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滿額折

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孩子與生俱來的自癒力,
才是保護孩子、讓孩子健康的最大力量

從醫數十年,看多了沒有問診、只有藥物的醫療怪象,兒科權威周怡宏醫師提醒爸媽,為了孩子的健康,爸媽一定要改變藥到病除的速食醫療心態,並在寶寶生病時,積極參與寶寶病程,讓居家照顧成為寶寶恢復健康的重要力量,才能有效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現代人追求效率,不耐等待。然而,有些事是急不來的。寶寶健康生活習慣的建立是爸媽日復一日努力的結果;寶寶從疾病中康復,也需要經歷一定的病程和療養的時間。

許多爸媽在孩子生病時,往往因為心急和缺乏與醫師對話的預備,或過度依賴醫師的診斷和開立的藥物,一不見效就頻換診所、換醫師。這種祈求名醫和特效藥的心態,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吃了很多不必吃的藥,抑制了孩子的自癒能力。
知識就是力量,當爸媽擁有正確的照顧觀念與做法時,就能在「平時」為孩子打下好的健康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生病時,可以用「平常心」,為孩子提供比醫藥治療更好的支持性照顧。

有鑑於此,為了完整地呈現出幼兒照顧的各個面向和實用的做法,周怡宏醫師與信誼基金會特別將過去三年周醫師在信誼《小太陽Family》雜誌和《學前教育》雜誌上執筆的〈保健最前線〉專欄文章集結成書,增補了近十篇新文,各自從「日常生活的保健秘方」和「疾病時的居家照顧」的關懷角度出發出版成兩書,讓爸媽在幼兒保健與照顧上更快上手!

作者簡介

周怡宏醫師

自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於台大醫院小兒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曾赴美國進修,專研新生兒加護治療及一般嬰幼兒健康照護;並曾在美國農業部兒童營養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致力於嬰幼兒營養評估及飲食治療指導研究。

周醫師曾任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與兒童內科部主任、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現任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中山醫院小兒科特約醫師。在長庚醫院期間,周醫師開拓國內最大規模的新生兒照護中心,臨床照護成效卓著,對早產兒的關懷及照顧不遺餘力。

周醫師的專長領域包括:新生兒科學、一般兒科學、兒童健康檢查與判讀、嬰幼兒營養學、早產兒加護治療,以及高危險新生兒追蹤。專精於兒童生長與發展評估的周醫師,首創嬰幼兒營養門診,並持續推動高危險新生兒長期追蹤門診。目前更致力於將健康管理的預防醫學概念引入國內,介紹給有心的讀者與家長。

【自序】讓孩子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 周怡宏

每天在門診中,看見因為孩子的病痛而心力交瘁的爸媽時,總有一種想要一次講清楚的想法。我相信,爸媽若能確實了解孩子常見症狀與疾病的處理方式,就能減少一大半的焦慮,也能有效迅速地減輕孩子的不適。因此,我在門診診察中,每次都會清楚而符合醫療實證地為爸媽做說明,讓爸媽能夠放下心來,也能夠知道下一回再碰上同樣症狀時應該怎麼做。

我總會不厭其煩地告訴爸媽,關於母乳哺餵、皮膚清潔、退燒處理、抗生素使用、腹部按摩、副食品及各種液體水分的給予、腸胃炎的飲食治療、感官運動刺激等做法,爸媽只要按部就班地確實執行,孩子日常健康維護的地圖就能自然而然地建立。最後,我總不忘再加上一句:孩子生病時,基本的居家照顧處理才是最重要的,藥物治療只是輔助性而暫時的方法。

在本書中,我將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用對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常見問題」,在這部分我會為爸媽分析嬰幼兒常見問題的臨床表現方式,並進一步提出正確的照顧方法。例如:在發燒的處理上,爸媽要先仔細監測孩子的溫度變化,並積極給予孩子非藥物性的退燒處理,包括:降低室溫、減少衣物、增加液體攝取量、讓孩子洗溫水澡,以及適當使用退熱貼片等五步驟,至於退燒糖漿與塞劑,則是孩子高燒至38.5℃∼39℃時才能使用。

在第二部分的「常見感染疾病的正確照顧法」中,我針對常見的兒童疾病,仔細說明其症狀、診斷以及治療的來龍去脈,同時也舉出常見的錯誤觀念或做法,希望爸媽對於孩子疾病的早期變化更為警覺,並能做出適當的處置。

要做好孩子的健康照顧,無疑需要醫師與爸媽的充分配合。但是,現今的爸媽只求速效的心態,以及分級轉介管道不佳的醫療現況,常使兒科醫師沒有時間和心思好好對爸媽說明,造成只有藥物、沒有疾病照顧指導的奇怪醫療現象,並讓爸媽誤以為生病只需藥物就會好轉。

