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評論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鏡子與秤子
二十年前,進入博物館生活世界,自己始終無法只憑個人所知及臆測或想像進行博物館展覽及活動規畫。若偶而為之,忐忑之心自然浮現。一年一年過去,一個一個專案完成,博物館詮釋溝通工作中,尋求協助判斷決策的需求日益增長。
馬不停蹄的忙於執行各種活動方案,是博物館教育人員生活世界的常態。習於自省的個性,讓自己常在規畫過程中反問:這是觀眾需要的嗎?我們該為什麼觀眾提供怎樣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博物館可以為人們做什麼?於是,自己逐漸在進行博物館詮釋溝通工作中變成參與觀察者和行動研究者,有時「觀察者」角色多過「參與者」,置身事外的進行批判反思。有時自己沉浸於方案執行中,完全忘記所為何來?或是否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基於從事博物館展覽設計和教育活動規畫的需求,自己開始接觸並參與觀眾研究。1995-1999年在加拿大進行研究、2000年請美國博物館觀眾研究專家George Hein及Lynn Dierking來台專講、2004年分別在美國觀眾研究協會(Visitor Studies Association, VSA)以及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教育暨文化行動委員會(CECA)專題研討會中發表研究論文、2005年至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年會中發表研究心得、2006年至英國當面向博物館觀眾研究專家Graham Black請益、2008年請George Hein再度來台、2008-2010年持續請澳洲博物館觀眾研究專家Lynda Kelly來台講學,透過書籍文獻的閱讀吸收、實際進行探究研究以及直接向國內外專家學者學習,持續的收獲與累積,成為筆者不斷探究的基礎。
時間越久,越發感受觀眾研究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博物館工作者看到博物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身影與形體;觀眾研究又好似一個秤子,讓我們瞭解博物館所做所為在觀眾心中的印記,在生活中的份量。觀眾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心中的不踏實,讓博物館工作者從埋頭苦幹的「不明究竟」到能夠「明瞭所為為何」的實在,讓博物館有生存發展與調整修正時有所憑藉與依靠。
「鏡子與秤子」的提醒意象越發強烈,嘗試整理博物館觀眾研究理念與實務的行動隨即展開。然而,體能、腦力與時間的箝制卻總讓自己發願和完成的距離時近時遠。整理工作緩步向前,文思想法累積心中,書寫進度一再拖延。今年,放下台灣工作移居加拿大,有了多餘的時間埋首散置書房各處的資料書籍。日日敲擊鍵盤,或增或減的書寫工作從初春到仲夏。現在,這本書終於付梓了!
博物館觀眾研究的相關資料實在太多,整理此書的過程中總不免在兩難取捨中磋跎,斟酌增減再三,本書的架構與內容終於定案。在可能繼續修整增加篇幅的念頭萌發前,立即和三民書局拍板定案,否則這本書恐怕又是揣在懷裡多時,遲不交稿。
回顧過去近二十年間台灣以及自己之於博物館觀眾研究的學習歷程,不禁莞爾。感謝直接相見對談、實務砌磋的每個人,以及在書籍文獻中接間會談的每次思考。感謝George Hein博士、周功鑫博士以及葉貴玉博士的關心,感謝John Falk博士應允筆者介紹並使用其專書圖文,感謝Gary Edson教授的激勵與支持。感謝多年來探究博物館觀眾研究過程中所有協助筆者學習及省思的博物館、博物館人以及觀眾,很高興這本書終於可以脫離「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
社會學者Wright Mills在其專書(1959:196)中曾言:「你必須學習在理性工作中使用你的生命經驗:持續檢證並解釋它。此覺察洞悉的能力是中心所在,你必須專注於理性的工作成果,在理性的工作成果上持續努力」。「觀眾研究」之於博物館像一面鏡子,「觀眾研究」之於博物館像一個秤子。但願本書能對博物館專業有些許幫助,但願在博物館工作的每一個人,都能「心中有觀眾」,畢竟博物館是因為觀眾而存在的。
二十年前,進入博物館生活世界,自己始終無法只憑個人所知及臆測或想像進行博物館展覽及活動規畫。若偶而為之,忐忑之心自然浮現。一年一年過去,一個一個專案完成,博物館詮釋溝通工作中,尋求協助判斷決策的需求日益增長。
馬不停蹄的忙於執行各種活動方案,是博物館教育人員生活世界的常態。習於自省的個性,讓自己常在規畫過程中反問:這是觀眾需要的嗎?我們該為什麼觀眾提供怎樣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博物館可以為人們做什麼?於是,自己逐漸在進行博物館詮釋溝通工作中變成參與觀察者和行動研究者,有時「觀察者」角色多過「參與者」,置身事外的進行批判反思。有時自己沉浸於方案執行中,完全忘記所為何來?或是否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基於從事博物館展覽設計和教育活動規畫的需求,自己開始接觸並參與觀眾研究。1995-1999年在加拿大進行研究、2000年請美國博物館觀眾研究專家George Hein及Lynn Dierking來台專講、2004年分別在美國觀眾研究協會(Visitor Studies Association, VSA)以及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教育暨文化行動委員會(CECA)專題研討會中發表研究論文、2005年至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年會中發表研究心得、2006年至英國當面向博物館觀眾研究專家Graham Black請益、2008年請George Hein再度來台、2008-2010年持續請澳洲博物館觀眾研究專家Lynda Kelly來台講學,透過書籍文獻的閱讀吸收、實際進行探究研究以及直接向國內外專家學者學習,持續的收獲與累積,成為筆者不斷探究的基礎。
時間越久,越發感受觀眾研究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博物館工作者看到博物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身影與形體;觀眾研究又好似一個秤子,讓我們瞭解博物館所做所為在觀眾心中的印記,在生活中的份量。觀眾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心中的不踏實,讓博物館工作者從埋頭苦幹的「不明究竟」到能夠「明瞭所為為何」的實在,讓博物館有生存發展與調整修正時有所憑藉與依靠。
「鏡子與秤子」的提醒意象越發強烈,嘗試整理博物館觀眾研究理念與實務的行動隨即展開。然而,體能、腦力與時間的箝制卻總讓自己發願和完成的距離時近時遠。整理工作緩步向前,文思想法累積心中,書寫進度一再拖延。今年,放下台灣工作移居加拿大,有了多餘的時間埋首散置書房各處的資料書籍。日日敲擊鍵盤,或增或減的書寫工作從初春到仲夏。現在,這本書終於付梓了!
