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中醫療法
商品資訊
系列名:健康全圖典18
ISBN13:9789866055669
出版社:康鑑文化
作者: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
出版日:2012/03/20
裝訂/頁數:平裝/256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商品簡介
83種對症神奇療法+320幅精美插圖詳解
九種中醫實用家庭療法
五千年來代代相傳的特效療法全書
●操作簡單
最短時間輕鬆掌握常見病實用療法
●內容多元
刮痧+針灸+艾灸+足療+拔罐+貼敷
◎中醫傳統療法
刮痧 足療
針灸 拔罐
艾灸 貼敷
83種常見病家庭速效治療方法
按摩療法+刮痧療法+對症足療+艾灸療法
簡單操作、即學即會、輕鬆療癒常見病的中醫療法
●按摩療法 歷經千年經驗證明的穴位按摩,按一按,立竿見影
●刮痧療法 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百利而無一害的中醫療法
●對症足療 保健兼治病,讓休閒與健康合一
●艾灸療法 深入挖掘致病原因,找對方法,對症施灸
常見中醫療法
刮痧療法
刮痧是使用刮拭工具,蘸上有治療作用的刮痧介質,刮拭經絡穴位,達到袪寒扶正、舒筋活絡、驅風散寒的療法。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借助熱力,排去其中空氣,以產生負壓,使其吸著於穴位皮膚或患處,造成人體局部產生瘀血現象的療法。
貼敷療法
貼敷療法是把藥物研成細末,製成丸、膏、散等藥劑,貼敷在病症對應的穴位,通過藥理作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足部療法
足療是在人的足部,進行沒有損傷的各種良性刺激,達到防病、治病目的。
針灸療法
針灸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
艾灸療法
艾灸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剌激來治療疾病。
本書特色
中醫學是我國一門獨特的醫學體系,幾千年來是人們預防、治療疾病、保健、康復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進步、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學仍然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人在生病後也願意去看中醫、服用中藥、運用中醫療法,來治療常見疾病。
本書針對不同病症、配有簡單的療法操作圖,圖文並茂、簡單易學、操作方便,讓你在家中就可輕鬆治療常見病。
「中醫療法」彩頁
●家庭常用中醫療法
●中醫療法必備穴位一覽圖
●養心、補腎、健脾、潤腸、疏肝、和胃主要穴位
序
用對小療法 換來大健康
從古至今,健康長壽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生活步調加快、環境汙染加劇,人們受到越來越多致病因素的威脅,即使加以防護,還是難免會罹患一些小病痛。其實這些生活中的小病痛、常見疾病,只要運用一些簡單、實用的中醫小療法,就可以得到輕鬆緩解。
中醫學是中國獨特的醫學體系,也是幾千年來人們預防、治療疾病、保健及康復的重要方法,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學仍然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人們在生病後也願意去中醫院、服用中藥,運用中醫療法來治療常見疾病。
常見的中醫療法有按摩、刮痧、拔罐、貼敷、艾灸、針灸、耳壓、足療及食療等,中醫療法具有簡單易行、療效顯著、無創傷、無痛、無副作用、安全可靠及治療範圍廣泛等特點。
「按摩」療法就是根據病人的病情,利用按摩者的雙手在體表相應的經絡、穴位、痛點上,使用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是用手指或各種邊緣光滑的工具,蘸上具有一定治療作用的潤滑劑,刮拭經絡穴位,使營衛之氣得到充分疏通,局部循環得到改善,進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一種療法。
「拔罐」療法,又稱「火罐氣」或「吸筒療法」,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助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以產生負壓,使其吸著於穴位皮膚或者患處,透過吸拔和溫熱刺激等,造成人體局部產生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療方法。「貼敷」療法是把藥物磨成細末,製成丸狀、膏、散等藥劑貼敷在與病症相對應的穴位或者是阿是穴上,藉由藥物對穴位的刺激或是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來達到恢復人體健康或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艾灸」療法是一種用點燃的艾炷或艾條,在體表穴位上燒灼,以達到熏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針灸」療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耳壓」療法是以毫針、皮內針、艾灸及雷射等器具,透過對耳廓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足療」是在人的足部進行沒有損傷的各種良性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食療」就是利用食物來影響身體各方面的功能,使我們身體健康或者達到治病、防病的一種方法。
●常見病中醫家庭實用療法
本書遵循中醫學的理法方藥,選取日常生活中人們容易得到的疾病,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依據、預防及治療方法進行系統性論述,還收集了簡便易行、療效明顯的中醫療法,提供大家除了去醫院、打針吃藥以外的另一種選擇。在對疾病的論述中,力求做到符合中醫的學術用語規範,同時兼顧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中醫理論,希望讀者閱讀本書,就可以輕鬆解決家庭常見疾病。
本書分為十章,前兩章主要介紹中醫的基礎知識和九種安全可靠、療效明顯的中醫療法;第三章教你運用中醫療法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小病痛;第四章到第十章重點介紹內科、外科、神經科、婦科、男性、五官科及兒科等各科疾病的中醫療法,每種病症都選擇了最適用的中醫療法,多是簡單易操作,在家即可進行的方法。本書在對症中醫療法部分,不僅清楚地介紹了對症取穴知識,還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中醫療法的操作步驟與方法,簡明清晰、一看就懂。
另外,本書還運用圖解的編輯方法,把圖、文、表結合起來,向讀者展示中醫療法的過程、步驟,以及對症取穴的方法等,讓讀者一看就懂,閱讀之後即能在家實際操作。
但是由於所知所限,書中難免出現疏漏與不當之處,還望廣大讀者能夠批評指正。
目次
【序 言】用對小療法 換來大健康
【導 讀】使用方法
第一章 中醫療法的基本知識
1 什麼是中醫?
