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與實現
商品資訊
系列名:鄭石岩作品集(唯識心理)
ISBN13:9789573271239
出版社:遠流
作者:鄭石岩
出版日:2013/01/01
裝訂/頁數:平裝/232頁
規格:20cm*14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禪除了提供醒覺之道,還教我們如何承擔生活的難題:它告訴我們不能逃避生活,不能做物慾的奴隸,而要做生活的主人;要當一個轉境的覺者,不要當被境轉的愚迷者。轉境就是創造,就是實現,就有喜悅。
本書從精神生活的本質來闡明禪的風貌和清新雋永的禪機與智慧,其所引用的禪學公案,活潑生動,如詩如畫,令人如沐春風,會心了悟。禪既是開啟生命智慧的捷徑,更是心靈生活的指南。透過定慧的修持,不但健全身心的效能提升,充分展現生活中的幸福喜樂,更進一步能覺悟到慧命的永恆與存在,找到生命的歸宿。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
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序
珍惜穎悟的禪心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變遷快速的社會裡,無論是經濟生活的變化,政治時局的波濤洶湧,乃至國際間的競爭,總是此起彼落,一波接著一波,讓人目不暇給。禪家認為生活的本質是無常變化,它帶來危機和不安,是一切痛苦的來源。這是可以切身體驗和了解的。
而禪者卻很清楚地指出:只要你保持心地平衡,維持平直心,讓慧性發揮功能,就能在波濤洶湧的生活中勝任愉快。因為平衡的心能帶來穎悟,產生良好的自我功能。穎悟的禪心讓我們活出創意,更活出自在,並且找到生命的意義。
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穩定,社會結構變化加快,生活的挑戰更是令人紛擾。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呵護較多,磨練較少。卻在學業完成後,面臨社會快速變遷的種種挑戰。競爭帶來窘迫與焦慮;追求效能帶來更多壓力。心理生活承受難以言喻的苦悶。就整體社會而言,生活的沉悶、悲觀和死氣沉沉的風氣,漸漸滲入我們原先充滿朝氣的社會性格裡。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問題。
於是,我們需要一顆穎悟的心,讓自己從當下的環境中,看出新的生活視野,走出有信心、有喜悅的人生路。我們必須一掃內心的鬱卒、積習和陰霾,看出新的希望,走得穩健才行。誠如永明延壽禪師所說,無論你的處境如何,必須步步踏實,用清醒歡喜的禪心,去回應種種無常的挑戰,這就是「舉足方知盡道場」。
禪的修持最能切合現代人心靈生活的需要。因為它是一種內在的靈修,更是心的效能訓練。當今神經科學家奧斯汀(James Austin)在他的名著《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中譯本遠流出版)一書中提到禪的大用,茲舉其重要者如次:
●禪帶來清明知覺,去除愚鈍思維,提升自我效能,並增進生理和情緒的健康。
●改變我執,消除自我中心,使人活得更實際愉快和慈悲,開展自我實現的法喜。
●有效安定情緒,帶來清醒和專注,提升知覺系統的功能,並產生更好的直覺。
●禪修開啟了宇宙心,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並發展出慈悲喜捨的無量心。
奧斯汀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解析證驗禪對大腦功能的增益,以及悟性的開啟。從諸多研究中得知,禪確實有助於現代人心靈生活的提升,是值得珍惜的智慧傳承。
禪是開啟生命智慧的捷徑,是心靈生活的指南。透過定慧的修持,不但健全身心的效能提升,生活展現幸福喜樂。更進一步能覺悟到慧命的永恆與存在,找到生命的歸宿。他能以超越的法眼去看無常的生命,而顯露出對生命的讚嘆。生命就有如「拈花微笑」的公案中,所顯露的美好和圓滿。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盞明燈。它就是光明覺照的佛性。找回這個被塵勞和無明塵封的「自家寶藏」,就能如日光遍照,生活在春和景明的心境之中。反之,如果我們仍然在紛繁中繼續執著掙扎,將會治絲益棼,把自己弄得苦惱煩悶,路子走得更辛苦。這正是普明禪師所說:「一片星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生活在資訊化社會中,很容易迷失在氾濫的資訊叢林裡,走不出美好自在的人生。於是,在本書新版付梓之際,引用新的研究發現,指陳禪的大用,呼籲大家珍惜穎悟的禪心。
