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當代中國名家文庫.思想中的時代:當代哲學的理論自覺》立足於從兩極到中介的哲學思維方式,從現代哲學的革命、當代中國的哲學改革、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等不同的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特別對哲學是什麼、馬克思的哲學觀、哲學創新的前提性思考,以及當代人類的生存困境和崇高的位置等問題的探索,深化了對哲學理論內容的理解,在哲學界和社會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孫正聿,1946年11月生,哲學博士。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吉林省哲學學會理事長,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省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基礎理論和當代哲學思潮,已出版《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現代教養》《崇高的位置》《哲學通論》《超越意識》《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等著作,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獎勵,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名人/編輯推薦
孫正聿編著的《思想中的時代--當代哲學的理論自覺(精)》只追問一個問題:“哲學究竟是什么?”圍繞這個問題,這本書主要討論一個問題:“什么是哲學的反思?”大家都知道,我們經常使用“反思”這個詞,并且都知道哲學是“反思”,但究竟什么是哲學反思?這就關系到哲學究竟是什么。
序
問:從您的簡歷可以看出,您在1966年高中畢業,直到1978年初才有機會到大學學習,能簡要地介紹一下這十多年的經歷嗎?
答:1966年夏,我從吉林省實驗中學高中畢業,就在臨近高考的時候,“文革”開始了。在1968年底下鄉當“知青”之前的兩年里,由于既無學可上,又無工可做,我常常是上午到南湖游泳,下午到圖書館翻書。在那段時間里,我大體上完整地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魯迅全集》。
1968年11月,下鄉到距離長春市約30公里的九臺縣龍家堡公社當“知青”。吉林省把“知青點”叫“集體戶”,就是十幾名“知青”組成的一個“戶”。我們“集體戶”所在的生產隊在飲馬河邊,是一個較為富裕的隊,但勞動、生活同樣是非常艱苦的。高爾基在《我的大學》里說,“生活本身是痛苦的,但關于生活的思索是更痛苦的”。作為一個喜愛理論和文學的下鄉青年,在勞動之余,我總是尋找可以看到的書籍,用書中的思想去反觀現實的生活,試圖對生活和未來作出某種回答和預測。這種思索是痛苦的,也是深沉的。1971年10月,經過三年的“知青”生活,我被‘‘抽,,到長春鐵路分局下屬的長春東站當工人,先后做過裝卸工、叉車司機、貨運員、電影放映員以及“以工代干”等工作。
問:12年,這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您現在回想起那時的經歷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答:好像只能說是非常“復雜”。普希金說,“過去了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那12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即使是“文革”的年代,青年人也不會舍棄對生活的多姿多彩的追求。我記得正是在“集體戶”的日子里,我們互相學唱《鴿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遙遠的地方》、《流浪者之歌》,互相傳唱那些悲涼的‘‘知青歌曲”。記不清是哪一年起,每當聽到關牧村唱的《一支難忘的歌》,都抑制不住涌出的熱淚:“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匯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撥動著人們心弦的歌。”回憶青春歲月,總是苦澀與甘美、痛苦與歡樂融會在一起的。
問:您是32歲才考入吉林大學哲學系學習。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中的年長者,您覺得你們在學習方面有什么優勢?
