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滿額折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新譯後漢書(二)紀(2)傳(1)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40 元
優惠價
85544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套書優惠】
8515028
855041
8512890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評論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冊包括卷十皇后紀,以及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到卷二十一。卷十上篇除「序」議論古代帝王設立后妃制度的過程及意義外,對東漢王朝中前期幾位頗有影響的女性,分別記錄其突出的個人特點,並重點記述和帝的皇后鄧綏,臨朝聽政,在內憂外患中支撐著王朝日漸傾頹的情勢,想靠自己的節儉自厲、重文修德的作風為天下垂範。下篇為東漢中後期的皇后以及夫人、貴人等十四位女性中,除梁妠有值得肯定之處外,其餘不是嫉妒、弄權,捲入宮廷鬥爭,便是在上層權勢鬥爭中受害,下場大多悲憫悽慘,與東漢王朝的衰落有著密切的關係。
卷十一是《後漢書》的第一篇列傳,為兩個當過皇帝的劉姓遠支宗室的合傳。傳中簡要描述劉玄把從王莽那裡得到的皇帝璽綬,被迫無奈地交給劉盆子。此後的列傳中,主要記載劉秀在恢復漢室前所遭遇的重重障礙,以及同他生死與共的諸多開國功臣,身經百戰,一起承受建國過程中的艱辛甘苦。卷十二記述在王莽新朝滅亡前後天下大亂之際,劉秀一一平滅如王郎、劉永、張步、李憲等割據勢力。至於隗囂、公孫述二人,都已分別在西北、西南建立了獨立的政權,並曾與光武政權相抗衡,但又都以身死業敗為結局。
東漢建國之初,劉氏宗親四王三侯或曾對光武帝有過恩遇、功勞;又有開國功臣如李通、王常、鄧晨、來歙等人深明大義,不惜身家性命,協助光武帝與王莽集團展開殊死對抗。更有鄧禹、寇恂,也為光武帝登基及其皇位的穩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此外,還有馮異、岑彭、賈復、吳漢、蓋延、陳俊、臧宮、耿弇、銚期、王霸、祭遵、任光、李忠、萬脩等,他們或多在軍事上,表現智謀勇氣,為建國大業取得重大戰功。末卷記述劉植弟兄,於危難之中開門迎光武帝,歌頌其為漢室平定天下的戰爭中前仆後繼、死而後已的精神。

作者簡介

魏連科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導 讀

主要為范曄所撰的《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另一部歷史名著。全書共一百二十卷,包括范曄所作的「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以及後人所補的「志」三十卷(司馬彪撰)。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是廿四史之一。《後漢書》 系統地記述了東漢一百九十四年的歷史,是我們研究東漢史事的主要資料來源。

一、范曄的生平

《後漢書》作者范曄,字蔚宗,南朝宋順陽郡順陽縣(今河南淅川縣,一說為內鄉縣)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西元三九八年),至宋文帝元嘉二年(西元四四五年)以圖謀推翻文帝劉義隆擁立劉義康為帝而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范曄是在其母親如廁時所生,生下來額頭被磚所傷,故小名為磚頭。范曄的家庭是當時典型的世宦書香世家。他的高祖范晷,仕晉為雍州刺史,加左將軍;曾祖范汪,仕晉為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進爵武興縣侯;祖父范寧,仕晉為豫章太守;父范泰,初為太學博士,仕至度支尚書,遷大司馬左長史,右衛將軍,官至三公。劉裕建宋,因范泰幫劉裕篡晉有功,為劉宋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范曄受家庭的薰陶,自然以讀書入仕為事。范曄少年聰明,「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宋書‧范曄傳》),而多才多藝。

范曄曾三度在彭城王劉義康手下任事,頗受劉義康器重,故被提拔為尚書吏部郎。但在劉義康之母去世,舉喪期間,范曄在王府酣飲,且聽哀樂曲為樂。劉義康大怒,將范曄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遭貶,在仕途上是一挫折,但在成就他一生的事業上卻起了催化作用。仕途不得志,於是范曄「廣集學徒,窮覽舊籍,刪煩補略」(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以成一家之作。後來,范曄又任始興王劉浚的後軍長史,領下邳太守,元嘉二十一年(西元四四四年),范曄又任太子詹事,次年即被殺。

