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轂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三十年集”系列叢書
ISBN13:9787309077933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隆溪
出版日:2011/07/01
裝訂/頁數:平裝/312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轂集》:“三十年集”系列叢書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躍在學術界和
文化領域的著名學者與知識分子。他們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對
于他們而言,過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一批“知青”的命運由此而改變,
并被投入到與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時代洪流之中。在這潮頭多變的三十年
里,他們執著地行走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性格,在
洶涌而來的滾滾紅塵中,也不曾失卻超越性的人文關懷。為著一個信念、一
份眷戀,他們不懈地尋覓著。這里的每一本書所記錄的就正是他們自己三十
年來的心路歷程,他們的經歷、感受、體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
精神姿態。
這是他們個人的獨特道路,也是我們時代的獨特風貌。
《一轂集》由張隆溪編著。
文化領域的著名學者與知識分子。他們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對
于他們而言,過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一批“知青”的命運由此而改變,
并被投入到與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時代洪流之中。在這潮頭多變的三十年
里,他們執著地行走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性格,在
洶涌而來的滾滾紅塵中,也不曾失卻超越性的人文關懷。為著一個信念、一
份眷戀,他們不懈地尋覓著。這里的每一本書所記錄的就正是他們自己三十
年來的心路歷程,他們的經歷、感受、體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
精神姿態。
這是他們個人的獨特道路,也是我們時代的獨特風貌。
《一轂集》由張隆溪編著。
作者簡介
張隆溪 北京大學碩士,哈佛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從事中西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1992,中譯《道與邏各斯》,1998,2006)、Mighty Opposites(1998)、《走出文化的封閉圈》(2000,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論》(2005)、《同工異曲:跨文化閱讀的啟示》(2006)、Unexpected Affinities: Reading across Cultures(2007)、《比較文學研究入門》(2009)、《靈魂的史詩:失樂園》(2010)等。
目次
前言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一九八〇
弗萊的批評理論
一九八一——一九八三紀事
一九八一
論夏洛克
一九八二
悲劇與死亡:莎士比亞悲劇研究
評《英國文學史綱》
一九八三——一九九八紀事
一九八三
詩無達詁
一九八六
弗洛伊德的循環:從科學到闡釋藝術
一九九八——二〇〇〇紀事
一九九九
翻譯與文化理解
二〇〇〇 ——二〇〇五紀事
二〇〇二
閑話康橋
哈佛雜憶
二〇〇三
理性對話的可能:讀《信仰或非信仰》感言
諷寓
二〇〇五——二〇〇八紀事
二〇〇五
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王元化先生著作讀后隨筆
馬可波羅時代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
二〇〇六
走近那不勒斯的哲人:論維柯對歷史哲學和文學批評的貢獻
錦里讀書記
中國古代的類比思想
記與德國闡釋學大師伽達默的交談
二〇〇七
生命的轉折點:回憶“文革”后的高考
從晚清到“五四”:魯迅論“洋化”與改革
文學理論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論《失樂園》
