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領取雙11折扣優惠
聖人體無:劉邵、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與聖人觀研究
滿額折

聖人體無:劉邵、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與聖人觀研究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文所謂的「本體思想」,是指探究天地萬事萬物產生、存在、發展變化之根本原因或根本依據的思想。同時,本文擬從道家本體思想重視「無名」特性的視角,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特定文本重新進行解讀,以討論曹魏正始時期劉卲、何晏、王弼等人的本體思想。並擬透過探討正始玄學之本體思想的內涵,檢視在這些思想中的聖人觀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最後更試圖指出,他們的本體思想和聖人觀,對於正始玄學的形成、發展,以及對當時或稍後士族社會、政治行為之若干特點的產生,應是有其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的。本文擬以下列的章節安排,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 本文第一章,擬憑藉若干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討論在戰國以降、曹魏之前,道家具有「無名」特性之本體思想的淵源與發展,以及在同一段期間的聖人觀之演變,以為劉卲、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和聖人觀溯源。不過,由於正始玄學中的聖人主要是指孔子,因此本章所討論的聖人觀基本上是以儒家為主的。而在本章結束前,也擬對在漢末魏初之所以會出現具有道家色彩的儒家聖人觀的原因,作一闡論。 在第二章裡擬分三個部份探討劉卲《人物志》中的本體思想與聖人觀,並嘗試以討論出的結論為基礎,重新審視《人物志》在魏晉玄學發展史上的定位。 第一節,擬先透過討論與劉卲相關的歷史紀錄,檢視孔才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對哪些議題產生過影響,並且藉由觀察、評估其影響的程度,以及時人或後人對劉卲的評價,了解其著作和學術思想之特點,以作為進一步研究其人、其思想的預備工作。 第二節,擬討論《人物志》中的人材形成原理、作為本體的「道」,以及基於「道」而成立的最重要的人才特質,也就是衡量其他一切人才特質的首要標準,即所謂的「中庸之德」。而本文在探討這些觀念時,擬先揭示這些觀念在《人物志》中所展現出的特點,並藉由這些特點找出其思想史的淵源,以了解劉卲用以建構前述諸觀念所利用的思想元素是出自何處的。同時還將討論孔才是如何透過重新詮釋這些思想元素、並賦予它們新的意涵,以建構出帶有其自身的前述諸觀念的。 第三節,擬討論在《人物志》中具體呈現作為本體的「道」,或者說具備了「中庸之德」的聖人,其內、外在的形象應該帶有哪些特點。而由於《人物志》是一部紀錄、辨識、品評各種人才的著作,因此作為衡量一切人才基礎的聖人該如何辨識,與聖人是否有存在於這個現實世界的可能性,就成為整部書實用性成立的關鍵了。本章擬透過探討《人物志》中聖人形象的特點,以及書中所暗示的、可能的成聖之道,來解釋這兩個問題。 在第三章裡擬分三個部份,討論何晏的本體思想,以及以其本體思想為基礎所建立的聖人觀。 第一節,將先透過討論與何晏有關的史料,審視平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哪些議題產生過影響,並且藉著觀察、評估其影響的程度,以及那時或之後的人對何晏的評價,了解其著作和學術思想之特點,以為進一步研究其人、其思想的作準備。 第二節,將藉著檢視目前可以見到的何晏著作,討論其思想中作為使萬事萬物成立的本體─「道」,以及作為事物特性的「德」等概念的含義。並且透過探討其本體思想如何解釋本體使事物成立這樣的問題,了解在其本體思想體系中「道」與「德」的關係。而由於眾所週知的,平叔使用了《老子》等道家經典的觀念討論儒家經典,因此本節也擬探討何晏如何藉由自身的重新詮釋,調和儒、道之間思想的矛盾,以建構出帶有其獨自特色的本體思想體系。 第三節,擬透過審視目前可以見到的何晏著作,以及前一部份所討論出的結論,嘗試進一步觀察平叔本體思想中的聖人觀,具有哪些特點。 第四章也擬分三個部份,討論王弼的本體思想,以及以其本體思想為基礎所建立的聖人觀。 第一節,擬先藉由討論和王弼相關的紀錄,觀察輔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對哪些議題產生過影響,並且透過審視、評估其影響的程度,以及時人或後人對王弼的評價,了解其著作與學術思想之特點,以為進一步研究其人、其思想作準備。 第二節,擬藉由討論諸如王弼的《老子注》、《周易注》等著作,探討其思想中作為使萬事萬物成立的本體─「道」的含義,並透過討論其本體思想如何解釋本體使事物成立這樣的問題,了解在其本體思想中本體與事物的關係。 而由於眾所週知的,輔嗣和何晏一樣,都使用了諸如《老子》等道家經典中的觀念討論儒家經典,因此本章也擬探討王弼如何藉由自身的重新詮釋,調和儒、道之間的思想矛盾,以建構出帶有其獨自特色的本體思想體系。不過湯用彤已經指出,輔嗣思想會合儒、道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其聖人觀念。而王弼思想中的聖人觀念中儒、道思想衝突較為顯著的問題之所在,就是關於「儒教之禮樂」的部份。因此本章的第三節,便擬透過檢視輔嗣的著作,以及前一部份所討論出的結論,嘗試進一步觀察王弼本體思想中的聖人觀,具有哪些特點。在這一節中,除了解釋「成聖之道」、「聖人形象論」等問題之外,並且將特別探討輔嗣如何融會儒、道思想,使得他不但可以充份利用道家的思想解釋儒家的觀念,同時又可以不失儒者矩矱地尊孔抑老,即:提倡仁義禮敬等儒家德行、並主張以之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換句話說,就是探討在王弼的思想中,聖人是如何進行「無為之治」的問題。 第五章,則擬以前面幾章的結論為基礎,回到歷史上略為觀察:在何、王玄學的本體思想與聖人觀盛行於曹魏末年和西晉之後,對當時哪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可能發生過影響力,以及可能促成了哪些士族社會、政治行為特點的產生,乃至於前述特點對那時政局的發展所造成的衝擊。本章並且試圖指出:在東晉,即使還存在著其它幾派玄學思想(如竹林玄學、郭象玄學、張湛玄學等)、甚至連佛教也開始流行,但是似乎依然可以看到某些源自何、王玄學的特點,持續地在學術思想、社會與政治等方面,發揮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