范曄多才多藝,又撰著一代史書,是其歷史貢獻,值得充分肯定。但他的人品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可以說是不忠不孝、行同禽獸。他臣事文帝劉義隆,卻助劉義康謀逆,當然是不忠。至於其不孝之行,這裡引《南史‧范泰傳》之范曄附傳二則史料,即可見一斑:「樂器服玩並皆珍麗,妓妾亦盛飾。母住止單陋,唯有二廚盛樵薪。弟子冬無被,叔父單布衣。」「兄暠為宜都太守,嫡母隨暠在官亡,報之以疾,曄不時奔赴。及行,又攜妓妾自隨。」擁妓妾而自享,不管生母的死活。更有甚者,范曄淫亂成性,且有亂倫的獸行,「曄素有閨庭議論,朝野所知,故門胄雖華,而國家不與姻」,「人作犬豕相遇」。故而對於范曄的被處死,難怪獄官會說:「亦何足惜。」人品如此卑劣,在中國歷代史學家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現象,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二、《後漢書》之編纂取材

范曄生活的年代距後漢之亡已二百餘年,其間出現了眾多關於後漢的史著,為范曄修纂《後漢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據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述略》所述,約有十八家:
班固、盧植等《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
謝承《後漢書》一百三十卷。
薛瑩《後漢書》一百卷。
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卷。
華嶠《後漢書》(一稱《漢後書》)九十七卷。
謝沈《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
張瑩《後漢南記》五十八卷。
袁山松《後漢書》一百零一卷。
袁宏《後漢紀》三十卷。
張璠《後漢紀》三十卷。
袁曄《獻帝春秋》十卷。
劉芳《漢靈獻二帝記》六卷。
樂資《山陽公載記》十卷。
王粲《漢末英雄記》十卷。
侯瑾《漢皇德記》三十卷、《漢獻帝起居注》五卷。
劉義慶《後漢書》五十八卷。
孔衍《後漢尚書》六卷、《後漢春秋》六卷。
張溫《後漢尚書》十四卷。

若「史不足徵」,難以成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史料過多,多有重複,且其中不免互相矛盾、詳略不一,這也是對史家的嚴峻考驗。范曄以其敏銳的史鑑和深厚的修史功力,以班固、盧植的《東觀漢記》和華嶠的《後漢書》為藍本,對眾書所載史料,選擇考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長補短,以成一家之書。唐代劉知幾評道:「范曄博采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史通‧書事》)還說:「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云備矣。」(《史通‧補注》)正因為如此,范書淘汰了之前的眾家後漢史著,范書之後的蕭子顯《後漢書》一百卷、王韶《後漢林》二百卷,亦皆不傳。流傳下來的只有范書和袁宏的《後漢紀》。而《後漢紀》是編年體史書,內容較簡略,所以我們研究東漢一代的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是主要依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范曄修撰《後漢書》時也繼承了《史記》、《漢書》以來的做法,在人物傳記中收錄傳主的短篇論著。如〈崔寔傳〉中收錄其〈政論〉一篇,〈桓譚傳〉收錄其〈陳時政〉一疏,〈馮衍傳〉收錄其《說廉丹》一書和《說鮑宣》一書,〈王符傳〉收錄其《潛夫論》五篇,〈仲長統傳〉收錄其〈樂志論〉及《昌言》中二篇,〈張衡傳〉收錄其〈客問〉一篇、〈上疏陳事〉一篇、〈請禁圖讖〉一篇,〈蔡邕傳〉收錄其〈釋海〉一篇、〈條陳所宜行者七事〉一疏。這些論著都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若無《後漢書》中加以收錄,這些文章恐怕就失傳了。

