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讀電影(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鑒1991-2012)》(作者楊曉林)是“文學藝術讀物文藝欣賞系列”之一。
《讀電影(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鑒1991-2012)》收錄了《《<與狼共舞>:拓疆者的罪與功》、《<沉默的羔羊>:現代人的心靈病態與精神創傷》、《<不可饒恕>:反西部片的西部片杰作》、《<辛德勒的名單>:由納粹分子到救世基督》、《<阿甘正傳>:商業文化與大眾文化合謀的“好萊塢童話”》、《<勇敢的心>:不自由,毋寧死》、《<英國病人>:如駝鈴與月光般的愛》、《<泰坦尼克號>:夢幻愛情與西方人的“創傷記憶”》、《<莎翁情史>:寓嚴肅神聖于輕松戲謔》、《<美國麗人>:生命中開滿的薔薇》、《<角斗士>:在生命邊緣處堅守理想》、《<美麗心靈>:愛與天才的傳奇》、《<芝加哥>:殺人成為藝術,丑聞帶來名利》、《<指環王3:王者歸來>:幻覺的博弈》、《<百萬美元寶貝>:生如夏花,百味雜陳》、《<撞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等文章。
《讀電影(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鑒1991-2012)》收錄了《《<與狼共舞>:拓疆者的罪與功》、《<沉默的羔羊>:現代人的心靈病態與精神創傷》、《<不可饒恕>:反西部片的西部片杰作》、《<辛德勒的名單>:由納粹分子到救世基督》、《<阿甘正傳>:商業文化與大眾文化合謀的“好萊塢童話”》、《<勇敢的心>:不自由,毋寧死》、《<英國病人>:如駝鈴與月光般的愛》、《<泰坦尼克號>:夢幻愛情與西方人的“創傷記憶”》、《<莎翁情史>:寓嚴肅神聖于輕松戲謔》、《<美國麗人>:生命中開滿的薔薇》、《<角斗士>:在生命邊緣處堅守理想》、《<美麗心靈>:愛與天才的傳奇》、《<芝加哥>:殺人成為藝術,丑聞帶來名利》、《<指環王3:王者歸來>:幻覺的博弈》、《<百萬美元寶貝>:生如夏花,百味雜陳》、《<撞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等文章。
作者簡介
楊曉林,筆名搏子,陜西寶雞人,復旦大學博士後。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教工黨支部書記。副教授、編劇、碩士生導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數碼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長影集團主辦的《電影文學》雜志“動漫研究”論壇主持人。
在《電影藝術》等國家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創作和改編的劇本有:大型歷史電視劇《大秦直道》、電影《生死諾言》、電影《守護靈魂》、電影《上海1925》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好萊塢動畫電影研究》等4項課題,作為骨干參與教育部及國家社科課題3項。
專著有《叛逆·困惑·回歸:中國新生代電影比較研究》、《從比較文學到比較電影與動畫研究》、《動畫大師宮崎駿》,主編教材《影視鑒賞》、《世界影院動畫精品解讀》、《世界動畫電影名片分析》、《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分析》、《世界電視動畫名片分析》等,參與譯著《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待出版專著《迪斯尼動畫電影研究》、教材《當代熱播電視劇名片讀解》。
在《電影藝術》等國家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創作和改編的劇本有:大型歷史電視劇《大秦直道》、電影《生死諾言》、電影《守護靈魂》、電影《上海1925》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好萊塢動畫電影研究》等4項課題,作為骨干參與教育部及國家社科課題3項。
專著有《叛逆·困惑·回歸:中國新生代電影比較研究》、《從比較文學到比較電影與動畫研究》、《動畫大師宮崎駿》,主編教材《影視鑒賞》、《世界影院動畫精品解讀》、《世界動畫電影名片分析》、《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分析》、《世界電視動畫名片分析》等,參與譯著《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待出版專著《迪斯尼動畫電影研究》、教材《當代熱播電視劇名片讀解》。
名人/編輯推薦
《<辛德勒的名單>:由納粹分子到救世基督》、《<阿甘正傳>:商業文化與大眾文化合謀的“好萊塢童話”》、《<勇敢的心>:不自由,毋寧死》、《<英國病人>:如駝鈴與月光般的愛》……《讀電影(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鑒1991-2012)》(作者楊曉林)介紹了數十部近百年來奧斯卡最佳電影。
序
做這本書,是我的夢想之一。
邀請了六十多位師從名門、學藝大家,來自全國數十所高校的年輕學者,在“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鑒”的旗幟下聽將令,我也有種自豪感,因為我明白,他們中的許多人,學養深厚,碩果累累,堪為我師。要讓大家唯余馬首是瞻,除非我的計劃,我的意見有道理。大家各自選了自己最為熟悉和熱愛的作品,盡平生之所學,探幽發微,道人所未道,洋洋灑灑,揮筆成文。本書集學院派各路青年學者的新銳觀點,同時在表述上力求溫柔敦厚,講究學術文章的以理服人,或華美,或平易。或雄辯滔滔,或娓娓道來,皆才情四溢,機杼自出。在集萃成書、審閱統稿的日子里,我的確是懷著一份春華秋實的喜悅。
說心里話,我對自己能完成這樣的“分析偉業”也暗自佩服。曹丕說: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貴寸陰,懼乎時之過己。在當今時代,蹉跎歲月,甘心碌碌無為者稀矣!所有人都是忙人,在學苑、在職場、在家里,為生存、為生活、為夢想在打拼。以余為例,俗務如山:各種應酬、會議、約稿、策劃、寫劇本,還要每天在籃球場上過兩個小時的籃球癮,閃轉騰挪,搶截扣投,度過人生那大汗淋漓的美妙時光,沾沾自喜于竟然還有二十歲的體能。夜闌上網,環顧朋輩,成績斐然者多矣!于是又不得不揚鞭奮蹄!