答:我想的確有一些優勢。一是在“文革”前受過完整的中學教育,有比較好的知識基礎;二是經過十多年的生活磨煉,對生活有切身的體驗,對社會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習“文科”有直接的幫助;三是最重要的,就是帶著強烈的渴望到大學學習,珍惜重新學習的機會。
問:你們是高中畢業12年之后才到大學學習,人們經常惋惜地說你們被耽誤了12年。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答:我也常常聽到,不過每次聽到這種說法的時候,我總是開玩笑地說,把“耽誤”打上引號。我為什么這樣說呢?1978年是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一年,由此便開始了中國現代史上的改革開放的年代。
答:1966年夏,我從吉林省實驗中學高中畢業,就在臨近高考的時候,“文革”開始了。在1968年底下鄉當“知青”之前的兩年里,由于既無學可上,又無工可做,我常常是上午到南湖游泳,下午到圖書館翻書。在那段時間里,我大體上完整地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魯迅全集》。
1968年11月,下鄉到距離長春市約30公里的九臺縣龍家堡公社當“知青”。吉林省把“知青點”叫“集體戶”,就是十幾名“知青”組成的一個“戶”。我們“集體戶”所在的生產隊在飲馬河邊,是一個較為富裕的隊,但勞動、生活同樣是非常艱苦的。高爾基在《我的大學》里說,“生活本身是痛苦的,但關于生活的思索是更痛苦的”。作為一個喜愛理論和文學的下鄉青年,在勞動之余,我總是尋找可以看到的書籍,用書中的思想去反觀現實的生活,試圖對生活和未來作出某種回答和預測。這種思索是痛苦的,也是深沉的。1971年10月,經過三年的“知青”生活,我被‘‘抽,,到長春鐵路分局下屬的長春東站當工人,先后做過裝卸工、叉車司機、貨運員、電影放映員以及“以工代干”等工作。
問:12年,這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您現在回想起那時的經歷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答:好像只能說是非常“復雜”。普希金說,“過去了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那12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即使是“文革”的年代,青年人也不會舍棄對生活的多姿多彩的追求。我記得正是在“集體戶”的日子里,我們互相學唱《鴿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遙遠的地方》、《流浪者之歌》,互相傳唱那些悲涼的‘‘知青歌曲”。記不清是哪一年起,每當聽到關牧村唱的《一支難忘的歌》,都抑制不住涌出的熱淚:“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匯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撥動著人們心弦的歌。”回憶青春歲月,總是苦澀與甘美、痛苦與歡樂融會在一起的。
問:您是32歲才考入吉林大學哲學系學習。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中的年長者,您覺得你們在學習方面有什么優勢?
答:我想的確有一些優勢。一是在“文革”前受過完整的中學教育,有比較好的知識基礎;二是經過十多年的生活磨煉,對生活有切身的體驗,對社會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習“文科”有直接的幫助;三是最重要的,就是帶著強烈的渴望到大學學習,珍惜重新學習的機會。
問:你們是高中畢業12年之后才到大學學習,人們經常惋惜地說你們被耽誤了12年。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答:我也常常聽到,不過每次聽到這種說法的時候,我總是開玩笑地說,把“耽誤”打上引號。我為什么這樣說呢?1978年是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一年,由此便開始了中國現代史上的改革開放的年代。
目次
上篇 現代哲學的革命從兩極到中介1.超越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2.本體中介化的現實道路3.以中介的觀點對待一切事物4.現代哲學的共同特徵與內在分歧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轉化的中介1.“絕對理念”的真實內涵2.“絕對理念”的中介意義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1.“思想體系的時代”的哲學理論2.“自覺形態”的辯證法理論3.通曉“認識思維的歷史及其成就”的理論思維形式4.“無人身的理性”的自我運動哲學反思與現代哲學1.反思思想的哲學維度2.反思思想的思辨思維3.反思思想的現代哲學本體論與本體論的現代革命1.本體觀念與本體論內涵2.本體論的自我批判3.本體論的現代重建哲學前提的現代文化批判1.“語言學轉向”與文化批判2.把哲學變為“科學的邏輯”3.把哲學變為自我“治療”4.把哲學變為人的自我“理解”5.把哲學變為反省人的“存在”6.“對話”與文化批判的批判對科學的人文主義理解1.非主流的科學哲學觀2.理解科學的“哲學”3.哲學理解的“科學”4.概念框架理論與“理解”科學理解5.對科學的人文主義理解的借鑒意義現代哲學“語言轉向”的根據與意義1.“語言轉向”的根據2.“語言轉向”與人的存在方式變革……下篇 當代中國的哲學改革
書摘/試閱
傳統的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分別從對立的兩極去思考自然界與精神的關系問題,因而始終僵持于“本源”問題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并以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去說明二者的統一。
舊唯物論以自然界為精神的本原,力圖把精神還原為自然,用自然來解釋人類的精神活動,從而把物的尺度當作人類全部行為的根據,這就是舊唯物論的自然本體論;舊唯心論則以精神為自然界的本原,試圖把自然還原為精神,用人類的精神活動來解釋自然,從而把精神的尺度當作人的全部行為的根據,這就是舊唯心論的精神本體論。