2 陰陽、五行是中醫的根基
3 五臟六腑決定人體健康
4 精、氣、血、津液是人體的精華
5 經絡穴位是中醫的靈魂
6 人為什麼會生病?
7 遠離致病的因素
8 望聞問切診斷病症
9 病症的辨證論治
第二章 專家教你常用中醫療法
10 一看就懂的按摩療法
11 實用的家庭刮痧療法
12 輕鬆拔去病痛的拔罐療法
13 安全簡便的貼敷療法
14 簡單易行的艾灸療法
15 療效可靠的針灸療法
16 沒有副作用的耳壓療法
17 最常應用的足療法
18 健康自然的飲食療法
第三章 常見小毛病的中醫療法
19 頭痛
20 失眠
21 近視
22 牙痛
23 脂肪肝
24 皮膚搔癢
25 缺鐵性貧血
26 便祕
第四章 內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27 感冒
28 急性支氣管炎
29 慢性支氣管炎
30 肺炎
31 肺結核
32 黃疸
33 肝硬化
34 肝癌
35 胃炎
36 腎炎
37 尿道結石
38 高血壓
39 低血壓
40 冠心病
41 心絞痛
42 糖尿病
43 痛風
44 日本腦炎
45 病毒性肝炎
46 傷寒
47 痢疾
第五章 外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48 癰
49 蜂窩性組織炎
50 敗血症
51 急性乳腺炎
52 乳腺增生
53 濕疹
54 蕁麻疹
55 手足癬
56 皮炎
57 痤瘡
58 斑禿
59 膽結石
60 膽囊炎
61 風濕
62 類風濕性關節炎
63 痔瘡
第六章 神經系統疾病的中醫療法
64 腦出血
65 腦血栓
66 腦動脈硬化
67 癲癇
68 重症肌無力
69 坐骨神經痛
第七章 婦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70 經痛
71 月經不順
72 陰道炎
73 骨盆腔炎
74 子宮下垂
75 子宮肌瘤
76 子宮內膜異位
77 更年期症候群
78 閉經
79 白帶過多
第八章 男性疾病的中醫療法
80 陽萎
81 早洩
82 遺精
83 攝護腺炎
84 攝護腺增生
85 不育
第九章 五官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86 中耳炎
87 砂眼
88 青光眼
89 白內障
90 慢性鼻炎
91 慢性咽喉炎
92 美尼爾氏症候群
93 扁桃腺炎
94 口腔潰瘍
第十章 兒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95 小兒咳嗽
96 小兒腹瀉
97 小兒厭食
98 小兒夜啼
99 小兒遺尿
100 小兒便祕
101 小兒疳積
【附錄一】人體十二經絡
【附錄二】中醫療法常用特效穴位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中醫療法的基本知識
五臟六腑決定人體健康
臟腑是人體內臟器官的統稱,人們經常把人體的內臟器官歸結為「五臟六腑」,其中「五臟」即是心、肝、脾、肺和腎;「六腑」則為胃、膽、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
五臟的功能特點是藏精氣而不洩,所以應保持精氣的盈滿;六腑的功能特點則是消化食物和傳輸排洩糟粕。中醫常將人體的「五臟六腑」與經絡、氣血、津液相提並論,進而為補益、健體、祛疾等方面的理論、診斷、調理、治療的建立與開始提供借鏡與參考。
其中,「心」主管血脈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著統率、協調全身各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肺」主管皮膚與人體一身之氣,協助心臟調節全身的功能活動;「肝」主管藏血、筋腱與疏洩,有著調節情志、促進人體消化與吸收的功效;「脾」主管肌肉,並與胃共管接受、消化飲食,轉化為營養物質供給人體;「腎」主管骨骼、生殖與人體生長發育,其所藏之精能夠生骨髓而滋養骨骼,讓人體保持精力充沛,有強壯矯健的功效;主管決斷的「膽」則透過所藏膽汁的分泌,而能促進食物消化。
「小腸」主管接受胃吸收的飲食,對飲食再消化吸收,並將水液和糟粕分開;相當於傳輸通道的「大腸」主管傳導糟粕;作為人體全身水液匯聚的地方,「膀胱」主管多餘水液的排出;「三焦」主管疏通水液,使全身的水道通暢。
此外,中醫中還有「奇恒之腑」與「傳化之腑」的說法,其中腦、髓、骨、脈、膽及子宮以蓄藏陰精為特性,如同大地承載萬物一般,宜蓄藏而不妄洩,故名「奇恒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及膀胱像天體一樣運轉不息,所以洩而不藏,以傳導排泄為特性,故名為「傳化之腑」。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人體內臟腑功能的活動情況也能夠從人的體表反映出來。總結來說,就是心的榮華反映在面部,其功能是充實和溫煦血脈,心氣旺盛則面色紅潤;肝的榮華反映在爪甲,肝血充足則爪甲堅潤,筋柔韌有力;脾的榮華反映在口唇四周,其味甘,其色黃;肺的榮華反映在毫毛,肺氣旺盛則皮膚毫毛健康潤澤;腎的榮華反映在頭髮,腎氣旺盛則頭髮光澤。
而藉由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就成為中醫理論中的藏象學說,藏同「臟」,指藏於體內的臟器;象則有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之意。
精、氣、血、津液是人體的精華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使其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質,是生命的基礎。而精指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後天水谷精微融合而成的一種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的本源,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從廣義的角度來講,精包括血、津液、骨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質;從狹義的角度來講,精是指具有繁衍後代能力的生殖之精。
血是運行於脈中,循環流注全身富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體,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對人體有濡養及運載養分的作用。
津液是人體一切水液的總稱,包括臟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正常的分泌物,例如胃液、眼淚等,在人體內,除了血液之外的一切液體都屬於津液。津液既是組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活動的重要物質。津液主要有滋潤、營養的作用,可以化生血液、運載營養物質,也可以調節陰陽。
人體內的精、氣、血、津液在性狀、功能和分布上雖然各有不同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都依賴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在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精神的主導下,有著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及互相轉化的緊密聯繫。
精能化氣,氣也能生精,藏在腎中的精可以化生元氣,精足人體的氣就會充盛,而精的化生也依賴於氣的充盛。精與血之間是互相滋生、互相轉化的關係,精與血都來源於水谷,經過臟腑的一連串生理活動而生成,也被稱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質,包括水谷之精和腎精,而精與津液都來自於水谷,從脾胃中生成。氣與血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能化氣、載氣。
氣屬陽,津液屬陰,這是氣和津液在屬性上的區別,但是兩者都來自於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在生成和輸布的過程中關係十分密切。津液的代謝離不開氣的升降運動;而氣在人體內既依附於血,也依附於津液,所以津液也是氣的載體。
人為什麼會生病?