現實的提升:伽達默論藝術在我們時代的意義
廬山面目:論研究視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二〇〇八——二〇—〇紀事
二〇〇八
現代藝術與美的觀念:黑格爾美學的一個啟示
記憶、歷史、文學
二〇〇九
約翰·韋布的中國想象與復辟時代英國政治
北歐記行
二〇—〇
與王爾德的文字緣
中西交匯與錢鍾書的治學方法——紀念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
對文學價值的信念:悼念弗蘭克·凱慕德
附錄學術著作年表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一九八〇
弗萊的批評理論
一九八一——一九八三紀事
一九八一
論夏洛克
一九八二
悲劇與死亡:莎士比亞悲劇研究
評《英國文學史綱》
一九八三——一九九八紀事
一九八三
詩無達詁
一九八六
弗洛伊德的循環:從科學到闡釋藝術
一九九八——二〇〇〇紀事
一九九九
翻譯與文化理解
二〇〇〇 ——二〇〇五紀事
二〇〇二
閑話康橋
哈佛雜憶
二〇〇三
理性對話的可能:讀《信仰或非信仰》感言
諷寓
二〇〇五——二〇〇八紀事
二〇〇五
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王元化先生著作讀后隨筆
馬可波羅時代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
二〇〇六
走近那不勒斯的哲人:論維柯對歷史哲學和文學批評的貢獻
錦里讀書記
中國古代的類比思想
記與德國闡釋學大師伽達默的交談
二〇〇七
生命的轉折點:回憶“文革”后的高考
從晚清到“五四”:魯迅論“洋化”與改革
文學理論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論《失樂園》
現實的提升:伽達默論藝術在我們時代的意義
廬山面目:論研究視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二〇〇八——二〇—〇紀事
二〇〇八
現代藝術與美的觀念:黑格爾美學的一個啟示
記憶、歷史、文學
二〇〇九
約翰·韋布的中國想象與復辟時代英國政治
北歐記行
二〇—〇
與王爾德的文字緣
中西交匯與錢鍾書的治學方法——紀念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
對文學價值的信念:悼念弗蘭克·凱慕德
附錄學術著作年表
序言
我在本書回憶“文革”后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文章里說,回想起當年,我
們這一
代人生活當中的變化“幾乎有恍若隔世之感”。這一點沒有夸張,我們經歷
過“文
革”,也見證了“文革”結束后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歷史,那是中國由一個極
端貧窮、
封閉,而且長期陷入瘋狂內斗的苛酷而亢奮的狀態,逐漸回復到較為正常狀
態的
歷程。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面臨的問題,我們現在當然也并非處在如沐春風
、如
飲甘露的理想狀態,各種問題和困難仍然困擾著我們每個人和我們周圍的社
會環
境,社會上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很多,令人憤恨和煩惱的事也很多。
但回首
望去,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承認,無論我們的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近
三十年
來都有極大變化,大體上總還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我隨時記得“文革”時
的經
歷,記得三十年前我和我同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何等困窘、閉塞和單調,
也就有
一個比較的基礎,也因此對生活總是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就我個人而言,所謂“隔世之感”還有一件頗有點奇特的往事,也許可
以做一
個恰當的注腳。“文革”之后,我在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讀碩士,1983年去
美國,
在哈佛大學讀博士。1987年我開始寫博士論文時,也同時開始在哈佛教二年
級
大學生必修的文學課。那時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都在東亞系擔任助教,而我卻
在
“文學專修課程”(LiteratureConcentration)教課,由我自己設計課程
內容和大綱,
教的是專修西方文學的學生。在學期快結束時某日,我給學生們交來的期末
論文