再者,爸媽常因工作忙碌未能親自照顧孩子,失去了觀察孩子身體變化的機會,只希望孩子的病藉由藥物趕快好起來,卻忽略了在家中給予非藥物性的支持性治療更為重要,而爸媽的親自參與才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針對上述狀況,醫師與爸媽雙方其實都還有不少的改善空間。

建議爸媽在讀本書時,可以依遇到的情況先行挑選不同的症狀或疾病主題來閱讀,之後再從中慢慢品味出正確的兒童疾病照顧之道,並領略出從小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管理習慣的秘訣。

關於本書,特別要感謝張杏如執行長的支持鼓勵,以及《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同仁的辛勞與努力,才有這本書的問世。本書的著作原意,正代表著一位用心的醫師寫給每一位認真父母,關於兒童照顧千百面向的點點滴滴。

最後,我們也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幸運地遇見一位有能力且經驗豐富、並能對爸媽進行個別指導的兒科醫師,協助爸媽順利養育出一位既聰明又健康的寶寶。

目次

【出版緣起】好爸媽需要好醫師的幫忙/信誼基金會
【推薦序】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未來/林奏延
【推薦序】讓寶寶成為健康幸福族/段慧瑩
【自序】讓孩子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周怡宏

PART 1 用對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常見問題
帶寶寶就診前的準備
嬰幼兒用藥原則知多少
你家寶貝吃的是兒童專用藥嗎?
常見意外的急救處理
嬰幼兒腹痛的處理原則
如何預防寶寶便秘
寶寶發燒了怎麼辦?
孩子怎麼咳不停?
爸媽必知的嬰幼兒感冒常識
孩子感冒的28個迷思
如何分辨感冒和過敏?
認識嬰幼兒過敏問題
寶寶不停抓癢,小心得了異位性皮膚炎!
炎炎夏日,別讓寶貝中暑!
夏日防蚊大作戰
常見的嬰幼兒皮膚問題
當心嬰兒搖晃症候群

PART 2 常見感染疾病的正確照顧法
急性腸胃炎的預防與照護
小心輪狀病毒感染
寶寶得了玫瑰疹,別擔心!
你該知道的幼兒水痘保健
抗流感,你該做哪些準備?
新流感知多少?
小心!中耳炎找上你家寶寶
當孩子得了細支氣管炎
當心寶寶的紅眼睛和豬鼻子
讓孩子遠離腸病毒
孩子排尿疼痛,當心泌尿道感染

書摘/試閱

孩子感冒的28個迷思

許多爸媽把治好孩子感冒視為醫師的責任,忽略了爸媽擁有正確的照顧觀念與做法才是守護孩子健康的關鍵。本文打破常見的迷思,如:孩子感冒時上大醫院看病比去診所好……等,讓你成為孩子感冒時最佳的照顧者。

爸媽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生病。此時,大部分爸媽會立即帶孩子去看醫生,卻較少思考自己能提供孩子什麼幫助。其實,醫師的角色在於協助爸媽確認病因,並排除較嚴重的疾病,而爸媽為孩子提供的居家照顧支持性做法,才是感冒時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以下列出嬰幼兒感冒時照顧者常有的迷思,希望有助於矯正許多口耳相傳的做法與觀念的不正確之處。

感冒吃藥常見的迷思

迷思1. 感冒要立即看醫生,以免延誤病情。
事實:若孩子有多次感冒經驗,爸媽也已了解常見症狀的處理方式,包括:補充水分、幫孩子洗溫水澡,以及調整飲食等,就可先進行居家照護;若症狀兩天內仍未減緩,再請醫師診察。

迷思2. 感冒只要多休息,不用吃藥也會好。
事實:應視症狀表現與變化而定。感冒通常在發病的前兩到三天最不舒服,如果症狀(如: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已明顯影響到日常作息,包括:飲食、睡覺、學習等,就應使用藥物治療,我們稱此為「症狀治療原則」。

迷思3. 感冒要吃藥才會好。
事實:感冒治療基本上是做症狀治療,因此,若症狀未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睡眠,就不必用藥,只需基本居家照顧即可。

迷思4. 感冒吃藥一定要吃到好為止。
事實:感冒的治療原為症狀治療,如果症狀輕微、對日常生活沒有造成影響,便不需要持續吃藥,個人應自行評估症狀的變化,再決定是否停藥,不必等到症狀完全消失才停藥。

迷思5. 感冒時一定會產生症狀。
事實:只要有病毒粒子進入鼻腔,任何免疫力正常的人(95%)都有可能得到感冒。其中,有75%的人會出現感冒症狀,25%的人則沒有任何症狀。

