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網際網路
譯道無疆(簡體書)
KNITTER''S HIGH—編織幸福—(1)(電子書)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誤解網際網路
93折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誤解網際網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337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解析網際網路的迷思與弔詭
理解網路、科技與社會的虛實關係

內容簡介 
網際網路問世以後,從政府、軍事單位、學術界與NGO組織的運用,擴展到了商業用途,其間,科技決定論再次附身,特別是網際網路結合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載具後,如何釐清(網路)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再次成為重要的教學、研究與社會實踐課題。本書結合三位政治經濟學者之力,從網路之歷史、政經脈絡及其規範,以及網際網路與政治活動之聯繫,分進合擊,深入淺出,可以發揮教科書的功能,同時足以支援進階探索,襄助重要問題意識的提煉。

作者簡介

James Curran、Natalie Fenton及Des Freedman三人都是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傳媒與傳播系」教授。
James Curran
講授與鑽研「傳媒、歷史與政治」,及「傳媒政治經濟學」,(合)著與編輯22本傳媒相關書籍,其中《有權無責》出版30餘年以來,更新已有七版,《傳媒與權力》有五種語言譯本。2011年,國際傳播學會以柯蘭教授對「傳媒、市場與民主」的終身學術貢獻,頒以首屆「艾德溫‧貝克獎」。

Natalie Fenton
專司「批判視野與政治傳播」的教學。她認為利潤與競爭,致使世人陷入極其不平等的資本主義體制。為此,她問津人們為了追求社會進步、改變世界而做的努力;投身於探索身分認同與民主形成過程中的傳媒角色,編著《新傳媒‧舊新聞:數位年代的新聞事業與民主》(2010)等書。

Des Freedman
負責「社會理論的智力基礎」與「研究傳媒與文化」等領域的召集及教學,本書之外,近作包括《傳媒政策政治學》(2008)、《傳媒權力的矛盾》(2014),擔任「報業與廣電自由學社」(1979創立)全國執行委員會委員,近日再擴大組成(英國)「傳媒改造聯盟」並任其主席。

