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宋史可以這樣讀:讀宋詞看兩宋風華
滿額折

宋史可以這樣讀:讀宋詞看兩宋風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文史不分家,文學創作往往是現實社會的形象表現。
通過閱讀某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能夠從一個角度了解那個時代的諸多歷史現象。

這些基本道理,人人皆知。然而,在中國古代,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的寬窄面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拿詩與詞做一個比較。在古人創作觀念中,「詩言志」,詩歌可以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內容;「詞言情」,詞只能夠用來抒寫狹窄的男女感情。所以,從風格的角度也形成了「詩莊詞媚」的說法。

「詞為豔科」,宋詞以善寫男女私情著稱。宋詞描寫最多的就是男歡女愛、春恨秋愁、離思別緒、風花雪月等題材內容,與「豔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在宋人的創作觀念中,牢固樹立起「詞言情」、「詩言志」的傳統,二者涇渭分明,各司其職。委婉言情已經成為宋詞的固定文體特徵。宋詞能夠繼唐詩而起,開闢出一片全新的創作天地,給後代讀者以無窮的審美享受,就是因為具備了與眾不同的這一文體特徵。宋詞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奠基於此,宋詞的巨大藝術魅力也來源於此。

但是,宋詞發展至蘇軾時代,上述創作局面才發生了相當的質變。蘇軾變革歌詞創作,「以詩為詞」。蘇軾詞擴大了反映生活的領域,做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劉熙載《藝概‧詞曲概》)在蘇軾現存三百餘首詞裡,諸如詠史、遊仙、悼亡、惜別、登臨、宴賞等題材,無所不包。經過蘇軾的創作,人們才真正看到詞可以反映廣闊的生活內容。蘇軾的作法,在北宋響應者寥寥。金兵入侵,北宋覆亡。南宋小朝廷,始終籠罩在外族入侵的陰影之下。南宋所有的文學體裁,無不受這歷史巨變的影響。概覽南宋詞壇,詞亦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社會現實。蘇軾豪放詞,在此時於是發揮了廣泛的影響。南宋詞創作的新傾向,逐漸彙集成巨大的創作流派,這就是以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詞派。辛棄疾詞數量眾多,涉及面廣泛。辛棄疾一生都是矢志不移的抗金戰士,北伐大業始終是他關注的焦點,因此,辛棄疾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詞。
「詞為豔科」的傳統是強大的。

宋詞雖然經過蘇軾、辛棄疾等人的變革,反映社會生活面大大拓展,但是,抒寫男女情愛始終是宋詞的創作主流。即使是蘇軾本人,流傳至今的三百五十餘首歌詞中,約三百一十餘首作品仍然與「豔情」相關。從這個角度觀察宋詞,宋詞與宋史的聯繫就過於偏狹。所以,閱讀宋詞,比較無法全面地了解宋代的歷史。但作者仍期待以一種新的閱讀視野,能夠給讀者朋友帶來新的閱讀體驗,從而對宋詞與宋史都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作者簡介

諸葛憶兵

浙江省溫州市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出版《宋代女詞人詞傳》(合著)、《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徽宗詞壇研究》、《巫風源流觀》、《宋詞精品》、《唐詩精品》、《宋代文史考論》、《北宋詞史》(合著)、《李清照與趙明誠》等專著多部,主編《文人情侶叢書》一套。

