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富察·建功,祖上為鑲藍旗人。本書《晚清侍衛追憶錄》分上下兩篇。上篇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便是作者的太姥爺,下篇主人公富察·多爾濟為作者大姥爺(外祖父)。溥儀《我的前半生》中提及的一個旗人多濟,便是富察·多爾濟。《晚清侍衛追憶錄》中,作者以親歷的視角,用特色地道樸實的旗人北京話,向我們展示了晚清侍衛從一個下三旗的普通“孩珠子”一步步成長到宮廷侍衛的旗人生活,以及這樣一個特殊身份近距離視角下的那段黑暗動蕩迷茫的晚清歷史。
名人/編輯推薦
在《晚清侍衛追憶錄》中,作者富察·建功采用第一人稱口述的手法,追憶了其太姥爺和大姥爺作為晚清侍衛在宮廷工作時的所見所聞。
本書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變中,親身參與的下層官兵的視角,書中記敘的他們對奕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與之的互動,是真正將人物放在了歷史中,讓他們面對來自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期待與評判,并在這種種期待與評判中與之互動,讓這些過去常被簡單概念化的人物立體了起來。
本書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變中,親身參與的下層官兵的視角,書中記敘的他們對奕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與之的互動,是真正將人物放在了歷史中,讓他們面對來自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期待與評判,并在這種種期待與評判中與之互動,讓這些過去常被簡單概念化的人物立體了起來。
序
趙氏孤兒故事,在記述春秋史事最為可信的史料《左傳》中只有寥寥幾筆,而在其後兩百余年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筆下,卻變得豐滿立體起來,多了大反派屠岸賈以及救孤育孤的兩位義士,最終成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趙氏孤兒故事藍本。
此處司馬遷據以成書的資料,并非文獻檔案,而是戰國以來廣泛流傳的民間講史,而正是這種口述歷史提供的細節,使歷史豐滿真實起來——至少看上去是如此。
口述史學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可追溯至上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著作中就大量采信了口述歷史所保留的細節,這一傳統延續到近現代:已故晚清史大家唐德剛先生,就堅持以口述歷史為基治學。
如今口述歷史又逐漸風行起來,也是由于人們逐漸發現,從立場面目過于明晰的文獻人手研究行之未遠的歷史,局限性頗大。因而尋找歷史當事人訪談,就成為了拓展歷史空間,深入歷史謎團的一條新的可行之路,也給了普通老百姓一個講述和回憶的渠道。
本書的作者富察·建功,1955年生,祖上為鑲藍旗富察氏。作者自小跟隨姥爺、姥姥生活,隨外祖父漢姓為李。
作者自小身子弱,因此家里讓他在8歲的時候習武,普通武術世家習學的武術,大多偏重于打擊類,而作者的家傳武學則是以擒抱扭拉為主,到他年齡漸長,方才從長輩那里得知這種武學源自滿族傳統的格斗技——布庫。
然而作者學到的布庫卻又不全然是單純的摔跤術,而融合了太極拳的一些手法在內,用他們家族的說法是“太極串跤”。這種融合滿漢兩民族武功精華的格斗術,就是傳自作者族中的先祖,也就是本書的兩位主人公——任乾清門侍衛前後共五十余年的富察·阿巴力翰與富察·多爾濟父子。