博物館觀眾研究的相關資料實在太多,整理此書的過程中總不免在兩難取捨中磋跎,斟酌增減再三,本書的架構與內容終於定案。在可能繼續修整增加篇幅的念頭萌發前,立即和三民書局拍板定案,否則這本書恐怕又是揣在懷裡多時,遲不交稿。
回顧過去近二十年間台灣以及自己之於博物館觀眾研究的學習歷程,不禁莞爾。感謝直接相見對談、實務砌磋的每個人,以及在書籍文獻中接間會談的每次思考。感謝George Hein博士、周功鑫博士以及葉貴玉博士的關心,感謝John Falk博士應允筆者介紹並使用其專書圖文,感謝Gary Edson教授的激勵與支持。感謝多年來探究博物館觀眾研究過程中所有協助筆者學習及省思的博物館、博物館人以及觀眾,很高興這本書終於可以脫離「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
社會學者Wright Mills在其專書(1959:196)中曾言:「你必須學習在理性工作中使用你的生命經驗:持續檢證並解釋它。此覺察洞悉的能力是中心所在,你必須專注於理性的工作成果,在理性的工作成果上持續努力」。「觀眾研究」之於博物館像一面鏡子,「觀眾研究」之於博物館像一個秤子。但願本書能對博物館專業有些許幫助,但願在博物館工作的每一個人,都能「心中有觀眾」,畢竟博物館是因為觀眾而存在的。
目次
自序 鏡子與秤子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觀眾研究的定義與目的
第二節、博物館評量與觀眾研究
第三節、價值與範圍
第二章、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一節、前置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二節、形成性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三節、 補救性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四節、總結性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五節、 以觀眾為中心的評量與規畫
第三章、非觀眾研究
第一節 探究非觀眾
第二節、探究美術館潛在觀眾
第三節、探究行動不受限
第四節、社區中的非觀眾研究
第五節、探究新移民觀眾
第六節、以態度理論為基礎的探究
第四章、發展觀眾:從非觀眾到親密觀眾
第一節、發展觀眾
第二節、發展青少年觀眾
第三節、發展志工夥伴
第四節、 發展社區居民觀眾
第五節、 與原生社群共存
第六節、 學習探究
第五章、培力教師觀眾
第一節、發展教師觀眾
第二節、探究教師如何使用資源
第三節、建構網路資源
第四節、培力種籽教師
第六章、探究觀眾經驗與學習
第一節、探究觀眾如何學習
第二節、瞭解觀眾學習所得
第三節 瞭解觀眾經驗與動機
第七章、專業知能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專業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理論基礎
第三節、探究取向:不同知識觀點
第八章 研究方法與工具
第一節 運用方法
第二節 質與量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管理
第九章、專業發展與實踐行動
第一節、 觀眾研究的效能
第二節 發展趨勢
第三節、面對挑戰
第四節 實踐行動
附錄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觀眾研究的定義與目的
第二節、博物館評量與觀眾研究
第三節、價值與範圍
第二章、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一節、前置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二節、形成性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三節、 補救性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四節、總結性評量屬性的觀眾研究
第五節、 以觀眾為中心的評量與規畫
第三章、非觀眾研究
第一節 探究非觀眾
第二節、探究美術館潛在觀眾
第三節、探究行動不受限
第四節、社區中的非觀眾研究
第五節、探究新移民觀眾
第六節、以態度理論為基礎的探究
第四章、發展觀眾:從非觀眾到親密觀眾
第一節、發展觀眾
第二節、發展青少年觀眾
第三節、發展志工夥伴
第四節、 發展社區居民觀眾
第五節、 與原生社群共存
第六節、 學習探究
第五章、培力教師觀眾
第一節、發展教師觀眾
第二節、探究教師如何使用資源
第三節、建構網路資源
第四節、培力種籽教師
第六章、探究觀眾經驗與學習
第一節、探究觀眾如何學習
第二節、瞭解觀眾學習所得
第三節 瞭解觀眾經驗與動機
第七章、專業知能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專業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理論基礎
第三節、探究取向:不同知識觀點
第八章 研究方法與工具
第一節 運用方法
第二節 質與量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管理
第九章、專業發展與實踐行動
第一節、 觀眾研究的效能
第二節 發展趨勢
第三節、面對挑戰
第四節 實踐行動
附錄
參考文獻
評論 新增評論
小花 【2011/08/20 發表】
這本書是作者多年教學、策展與研究的集合,有些文獻是國內第一次引進的資料,甚至觀眾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新發展的主題,所以本書很值得一讀。書中有許多資料,能提供博物館相關領域做參考,無論是策展經驗還是問卷範例,都很值得參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