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
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
硬頸攝影群,由一群土生土長於苗栗、跨世代、跨族群的攝影家於1991年創立,堅持以黑白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從海之濱到山之巔,從一座老伙房、一條鄉間小路、一棵樹到一片山水,再到一張張刻苦耐勞的容顏……,攝影家們鉅細靡遺地記錄農村的各種面貌;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潛藏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事物的關懷。本書即以詳實深入的解說,呈現硬頸攝影群長期以來對苗栗客庄的「在地注視」。
書前有導論介紹此攝影團體及相關攝影家的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該攝影團體年表及重要成員紀事等參考資料。
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
出版緣起
讓大家看到客家
影像紀錄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類有限的視覺,在不同的時代見證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從而引發人們對於過去的歷史文化有更深一層的探索與感動。
從前輩客籍攝影家鏡頭下的精采畫面,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間,鄉土紀實攝影極盛時期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早期台灣客家的歷史足跡,體會客家文化的傳世價值與質樸精神,同時也提供研究臺灣攝影史發展脈絡的寶貴資源。
本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在其前身籌備處階段,即持續推動「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將其內容延伸為出版成果。首先推出「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叢書,蒐錄了包括:鄧南光、李秀雲、劉安明、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攝影家的數百幅影像作品。
這些泛黃而珍貴的「老照片」,透過多位優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詮釋,與專業編輯團隊的企劃整編,無形中為昔時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圖文呈現。不僅提供了觀照客家的最佳視野,也足堪為最好看的文化資產。
欣見「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問世,讓讀者既能瞭解攝影家的傳奇生平,又可感受攝影家對人、對土地,以及對生活的深情注目,進而尊敬他們堅持不懈的創作態度。
期許本叢書的出版,能夠全面展現客家豐富且多元的面貌,讓大家看到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主任委員 黃玉振 謹誌
凡例
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權出版。
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家年表、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
3.本叢書文圖版面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本書因集結了13位攝影家的影像作品,且由3位撰文者解讀,因此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除註明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外,亦標示出是哪一位攝影家的作品。而撰文者姓名則直接標示在詮釋文本的正文最後。
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制,以致出現髒點、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家創作之原貌,因此為儘量呈現畫面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
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家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儘量表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作客語「个」、「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要」作「愛」、「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稱「細人(仔)」、「一次」為「一擺」、「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
6.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
7.內文之歷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了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擾。此外,為尊重歷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彙,並非有歧視之意。
作者簡介
陳淑華
台大農業推廣學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
曾任《經典》雜誌採訪召集人;《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專案主編;胡氏圖書、創意力等出版社特約主編。現為自由撰稿。
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獎;台灣永續報導獎文字報導獎;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著作有:《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噶瑪蘭族》、《掌中天地寬》、《台灣檜木》(合著)、《攜手造家園:社區》(合著)、《發現南島》(合著)、《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文字部分)、《問候台灣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見《大地地理》、《經典》等雜誌。
鄭慧玲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三專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專案、票房雜誌編輯、台北電影節編輯。現為影像紀錄片工作者。
歷年作品曾獲金穗獎、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入圍女性影展、金鐘獎及日本NHK日本賞。
近年作品大部分關注在客家耆老影像紀錄、客庄生活歷史演變。
鄭嘉明
東海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曾任躍昇文化事業出版社編輯。
承辦第一屆客語能力認證考試。
獲第二屆中央大學「膨雞頦」客家創作小說比賽第三名。
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香港「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獲客委會96年「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序
一個福佬人的客家學習 陳淑華
抱著一種想了解客家文化的心情,我接下了這個工作,但沒想到不久,我就陷入一種惶恐中。對於1960年代出生,長於左鄰右舍皆為福佬人的彰化街區的我來說,苗栗硬頸攝影群影像中的場景,並不存在於我的生活經驗,要如何抓住客庄的生活氛圍,點出攝影家想表達的客家精神呢?在請教硬頸攝影家的同時,我也常將圖片拿給出身於福佬農村的母親看,啊!有不少共同點,但更多的是相異之處。惶恐逐漸轉為震驚、震撼,過去被灌輸的刻板印象逐漸瓦解,客庄裡的「省儉」絕不只是「省儉」兩字而已,其中蘊藏更多的是如何化「有限」為「無限」的豐沛創造力。而這些源源不絕的力量就一點一滴從硬頸攝影群的黑白影像中浮現,然後隨著一個又一個硬頸攝影家的人生歷程再現。
雖然每個人的攝影緣起與際遇不盡相同,但他們一路堅持到底,將有限的條件做無限的發揮,終於創造出「硬頸」這個獨特的攝影團體。其中「硬頸」中的「硬頸」,邱德雲先生,至今仍不放棄傳統的黑白攝影,站在他的影像面前,我不得不專注的面對,思索著他80歲的人生,超過半個世紀的攝影生涯,每個大膽的黑白調裡,都有他想要突顯的人的存在價值。
就像暗房裡的嘆息,為什麼拍照時沒有多一點光呢?每每回顧昔日的作品,邱德雲總說那個年代如果有現在的思想,他會拍得更多,或者每個主題應該要再深入的拍。一如永遠的不足,永遠的鞭策,永遠的黑白,不是守舊,而是一種終其一生堅持的信念。黑白影像不似彩色影像如實重現眼睛所見,不過它卻內藏一種彩色影像的視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從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直到影像呈現出來,不僅拍攝者可以嚴謹而忠實的面對自己的作品,黑白影像超乎現實的視覺力量也可以讓觀看者專注於其中,進一步感受影像的內涵。不畏時代潮流來襲,攝影家始終如一的如此堅持著,而這是否就是讓我感到震撼的客家創造力的源頭?
