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阿蘭若 - 三民網路書店
走進阿蘭若

TOP
1
0
2025新年快樂,門市正常營業喔~
走進阿蘭若
滿額折

走進阿蘭若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趟禪宗之旅,彷彿回到一個又一個夢中的前世,再次看見修行的初心,回到心中的寂靜處──阿蘭若。
~妙熙法師

佛世時,常與弟子們在山林巖洞中坐禪,這些森林、曠野、荒涼的寂靜處,皆稱為阿蘭若。《走進阿蘭若》為作者出家十八年,透過時間沉澱經驗,練筆也練心的第一本著作。
作者感於「行腳」是佛弟子磨鍊心性、提升心靈層次的必修功課,全書以行腳參學為出發,除了遊歷名山古剎,也紀錄學佛修行的心得。

為何彌勒菩薩總坐山門外?禪者要進「選佛場」?韋馱菩薩手持寶杵有何用意?禪宗法脈又是如何「一花開五葉」?…隨文可見佛法的禪味妙諦,有寺院建築之美、佛菩薩的來源典故,在探尋禪宗法脈、佛光祖庭中,更能從一磚一瓦、甚至參天古木裡,用眼去看、用心去悟,懷古思今,滄桑歷史裡原有亙古而彌新的真理。這些修行體悟、故事典故,無一不是現代人點撥禪心的舟楫。

本書特色

‧內容有據有典,兼具文學與佛門常識
‧講說禪門公案,盡顯「人間佛教」真諦
‧佛像藝術及寺院建築之美,搭配實景照片,別有禪趣

作者簡介

釋妙熙

妙熙法師,出生花蓮,三歲皈依。五歲時在一個午覺中被母親喚醒,帶到家後的寺院做晚課,從此念佛、誦經成了每日定課。曾叛逆地從佛殿中逃跑,最後被母親的堅持所感動,在佛寺往返中度過童年。

十八歲在素食餐館看見佛光山佛學院招生海報寫著,六祖惠能大師偈:「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當下決定就讀。一年後出家,接續兒時佛緣。四年畢業後繼讀南華大學佛研所。

現服務於《人間福報》,終日與文字為伍,十年中以筆名「杜荷」發表文章。誓願:「觀世音菩薩寫文為眾生說法,我是他手上的那隻筆任運而自在。」

名人/編輯推薦

妙熙法師第一本散文集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名山古剎之旅,一是學佛修行的心得。前者為記遊之作,寺之形狀、沿革、特色以及聞見之間的體悟是重點;後者有佛典要義的詮釋、佛教故事的敘述,日常修行的感悟等,皆出之以潔淨流暢的文字,鋪展成一篇一篇優美的佛教散文。各篇之構成,除「引言」、「本文」之外,皆有「人間心事」直面人生,則身為寫作主體的妙熙法師,入山門以來,行止之間,或動或靜,已臻自如之境,誠可賀喜。
──李瑞騰(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作者序 
心中的阿蘭若

一個人一輩子,會到哪裡旅行?遇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不是能預先安排好的,冥冥之中卻有一股力量,帶著你去圓滿一個又一個旅程。

多年前,一個夜晚,我在夢中爬上一座小山丘,四周古樹参天,密得只剩絲絲陽光,往下一瞧,有一位戴著斗笠的僧人正彎腰掃地,山中靜得只聞陣陣掃塵聲。醒後,意識到是一座寺院。

隔天上了佛光山,沿著V形山路往高處走,我憶起了這似曾相識的山路便是夢中的寺院。無論是夢是真,山裡的故事,與佛菩薩之間的對話,點點滴滴全爬滿了頁頁日記。

這些日記本隨著我的學習與調職,在行囊內南北奔波多年。曾經,以一位出家人不應該擁有太多回憶,否則將成為修行包袱為由,將它們送進了碎紙機,也中斷多年寫日記的習慣。

前年,一趟意外的禪宗之旅,讓遊子如我,一路探尋禪宗法脈、佛光祖庭,猶如回到心靈的故鄉,深受禪宗祖師們刻苦修學所感動,也更深刻地認識家師─星雲大師。

回台後,再次自問,難道感動會因為沒寫下來,就從心中消失嗎?難道感動的回憶太多就是修行的包袱嗎?不僅不會,還會永遠藏在心底深處,成為出發的動力。於是在佛前發願,今後要寫下每一段旅程,寫下每一刻的感動。