評分。學生們的論文內容各不相同,有人討論保羅·策~.(Paul Celan)
的詩,有人
談論托多洛夫(Tsvetan Todorov)提出的怪異故事理論,還有人熱衷于評
析博爾赫
斯(Jorge Luis Borges)的后代創作,大家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題目,各
自盡力去
分析文本,作理論的探討。這些論文雖然只是大學生的作業,卻寫得很認真
,有好
幾篇還相當不錯。這也是我教學的成果,自己覺得很滿意。讀完這些文章后
已是
深夜,我也很快就沉沉睡去。突然間我進入夢境,覺得自己回到了四川德昌
茨達
山區的鄉下,身上穿著那件透著汗漬和鹽霜的藍布襯衫和短褲,腳上套一雙
破膠
鞋,正走在田問的小路上。在田里薅秧的農民們都抬頭望著我,生產隊的趙
隊長
面有慍色,質問我說:“你這么久沒有出工,跑到哪兒去了?”我心里突然
一沉,嘴里
卻說不出話來。我也知道自己很久沒有出工了,可是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
自己
到哪兒去了,為什么沒有出工。一急之下,我突然驚醒,才發現自己睡在屬
于哈佛
大學的公寓里。我立即把這奇怪的夢告訴身邊的妻子,從此也永遠記得這個
夢。
有意思的是,就在那之前不久,我剛剛讀過弗洛伊德的名著《釋夢》,其中
有一段講
到矛盾事物在夢中的情形時,弗洛伊德說:“夢處理各種矛盾事物之方式頗
值得注
意。簡單說來就是棄之不顧。就夢而言,似乎就沒有‘不’這個字。夢往往
喜歡把
矛盾事物連接為一個統一體,或者把它們表現為同一個東西。”①按照弗洛
伊德的
看法,夢里沒有什么不可調和的矛盾,哪怕在邏輯上全然齷齬抵觸的東西,
都可以
連在一起,統為一體。換言之,夢里不會有什么不可溝通的“隔世”。然而
起碼就
我自己那個夢而言,弗洛伊德的理論卻行不通,因為在我的夢境里,當時的
我和
“文革”中在鄉下的我,似乎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兩者之間竟然在夢
里也無
法連接起來。所以從“文革”結束到現在的三十年,說是“恍若隔世”,并
不是一般
修辭手段的夸張說法。
復旦大學出版社組織編輯一套三十年文集,使我有機會不僅回顧以往,
而且
從自己所寫的文字中去看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不過我已經把歷年來寫的有一
些
文章,收集在三聯出版的《走出文化的封閉圈》和復旦出版的《中西文化研
究十論》
這兩本文集里,這次結集成書,凡在那兩本書里已經有的,就不在此書里重
復出
現。我1983年去美國,后來長期在加州大學工作,寫作多用英文,這次結集
,才發
現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用中文寫的文章不多,加上我不愿把
已
經收在別書里的文章,重復收在這本文集里,所以所謂三十年文集,其實并
不能把
這三十年來所寫文章都收集起來,按年編排。從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當中
空
了一大段,只是近十多年到香港工作以來,中文寫作才稍多一點積累,于是
收進此
書的文章,一大半都是近十年所寫。這些文章有如雪泥鴻爪,斷斷續續標示
出在
人生旅途中走過的路徑,留下的印跡。寫成的文字是有限的,而往往當時寫
作的
有些背景和感想卻無法也無須形諸文字,于是沉潛于無形,就像融化的積雪
,滲入
泥土而消失。
此文集雖然不是三十年每年都有一篇文章,最后選擇收進集子里的,卻
恰好
是三十篇的總數。《老子》十一章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
用。”我借用
老子所講有、無的道理,尤其三十之數,就把本書題為《一轂集》。
2010年12月2日
們這一
代人生活當中的變化“幾乎有恍若隔世之感”。這一點沒有夸張,我們經歷
過“文
革”,也見證了“文革”結束后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歷史,那是中國由一個極
端貧窮、
封閉,而且長期陷入瘋狂內斗的苛酷而亢奮的狀態,逐漸回復到較為正常狀
態的
歷程。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面臨的問題,我們現在當然也并非處在如沐春風
、如
飲甘露的理想狀態,各種問題和困難仍然困擾著我們每個人和我們周圍的社
會環
境,社會上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很多,令人憤恨和煩惱的事也很多。
但回首
望去,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承認,無論我們的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近
三十年
來都有極大變化,大體上總還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我隨時記得“文革”時