迷思6. 有痰聲就要拍痰。
事實:一般感冒所產生的痰,位在鼻腔與咽喉部位等上呼吸道,正確的去痰方法應為喝水與蒸氣治療。只有在確定有下呼吸道感染時,才需以拍痰方式除痰。

迷思7. 有喘鳴聲時就是氣喘發作。
事實:氣管會因為發炎或痰液阻塞等原因變得狹窄,而產生喘鳴聲,因此,並非只有氣喘發作時才有喘鳴聲。罹患氣管炎時,異常呼吸聲主要是以痰聲為主,喘鳴聲不一定會發生;反之,氣喘發作時由於氣管攣縮,症狀表現會以喘鳴聲
為主。

迷思8. 有鼻涕一定要抽吸,才好得快。
事實:感冒時會產生鼻腔分泌物,起初多為水樣清澈,但逐漸會因為暴露在空氣中,且在鼻腔後部凝集,而變為深色黏稠。鼻腔分泌物只有在水樣時,才可以抽得出。當分泌物變得黏稠時,勉強抽吸則可能會傷害到鼻黏膜,且效果不佳,並會讓孩子留下恐懼的印象。此時應以蒸氣治療為宜,並且
每天應多做幾次。

迷思9. 感冒流膿鼻涕時,就得吃抗生素。
事實:感冒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因此服用抗生素並無效果。只有當感冒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時(如細菌性鼻炎、中耳炎、細菌性肺炎),才需進一步使用抗生素治療。一感冒就服用抗生素不但容易延誤治療,更可能造成抗藥性,後果極為嚴重。建議爸媽應養成習慣主動向醫師詢問是否有開立抗生素,若有,就應請醫師告知非使用不可的原因與疾病名稱。

迷思10. 感冒會引起鼻子過敏。
事實:感冒是病毒感染疾病,鼻過敏則是基因遺傳的過敏性疾病,兩者之間不相關,不會由其中一種轉換為另一種。

感冒禁忌的迷思

迷思11. 天氣變冷或受到風寒,易罹患感冒。
事實:不管是否感到寒冷,只要病毒粒子進入鼻腔,就會造成感染。不過,有研究指出,當身體處在濕冷的狀態下,鼻腔黏膜的血流會減少,而使得進入鼻腔的免疫細胞減少,此時便會影響正常免疫力的運作,如已有病毒進入鼻腔,就比較容易引起感冒。

迷思12. 暖氣會使鼻黏膜乾燥,而易感冒。
事實:鼻腔黏膜乾燥其實並不是造成感染的必要因素,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病毒粒子是否有進入鼻腔之內。此外,鼻黏膜對於低潮濕度的忍耐度相當高,在低潮濕度時仍能保持正常的清除功能。

迷思13. 感冒時喝牛奶會使得鼻分泌物變多。
事實:牛奶的成分與鼻分泌物的產生並無任何關係。澳洲的一項研究指出,感冒時多喝牛奶與否,對鼻分泌物的生成量並沒有影響。

迷思14. 感冒喉嚨痛時,不能吃冰涼食物。
事實:喉嚨發炎表示黏膜像皮膚般已有發紅、腫脹或破皮等狀況,此時不宜攝取熱燙食物,以免傷到喉嚨。迄今並無醫學報告指出冰涼食物對喉嚨發炎有害,有時,食用適量的冰涼食物反而會讓孩子的喉嚨較為舒服,也能紓緩發炎反應。

迷思15. 感冒的時候不可以吹風,否則會二度感染或加重病情。
事實:感冒有一定的病程,並不會因為吹風或是溫度改變,病程就延長或病情加重。除非有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否則不會在短時間內又發生另一次的病毒感染。天氣好時不妨帶孩子出去散步、曬太陽,不用整天都將孩子鎖在家裡。

迷思16. 感冒時吃大量維生素C,可以幫助痊癒。
事實:已有多篇大型研究報告指出,攝取維生素C不但無法預防感冒,對於緩解感冒症狀也沒有幫助。

迷思17. 感冒時應多喝水,幫助病毒的排出。
事實:感冒時多喝水,有讓身體吸熱能力增加、補充因發燒而散失的水分、稀釋痰液,以及讓喉嚨與鼻腔保持濕潤等好處,然而喝水對於將病毒從體內排出並沒有幫助。

關於流感常見的迷思

迷思18. 所謂流感就是得了重感冒。

事實:高達七成的爸媽認為流感與感冒並無不同,或以為流感就是較為嚴重的感冒。事實上,流感並非普通感冒,也不是嚴重的感冒。兩者的學名以及病原都不同,症狀表現也不同,對人體的威脅性與產生的併發症嚴重程度也不相同。