譯者簡介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曾)主編《新聞學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現為《傳播、文化與政治》執行編輯。出版《傳媒公共性與市場》(2012)等七本書,(合)譯《傳媒、市場與民主》(2008)等十八本書,(曾)任「媒體改造學社」理事(長)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前言
有了網路,政治(還)沒有改變
從柯P 說起
馮建三
有了網路,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那就什麼都無法改變,特別是長期的、廣義的政治效果。但是,因為我們都在用,整日電腦不離身,網路不離口,手機不離手,我們自己造就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每日的生活實踐,太多的人都聽到了這樣的說法,那樣的高聲朗誦與同義反覆,再三認定網路衝擊了這個,衝擊了那個,包括衝擊了狹義的、選舉的政治。1
一個月前完成的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既可預期,也是意外。大家知道國民黨會輸,但很少人預料輸這麼多。何故?大家都說,重要原因之一是,青年人加上新媒體,又因新媒體的重度使用者就是青年人,兩個原因也就是一個原因:新媒體。表面看,這個說法有道理。台北市長當選人柯P 早就心知肚明,幾乎完全繞過傳統媒體,選戰期間僅有一次付費廣告,是因網路版點擊高而在十一月十九日,推出六十秒版的「這一票,你聽孩子的話」電視廣告。連勝文單是在選前五天,仍然抱著報紙不放,在四家綜合報紙刊登半版廣告十八次半,三分之一在頭版!
不過,柯文哲的網路有多成功?就看標準怎麼定。柯P 在Youtube 推出了三類廣告片。一種是所謂國際都會研習之旅,美國篇選前點擊1.4 萬次,日本篇6.7 萬。第二種是30 則市政主張,第三種是15 支情感訴求影片,平均分別有3.7859 與9.8112萬次點擊。台灣收視人口最高的前20 名頻道(很不幸,包括了7 或8 個24 小時「新聞」頻道,也包括定點播放新聞的台、中、華與民視)平均收視率約在0.35-0.45%,亦即7-10 萬人。
在Youtube 的柯P 影片,觀看(點擊)人數是累積至選舉當日,十或二十多天的人次,總計269 萬,並且,觀看的人是柯P 支持者的機會,挺大。電視新聞收看則比較不同,儘管也會反映既定立場,但成分低於網路收看者。假使一個(新聞)頻道一天有柯P 新聞2 則、重播1 次,那麼,七個(新聞)頻道一天就有196-280 萬人次(這還不包括五家無線台)。網路影片與電視新聞的收視質量,是無法直接比較;但是,這是重量不重質的年代,我們何妨只是比較收看的人數?若這樣比較,很明顯,傳統電視超過網路的人次,很多很多倍。
因此,比起電視,網路的宣傳效果不會更大。若看報紙,選前半年四報出現「柯文哲」的次數是867(聯合報)、842(自由時報)、724(中國時報)與609 次(蘋果日報),連勝文在前四報則依序是761、843、682 與630 次。假使只看出場次數,其餘不論,報紙大致「公平」對待兩人。如果報紙立場列入計算,支持柯P 的自由時報之昨日閱報率,超過聯合與中時的總合;是以,蘋果就是關鍵,那麼,這家港報可能挺柯大於挺連嗎?不太可能,因此,依據報紙的報導數量,假使能夠預測候選人的輸贏,柯P 早就勝出。
