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滿額折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最後一堂生死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最後一堂生死課》內容簡介:生是什麼?死是什麼?不知死,焉知生?在生死之間,如何活得更有意義?《最後一堂生死課》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之間應做何事?引領我們從死亡恐懼中關照自己,覺察出活著的意義。《最後一堂生死課》對從中西哲學、心理學與宗教的生死觀,到死後世界、前世今生的種種討論,精粹出其中的精華;并提供了悲傷處理、安寧療護、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告別式等問題的討論與建議。關于生前死後的種種生死學課題,就是《最後一堂生死課》的內容。作者辜琮瑜以開放性的角度,從生活的體驗中提供面對生死的種種可能,引領讀者找到與建立自己的生死觀。

作者簡介

辜琮瑜,哲學博士,現任臺灣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佛學弘講講師,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助理教授,《人生》雜志客座總編輯。著有《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西藏密教之父——阿底峽尊者》、《根本沒煩惱》、《生死美學 》、《哲學與人生.生命的安頓》、《活著活著就笑了》,等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最後一堂生死課》:胡茵夢、張德芬,時下關注的死亡課題,慧敏法師、臺灣法鼓佛學院,中國心理學會鼎力推薦。

辭世的教誨 告別的時刻,修行者或留下偈語,或以靜默、大喝,在世人難舍中語默動靜教誨著弟子,就如聖嚴法師在《公案一○○》中所說的一段話,仿佛正透過他的辭世偈叮嚀了這最後一堂生死課:“許多禪師在臨終前也寫下辭世偈,表達當時的心境或期望對他人有所幫助。由于是最後一句話、最終一個交代,影響力特別大,晚輩會牢牢記取,并努力實踐。” 擊法鼓的專注、敲法華鐘的莊嚴、行走于雪地的安然輕盈,法師的身影或將只存留于弟子與世人的心、眼之中,但曾經留下的法教與禪的修持,都將在這一場圓滿的生死課堂中,烙印出一條實踐悲智的道途。這其中對許多弟子乃至社會大眾而言,法師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曾讓許多人在生命困頓中得到開解,而在法師這最後一堂課中,從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到放下身後,我們更從中看到一個具體實踐的生命典范。 面對生命 人生無常有生有滅,把握當下修福修慧。 生命中最大的課題,是生命價值的追尋與生存意義的探索,在這場無盡的叩問、尋究中,最難以化解的,是無常中的生滅變化。我們總期望找到永恒的、不朽的價值,好似只有恒常中得以建立的才是真正的價值,好似找到真正的不朽,才能踏實地活著。 但法師點醒我們,唯有真正體解無常,并且在無常中如實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才能化去心中對I叵常與不朽的錯解,讓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活潑地展現。