文史不分家,文學創作是現實社會的形象表現。通過閱讀某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能夠從一個角度了解那個時代的諸多歷史現象。這些基本道理,人人皆知。然而,在中國古代,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的寬窄面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拿詩與詞做一個比較。在古人創作觀念中,「詩言志」,詩歌可以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內容;「詞言情」,詞只能夠用來抒寫狹窄的男女感情。所以,從風格的角度也形成了「詩莊詞媚」的說法。
詞起源於燕樂,詞最初是配合燕樂歌唱的歌詞。「燕樂」的「燕」字通假「宴」,即:「燕樂」就是舉行宴席時演奏或演唱的音樂。換句話說,大量的西域音樂傳入中原,最終形成「燕樂」體系,其間是經過中原音樂家、文人特意選擇的。隋唐之際,人們在歌舞酒宴娛樂之時,厭倦了舊的音樂,對新傳入中原的各種新鮮活潑的外來音樂發生濃厚興趣,於是紛紛帶著一種娛情、享樂的心理期待轉向這些新的音樂,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曼聲細唱,鶯嬌燕柔。那麼,在這樣燈紅酒綠、歌舞尋歡的娛樂場所,讓歌妓舞女們演唱一些什麼樣內容的歌曲呢?是否可以讓這些歌兒舞女板著面孔唱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或者讓她們扯開喉嚨唱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切顯然都是與眼前尋歡作樂的歌舞場面不諧調的,是大煞風景的。於是,歌唱一些男女相戀相思的「豔詞」,歌妓們裝做出嬌媚慵懶的情態,那是最吻合眼前情景的。「豔詞」的內容取向是由其流傳的場所和所發揮的娛樂功能決定的。
「詞為豔科」,宋詞以善寫男女私情著稱。宋詞描寫最多的就是男歡女愛、春恨秋愁、離思別緒、風花雪月等題材內容,與「豔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在宋人的創作觀念中,牢固樹立起「詞言情」、「詩言志」的傳統,二者涇渭分明,各司其職。柳永寫詩,就會去反映海濱鹽民生活的艱辛勞苦,其詩作《鹽民嘆》的作風與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新樂府詩相似。柳永的詞則幾乎都在津津樂道地誇耀自己「偎紅依翠,風流事、平生暢」(《鶴沖天》)的豔冶生活經歷,以及由此帶來的別離苦思。李清照云《烏江》詩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李清照的詞則幾乎是清一色的「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的纏綿悱惻的吟唱。委婉言情已經成為宋詞的固定文體特徵。宋詞能夠繼唐詩而起,開闢出一片全新的創作天地,給後代讀者以無窮的審美享受,就是因為具備了與眾不同的這一文體特徵。宋詞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奠基於此,宋詞的巨大藝術魅力也來源於此。
宋詞發展到蘇軾時代,上述創作局面才發生了相當的變化。蘇軾變革歌詞創作,「以詩為詞」。蘇軾詞擴大了反映生活的領域,做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劉熙載《藝概‧詞曲概》)在蘇軾現存三百餘首詞裡,諸如詠史、遊仙、悼亡、惜別、登臨、宴賞等題材,無所不包。此外,山河風貌,田園風光,參禪悟道,哲理探討等,也都一一納入筆下。經過蘇軾的創作,人們才真正看到詞可以反映廣闊的生活內容。蘇軾的作法,在北宋響應者寥寥。金兵入侵,北宋覆亡。南宋小朝廷,始終籠罩在外族入侵的陰影之下。南宋所有的文學體裁,無不受這歷史巨變的影響。概覽南宋詞壇,詞亦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社會現實。蘇軾豪放詞,在此時於是發揮了廣泛的影響。南宋詞創作的新傾向,逐漸彙集成巨大的創作流派,這就是以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詞派。辛棄疾詞數量眾多,涉及面廣泛。辛棄疾一生都是矢志不移的抗金戰士,北伐大業始終是他關注的焦點,因此,辛棄疾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詞。
「詞為豔科」的傳統是強大的。宋詞雖然經過蘇軾、辛棄疾等人的變革,反映社會生活面大大拓展,但是,抒寫男女情愛始終是宋詞的創作主流。即使是蘇軾本人,流傳至今的三百五十餘首歌詞中,約三百一十餘首作品仍然與「豔情」相關。從這個角度觀察宋詞,宋詞與宋史的聯繫就過於偏狹。所以,閱讀宋詞,很難比較全面地了解宋代的歷史。這是閱讀本書時,應該提醒讀者朋友注意的問題。當然,作者仍然期待一種新的閱讀視野,能夠給讀者朋友帶來新的閱讀體驗,從而對宋詞與宋史都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目次

前言

1、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北宋與西夏的戰爭

2、針線閒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宋代的歌樓妓院

3、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宋代的都市經濟

4、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宋代的科舉考試

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宋代官制與官員的平庸

6、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
――宋人的基本國策:重文輕武

7、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宋人的戀情相思和身世感傷

8、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宋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