目次
新版序/珍惜穎悟的禪心 13
原序/禪的生活藝術與智慧 16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19
組織化的資訊社會 23
物化的生活 27
感性的價值觀 30
意識的扭曲 35
現代人的精神癥狀 43
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44
生活失去主動性 47
放縱而疏於自制 50
「自我肯定」的曖昧 54
理性與非理性的失調 57
禪的本質與內涵 59
禪的本質與精神 61
見性 65
見性的訓練 72
悟的意義 79
禪的倫理觀和自然觀 82
禪在精神生活上的意義 89
回歸到生活 90
空就是性靈的資糧 94
悟與煩惱的解脫 97
不能沒有生活紀律 99
禪提供了合理的生命定位 101
禪引導現代人過實現的人生 104
禪悟、自由與實現的人生 107
禪引發內在真我的醒覺 108
實現真我,處處自在 116
直觀的智慧與自在 121
分別的悲劇性和直觀的圓融性 122
般若直觀與知性分辨 126
分辨、心理防衛和直觀的自在感 130
清淨與自由 141
淨與心靈的自由 145
自性淨土 151
淨的實踐與止觀 158
悟、醒覺與解脫 167
悟的本質 170
禪悟的條件 176
超越與中道 183
引導超越 186
超越的範疇 194
禪悟的歷程 201
臨濟法要 203
洞山的五位君臣頌 206
天台德韶四料簡 209
永明延壽的禪淨雙修 211
無住的生活藝術 217
無住與自主 219
無住與單純 223
無住的藝術 226
書摘/試閱
禪悟、自由與實現的人生
禪對現代人而言,不但具有精神省發的價值,而且是淨化心胸、滌盪緊張焦慮的法門。它不但能開闊心理生活的空間,而且是一口性靈生活的清泉。能接受禪的洗滌,就能滋潤活潑的本性,胸襟自然爽朗,恬淡適愜,感情也就純厚樸素,能帶來清心和喜悅。喜悅正是我們最欠缺的素養。
現代人知道有狂歡,但不知道有純樸的愉悅;知道紙醉金迷,但不懂得恬靜之福,禪最能給予我們一些省發,最能彌補現代感性文明的缺陷,指引我們走入寧靜和喜悅的生活。
禪引發內在真我的醒覺
多年前我曾應邀參加在高雄佛光山召開的「世界顯密佛學會議」,開幕式就在大雄寶殿舉行,儀式甫經完畢,與會學者大德們即沿著?廊走回會場。散步之間,有一位大德說,為什麼在大雄寶殿前院正方置一道牆,而由右側闢徑拾級而上。當時有一位與會的教授說:
「你一定聽說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要想登入大雄寶殿的堂奧,是沒有現成的門可循,這條便道只是方便權宜的指引,如果你想自見本性,去過實現的生活,必須由你自己發現並踏入那不能以色相見到的正門。」
這位教授所說的「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即指無門之門。談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說和這句話有關的一則發人深省的公案。唐朝高僧巖頭(828-887)和雪峰(822-908)都是德山宣鑑(782-865)的弟子,有一次他們兩人一起旅行,當他們走到湖南鼇山時,碰到下大雪而停下來歇息。巖頭整天閒著睡覺,雪峰總是在坐禪。有一次雪峰把巖頭喚醒,叫道:
「師兄,快起來!」
巖頭問:
「起來幹什麼?」
雪峰喃喃自語說:
「真倒楣,與這傢伙一起行腳,被他拖累,我們從到了這裡,他就一直只管睡。」
巖頭喝道:
「閉你的嘴,去睡你的覺吧!你每天盤腿坐在床上,就像村子裡的土地公,以後你將會誤盡那些善男信女。」
雪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
「我這裡還不夠穩定,怎麼敢自欺欺人呢?」
巖頭奇怪地說:
「我本以為你將來要到孤?上去建道場,宣揚大教,卻想不到你說出這種話來。」
雪峰回答說:
「實在是因為我心有未安啊!」
巖頭說:
「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於是雪峰一五一十的告訴巖頭:他如何在鹽官禪師(?-842)那裡得到入門,如何在讀了洞山良价(807-869)悟道偈後有所感觸,以及問德山最上宗乘之事時,被德山打了一棒說:「你談了些什麼呀?」使他感到非常困惑,茫然無著。巖頭聽了雪峰的話便說道:
「你沒有聽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問:
「那我以後怎麼辦呢?」
巖頭回答說:
「假如你要宣揚大教,必須一切言行都從自己胸襟中流露出來,頂天立地而行。」
聽了巖頭的這段話,雪峰才徹悟,於是向巖頭行禮,大叫說:
「師兄啊!今天在鼇山我才真正的成道呢!」
這則故事清楚生動地說明了「無門」的道理,無門就是內在真我的流露,是自由潔淨一塵不染的實現歷程。這裡也許你會懷疑,在上述的故事裡,洞山的偈子是什麼?最上乘又是什麼?為什麼他的老師德山要打了他一棒?現在我們先說說洞山悟道偈是什麼。
實現真我,處處自在
洞山良价拜過南泉普願(748-834)和溈山靈祐為師,但真正的徹悟,是在與雲巖曇晟(742-841)的一段因緣上。有一天雲巖和洞山討論佛法,說到什麼叫無情說法這問題上,雲巖告訴他說:
「《彌陀經》中不是說: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嗎?」(按:《彌陀經》中說,西方極樂淨土,觸目遇緣,水、鳥、風、樹,都能引發你念佛、念法、念僧。往生淨土世界,必能成就正等正覺,實現內在的真我。)洞山聽完了這段話,心有所悟。因為當下生活的種種色相,若能在所見所聞中,轉識成智,不就是當下淨土嗎?於是他很高興地說: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方得知。
後來洞山離開前問雲巖,和尚百年之後若有人問道有關於你時,應該怎麼說。雲巖說,只要跟他說「只這個是」,洞山對老師的「只這個是」實在無從知悉。後來因為渡河,在渡船裡看到自己的倒影,才猛然徹悟,而把徹悟的經驗寫成了一首偈子: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很明顯的,洞山所發現的就是真我,沒有人告訴他方法,也無須去追尋,只要能實現真我(獨自往),就可以處處自在(逢渠)。
從雪?和洞山的悟道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那種心理歷程是「自我」的發現,是種種情緒、情結和成見的解脫,能使自己塵盡光生,淨潔無染。這種實現是當下即是的,是無可言傳與模仿的,它必須是透過無門這一關才能辦得到。
無門不是沒有門,而是根本就沒有牆沒有門,隨時隨地都能悟入那堂奧的。它可以隨機契入,「日照光明至,風來波浪起」,那麼自然,那麼貼切。
現在,我要嘗試把無門的真我之實現加以闡述,以配合現代人習慣於系統分析的根性。也正因為加以分析,更能有助於通往無門之門的歷程。這個分析不是在說明法體,而是在說明自見本性的起碼歷程。換言之,這裡所要嘗試說明的是如何接觸到「實現」的一些途徑。有了這些途徑,就能充滿法喜,增長智慧。我深信現代人若能將禪的體悟方法,配合淨土的信願與行持,事理自然無礙,當下淨土與往生淨土,必然現前。也正因為如此,禪與淨也就可以雙修無礙。
談到禪與淨的融合,永明延壽(904-975)禪師是最熱心於把兩者結合在一起,這個結合使淨土變得更活潑、更有活力。宋朝蘇東坡對禪是很熟稔的,他的許多禪詩和偈頌,到了明朝徐長孺把它整理成為《東坡喜禪集》。在這本書裡充分看出他原先學禪,最後卻入於淨土,而把禪的智慧帶入淨土修行,他在〈阿彌陀佛頌〉中說:
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
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
我們似乎都很熟悉蘇東坡的文采和他的風流倜儻,而很少人知悉他那份灑脫自在的性靈生活。他很能隨遇而安,很能適應顛沛不得志的種種打擊,甚至可以說他很能保持喜悅開懷的心情,就如同他在讚美布袋和尚一樣那麼達觀,他說:
柱杖指天,布袋著地,
掉卻數珠,好一覺睡。
後來他被貶到海南島,南行時帶一軸彌陀佛像說:「此軾生西方公據也。」
阿彌陀佛的畫像,是一篇象徵式的語言,他所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念,這一念使無門之門有了著落。這禪與淨的結合,所發生的精神與智慧,顯露出佛門龍虎之相。它使本來過於呆板的淨土宗,變得活潑有力,也使禪宗的無門般若,有個最後的依歸。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