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文學批評史》內容簡介:王汝梅先生是目前國內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領域僅存的少數權威學者之一,目前,仍積極講學于國內外,并與日本、加拿大、美國等漢學家保持密切的學術往來。《中國文學批評史》由王汝梅和張羽主編,系王先生四十余年的學術積淀,《中國文學批評史》強調實用性和適用性,密切結合課時需要,根據批評史的授課特點來編寫,強調原點閱讀,淺近講解,最大限度地還原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本源特色。
目次
緒 論
一、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建立
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對象
三、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孔子之前人們對于文學的認識
一、詩樂舞三位一體
二、何謂“詩言志”
三、《詩經》中的美刺與言志
四、賦詩言志
五、觀詩知政
第二節 孔子的文學思想
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二、“興、觀、群、怨”
三、盡善盡美和思無邪
第三節 孟子和荀子的文學思想
一、孟子
二、荀子的文學思想
第四節 道家的文學思想
一、老子
二、莊子
第二章 兩漢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詩大序》及封建正統文學觀的確立
一、詩歌的特點和社會作用
二、比興說
三、美刺說
四、變風、變雅的說明
第二節 依經立論的漢代辭賦批評
一、司馬遷
二、揚雄
三、班固
四、王逸
第三節 王充的文學批評思想
一、論文學的實用價值——有為而作,有益于世
二、文學的真實性——疾虛妄,務實誠
三、文學的獨創性——反對貴古賤今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曹丕的《典論·論文》
一、作家論
二、文體論
三、文學價值論
四、文學批評論
第二節 陸機的《文賦》
一、論創作過程
二、論風格
三、論藝術美
第三節 文筆說和聲律論
一、文筆說
二、聲律論
第四節 《文心雕龍》及其基本思想
一、寫作宗旨
二、篇章結構
三、基本思想
第五節 《文心雕龍》的理論貢獻
一、風格論
二、創作論
三、批評論
第六節 鐘嶸的《詩品》
一、《詩品》的創作背景和寫作宗旨
二、《詩品序》的詩學思想
三、《詩品》的主要批評方式
第七節 魏晉六朝的小說觀念
一、郭璞、葛洪、干寶的小說觀
二、蕭綺對《拾遺記》的評論
三、蕭衍、蕭統父子文學集團的小說觀
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初盛唐的文學批評
一、陳子昂與詩歌革新
二、殷瑤的興象論和王昌齡的詩境論
三、杜甫的《戲為六絕句》
四、劉知畿《史通》中的敘事理論
第二節 白居易《與元九書》和皎然的《詩式》
一、諷喻詩理論的發展
二、有關閑適、感傷詩的言論
三、皎然《詩式》
第三節 韓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論和小說觀念
一、韓愈
二、柳宗元
三、韓愈、柳宗元的小說論
第四節 司空圖的詩論思想
一、韻味說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三、《二十四詩品》
第五章 宋金元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歐陽修和北宋前期的詩文革新
一、北宋初期的詩文批評
二、道勝文至
三、詩窮而后工
四、論詩歌的造意與寫景
第二節 蘇軾的文學思想
一、道可致而不可求
二、論藝術構思中的虛靜
三、隨物賦形和生動傳神
四、平淡自然
五、論辭達
六、蘇轍的養氣說
第三節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一、強調溫柔敦厚之旨
二、有法與無法
三、奪胎換骨與點鐵成金
四、江西詩派和宋代詩話的繁榮
第四節 嚴羽的《滄浪詩話》
一、理論背景
二、論別材別趣
三、以盛唐為法
四、論熟參與妙悟
第五節 李清照的《詞論》和張炎的《詞源》
一、蘇軾的“以詩為詞”
二、李清照的《詞論》
三、張炎的《詞源》
第六節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和宋元時期的小說批評
一、元好問的《論詩絕句》
二、楊維楨的《說郛序》
第六章 明朝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前后七子的詩學批評
一、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
二、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
第二節 李贄的“童心說”和公安三袁的“性靈說”
一、李贄的“童心說”
二、公安三袁的“性靈說”
第三節 歷史小說論和李贄的《水滸傳》批評
一、歷史小說論
二、李贄的《水滸傳》評點
第四節 謝肇涮與馮夢龍
一、評《西遊記》
二、論“虛實相半”
三、《金瓶梅跋》
四、《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評點
五、馮夢龍
第五節 “湯沈之爭”和王驥德的《曲律》
一、臨川派與吳江派的論爭
二、王驥德的《曲律》
第七章 清朝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王夫之和葉燮的詩學理論
一、王夫之
二、葉燮的《原詩》
第二節 王士禎、沈德潛、翁方綱和袁枚的詩論
一、王士禎的神韻說
二、沈德潛的格調說
三、袁枚的性靈說
四、翁方綱的肌理說
第三節 桐城派的古文理論
一、方苞
二、劉大槐
三、姚鼐
第四節 李漁的戲曲和小說理論
一、李漁的戲曲理論
二、李漁的小說理論
第五節 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
一、人物論
二、結構論
三、創作論
第六節 毛宗崗、張竹坡和脂硯齋的小說評點
一、毛氏父子評《三國演義》
二、張竹坡的《金瓶梅》評點
三、脂硯齋的《紅樓夢》批評
第七節 朱彝尊、張惠言和周濟的詞學理論
一、朱彝尊
二、常州詞派
三、周濟
第八章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劉熙載的《藝概》和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
一、劉熙載的《藝概》
二、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
第二節 “舊紅學”時期的《紅樓夢》評論