由于舊唯物論以自然為本體,只是從被動的觀點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取消了人的能動性,因此,它所堅持的是一種單純的、自在的客體性原則;由于舊唯心論以精神為本體,只是從能動的觀點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性,因此,它所堅持的是一種單純的、自為的主體性原則。這樣,舊唯物論和舊唯心論就不僅固執于“本原”問題上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而且造成了思維方式上的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互不相容。
它們把這種本原問題上的抽象對立和思維方式上的互不相容擴展到全部哲學問題,就使它們自身成為片面夸大兩極的哲學理論。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全部舊哲學的批評,正是精辟地揭露了這種兩極對立的哲學的根本缺陷,指出了在其原有的思維方式內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曾試圖克服本原問題上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揚棄思維方式上的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互不相容,以新的思維方式去開拓新的哲學道路。這種探索的積極成果就是自覺形態的辯證法理論。
康德充分地意識到,與人無關的自然,對人來說只能是一種“有之非有”、“存在著的無”,因而他把與人無關的自然設定為“自在之物”或“物自體”。于是,他提出人對世界的認識必有自己的根據,這就是提供時空觀念的感性形式和提供判斷形式的知性范疇。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疇使世界對人生成為“現象”,即人所把握到的世界;而“物自體”則作為消極的界限而限定人類認識的可能性。這樣康德就承諾了兩種“本體”的存在:既把“自然本體”作為認識的對象性前提和認識的消極界限而承諾下來;又把“精神本體”作為認識的主體性根據和認識的積極界限而承諾下來。在認識領域內,與其說康德是消解了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對立,毋寧說他是在證明這種對立的不可克服。
然而,康德哲學的真實意義在于他證明了:不僅兩極對立的本體(自然本體和精神本體)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它們之間是不能簡單還原的;人的認識只能成立于對立兩極的統一;統一的結果是使自在的世界變成自為的世界即屬人的世界;屬人的世界是實踐理性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人類行為所服從的“絕對命令”就是人類自我約束的“自律”,因而是人類的自由領域。
P3-4
舊唯物論以自然界為精神的本原,力圖把精神還原為自然,用自然來解釋人類的精神活動,從而把物的尺度當作人類全部行為的根據,這就是舊唯物論的自然本體論;舊唯心論則以精神為自然界的本原,試圖把自然還原為精神,用人類的精神活動來解釋自然,從而把精神的尺度當作人的全部行為的根據,這就是舊唯心論的精神本體論。
由于舊唯物論以自然為本體,只是從被動的觀點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取消了人的能動性,因此,它所堅持的是一種單純的、自在的客體性原則;由于舊唯心論以精神為本體,只是從能動的觀點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性,因此,它所堅持的是一種單純的、自為的主體性原則。這樣,舊唯物論和舊唯心論就不僅固執于“本原”問題上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而且造成了思維方式上的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互不相容。
它們把這種本原問題上的抽象對立和思維方式上的互不相容擴展到全部哲學問題,就使它們自身成為片面夸大兩極的哲學理論。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全部舊哲學的批評,正是精辟地揭露了這種兩極對立的哲學的根本缺陷,指出了在其原有的思維方式內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曾試圖克服本原問題上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揚棄思維方式上的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互不相容,以新的思維方式去開拓新的哲學道路。這種探索的積極成果就是自覺形態的辯證法理論。
康德充分地意識到,與人無關的自然,對人來說只能是一種“有之非有”、“存在著的無”,因而他把與人無關的自然設定為“自在之物”或“物自體”。于是,他提出人對世界的認識必有自己的根據,這就是提供時空觀念的感性形式和提供判斷形式的知性范疇。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疇使世界對人生成為“現象”,即人所把握到的世界;而“物自體”則作為消極的界限而限定人類認識的可能性。這樣康德就承諾了兩種“本體”的存在:既把“自然本體”作為認識的對象性前提和認識的消極界限而承諾下來;又把“精神本體”作為認識的主體性根據和認識的積極界限而承諾下來。在認識領域內,與其說康德是消解了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對立,毋寧說他是在證明這種對立的不可克服。
然而,康德哲學的真實意義在于他證明了:不僅兩極對立的本體(自然本體和精神本體)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它們之間是不能簡單還原的;人的認識只能成立于對立兩極的統一;統一的結果是使自在的世界變成自為的世界即屬人的世界;屬人的世界是實踐理性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人類行為所服從的“絕對命令”就是人類自我約束的“自律”,因而是人類的自由領域。
P3-4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