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滿額折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新譯王安石文選(二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0 元
優惠價
85247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套書優惠】
8512890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評論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王安石是一位勇於改革的政治家,他兼長經術之學與文章之學,且能實際付諸經世濟民的政治實踐,是北宋「士大夫之學」的典型體現。其為文取法韓愈,參酌韓非、墨子而自成一家,風格雄健簡練,嚴整勁峭,邏輯周密,敘議並鎔,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本書精選王安石政論、書信、序跋、記敘、小品等十餘類文章六十餘篇,深入解題、注釋、語譯,能讓讀者輕鬆認識這位有魄力、有骨格的一代巨儒。

作者簡介

 沈松勤,1957年生於浙江省長興縣,文學博士。現任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近十年來,先后承擔國家和浙江省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基金”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被評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主要專著有《北宋文人與黨爭》、《南宋文人與黨爭》、《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等,合著有《張先集編年校注》、《詞家之冠-_周邦彥傳》、《唐詩研究》、《唐宋詞匯評》等。

王安石(西元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仁宗慶曆二年(西元一○四二年)進士。應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今屬浙江寧波)、通判舒州(今安徽安慶),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今屬江蘇省),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西元一○五八年),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遷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西元一○六七年),出知江寧府(今屬江蘇南京),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西元一○六九年),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次年,復相。復相後,變法派的內訌,同僚呂惠卿的背叛,兒子王雱的病逝,使王安石陷入極度苦悶和孤立之境,不得不於熙寧九年再度辭相,以鎮南郡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鍾山。元豐元年(西元一○七八年),封舒國公,後改封荊國公。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八六年)卒,享年六十六,贈太傅,哲宗紹聖中,謚文。

王安石的時代,是社會衝突日趨激烈的時代,也是士大夫渴望通變救弊、更張法制的思潮日趨高漲的時代。宋太祖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取政權後,有鑒於唐末五代方鎮割據、兵革不息、蒼生不寧的教訓,收兵權和地方政權、財權悉歸中央,建立了一個高度一統的中央集權,這使得百姓消除了長年戰火之苦,安居樂業,努力從事生產。但是隨著這一集權制度的運作,各種社會衝突也隨之而生。冗兵、冗官、冗費之弊日趨突出,積貧積弱的窘況日漸嚴重。這種局面不斷加深了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們的不安與憂慮,也激發起通變救弊、更張法制的思潮。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便是在這種思潮推動下的具體實踐。

王安石的時代,是儒學中興和義理之學盛行的時代。北宋是繼漢代以後的第二次儒學復興,但是北宋儒學具有了有別於漢唐儒學的特徵。北宋儒學的中興,始於仁宗慶曆年間(西元一○四一~一○四八年)。慶曆年間的儒者跨越了漢唐儒者拘守儒家經典的章句注疏之域,自出議論,發明儒典精義,義理之學開始盛行。他們倡導義理之學的目的,則在於經世致用,即如洛學領袖程頤所言:「語學而及政,論政而及禮、樂、兵刑之學,庶幾善學者。」(《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論學篇〉)朔學的劉安世還認為:「學問必見用乃可貴,不然,即腐儒爾。」(《元城語錄》卷下)發明儒典精義,注重實用功能的經世之學,又成了士大夫入世的理論基礎,與他們的參政意識相輔相成,相互激發。

王安石的時代,又是知識分子的主體特徵和社會角色產生新變的時代。北宋知識分子有一個與漢唐士人不同的特徵,那就是融參政主體、學術主體和文學主體三位於一體,一般來說,其知識結構遠比漢唐士人淵博融貫,格局宏大。清人陸心源在〈臨川集書後〉中指出:

三代而下,有經濟之學,有經術之學,有文學之學,得其一皆可以為儒。意之所偏喜,力之所偏注,時之所偏重,甚至互相非笑,蓋學之不明也久矣。自漢至宋千有餘年,能合經濟、經術、文章而一 之者,荊國王文公(安石)其一焉。(《儀顧堂集》卷一)

