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顯影六堆.李秀雲
滿額折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顯影六堆.李秀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
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


出生於屏東竹田的攝影家李秀雲(1919-2001),雖然中年才展開攝影之路,卻具有獨特的影像風格。他的作品卻選材以熟悉的農村環境為主,舉凡農村中的景物、田事、建築、節慶、庶民,悉皆入影,構成1960、70年代以六堆為核心的大屏東地區的土地素描。而在逆光的偏好和構圖經營下,他的寫實影像散發出從容雋永的詩意,並展現舒緩的節奏和氣度。本書即以扎實且細膩動人的書寫,引領讀者走進李秀雲鏡頭下田野阡陌、村頭庄尾……所譜成的六堆客庄故事。

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家年表等參考資料。

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

凡例
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權出版。

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家年表、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

3.本叢書文圖版面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當影像為連續性主題者,則以多頁集錦連作之版面呈現。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特別標示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與影像及詮釋文本有關之對照圖、歷史文獻、特別解說,則視內容需要穿插呈現。

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制,以致出現髒點、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家創作之原貌,因此為儘量呈現畫面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

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家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儘量表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的」一律作客語的「个」、「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小孩」稱「細人(仔)」、「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

6. 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客家語之音標,主要亦參照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以調值(阿拉伯數字)標示音調,調值一般採上標,本叢書考慮字體較小時恐讀者不易辨識,因此未作上標,而以等大的數字直接置於拼音字母後,標音以特殊且從字面不易判讀音義的字為優先,如掖ie55穀種,而如收涎、阿姆等容易判讀者,則不另外加注音標。本書音標以屏東四縣腔為標示。

7.內文之歷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了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擾。此外,為尊重歷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彙,並非有歧視之意。

作者緣起
讓大家看到客家
影像紀錄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類有限的視覺,在不同的時代見證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從而引發人們對於過去的歷史文化有更深一層的探索與感動。
從前輩客籍攝影家鏡頭下的精采畫面,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間,鄉土紀實攝影極盛時期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早期台灣客家的歷史足跡,體會客家文化的傳世價值與質樸精神,同時也提供研究臺灣攝影史發展脈絡的寶貴資源。
本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在其前身籌備處階段,即持續推動「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將其內容延伸為出版成果。首先推出「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叢書,蒐錄了包括:鄧南光、李秀雲、劉安明、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攝影家的數百幅影像作品。
這些泛黃而珍貴的「老照片」,透過多位優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詮釋,與專業編輯團隊的企劃整編,無形中為昔時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圖文呈現。不僅提供了觀照客家的最佳視野,也足堪為最好看的文化資產。
欣見「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問世,讓讀者既能瞭解攝影家的傳奇生平,又可感受攝影家對人、對土地,以及對生活的深情注目,進而尊敬他們堅持不懈的創作態度。
期許本叢書的出版,能夠全面展現客家豐富且多元的面貌,讓大家看到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主任委員 黃玉振 謹誌

作者簡介

古秀妃

1972年出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東海大學歷史系畢,就讀期間創東海客家社,接觸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畢業後投入美濃社會社區運動,編纂《美濃鎮誌》。曾任職中央研究院徐正光教授研究助理,服務於台北市政府、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省政府、屏東縣政府。現任職高雄市政府。

古秀如(少騏)

1970年生於台灣南方農村手巾寮,台大中文系畢,曾任唱片企畫、作詞人、報社記者、文史工作者、紀錄片攝影、導演。

後記01
再見農村 古秀妃

第一次見到李秀雲先生的攝影作品是在1992年,當時我還是一名大學生,參加一場在美濃舉辦的客家夏令營,授課的鍾秀梅老師一邊播放秀雲先生的作品,一邊分析著台灣農業與農民處境的結構性問題,這一堂課,啟蒙我的社會意識及日後的公共參與,並對李秀雲先生動人的影像紀錄留下深刻的印象。

未料18年後,竟有幸與秀雲先生的作品再相遇。當二姐秀如推薦我書寫李秀雲鏡頭下的農村生活,我遲疑許久,深怕自己不成熟的文字破壞了畫面的美感,而這一寫,才知道自己對舊日農村生活經驗的了解實在太少太膚淺。