我們常在問自已:我是誰?我在干什么?何時才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我要達到什么目標?再過五年我是誰?再過十年我又是誰?常這樣問自己的人,活得很累很累……我和本書的所有撰稿者一樣不能免俗,也不能不自省。但大家累并快樂著,雖然每個人都為各種事情所擾,也都有過憂心如焚、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但是我們所熱愛的電影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熱愛。雖然這個世界的公平是相對的,不公平卻是絕對的。但只有自己不拋棄自己,人先自救,方有天救。要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于困境與磨難,微笑面對。
本書的文字就時間而言,不能說是引導觀眾消費的“勁片熱評”,也與投資方、制片方的市場需要完全無關,完全是八十多部電影大熱大賣,塵埃落定幾年幾十年之後,在春夜聽雨,向壁品茗的心境中,靜心靜氣地著述。重翻歷史舊案,拂開塵封故事,道其短長,辨其是非,點一燭之明,存一家之說,為中國的電影人和電影愛好者贈一份言論,為中國電影的繁榮添燭光之輝。
學術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電影好壞,公道自在人心,做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拿奧斯卡最佳影片來說我們六十多位青年學者自己想說的話,唱我們自己想唱的歌。也是有意想為中國電影批評家掙回些面子,因為中國的批評家有自己的苦衷,真正的電影批評很多都是滯後的。
余曾撰一文《批評家的苦衷與滯後的電影批評》,發表干《人民論壇》2011年9月(下)。後被《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電影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求是理論網》《中國日報網》《文化發展網》《前線網》《新文網》《同濟大學新聞網》等全文轉載。文章分析了中國電影批評家進退失踞的尷尬狀況,現將未刪減版原文轉附如下:
2009年編劇程青松接手主編《青年電影手冊》雜志,在采訪中他說:“有了大片以後,很多人寫公關稿宣傳稿,還有組織很多博客寫手寫宣傳稿,跟影片本身混在一起。每當大片一開始出來都是被吹捧,我覺得就像電視廣告一樣,難免里面會形成一種欺詐。大家覺得中國電影不容易,而這種沒有底線的吹捧,反而是對中國電影的損害。”針對許多影評人為金錢而評論、淪為“皮條客”、“批評,失語與失身太久了”的現象,程青松表示,《青年電影手冊》堅持獨立性和非依附性,發展獨屬于自己的批評話語系統,要以電影批評影響電影創造乃至推進電影創造。
程青松的憤慨以及想有所作為的精神令人尊敬,但是,中國影評人有自己的苦衷。
中國電影自2002年的商業巨制《英雄》後,經過近十年的發憤圖強。終于躍出了曾經所謂的“深坑”。2010年票房過百億,這標志著中國已開始向電影強國邁進,而本土大片對中國電影中興居功至偉。對于大片的宣傳問題,歷來備受爭議,每每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投資人要收益,就會花錢請人為其宣傳造勢,而有名的理論工作者的聲音,就成為宣傳營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自政府和制作方的招待會、研討會、媒體,自然就成了講壇和陣地。影評人為人情所困、為場面所逼,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感想,在影片上映前鋪天蓋地地說一些政府、制片方和發行方需要的話語,亦勢在必然。但長此以往,這些所謂的“電影評論”就會失去公眾號召力了。
按理說,電影批評家屬于社會精英階層,作為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不媚權、不媚錢、不媚世,說自己想說的話,唱自己想唱的歌。但是,在這種場合中,你不和大家“唱同一首歌”,而要另展歌喉,顯然就很“跑調”。
實事求是地講,對于大片,我們需要多一種的聲音,多一種與政府和投資方不同的聲音,但這種聲音,顯然不適合那種場合。好在,這種聲音往往在時過境遷之後就會發出來,存在于學者的專著中,在喧鬧後的沉寂中發出,只不過離開了影片沸沸揚揚熱映熱議之當時,在時間上滯後了一點而已。
在中國,被冠以“電影批評家”頭銜的人,大都是高校的教授或社科院、電影研究所的研究員。由于都是體制內的人,難免不為體制講話。其賴以存身的環境決定了他在建構自己的批評話語時的主流性,但是無論如何。作為一個電影批評者應有自己的話語標準。
