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中醫藥是東方傳統的智慧結晶,也是漢民族在天然植物上的最高智慧,是利用天然植物的成分、屬性,互相搭配,以保養自己的好方法,甚至能以此滋補自己與家人。
中藥對人身體的調理講究一個「慢養」的過程,補者,補其所不足也。養者,栽培之,將護之。見效或許不如西藥快,但是只要對症,就能去除病根,治標又治本。《神農本草經》記載,藥分上中下三品,上藥可常用,選作四季保健養身最宜,可常吃,故中藥藥膳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養生之用。
本書嚴選本草綱目等中醫學經典中的120種實用藥草,濃縮經典中的菁華,分述其性味、歸經、藥性、藥效、搭配和選用宜忌,並補充現代營養素等實用知識, 並推薦相應的對症食療方,為您繪製了一幅較為完善的中藥養生使用地圖,使讀者在使用藥材時能更得心應手,並有速查手冊可迅速對症下藥,增加翻查時的便利,乃是各階層熱愛中醫的人士閱讀、參考的最佳指南,更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必備之養生經典。
作者簡介
辛茜庭
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副教授、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婦科主任醫師,擁有20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中藥有著深入的研究,2004~2007年師從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著名中醫婦科專家許潤三教授,中醫理論和實踐水準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自1989年至今,一直承擔著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婦科的第一線工作,同時兼任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的課堂教師與臨床指導,並被評選為「優良教師」。
在國內一級刊物發表專業學術論文十餘篇,曾主編與參與編著5本專著,其中《婦科名家醫案精選導讀》受到業內業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序
前言
中藥學源遠流長,從神農氏嚐百草而著《神農本草經》,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再到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藥學歷經上千年的積累,最終成為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經得起推敲和實踐檢驗的學術瑰寶。
中藥的主要來源是植物,故中藥在古代被稱為「本草」,只要選用、搭配得當,其副作用遠小於西藥。中藥對人體的調理講究一個「慢養」的過程,見效或許不如西藥快,但是只要對症,就能去除病根,治標又治本。作為未生病時的養生保健品,中藥更是上佳之選。「藥食同源」的各種藥膳食療方,在民間更是廣為流傳。
本書本著弘揚中醫中藥文化的宗旨,蒐集一百二十多味常見中藥,精心剖析每味中藥的藥性、藥效、搭配和選用宜忌,並推薦了相應的對症食療方,為您繪製了一幅較為完善的中藥養生使用地圖,方便您按圖索驥。
目次
對症食療方速查
中藥功效速查
第一章 選對中藥好進補
中藥——養生保健好選擇.
中藥養生歌
藥與食的完美結合
四季養生選對藥
性味歸經學問大
中藥之「四性」
中藥有「五味」
歸經起藥效
中藥配伍有講究
君臣佐使,搭配有道
中藥「十八反」、「十九畏」
中藥養生因人而異
藥食同源,吃對最關鍵
藥食選用學問大
藥膳配伍有宜忌
第二章 補益最佳的38味中藥
補氣
補血
補陽
補陰
第三章 特效排毒的38味中藥
活血化瘀
清熱解毒
健胃消食.