當然,新媒體不是只有網路或Youtube,還有手機、臉書,以及各種社交媒體⋯⋯等等。但是,不要忘了,這些新媒體的內容有二。一種轉載大眾媒體。第二種則是傳統的口耳相傳與口語攻勢,轉而在這裡進行,因此,這個部分的新媒體傳播,其實是人際傳播的延伸或擴大。
總之,前面這些段落的舉例,主要是要說,新媒體對柯P 是有正面效益,但幅度不宜誇大,老媒體對柯P 並沒有更壞,若不是更好。就此理解,網路等新媒體究竟在這次選舉的作用是啥,在沒有詳細研究之前,無法斷言。
近年來,政府的執政成績低迷、各種事故頻仍,無一不使社會氣氛沉鬱,無一不對執政黨不利,那麼,若用更為傳統的「賭爛票」解釋這次選舉結果,或許比青年人與新媒體的作用,來得大些?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新北市與桃園市,賭爛票的動力可能更是明顯:六都平均投票率是66.31%,台灣省十二個縣市是70.40,但新北市僅61.65%,桃園是62.73%,雙雙吊在車尾。傳統上投給兩市藍軍的人,以不投票表示賭爛,中間選民則投給非藍軍,以示賭爛。選後民進黨不敢浮誇,估計也是深知此番勝選,來自本身的實力,低於賭爛票的威力。
網路等新媒體與青年人足以帶來勝選,這是迷思。2008 年,歐巴馬從一般公民身上募集了可觀的捐款、贏得了民主黨初選及總統大選。但,不要忘了,歐巴馬也得到企業大捐款,選戰也由昂貴的專業人士操盤(當年贏得行銷大獎),斥資電視廣告就有2.359 億美元。這些傳統因素,加上當時經濟低迷已有多日、小布希也讓很多人怒氣衝天,又有金融核爆,才讓歐巴馬勝選。柯P 也許比歐巴馬更不傳統,但與其說這是新媒體帶來了勝利,不如說政經與社會文化等總體面向,乘以馬政府的表現實在給人太惡劣的印象,引爆於九合一的選票。
2010-2011 年,俗稱「阿拉伯之春」的出現,也很難說是新媒體促成。在六個起義的國度,巴林在2010 年的網路普及率,確實名列阿拉伯國家前五名。但全球5,200 萬推特用戶,僅有0.027% 在埃及、葉門與突尼西亞。臉書普及率在敘利亞是1%,利比亞是5%,埃及與敘利亞使用網路的人口不到四分之一,在利比亞是6%。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新媒體普及率高出許多,但統治者高枕無憂。若有阿拉伯之春,這是不滿與怨懟已有數十年,是日積月累所催生,不是推特與臉書的產物。敘利亞在1982 年就有叛變,葉門內戰1994 年才停止,巴林、埃及、利比亞與突尼西亞在1980 年代、1990 年代與2000 年代,再三上演抗議事件。
網路與手機所激盪的效能,在單一議題如洪仲丘案,或是台灣的太陽花社運(學運),以及香港的雨傘革命時,是產生了讓參與者培力(empowering)的感覺與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新媒體固然有助於這類臨時的、快速的、經常變動的「組織」的建立,但卻與這類組織是否能積累經驗與力量,沒有必然關係。這樣一來,這些假借新媒體動員與創建新型態組織的社會運動,是有後現代的嘉年華性質,它對於改變固有秩序的作用,若沒有更為傳統的組織與訴求,那麼,不一定能夠高估。究竟,這類抗議或起義行動,是會演變成為新穎且昭示了時代精神的實用組織,又足以創造實際與延長的效果,最終匯聚成為翻轉並引領新社會秩序的因子,導向不奪權,但改變社會的果實;或者,它(們)會是二十一世紀的薛西佛斯,不滿現狀的人群結合了新媒體,重回滾石上坡卻又不斷捲土重來的神話故事,在網路時代的搬演?這些不但是實踐問題,也是理論所應該問津與研判的課題。