《走進阿蘭若》的篇篇文章,便是在此動力下完成的。此書分四章,首章「等你,往曹溪路上」是探尋禪宗法脈根源。從禪宗初祖達摩的少林寺、安徽二祖寺、安徽三祖寺、湖北四祖寺、湖北五祖寺、廣東南華寺,到馬祖道一禪師的安徽佛光禪寺。從中國北方到南方,體會到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人雖有南北,佛法無南北」的平等。

第二章「相約,梅子成熟時」,是回到佛光祖庭,從當年師父上人参學的南京棲霞寺,到出家的宜興大覺寺,文革時期破落的只剩一只門牌,如今在師父上人的弘願復興下,一座魏魏寺宇宛然現前。當時,我望著水天一色的雲湖,感受到渺小的自己,未來也能因願力而成長。

另参訪了多座古剎,如中國最初譯經地河南白馬寺、以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一詩聞名千古的寒山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等,至今東林念佛聲猶在耳際悠悠揚揚。

「參訪,了卻心頭事」篇章中,回歸到自己的出家根源。曾經,我在山門內揮別父親;在五觀堂內慚愧修行不足,心懷感恩接受施主的供養;在法堂內聆聽師父上人說法……,從佛寺建築一景一物中,串連起從出家、受戒、念佛學院的片片斷斷,竟都成了今日的菩提道苗。

最後在「禮拜,伽藍佛菩薩」篇章裡,介紹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天王、韋馱護法、十八羅漢、彌勒、觀音、地藏菩薩以及佛陀等,從他們累世修行的故事中反觀修行初心。

如韋馱菩薩是一位身著盔甲的將軍,護持佛法不退縮,發願所有人皆成佛後,要最後成佛。回首進入安徽高山上的三祖洞時,在祖師禪修的小石椅上結跏趺坐,聞著洞裡濕氣,冥想著今日能坐在祖師椅上,一定與祖師有緣,雖遠不及韋馱菩薩的大願,但我依然發願即使修行多生多世,也要明心見性!頓時,一石洞就像一世界,一世界又縮成一石洞。

這趟禪宗之旅,雖是行腳走出去,去到我從未去過的地方,卻熟悉地彷彿回到一個又一個夢中的前世,再次看見修行的初心,回到心中的寂靜處──阿蘭若。

目次

﹝推薦序﹞行腳,也是尋根/星雲大師
﹝推薦序﹞春蠶羽化人間禪/符芝瑛
﹝自序﹞心中的阿蘭若

第一章:等你,往曹溪路上
1. 守護達摩十來年 河南少林寺
2. 登三千六百階訪慧可 安徽二祖寺
3. 僧燦沉默中凝定 安徽三祖寺
4. 道信威儀今領會 湖北四祖寺
5. 弘忍的前世今生 湖北五祖寺
6. 惠能千年仍說法 廣州南華寺
7. 馬祖道一平常心 安徽佛光禪寺

第二章:相約,梅子成熟時
8. 行堂參學六年 南京棲霞寺(一)
9. 千佛岩救萬人 南京棲霞寺(二)
10. 佛光祖庭重建 江蘇大覺寺
11. 重現唐式建築 江蘇鑑真圖書館
12. 戲台變身美術館 江蘇嘉應會館
13. 金枝圓三十年心願 河南白馬寺
14. 寒山拾得兄弟情 江蘇寒山寺
15. 阿彌陀佛聲聲遠 江西東林寺
16. 坐香參念佛是誰 江蘇高旻寺

第三章:參訪,了卻心頭事
17. 入山門 解脫第一步
18. 放生池 學習慈悲心
19. 晨鐘暮鼓 警醒世間名利客
20. 不立佛殿 唯樹法堂
21. 戒壇 讓僧人脫胎換骨
22. 選佛場 生死在裡頭
23. 粥來飯往 心存五觀想