三、《後漢書》之編纂特色

范曄撰著《後漢書》,也繼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採用紀傳體,計劃撰寫十紀、十志、八十列傳。范曄本人完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十志則請謝儼撰寫。謝儼尚未完成,范曄即被殺,謝儼亦受牽連被殺,所撰十志的文稿亦散佚。

關於范曄計劃所撰之十志,他在〈獄中與諸甥姪書〉中說:「欲遍作諸志,前書所有者,悉令備。」明確表示,《前漢書》所有的志,他的《後漢書》中都會設置。班固《漢書》中的十志為:律曆、禮樂、刑法、食貨、郊祀、天文、五行、溝洫、藝文,而范曄在《後漢書》的紀傳中曾提及自己的志書撰寫情況,如〈后妃紀〉稱:「僚品秩事,在〈百官志〉。」〈東平王蒼傳〉云:「(蒼)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語在〈禮樂〉、〈輿服〉志。」〈蔡邕傳〉云:「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問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對,事在〈五行〉、〈天文〉志。」以上三處涉及〈百官志〉、〈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這表明,以上五志似乎已經脫稿。對照班固《漢書》各志,應該還有〈律曆〉、〈刑法〉、〈食貨〉、〈地理〉、〈溝洫〉、〈藝文〉等五志,但具體志目就不得而知了。

現行《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晉人司馬彪《續漢書》中之志,南朝梁劉昭注《後漢書》時取來補作范書之志。

范曄對自己的《後漢書》的質量相當自負,他在〈獄中與諸甥姪書〉中說:既造《後漢》,轉得統緒。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後贊」於理近無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紀、傳例為舉其大略耳,諸細意甚多。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後漢書》的自序。關於這段文字,有數事可以討論。

第一,關於志,因范書之志已散佚,不可深論。上文只是推測其志目的大概。

第二,紀傳體史書體例的創新。如「本紀」部分,本來是記述皇帝事跡的,范曄卻將后妃也列入本紀。當然,《史記》和《漢書》也將呂后列為本紀,但只是呂后一人而已,是實事求是的。呂后在惠帝死後,太子年幼而臨朝稱制,實是一代帝王,《史記》、《漢書》將其列入本紀,是合適的。《後漢書》將后妃列入本紀,亦有其道理。皇后與外戚專權,是東漢政局突出的特點,因皇帝多短命,皇后專權就自然而然,不可避免。正如清人何焯所說:「東京皇后,竇、鄧、閻、梁、竇、何,臨朝者六,其間殤帝、北鄉侯、帝、質帝皆未嘗親政,鄧后既立安帝,復臨朝者十六年,遂終身稱制。作〈皇后紀〉為得其實,雖後人所不必效,然范氏自合史家之變,未可議也。」(《義門讀書記‧後漢書》)除后妃外,外家的其他人物,則列入〈外戚傳〉。這樣安排,眉目更清楚。

范曄還在《後漢書》裡創立了七個新的類傳:黨錮、宦者、文苑、獨行、逸民、方術、列女。范曄之所以創立這些類傳,並非故意標新立異,而是根據東漢社會的現實需要。東漢宦官為禍之烈,是空前的。宦官專權,引起正直知識分子反對,宦官則以「黨人」之罪,兩次大規模迫害「黨人」,形成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所以設立黨錮、宦者兩個類傳,從正反兩方面反映這種歷史現象。在正史中為婦女立傳,是范曄的首創,在封建禮教盛行的社會,婦女沒有社會地位,范曄首倡〈列女傳〉,是有積極意義的。可惜的是,後世有的史書改「列女」為「烈女」,半字之差,便成為專門歌頌「誓死不嫁二夫」的貞節烈女了。比之范曄,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自西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世上重經術而輕詞章,傳儒林而文苑缺如。實際上兩漢時期文學已經有相當的發展,范曄立文苑傳,正是看到了這種發展趨勢。漢、魏文學的繁榮,即是最好的印證。關於為方術立傳,劉知幾說它:「言唯迂誕,事多詭越,可謂美玉之瑕,白珪之玷,惜哉。」(《史通‧書事》)
對這種批評,我們還需要具體分析。東漢統治者迷信讖緯,因而各種術數發展起來,禨祥、巫祝、神仙之說,也應之而盛,歪門邪道甚是風行。范曄立〈方術傳〉,也是反映了這樣的現實,無可厚非。范曄是主張無鬼論的,但在傳中記述了許多荒誕不經之事,且描寫得活靈活現,像真有其事,這就與他絕無佛鬼的主張相矛盾。從這裡可以看出,范曄的無鬼論是模糊的、不徹底的。