利尿瀉下
第四章 調理五臟必備的50味中藥
養心安神
疏肝理氣
止咳化痰
祛風化濕
收斂固精
溫裡祛寒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選對中藥好進補
近代名醫秦伯未有言:「中藥非單純補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意指選用中藥進補也要辨明體質、症狀,對症下藥,達到補治結合、綜合調理的效果。本章將引領您進入中藥的知識殿堂,為您開啟通向養生的大門。
中藥,養生保健好選擇
運用中藥來養生,源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需求。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我們的先民不斷總結經驗,從神農嚐百草開始,到最終提升為一門學科——中醫養生學。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一再證實,中藥不但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養生治病的不二法門,如能準確靈活地運用,服用中藥來調理身體,可達到保健延年、健康養生的功效。
【中藥養生歌】
在民間廣為流傳一則中藥養生歌,從
側面反映了中藥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
中藥養生自古傳,枸杞補身還童年。
五味提神又保肝,健脾益氣用淮山。
當歸補血又通脈,人參扶元把氣轉。
白朮利濕脾胃健,八仙長壽熟地填。
返老還童黃精見,首烏黑髮又延年。
滋補肝腎用川斷,靈芝能把壽命延。
澤瀉能把血脂減,菊花明目治頭眼。
紅花丹參滯血散,三七活血能擴冠。
女貞能把真陰還,麥冬生津除虛煩。
山楂降脂血壓減,毛冬冠心腦血栓。
頭痛天麻與蜜環,杜仲強筋腰骨健。
阿膠正血補血源,有刺五加扶正堅。
青木香降血壓顯,茯苓利水治失眠。
養生之經記心間,抗衰防老壽延年。
【藥與食的完美結合】
相對西藥而言,中藥更講究一個調理的作用,「慢養」才能去病根,治標又治本。而中藥食療藥膳,更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美食的完美結合,一碗粥、一勺湯、一道菜,只要加入了適當的中藥材,就成了滋補身體的藥膳,效果尤甚於單一的食補,健康與美味可以兼得。
‧煮粥時加入一小碟枸杞,可補益肝腎。加入一勺西洋參片,則有補氣清火的作用。
【四季養生選對藥】
春季養陽護肝
春季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者就應該保護體內陽氣,應選用溫養陽氣的中藥,如西洋參、山藥、黃耆等。仲春時節,肝氣隨萬物升發,而偏於亢盛,可適當進食紅棗、蜂蜜、山藥之類滋補脾胃的中藥,多飲花茶以疏肝理氣。
夏季涼補養心
夏季陽氣充盈,人也容易浮躁,應選用涼補中藥,如麥冬、薏米、蓮子等。夏季心臟功能旺盛,很多涼補中藥都帶苦味,可消暑解悶。
秋季潤燥養肺
秋季氣候乾燥,可選用百合、銀耳、桂圓、紅棗等,調補脾胃、滋養肺部、益氣養血。滋補津液是重點,可服用人參、沙參、麥冬、冬蟲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貝、膨大海等益氣滋陰、潤肺化痰的中藥來保養。若容易發燥病,則用生地黃、百合、黨參、
麥冬、甘草來預防。
冬季滋陰養腎
冬季滋補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選用一些補益中藥有利於身體的保健,如人參、當歸、黃耆等。冬季是個養腎的季節,何首烏、黑芝麻等都有滋補腎陰、補益氣血的作用。冬季也不可盲目滋補,如身體功能偏於興奮、代謝旺盛者,亂補會導致陽氣過盛,對健康不利,口舌乾燥、面頰潮紅、手足心熱者也切忌亂補。
性味歸經學問大
中藥與西藥不同,具有三個特點,即性、味、歸經,就是說每味中藥都有其屬性、味道和歸經。
‧白芍、金銀花、柴胡都是寒性藥,可以搭配應用,甘草可與諸藥配伍,用於調和藥性。
【中藥之「四性」】
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即指出「藥有寒、熱、溫、涼四性」,「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指出了以病證寒熱作為用藥依據的基本治療原則。中藥中的寒涼與溫熱是絕對不同的兩類藥性,而寒與涼、溫與熱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寒性較小的即為涼性,熱性較小的即為溫性。其實,除了寒、涼、溫、熱四性之外,還有平性,即寒熱之性較不明顯,作用比較平和,既可用於熱證,又可用於寒證。