稱譽王安石兼長經術之學與文章之學而又施諸經世濟民的政治實踐。其實,這也是北宋知識分子所普遍具有的。在他們當中,大都既是參政的官僚,又是振興儒學的學者和繁榮文學的文士。政治家、學術家和文學家,有機構成了當時的「士大夫之學」。 在這個時代潮流中,王安石主導時勢,在他的身上,典型地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和特徵。

王安石是一位勇於變革的政治家。仁宗嘉祐年間,他多次上書,條陳時弊,並就北宋社會政治全局性的問題,提出了系統的改革意見和措施。神宗熙寧初年當政後,便創立置制三司條例司,議行均輸、青苗、市易、免役、保甲等新法;同時,整頓學校,改革考試制度,使培養和選拔的人才適應新法的需要。這就是著名的熙寧變法。

不過,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並沒有成功,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其失敗的原因既來自司馬光等「老成」之人的竭力反對,又來自王安石自身的聽言不廣,擇吏不精,但關鍵更在於「變之不得其中」。朱熹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接著又論熙寧變法:「亦是當苟且廢弛之餘,欲振而起之,但變之不得其中耳。」(《朱子語類》卷一二八)所謂「一切收了」,就是指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而「變之不得其中」,則又指中央集權帶來的種種弊端,王安石沒有做到標本兼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產生弊端的本源──中央集權。他以經濟立法的方式,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用以抑制「阡陌閭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而與「人主」爭利的經濟行為(〈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使整個社會財富成為國家的「專利」,由中央統一支配,嚴格控制;也即是在宋初以來「一切收了」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從而束縛了地方財政的手腳,使之處於支絀無措的境況,反過來又削弱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活力。

熙寧變法以理財為中心,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體現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然而,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在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基礎之上的,故對造成弊端的中央集權不願改,也不能改。因此,王安石雖然在「苟且廢弛之餘,欲振而起之」,發動了大規模的變法運動,展示出果敢進取的政治風采和堅毅不撓的政治素質,但在實踐中,不可能真正達到救弊振衰的目的,也命中注定了熙寧變法的失敗。而王安石的變革思想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託古改制;託古改制則又是其學術思想的一大表現形式。

嘉祐中,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指出: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 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把「今之失」歸咎於「不法先王之政」,意即沒有利用儒家經典,進行改易更革,通變救弊。熙寧執政後,王安石便將「法先王之政」落實到變法實踐中。他在〈上五事劄子〉中稱新法「可謂師古」,如「免役之法,出於《周官》」,「保甲之法,起於三代丘甲」,「市易之法,起於周之司市」。又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新經周禮義〉按語曰:

熙寧中,介甫自為《周官義》十餘萬言。……以其書理財者居半,愛之,如行青苗之類,皆稽焉。所以自釋其義者,蓋以其所創新法盡傳著之。

《周官》即《周禮》。《周禮新義》和《詩新義》、《書新義》合稱《三經新義》,是表現王安石學術思想的重要著作。始撰於熙寧六年,成書於熙寧八年,旋即播諸學官,成為官學,「用其說者入官,不用其說者黜落,於是天下靡然雷同,不敢可否。」(《東都事略》卷一○五〈崔鶠傳〉)

王安石既是一位勇於變革的政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學術家。在北宋諸學派中,他創立了「新學」,世稱「荊公新學」。而「荊公新學」與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變革實踐互為表裡,其代表作《三經新義》於熙寧八年之後,又作為改詩賦取士為以經義策論取士的教科書,成了當時的一種顯學。