第三,范曄提出了「正一代得失」的光輝論點,他所以要編寫《後漢書》,是為了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供當世以及後世所借鑑。他的這一主 張比之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班固的「窮人理,該萬方」的思想更向前發展了一步,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而體現這一主張,主要是傳中的序、論、贊來論述的。比如卷二十二的後論中說: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圖遠筭,固將有以焉爾。……降自秦、漢,世資戰力,至於翼扶王運,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繒屠狗輕猾之徒,或崇以連城之賞,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勢疑則隙生,力侔則亂起。蕭、樊且猶縲紲,信、越終見葅戮,不其然乎!……故光武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雖寇、鄧之高勳,耿、賈之鴻烈,分土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進、朝請而已。觀其治平臨政,課職責咎,將所謂「導之以政,齊之以刑」者乎!若格之功臣,其傷已甚。何者?直繩則虧喪恩舊,橈情則違廢禁典,選德則功不必厚,舉勞則人或未賢,參任則群心難塞,並列則其敝未遠。不得不校其勝否,即以事相權。故高秩厚禮,允荅元功,峻文深憲,責成吏職。建武之世,侯者百餘,若夫數公者,則與參國議,分均休咎,其餘並優以寬科,完其封祿,莫不終以功名延慶于後。

西漢初年,劉邦誅殺功臣之事,引起光武帝的深思,皇權與當政功臣的矛盾,即使是蕭何、樊噲、韓信、彭越這樣的功臣,也成為皇權的犧牲品。光武帝採取寵以厚爵,不使任實職的辦法,既加強皇權,又可保全功臣。至於朝廷事務,則以非功臣之吏員充任,皇帝可對任事之臣課職責咎,導之以政,齊之以刑。這樣,可避免功臣遭誅殺的悲劇,又不會大權旁落。范曄看到光武帝這種用人之術,並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是眼光獨具的。這就是「一代得失」之得。以後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即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君權與功臣之間的矛盾,在封建專制制度下,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所以也就不斷上演功臣被誅的慘劇。

東漢宦官為禍之烈,是空前的,鑑於此,范曄特設〈宦者傳〉。此傳的前敘,可視為一篇宦官小史,後論則是對形成宦官專權的教訓總結。自周至東漢,范曄追蹤宦官權力發展的歷史,宦官從單純在內庭服務,逐漸干預朝政,到東漢時,已是「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作威作福,肆無忌憚,「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凡稱善士,莫不離被災毒」,使「忠賢所以智屈,社稷故其為墟」。

宦官為何能逐漸干政專權呢?范曄認為,君主利用宦官,「推情未鑒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漸染朝事,頗識典物,故少主憑謹舊之庸,女君資出內之命,顧訪無猜憚之心,恩狎有可悅之色」,加之「或敏才給對,飾巧亂實」,「故能回惑昏幼,迷瞀視聽」。宦官日夜在君主之側,服侍唯謹,加之巧言令色,以偽亂實;比之外廷正直之臣讜言直諫,更易迷惑人主,宦官干政專權就自然而然的了。這正是范曄「正一代得失」之「失」。

總的來看,范曄的史論,筆勢縱放,議論風生,時時閃耀進步思想的火花,且文詞典雅,妙筆生花。范曄的議論,「貴德義,抑勢力,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哀黨錮則推崇李杜,宰相多無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推尊獨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范蔚宗以謀反伏誅》)這一評價是中肯的。

