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醫火神派探討(第2版)》共分6個章節,主要對鄭欽安的學術思想進行了深入探討,歸納了火神派的主要學術觀點。具體內容包括火神派源流概述、鄭欽安學術思想探討、火神派研究的現代意義、附子用法綜述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作者簡介
張存悌,1947年生。1982年畢業于遼寧中醫藥大學.曾任該校附屬三院內科主任,在美國行醫二年。學者型中醫,治病以救人,著書以濟世。擅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患者多有口碑。近年鉆研火神派頗多創建,著有本書和《中醫火神派醫案全解》。另外著有《欣賞中醫》、《品讀名醫》、《湯頭歌訣應用新解》等書十幾部。
目次
第一章 火神派源流概述
第一節 火神派釋義
一、火神派的學術思想
二、火神派的宗師和傳人
三、火神派的著作
第二節 火神派的歷史淵源
一、理論淵源
二、時代背景
三、地域因素
四、歷代醫家的影響
第三節 關於火神派的評價和發掘
第二章 鄭欽安學術思想探討
第一節 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一、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二、陰陽兩綱,各有實據
三、陰陽辨訣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注重陽氣,腎陽為本
一、陽統乎陰,陽主陰從
二、腎陽為本,人身賴之
三、前人有關重陽觀點
四、雖重陽氣,亦論陰虛
第三節 首重扶陽,擅用姜附
一、首重扶陽,元氣為本
二、擅用姜附,獨樹一幟
三、陽藥運行,須知反應
四、常用扶陽方藥舉隅
五、經方法度與經典火神派
六、堅持辨證,絕非濫用
第四節 詳辨陰證,多有創見
一、詳辨陰證,揭示“真機”
二、真氣上浮,須識陰火
三、虛陽外越,多有創見
四、陽虛欲脫,當識危候
第五節 失血諸癥,多屬陽虛
一、陽虛居多,十居八九
二、陽虛失血,陰象為據
三、月經諸癥,須識陽虛
四、針砭時弊,駁斥舊說
五、醫案例舉
第六節 勘破陰霾,獨辨陰火
一、辨認陰火,必現陰象
二、不囿市習,創立新說
三、內傷發熱,獨具只眼
四、醫案例舉
第七節 陰盛陽衰的病勢觀
第八節 火神派是第八個醫學流派
一、火神派學術思想總結
二、火神派與傷寒派的對比
三、火神派與溫補派的對比
四、火神派是第八個醫學流派
五、有關火神派爭議的看法
附:鄭欽安醫論選讀
一、真陽論
二、元陰元陽論
三、論陽虛
四、論陰虛
五、論附子
六、論四逆湯(一)
七、論四逆湯(二)
八、失血破疑說
九、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辨解
十、辨認陰盛陽衰及陽脫病情
十一、鄭欽安論醫箴言
第三章 火神派研究的現代意義
第一節 現代疾病的基本態勢
第二節 導致陰盛陽衰態勢的原因
一、傷于寒者仍多
二、中醫西化的影響
三、濫用苦寒
四、不求經旨,不辨陰陽
五、過度勞倦,煩勞傷陽
六、房勞傷腎
七、睡眠不足,陽氣受損
八、濫用抗生素、激素
九、慢性病多發,陽虛者居多
第三節 發揚火神派的其他理由
一、中醫治療急症的需要
二、治病層面問題的思考
第四章 火神派醫家介紹
第一節 吳佩衡
一、精辨寒熱,十六字訣
二、推重陽氣,擅用附子
三、從陰證論治出血和麻疹
四、崇尚經方,擅用峻藥
五、常用方藥經驗
第二節 范中林
一、病有萬端,但扶真元
二、善用姜附,經驗嫻熟
三、重視舌診,辨識陰證
四、“口內少實火”論
五、陰證失血,不避辛熱
六、常用方藥經驗
第三節 祝味菊
一、治人為本,扶陽為重
二、擅用附子,配伍獨特
三、擅治傷寒,獨樹一幟
附:關於祝味菊是否火神派的爭議
第四節 唐步祺
一、服膺鄭氏,闡釋其說
二、常用方藥經驗
第五節 盧崇漢
一、扶陽理念
二、常用方藥經驗
第六節 李可
一、推重陽氣,立命之本
二、善辨陰證,多有卓見
三、重用附子,擅治危癥
四、減毒措施,萬無一失
五、常用方藥經驗
第七節 補曉嵐
一、扶陽固正,擅用姜附
二、補一大藥,獨具特色
附:其他擅用附子醫家
第五章 附子用法綜述
第一節 古代醫家論述
一、仲景為擅用附子第一人
二、附子配伍的發展
三、歷代醫家論附子
第二節 應用指征
第三節 劑量與煎法
一、劑量
二、煎法
第四節 關於毒性問題
一、古人早有認識
二、怎樣避免附子中毒
三、附子“五禁”和藥后“三問”
四、附子中毒解救方法
五、半夏、附子同用的問題
第五節 近現代醫家應用經驗