修福與修慧為的不是把捉、執取眼前與物質的福報,而是過程中曾經的用心與行持。 而這福慧修持的方向,乃至意義的建立,法師更指出“受報、還愿、發愿”三個面向,來展現他自在的人生,也提供給我們一個豁達生命的可能。因為秉持“受報”的心,所以在因緣成熟、果報現前時,能以坦然、平和的態度面對;因為曾發諸種愿心,所以以“還愿”來實踐承諾,直心對應;透過受報與還愿,歡喜將生死看透。 而發愿則是生命動力與能量的來源,從凡夫的愿到佛、菩薩的愿,不同層次的愿力,體現了不斷提升、成就的實踐之道。 接受無常 天老地荒人長久,四大分離夢一場。 無常是人生當中最如實的現象,只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無常帶來的變動與無可把捉、無所掌握,皆使人不愿坦然看待,更遑論平心接受了。如同法師的這兩句偈子所說,人們多半只愿意接受天會老、地會荒,自然的、物質世間的成住壞空,卻無法接受人在無常中的生老病死。對此,法師直指的卻是四大分離,形構人身的地、水、火、風等物質元素,畢竟終有敗壞之時,如果無法坦然視之,便會在如夢的人生中妄想執持。 如果我們對死亡還有恐懼,那是我們對四大組構的色身還有執著,無論是憂慮死後的世界、不舍人間的情緣與關系的斷裂,抑或是對生命價值與意義不復存在的驚慌,都還是執著“我”以及“我所擁有”,禪者的無懼,不正是在此一課題中殷殷提醒,一切是因緣的組合,如夢、_f以幻、如泡影,唯有清楚覺照與體解,如幻中的人間才有真正落腳處。 處理死亡 生生滅滅無生滅,來來去去不來去。 也唯有真正如實看待無常,方能在遭逢死亡之際,直心以對。這不迂曲的第一步,從預立遺囑、安排後事開始。生死課題中,難以言說,卻其實不得不說的,就是這樣的安排。一般人的考慮,也許為的是維護生與死的尊嚴,但我們在這當中,得到的最好禮物,其實是慈悲與智慧的提點。當我們看到法師的無憂無懼,哀傷與不舍的心,也仿佛得到熨平;當我們看到法師如何破除所有禁忌與窒礙,那種朗闊的襟懷、“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的光風霽月,便是最好的悲傷輔導。 莊嚴的佛事對照于哀慟的喪事,那是最溫柔與法喜充滿的叮嚀。“空里有哭笑”的用心活過與自在以對,更是禪者身教的典范。 放下身後 四大皆空我猶未空,五蘊無我尚有法我。 執著于色身的世間眾生,即便在生死存亡之際,仍不免習慣于種種牽絆人間的形式。筑墓、立碑、建塔、豎像為的是讓彷徨無助的心有所依止,撿拾、供奉舍利子,仿佛也是期待心中仰望者能給予最後的保證,以及渴念的滿足。 但禪者欲留的,不是色身毀滅後殘余的形式,也不是碑、塔、像等尊仰的遺跡,既是形跡,當是雪地殘留,只消數日便不復存在。禪者留的是“法身”、是“法我”、是“慧命”,是世人遭逢無常與種種憂悲苦惱之際,渴望解脫與自在的教導。 空花佛事水月道場 一切世間現象,是幻非真,以菩提心大悲愿,做空花佛事,建水月道場,利益眾生。 禪宗祖師教示“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卻仍留下數百種典籍、語錄,無非是菩提愿心,不舍眾生陷于無明癡嗔。 法師指導禪修,亦從心的鍛煉入手,無論是默照的清楚明徹與妄心止息、公案話頭的疑隋追索與斷妄破障,抑或是止觀雙運、定慧等學,遍及中外的禪修指導與殷切提點,都在為弟子直指心路;而同樣是不舍眾生,留下的近二百種著作,更是實踐其一生最重要的菩薩道路,是“空花佛事”、是“水月道場”,皆為的是利益眾生。 “寂滅為樂”是體驗“真空”,佛事、道場是實踐“妙有”,生病示病、辭世示寂的最後一堂課,更是法師在萬古長空中劃下的灑然身影。