早在1926年,影評人連筱癡就明確地談到了作為一個電影批評家所要具備的條件:“高尚的人格”“堅決的意志”和“豐富的鑒賞性”。具體地說,有高尚的人格,寫出的文章必然高尚,必然能成為民眾思想的總匯聚;有堅決的意志,他的主張就一定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始終一致的,也一定不會為人收買或豢養;有豐富的鑒賞性,也可以說是博學多聞,就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批評,就能使用一種科學的方法,幫助電影的發展。其實,中國的影評人在我看來,不是不說真話,而是在“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時間段”不說真話。只要“事過境遷”,他肯定會說,且言辭犀利、切中要害,每每多誅心之論。在閑聚的飯桌上給朋友說,在課堂和論壇上給學生說,在著作中給讀者說。有心的電影人會在自己作品掀起的颶風塵埃落定後,聽到很多,學到很多,想到很多。
當面不說,背後猛說,說了還不行,還要出書泄恨,這就是中國的電影批評家。話說回來,中國人是要面子的,當著人家的面罵人家的孩子丑,心里還要人家有足夠的涵養和博大的胸襟來容忍你,那似乎只有不通世故者才偶爾為之。
中外電影史上,對電影批評目的的理解和闡釋,可歸納出以下幾點:移風俗,正人倫;為政治服務;讓影視創作者反省;讓觀眾深度理解影片的價值。而電影評價的標準則可分為:政治標準、道德標準、藝術標準、技術標準、商業標準。其實具體到批評的實際操作層面上來,由于電影是綜合藝術,各個目的和標準之間難免相互打架、拆臺,以致戰端一起,硝煙滾滾,成就了一段又一段影史逸事。
中國電影需要輝煌,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盛世圖景是國人的理想。我們既要娛樂至上的商業大片為民族電影的繁榮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也要具有先鋒性、探索性的藝術片為其前驅,為商業大片在形式上和內容上的不斷創新提供新的養分。我們需要商業娛樂片為我們提供精神的休憩,提供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見的夢想和人生,也要藝術片去探討人類生存的困境,讓我們回到現實,直面慘淡的人生,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
作為一個影評人,對于曲高和寡的藝術片,應該放下身價,引導觀眾去消費、去思考、去闡明其價值,不要或者以票房為準繩,對其口誅筆伐;或者自封為神,對普通觀眾的口味冷嘲熱諷。對于商業片,要冷靜地分析其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而且對這些原因要區別對待。對其商業賣點要歸納總結,使其向叫好又叫座的路子上走。
其實,我們既不能一頓亂棍子狂扁,將孩子打傷打殘打死,也不能摩挲著、寵慣著,明擺著有了過失還在翹大拇指,凡做過父母的都知道,這不是教子成才之法。其實我們很多電影評論人也都明白這個理,也是這么做的。
程青松先生說將在影評環境和電影發展環境日趨惡劣的情況下。攜手二十余位國內知名影評人對中國電影展開鋒芒畢露的批評。他認為“需要來自民間的,站在觀眾立場上的電影評論。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批評就是給中國電影打的疫苗,可以防止它在一個真空里面,看起來全部是無限好的一種環境里面,防止有更大的疾病到來”。
這種心憂天下,愛中國、愛電影的心當然是好的,電影圈當然需要這種慷慨激昂的,或者是憤怒的聲音,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溫柔敦厚的、中庸的學院派的聲音了,在懨懨欲睡的昏聵狀態中我們需要有人來振聾發聵。但是我認為最為關鍵的是,許多批評的聲音早就存在于專家學者的著作和文章中了,我們如何讓廣大電影人看到它,看懂它。
2012年3月于同濟大學電影研究所
楊曉林
邀請了六十多位師從名門、學藝大家,來自全國數十所高校的年輕學者,在“百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品鑒”的旗幟下聽將令,我也有種自豪感,因為我明白,他們中的許多人,學養深厚,碩果累累,堪為我師。要讓大家唯余馬首是瞻,除非我的計劃,我的意見有道理。大家各自選了自己最為熟悉和熱愛的作品,盡平生之所學,探幽發微,道人所未道,洋洋灑灑,揮筆成文。本書集學院派各路青年學者的新銳觀點,同時在表述上力求溫柔敦厚,講究學術文章的以理服人,或華美,或平易。或雄辯滔滔,或娓娓道來,皆才情四溢,機杼自出。在集萃成書、審閱統稿的日子里,我的確是懷著一份春華秋實的喜悅。
說心里話,我對自己能完成這樣的“分析偉業”也暗自佩服。曹丕說: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貴寸陰,懼乎時之過己。在當今時代,蹉跎歲月,甘心碌碌無為者稀矣!所有人都是忙人,在學苑、在職場、在家里,為生存、為生活、為夢想在打拼。以余為例,俗務如山:各種應酬、會議、約稿、策劃、寫劇本,還要每天在籃球場上過兩個小時的籃球癮,閃轉騰挪,搶截扣投,度過人生那大汗淋漓的美妙時光,沾沾自喜于竟然還有二十歲的體能。夜闌上網,環顧朋輩,成績斐然者多矣!于是又不得不揚鞭奮蹄!