本書上篇的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是作者的太姥爺,出身于鑲藍旗富察氏,族中曾有過福康安等清史上垣赫一時的人物,及至他的年代,富察氏已然不復當年輝煌,他也只是清朝皇帝親軍善撲營的一名摔跤手。然而他在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晚清史上重要的人物——恭親王奕訴,并且在他的率領下參與了辛酉政變,因此大功打破了只有上三旗才能貼身護衛皇帝的潛規則,成為了清朝宮廷禁衛中最榮耀的乾清門侍衛,并在二十余年的禁衛生涯中目睹了清末宮廷生活中的種種。
相對于忠直單純的富察·阿巴力翰,下篇的主人公,他的兒子富察·多爾濟的經歷則更為復雜。年少時他就因為父蔭被選拔遞補為宮廷侍衛,少年得志的他本來只是一個相對單純的武者,在風云變幻的晚清,卻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歷史大潮中,親身經歷了庚子拳變,聯軍入侵,清帝退位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末代皇帝溥儀在其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執著于復國的“旗人多濟”便是此人,他的經歷與心理均打上了頗具典型意義的時代烙印,值得後人研究與追思。
作者在接受讀書習武的家庭教育時就斷斷續續聽到親朋議論家世,上學後,姥爺的弟弟(三姥爺)李多增又率先親口告知作者有這樣一段家史。再大一點,因為常聽到姥爺的同輩朋友聊及這些事,于是作者便開始刨根問底,姥爺、姥姥也就不時對他詳細講述了這一樁樁過往。幼時的記憶極為深刻,加以敘述的人物又行之未遠,作者不禁一一追錄,并為了更真切地還原場景,采用了第一人稱口述的手法。
作為口述歷史,本書的主要價值大概是以下幾點:
其一,以細節豐富歷史。書中所談到宮廷侍衛生活的種種細節無疑是極好的原始史料。
其二,提供重大歷史事件的其他視角。本書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變中,親身參與的下層官兵的視角,書中記敘的他們對奕訴、奕謖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與之的互動,是真正將人物放在了歷史中,讓他們面對來自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期待與評判,并在這種種期待與評判中與之互動,讓這些過去常被簡單概念化的人物立體了起來。
其三,有助還原重大歷史事件的真面目。書中以參與者的角度記敘了抓捕肅順、兩官西狩等歷史事件的細節與時序。在原有的史料中,這些記載或模糊不清,或語焉不詳,而本書中的記載,無疑是對之極好的補充和校正參考。
筆者有幸率先閱讀此書稿,并應邀略作評注。其實,此書稿本身就是一座難得的信息寶庫,有心者自能從中挖掘出大量線索,所謂注釋云云,不過是為愛好者提供一些閱讀指向與背景知識。相較于正文,在達者眼中自是災梨禍棗,難值一笑了。
王題
此處司馬遷據以成書的資料,并非文獻檔案,而是戰國以來廣泛流傳的民間講史,而正是這種口述歷史提供的細節,使歷史豐滿真實起來——至少看上去是如此。
口述史學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可追溯至上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著作中就大量采信了口述歷史所保留的細節,這一傳統延續到近現代:已故晚清史大家唐德剛先生,就堅持以口述歷史為基治學。
如今口述歷史又逐漸風行起來,也是由于人們逐漸發現,從立場面目過于明晰的文獻人手研究行之未遠的歷史,局限性頗大。因而尋找歷史當事人訪談,就成為了拓展歷史空間,深入歷史謎團的一條新的可行之路,也給了普通老百姓一個講述和回憶的渠道。
本書的作者富察·建功,1955年生,祖上為鑲藍旗富察氏。作者自小跟隨姥爺、姥姥生活,隨外祖父漢姓為李。
作者自小身子弱,因此家里讓他在8歲的時候習武,普通武術世家習學的武術,大多偏重于打擊類,而作者的家傳武學則是以擒抱扭拉為主,到他年齡漸長,方才從長輩那里得知這種武學源自滿族傳統的格斗技——布庫。