第四章:禮拜,伽藍佛菩薩
24. 笑臉彌勒 坐山門口
25. 四大天王 威嚴守護佛法
26. 韋馱菩薩 累世現將軍身
27. 叩鐘念地藏 地獄得清涼
28. 觀音托淨瓶 能救人百病
29. 三世佛 有橫三世與豎三世
30. 十八羅漢 首見女羅漢

書摘/試閱

試閱01
守護達摩10來年‧河南少林寺

也許是對達摩祖師朝思暮想的緣故!永慶法師面黑滿鬍,舉止粗獷,眼神銳利,卻心思細膩,活像達摩,讓人一時間忘卻古今!

少林寺外觀宏偉,乳白色山門襯著藍天,映入眼簾透澈冰心。來時,遊客如織,香火鼎盛,應驗了達摩祖師在傳法偈中所說:「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禪宗發展。

禪!會在中土落地深根、開花結果,達摩祖師是預料到了,但應該沒想到,禪的本懷!卻隱沒在遊客的川流人聲裡。回推歷史,當初達摩祖師來到東土之後,為了避開南方佛教的浮華風氣,才到北方隱居在少林寺的。

中國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從印度經海路東渡而來,從廣州登岸後,由於他相貌特殊,又具有神異能力,很快地被當時篤信佛教的梁武帝給注意到了,並極邀他入宮說法。
面對眼前這位神僧,梁武帝期待之心可想而知。幾番問答之後,武帝問了一句他心底真正的疑惑:「請問我造橋鋪路、建寺安僧,功德有多大呢?」

了解中國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梁武帝篤信佛教,多次捨身出家,有皇帝菩薩之稱。然而,達摩祖師沒有從世俗角度的多少、大小、好壞等字眼回覆,僅淡淡地說了一句:「了無功德」,潑了武帝一盆冷水。最終以話不投機為由,結束了達摩祖師在中土首次說法的短暫火花,武帝應該沒想到「了無功德」四個字,至今仍留給世人深刻省思。

離開皇宮後,達摩一葦渡江,來到北地行化,發現北方的洛陽學佛者偏執義理,與南方只追求人天福報一樣都離佛甚遠。這該如何弘化呢?於是達摩祖師遠離兩邊,選擇了「維摩一默如雷響」的「默然」態度,行至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上的石洞中壁觀禪修,一坐九年。這「一默」反倒開啟了中國人對禪的興趣,也等來慧可斷臂求法的傳法因緣。

昔日,達摩洞因位在五乳峰頂,距少林寺後方有幾公里遠,遊客多不願意前往,只有少數朝聖者發心攀登六百石階,朝禮祖師。隨行的導遊說:「曾經有人建議少林寺修建纜車直通達摩洞,但是住持永信法師堅持不建,他說:『如果真的有誠心,就更應該徒步登上去,了解當年祖師的披荊斬棘,才能體悟求法的艱辛!』」

聽導遊一番解說後,我們一行十來人面面相覷,抱著一生一回的千載難逢,決定頂著烈陽,登上五乳峰。沿途崎嶇,多為石梯,少有樹蔭,烈陽下汗水直流,不敢多喝水的情況下,含入話梅解渴,走過炎炎正午。

首站來到當年祖師禪修的「達摩洞」,此洞又稱「留影洞」,據說是達摩祖師禪坐壁觀九年中,由於日光長照,身影印上了壁。可惜,今日洞內陰陰暗暗,別說是影子了,連洞內全貌都難以窺清,然而洞裡洞外卻無比清涼,如果沒有遊人的喧擾,真想坐上一枝香。

走出達摩洞,沿著草路再往上走百公尺,有一座達摩祖師盤坐的石雕,全身乳白,高約二、三十公尺。哪裡有位奇僧永慶法師日日守護著達摩石像,長達十餘年。

永慶法師每日清晨上山,天黑下山,常人來回最快四小時,他只花四十分鐘,腳程之快令人驚異。山上飲食不便,餓了就以饅頭裹腹,睏了便席地而睡。為了招待我們這群台灣來的遠客,永慶法師熱情地從布袋裡取出上等美味──饅頭,和大家分享。饅頭少得可數,又是永慶法師的午餐,僅管肚子咕嚕咕嚕作響也捨不得多吃,最後只拿了一顆饅頭,每個人分得一小片。說也奇怪,北方小麥嚼勁十足,口感冰涼特殊,消退了一路來的躁熱。