就傳統的選舉政治來說,新媒體不是柯P (與民進黨)大勝的要素,更沒有人會說這是國民黨大敗的原因,但這不是指網路不起作用,而是指網路不起「獨立」作用,並且,這種有用但不是獨立的作用,多有突發效應的性質。率先大膽使用的人(組織或政黨)算是創新,若有作用、即便不是獨立作用,仍然可以看作是率先使用者得到的獎賞與報酬。往後,其他政治人都會跟進與模仿,到了所有人都在使用的時候,決定輸贏的因素,就不會是新媒體,此時,新媒體仍然只是工具的事實,就會更清楚,決定勝負的關鍵,就得在新舊媒體以外,另做定位。
柯P 說要「推倒意識型態的高牆」,他說的高牆是藍綠統獨。但是,政治大學逐年民調的「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析」(1992-2014)早就展現,主張急統或終極統一的比例,連年下降,最近(2014 年6 月)的調查僅有10.2%。藍綠作為主要政黨,都必須在這個框架下爭取將近九成民眾的支持,那麼,從這個事實看,要說藍綠在統獨會有差異,那就怪了;即便什麼是統,什麼是獨,政大的民調問得太過簡化,未能包括邦聯、大一中、一中屋頂等等主張。
很諷刺的是,台灣真正必須推倒的意識型態高牆,是截至目前為止,藍綠當中的主流力量都還緊抱不捨。藍綠要角很少挑戰當今的財經政策,優待資本與土地利得世界第一,致使稅收占GDP 比例世界最低,不會駕馭市場,反而誤解市場。柯P 挑戰錯了,所謂藍綠中間有統獨的高牆,其實是誤會。
柯P 錯了,有趣或說弔詭的是,雖然朱立倫可能低標準,也可能是虛晃一招,但如果「玩真的」,他倒是有潛力,可以打破真正的高牆。朱在參選國民黨黨主席時,發表〈找回創黨精神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千言聲明。這份文件的重點之一,或說應該是最重要的宣稱,如同「國王新衣」,說出了「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黑暗面已在台灣顯現,國民黨必須重建核心價值,提出各種符合公平正義的財稅制度及法令規章,使財富分配更合理;長期重視經濟成長的迷思更應轉化為追求有效率、更公平的分配;青年世代只要肯努力,就應有成功的機會;土地正義與環境永續都應是我們的主張。」
朱立倫是否低標準、是否虛晃一招,或是真正要再造孫中山主張的價值,只有他知道。但我們的大眾媒體無意就此探討追索,應該是千真萬確。朱發言之後,四家綜合報紙除轉載(於紙版或網路空間)之外,其後,所有評論重點全都在修憲與內閣制打轉。看來,傳統媒體對於朱的文件,採取「買櫝還珠」的認知,新媒體能夠撼動這個只知修憲而不知回歸憲法的「高牆」嗎?孫中山早就說了,「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只是實踐過程不是共產黨的作法,何況共產黨現在是不是掛羊頭,世人自有判斷。朱立倫的說法自然不會取用孫中山當年的演講詞,即便如此,台灣是不是應該走向歐洲,相對民主化的經濟與社會化市場的模式,有沒有可能?假使新媒體能夠將這個議題設定為未來選舉的主軸,引領傳統媒體,那麼新媒體的政治效果就算落實。
真正結合新政治與新媒體的例子,可能是西班牙的新興政治組織「我們夠力」(Podemos)。今年五月,它在歐洲聯盟民代選舉一舉得到8% 選票,半年後,它已經與主導西班牙政治的傳統左右政黨,幾乎並駕齊驅。十一月十五日,「我們夠力」召集大會,前來結盟的歐洲與拉美政黨,都對如何馴服而不是順從(金融)市場及其脫韁的力量,已有共識。這個政黨的組織與支持者,正是嫺熟網路等新媒體,運用舊媒體也很自如的青年教師與政治活躍份子,現任黨魁是10.7 萬網民投票選出的PabloIglesias,這位36 歲的政治人在電視談話節目中,大受歡迎。