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研究的是疾病發生和人體病理反應的過程和規律。
人體的臟腑和氣血陰陽處於平衡的狀態下,才能和大自然保持協調統一,人體才能處於健康狀態;人體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正氣與致病邪氣之間進行對抗,導致人體平衡被破壞,人體的氣、血、津液、精氣的損耗與代謝失常,影響到人的生理功能,就會產生疾病。
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中醫十分重視人體的正氣,強調正氣在人體發病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如果人體正氣充足,邪氣就難以侵犯人體,或者雖然有邪氣入侵,但是人體的正氣能抵抗外邪而不會生病。邪氣是疾病產生的條件,在正氣不足的前提下,人體就會受到邪氣的傷害而生病。
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內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內部環境指的就是人體內部的差異,包括體質特點、精神狀態等;外部環境是指人生活、工作的環境,包括氣候變化、地域特點、工作環境、居住環境等,人體的內部環境決定人體正氣的強弱;外部環境關係到病邪的形成,可以干擾人體的正氣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人體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會生病,致病因素主要有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內生五邪等幾種基本病機。疾病的病機十分複雜,每種疾病、每種症候群、每一症狀都有其形成的原因。
疾病從產生、發展到結束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疾病會發生傳變,就是病變部位在臟腑之間傳遞轉移,以及疾病性質的轉化和改變,疾病的傳變有兩種形式:一是病變部位的傳變;一是疾病性質的傳變。
疾病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變化所產生的結果,主要取決於正邪雙方的消長盛衰變化,結果一般有痊癒、死亡、擴散及後遺症等幾種,中醫的目的就是要讓疾病痊癒,並且盡量不要留下後遺症。
第二章 專家教你常用中醫療法
實用的家庭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是常用中醫療法之一,也是中醫療法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簡便易學、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安全無副作用、療效顯著等特點。
刮痧療法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大眾喜愛,特別是在當今養生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開始有許多家庭採用這種方法進行自我保健和養生。
「痧」一方面是指病邪的痧,這裡是泛指由於邪氣侵入人體,孔竅閉塞、經脈阻塞、氣血凝滯、實熱壅盛而產生的各種頭暈頭痛、耳熱倦怠、胸口氣悶、四肢乏力或上吐下瀉等症狀。另一方面,「痧」也是病症的表現。這類疾病的表現,多是體表出現各種紅紫或紫黑的痧點或痧斑,大多表示邪氣閉阻不能外達,能夠用來幫助診斷和治療。
刮痧的源頭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遠古時期,當人們患病時,不經意地用手或石片在身上撫摸、捶打,有時竟然使病情得到緩解。時間一久,自然形成了砭石治病法,這也就是「刮痧」的雛形。刮痧在古代又稱「刮治」,到清代被命名為「刮痧」,然後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醫學家張鳳逵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就會阻塞人體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也會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種情況就可以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具在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拭,直到皮下出血、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就這樣被排出體外,進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簡單地說,刮痧就是用手指或各種邊緣光滑的工具,蘸上具有一定治療作用的潤滑劑,在人體表面特定部位反覆進行刮拭,使皮膚表面出現瘀血點、瘀血斑或點狀出血,這就是所謂的「出痧」。
●刮痧療法的作用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刮痧有以下功效:調理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開竅醒腦、解表祛邪及行氣止痛等作用。
從西醫的角度講:刮痧是利用刮拭某些部位,來刺激皮下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促使中樞神經系統亢奮,以此發揮系統的調節功能。刮痧能透過刺激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強血液循環,增強人體抵抗力。