《後漢書》中的傳序、傳論,不少篇寫得相當精彩,但每卷皆有論,則容易平庸。而且論後又加贊,顯得疊床架屋。劉知幾批評它:「夫每卷立論,其煩已多,而嗣以贊,為黷彌甚。亦猶如文士製碑,序終而續以『銘曰』;釋氏演法,義盡而宣以『偈言』。苟撰史若斯,難以議夫簡要者矣。」(《史通‧論贊》)雖然范曄對自己的贊非常自負,稱之為「傑思」、「無一字空設」,但大多贊語是「論」的重複或概括,且文詞簡得近乎空洞,故不為讀史者所重。

四、《後漢書》之流傳版本

《後漢書》是未完稿,「志」的成稿也已散失,雖然劉昭將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志」移補過來,但司馬彪的「志」只有〈律曆〉、〈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等八「志」,對比班固的《漢書》,顯然缺少反映一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食貨志〉,這實在是一大缺憾。又無〈藝文志〉,遂使東漢一代的著述難見全豹。
《後漢書》行世之後,不斷有人為范書作注。最早的是南朝梁劉昭為其作注(包括司馬彪《續漢書》的八志)。到了唐代,章懷太子李賢集中多名文人學士為《後漢書》作較詳細的注釋。由於李注全面詳細,糾正前人的錯誤,彌補缺漏,因而成為最好的注本,一直流傳至今。清代學者惠棟作《後漢書補注》,貢獻較大。王先謙繼之作《後漢書集解》,是集古今對《後漢書》注解的大成,最有參考價值。由於司馬彪的志不夠全面,清代的錢大昕作《補後漢書藝文志》,侯康作《補後漢書藝文志》。宋代熊方作《補後漢書年表》,其他如清人褚以敦、錢大昭、萬斯同等,都有補表之作。
這次對《後漢書》作注譯,採用的底本是南宋紹興年間刻本。如有疑義,則以明汲古閣本和清武英殿本以及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近人研究成果來校定。

五、本書注譯過程

本書的整理,我們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題解。在每卷之首。以簡略的文字,概括介紹該卷的主要內容,以使讀者在閱讀前有一個總體把握。
二、章旨。鑒於史文較長,依文義酌分為幾個大段落,各大段落後用「章旨」概括其內容,以使讀者掌握段落大意。
三、研析。在每卷之後,對該卷中所記述的主要史實、人物、精彩的議論,逐一進行分析,以啟發讀者對歷史事實作深入的思考,達到讀史知世的目的。
四、注釋。這是本書最為用力的部分。準確的注釋,是幫助讀者正確讀懂史文的關鍵。譯文準確與否,也以注釋為基礎。注釋的項目,約有以下六個方面:
1.人名。本書有傳的人物,簡略敘其事跡,並指明詳見本書某卷:本書無傳的後漢人物,則參考他書記載予以簡介,以助讀者知人論世;史文所涉及的前代人物,簡介其事跡,並指明詳見某書某卷某傳。
2.地名。古代地名其及轄區不斷變化,古地名與今地名雖然名同,但具體位置、治所、轄區,各代不同,故對後漢的地名,註明今在某省某縣,資料較詳者,可注出在今某鄉某鎮。政區名則指出其治所今地,或指明其轄區的大致範圍。
3.官名。一代有一代的官制,官名相同,不同時代,其職掌和職權不盡相同。故對後漢時的官名,注明其品級職掌,以及前後期的變化。對於前代的官名,則按前代的制度注明其職守。
4.名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代的一些事物,不斷被淘汰,致使後世人不知其為何事何物,有什麼功用。對此,我們參考眾書,對這些事物加以注明,以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史文。
5.制度。一代有一代的典章制度,如職官制度、禮儀制度、政治制度、軍事制度等,不明制度,就不可能準確地理解史文,故對涉及後漢及前代的各種制度,則簡明扼要地予以介紹。
6.疏通難解的語句,解釋冷僻的字。史文中所用典故,注明其出處、意義。
五、今譯。按照信、達、雅的標準要求譯文,首先要做到「信」、「達」,我們要求注譯者以規範的現代漢語忠實、準確、順暢地譯出原文。
在此基礎上,努力使譯文雅訓一些。原則上採用直譯的方法,但有些篇章和段落,實在難以直譯,只好採用意譯的方法,盡量完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之義。