9、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新舊黨爭與「烏臺詩案」

10、平生個裡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徽宗年間黨爭與「元祐黨人」碑

11、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徽宗的放縱和北宋末年的社會風氣

1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李清照的愛情與婚姻生活

13、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
――「靖康之變」與宋室南渡

14、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家軍」抗金和岳飛冤案

15、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南宋數度北伐和宋金對峙局面

16、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
――元人入主中原和南宋的覆亡

引用書目

書摘/試閱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李清照的婚姻與宋代婦女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這首詞集中抒發了對丈夫的深摯情感,吐露了不忍離別之情以及別後的相思之苦,將一位沉湎於夫妻恩愛中獨守空閨、備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畫得細膩入微。
婚後,李清照與趙明誠志趣相投,相互愛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離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還是無法忍受離別所帶來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將這種情感淋漓盡致地傾吐到這首詞中。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就為相思懷人設置了一個淒豔哀婉的場景:色彩鮮豔、氣味芳香的紅色荷花已經凋零殆盡,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覺到秋的涼意。秋的蕭瑟枯萎,叫離人更難以抵禦相思愁緒的侵襲,這秋涼,甚至一直穿透離人的心扉。「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暗含對輕易別離、獨自登程的怨苦之意。為生計、前程奔波,離家為官,這在普通夫妻之間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還是一件為家庭帶來光明前景的令人高興的事情。對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卻並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之間的恩愛。所以,她才會埋怨丈夫的輕易離別,將自己獨自留在家中。既然離別已經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李清照只能盼望著早日重聚。「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三句,滿是熱切的期待之情。自從夫妻分手之後,李清照經常翹首遙望「雲中」。其間,或許也有「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之類的誤會,有滿懷的希望和時時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堅信丈夫對自己的愛情,堅信丈夫牽掛自己如同自己對他的思念。當「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時候,大雁會捎來丈夫的書信,夫妻團圓的日子便指日可待。這種期待與自信,是對丈夫的深情眷戀,是對美滿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希望。
下闋寫別後的相思,脫口而出,自然感人。「花自飄零水自流」,寫別離已成事實,令人深感無奈,就象春花不由自主地飄零、隨著流水消逝而去一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詞人感覺到一種「長恨此身非我有」的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悲苦。況且,韶華轉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時光呢?詞人不禁為此長長嘆息。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對自己的思念也是相同的,所謂「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對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於是,這種戀情別思就再也沒有辦法排解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說明詞人不堪相思的折磨,也曾做過多種努力,想把自己從痛苦中擺脫出來。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歸於失敗,表面上眉頭雖然舒展開來了,但心頭的愁結依然如故。相思之情從外在的「眉頭」深入到內心的深處,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解脫了。李清照註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一直等到丈夫歸來的那一天。