我們常在問自已:我是誰?我在干什么?何時才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我要達到什么目標?再過五年我是誰?再過十年我又是誰?常這樣問自己的人,活得很累很累……我和本書的所有撰稿者一樣不能免俗,也不能不自省。但大家累并快樂著,雖然每個人都為各種事情所擾,也都有過憂心如焚、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但是我們所熱愛的電影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熱愛。雖然這個世界的公平是相對的,不公平卻是絕對的。但只有自己不拋棄自己,人先自救,方有天救。要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于困境與磨難,微笑面對。
本書的文字就時間而言,不能說是引導觀眾消費的“勁片熱評”,也與投資方、制片方的市場需要完全無關,完全是八十多部電影大熱大賣,塵埃落定幾年幾十年之後,在春夜聽雨,向壁品茗的心境中,靜心靜氣地著述。重翻歷史舊案,拂開塵封故事,道其短長,辨其是非,點一燭之明,存一家之說,為中國的電影人和電影愛好者贈一份言論,為中國電影的繁榮添燭光之輝。
學術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電影好壞,公道自在人心,做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拿奧斯卡最佳影片來說我們六十多位青年學者自己想說的話,唱我們自己想唱的歌。也是有意想為中國電影批評家掙回些面子,因為中國的批評家有自己的苦衷,真正的電影批評很多都是滯後的。
余曾撰一文《批評家的苦衷與滯後的電影批評》,發表干《人民論壇》2011年9月(下)。後被《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電影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求是理論網》《中國日報網》《文化發展網》《前線網》《新文網》《同濟大學新聞網》等全文轉載。文章分析了中國電影批評家進退失踞的尷尬狀況,現將未刪減版原文轉附如下:
2009年編劇程青松接手主編《青年電影手冊》雜志,在采訪中他說:“有了大片以後,很多人寫公關稿宣傳稿,還有組織很多博客寫手寫宣傳稿,跟影片本身混在一起。每當大片一開始出來都是被吹捧,我覺得就像電視廣告一樣,難免里面會形成一種欺詐。大家覺得中國電影不容易,而這種沒有底線的吹捧,反而是對中國電影的損害。”針對許多影評人為金錢而評論、淪為“皮條客”、“批評,失語與失身太久了”的現象,程青松表示,《青年電影手冊》堅持獨立性和非依附性,發展獨屬于自己的批評話語系統,要以電影批評影響電影創造乃至推進電影創造。
程青松的憤慨以及想有所作為的精神令人尊敬,但是,中國影評人有自己的苦衷。
中國電影自2002年的商業巨制《英雄》後,經過近十年的發憤圖強。終于躍出了曾經所謂的“深坑”。2010年票房過百億,這標志著中國已開始向電影強國邁進,而本土大片對中國電影中興居功至偉。對于大片的宣傳問題,歷來備受爭議,每每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投資人要收益,就會花錢請人為其宣傳造勢,而有名的理論工作者的聲音,就成為宣傳營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自政府和制作方的招待會、研討會、媒體,自然就成了講壇和陣地。影評人為人情所困、為場面所逼,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感想,在影片上映前鋪天蓋地地說一些政府、制片方和發行方需要的話語,亦勢在必然。但長此以往,這些所謂的“電影評論”就會失去公眾號召力了。
按理說,電影批評家屬于社會精英階層,作為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不媚權、不媚錢、不媚世,說自己想說的話,唱自己想唱的歌。但是,在這種場合中,你不和大家“唱同一首歌”,而要另展歌喉,顯然就很“跑調”。
實事求是地講,對于大片,我們需要多一種的聲音,多一種與政府和投資方不同的聲音,但這種聲音,顯然不適合那種場合。好在,這種聲音往往在時過境遷之後就會發出來,存在于學者的專著中,在喧鬧後的沉寂中發出,只不過離開了影片沸沸揚揚熱映熱議之當時,在時間上滯後了一點而已。