注譯古籍,繁難瑣碎,要求作者具備堅實的文史功底。由於種種原因,古籍整理成果往往不被重視,甚至認為它不是科研成果,故而使這項工作成為壯夫不為而弱者又不能為的工作,因而處於尷尬的境地。實際上,整理好一部古籍,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它要求整理者既要有深厚的學養,又具備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淡泊名利、甘於坐冷板凳。在這人心浮躁、物欲橫流的時代,能甘心於此,實在難得。

二○○三年春,好友吳樹平先生引薦我為三民書局主編注譯《後漢書》,我鑑於以上所說的情況,加之自己的學力有限,猶豫再三,最後還是答應了。誰知這一腳陷進去,竟然花費了十年工夫。人邁入老年,能有幾個十年!

《後漢書》部頭大、涉及面廣,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很難完成,困難在於尋找合適的注譯者,我熟悉的朋友,不是身體不好就是有其他項目,難以承擔。有的為了老朋友的面子,少量承擔一些。所幸的是,在組織這一任務的過程中,結識了不少有能力、有水平,且甘心於此的學者,如張文質先生、王明信先生、趙芳遠先生,這三位先生都年近八十,另外還有年富力強的楊寄林先生、辛戰軍先生,還有我的同事孫繼民先生、楊倩描先生及其夫人徐立群女士、魏建震先生、馬春香女士、韋占彬先生、聶樹鋒先生等。他們既承擔了大量的注譯任務,又從各個方面給予熱心的幫助,在此均表感謝。

另外,史書中的天文、律曆等志,屬專門之學,是史家的短板。因此,三民書局編輯部特請古天文學家陳久金先生承擔本書天文、律曆志的注譯,在此衷心致謝。

由於本書成於眾手,注譯內容難免參差不齊,部分注譯稿經過反覆修改,才能達到出版要求。不容諱言,也有少數注譯稿不合要求,即使修改,也難有大的提升,為全書質量計,只好放棄,另請他人補作。

十年辛苦不尋常。本書各篇的注譯者,都付出認真努力,主編者也盡其能力加以修改潤飾,特別是三民書局編輯部的諸位先生,認真細緻地審讀注譯稿,不厭其煩地核對引書引文,提出不少寶貴意見,使本書質量有不小的提升。儘管如此,由於我們水平的局限,書中可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敬祈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正。