輕鬆拔去病痛的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又稱「火罐氣」或「吸筒療法」,是一種以杯罐為工具,借助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以產生負壓,使其吸著於穴位皮膚或者患處,藉由吸拔和溫熱刺激等,造成人體局部瘀血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拔罐之所以可以祛病強身,是因為拔罐可以調節人體功能,而使之正常運行。中醫認為,拔罐療法之所以產生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平衡陰陽
中醫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內各種組織是處於一種有機協調的狀態下,這種狀態可以稱之為陰陽平衡。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人就會生病,即所謂的「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拔罐療法之所以能夠產生療效,就是因為它藉由吸拔經絡穴位,來調整某些臟器的功能,使人體內的陰陽得以重新達到平衡的狀態。
●疏通經絡氣血
中醫認為,人體內存在一個經絡系統,它們將人體內外的臟腑等各個組織器官連結成一個有機整體,當經絡系統中的某一部分受到邪氣侵襲時,整個系統就會受到影響,疾病因此產生。拔罐療法正是在經絡氣血凝滯或空虛時,藉由對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來引導經絡中的氣血輸布,使衰弱的臟腑器官恢復功能,治癒疾病。
●祛濕散寒
拔罐不僅有平衡人體陰陽、疏通經絡氣血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其作用原理是利用拔罐的吸力,將充斥在身體表面、經絡穴位甚至是身體組織器官內部的風寒、瘀血、痰濕、膿血或熱毒等外邪吸拔出來。這樣,相關疾病自然就會痊癒。
●拔毒排膿
如果人體內部毒氣鬱結、惡血瘀滯。那麼在未化膿時施以拔罐療法,就可將毒血吸出,使氣血疏通、消散瘀阻。在已化膿時施以拔罐療法,則可拔毒排膿,使病症迅速減輕。
沒有副作用的耳壓療法
耳壓療法是以毫針、皮內針、艾灸或雷射等器具,透過對耳廓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耳壓療法操作簡便、易學、療效顯著,可以節省藥材,具有重大的醫療意義。
人體各個臟器及身體各部位,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區」,這些區域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規律地分布在耳廓上。當人體某一部位發生病變時,往往會在相應的耳廓區域出現壓痛、電阻降低,或伴有形態與色澤的改變;在這些耳廓反應區加以刺激,可以治療相應的部位或內臟的疾病。所以,根據耳廓上的反應區,對軀體或內臟疾病可以進行輔助診斷。
耳壓療法的適應範圍非常廣泛,不僅能治療各種功能性疾病(局部問題),還能治療很多器質性疾病(系統問題)。據統計,耳針能主治或輔治的病種不下六、七十種,遍及內、外、婦、兒各科。尤以鎮痛的效果最為突出,如神經痛、外傷引起的軟組織疼痛、胃痙攣、腸絞痛、經痛等,疼痛越劇烈,治療效果越明顯。
耳廓彷彿是全身的縮影,人體各個部位都可以在耳廓上找到相應的「代表區」。這些「代表區」的分布是有規律的,類似倒置於子宮內的胎兒。要明白耳廓區域的明確分布,必須先對耳廓的表面解剖構造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耳廓的前面由顳淺動脈分出的上、中、下三支供血,而耳廓背面則由耳後動脈分出的上、中、下三支供血,有時枕動脈也供應耳廓背面下1/3部分。顳淺、耳後、枕動脈之間有較大吻合支連接,前後互相穿通,在耳朵上構成一張血液供應網。
耳穴是指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刺激點。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固定的分布規律可循的。一般來說,耳垂相當於頭面部,耳舟相當於上肢,對耳輪部下相當於軀幹,對耳輪下腳相當於髖臀部,對耳輪上腳相當於下肢,三角窩代表骨盆腔,耳輪腳代表橫膈將耳甲一分為二:耳甲腔代表胸腔,耳甲艇代表腹腔,圍繞著耳輪腳一圈是消化道,耳屏為鼻咽部,對耳屏和耳垂是頭面部。
由此看來,耳朵猶如一個倒置的胎兒,這為耳壓療法的臨床應用提出了完整的理論根據。
第三章 常見小毛病的中醫療法
頭痛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是嚴重的致命疾病,在進行診斷時,往往十分困難。
●病因病機
頭痛是指由外感或內傷引起脈絡阻滯、失養,或清竅不利,以患者自述頭疼為特徵的病症。頭痛的特徵是幾乎每日雙顳部非搏動性持續性鈍痛,如帶子緊束頭部或呈頭周縮箍感、壓迫感或沉重感。偏頭痛發作時為眼眶後搏動性頭痛,也可為全頭痛,常伴噁心、嘔吐或疲勞感等。
外傷性頭痛包括頭部局部外傷、腦震盪、腦挫傷或顱內血腫;發燒性頭痛包括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等,不包括顱內感染、外傷、腫瘤等中樞性高燒。
中毒性或藥物性頭痛包括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鉛或苯等化學中毒;五官科疾病如眼病、齲齒或牙齦膿腫等也會引起頭痛。有時高血壓也會伴有頭痛。
●診斷依據
1 頭痛發生的時間:高血壓時,頭痛時間往往在早晨;腦瘤和副鼻竇炎的頭痛時間,一般在上午時比較劇烈;眼部疾病所導致的頭痛,常常在下午或晚上發作,或者經常發生在閱讀書本後。
2 疼痛的部位:前額頭痛常見於五官疾病,以及貧血和發燒性疾病;頂部頭痛常見於神經衰弱等疾病;側部頭痛常見於耳部疾病等;枕部頭痛常見於腦膜炎等疾病;全頭頭痛或位置不固定的頭痛多見於腦震盪等疾病。
3 疼痛的程度:腦膜炎常常會導致劇烈的頭痛;腦瘤、鼻竇炎和眼部疾病會導致中等程度的頭痛。
●常用療法
頭痛的患者可以採用「按摩療法」。採用按摩療法時,患者可以採取坐位或臥位,進行頭部常規按摩,對症治療穴位為太陽穴和神庭穴,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神庭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5寸。
另外頭痛還可以選擇「刮痧療法」進行治療,可以選取雙側太陽穴,膽經上的雙側曲鬢、風池穴,胃經上的雙側頭維穴,督脈的百會穴,刮拭這些穴位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失眠