目次

自序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Chapter 1 最後一堂生死課·為什么要學生死學?·生死學學什么?·生死學學不到什么?·如何看待生死學?·生死學談什么?·生死學的基本精神·生死學的特色:解構Chapter 2 思索生死三大事·因不滿意而質疑:生命從哪里來?·期望保證的啟問:死往何去?·價值的安立與探索:我想要我是誰?·實證主義的人生觀·功利主義的人生觀·實用主義的人生觀.·進化主義的人生觀·個人主義的人生觀·自由主義的人生觀Chapter 3 死亡的恐懼·人為何恐懼死亡?·從死亡恐懼的排序觀照自己Chapter 4 死亡的覺察·如果遇到死神·如果沒有死神·該用什么心態面對死亡?·意識死亡有意義嗎?·覺察死亡有什么作用?·我是誰?·“定義法鼓山”的練習·“我是誰”的練習Chapter 5 死亡的練習·什么情況下會覺察死亡?·為何要覺察死亡的可能性?·心理學家提供的“練習”Chapter 6 無常與變化·從無常變化出發·經常的變·關系的變·關系變化的可觀察原則·突如其來的變動破壞慣性·無常人生的四大恐怖·無法控制的老、病、死·失控的愛情也恐怖·出現變化時,追問兇手是誰·自我防衛的習氣會先出現·關于失去與失落的不同思惟·閱讀也能讀出互動·把變動視為正常·到底是失去了還是得到了?·不變真的好嗎?·重復不變也象征著苦悶Chapter 7 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儒家:三不朽的生死觀·孔孟的生死觀·道家:一切皆自然的生死觀·老子:出生入死·莊子:生死-體·道家與道教生死觀大不同·救贖的西方生死背景·中世紀:渴望死後世界·文藝復興:理性抬頭·現代:多元生死觀·存在主義:向死的存在·從西方哲學看生死·為何恐懼死亡?·道教與基督教看生死·佛教四有、六道的生死輪回Chapter 8 死後的世界·從人的角度看待死後世界·四種生死觀·人為何關心死後世界?·死後靈魂去哪里?·從宗教、文化看靈魂的去處·肯定輪回者的觀點·科學試圖詮釋的文化現象·相信輪回就該被前世今生捆綁嗎?·反對輪回者的觀點·核心宗教教義的差異·生物學與遺傳學的質疑Chapter 9 前世今生的生死謎底·亟于探索宿緣的動機·心理學或宗教的詮釋·他者與社會文化共成的前世模塊·記憶庫里隱藏的秘密·虛擬人生的啟發·尋找自己此生的功課·從前世故事還可以看到什么?Chapter 10 死亡與失落·失去嚴重與否是主觀的感受·拋棄舊有格局與限制·從失落、悲傷到哀悼·失落帶來悲傷的情緒·悲傷需要哀悼處理·孩童面對失落的不同階段·“成年孤兒”的悲傷與壓抑·綜合整理的七階段分析·修補是長期的歷程Chapter 11 悲傷處理·“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悲傷·臨終前五階段身心反應與其他觀點·影響喪親反應的因素·悲傷輔導的程序與原則·悲傷從何而來?·失落與哀傷的超越·走出失落之痛的要素Chapter 12 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安寧照顧的重要面向·全人照顧到四全照顧·安寧照護的目標與原則·安寧療護的原則·臨終病人的靈性課題·臨終病人的心靈轉變·如果身邊就有臨終病人Chapter 13 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時空觀的落差·危脆的關系變化·瀕臨者的歷程Chapter 14 安樂死·安樂死的緣起與發展·安樂死的分類·安樂死的倫理學反思·安樂死的宗教性思維·安樂死的醫療省察·安樂死的法律考慮·反對安樂死的綜合討論·支持安樂死的綜合討論Chapter 15 死亡與告別·要不要告別?·最後告別的預立遺囑·最後告別的告別式·臨終的詩偈與墓志銘

書摘/試閱

學習生死學的目的可以歸納出四個:第一個目的是了解自己到底用什么模式在活著?“模式”這個詞,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習氣”。我們是用什么樣的習氣在過生活,平常我們總習焉而不察,每天都這樣過,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用什么樣的方式在進行。如果問大家:“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是右腳先下床?還是左腳?”有些人很快有答案,很多人就得想很久,這讓人聯想到長胡子的故事。有個留長胡子的人,別人問他:“睡覺的時候胡子是在棉被外面?還是里面? ”自從別人問他這個問題之後,他就失眠了,因為晚上睡覺的時候就一直看他的胡子,它應該是在里面還是在外面?其實我們每天生活都是這樣子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類似的路,循著相同的模式吃飯或走路,可能很習慣,卻是不明所以的。禪修的功能之一,也就是提醒我們做這樣的覺察,透過這個過程,希望能夠看到這種模式的運作,然後給自己分析、觀察的機會。第二個目的是要對治一般人面對死亡那種逃避、遮掩的方式,希望提醒的是一死亡是真實存在的,并不恐怖,卻也沒有僥幸,就算不想理它,它還是存在。死亡是存在的一種方式,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先生,然後死,它是一個連續的狀態,不會因為我們不去理它,它就不存在。我們可以去思考、覺察、面對死亡與自己的關聯,其中的意義是,如果知道死亡不是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一旦碰到了,便不會措手不及,不會驚嘆于“怎么可能”而在驚訝狀態下,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當中。第三個目的是提醒我們不再把活著當成理所當然,認為我去睡了,明天一定會醒過來,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狀態。要知道活著不是那么理所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睡了就醒過來的。有位長輩到美國慶祝外孫滿月,大家才開心地聚會晚餐,結果隔天早上起床醒來的時候,外祖母推一推枕邊的外祖父,怎么不動?原來他已在睡眠中安詳死去。通常一般人在臨終之際會有一些掙扎、反應,可是連他床邊的人居然都不知道,睡到天亮才發現。類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因為不在我們身邊發生,會覺得那都是故事,即使真的在身邊發生,也只會覺得驚悚、可怕。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在不斷提醒我們,也是歐文在《存在心理治療(上)》書中提到的,死亡是一種邊界經驗。所謂“邊界經驗”就是逼顯出一個原來我們都跟它有關,而且逃避不了,卻蓄意不去思索的體驗:我們應該去面對生命中“活著”的這一段,因為它真的不是那么理所當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