然而作者學到的布庫卻又不全然是單純的摔跤術,而融合了太極拳的一些手法在內,用他們家族的說法是“太極串跤”。這種融合滿漢兩民族武功精華的格斗術,就是傳自作者族中的先祖,也就是本書的兩位主人公——任乾清門侍衛前後共五十余年的富察·阿巴力翰與富察·多爾濟父子。
本書上篇的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是作者的太姥爺,出身于鑲藍旗富察氏,族中曾有過福康安等清史上垣赫一時的人物,及至他的年代,富察氏已然不復當年輝煌,他也只是清朝皇帝親軍善撲營的一名摔跤手。然而他在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晚清史上重要的人物——恭親王奕訴,并且在他的率領下參與了辛酉政變,因此大功打破了只有上三旗才能貼身護衛皇帝的潛規則,成為了清朝宮廷禁衛中最榮耀的乾清門侍衛,并在二十余年的禁衛生涯中目睹了清末宮廷生活中的種種。
相對于忠直單純的富察·阿巴力翰,下篇的主人公,他的兒子富察·多爾濟的經歷則更為復雜。年少時他就因為父蔭被選拔遞補為宮廷侍衛,少年得志的他本來只是一個相對單純的武者,在風云變幻的晚清,卻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歷史大潮中,親身經歷了庚子拳變,聯軍入侵,清帝退位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末代皇帝溥儀在其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執著于復國的“旗人多濟”便是此人,他的經歷與心理均打上了頗具典型意義的時代烙印,值得後人研究與追思。
作者在接受讀書習武的家庭教育時就斷斷續續聽到親朋議論家世,上學後,姥爺的弟弟(三姥爺)李多增又率先親口告知作者有這樣一段家史。再大一點,因為常聽到姥爺的同輩朋友聊及這些事,于是作者便開始刨根問底,姥爺、姥姥也就不時對他詳細講述了這一樁樁過往。幼時的記憶極為深刻,加以敘述的人物又行之未遠,作者不禁一一追錄,并為了更真切地還原場景,采用了第一人稱口述的手法。
作為口述歷史,本書的主要價值大概是以下幾點:
其一,以細節豐富歷史。書中所談到宮廷侍衛生活的種種細節無疑是極好的原始史料。
其二,提供重大歷史事件的其他視角。本書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變中,親身參與的下層官兵的視角,書中記敘的他們對奕訴、奕謖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與之的互動,是真正將人物放在了歷史中,讓他們面對來自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期待與評判,并在這種種期待與評判中與之互動,讓這些過去常被簡單概念化的人物立體了起來。
其三,有助還原重大歷史事件的真面目。書中以參與者的角度記敘了抓捕肅順、兩官西狩等歷史事件的細節與時序。在原有的史料中,這些記載或模糊不清,或語焉不詳,而本書中的記載,無疑是對之極好的補充和校正參考。
筆者有幸率先閱讀此書稿,并應邀略作評注。其實,此書稿本身就是一座難得的信息寶庫,有心者自能從中挖掘出大量線索,所謂注釋云云,不過是為愛好者提供一些閱讀指向與背景知識。相較于正文,在達者眼中自是災梨禍棗,難值一笑了。
王題
目次
序
上篇 富察·阿巴力翰憶述錄
第一話 因公入紫禁
第二話 旗人皆行武
第三話 男兒死于兵
第四話 難敵法英夷
第五話 勇士識恭王
第六話 驛站拿首輔
第七話 一夜風云換
第八話 入宮做侍衛
第九話 刑場斬肅順
第十話 內廷遵百規
第十一話 太監莫小看
第十二話 兩王一太後
下篇 富察·多爾濟憶述錄
第一話 薪火總相承
第二話 親歷小宮變
第三話 大清戰萬國
第四話 聯軍進北京
第五話 拼死逃活命
第六話 回京為鷹犬
第七話 逆夷眾生相
第八話 恩海賽金花
第九話 大喪連亡國