在宋代婦女乃至在中國古代婦女中,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而李清照中年以後的再婚與離異,又是極其不幸的。李清照的婚姻生活,可以多面向反映宋代婦女的生活狀況。
新婚燕爾 聚少離多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十八歲的李清照與二十一歲的趙明誠結為伉儷。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據元人伊世珍《琅嬛記》卷中記載,還有一段傳奇經歷。據說,趙明誠父將為趙明誠選擇妻子的時候,某天,趙明誠白天睡覺,夢中誦讀一卷書,醒來時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便告訴了父親。父親為他解釋說:「汝待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京城裡待字閨中、詞名遠播、門當戶對的才女,無疑首推既是同鄉又是同僚的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了。於是乎,趙挺之便託人到李家提親,趙、李兩家聯姻,結為秦晉之好,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這段傳說,當然是後人格外羨慕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美滿婚姻因此附會出來的。傳說雖然不可靠,但趙、李兩家相互來往,乃至趙明誠與李清照之間也有一定的了解,以至兩家最終為兒女確定婚姻,當在情理之中。
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時,趙明誠還在太學讀書,平日寄居在校舍,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方可請假回家。受趙明誠的感染,李清照婚後也迅速喜歡上古代的金石碑刻。每逢假日趙明誠回家,夫妻二人就質典衣服,得到五百錢,結伴閒逛汴京相國寺集市,選中喜愛的金石碑文,量力購賣。回家後,兩人相對觀賞,考辨碑文的內容、年代等等。甜蜜的新婚生活,就在這樣詩書、學術空氣非常濃厚的環境中度過。
從當時的太學制度和李清照所寫的《金石錄後序》來看,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初期,相聚的時間很少,多數時間趙明誠寄居在太學齋舍。太學的學習環境與學校的規定,決定了新婚之後的趙明誠,必須迅速回到太學。這一對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女,剛剛品嘗了新婚的情愛,就不得不分手。相聚短暫,分別日久,使純情的李清照第一次咀嚼了離別的苦澀滋味,寫下了許多動人的抒寫相思別離的詞章。《怨王孫》說: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 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這首詞寫春暮時節閨中獨處的寂寞,相思懷人之意,含蓄透露。「帝里」,即指當時的都城汴京。這表明詞人當時也居住在京師,那麼,這一段分別的痛苦,應該是趙明誠寄居太學齋舍、閉置不出而帶來的。
夫妻相守 其樂融融
李清照結婚以後的第二年,即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政壇上的風雲動盪再次波及到她的家庭。這一年,徽宗受蔡京的蠱惑,再度全面推行新法。趙挺之與蔡京是同年,兩人臭味相投,傾向新黨的共同政治立場與善於投機取巧的政治品質,使他們一拍即合。於是,趙挺之積極追隨蔡京,迎合蔡京的一切廢除舊法、迫害舊黨的政治主張,成為蔡京的鷹犬與羽翼。蔡、趙個人品格的卑污惡濁,遭世人唾棄。趙挺之的連襟陳師道寧願寒凍而死也不穿從趙挺之家借來的棉衣這件事,就發生在這一年。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卻被打入「元祐黨人」之列,趕出了京師。
在這一場政治風波中,趙家與李家,一榮一枯,相去甚遠。李清照的婆家與娘家分屬不同的政治集團,在朝廷裡已成水火之勢。李清照的政治觀點自然傾向於舊黨。可喜的是心愛的丈夫趙明誠與自己同心同德,在這風雨飄搖的險惡政治環境與社會現實中,為自己築起了一道抵擋風雨的壁壘。陳師道《與魯直書》說:「正夫有幼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詩,雖半簡數字必錄藏,以此失好於父。」(《後山居士集》卷十四)陳師道信中所說,已經將趙明誠的政治傾向敘述得非常明白了。朝廷當時已經開始嚴厲禁止蘇軾與黃庭堅等元祐黨人的著作,趙明誠的行為,明顯是對抗朝廷的禁令,與其父背道而馳,自然失去了父親的歡心,但卻得到了妻子李清照的歡心。李清照躲進屋裡,關起房門,面對丈夫趙明誠,依然有一片溫馨的小天地。