在中國,被冠以“電影批評家”頭銜的人,大都是高校的教授或社科院、電影研究所的研究員。由于都是體制內的人,難免不為體制講話。其賴以存身的環境決定了他在建構自己的批評話語時的主流性,但是無論如何。作為一個電影批評者應有自己的話語標準。
早在1926年,影評人連筱癡就明確地談到了作為一個電影批評家所要具備的條件:“高尚的人格”“堅決的意志”和“豐富的鑒賞性”。具體地說,有高尚的人格,寫出的文章必然高尚,必然能成為民眾思想的總匯聚;有堅決的意志,他的主張就一定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始終一致的,也一定不會為人收買或豢養;有豐富的鑒賞性,也可以說是博學多聞,就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批評,就能使用一種科學的方法,幫助電影的發展。其實,中國的影評人在我看來,不是不說真話,而是在“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時間段”不說真話。只要“事過境遷”,他肯定會說,且言辭犀利、切中要害,每每多誅心之論。在閑聚的飯桌上給朋友說,在課堂和論壇上給學生說,在著作中給讀者說。有心的電影人會在自己作品掀起的颶風塵埃落定後,聽到很多,學到很多,想到很多。
當面不說,背後猛說,說了還不行,還要出書泄恨,這就是中國的電影批評家。話說回來,中國人是要面子的,當著人家的面罵人家的孩子丑,心里還要人家有足夠的涵養和博大的胸襟來容忍你,那似乎只有不通世故者才偶爾為之。
中外電影史上,對電影批評目的的理解和闡釋,可歸納出以下幾點:移風俗,正人倫;為政治服務;讓影視創作者反省;讓觀眾深度理解影片的價值。而電影評價的標準則可分為:政治標準、道德標準、藝術標準、技術標準、商業標準。其實具體到批評的實際操作層面上來,由于電影是綜合藝術,各個目的和標準之間難免相互打架、拆臺,以致戰端一起,硝煙滾滾,成就了一段又一段影史逸事。
中國電影需要輝煌,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盛世圖景是國人的理想。我們既要娛樂至上的商業大片為民族電影的繁榮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也要具有先鋒性、探索性的藝術片為其前驅,為商業大片在形式上和內容上的不斷創新提供新的養分。我們需要商業娛樂片為我們提供精神的休憩,提供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見的夢想和人生,也要藝術片去探討人類生存的困境,讓我們回到現實,直面慘淡的人生,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
作為一個影評人,對于曲高和寡的藝術片,應該放下身價,引導觀眾去消費、去思考、去闡明其價值,不要或者以票房為準繩,對其口誅筆伐;或者自封為神,對普通觀眾的口味冷嘲熱諷。對于商業片,要冷靜地分析其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而且對這些原因要區別對待。對其商業賣點要歸納總結,使其向叫好又叫座的路子上走。
其實,我們既不能一頓亂棍子狂扁,將孩子打傷打殘打死,也不能摩挲著、寵慣著,明擺著有了過失還在翹大拇指,凡做過父母的都知道,這不是教子成才之法。其實我們很多電影評論人也都明白這個理,也是這么做的。
程青松先生說將在影評環境和電影發展環境日趨惡劣的情況下。攜手二十余位國內知名影評人對中國電影展開鋒芒畢露的批評。他認為“需要來自民間的,站在觀眾立場上的電影評論。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批評就是給中國電影打的疫苗,可以防止它在一個真空里面,看起來全部是無限好的一種環境里面,防止有更大的疾病到來”。
這種心憂天下,愛中國、愛電影的心當然是好的,電影圈當然需要這種慷慨激昂的,或者是憤怒的聲音,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溫柔敦厚的、中庸的學院派的聲音了,在懨懨欲睡的昏聵狀態中我們需要有人來振聾發聵。但是我認為最為關鍵的是,許多批評的聲音早就存在于專家學者的著作和文章中了,我們如何讓廣大電影人看到它,看懂它。