也許是對達摩祖師朝思暮想的緣故!永慶法師面黑滿鬍,舉止粗獷,眼神銳利,卻心思細膩,活像達摩,讓人一時間忘卻古今!問他為何來此?永慶法師望著遠方,僅說了一句「緣分」後便默然,無聲勝有聲地作了最好的回答。

下山後,回首來時路,五乳峰頂的達摩石像已小如拇指,永慶法師早不見蹤影,我在心底反問自己今日為何會來這裡呢?我說不出最好的答案,就如永慶法師所說的──「緣分」吧!

【延伸閱讀】
塔林:少林寺西方有座塔林,是歷代高僧精修一生的長眠地。塔數雖散布如林,卻一如僧侶生前默然之勢,以無聲之聲向世人說法。塔在印度稱「浮屠」,塔層常見為一至七級,俗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由此來。少林寺僧圓寂後,會依其生前地位、威望、修持等,建造高矮層級和大小不同的墓塔,以示功德。

【人間心事】
今日少林寺占地廣大,遊客在入口處搭乘小巴士,便能跑遍幾座山頭,這種便利對遊客是需要的。然而,通往達摩洞的這段山路,少林寺住持永信法師堅持不建纜車,看似不通達人性,我卻相當贊成。若是搭纜車或小巴士朝山,永遠只是一名遊客的心態,且人生也不可能都有纜車可乘。反倒是一步一腳印的朝山體驗,才能拜出自性功德,踏踏實實地活在每個腳印上。

(選自〈守護達摩10來年‧河南少林寺〉)

試閱02
惠能千年仍說法‧廣州南華寺

進殿前,看見一首寺聯「來到佛地總是宿世有緣,參見祖師必須空心無我」,令我會心一笑,心想今日能來到此地,肯定就是宿世有緣吧!

惠能大師獲得印可之後,五祖弘忍大師深怕遭逢不測,要惠能連夜離開,並告誡:「你這一去南方,弘法因緣還沒到,可先暫時隱居,等待時機成熟再出來。」惠能牢記教導,便回到廣東曹溪,隱遁在四會、懷集兩縣之間,終日與獵人隊為伍,長達十五年。

開啟他說法因緣的竟是一場風幡之爭。當時惠能大師來到廣州法性寺,正逢住持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四方僧信紛紛前來聽經,突然間吹起一陣大風,使得佛幡呼呼作響。這時,有一位僧人說:「那是風在動。」另一位僧人立刻反駁說:「那是幡在動。」就在爭論不休之際,一旁的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的心在動!」一語道破兩位比丘爭論「風動」還是「幡動」的偏執。

也因為這句話,被光孝寺住持印宗法師當下認出──他,就是五祖傳人,並在菩提樹下為惠能落髮受戒,十五年的隱遁生活畫下句點,這場「風幡論辯」也讓光孝寺傳頌千年。

這趟旅程一路從北方南下,來到光孝寺,未見到公案中的佛幡,只有陣陣微風吹得人神清氣爽,炎炎暑氣消減不少。知客德超法師笑臉迎人,與眼觀鼻鼻觀心的北方法師截然不同,顯得親切熱情。

來時適逢法會,往來香客也滿臉笑意、十分知足。我好奇詢問:「寺裡是否常辦活動?」德超法師說:「寺裡常舉辦大型法會及慈善公益活動接引大眾,所以信眾們對往來遊客也多有表情。其實這項傳統源自於惠能大師,他剃度不久後,便在菩提樹下說法,度眾利他的風氣,便一直延續至今。」