崇寧二年(一一○三),趙明誠結束太學求學生活,出仕為官。夫妻兩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經濟收入,生活變得更加滋潤自得。這時候,兩人對金石刻錄以及古玩字畫的共同愛好與收集珍藏的願望,有了進一步滿足的經濟條件。趙明誠與李清照決心節衣縮食,盡量收集天下的「古文奇字」,哪怕是荒僻邊遠地方的出土文物,也要收羅齊備。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敘說了這麼一個故事:崇寧年間的某一天,有人拿著南唐著名畫家徐熙的《牡丹圖》上門來向趙明誠、李清照兜售,要價二十萬。夫妻兩人無法籌足這筆鉅款,雖然將《牡丹圖》留在家中過了兩宿,最終還是歸還給賣主。夫妻兩人為此惆悵惋惜了好多天。
這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以後第一次長久相聚的時間,是李清照二十歲到二十四歲風華正茂的大好年華。婚後兩年以來共同愛好的培養、彼此的愛慕、時而分離的思念,都加深了兩人的情感。與心愛的丈夫朝夕相處,李清照時時表現出楚楚可人的意態、嬌媚依人的甜蜜神情。她的詞記錄了這段生活與情感。《減字木蘭花》說: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李清照喜愛梅花,常常通過詠梅自我比擬。這首詞不是詠梅詞,卻仍然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春天的時候,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鮮豔的花瓣上還帶著薄薄的晨露。青春妙齡的少婦李清照,買花是為了賞花,是對美的欣賞;同時也是為了裝飾自己,珍視自己的青春年華。花季女子,最愛美麗的鮮花。這時候的精心化妝,當然是為了博得丈夫趙明誠的賞識,所以,賣花、戴花的動作中又多了一層對幸福愛情執著追求的含意。一心想獲得丈夫全部愛情的女子又是「小心眼」的,她會對周圍一切與自己比美的事物發生莫名其妙的嫉妒,這種嫉妒又轉過來表現她對丈夫的深愛。因此,買得鮮花的李清照,忽然多出了一個心眼:不知丈夫是否會更賞識這梅花,認為「奴面不如花面好」。對自己青春容顏充滿信心、爭強好勝的李清照,便一定要與梅花比個高低,特意將梅花「雲鬢斜簪」,讓丈夫仔細端詳,究竟誰更漂亮。通過這種對丈夫撒嬌的動作,表現出小夫妻之間的親暱和溫情。充滿了自得、自信的語氣裡,透露出李清照婚後的愉悅歡欣。實際上,李清照並不擔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過藉這樣一個題目與丈夫逗趣撒嬌。
徽宗年間政壇風雲變幻,「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臺」。轉眼之間,趙挺之經歷了拜相、罷相、再度為相、又被逼離職的起伏動盪。尤其是趙挺之與蔡京反目之後,政治環境變得十分險惡,以致趙挺之去世以後還要被蔡京追究算舊帳,一直牽累到家人子弟,通通被免職還鄉。李清照與趙明誠因禍得福,反而因此贏得了十年屏居青州(今山東境內)、清靜恬淡的鄉野生活,夫妻相守,其樂融融。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回憶說:「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不求聞達、不慕榮華的李清照夫婦,反而得其所願。他們仰慕超然脫俗、如閒雲野鶴的晉人陶淵明,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之意,名青州日常居所為「歸來堂」。李清照還將自己的居室取名為「易安室」,因此自號「易安居士」,同樣取意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名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李清照自號應該是在屏居青州之時,「歸來堂」大約也是李清照命名的。
被迫還鄉居住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的愛好樂趣則異於常人。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免官閒居,大都縱情山水田園,以隱逸避世為標榜,在嚮往世外桃源之際隱約流露出對官場的渴慕,甚至牢騷滿腹,痛心疾首。而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不做作,不標榜,真率自然,舒適自得地過著這種無名利是非之爭的淡泊生活。夫妻兩人這時候可以傾全力於收集整理金石書畫這一嗜好。他們的日常生活極其簡樸,李清照說自己是「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翠羽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金石錄後序》)因為夫妻畢竟是屏居鄉里,經濟收入受到限制。他們將節省下來的錢,都用來滿足自己的個人嗜好。每得一部古書,夫妻共同校勘,整理完畢後做上題簽,分門別類。得到古人的書法、繪畫、銅彝、金鼎,兩人則反覆摩挲觀賞,指摘評點其中的瑕疵。白天玩賞不夠,夜晚點上蠟燭,以一根蠟燭為限,繼續享受所收集的金石書畫給他們帶來的無窮樂趣。李清照與趙明誠都有著相當的家學淵源,淵博的知識積累,深厚的文化修養,專業的鑑別目光,使他們成為當時這一領域裡數一數二的專家。他們的收藏品以及對收藏品所做的校勘整理分類工作,在同時代最為優秀突出。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修養過人,志趣高雅,藏書豐富,平日以讀書為樂。他們廣泛閱覽,精讀細思,夫妻相互啟發,將許多歷史典故、精采文字乃至整卷整卷的書籍都默記於心。日常夫妻嬉鬧逗趣,比才能,鬥輸贏,都與讀書有關。李清照回憶這段時間夫妻生活的細節說:每日飯後,坐在歸來堂,夫妻飲茶消閒,便比試兩人讀書的廣博程度、記憶力的優劣等。他們對著重疊堆積的書籍,要憑記憶力指出某件事記載在某書某卷的第幾頁第幾行,誰說得準確誰可以喝茶。李清照的記憶力遠遠強於趙明誠,比賽的結果往往是李清照獲勝。說中之後,李清照總是舉著茶杯大笑,笑得將茶水都傾覆在自己的懷中,反而喝不到茶水。趙明誠也樂在其中,以欣賞讚歎的目光看著聰穎嬌柔、事事爭勝、一片純真的妻子,甘願伏首稱臣。