雖然出生在農家,小時候也偶爾幫忙農事和家務事,但真正的勞動、而且是1960年代沒有機械設備、完全靠技術和勞力的農業社會,我一點經驗也沒有,頂多聽父執輩在與我們比較世代的幸福時才偶然聽到過去的生活點滴,因此要將訪談的內容化為文字,開始下筆時感覺千斤重,不知從何著手。

後來書寫的這段期間,我經常對著窗外的禾埕發呆,想著這片禾埕曾經是農民祖父在這裡晒榖、伙房裡十幾二十幾個的小孩追逐穿梭、母親在田裡和廚房來回奔波忙進忙出……就這樣跌入時光隧道,整個人像浸泡在60年代的生活場景一般,此時,照片裡停格的畫面在我的想像裡開始活動,我的身體好像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聲音、氣味、動作和情緒,然後雙手敲下鍵盤慢慢地揣摩書寫。

我是這麼樣地跟著秀雲先生的攝影作品,去體會、理解眉宇之間散發出穩健風骨的婦女何以總是如此堅定?承受極度勞力的農民怎能一生每日如常奮力與天地搏鬥、耕耘栽種以撫育下一代?當我緩慢地一篇篇的書寫,這些看似瑣碎、曾經是先輩們的真實生活已漸漸地影響我的人生,很不可思議地化解了我生命中的挫折,療癒沉積在心裡的苦痛。我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就是土地和人民的力量,是一種包容、淨化、接納、傾聽、給予信心的力量,而收穫最大的還是我個人啊!

我為著不復存在的生活型態感傷,就如同失去親人般的傷心,而最讓我難過的莫過於面對台灣已是夕陽的農業,面對農村的凋零和農業的萎縮,如今自己身在公門卻無能為力,受自於農村而無以回饋,最感嘆莫過於此啊!

書寫中期,我因新工作重返職場,遂由秀如接手後期書寫,包括客語用字、校對等考訂。這期間,感謝所有接受過我訪談的親朋好友以及遠流的編輯群,特別是鍾鐵民老師,在他生前身體欠佳的情形下仍擔任我的顧問、幫我看稿,感念在心;還有秀雲先生的長子國男先生,他無私地貢獻所有的一切,熱心協助解決許多問題。

最後,我要向秀雲先生致敬,因為他以如此寫實的角度觀看世界,保留當代彌足珍貴的生命價值;還有眾多厚實的農民如我的父母親,一生歲月奉獻於土地,在我心目中遠比任何事都偉大。這篇後記,只是一個小小的我表達書寫過程的感觸,這一切都是學習,謝謝你們!
 
後記02
飲水思源 古秀如(少騏)

記得1996年秀雲先生的《吾鄉》攝影集出版時,一群美濃的年輕朋友相邀要去竹田拜訪他,那時不知何故我沒有跟上,時光這麼一輾轉,再與秀雲先生相見,竟已是15年後的2011年。這一次,雖沒有機會聊天,卻從大量的手稿、影像、訪談,與秀雲先生神交,更神奇的是,他書房裡那寥寥幾張珍藏的剪報裡,竟有一份我早期在《中國時報》寶島版撰寫美濃送字紙的報導,看著署有我名字的舊剪報,想著秀雲先生收藏的心情,原來,我們很早就打過照面了……。

這一次能有機會為秀雲先生的作品撰寫文字,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感恩和激動。看著他的六堆圖像,張張如此熟悉溫暖又動人,裡頭的場景和人物,簡直就是我和妹妹從小生活的伙房的一切,此番撰文,追索他從1964到1970年的影像,等於是回到我們出生前十年的南台灣農家生活,那正是父母輩日日揮汗,勞心戮力的與天候、收成、價格交戰的年代,那時,伙房是熱鬧的:我們五個兄弟姊妹,正一個個落地呢。

我和秀妃出生的小村手巾寮,是個閩客夾雜的邊緣村落,現在行政區雖劃屬旗山,日本時代是美濃南隆農場的行政中心。曾祖父在日本時代從美濃第一老街永安路,搬到這南方平原,家族親戚都在美濃,幫我們蓋伙房修伙房的,也都是美濃鄉親。從小,在家裡講客家話,跟同學講閩南話,跟老師講國語,阿公還教我們唱日語童謠;族群和歷史,在生活裡以語言作了分明的印記。

跟許多美濃農民一樣,家裡從前種稻、種菸,後來香蕉價錢好了,才全面改種香蕉,因此,秀雲先生的影像,不論田事、伙房,幾乎是我們回顧童年和父母輩生活的一次巡禮,一輩子務農的父母親,對這些照片,真是再熟悉不過了--那正是他們真真切切走過的生活啊。