失眠又稱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或「目不瞑」,是長時間無法正常睡眠的一種病症。常伴有白天精神狀況不佳、反應遲鈍、疲倦無力等特徵,嚴重時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失眠,主要是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化成火;或者是宿食停滯、胃氣失和;或者是久病血虛、產後失血過多、年少血不足;或者是肝腎陰虛、火盛擾神而導致。
●常用療法
失眠患者可以採用「按摩療法」。採用按摩療法時,患者可以採取站位或坐位,選取內關穴和三陰交穴,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失眠還可以選擇以「刮痧療法」進行治療,主穴為大椎穴,配穴可選擇內關穴神庭穴和三陰交穴,根據程度輕重不同,還需要選取一些加減穴,心脾虧損加刮心俞穴、腎俞穴及太溪穴;肝火上擾加刮太衝穴;脾胃不和加刮中脘穴、足三里穴。
●失眠的類型
在臨床診治的實踐過程中,可以把失眠分為六種類型。
1 心火熾盛型
心情煩躁導致的失眠,常有心神不寧、口乾舌燥、口舌生瘡、舌尖紅或舌苔薄黃等症狀。
2 肝鬱化火型
患者常有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紅眼、口乾、口苦、便祕或舌紅苔黃等症狀。
3 痰熱內擾型
患者常有胸悶、心煩、噯氣、口苦或舌紅苔黃等症狀。
4 陰虛火旺型
患者常有心悸、心煩、腰痠、頭暈、健忘、遺精或舌紅少苔等症狀。
5 心脾兩虛型
患者常有多夢易醒、心悸、四肢倦怠、失眠多夢或舌淡苔薄等症狀。
6 心膽氣虛型
患者常有心煩、多夢易醒、心悸、氣短盜汗、倦怠或舌淡脈細等症狀。
便祕
便祕的主要特徵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排便次數正常,但糞質乾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可伴有腹脹、腹痛、食慾減退或噯氣反胃等症狀。
●病因病機
慢性便祕多無明顯症狀,可伴有頭暈、頭痛、易疲勞等神經官能症狀。便祕的原因是燥熱內結,氣虛傳送無力,或血虛腸道乾澀,以及陰寒凝結等。患者平時沒有養成固定排便的習慣,忽視正常的便意,讓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引起便祕。
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少渣,缺乏食物纖維,糞便體積減小,黏滯度增加,食物在腸內運動緩慢,水分過量被吸收而導致便祕。
中醫把便祕分為實祕和虛祕兩種,實祕又分為熱祕、氣祕和冷祕三種;虛祕又分為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
●預防便祕
平時要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助於增加腸容積,促進腸道蠕動,利於大便排出。要多喝水,少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
適當運動有助於身心健康。還要注意精神調養,讓自己心情愉快,避免憂煩過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常用療法
便祕可以採用「按摩療法」來進行治療,選取中脘穴和大橫穴,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大橫穴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也可以選用「刮痧療法」,選取大椎穴和天樞穴為主穴,以大杼穴、膏肓穴、神堂穴為輔穴,採用面刮法,每穴刮拭50次左右。
●飲食療法
核桃仁豬肝湯: 豬肝200克,核桃仁50克,米酒、蔥、薑、胡椒粉、鹽及豬油各適量。把豬肝片用油煸炒,放入蔥、薑,加入米酒、鹽、水,放入核桃仁,豬肝熟透,調味即可食用。
第四章 內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胃炎
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疾病。
●病因病機
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由急性胃炎轉變而來;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續發炎症,如潰瘍、胃癌、胃擴張和胃下垂等;三是由於飲食無節制、愛吃生冷辛辣、長期飲酒、過度抽菸和重大精神刺激等因素誘發所致。
●診斷依據
1 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進食後加重;常有口臭、口苦、噯氣、噁心及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胃酸增高,臨床症狀似潰瘍,也會發生胃出血。後期有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及舌萎縮等現象,部分患者胃酸減低,有時出現腹瀉,本病可惡化成胃癌。
3 胃液分析,查看胃酸值是否正常。
●常用療法
胃炎患者可以選用「拔罐療法」,選取膽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膈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讓患者取俯臥位,用閃火法將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分鐘,兩日治療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
也可以選用「刮痧療法」,選取背部的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及大腸俞穴;腹部的中脘穴、天樞穴;下肢的陰陵泉穴,採用面刮法,每穴刮拭60次。
●飲食療法
生薑米醋燉木瓜:生薑5克、木瓜100克,米醋少許。木瓜洗淨切塊,生薑洗淨切片,一同放入砂鍋,加米醋和水,用小火燉至木瓜熟即可。吃木瓜喝湯,可隨意飲用。