與此同時,王安石又是北宋文壇、詩壇上的一位大家。其詩歌創作與蘇軾、黃庭堅和陸游齊名,散文創作則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的行列。而王安石的詩文創作往往出之於政治變革家的眼光和論調,熙寧以前創作的〈兼并〉、〈發廩〉、〈省兵〉、〈收鹽〉等一系列政治詩歌,便表達了作者通變救弊的熱望。在散文創作上,王安石又明確提出了「治教政令,聖人之所謂文」的命題(〈與祖擇之書〉),主張以文學之文緣飾治道,使文學「務有補於當世」;在他看來,「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上人書〉)。如果「辭弗顧於理,理弗顧於事,以襞積故實為有學,以雕繪語句為精新,譬之擷奇花之英,積而玩之,雖光華馨采,鮮縟可愛,求其根柢濟用,則蔑如也」(〈上邵學士書〉)。「辭」即文,「理」即道。在文與道的關係上,主張兩不偏廢,但更加強調道的作用;強調道的作用,就是為了「求其根柢濟用」,則又與王安石在學術上認為聖人之學「在於安危治亂,不在章句名數」(〈答姚辟書〉),亦即「通經致用」相一致。因此,其散文創作不僅強調「務為有補於世」的政治功能和社會效果,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荊公新學」。而這正是融政治家、學術家和文學家三位一體的時代特徵,在王安石身上的典型體現。

王安石的散文,多為有關政令教化和表述經世之學的作品,其中政論、書札、序跋、記敘和小品等,尤為突出。

政論文大都體現了作者的變革思想,直接為變法服務,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洋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針對北宋王朝面臨的內外衝突和危機,系統地提出了陶冶人才、更治法度的政治主張,是最早展示王安石變法思想的宏篇巨構。〈上時政疏〉則在分析前代的政治事件中,歸納出歷史教訓,建議仁宗正視宋廷的政治危機,更革「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的積習,及早實現「眾建賢才」、「大明法度」的方略。應神宗詢問而作的〈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在回顧了北宋建國百年的歷史狀況後,著重剖析了「累世因循末俗」,指出在表面承平的局勢之下所隱伏的種種危機,深刻闡明了更張法制的緊迫性。〈上五事劄子〉是總結新法推行情況的一封奏章,強調說明了「免役」、「保甲」、「市易」正待展開,至關厲害,能否「得其人緩而謀之」,乃是這三項新法的成敗所在。這些政論一方面都緊密聯繫王安石的政治實踐,為其宣揚變革思想和推行新法服務;一方面標榜師古據經,闡發作者的經世之學,時人稱之為「貫穿經史古今,不可窮詰」(《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五),據經而不拘,師古而不泥,帶有濃烈的託古改制色彩。在論述中,犀利透闢,樸摯峭厲,即梁啟超〈王安石傳〉中所云:「公論事之文,其刻入峭厲似《韓非子》,其強聒肫摯似《墨子》。」

王安石的書札,議政論學居多,長於說理,而感情色彩不濃。如〈答司馬諫議書〉、〈答呂吉甫書〉、〈答曾子固書〉,或申論變法,或探究學術,都表現出理直氣壯,果毅不撓,而能簡當精警地闡發個人見解。另外一些敘舊寫懷、陳述身邊瑣事的手札,如〈與參政王禹玉書〉、〈回蘇子瞻簡〉,也能運筆自如,略展心曲,言簡意賅,涵蘊不露。王安石自稱「某天稟疏介,與時不相值,平生所得,數人而已」(〈答孫少述書〉)。這種落落寡合的性格,可以從他的書札中窺知一二。他的序跋如〈老杜詩後集序〉、〈張刑部詩序〉和評論經籍的文字如〈周禮義序〉、〈詩義序〉、〈書義序〉等,均辭氣高古,筆力俊拔,又都簡核老當,絕無枝辭贅語。

王安石的記敘體散文雖然數量不多,但能別開門戶,引人矚目。如〈遊褒禪山記〉結合遊華山,闡述治學之道在於不避險遠;〈傷仲永〉則借早慧兒童變為庸才的事例,強調後天教育是成材的關鍵;〈芝閣記〉寫珍貴的靈芝在不同時期,或增聲價,或遭遺落,感嘆人才進退的機緣,常出於偶然。這些文字立意深遠,卓有識度,不專注敘事,而在於借題發揮,因事及理。寫法上由事件生發出見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敘述與議論相結合,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