第十話 旗人徒失意
尾聲
編後記
上篇 富察·阿巴力翰憶述錄
第一話 因公入紫禁
第二話 旗人皆行武
第三話 男兒死于兵
第四話 難敵法英夷
第五話 勇士識恭王
第六話 驛站拿首輔
第七話 一夜風云換
第八話 入宮做侍衛
第九話 刑場斬肅順
第十話 內廷遵百規
第十一話 太監莫小看
第十二話 兩王一太後
下篇 富察·多爾濟憶述錄
第一話 薪火總相承
第二話 親歷小宮變
第三話 大清戰萬國
第四話 聯軍進北京
第五話 拼死逃活命
第六話 回京為鷹犬
第七話 逆夷眾生相
第八話 恩海賽金花
第九話 大喪連亡國
第十話 旗人徒失意
尾聲
編後記
書摘/試閱
輩輩旗人最難預料的是,到年紀的小子,若出門打仗,保不準便會升天、入土,回來回不來,且都是沒譜的事情。長者大都盼望著晚輩早生子,生下幾個孩珠子,也好留根苗,“有苗不愁長”,“多子即是多福”,什么都能絕,唯獨這香火延續是萬萬絕不得的。
進善撲營時,額娘說“進門你就是阿瑪”,當時不明所指。後來明白,這就是說,人得善撲營,好比娶了帶孩兒進門的寡婦一樣,做了省事現成的爹媽。額娘當然是指,我從此有了現成的徒弟。其實,什么徒弟晚輩的,在我看來,不過是同齡“敗將”漸多罷了。若早得子,才是對老家兒的最大孝順與安慰。我何嘗不懂得,“人來一次,留子為繼,無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斷了香火,我旗人的生存便會艱難萬端。
在咱旗人想法里,誰家若沒個男爺們兒,實屬不成個家。額娘常對我孩兒娘說,“不怕他睡覺與喝茶,馬熊來了你甭怕”。不知我鑲藍旗到底曾有多少家,因男人戰歿,家道便從此敗落不振。哪怕牛錄申報後,戶部再增撥一份柴米油鹽或撫恤銀,都為時已晚,正所謂“客走茶涼,人歿燈滅”。
同治初年,阿瑪的前兄後弟哥們兒仨,隨旗主僧帥(僧格林沁)到豫地“征捻”時,不幸中計被圍,亂槍箭鏃里雖沒與僧帥一同歸天成佛,但胳膊卻只剩下一條。當時沙場是過于兇惡,他們沒吃沒喝地打了三天死仗,完全打昏了腦袋,實在餓得不成時,連自家人的肉也要去啃食。而從來都是笑著殺敵的僧帥,最終被亂箭射傷。落馬後本能保生,但也是該著,一個捻軍小子,竟貪圖他身上玉璧、朝珠和寶石煙墜兒,毫不客氣地一刀取了他性命,還帶走了王的腦袋。
阿瑪命大。為追僧王被砍下的腦袋,雖也遭埋伏,但只丟掉一只胳膊,而僧王差點成了無頭之王。就沖這沒歿的殘廢人,晃蕩著一只空馬袖,哼哼唧唧被抬進家門時,我額娘一頭扎在地上昏了過去。我其時年紀不大,但尚能看出來,家中過得是十分艱難……額嫫又得了一種難治愈的病,家里是傾其所有去醫。這便是生我姐時坐下的月子病。遇天冷時,她總會周身骨痛不已,要由額娘晚上抱寤著,才可勉強入睡。
我進內宮幾年後,老瑪法也暴歿西去。他因和家中漢族武師搶羊拔份叫陣比武,又加之喝了一肚子白干烈酒後,于比試中即被掌斃。結果,我家剩下的女流更多,老太太、小腳老姨太太及額娘、三個小腳額嫫,我大房二房及姐妹兒,還有沒長大的三個阿弟。
那時候,凡家境寬裕的旗人,因崇尚漢民族博大的武術傳承,皆用真金白銀,去聘請武術高人到合中做武師,既護家保院又教晚輩練功,也是為叫後代早為國效力。但大多被請的,皆是對我滿洲有幾輩宿怨而改頭換面的武師。他們總將仇恨深深埋藏心底,往往借護院傳武的幌子,總不斷在尋機殺歿年邁的滿洲武將。滿洲旗下後來發生的許多無頭血案,都與這看家護院武師有極大的關聯。
曾在場的老人告訴我,那武師,還未等瑪法準備妥當,便當胸重重地猛擊一掌,瑪法當即斃歿,斷氣時連句話也沒留下。而在當時,相互比武皆須經旗下佐領點頭允許,必簽生死文書,只寫明,“雙方哪一方死傷均不得經官報案,歸自然死亡”。故此,我家老太太也只能是吃啞巴虧,無處去訴,滿洲人是說話算話,不會訛人的,只有聽天認命。
當時,瑪法中招倒地,那漢族武師便借口說要去取藥,先請別人幫忙照顧一下,然後急忙去了他歇息的後院。等翼醫、中保人等前來查驗時,才覺出有些不大對勁兒。何時比武傷人,總先要施救性命,怎能夠躲了不露面呢?這還了得?再說,瑪法是行伍出身,雖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卻不曾歿在沙場,尚屬旗下成名武官,為何死得如此蹊蹺?