第六章 編著者體會和驗案
第一節 體會
一、理論適用,臨床有效
二、附子運用的三A原則
三、先要打好傷寒基礎
四、不要偏執僵化
第二節 治驗病例
一、頭面五官病癥
二、心肺諸癥
三、脘腹雜病
四、腸道疾患
五、血證
六、其他雜癥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附記
第一節 火神派釋義
一、火神派的學術思想
二、火神派的宗師和傳人
三、火神派的著作
第二節 火神派的歷史淵源
一、理論淵源
二、時代背景
三、地域因素
四、歷代醫家的影響
第三節 關於火神派的評價和發掘
第二章 鄭欽安學術思想探討
第一節 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一、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二、陰陽兩綱,各有實據
三、陰陽辨訣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注重陽氣,腎陽為本
一、陽統乎陰,陽主陰從
二、腎陽為本,人身賴之
三、前人有關重陽觀點
四、雖重陽氣,亦論陰虛
第三節 首重扶陽,擅用姜附
一、首重扶陽,元氣為本
二、擅用姜附,獨樹一幟
三、陽藥運行,須知反應
四、常用扶陽方藥舉隅
五、經方法度與經典火神派
六、堅持辨證,絕非濫用
第四節 詳辨陰證,多有創見
一、詳辨陰證,揭示“真機”
二、真氣上浮,須識陰火
三、虛陽外越,多有創見
四、陽虛欲脫,當識危候
第五節 失血諸癥,多屬陽虛
一、陽虛居多,十居八九
二、陽虛失血,陰象為據
三、月經諸癥,須識陽虛
四、針砭時弊,駁斥舊說
五、醫案例舉
第六節 勘破陰霾,獨辨陰火
一、辨認陰火,必現陰象
二、不囿市習,創立新說
三、內傷發熱,獨具只眼
四、醫案例舉
第七節 陰盛陽衰的病勢觀
第八節 火神派是第八個醫學流派
一、火神派學術思想總結
二、火神派與傷寒派的對比
三、火神派與溫補派的對比
四、火神派是第八個醫學流派
五、有關火神派爭議的看法
附:鄭欽安醫論選讀
一、真陽論
二、元陰元陽論
三、論陽虛
四、論陰虛
五、論附子
六、論四逆湯(一)
七、論四逆湯(二)
八、失血破疑說
九、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辨解
十、辨認陰盛陽衰及陽脫病情
十一、鄭欽安論醫箴言
第三章 火神派研究的現代意義
第一節 現代疾病的基本態勢
第二節 導致陰盛陽衰態勢的原因
一、傷于寒者仍多
二、中醫西化的影響
三、濫用苦寒
四、不求經旨,不辨陰陽
五、過度勞倦,煩勞傷陽
六、房勞傷腎
七、睡眠不足,陽氣受損
八、濫用抗生素、激素
九、慢性病多發,陽虛者居多
第三節 發揚火神派的其他理由
一、中醫治療急症的需要
二、治病層面問題的思考
第四章 火神派醫家介紹
第一節 吳佩衡
一、精辨寒熱,十六字訣
二、推重陽氣,擅用附子
三、從陰證論治出血和麻疹
四、崇尚經方,擅用峻藥
五、常用方藥經驗
第二節 范中林
一、病有萬端,但扶真元
二、善用姜附,經驗嫻熟
三、重視舌診,辨識陰證
四、“口內少實火”論
五、陰證失血,不避辛熱
六、常用方藥經驗
第三節 祝味菊
一、治人為本,扶陽為重
二、擅用附子,配伍獨特
三、擅治傷寒,獨樹一幟
附:關於祝味菊是否火神派的爭議
第四節 唐步祺
一、服膺鄭氏,闡釋其說
二、常用方藥經驗
第五節 盧崇漢
一、扶陽理念
二、常用方藥經驗
第六節 李可
一、推重陽氣,立命之本
二、善辨陰證,多有卓見
三、重用附子,擅治危癥
四、減毒措施,萬無一失
五、常用方藥經驗
第七節 補曉嵐
一、扶陽固正,擅用姜附
二、補一大藥,獨具特色
附:其他擅用附子醫家
第五章 附子用法綜述
第一節 古代醫家論述
一、仲景為擅用附子第一人
二、附子配伍的發展
三、歷代醫家論附子
第二節 應用指征
第三節 劑量與煎法
一、劑量
二、煎法
第四節 關於毒性問題
一、古人早有認識
二、怎樣避免附子中毒
三、附子“五禁”和藥后“三問”
四、附子中毒解救方法
五、半夏、附子同用的問題
第五節 近現代醫家應用經驗
第六章 編著者體會和驗案
第一節 體會
一、理論適用,臨床有效
二、附子運用的三A原則
三、先要打好傷寒基礎
四、不要偏執僵化
第二節 治驗病例
一、頭面五官病癥
二、心肺諸癥
三、脘腹雜病
四、腸道疾患
五、血證
六、其他雜癥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附記
主題書展
更多
相關商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