2012年3月于同濟大學電影研究所
楊曉林
目次
《與狼共舞》:拓疆者的罪與功
《沉默的羔羊》:現代人的心靈病態與精神創傷
《不可饒恕》:反西部片的西部片杰作
《辛德勒的名單》:由納粹分子到救世基督
《阿甘正傳》:商業文化與大眾文化合謀的“好萊塢童話”
《勇敢的心》:不自由,毋寧死
《英國病人》:如駝鈴與月光般的愛
《泰坦尼克號》:夢幻愛情與西方人的“創傷記憶”
《莎翁情史》:寓嚴肅神聖于輕松戲謔
《美國麗人》:生命中開滿的薔薇
《角斗士》:在生命邊緣處堅守理想
《美麗心靈》:愛與天才的傳奇
《芝加哥》:殺人成為藝術,丑聞帶來名利
《指環王3:王者歸來》:幻覺的博弈
《百萬美元寶貝》:生如夏花,百味雜陳
《撞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無間道風云》:殘酷的現實,命定的悲劇
《老無所依》:暴力與命運撥弄下無處容身的老人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印度底層生活的快節奏回放
《拆彈部隊》:戰爭的狂飆與自我繁殖
《國王的演講》:還至尊以凡俗
《藝術家》:緬懷輝煌,重溫鴛夢
附錄1:奧斯卡金像獎的規則
附錄2:奧斯卡金像獎的“潛規則”
《沉默的羔羊》:現代人的心靈病態與精神創傷
《不可饒恕》:反西部片的西部片杰作
《辛德勒的名單》:由納粹分子到救世基督
《阿甘正傳》:商業文化與大眾文化合謀的“好萊塢童話”
《勇敢的心》:不自由,毋寧死
《英國病人》:如駝鈴與月光般的愛
《泰坦尼克號》:夢幻愛情與西方人的“創傷記憶”
《莎翁情史》:寓嚴肅神聖于輕松戲謔
《美國麗人》:生命中開滿的薔薇
《角斗士》:在生命邊緣處堅守理想
《美麗心靈》:愛與天才的傳奇
《芝加哥》:殺人成為藝術,丑聞帶來名利
《指環王3:王者歸來》:幻覺的博弈
《百萬美元寶貝》:生如夏花,百味雜陳
《撞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無間道風云》:殘酷的現實,命定的悲劇
《老無所依》:暴力與命運撥弄下無處容身的老人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印度底層生活的快節奏回放
《拆彈部隊》:戰爭的狂飆與自我繁殖
《國王的演講》:還至尊以凡俗
《藝術家》:緬懷輝煌,重溫鴛夢
附錄1:奧斯卡金像獎的規則
附錄2:奧斯卡金像獎的“潛規則”
書摘/試閱
1880年美國西部的堪薩斯州,威廉·芒內曾是一個令人膽寒的殺手和搶劫火車的強盜,自從與漂亮的富家小姐克勞迪婭結婚并生下兩個孩子後,芒內棄惡從善,過上了一個正常的農民生活。不幸妻子因病而死,芒內一直生活在對妻子的思念和對過去罪惡的懺悔中。
兩年後,懷俄明州大威士忌鎮發生了一樁醉酒牛仔傷害妓女的惡性事件。妓院老板恨不得吊死兩個牛仔,但警長“小比爾”達格特只讓他們賠了7匹馬就草草了事。妓女們十分憤怒,紛紛捐出錢財,以1000美元懸賞殺死兩名牛仔。
“斯科菲爾德小子”來找芒內一起去“揭榜”。為了那為數不少的賞金,為了能讓年幼的子女過上富裕的生活,告別殺手生涯11年的芒內違背了對亡妻作出的不再參與殺戮的承諾,決定重操舊業。“斯科菲爾德小子”、芒內和老搭檔洛根一起追至大峽谷,先後結果了兩個牛仔的性命。不幸的是,洛根卻被警長“小比爾”的手下抓去折磨而死,暴尸酒吧間外示眾。
芒內憤怒至極,雨夜中單槍匹馬進入大威土忌鎮,殺死了“小比爾”及其開槍的手下,為朋友復了仇。芒內帶上他的兩個孩子。從此銷聲匿跡,傳說他去舊金山經商去了。
奧斯卡金像獎似乎是為了彌補在評獎史上對作為“典型的美國電影”的西部片的冷遇,在《壯志千秋》(1931年)獲獎60年之後將大獎接連頒給了《與狼共舞》(1991年)和《不可饒恕》,再次確認了作為類型片的西部片在美國電影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倘若說《與狼共舞》的獲獎歸功于它在藝術上之于傳統西部片的突破,那么《不可饒恕》的獲獎就應得益于它在內涵上對傳統西部片的反叛與顛覆。