生離死別 國破家亡
大約在政和七年(一一一七),趙明誠再度離家,開始了新一輪的仕途奔波生活。這一次,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十幾年之後第一次時間較長的離別。在青州度過了近十年的時光,忽然面臨了這麼一場離別,李清照是非常不適應的,離情別思因此洶湧而來,李清照被相思愁緒包圍了。李清照大量膾炙人口的愛情詞都應該創作於這一次別離期間。以《醉花陰》最為著名,詞說: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伊世珍的《琅嬛記》卷中也記載了這首詞的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 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一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有的。這一故事所傳達的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相思之情,以及兩人之間的才華差異,也都是非常真實的。
宋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趙明誠知萊州(今山東萊州市),成為地方州郡長官。這時候,趙明誠已經有能力將李清照從青州接出,到任所團聚。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離開居住了十幾年之久的青州,風塵僕僕,前去與趙明誠相聚。萊州任期結束,趙明誠轉守淄州(今山東境內)。淄州轄下有邢氏村,村中長者邢有嘉,趙明誠稱讚他「好禮」,趙明誠並無地方長官架子,與邢有嘉時有來往。一次,邢有嘉拿出唐代白居易手書的《楞嚴經》給趙明誠觀賞,對古人字畫迷戀成癖的趙明誠得之大喜過望,「因上馬疾馳歸,與細君共賞。時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跋,猶不欲寐,便下筆為之記。」(繆荃蓀《雲自在龕隨筆》卷二引)「細君」指妻子李清照。趙明誠得以目睹白居易的手跡,狂喜之下,騎馬急馳回家,拿與李清照共同欣賞。兩人飲酒品茶,相對觀賞,蠟燭燃盡了兩根,還不願意入睡。可見,李清照與趙明誠一直是志趣相投、相互推重、相濡以沫的。
趙明誠在淄州任所,迎來了北宋動盪乃至滅亡的最後一場大災難。積貧積弱的北宋社會,腐敗昏庸的徽宗朝廷,在北方強敵金人的大舉進攻之下,土崩瓦解。短短兩年時間,北方的大部分國土被金兵踐踏於鐵蹄之下。無論是官宦家庭,還是平民百姓,紛紛扶老攜幼,背井離鄉,躲避戰火,流落到南方。李清照夫婦也隨逃難人群來到南方。告別家鄉之際,夫妻兩人最戀戀不捨的是耗費半輩子心血收攏來的文物古籍,這些收藏品中凝聚著一段安定寧靜、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夫妻兩人只能狠一狠心,將文物古籍中價值稍次者或笨重者,剔除拋棄。其順序是這樣的,先剔除印本厚重的書籍,篇幅多卷的繪畫,沒有款識、一時難以考辨的古代器皿;而後,發現行李依然過於龐大,只好又將國子監刻印的容易得到的書籍、平常的畫幅、笨重的器皿再度拋棄。即便如此,還是裝滿了十五車。夫妻兩人伴隨著這些文物,離開山東,進入江蘇,渡過淮河,再渡過長江,最終來到建康(今江蘇南京)。
宋高宗建炎年間,金人多次渡江南侵,南方亂兵盜賊四起,燒殺擄掠,民不聊生。李清照與趙明誠在江寧所獲得的穩定生活十分短暫。趙明誠在江寧任職不到半年,即接到移知湖州的調令。從靖康國難以來,趙明誠一直勞心勞力,沒有片刻喘息時間。先是汴京陷落,家國破亡,惶惶不知所從;其次則是老母病逝,千里奔喪,舉家逃難渡江;再則顛沛流離於兵火之間,離鄉背井,飄零異方;再則出任建康郡守,力不從心,才能不足應付動盪時期的劇變,最終落得恥辱逃離而去;再則罷官又起用,旅途連續奔波,疲倦困頓已甚。怯弱使得趙明誠棄城而逃,但從趙明誠的生平所為來看,他並非無恥之徒,這種行為必將給趙明誠自己帶來洗刷不掉的屈辱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近三年的時間裡,趙明誠東奔西走,窮於應付,捉襟見肘,心力交瘁。南方的夏天酷暑炎熱,尤其是地處長江中下游的「火爐」建康城,更是悶熱難耐。這叫出生與生活在北方的趙明誠特別不適應。這一次在大暑天裡急馳趕赴建康,徹底地摧毀了趙明誠的健康,使他的積勞難以遏制地爆發出來。途中,趙明誠感染了瘧疾,遂一病不起。這一年,趙明誠四十九歲,李清照四十六歲。
二十八年的婚姻,就結束於這戎馬倥傯、四方多難、動盪不安的歲月中。這一次的分離,是人間天上、相見無日的永訣。趙明誠獨赴黃泉,李清照苟活人間。「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思之悼之,悲痛之情,何以自已!悲傷已極,李清照以駢體文的形式,寫下了一篇淒苦的祭文。全文已經失傳,只留下中間的一對殘句:「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