在此次訪查中,父母親友和許多不認識的長輩,熱切的為我們講述舊時生活經驗,解答許多困惑,秀雲先生的影像,讓我們和上一代有了再一次的連結,因為,影像的場域和氛圍雖然熟悉,農作經驗的細節卻不是我們所能空想捏造的;而這個連結,卻也暴露出更大的空白:連出生於農家的我們,都與上個世代有了許多脫節:語言的脫節、生活經驗的脫節,這些客家文化藏身之處,正一點一滴的遠離現代生活。

語言是最直接而強烈的,老人家說,做叩廟、框布袋、蒔脫仔、捎秧尾、破埤頭,每個字詞裡,蘊含了一大串的生活背景,農事已遠,這些伴隨農業生活的用語也漸隨之杳然,這,該怎麼是好呢?怎麼去看待這些老東西?許多字眼,遍尋現存的客語字典仍是找不到,許多用法,南北客有著明顯差異,文化的豐富多元在這其中,急速流失的擔憂也不曾停息,記得鐵民老師曾說,客家話是農業的語言,但在現代如何去思索這一切呢?

書寫的過程裡,感懷和焦慮經常如此併發,而眼前所能做的,就是深冀透過訪調文字,把影像未能陳述的生活史料,於每幀作品的感性外,鋪上一層知性和歷史的基底,讓影像兼具有情感和知識的層面,而有更多有形無形的延伸,這一次,相信我們離這個目標並不很遠。

書寫的最後,無法自抑的仍要特別感激父母,他們一如李秀雲影像中的所有勞動農民,苦心栽培稻作或瓜苗般的培育我們,假如我們今天能在文字上或工作上,對社會有細微的貢獻,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那至今仍在田地裡辛勞的雙親。

目次

【主委序】 讓大家看見客家 3
【凡例】 4
【導論】 戀戀吾鄉──李秀雲的土地素描 8

●田頭地尾 20
打田 22
打盪棍 24
掖穀種 26
秧田 28
蒔田 30
踔田 32
細人渡嬰孲仔 34
田坵過餐 36
割禾時節 38
晒穀 48
亥(加提手旁)稈 50
堆稈棚 52
挖井 54
打自來水 56
亥(加提手旁)尿桶 58
拉牛車 60
灌藥 62
食穀串 64
畜鴨人家 66
畜鴨仔 68
種西瓜 70
西瓜寮 72
水路 74
淋水 76
西瓜收成 78
種豆仔 80
打豆仔 82
弓蕉金蕉 84
牛車班 86
會社工 88

●伙房大細 90
灶下 92
學燒火 94
刷番薯簽 96
貼肉丸 98
拜天公 100
拜新丁 102
八音班 104
過年个伙房 106
間肚談尞 108
阿姆同阿姑 110
收涎 114
阿婆渡孫 116
搞貓仔 118
來去讀書 120
磧搖頭仔 122
掛米篩 124
阿婆肉,敬外祖 126
新娘間 128
等食新娘茶 130
紮門簾 132

●庄頭庄尾 134
西柵門 136
東門樓 138
昌黎祠 140
圍龍屋 142
打井水 144
大圳洗衫 146
河壩脣洗衫 148
洗衫个細阿妹仔 150
河壩脣洗鑊仔 152
買花 154
賣豬肉个阿宗哥 156
牽豬哥 158
請伯公 160
弄獅仔 162
掛紙 164
大士爺 166
有求必應有應公 168
戲棚背 170
破埤頭 172
釣虫另仔 174
打窯仔暗番薯 176
火車入站 178
月眉線橋 180

●隔壁鄰舍 182
東隆宮迎王 184
叭哈腳 196
削竹皮 198
熨竹仔 200
衝網仔棑 202
惡地討生活 204
牧羊 206
多納「穀抱」 208
石板屋 210
做芋頭籃仔 212
童年个部落 214
頭目个屋家 216
貴族个屋家 218
牛來了 220
頂上功夫 222
新部落 224
上山 226

【附錄】
李秀雲年表 228
圖版索引 230
後記一 再見農村 古秀妃 242
後記二 飲水思源 古秀如 244
全書各篇文章作者一覽表 246
致謝.參考書目 24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