、沒有誰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遺憾?照樣有遺憾
三、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真正懂了為何又難投入?
四、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二、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種?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五、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二、年輕時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旅行如果沒有跟生命相應,所寫的文字就是一種職業書寫
藝術
一、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麼?
二、藝術和人格為什麼不完全統一
三、當代藝術呈現了生命的困境,之后呢?
四、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一個東西還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里去?
五、藝術如果可以做不同詮釋,就意味著沒有判準
六、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麼態度?
七、永恆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麼?
美與歲月
一、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二、不服老與臨老人花叢
三、女人如何在歲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學佛?
二、我不確定這件事,為什麼要信它?
三、我們可以把佛教當科學嗎?
四、曉得終點在哪里,才會選擇怎麼活
五、死若烏有,生又何歡?
六、好死不如賴活著?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檢驗?
三、修行是否意味著對惡退讓?
四、修行與日常生活會矛盾嗎?
五、修行的實證緣自生命的另一套觀念
六、有人說這是末法時代,我們怎麼辦?
附錄
且按這臺榨汁機
手掌上的修行——關於生命困境的一場對話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我生
人際
一、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二、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溺最好
三、孤獨是一種美感
四、整個社會都談人際,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
友誼
一、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惡意
二、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三、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四、別人的成就是說食不飽
財富
一、有應對才有意義,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四、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沒有生命智慧
五、簡單地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里
六、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命運
一、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二、人生四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于藝、志于道
三、算命與看星相,謙卑還是褻瀆?
四、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
加減的世界
一、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二、禪者如何做減法
三、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超越慣性
一、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三、當“健康”變成流行
資訊社會
一、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二、網絡虛擬世界: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三、因為網絡,我們面臨另一種失序
四、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五、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愛
愛情
一、沒有誰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遺憾?照樣有遺憾
三、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真正懂了為何又難投入?
四、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二、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種?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五、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二、年輕時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旅行如果沒有跟生命相應,所寫的文字就是一種職業書寫
藝術
一、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麼?
二、藝術和人格為什麼不完全統一
三、當代藝術呈現了生命的困境,之后呢?
四、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一個東西還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里去?
五、藝術如果可以做不同詮釋,就意味著沒有判準
六、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麼態度?
七、永恆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麼?
美與歲月
一、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二、不服老與臨老人花叢
三、女人如何在歲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學佛?
二、我不確定這件事,為什麼要信它?
三、我們可以把佛教當科學嗎?
四、曉得終點在哪里,才會選擇怎麼活
五、死若烏有,生又何歡?
六、好死不如賴活著?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檢驗?
三、修行是否意味著對惡退讓?
四、修行與日常生活會矛盾嗎?
五、修行的實證緣自生命的另一套觀念
六、有人說這是末法時代,我們怎麼辦?
附錄
且按這臺榨汁機
手掌上的修行——關於生命困境的一場對話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