誰知眾人到後院一看,卻只見一架松木云梯倒在高墻根下,那武師因心懷鬼胎,出事後便倉惶越墻逃得了無蹤影了。他若非急于奔逃,也許并不會有人懷疑,該武師有故意傷命之嫌。但事過之後,人都回想起來,在比武之前,該人好像曾到處尋找并詢問瑪法履歷。本旗老人認為,一定是為伺機報仇而來此處。于是便上報鑲藍旗都統,并轉報刑部緝拿人犯。九門步軍巡捕房隨即到處張榜緝拿。無些時日,巡捕營便在南山一座廢庵里,找到該武師尸首,經查驗,才知其人果然是為尋仇而來,其自盡前,已寫好絕命文書,聲稱原籍本住山西大同城關,掌斃瑪法皆因是“殺害庶民罪有應得”。
而細推算起來,我瑪法當年曾隨大軍去大同平“興明教”余黨,但由于孽黨猖獗,都躲藏于百姓當中,軍隊怕誤傷無辜,只上報說:先圍著再說。
瑪法當時年輕好勇,竟獨自爬上足有兩丈高的旗桿上,冒著箭雨,雙腿夾住光溜溜的旗桿,雙手環抱旗桿搭弦放矢,只一鏃便射死首領,致使叛軍敗潰請降。若論此箭勁道頗為駭人,一枝鵝羽箭鏃從嘴里進去,穿透後只剩下翎毛,而箭尖卻已完全露在後風門穴稍偏的後脊梁。大軍大勝凱旋,未曾折一兵一卒,余黨全部俯首就擒。我瑪法便得了一個旗人最好的譽稱——鑲藍巴圖魯。但他最先想的是,只除禍首即可,不要殺那些余黨及無辜百姓。
誰想到,大同提督衙門兩藍旗都統為向朝廷邀功請賞,并未在乎我瑪法的“囑咐”,旋即在大同城外,將幾百人,不分老幼婦孺,一律正法砍頭。這就給瑪法留下了一堆數不清的冤家對頭。苦主尋仇多年,最後掌斃瑪法的,即是被戮亡民之子。他憑著高超的地趟拳、通臂拳等武功,開始做過幾年的漢軍教官,本可以有一番大好前途的。但皆因這善撲營的名氣大噪武林,歪打正著,終于打探到瑪法在西便門旗營就近居住。經過十分的忍耐,最終尋機得手。自己做賊心虛,被四處查緝已無路可去,只有明明白白地自盡,以求魂魄升天而不入地獄。
P38-40
進善撲營時,額娘說“進門你就是阿瑪”,當時不明所指。後來明白,這就是說,人得善撲營,好比娶了帶孩兒進門的寡婦一樣,做了省事現成的爹媽。額娘當然是指,我從此有了現成的徒弟。其實,什么徒弟晚輩的,在我看來,不過是同齡“敗將”漸多罷了。若早得子,才是對老家兒的最大孝順與安慰。我何嘗不懂得,“人來一次,留子為繼,無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斷了香火,我旗人的生存便會艱難萬端。
在咱旗人想法里,誰家若沒個男爺們兒,實屬不成個家。額娘常對我孩兒娘說,“不怕他睡覺與喝茶,馬熊來了你甭怕”。不知我鑲藍旗到底曾有多少家,因男人戰歿,家道便從此敗落不振。哪怕牛錄申報後,戶部再增撥一份柴米油鹽或撫恤銀,都為時已晚,正所謂“客走茶涼,人歿燈滅”。
同治初年,阿瑪的前兄後弟哥們兒仨,隨旗主僧帥(僧格林沁)到豫地“征捻”時,不幸中計被圍,亂槍箭鏃里雖沒與僧帥一同歸天成佛,但胳膊卻只剩下一條。當時沙場是過于兇惡,他們沒吃沒喝地打了三天死仗,完全打昏了腦袋,實在餓得不成時,連自家人的肉也要去啃食。而從來都是笑著殺敵的僧帥,最終被亂箭射傷。落馬後本能保生,但也是該著,一個捻軍小子,竟貪圖他身上玉璧、朝珠和寶石煙墜兒,毫不客氣地一刀取了他性命,還帶走了王的腦袋。
阿瑪命大。為追僧王被砍下的腦袋,雖也遭埋伏,但只丟掉一只胳膊,而僧王差點成了無頭之王。就沖這沒歿的殘廢人,晃蕩著一只空馬袖,哼哼唧唧被抬進家門時,我額娘一頭扎在地上昏了過去。我其時年紀不大,但尚能看出來,家中過得是十分艱難……額嫫又得了一種難治愈的病,家里是傾其所有去醫。這便是生我姐時坐下的月子病。遇天冷時,她總會周身骨痛不已,要由額娘晚上抱寤著,才可勉強入睡。