魏連科 謹識

目次

第二冊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六一一

光武郭皇后 六二○ 

光烈陰皇后 六二六 

明德馬皇后 六三一 

賈貴人 六四五 

章德竇皇后 六四五 

和帝陰皇后 六四九 

和熹鄧皇后 六五一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 六七七

安思閻皇后 六七七 

順烈梁皇后 六八三 

虞美人 六八八 

陳夫人 六八八 

孝崇匽皇后 六九○ 

桓帝懿獻梁皇后 六九二 

桓帝鄧皇后 六九五 

桓思竇皇后 六九七 

孝仁董皇后 六九九 

靈帝宋皇后 七○一 

靈思何皇后 七○四 

獻帝伏皇后 七一一 

獻穆曹皇后 七一五 

附皇女 七一九 

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七三一

劉玄 七三一 

劉盆子 七五一 

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七七三

王昌 七七三 

劉永 七八○ 

龐萌 七八六 

張步 七九○ 

王閎 七九五 

李憲 七九七 

彭寵 七九九 

盧芳 八○八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八一九

隗囂 八一九 

公孫述 八五一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八七三

齊武王縯 八七三 

子北海靖王興 八八五 

趙孝王良 八九○ 

城陽恭王祉 八九二 

泗水王歙 八九七 

安成孝侯賜 八九九 

成武孝侯順 九○二 

順陽懷侯嘉 九○四 

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九○九

李通 九○九 

王常 九二○ 

鄧晨 九二八 

來歙 九三三 

曾孫歷 九四四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九五五

鄧禹 九五五 

子訓 九七五 

孫騭 九八二 

寇恂 九九六 

曾孫榮 一○一○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一○二一

馮異 一○二一 

岑彭 一○四六 

賈復 一一六四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一○七七

吳漢 一○七七 

蓋延 一○九八 

陳俊 一一○四 

臧宮 一一○八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一一二一

耿弇 一一二一 

弟國 一一四五 

國子秉 一一四七 

秉弟夔 一一五三 

國弟子恭 一一五六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一一六九

銚期 一一六九 

王霸 一一七五 

祭遵 一一八四 

從弟肜 一一九四 

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一二○五

任光 一二○五 

子隗 一二○七 

李忠 一二一三 

萬脩 一二一七 

邳彤 一二一八 

劉植 一二二三 

耿純 一二二五 

評論 新增評論

新的人 【2014/01/23 發表】
這本書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愛上歷史,也開始思索人生、關懷社會。一本好書能夠改變一個人,我已經可以預見,在我未來的生命中,我將無數次回到這本書,反思書中的故事,並隨著人生閱歷的成熟漸次發掘出那些人物的生命故事背後的意義。如果三民不出這本書,我是不可能自己看懂以文言文寫成的史書的,謝謝三民出了這本書,我無法說明他對我有多重要。
小史 【2014/01/17 發表】
西漢因外戚王莽篡位而亡,幸有光武帝中興,才能續西漢而建立東漢。王莽專權期間,因其地位不正統,又政策失當,導致匈奴、高句麗等外國不服,邊境戰爭不斷;內有農民起義,各自擁戴劉氏後代稱王。「更始帝劉玄」即為此時出現的人物,他是東漢光武帝的遠親,因時勢而被擁立為天子。從《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的記載來看,他的個性軟弱,面對群臣朝拜時羞愧地不敢直視,隨後看到跟他西行的諸將,竟問他們搶奪到多少財物。他見到王莽的首級得意忘形,也只寵愛姬妾不管朝政,劉玄會走向失敗實是歷史之必然。歷史真的蠻有趣的,這次選了三民版的《新譯後漢書》來讀,刻意想找尋在大歷史的縫隙中,是哪些帝啊王的來填補這些縫隙,畢竟以中國的歷史來說,不管任何時期,都會有統治者的出現,能否長久的統治下去,就得看其能耐了。劉玄後來之所以被劉盆子取代,劉盆子之所以不敵劉秀(光武帝),都可以從他們的個性與出身背景中看出。《新譯後漢書》中的〈劉玄劉盆子列傳〉在各段落的「研析」,在閱讀時幫助我蠻大的,本來只是想看看在西漢與東漢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卻讓我很清楚的看到「性格決定命運」的殘酷事實,相當不錯!