王安石的小品文通常以簡潔的議論,抒寫一種別具慧心的見解。如〈讀孟嘗君傳〉、〈讀柳宗元傳〉、〈孔子世家議〉、〈太古〉、〈知人〉等,都是一二百字的短文,但言簡義深,使人領略不盡。〈知人〉裁剪王莽、楊廣、鄭注的歷史史實,說明奸佞善於矯情偽裝,以假象迷人,從而議論知人之難。全文僅僅一百餘字,論據充實,說理顯豁,惜墨如金。〈讀孟嘗君傳〉不滿百字,卻以斬釘截鐵的筆力,一下把「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的舊案翻轉過來,篇幅雖然極為短小,卻幾經轉折,文勢不平。這些短文,局段不凡,含意豐腴,文情迭宕,頗有「尺幅千里」之勢。

王安石為文主要取法韓愈,參酌韓非、墨子而自成一家。韓愈散文兼有平易條暢和奇倔勁峭。歐、王都追跡韓愈,而歐陽脩發展了韓文的平易,王安石則吸取了韓文的勁峭,運筆遒勁老當,使篇中迴盪著倔強之氣、峭折之勢,形成了一種峻法嚴整、峭厲勁拔的風格。梁啟超〈王安石傳〉謂:「公與歐公同學韓,而皆能盡韓之技而自成一家。」

這裡,我們據《臨川集》選錄了王安石除詩歌外的各類文體凡六十餘篇。《臨川集》共一百卷,係南宋紹興間詹大和校定重刊,後嘉靖何氏翻刻,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王安石另有《王文公文集》一百卷,為南宋紹興年間兩浙東路刊本,有中華書局印影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校點本。該本與《臨川集》所收篇目大致相同,但編次有異,有些篇章的字句也有出入。本書所錄王文參校了《王文公文集》,個別文字據以校改。書中對於每篇文字,先作題解,以說明寫作背景及意圖,並且扼要提示作品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接著是分段,每段有章旨、注釋、語譯。章旨概括段落大意,注釋力求準確明白,語譯則以忠於原文原意為宗旨,譯成現代漢語語體。但王安石散文涉及到政治、經濟、文教、制度、學術等諸多領域,對此作注解、闡述,難度頗大,加諸我們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在所難免,望讀者批評指正。

 

目次

導讀
一古賦
龍賦

二銘
伍子胥廟銘

三書疏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上時政疏
進戒疏

四劄子
上五事劄子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謝手詔慰撫劄子

五論議
伯夷
材論
洪範傳(節錄)
老子
莊周(上)
性說
太古
興賢
委任
知人
風俗

六雜著
傷仲永
同學一首別子固
讀孟嘗君傳
讀柳宗元傳
書李文公集後
書刺客傳後
孔子世家議

七書
答司馬諫議書
答曾公立書
答呂吉甫書
回蘇子瞻簡
與參政王禹玉書(其二)
答曾子固書
上歐陽永叔書(其一)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
與馬運判書
答段縫書
與孫莘老書
上運使孫司諫書
上人書
與祖擇之書

八啟
賀韓魏公啟

九記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芝閣記
遊褒禪山記
揚州龍興講院記
石門亭記
揚州新園亭記

十序
周禮義序
詩義序
書義序
老杜詩後集序
靈谷詩序
張刑部詩序
送孫正之序

十一祭文
祭歐陽文忠公文

十二墓表
寶文閣待制常公墓表

十三墓誌
王平甫墓誌
王深父墓誌銘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王逢原墓誌銘
長安縣太君王氏墓誌

評論 新增評論

肖國 【2011/02/14 發表】
王安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是個「拗相公」,這本他的文集,也確實顯出他的「拗」──對施政的理想與堅持,對讀書與修身的堅持。本書雖以政論為多數,但這正是王安石一生致力之處,看政治史對他的描述,不如搭配著看他自己的言論,更可公正地認識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247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