的經
歷,記得三十年前我和我同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何等困窘、閉塞和單調,
也就有
一個比較的基礎,也因此對生活總是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就我個人而言,所謂“隔世之感”還有一件頗有點奇特的往事,也許可
以做一
個恰當的注腳。“文革”之后,我在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讀碩士,1983年去
美國,
在哈佛大學讀博士。1987年我開始寫博士論文時,也同時開始在哈佛教二年
級
大學生必修的文學課。那時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都在東亞系擔任助教,而我卻
在
“文學專修課程”(LiteratureConcentration)教課,由我自己設計課程
內容和大綱,
教的是專修西方文學的學生。在學期快結束時某日,我給學生們交來的期末
論文
評分。學生們的論文內容各不相同,有人討論保羅·策~.(Paul Celan)
的詩,有人
談論托多洛夫(Tsvetan Todorov)提出的怪異故事理論,還有人熱衷于評
析博爾赫
斯(Jorge Luis Borges)的后代創作,大家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題目,各
自盡力去
分析文本,作理論的探討。這些論文雖然只是大學生的作業,卻寫得很認真
,有好
幾篇還相當不錯。這也是我教學的成果,自己覺得很滿意。讀完這些文章后
已是
深夜,我也很快就沉沉睡去。突然間我進入夢境,覺得自己回到了四川德昌
茨達
山區的鄉下,身上穿著那件透著汗漬和鹽霜的藍布襯衫和短褲,腳上套一雙
破膠
鞋,正走在田問的小路上。在田里薅秧的農民們都抬頭望著我,生產隊的趙
隊長
面有慍色,質問我說:“你這么久沒有出工,跑到哪兒去了?”我心里突然
一沉,嘴里
卻說不出話來。我也知道自己很久沒有出工了,可是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
自己
到哪兒去了,為什么沒有出工。一急之下,我突然驚醒,才發現自己睡在屬
于哈佛
大學的公寓里。我立即把這奇怪的夢告訴身邊的妻子,從此也永遠記得這個
夢。
有意思的是,就在那之前不久,我剛剛讀過弗洛伊德的名著《釋夢》,其中
有一段講
到矛盾事物在夢中的情形時,弗洛伊德說:“夢處理各種矛盾事物之方式頗
值得注
意。簡單說來就是棄之不顧。就夢而言,似乎就沒有‘不’這個字。夢往往
喜歡把
矛盾事物連接為一個統一體,或者把它們表現為同一個東西。”①按照弗洛
伊德的
看法,夢里沒有什么不可調和的矛盾,哪怕在邏輯上全然齷齬抵觸的東西,
都可以
連在一起,統為一體。換言之,夢里不會有什么不可溝通的“隔世”。然而
起碼就
我自己那個夢而言,弗洛伊德的理論卻行不通,因為在我的夢境里,當時的
我和
“文革”中在鄉下的我,似乎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兩者之間竟然在夢
里也無
法連接起來。所以從“文革”結束到現在的三十年,說是“恍若隔世”,并
不是一般
修辭手段的夸張說法。
復旦大學出版社組織編輯一套三十年文集,使我有機會不僅回顧以往,
而且
從自己所寫的文字中去看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不過我已經把歷年來寫的有一
些
文章,收集在三聯出版的《走出文化的封閉圈》和復旦出版的《中西文化研
究十論》
這兩本文集里,這次結集成書,凡在那兩本書里已經有的,就不在此書里重
復出
現。我1983年去美國,后來長期在加州大學工作,寫作多用英文,這次結集
,才發
現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用中文寫的文章不多,加上我不愿把
已
經收在別書里的文章,重復收在這本文集里,所以所謂三十年文集,其實并
不能把
這三十年來所寫文章都收集起來,按年編排。從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當中
空
了一大段,只是近十多年到香港工作以來,中文寫作才稍多一點積累,于是
收進此
書的文章,一大半都是近十年所寫。這些文章有如雪泥鴻爪,斷斷續續標示
出在
人生旅途中走過的路徑,留下的印跡。寫成的文字是有限的,而往往當時寫
作的
有些背景和感想卻無法也無須形諸文字,于是沉潛于無形,就像融化的積雪
,滲入
泥土而消失。
此文集雖然不是三十年每年都有一篇文章,最后選擇收進集子里的,卻
恰好
是三十篇的總數。《老子》十一章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
用。”我借用
老子所講有、無的道理,尤其三十之數,就把本書題為《一轂集》。
2010年12月2日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