隗囂2.0 【2013/12/16 發表】
翻看歷史記載,總是有很多與成功擦身而過的人物令人感嘆。西漢初年的項羽是一例,東漢初的隗囂又是一例。隗囂在初期占據了有利的戰略位置,德行上也沒有重大過失,一度得到眾多士人的支持。最終不敵光武帝,可能只是他放鬆的太快,導致倚賴的軍師覺得他胸無大志而離去。如果隗囂當年有更大的野心,也許歷史就會改寫吧?真希望有人把這段歷史做成rpg,給隗囂一個逆轉的機會呢!
小立 【2013/12/11 發表】
漢光武帝,是漢朝很重要的一位皇帝,也是東漢的開始。「光武中興」的事跡,從學生時代開始便耳熟能詳。但是,我比較好奇的是在這樣一位皇帝的背後,是怎樣的女人在支持他呢?三民的《新譯後漢書》第二冊「皇后紀」,便有兩位皇后:郭聖通、陰麗華的事跡。有趣的是,范曄在為皇后作紀時,最前頭還寫了一篇序,在這篇序中,可看出作者對於夏商周三代嬪妃制度的推崇,感嘆於西漢後宮嬪妃爭寵作亂,還產生外戚擅政的弊病。進而提到東漢初的皇帝有所改正,訂下較好的選妃制度。一路讀到郭聖通、陰麗華的故事,雖對郭聖通被廢皇后有些同情,但是讀到陰麗華的賢淑、謙虛、孝順,並教出一個好的皇帝兒子劉莊,便明白東漢初年為何政治清明,社會也比較穩定。這個版本的《後漢書》,讓我讀歷史彷彿讀故事一般,典故、生難字也都有注釋,真的非常棒呢!
像大樹一樣 【2013/09/06 發表】
剛翻開這冊時,看到目錄裡的皇后紀就想把它放回架上,畢竟對這方面宮廷內的事興趣不大,但是再往後一看,卻有個我很感興趣的人物,也就是大樹將軍馮異。古文中常有引用他的典故,但我卻對他很陌生,於是翻了一翻,原來他為人謙遜平和,雖然在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但論功行賞時卻常一個人躲到大樹下乘涼,不與人爭,真是特立獨行的一個人呢!而且由於他性格寬厚方正,士兵無論都樂意為他效命,也常因此成功招降敵軍。這樣的魅力與聲望,在亂世之中是能有大作為的,往往會被人主所猜忌,光武帝也不容易,不但給予其征西大將軍之位,封陽夏侯,讓他鎮守關中,甚至還讓他的家室一同前往,正常來說,這樣的高級將領戍守在外,其家室應留在京城,做為箝制的手段才是,由此可見光武對馮異的信任,很不一般。 漢明帝時,馮異也在追封「雲臺二十八將」之列,更因感念其功勞,將因犯罪除國的封爵重新封給其子孫。比較讓我疑惑的是,好像有許多曾被封爵的人物,其後代在史書上的記載常常是「有罪,國除」,究竟是因為子孫不肖,還是因為君主要收攏權力呢?
蹦蹦 【2013/08/19 發表】
這篇是皇后紀以及列傳。史書講究筆法精煉,因此每個皇后的篇幅都不多,但即使是在簡短的文字中,一樣可以嗅得出後宮爭鬥的腥風血雨。章帝的竇皇后接連害死兩個皇子的生母、和帝的陰皇后有牽連廣大的巫蠱之禍,想起來當時驚險刺激的程度大約不輸甄嬛傳的滴血認親吧。
閒讀冊 【2013/08/07 發表】
以往「四史」僅存於歷史課本或國學常識中,很少那麼眼睜睜看到一堆這樣的書籍問世;前些日子,在三民書局的大廳一起看到「四史」,不誇張,那快四十本的紮實書本著實讓我嚇著了……。   後漢書,往往是「四史」中最容易讓人忽略的,大致只能羅列幾位屬於後漢時代的人物,但認真一番,才發現有些人物列傳,在以前中學時代的閱讀測驗就曾出現過,我也不禁回味一番。   這本是「本紀」與「列傳」的合輯,前面是一群皇后的簡介,看來無太大興趣,後面的列傳有一篇是寫「馮異」這個人的生平事略,以及兼述東漢時代的政經歷史變遷。   在讀完該段落後,除了對該列傳人物有深刻瞭解外,對於東漢的時代背景也會漸漸呈現輪廓,同時或許也能更進一步對比東漢與西漢的差別,以及對歷來有「文人政治」之朝的宋代有更深刻的體會。   此書詳盡的注釋搭配淺白的語譯以及篇後的賞析,讓我在自學、自讀中能更深刻體會所閱讀過的文字,而非隨眼而拭的囫圇,讓我在「閒讀書」之餘也能「讀書閒」。   期待與「四史」的再次約會,今日的閱讀也將開啟我下次的再讀旅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544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