目次

前言:有了網路,政治(還)沒有改變──從柯P 說起/馮建三

第一部 綜論
第一章 重新詮釋網際網路/James Curran
第二章 重新思考網際網路歷/James Curran

第二部 網際網路政治經濟學
第三章 網路2.0 與大片經濟學之死/Des Freedman
第四章 網際網路的委外規範/Des Freedman

第三部 網際網路與權力
第五章 網際網路與社群網絡/Natalie Fenton
第六章 網際網路與激進政治/Natalie Fenton

第四部 展望
第七章 結論/James Curran, Des Freedman and Natalie Fenton

跋:網際網路、報業「危機」與民主危機/馮建三

索引

書摘/試閱

第1 章
重新詮釋網際網路
James Curran
知名人士,從專家、公職官員、商界領袖與記者,無不在1990 年代紛紛預言,網際網路勢將改變世界。他們說,網際網路必定致使工商組織發生變化,有如革命一般;其後,就是繁榮與昌盛(Gates 1995)。新世代的文化民主就要降臨,主動權能在握的使用者(其後,人們稱之為「產消者」‘prosumers’)更要當家作主,既有的傳媒怪獸形將土崩瓦解(Negroponte 1996)。民主將要更新,機會來了;有些人更是說,通過公民投票,直接的e 政府階段已可預期(Grossman 1995)。世界各地的弱者與邊緣者,從此更能培力,專制獨裁必將倒臺,權力關係就要重組(Gilder 1994)。盱衡趨勢,作為全球媒介的網際網路已經縮小世界,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話,促進了全球各界之間的相互瞭解(Jipguep 1995; Bulashova and Cole 1995)。簡而言之,網際網路的力量無法阻遏:如同印刷術、火藥,網際網路永遠改變社會的勢頭,不可逆轉。
這些論點大多出於推測,純就網際網路的技術說技術。據其說法,網際網路具有獨到的技術性質,有利人們的交往與互動、行走全球無遠弗屆、價格低廉、速度飛快、串連成網、儲藏能量超乎想像。論者還認為網際網路無人可以控制,這些性質即將改變世界,讓人再也無法認識。所有這些預言必須先行假設,網際網路的技術必然重新設定所有的環境條件。以網際網路作為本位的信念於焉出現,等於是說網際網路是所有科技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它認為網際網路促進變化,跨越所有的障礙,是大多數諸如此類預言的核心。
乍看之下,這些預言似乎即將成真,顯得權威十足。中東的人民起義了,我們的互動方式、我們的購物型態,都在改變,新的方式出現了,境由心生,立刻就有說法隨之,指社會之所以改變,就是在回應新的傳播科技。對於新局面視若無睹的人,就是那些恐懼科技的人,他們藏匿在時光之繭,所有人都一清二楚的事情,他們全無感應:這就是說,網際網路重新打造世界。
有關網際網路衝擊力道的各種說法日顯真實,正從未來進入現在之際,反作用力卻已醞釀。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師雪利‧特克爾(Sherry Turkle)以叛徒的身分,扮演一葉知秋的角色。還在1995 年,眼見人們可以線上匿名交往,她曾大表慶賀,因為人們在此馳騁想像之能,進入「他者」,感官有了更多的解放潛能(Turkle 1995)。十六年後,她的看法已經改變,思路作了調整。讓人扼腕,她說,線上傳播可能相當淺薄、也會讓人成癮,人們內涵更為豐富、更為充實的人際關係,開發之路受阻(Turkle 2011)。另一位叛徒是白俄羅斯的積極活躍份子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以前,他總認為網際網路勢將削弱獨裁者,如今,他的宣告是,這個想法純屬「幻覺」(Morozov 2011)。其他例子在所多有,最初,雖然還是謹慎小心,他們仍然對於網際網路的解放力量,寄以希望,如今則徹底懷疑。後面這個類型的人,或許可舉約翰‧福斯特及羅伯特‧麥克切斯尼作為代表(John Foster and Robert McChesney, 2011:17),現在,他們這樣寫著:「網際網路的巨大潛能,在十多年之間,蒸發消失殆盡。」我們因此看到了左支右絀、讓人無所適從的矛盾證詞。大多數見多識廣的論者都說,網際網路注定是一種轉變社會的科技。如今事件的進展似乎確認了他們的預言。然而,另有少數一派,不願屈從,他們信心飽滿地抨擊,多數派的看法乖張悖謬。誰,哪一派,以及,什麼是正確的?
我們將以導論這一章,勾勒答案。依我們之見,對於網際網路將要帶來何種衝擊,其預測可以分作四組,逐一說明後,本章再逐次檢視,確認其虛實,同時檢視其預測是否成真。本章最後還將總結,檢視造成網際網路產生大小不一的效果,需要哪些條件。
經濟轉變
1990 年代,人們莫不宣稱網際網路就要創造財富與繁榮。這類預測的典型代表文字,可以舉《連線》(Wired)刊登的長文為例,這是一本美國網際網路社群的聖經,作者是該雜誌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 1999)。該篇文章的題名,以及標題下方的粗體解釋文字,設定了基調:「財源滾滾(The RoaringZeros):好消息,你很快就會成為百萬富翁。壞消息,每個人都會是百萬富翁。」