《不可饒恕》一反傳統西部片的固有邏輯。顛覆了傳統西部片的英雄神話,賦予西部片更加復雜的道德和人性內涵。傳統西部片的深層實際是神話,其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代表正義的牛仔、代表法律的警長,英雄永遠是威武彪悍、行俠仗義的西部牛仔。而《不可饒恕》不缺少傳統西部片的任何視覺元素,但卻對傳統西部片的精神元素大膽反叛,影片中沒有一個純粹的正義英雄,有的只是傷害妓女的牛仔、為了酬金而內心充滿矛盾的殺手、以法律的名義強行個人意志和暴力的警長,而且幾乎每個人內心都充滿了善與惡的兩面沖突,背負著原罪般的罪惡。片名《不可饒恕》寓意豐富,到底是誰不可饒恕?是傷害妓女的兩個牛仔?還是兇狠的警長“小比爾”?還是包括芒內在內的殺手?抑或是男主人公芒內對于自己過去的不可饒恕?不能按照傳統西部片的英雄神話模式去解讀影片中的人物,不能簡單地將他們劃分為善或惡、正或邪,英雄或歹徒。
片中的3個殺手,都不是縱馬奔馳、持槍格斗的英雄,甚至有些外行和搞笑:老邁的芒內槍法銹鈍,甚至連上馬都很費力,遭到毒打時更是無力還手;洛根失掉了殺手的果斷,不忍心向目標開槍而中途退出;“斯科菲爾德小子”則是個連目標也看不準的近視眼。他們殺人的目的,不是揚善懲惡、除暴安良,而是為了1000美元的賞金,這種世俗的目的使得人物的道德性模糊不清,也主宰了他們矛盾的心理和行為。主人公芒內就是一個充滿內心矛盾和道德模糊性的人物,他過去是一個惡名遠播的強盜和殺手,甚至連婦孺也不放過,可是一個女人的愛情使他改過自新。他在身體上忠于亡妻,但是在行動上為了獲得賞金(甚至主人公的名字munny與money音近)違背了對亡妻的承諾:他對受到傷害的妓女懷有憐憫之心,卻毫不手軟地剝奪了兩名牛仔的生命;他為了給老搭檔報仇,毫不留情地殺死了小比爾及其多名手下。芒內獲得廠賞金,卻永遠背負上不可饒恕的懺悔。洛根舉槍瞄準了目標,卻不忍心下手,目睹了牛仔的慘死後中途退出。“斯科菲爾德小子”殺人後,惶恐而痛苦地復述著殺人的情景,想到了應該抵死。由此可見,傳統西部片快意恩仇的英雄神話褪色了,而個體內心的矛盾和人性的復雜在對英雄神話的顛覆中浮現出來。
這種在內涵上對傳統西部片的反叛與顛覆。尤其表現在影片對暴力的處理上。影片保留了以往西部片暴力宣泄的特點,但不是展示暴力美學,而是為了揭示暴力本質和弊端,整體上達到了以暴力否定暴力的藝術效果。影片以妓女大利拉被牛仔用刀兇狠地割破臉龐破相這一暴力場景開始。而且在情節進展中暴力鏡頭不斷出現,包括小比爾以法律的名義濫施暴力、對英國殺手的痛毆、對洛根的鞭笞和殺害示眾、對芒內拳腳相加,以及兩位牛仔被槍手殺死的慘烈場面,直到影片末尾芒內對小比爾及其手下毫不留情的射殺,影片始終充斥著刀、槍、皮鞭,以及鮮血、傷痕和死亡,充滿著暴力,片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暴力鏈條上的一環,比起傳統西部片中的暴力宣泄,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與傳統西部片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暴力失去了正義的光環,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成為追逐賞金和復仇的工具。情節進展中的每一場沖突均需暴力解決,但是每一次暴力解決又有幾分悲劇色彩,也使得片中的人物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芒內內心的矛盾和掙扎,洛根不忍心向目標開槍,“斯科菲爾德小子”殺人後的懺悔式的痛哭和心理恐慌,都表達了導演對暴力的反思。尤其影片將幾場暴力戲置于暗夜的滂沱大雨中發生,以晦暗的視覺風格增強了暴力的悲劇和抑郁色彩。與人物的心理矛盾和道德狀態互為隱喻,使影片中充滿了懺悔悲愴的氣氛,以灰色的暴力展示,收到反暴力、否定暴力的藝術效果。P14-16
兩年後,懷俄明州大威士忌鎮發生了一樁醉酒牛仔傷害妓女的惡性事件。妓院老板恨不得吊死兩個牛仔,但警長“小比爾”達格特只讓他們賠了7匹馬就草草了事。妓女們十分憤怒,紛紛捐出錢財,以1000美元懸賞殺死兩名牛仔。
“斯科菲爾德小子”來找芒內一起去“揭榜”。為了那為數不少的賞金,為了能讓年幼的子女過上富裕的生活,告別殺手生涯11年的芒內違背了對亡妻作出的不再參與殺戮的承諾,決定重操舊業。“斯科菲爾德小子”、芒內和老搭檔洛根一起追至大峽谷,先後結果了兩個牛仔的性命。不幸的是,洛根卻被警長“小比爾”的手下抓去折磨而死,暴尸酒吧間外示眾。
芒內憤怒至極,雨夜中單槍匹馬進入大威土忌鎮,殺死了“小比爾”及其開槍的手下,為朋友復了仇。芒內帶上他的兩個孩子。從此銷聲匿跡,傳說他去舊金山經商去了。