工作結束了,我竟忘記自己是福佬人,忘了邱德雲先生是個客家人,忘了硬頸攝影群的客家色彩,但卻忘不了硬頸攝影群拍下的影像,忘不了邱德雲,一個攝影家的堅持。
後記02
和老苗栗「相堵頭」 鄭慧玲
翻開一張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常常讓我又驚又喜又慚愧!
驚喜的部分是,苗栗對我來說,就像是隔壁鄰居的阿公,常常跟他打招呼,卻總覺得有些陌生。但是經由這次撰寫「硬頸攝影家」的照片作品,讓我了解了苗栗這位阿公輝煌的歷史文化,也慚愧對自身文化的疏離。
在這次尋找照片故事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芎中七石隆興」六庄迎媽祖的故事,原本想聚焦在媽祖出巡的儀式過程,沒想到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發現了客家村落聯合抵禦外侮的故事;其實,不一定要靠石頭砌成的圓樓才能團結抗敵,以媽祖聯合出巡也能緊密的結合客家村落,而這個聯盟已經持續超過百年至今。
有很多「原來如此」的讚嘆,一直出現在這次的書寫過程中,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攝影家用心、用智慧凝聚了精彩的片刻,寫故事的我們能述說的只是千言萬語分之一,還有更多的故事就有待觀者接棒下去,繼續說出更多關於客家、關於我們的點點滴滴……。
後記03
停格之外 鄭嘉明
其實,後記是最難動筆的。千言萬語。
攝影群用照片說了很多,但圖像的意會,與文字的言傳,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傳達方式,兩者鴻溝難免,所以我總戰戰兢兢地,希望儘量做到以文字說出攝影群想用照片傳達的意念,以及畫面背後的意義和所蘊涵的時代背景、風土人情。
撰寫過程中十分感謝攝影群願意被我們叨擾,並且如此無私熱情;照片在攝影師的解說下,開了端,視界變不同了,讓我再次感受停格片刻的氛圍,所以,才能好好寫出文字,期望能帶領讀者領略這些黑白世界的無限張力。
整整九月的假日,都在先生的盯梢下逐步達成每週進度;我親愛的老媽也時不時關心;還有比我更忙卻得寫更多的老姐,碰面的招呼語就是:「你寫幾篇了?」,所以,我能如期交稿都要感謝這三位無意間構築的親情監督網。
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給我機會穿梭在不同年代的苗栗故事裡,謝謝編輯團隊無盡的包容,更謝謝硬頸攝影群拍出這麼多精采照片,引領我們看到平凡裡的不凡。
至於,寫作時心裡的千迴百轉,能訴諸文字的已在篇章裡了,而文字之外的,就留予我定格為自己的黑白照片吧。
目次
【主委序】讓大家看到客家 3
【凡例】 4
【導論】在地个注視──硬頸攝影群的鄉土寫實 8
●家園故土 20
山崗頂个水田 22
煞猛犁旱田 24
田頭伯公看蒔田 26
亥(加提手旁)擔个細人仔摎稈棚 28
細人帣(應加提手旁)手,打穀樂 30
準備收穀 32
大圳溝 34
相堵頭 36
瓠仔棚下熰火刺(加火字邊)泥 38
行過水褲頭時代个老人 40
相依為伴 42
阿姊个背囊,當燒暖 44
佇田肚打球仔 46
佇田脣挷索仔 48
樹堆頂跳索仔 50
四姊弟 52
春日郊遊 54
採筍樂 56
家在此山中 58
什麼都不缺个山地雜貨店 60
豬肉攤个朝晨 62
颱風過後个泰雅部落 64
紋面个賽夏老婦 66
●日常食物 68
晒鹹淡 70
晒蘿蔔絲 72
收蘿蔔錢 74
晒豆乾 76
晒番薯簽 78
晒酸柑做中藥 80
準備滷鹹菜 82
晒鹹菜 84
渡孫子揤覆菜 86
斬大菜 88
大家幫忙起鹹菜 90
竹架仔晒鹹菜 92
雙腳來踏覆菜 94
舂粢粑 96
食粢粑 98
挼雪圓 100
包菜包 102
榻(應為糸字邊)粽仔 104
刷米篩目 106
做好事 108
炆豬肉 110
●農林漁礦 112
煤礦之鄉 114
「時間車」還是「命運車」 116
礦場裡个百工 118
另一種黑金 120
高山頂个集材場 122
濛沙天集材 124
山上工寮生活 126
收桂竹筍 128
竹仔个前世今生 130
明德茶个故鄉 132
種薑嫲 134
栽種草莓 136
摘杭菊 138
立柱掛網捕鰻魚苗 140
整理魚網 142
糊龍 144
喜樂个竹編師傅 146
生活陶,銅鑼窯 148
養蠶人家 150
挷面 152
●節慶民俗 154
媽祖婆出巡 156
順風耳護駕 158
大鼓陣來了 160
路邊恭駕 162
打醮賽神豬 164
去拜神 166
真假人生 168
放水燈 170
伯公下晒菜脯 172
伯公生 174
寫春聯慶春節 176
喪禮 178
迎親 180
細阿妹仔摎新娘 182
嫁妝 184
矮靈祭 186
準備送靈 188
【附錄】
硬頸攝影群年表 190
硬頸攝影群攝影家小檔案 194
圖版索引 196
後記一 一個福佬人的客家學習 陳淑華 202
後記二 和老苗栗「相堵頭」鄭慧玲 203
後記三 停格之外 鄭嘉明 204
參考書目 205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