韭菜燉豬肚:韭菜子9克,豬肚1個。豬肚洗淨,將韭菜放入肚內。豬肚放入碗中,加調味料,蒸到爛熟即可。可佐餐食用。
黨參黃鱔湯:黃鱔200克、黨參20克、紅棗10克、佛手5克。把全部材料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1小時,調味即可。飲湯食肉,可佐餐食用。
高血壓
高血壓,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的常見疾病。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但通常認為和長期精神緊張及遺傳有關。
●病因病機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症狀的疾病。一般臨床表現為血壓持續地超過140/90毫米汞柱,多伴有暈眩、頭痛、頭脹、耳鳴、心慌、手指發麻、面紅、煩躁及失眠等症狀,臨床治療常服用各種降壓藥物,但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中醫認為高血壓是肝腎陰陽失調引起,西醫認為是由於神經中樞調節血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臨床上很多高血壓病人,特別是肥胖病人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有一定比例伴有高血壓,因此將兩者稱之為同源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損,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壓。體重超重、長期食用中高鹽食物、過度飲酒和吸菸、精神心理因素等,也都與高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
●診斷依據
1 症狀複雜: 常見的症狀有: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心悸、四肢發麻、頸部僵硬、煩躁及失眠等。
2 血壓: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
●常用療法
高血壓患者可以選用「按摩療法」,選取百會穴和風府穴,百會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風府穴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也可以選用「拔罐療法」,讓患者採坐位,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後,先用三棱針在大椎穴上點刺,並使之有少量血液滲出,然後用閃火法將火罐迅速拔在穴位上,留罐5~15分鐘。起罐後擦淨血跡並用棉紗布包裹,以防感染。這種治療每週1次,5次為一個療程。
●飲食療法
山楂降壓湯:山楂15克、瘦豬肉200克,食用油30c.c.、薑5克、蔥10克、雞湯1000c.c.。豬瘦肉切片;薑拍鬆;蔥切段。鍋內加入食用油,燒至六成熟時,放入薑、蔥爆香,加入雞湯,煮沸後下豬肉、山楂、鹽,用小火燉50分鐘即可。
第五章 外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痤瘡
痤瘡,又叫「青春痘」、「粉刺」或「毛囊炎」等,是由於毛囊及皮脂腺阻塞、發炎所引發的一種皮膚病。
●病因病機
青春期時,體內的荷爾蒙會刺激毛髮生長,促進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囊和皮脂腺因此堆積許多物質,使油脂和細菌附著,引發皮膚紅腫的反應。由於這種症狀常見於青年男女,所以才稱它為「青春痘」。其實,青少年不一定都會長青春痘;而青春痘也不一定只長在青少年身上。
●診斷依據
1 最明顯的特徵為毛囊性丘疹,中央有一黑點,稱「黑頭粉刺」,周圍色紅,擠壓有米粒樣白色脂栓排出;另無黑頭、成灰白色的小丘疹,稱「白頭粉刺」。破潰痊癒後,可遺留暫時色素沉著或有輕度凹陷的疤痕,甚至破潰後形成多個疤痕,嚴重者呈橘皮臉。
2 發病年紀以15~30歲為主,因為隨著皮膚油脂的下降,皮膚會慢慢由油轉乾,青春痘的程度自然減輕。發病部位以顏面為多,亦可見於胸背上部及肩胛處,胸前、頸後或臀部等處。
3 聚合性痤瘡病程長,多發於男性,常見丘疹、結節、囊腫、膿腫、竇道及瘢痕等多種損害混合在一起。
4 懷孕時,受荷爾蒙的影響,皮膚的皮脂腺分泌量會增加,所以孕婦長痤瘡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大多數孕婦會覺得臉變油、鼻子變大。
●常用療法
痤瘡患者可以選用「拔罐療法」,選取背部的大椎穴、肺俞穴;上肢的曲池穴,讓患者採俯臥位,對穴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先用三棱針點刺或者用皮膚針叩刺所選穴位,然後再用閃火法將罐吸拔在穴位上,並留罐10~15分鐘。每4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也可以選用「刮痧療法」,選取背部的肝俞穴、腎俞穴;上肢的曲池穴;下肢的厲兌穴、內庭穴,運用平刮法,每個穴位刮拭40次。
痔瘡
痔瘡是指直腸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擴大和曲張所形成的靜脈團。位於肛門周圍肛門齒狀線以下為外痔,一枚或數枚,質硬而堅,時癢時痛;位於齒狀線以上則稱內痔,經常可見便後出血的症狀。
●病因病機
痔瘡,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內壓力反覆升高,靜脈就會曲張。痔瘡包括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是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上的痔,如果膨脹的靜脈位於其下方,幾乎是在肛管口上,即為「外痔」。無論內痔還是外痔,都可能發生血栓。發生血栓時,痔中的血液凝結成塊,進而引起疼痛。
肛門部位受冷或受熱,便祕、腹瀉等疾病,以及過量飲酒和多吃辛辣食物等不良習慣,都會刺激肛門和直腸,使痔靜脈叢充血而導致痔瘡。一些疾病如腹內腫瘤、子宮腫瘤、卵巢腫瘤或攝護腺肥大等也會間接引發痔瘡。