多少具有投機性質的這類預測熱潮,早在1995 年就已經傳染遍及主流傳媒。《西雅圖郵訊報》逕自宣布:「網際網路金礦開採熱潮已經絡繹上路。」(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6 December 1995)。「數以千計的人與公司都在放膽相搏。毫無疑問,千千萬萬金礦就在眼前,因為某種無比重要的東西,起於網際網路。」大西洋彼岸的《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25 July1999)也傳送了相同的訊息,「網路小子呼嘯而來」,「盡是財富」,相形之下,「(英國)彩券累計的獎金實在是小兒科,倫敦金融業的紅利也似乎只是飯店服務生的小費⋯⋯。」這些呼嘯而來的網路小子創辦了行號,如果投資這些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下注之人必能致富。力邀個人投資致富的請柬,另有權威的報告為其背書,財經刊物《商業週刊》宣稱,網際網路的財富就要如泉湧現(Business Week, October 1999)。「我們即將目睹的結果是:經濟與生產力成長首先會在美國炸出,其他國家隨後很快就能跟進。」(粗體強調是此處所加)。
諸如此類的預測在本世紀捲土重來,僅多了一項:解釋何以先前弄錯,但接下來很快就會實現。如今,我們聽到的說法是,1990 年代是網際網路的先導階段,發生了很多出乎人意料的錯誤。所幸,網際網路現在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網路自我證成,網路確實是轉變經濟的力量(Atkinson et al. 2010)。
這個預言揮之不去、再三重來、已經自成傳統,它的核心想法是,有了網際網路有了數位傳播,「新經濟」即將誕生。這個概念並沒有確鑿不一的內涵,也就多變,但通常挪用某些訴求。我們得到的說法是,網際網路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率的連結方式,供應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為此愈來愈見緊密,生產力與成長也就為之增加。網際網路是具有突破也有顛覆力的科技,催生了熊彼得模式(譯按:創造性毀滅)的創新風潮。網際網路有助於新資訊經濟的成長,西方社會的製造業固然式微,但其主要財富來源不再是重工業,實不相妨,因為取而代之的是新資訊經濟。
這個論理方式的核心要旨,可說相當神秘。它宣稱的是,網際網路在大型企業與新創公司之間,搭建了公平的環境,競爭條件已經為之改觀。網際網路既出,重新改寫了市場競爭的動力,捲起了旋風般的力量,商業創造力盡出。有了網際網路,現有的零售中介公司變成可有可無,新的市場機會分離了出來。有了網際網路,成本降低了,無法量產的成品也可以在全球市場找到安身之地,過去屢被忽略的利基(niche)需求,如今可以盡情伸張。我們得知,網際網路還對水平的、彈性化的組織情有獨鍾,它們能夠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完全不是頭重腳輕、自上對下、福特組織那類巨型企業所可比擬。「小」還不只是靈巧,更是可以在網際網路年代的新經濟,得到培力與增長的機會。這就是賈伯斯(Steve Jobs)1996 年的自恃之言,他說網際網路簡直就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民主力量」,這是因為「小公司的表現可以如同大公司,同時還能讓人親近⋯⋯」(引自Ryan 2010: 179)。
「新經濟」這個概念經常披著專家的語言。如果想要知曉其見解,似乎就得學習新的詞彙:要能辨別「門戶」(portal)與「垂直的門戶」(vortal)的差別,必須知道網際網路、內聯網與外聯網的不同,還要能夠吸收一些惱人的概念,比如,「虛實整合企業」(click-and-mortar)、「資料倉庫」(data-warehousing),同時還要熟悉永無止境的縮寫詞,比如CRM( 客戶關係管理)、VAN( 加值網路)、ERP(企業資源規劃)、OLTP(線上交易處理)、ETL( 提取、轉換和加載)。假使想要加入陣容,成為瞭解這個未來趨勢的新鮮人,首先就得掌握這個新的教義問答。
網際網路的經濟衝擊具有累加的性質,尚未完成,因此,目前這個階段若要評估並予確認,實屬困難。雖說如此,積累至今的證據仍屬充分,我們仍有能力審慎地提出若干結論。第一,網際網路確實已經修改了經濟的神經系統,舉凡資料蒐集、供應商與生產者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各種市場的構造、全球金融交易的數量與速度,以及工商行號的內部傳播之性質,無不改變,同時,大型企業如谷歌與亞瑪遜因應出現與興旺,以及新的產品與服務亦告湧現,這些均屬真實。然而,我們另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並沒有讓過去與現在完全斷裂,因為在它問世之前,企業集團業已廣泛使用各種電腦,各種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如電報與傳真)也是早就存在(Bar and Simard 2002)。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37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