一、隨筆雜記類
二、評點派
第三節 梁啟超的“文學革命”理論
一、“詩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二、“小說界革命”
三、其他“小說界革命”理論
第四節 王國維的文學批評思想
一、《紅樓夢評論》
二、《人間詞話》
後記
一、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建立
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對象
三、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孔子之前人們對于文學的認識
一、詩樂舞三位一體
二、何謂“詩言志”
三、《詩經》中的美刺與言志
四、賦詩言志
五、觀詩知政
第二節 孔子的文學思想
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二、“興、觀、群、怨”
三、盡善盡美和思無邪
第三節 孟子和荀子的文學思想
一、孟子
二、荀子的文學思想
第四節 道家的文學思想
一、老子
二、莊子
第二章 兩漢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詩大序》及封建正統文學觀的確立
一、詩歌的特點和社會作用
二、比興說
三、美刺說
四、變風、變雅的說明
第二節 依經立論的漢代辭賦批評
一、司馬遷
二、揚雄
三、班固
四、王逸
第三節 王充的文學批評思想
一、論文學的實用價值——有為而作,有益于世
二、文學的真實性——疾虛妄,務實誠
三、文學的獨創性——反對貴古賤今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曹丕的《典論·論文》
一、作家論
二、文體論
三、文學價值論
四、文學批評論
第二節 陸機的《文賦》
一、論創作過程
二、論風格
三、論藝術美
第三節 文筆說和聲律論
一、文筆說
二、聲律論
第四節 《文心雕龍》及其基本思想
一、寫作宗旨
二、篇章結構
三、基本思想
第五節 《文心雕龍》的理論貢獻
一、風格論
二、創作論
三、批評論
第六節 鐘嶸的《詩品》
一、《詩品》的創作背景和寫作宗旨
二、《詩品序》的詩學思想
三、《詩品》的主要批評方式
第七節 魏晉六朝的小說觀念
一、郭璞、葛洪、干寶的小說觀
二、蕭綺對《拾遺記》的評論
三、蕭衍、蕭統父子文學集團的小說觀
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初盛唐的文學批評
一、陳子昂與詩歌革新
二、殷瑤的興象論和王昌齡的詩境論
三、杜甫的《戲為六絕句》
四、劉知畿《史通》中的敘事理論
第二節 白居易《與元九書》和皎然的《詩式》
一、諷喻詩理論的發展
二、有關閑適、感傷詩的言論
三、皎然《詩式》
第三節 韓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論和小說觀念
一、韓愈
二、柳宗元
三、韓愈、柳宗元的小說論
第四節 司空圖的詩論思想
一、韻味說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三、《二十四詩品》
第五章 宋金元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歐陽修和北宋前期的詩文革新
一、北宋初期的詩文批評
二、道勝文至
三、詩窮而后工
四、論詩歌的造意與寫景
第二節 蘇軾的文學思想
一、道可致而不可求
二、論藝術構思中的虛靜
三、隨物賦形和生動傳神
四、平淡自然
五、論辭達
六、蘇轍的養氣說
第三節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一、強調溫柔敦厚之旨
二、有法與無法
三、奪胎換骨與點鐵成金
四、江西詩派和宋代詩話的繁榮
第四節 嚴羽的《滄浪詩話》
一、理論背景
二、論別材別趣
三、以盛唐為法
四、論熟參與妙悟
第五節 李清照的《詞論》和張炎的《詞源》
一、蘇軾的“以詩為詞”
二、李清照的《詞論》
三、張炎的《詞源》
第六節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和宋元時期的小說批評
一、元好問的《論詩絕句》
二、楊維楨的《說郛序》
第六章 明朝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前后七子的詩學批評
一、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
二、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
第二節 李贄的“童心說”和公安三袁的“性靈說”
一、李贄的“童心說”
二、公安三袁的“性靈說”
第三節 歷史小說論和李贄的《水滸傳》批評
一、歷史小說論
二、李贄的《水滸傳》評點
第四節 謝肇涮與馮夢龍
一、評《西遊記》
二、論“虛實相半”
三、《金瓶梅跋》
四、《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評點
五、馮夢龍
第五節 “湯沈之爭”和王驥德的《曲律》
一、臨川派與吳江派的論爭
二、王驥德的《曲律》
第七章 清朝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王夫之和葉燮的詩學理論
一、王夫之
二、葉燮的《原詩》
第二節 王士禎、沈德潛、翁方綱和袁枚的詩論
一、王士禎的神韻說
二、沈德潛的格調說
三、袁枚的性靈說
四、翁方綱的肌理說
第三節 桐城派的古文理論
一、方苞
二、劉大槐
三、姚鼐
第四節 李漁的戲曲和小說理論
一、李漁的戲曲理論
二、李漁的小說理論
第五節 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
一、人物論
二、結構論
三、創作論
第六節 毛宗崗、張竹坡和脂硯齋的小說評點
一、毛氏父子評《三國演義》
二、張竹坡的《金瓶梅》評點
三、脂硯齋的《紅樓夢》批評
第七節 朱彝尊、張惠言和周濟的詞學理論
一、朱彝尊
二、常州詞派
三、周濟
第八章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劉熙載的《藝概》和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
一、劉熙載的《藝概》
二、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
第二節 “舊紅學”時期的《紅樓夢》評論
一、隨筆雜記類
二、評點派
第三節 梁啟超的“文學革命”理論
一、“詩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二、“小說界革命”
三、其他“小說界革命”理論
第四節 王國維的文學批評思想
一、《紅樓夢評論》
二、《人間詞話》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