●診斷依據
1 便時出血:血色鮮紅,出血量一般不大,但有時也會較大量出血,便後出血自行停止。糞便乾硬、飲酒及進食刺激性食物等是出血的誘因。
2 痔塊脫出:痔發展到一定程度即會脫出肛門外,痔塊由小變大,由可以自行回復變為須用手推回肛門內。
3 疼痛:肛門沉重、疼痛,常與排便不淨感覺同時存在。痔塊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時,局部疼痛劇烈。
4 痛癢:肛門周圍痛癢,甚至導致皮膚濕疹,使患者極為難受。
●飲食療法
桑椹粥:糯米100克,桑椹30克(鮮品60克),冰糖25克。先將桑椹浸泡片刻,洗淨後與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煮片刻,冰糖融化後即可食用。每日2次,早晚服用,5~7天為一個療程。
木耳柿餅湯:木耳6克,柿餅50克,紅糖50克。將洗淨的木耳與柿餅、紅糖同煮成湯。每日1次,連服5~6天。
第六章 神經系統疾病的中醫療法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域內的疼痛,是一種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根據病因可以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兩種。
●病因病機
「根性坐骨神經痛」多由如腰椎間盤突出、脊椎腫瘤等脊椎病變所引起;「乾性坐骨神經痛」則多由坐骨神經炎等引起,發病較急。
●診斷依據
1 體態:站立時,身體略向健康一側傾斜,患病側的下肢在髖、膝關節處微屈而足跟不著地。睡時向健側側臥,病側下肢髖、膝關節處呈微屈姿勢。
2 肌肉情況:患病一側常有輕度的肌張力減弱,嚴重患者會有肌肉消瘦、肌肉弛軟的症狀,並有壓痛現象,以腓腸肌最為明顯。
3 疼痛:一般多由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後側、膕窩、小腿外側及向足背外側擴散。疼痛常在咳嗽、用力、彎腰及震動時加劇。
4 壓痛點:腰部脊椎旁點(第4、5腰椎棘突平面離中線外1.5公分~2公分)、坐骨孔點(在坐骨孔上緣,相當於秩邊穴)、轉子點(約相當於環跳穴)及窩點(相當於委中穴)。小腿外側和外踝之後亦有壓痛。
5 神經牽引痛檢查
(1)直腿抬高試驗:讓患者平臥,於足跟處向上抬起伸直的下肢,通常抬高到45度時即產生疼痛者為陽性。
(2)伸腿試驗:讓患者採取坐位,雙腿伸直,患病一側的膝關節不能伸直,下壓該膝時,引起疼痛,即為陽性。
(3)拾物試驗:讓患者俯身拾取地面上的物品,若患者先彎曲患肢,然後再彎腰拾取物品,同時喊疼,即為陽性。
●常用療法
坐骨神經痛患者可用「按摩療法」,選取承扶穴和委中穴,承扶穴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處;委中穴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也可以選用「拔罐療法」,患者取俯臥位,在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後,首先用三棱針在穴位上點刺,然後用閃火法將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每次吸拔一組穴位,隔日1次。
第七章 婦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經痛
經痛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的現象,會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病因病機
經痛可以分為原發性經痛和繼發性經痛兩種,「原發性經痛」是指生殖器官並沒有明顯的異常,而出現經痛的現象。「繼發性經痛」則是由於生殖器官病變,導致經痛的現象,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炎、腫瘤等。
經痛經常是由於氣滯、血瘀及寒凝造成的。中醫認為經痛是因為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子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經痛發作。另外,氣血虛弱和肝腎虧虛也會導致經痛。
子宮頸狹窄會使經血外流受阻而引起經痛;子宮發育不良容易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引起經痛;子宮位置異常也可影響經血暢通而導致經痛。
●診斷依據
原發性經痛的診斷:
1 初潮後1~2年內發病。
2 在出現經血或在此之前幾個小時開始痛,疼痛持續時間不超過48~72小時。
3 疼痛性質屬痙攣性或類似分娩的產痛。
4 婦科內診或肛診,可得出原發性經痛的診斷。
●常用療法
經痛患者可以選用「按摩療法」,選取氣海穴和關元穴,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也可以選用「拔罐療法」,讓患者採仰臥位以充分露出穴位,然後用轉火法進行吸拔,使患者皮膚局部有抽緊感,留罐15分鐘。這樣的治療每日1次,2~4次為一個療程。
白帶過多
白帶過多是指女子白帶量明顯增多,顏色、氣味異常,或腰痠怕冷、小便清長,或腹痛便乾等症狀,臨床上以白帶、清帶及黃帶比較常見。
●病因病機
白帶是指婦女陰道內白色或淡黃色分泌物。在青春期、月經期及妊娠期時,白帶可能增多,這些都屬正常現象。如果白帶比平時增多,顏色異常,有腥臭味,並且伴有陰部搔癢的症狀,則是白帶過多。
白帶過多可能是由於生殖器官各種炎症或身體衰弱等原因引起,中醫認為白帶過多是因為脾寒氣虛、肝氣鬱結及濕熱下注而導致。白帶分為多種類型。「黃白色泡沫狀白帶」,有酸臭味,大多外陰搔癢或刺痛,有爬蟲感,白帶多是滴蟲性陰道炎,多由於滴蟲感染,可由接觸傳染;「乳白色凝塊狀白帶」,有時外陰劇癢或刺痛,白帶多是黴菌性陰道炎,多由於白色念珠狀菌(黴菌)感染,也可由接觸傳染。
黏稠、黃膿樣分泌物,有時有赤帶,屬於「慢性子宮頸炎」;常帶血性,外陰部及陰道灼熱不適,多屬於「老年性陰道炎」,是因停經後陰道萎縮,抵抗力降低受感染而引起。
●常用療法