迷思19. 注射流感疫苗就不會得到感冒。

事實:不是。流感與一般感冒在病原上不相同,流感產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甚至可能造成死亡。接種流感疫苗是為了避免被傳染後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並可縮短病程,降低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然而,注射流感疫苗並不能避免得到感冒。

迷思20. 流感疫苗內含有福馬林及汞,會傷害人體。

事實:流感疫苗是由不活化的病毒所製成,須用福馬林及汞殺死細菌,以免疫苗遭到細菌污染,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不過,流感疫苗所添加的少量無機汞,是在人體許可的安全範圍內,也會被排泄出體外、並不會殘留體內,因此,爸媽無須過度擔心。

關於發燒常見的迷思

迷思21. 高燒會燒壞腦子。

事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有些孩子在高燒後出現智力低下或肢體障礙的狀況,其實並非高燒所造成的,而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本身對大腦所造成的傷害。

迷思22. 孩子發高燒,就要馬上去看醫生。

事實:孩子半夜或假日突然發高燒,是否應該立即帶去醫院急診?答案是不需要。急診醫師通常並非兒科主治醫師,能做的也只是先幫孩子退燒。因此,建議爸媽平時就先準備一些口服退燒藥及肛門塞劑,當孩子發燒時超過38.5℃時,可先服用口服退燒藥退燒;超過39℃則可使用肛門塞劑。當孩子服用了退燒藥後,爸媽要觀察孩子反應,如果燒慢慢退了,孩子的活動力也還不錯,就不須急著送醫。

迷思23. 感冒發燒就需要吃消炎藥。

事實:在民間用語,消炎藥常常是抗生素的俗稱,把兩者混為一談,其實這是錯誤的講法。正確來說,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疾病所使用藥物,而消炎藥物則是針對呼吸道發炎腫脹所用的局部或全身性藥物。感冒是病毒感染,除非感冒併發了中耳炎、肺炎等細菌性感染疾病,否則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迷思24. 孩子的體溫高低,是判斷應否帶孩子就醫的唯一標準。

事實:要不要帶孩子就醫,絕不可只憑孩子的體溫高低做判斷。建議爸媽應從以下五點進行觀察:

● 從外觀上來看,孩子是否顯得難過或不舒服?
● 孩子的活動力是否明顯比平常差?
● 孩子食欲比起平時是否明顯減低?
● 孩子愛玩的意願是否明顯降低?
● 孩子尿量是否減少?

如果出現以上任一項變化,即使孩子體溫不高,都應立刻送醫處理。

選擇醫院和醫師時常見的迷思

迷思25. 孩子生病時上大醫院看病,比去診所好。

事實:為了有效運用醫療資源,孩子生病時不建議馬上就帶去大醫院就診。若是一般性的感冒或腸胃問題,應該先找住家附近、值得信賴的診所之兒科醫師看診。許多曾經在醫學中心擔任多年兒科主治醫師、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都可以給予很好的指導與治療。爸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內兒科、家醫科和耳鼻喉診所,都不是由小兒科專科醫師開設的。

迷思26. 孩子生病時,不一定要找兒科醫師看診。

事實:兒科醫師與一般醫師的訓練與養成過程並不相同,也因此,兒科醫師和一般沒有在兒科門診與病房接受過完整臨床訓練的專科醫生(如: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醫師等)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兒科醫師能夠判斷孩子的病情是否會有引起併發症或重症的後續發展。另外,兒科醫師也能針對孩子的生長發展進行詳盡的評估,其他非兒科醫師在此一領域上的訓練則是付之闕如。所以,孩子生病時找兒科醫師看診,對孩子的健康最有保障。

迷思27. 帶孩子看病,只要沒有顯著改善,就應該換一位醫師看看。

事實:到處逛醫院看醫師的做法,對孩子病情的掌握絕無助益。合理的做法是,第一次看診時就應向醫師詢問診斷病名,並了解醫師的開藥方式,如果相同病症已經過兩次以上的用藥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才可以考慮找另一位醫師診治。不過,爸媽在心態上不應抱持著希望症狀立即消失的速食心理,而是要知道真正的病程與病況變化。

迷思28. 醫院開的藥物比診所效果更好。

事實:部分民眾會有醫院用藥比診所好的迷思。其實,醫院診所開立藥物的治療效果,會受到藥品品質、醫師開藥的份量與種類,以及經驗選擇等因素所影響,與到醫院或診所看診其實並無關聯。較好的做法應該是,爸媽在看診時審慎與醫師討論兒童用藥的方式,不求快速見效、不隨意用抗生素,也應督促醫師使用兒童專用藥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