六祖在光孝寺數年,期間弘法不斷,直到去韶州曹溪另闢道場時,已有千餘位聞法信眾發心追隨他開山。

昔日曹溪窮鄉僻壤,惠能以一塊方巾大小,向居士化緣一塊地。居士欣然答應,沒想到這塊小方巾被六祖往空中一拋,立即被四天王各拉住一角,遮蔽了整座山嶺。居士見狀二話不說立即奉送,此後山嶺更名為「天王嶺」,並建立今日的南華寺。

南華寺依山面水,山是庾嶺分脈,水為北江支流曹溪,峰巒奇秀,寺內霧氣靈繞,彎角山溝,矗立多株水松,樹齡達百歲,直插雲天。

再登一小坡,山凹處保留一口卓錫泉,據說當年六祖將錫杖朝地面一震,泉水自然湧出。泉水終年不絕、清澈冰涼,入口牌樓刻寫「曹溪聖地」四字,兩旁對聯為「一勺甘泉開智慧、了知煩惱即菩提。」我用雙手捧水,冰氣從手涼透了心,將煩燥似乎瞬間凍結。這才發覺,原來水也具有沉靜人心的功用。

山裡頭,不時地雲裡來,霧裡去,與題名為「幻遊虛雲」的殿宇相呼應,這是紀念虛雲老和尚重興南華寺而建的。虛雲老和尚因數夢六祖召回曹溪,而承擔起整頓殘破寺宇的重責。進殿前,看見一首寺聯「來到佛地總是宿世有緣,參見祖師必須空心無我」,令我會心一笑,心想今日能來到此地,肯定就是宿世有緣吧!

南華寺再傳奇也抵不過鎮寺之寶的珍貴,鎮寺之寶即六祖惠能大師的真身不壞像。六祖七十六歲時預知時至,在弟子陪同下,回到新州出生地,在國恩寺內說法結束後坐化往生,留下全身舍利,經千年不壞。

如今,這尊真身像安奉六祖殿內,高約八十公分,全身漆黑、結跏趺坐;雙眼微閉、顴骨略高,完整地保留著六祖形象。殿內,不准遊人任意拍照,怕喀擦、喀擦的閃光燈,破壞了六祖真身。

舍利是遺骨之意,指修行者遺體焚化後,結晶而成的堅固子,如佛骨、佛牙、佛指舍利等,有別於凡夫俗子的遺骨,而是透過戒、定、慧熏修所成。阿羅漢或高僧大德透過修持,身後也多留有舍利。舍利分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二種,惠能大師是屬於全身舍利。

此真身曾遭遇過三次破壞,一次是六祖去世後不久,傳說新羅人夜盜真身首級,但因為頸部有鐵片保護,沒能得逞。

第二次是日本侵華時,日本兵帶著醫生用的手術刀,從六祖背後剖開一個小洞,發現骨骼、內臟保存完好,嚇得日本兵頂禮膜拜而退。最後一次是文革時期,紅衛兵拿鑽子、釜具、火燒破壞,可說是最慘烈的了。

【人間心事】
六祖是嶺南人,曾被譏為獦獠,但他卻語出驚人地說「人雖有南北,佛性卻無南北之分」,讓五祖弘忍不敢小覷。六祖圓寂後留下全身舍利,說明了佛性也無古今之別!記得在南華大學念書時,星雲大師來探視我們幾位研究生,當時他說了一句話:「人可以沒有學歷,但不能沒有學力。」至今仍是我的座右銘。六祖大師不以學歷開悟,而是透過他的願力、智力、及悟力。佛法不講表象,真正的實力才最重要!

(選自〈惠能千年仍說法‧廣州南華寺〉)

試閱03
入山門 解脫第一步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好好走吧!」那是父親初次見到我出家模樣時,噙著淚說出的唯一一句話。當天,望著他的背影在夕陽下漸行漸遠……山裡山外,世出世間已絕然有別。

經常聽人說:「學佛求解脫,先要入門。」入什麼門呢?其實說的就是佛寺「山門」。

當初,為了要念佛學院,我首次踏進佛光山山門,少了旅人的歡欣,卻滿載家人的牽掛。父親明知阻攔不了,只好送我上山,心想:「哪天住不慣了,孩子自然會回來?」殊不知進了山門,才是我人生的開始。

順著山門斜坡往上走,火鳳凰尖處有道園門,遠遠地看見一座木架立牌,「報到處」三字規整圓頓。大哥眼尖,旋即看見入口報到須知上首列──「須剃頭」,頓時升起無名火,決意把我帶回家,怎麼才進山門就要剃頭。老實說,落髮……我也還沒準備好呀!