【中藥有「五味」】
實際上中藥的味道不止五種,有些中藥具有淡味和澀味,但「五味」是中藥最基本的五種味道。五味入五臟: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鹹入腎。
肝虛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補肝;脾虛者,喜甘甜的味道,因甘能補脾;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瀉火;肺虛有寒者,喜辛味,因辛能祛寒;腎虛者,喜鹹味,因鹹味能滋養腎。
味道功效中藥舉例
酸(澀)味藥
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生津開胃、收斂止汗,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症。五味子、蓮子、石榴皮等。
甘味藥
有補益、緩急等作用,一般為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藥。黨參、熟地黃、甘草等。
苦味藥
有瀉火、清心、祛濕的作用,一般治療濕熱內積等裡證。蓮子心、苦丁茶、陳皮等。
辛味藥
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一般治療外感風寒等表證。薄荷、胡椒、小茴香等。
鹹味藥
有瀉下、疏散作用,多用於治療痰核?、熱結便祕等。杜仲、海藻等。
【歸經起藥效】
歸有歸屬的意思,經是人體經絡的概稱,中藥歸經表示的是中藥的性味可進入人體經絡,從而產生作用。人體有十二經脈,對應五臟六腑,一種中藥一般對一個或幾個部位起作用,也就是一種藥材有一個或幾個歸經。
中醫的經絡和臟腑與西醫的器官系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醫的「心」不等同於西醫的「心臟」,「肝」不等同於西醫的「肝臟」。肝臟的主要功能是調節氣血,肝臟功能正常則氣血調和,肝氣鬱結則乳房和腹部脹痛、喜歡歎氣、食欲不振,肝鬱化火、肝陽上亢則頭暈目眩、易躁怒、面紅目赤等,故肝與消化功能聯系密切,在情志上與「怒」相聯繫。由此可見,在中醫學中,肝的生理功能包括現代醫學的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等系統的部分功能。
了解中藥的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如治療各種原因的喘症,苦杏仁歸肺經,能宣降肺氣而平喘,治療肺氣上逆引起的喘咳。
注?痰核:指皮下腫起如核的結塊,多由濕痰流聚而成,結塊多少不一,不紅不腫,不硬不痛,用手觸摸,如同果核狀軟滑而能移動,一般不會化膿潰破。
中藥配伍有講究
中醫開藥叫「開方子」,因為中藥講究配伍,講究藥性的整體效應,而不是某種成分的單打獨鬥。中藥配伍是有規矩的,不能亂來。比如說有人咳嗽了,就把中藥裡能治咳嗽的藥都用上,這樣不僅治不好病,還會延誤病情。
【君臣佐使,搭配有道】
講到中藥,常會提到方劑,所謂方劑,是指依據病情需要,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適當的藥材,酌定適當的劑量和劑型的藥方。方劑的組成,既非簡單藥材的堆砌,也不是簡單藥效的相加,而是有一定原則的,方劑的使用原則是「君、臣、佐、使」。
「君」為方劑的主藥。「臣」為輔助藥,幫助主藥,增進主藥的效果。「佐」用來協助主藥作用,或治療次要兼證,或減除主藥的副作用。「使」引導各藥到達疾病部位或調和各藥的藥性。用藥如用兵,遵循「君臣佐使」開方子,使不同藥材的使用分出主次,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協調,形成一股強大的藥力,去攻克疾病的堡壘。
【中藥「十八反」】
有的中藥共用會產生副作用,對人體造成損害,所以不能相互配伍應用。《神農本草經》將這些不宜配伍的中藥編成了「十八反」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反藜蘆。』
「十八反」歌訣的意思是: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等中藥反烏頭;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中藥反甘草;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藥等中藥反藜蘆。