奧斯卡金像獎似乎是為了彌補在評獎史上對作為“典型的美國電影”的西部片的冷遇,在《壯志千秋》(1931年)獲獎60年之後將大獎接連頒給了《與狼共舞》(1991年)和《不可饒恕》,再次確認了作為類型片的西部片在美國電影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倘若說《與狼共舞》的獲獎歸功于它在藝術上之于傳統西部片的突破,那么《不可饒恕》的獲獎就應得益于它在內涵上對傳統西部片的反叛與顛覆。
《不可饒恕》一反傳統西部片的固有邏輯。顛覆了傳統西部片的英雄神話,賦予西部片更加復雜的道德和人性內涵。傳統西部片的深層實際是神話,其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代表正義的牛仔、代表法律的警長,英雄永遠是威武彪悍、行俠仗義的西部牛仔。而《不可饒恕》不缺少傳統西部片的任何視覺元素,但卻對傳統西部片的精神元素大膽反叛,影片中沒有一個純粹的正義英雄,有的只是傷害妓女的牛仔、為了酬金而內心充滿矛盾的殺手、以法律的名義強行個人意志和暴力的警長,而且幾乎每個人內心都充滿了善與惡的兩面沖突,背負著原罪般的罪惡。片名《不可饒恕》寓意豐富,到底是誰不可饒恕?是傷害妓女的兩個牛仔?還是兇狠的警長“小比爾”?還是包括芒內在內的殺手?抑或是男主人公芒內對于自己過去的不可饒恕?不能按照傳統西部片的英雄神話模式去解讀影片中的人物,不能簡單地將他們劃分為善或惡、正或邪,英雄或歹徒。
片中的3個殺手,都不是縱馬奔馳、持槍格斗的英雄,甚至有些外行和搞笑:老邁的芒內槍法銹鈍,甚至連上馬都很費力,遭到毒打時更是無力還手;洛根失掉了殺手的果斷,不忍心向目標開槍而中途退出;“斯科菲爾德小子”則是個連目標也看不準的近視眼。他們殺人的目的,不是揚善懲惡、除暴安良,而是為了1000美元的賞金,這種世俗的目的使得人物的道德性模糊不清,也主宰了他們矛盾的心理和行為。主人公芒內就是一個充滿內心矛盾和道德模糊性的人物,他過去是一個惡名遠播的強盜和殺手,甚至連婦孺也不放過,可是一個女人的愛情使他改過自新。他在身體上忠于亡妻,但是在行動上為了獲得賞金(甚至主人公的名字munny與money音近)違背了對亡妻的承諾:他對受到傷害的妓女懷有憐憫之心,卻毫不手軟地剝奪了兩名牛仔的生命;他為了給老搭檔報仇,毫不留情地殺死了小比爾及其多名手下。芒內獲得廠賞金,卻永遠背負上不可饒恕的懺悔。洛根舉槍瞄準了目標,卻不忍心下手,目睹了牛仔的慘死後中途退出。“斯科菲爾德小子”殺人後,惶恐而痛苦地復述著殺人的情景,想到了應該抵死。由此可見,傳統西部片快意恩仇的英雄神話褪色了,而個體內心的矛盾和人性的復雜在對英雄神話的顛覆中浮現出來。
這種在內涵上對傳統西部片的反叛與顛覆。尤其表現在影片對暴力的處理上。影片保留了以往西部片暴力宣泄的特點,但不是展示暴力美學,而是為了揭示暴力本質和弊端,整體上達到了以暴力否定暴力的藝術效果。影片以妓女大利拉被牛仔用刀兇狠地割破臉龐破相這一暴力場景開始。而且在情節進展中暴力鏡頭不斷出現,包括小比爾以法律的名義濫施暴力、對英國殺手的痛毆、對洛根的鞭笞和殺害示眾、對芒內拳腳相加,以及兩位牛仔被槍手殺死的慘烈場面,直到影片末尾芒內對小比爾及其手下毫不留情的射殺,影片始終充斥著刀、槍、皮鞭,以及鮮血、傷痕和死亡,充滿著暴力,片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暴力鏈條上的一環,比起傳統西部片中的暴力宣泄,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與傳統西部片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暴力失去了正義的光環,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成為追逐賞金和復仇的工具。情節進展中的每一場沖突均需暴力解決,但是每一次暴力解決又有幾分悲劇色彩,也使得片中的人物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芒內內心的矛盾和掙扎,洛根不忍心向目標開槍,“斯科菲爾德小子”殺人後的懺悔式的痛哭和心理恐慌,都表達了導演對暴力的反思。尤其影片將幾場暴力戲置于暗夜的滂沱大雨中發生,以晦暗的視覺風格增強了暴力的悲劇和抑郁色彩。與人物的心理矛盾和道德狀態互為隱喻,使影片中充滿了懺悔悲愴的氣氛,以灰色的暴力展示,收到反暴力、否定暴力的藝術效果。P14-16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