轉身離去之際,站立一旁的佛學院學生連忙解釋:「這兒是男眾學部,妳應該到女眾學部的。」啊!原來是走錯了路,全家人只好再耐住性子,繞過山路來到女眾學部,陪我完成報到手續。

一年後,習慣了山裡的恬靜,在菩薩前發願:「盡形壽獻身命,報答父母深恩。」從此,少女變僧人,家人也從不諒解、衝突到化為祝福,「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好好走吧!」那是父親初次見到我出家模樣時,噙著淚說出的唯一一句話。當天,望著他的背影在夕陽下漸行漸遠……山裡山外,世出世間已絕然有別。

之後,每回當我進出佛光山山門望著對聯:「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回頭是岸」,腳步便放慢於無形,回憶盪漾於腦海。

漸漸地,我才懂得山門真義。

原來山門另一個名稱是「三門」──空門、無相門及無作門。人一旦進入山門,先要放下執著,才能進入「空門」;並且要遠離名利、男女、有無等相,以進入「無相門」;最後無願無求,不再造作生死之業到達「無作門」。俗客若能放下一身塵染,依此三門進入,便是解脫第一步,因而又稱「三解脫門」。

走訪大陸名剎時,發現山門可區分為牌坊式和殿堂式二種。傳統殿堂式山門和天王殿合一,如安徽三祖寺的舊山門,進門便見笑臉彌勒佛,與四周嚴肅且高大的四大天王形成強烈對比,亦剛亦柔中,令人肅然起敬。整建之後,三祖寺外建有牌坊式山門,門與山融為一體,氣勢天成。

規模更大的寺院,甚至有「三進三重門」,包括頭道山門、二道山門以及第三道山門。如過去揚州天寧寺有「一寺九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的美譽。今日佛光山從「頭山門」進入,來到第二道山門,稱為「不二門」,用意是告訴來山者:「求解脫,只有一門別無二門。」當然,在山門建築形式上,也只有一門或三門,沒有二門的。從不二門往上登百層階梯到第三道「華藏玄門」,最後才看見雄偉的大雄寶殿,足見寺院之宏偉。

古往今來,山門一直是僧侶與世俗間送往迎來的界線,也擦出許多耐人尋味的智慧火花。唐時有位趙王,去拜訪趙州從諗禪師,禪師不但沒有出來迎接,還稱病體羸弱,躺在床上見趙王。事後趙王派大臣送來補品供養,沒想到禪師竟然起身搭袈裟恭迎,弟子莫不感到訝異。從諗禪師說:「我迎客分三種等級,上等人,我睡床迎接;中等人,在客廳禮待;下等人,則到山門應酬。」

這則公案流傳至宋朝,一次蘇東坡要到金山寺找佛印禪師,事前先寫了一封信給禪師,意思是要他和趙州禪師一樣睡著等他。

沒想到佛印禪師卻在山門外迎接,蘇東坡笑說:「你的功夫果然不如趙州禪師。」

佛印禪師當場便說了一偈:「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原來,在佛印禪師心裡,哪裡不是禪床?而自以為聰明的東坡居士,卻還停留在有相的床!同樣的,佛寺山門也無處不在,只待有緣人進入。

【人間心事】
當初進入山門時,原本存著讀完兩年佛學院,在了解什麼是人生後,就回到社會。山中的花開花謝,讓我體悟到世間無常,明白生命只在呼吸間,反倒加快了出家的急切。人生的真理豈止是兩年,那是一輩子、生生世世也體悟不盡的課題。有相的山門,有牌樓有殿宇;無相的山門在每個人心中,只要你願意進入就永遠開啟。

(選自〈入山門 解脫第一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