白帶過多患者可選用「按摩療法」,選取氣衝穴和太衝穴,氣衝穴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太衝穴在足背側,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也可以選用「刮痧療法」,選取背部的腎俞穴、膀胱俞穴、白環俞穴,上肢的間使穴,下肢的太溪穴,運用面刮法,每穴刮拭30次。
●飲食療法
車前草燉豬肚:車前草30克,豬肚30克,鹽適量。將豬肚切成小塊,車前草洗淨。將車前草、豬肚與水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鹽,用小火燉半小時即可食用。
銀杏黃豆鯽魚湯:鯽魚一條(約250克),銀杏12克,黃豆30克。銀杏去殼,洗淨;黃豆洗淨用清水浸1小時,鯽魚宰殺後處理乾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蓮子燉烏雞:蓮子50克,烏雞肉200克,仙茅10克。將蓮子、仙茅及烏雞肉洗淨,烏雞肉切小塊。把全部材料一起放入鍋內,加蓋燉3小時,調味即可。
第八章 男性疾病的中醫療法
攝護腺增生
攝護腺增生的主要症狀為:膀胱刺激症狀如頻尿等,和攝護腺阻塞尿道產生阻塞性症狀如排尿困難等。
●病因病機
攝護腺可分為五葉,即前葉、中葉、後葉和兩側葉。中葉和兩側葉同攝護腺增生關係密切。中葉增生常突入膀胱頸部,阻塞尿道內口導致排尿困難。兩側葉緊貼尿道側壁,其增生導致壓迫、延長、扭曲尿道,最終造成排尿困難。
●診斷依據
早期表現:為頻尿、夜尿增多、排尿困難及尿流無力,晚期表現為嚴重的頻尿、尿急及排尿困難,甚至點滴不通,小腹脹滿,可觸及充盈的膀胱。
直腸指診:攝護腺增大、質地較硬、表面光滑、中央溝消失。
超音波檢查:可顯示增生的攝護腺。
●常用療法
攝護腺炎患者可以選用「刮痧療法」,選取背部的腎俞穴、膀胱俞穴;胸腹部的氣海穴、中極穴;下肢的三陰交穴、太溪穴,運用平刮法,每穴刮拭40次。
也可以採用「貼敷療法」,選取神闕穴,用大蒜瓣3枚、梔子3枚、淨芒硝3克,把梔子研磨成粉,加入大蒜和芒硝搗爛成泥狀。把藥泥塗於患者肚臍中,用膠布貼緊,小便後去藥。
●飲食療法
蓯蓉羊肉粥:肉蓯蓉15克,羊肉60克,白米60克,蔥白2根,生薑3片,鹽少許。蓯蓉、羊肉切細,先煎蓯蓉取汁,去渣,放入羊肉、白米煮成粥,加入調味料即可食用,有利於防治攝護腺增生。
第九章 五官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口腔潰瘍
復發性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見的潰瘍性損害疾病,發作時疼痛劇烈,灼痛難忍。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於情志不遂、身體虛弱、外感六淫之邪,致使肝失條達、脾失健運、肝鬱氣滯、鬱熱化火、虛火上炎熏蒸於口而患病,長期的反覆發作將直接影響患者身體的免疫功能,引起代謝紊亂,出現口臭、慢性咽炎、便祕、頭痛、頭暈、噁心、乏力、精神不集中、失眠、煩躁、發燒或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甚至造成癌變。
●診斷依據
1 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典型表現是初起時有小斑點,伴有灼熱不適感,然後逐漸擴大為直徑2~3公釐或更大的淺潰瘍。潰瘍微微有些凹陷,表面有一層淡的假膜覆蓋,潰瘍周圍的黏膜由於充血而呈紅暈狀,灼痛明顯。
2 當潰瘍傷口接觸刺激性食物時,疼痛更加劇烈。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作有自限性和週期性,一般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如果不經特殊治療,則7~10天可逐漸癒合,間歇期長短不等,幾天到數月,此起彼伏。
●常用療法
口腔潰瘍患者可以選用「刮痧療法」,選取頭部的承漿穴;背部的肝俞穴、膽俞穴;下肢的足三里穴、解溪穴,運用角刮法,每穴刮拭30次。
也可以選用「耳壓療法」,選取口、舌、神門穴、胃、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脾及心對應的部位,每次選3~4穴,把王不留行貼壓於所選穴位,每日用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鐘,雙耳交替治療。
●飲食療法
川貝鮮梨湯:川貝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以清水適量燉服。
菊花豬肝湯:豬肝1副,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冰糖蓮子湯: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適量冰糖,煎湯,吃蓮子喝湯。
第十章 兒科疾病的中醫療法
小兒遺尿
遺尿指的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覺中小便,一般以5~15歲兒童較多見。孩子如果5~6歲以後還經常性尿床,每週2次以上並持續達6個月就是「遺尿症」。
●病因病機
遺尿又稱「尿床」,指的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覺中小便。輕則數夜一次,重則每晚遺尿數次,而且不容易叫醒,即使叫醒過來,也是迷迷糊糊的。一般以5~15歲兒童較多見,但也有少數人一直到成年還繼續遺尿。5歲以下兒童遺尿則不屬病態。
病童因為沒有受到排尿訓練,沒有良好的夜間排尿習慣,所以容易發生夜間尿床。睡眠環境或氣溫突然變化,也可能讓無法適應的小兒遺尿。
●診斷依據
1 體格檢查:體格檢查的重點是腹部的觸診,生殖器檢查,以及神經系統的檢查,另外應觀察脊椎下端外觀有無小凹及皮膚異常,如病史中有排尿異常,還需觀察兒童排尿情況,大多數遺尿症兒童在體格檢查並無異常發現。
2 應進行尿常規或尿培養檢查,以排除尿道感染、慢性腎臟疾病等,尿比重測定排除因血管加壓素缺乏所致的遺尿,多數遺尿病童的病因並不複雜,只有少數病例需要進一步檢查。
●飲食療法
豬肉黑豆羹:取豬肉500克,黑豆100克,同煮爛食之。
雞腸粉:取雞腸1具,剖開洗淨,焙乾研成粉末,每日2次,每次5~10克,以溫開水送服。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