‧同一中藥在不同的方劑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時而君,時而臣……與其他中藥配伍,相互補充協調,針對不同病症,發揮效力。
【中藥「十九畏」】
十九畏,也是某幾種中藥共用會產生副作用,十九畏最早見於明朝劉純《醫經小學》,列述了九組十九味相反藥。
十九畏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濫炙熔莫相依。
歌訣的意思是:硫黃與樸硝,水銀與砒霜,狼毒與密陀僧,巴豆與牽牛,丁香與鬱金,牙硝與三棱,川烏、草烏與犀角,人參與五靈脂,官桂與石脂,均不能相互配伍應用,使用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每個方子都有主藥和輔藥,如用紅豆祛濕,再輔以金銀花等藥材,可有效去除濕熱引發的青春痘。中藥養生因人而異中藥養生保健,主要適用於身體處於亞健康或疾病狀態,以及用精神、飲食、運動等養生保健法難以迅速取得療效的人,不適合兒童和青少年。中醫學認為,兒童和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應按照人體正常規律成長,如服用過多補益藥,有如揠苗助長,非但無益,反而有害。青壯年時期血氣方剛、身體強壯,除非某些原因引起身體虛弱,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酌情服用補益藥,否則也沒必要用中藥來養生。
除了上述情況,中藥養生很關鍵的一點是要「辨體施藥」。根據中醫理論,人的體質因遺傳、生活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有所不同,在生理、病理、心理上會有不同的表現,如陰虛、陽虛、陰盛陽衰、氣血兩虛等。中藥的屬性分寒、涼、溫、熱,選擇藥膳應根據藥材的屬性和功用,如體質陽虛型,使用具有清熱瀉火的藥膳,則會使原有的症狀進一步加重。故製作和食用藥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不同體質特點選擇中藥。
體質類型表現適宜中藥
氣虛體質
食欲不振,臉色蒼白,講話聲音低弱,容易氣喘吁吁,愛出虛汗。
有補氣作用的人參、黃耆、山藥、白朮等。
陽虛體質
手腳發涼,腹部、腰部、膝關節怕冷,不耐寒,喜歡吃熱燙的食物,不愛吃涼的,精神不振,睡眠較多。
有補陽作用的鹿茸、冬蟲夏草、肉蓯蓉等。
陰虛體質
手腳心發熱,皮膚乾燥,眼睛乾澀,面色發紅,喜歡吃涼的食物,經常大便乾結、便祕,容易失眠。
有補陰作用的女貞子、銀耳、枸杞、百合、麥冬等。
體質類型表現適宜中藥
血虛體質
易出現目眩、心慌、失眠多夢,勞累易頭痛,怕冷不怕熱,手足麻木,冬季皮膚乾燥瘙癢,指甲淡白變軟、易裂,易便祕,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淡白,女性月經減少或延遲。
有補血作用的當歸、白芍、阿膠、桂圓肉、桑葚、木耳等。
痰濕體質
面部皮膚多油脂,面色暗黃,舌苔厚,痰多,容易困倦,還易關節痠痛、腸胃不適,不適應潮濕的環境。
具祛痰利濕作用的茯苓、薏米、冬瓜皮、荷葉等。
濕熱體質
面部和鼻尖總是油油的,易生痤瘡、粉刺,常感到嘴裡乾、苦或有異味,身體一些部位易出現濕熱。
有清熱去濕作用的枇杷葉、金銀花、川貝母等。
血瘀體質
皮膚粗糙、容易出現瘀青,臉色、口唇暗淡,常有「熊貓眼」,女子多有痛經症狀。
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丹參、三七、益母草、紅花等。
氣鬱體質
常感到情緒低沉,容易受驚嚇,焦慮不安,常無緣無故歎氣,容易失眠、健忘。
有疏肝理氣作用的枳實、檀香、陳皮、玫瑰花等。
特稟體質
常見有遺傳性疾病、胎傳性疾病以及過敏體質等特殊情形,如容易對花粉過敏,容易患哮喘,皮膚一抓就紅等。
有益氣固表作用的黃耆、白朮、荊芥等。
藥食同源吃對最關鍵
許多食物即藥材,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隨著經驗的累積,藥食才開始分化。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中藥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勁大」。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於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