我進內宮幾年後,老瑪法也暴歿西去。他因和家中漢族武師搶羊拔份叫陣比武,又加之喝了一肚子白干烈酒後,于比試中即被掌斃。結果,我家剩下的女流更多,老太太、小腳老姨太太及額娘、三個小腳額嫫,我大房二房及姐妹兒,還有沒長大的三個阿弟。
那時候,凡家境寬裕的旗人,因崇尚漢民族博大的武術傳承,皆用真金白銀,去聘請武術高人到合中做武師,既護家保院又教晚輩練功,也是為叫後代早為國效力。但大多被請的,皆是對我滿洲有幾輩宿怨而改頭換面的武師。他們總將仇恨深深埋藏心底,往往借護院傳武的幌子,總不斷在尋機殺歿年邁的滿洲武將。滿洲旗下後來發生的許多無頭血案,都與這看家護院武師有極大的關聯。
曾在場的老人告訴我,那武師,還未等瑪法準備妥當,便當胸重重地猛擊一掌,瑪法當即斃歿,斷氣時連句話也沒留下。而在當時,相互比武皆須經旗下佐領點頭允許,必簽生死文書,只寫明,“雙方哪一方死傷均不得經官報案,歸自然死亡”。故此,我家老太太也只能是吃啞巴虧,無處去訴,滿洲人是說話算話,不會訛人的,只有聽天認命。
當時,瑪法中招倒地,那漢族武師便借口說要去取藥,先請別人幫忙照顧一下,然後急忙去了他歇息的後院。等翼醫、中保人等前來查驗時,才覺出有些不大對勁兒。何時比武傷人,總先要施救性命,怎能夠躲了不露面呢?這還了得?再說,瑪法是行伍出身,雖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卻不曾歿在沙場,尚屬旗下成名武官,為何死得如此蹊蹺?
誰知眾人到後院一看,卻只見一架松木云梯倒在高墻根下,那武師因心懷鬼胎,出事後便倉惶越墻逃得了無蹤影了。他若非急于奔逃,也許并不會有人懷疑,該武師有故意傷命之嫌。但事過之後,人都回想起來,在比武之前,該人好像曾到處尋找并詢問瑪法履歷。本旗老人認為,一定是為伺機報仇而來此處。于是便上報鑲藍旗都統,并轉報刑部緝拿人犯。九門步軍巡捕房隨即到處張榜緝拿。無些時日,巡捕營便在南山一座廢庵里,找到該武師尸首,經查驗,才知其人果然是為尋仇而來,其自盡前,已寫好絕命文書,聲稱原籍本住山西大同城關,掌斃瑪法皆因是“殺害庶民罪有應得”。
而細推算起來,我瑪法當年曾隨大軍去大同平“興明教”余黨,但由于孽黨猖獗,都躲藏于百姓當中,軍隊怕誤傷無辜,只上報說:先圍著再說。
瑪法當時年輕好勇,竟獨自爬上足有兩丈高的旗桿上,冒著箭雨,雙腿夾住光溜溜的旗桿,雙手環抱旗桿搭弦放矢,只一鏃便射死首領,致使叛軍敗潰請降。若論此箭勁道頗為駭人,一枝鵝羽箭鏃從嘴里進去,穿透後只剩下翎毛,而箭尖卻已完全露在後風門穴稍偏的後脊梁。大軍大勝凱旋,未曾折一兵一卒,余黨全部俯首就擒。我瑪法便得了一個旗人最好的譽稱——鑲藍巴圖魯。但他最先想的是,只除禍首即可,不要殺那些余黨及無辜百姓。
誰想到,大同提督衙門兩藍旗都統為向朝廷邀功請賞,并未在乎我瑪法的“囑咐”,旋即在大同城外,將幾百人,不分老幼婦孺,一律正法砍頭。這就給瑪法留下了一堆數不清的冤家對頭。苦主尋仇多年,最後掌斃瑪法的,即是被戮亡民之子。他憑著高超的地趟拳、通臂拳等武功,開始做過幾年的漢軍教官,本可以有一番大好前途的。但皆因這善撲營的名氣大噪武林,歪打正著,終于打探到瑪法在西便門旗營就近居住。經過十分的忍耐,最終尋機得手。自己做賊心虛,被四處查緝已無路可去,只有明明白白地自盡,以求魂魄升天而不入地獄。
P38-40
主題書展
更多
相關商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