但不可忽視的是,藥材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中醫以辨證論治理論為指導,將中藥與食物搭配,或製作簡單的藥茶,或加入調味料,製成色、香、味、形俱佳的藥膳食療,因其膳中有藥,兼具營養保健、防病治病的多重功效。
‧薏米是常用的中藥,又是家常食物,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等功效。薏米又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有祛斑的效果。薏米與山藥、米同煮成粥可補中益氣、滋陰補腎。
第二章
補益最佳的38味中藥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體虛需進補,進補要視個人體質而定,用藥的量還應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用對補益藥就可補血、補氣、補陰、補陽,將身體調養到一個均衡的狀態,也不會輕易得病了。
補氣
又稱益氣,可預防和治療精神萎靡、疲倦無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人參
——補氣之最
人參植株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溫
?歸經?歸脾、肺、心經
?功效?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被尊為「補氣第一聖藥」。
【本草成分】
人參含有人參皂?的功能性成分,對中樞神經、血糖、血壓和血管的收縮和擴張都有調節作用,並可改善記憶力、消除疲勞、提高心肌收縮能力、增強免疫力。
【這樣用最養生】
人參以含服效果最佳,待無參味時嚼服。也可將人參切成薄片,用開水沖泡,當茶飲用,待多次沖泡參味變淡後,將參渣嚼服。
⊙體質虛弱
人參適宜小量長期服用,一般每天1~2克。體質虛弱較嚴重者,可適當增加用量,但也不可超過3克。如希望加大用量,需遵照中醫師指導。
⊙脾胃虛弱
中醫著名方劑「四君子湯」可治脾胃虛弱導致的胃脹。用的是紅參5克,炒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生薑3片,紅棗5枚,水煎服用。
【服用禁忌】
當罹患急性病或發熱時不可服用人參,相當於火上澆油。個別對人參不能耐受或過敏者不可服用。高血壓患者要慎用人參,人參會使血壓升高。服用人參時要忌蘿蔔、濃茶,以免減弱人參的作用,蘿蔔的下氣功效會降低人參的補氣作用,茶葉含有咖啡因等物質,與人參同用,很容易導致失眠。
?治病小驗方?
糖尿病(氣陰兩虛型)
二冬湯
人參、甘草各1.5克,天冬、麥冬各6克,花粉、黃芩、知母各3克,荷葉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冠心病(氣虛血瘀型)
雙參山楂酒
人參10克,丹參30克,山楂30克,白酒750cc。將人參、丹參和山楂洗淨,切片,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30天即成。每日早晚各服15cc。
咳嗽(風寒型)
人參定喘湯
人參25克,陳皮(去白)12.5克,甘草12.5克,炒杏仁(去皮尖)25克,木香7.5克。用水濃煎至湯調,飯後服用,每次服15克。
?養生方?
增強免疫力
參枸耆棗茶
生曬參5克,枸杞10克,黃耆20克,紅棗10枚。水煎當茶飲。
益氣生津
五味冬參茶
人參9克,麥冬9克,五味子6克。水煎當茶飲。適用於溫熱、暑熱耗氣傷陰引起的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咽乾口渴或久咳肺虛、氣陰兩虛等證。
補氣養血
人參桂圓粥
人參3克,桂圓肉20克,米100克。同煮為粥,每日早晚各服一次,連服1週,適用於氣血兩虛證者食用。
健脾益氣
人參粥
人參末3克,米60克,共煮成粥,適合脾氣不足者食用。補氣安神
人參豬心湯
人參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0克,豬心100克。將藥材裝入豬心中,煮熟,去掉玉竹、五味子,吃豬心和人參,喝湯,適用於心氣虛損、驚悸怔神、自汗失眠。
人參紅棗茶
原料:人參5克,紅棗10枚,紅茶5克。
作法:用水煎成人參紅棗茶,每日當茶飲。
適用人群:適合氣血不足的女性和老年人,
有很好的補益效果。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