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松浦彌太郎在本書中整理了其步入四十歲之後,新學會、新發現的工作方法,以及對於工作的新感受等。「思考的要訣」,也可以說是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成功的原理或原則。只要工作方法的基礎,也就是「思考的要訣」穩固了,便能配合每天發生的事情,彈性地採取最好的對應。
第一章 思考術
做一個凡事思考的人,而不是無所不知的人。思考不是一心二用的作業過程,也不是沒來由就能完成的事。如果沒有積極確保「思考專用的時間」,打造安心的「思考專用環境」,依循應有的「思考程序」,就無法產出好的創意。松浦彌太郎會安排一天兩次的思考時間,上午、下午各撥出一小時。上午的一小時,是在自己的腦袋裡整理所有東西、產出創意的「思考時間」;下午的另一小時,則是用來思考上午未能思考完畢的必要事項。
第二章 想像術
想像許多的點,而不是面。將創意具體化的時候,也需要想像力。松浦彌太郎執行的方法,是試著用這個創意來打比方。「如果將這個創意比喻為食物,會是什麼?」、「如果將這個創意比喻為音樂,會是怎樣的曲子?」運用各種例子反覆說明,創意就會漸行具體化。
第三章 溝通術
與群眾共存卻不被吞噬的處世之道。松浦彌太郎經常提醒自己的溝通秘訣,也可以說是成功與持續的秘訣,就是「目標八勝七敗」。有時候故意輸掉比賽,將勝利讓給對方是必要的,如此一來就不會被不必要的嫉妒煩心。若可以調整自身的工作平衡,就能以八勝七敗的領先狀態,長久持續地在工作上交出好成績。
第四章 時間管理術
讓時間喜歡你,站在你這一邊。時間和金錢一樣,有「消費」、「投資」、「浪費」等三種。工作是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做事方法不同,時間可以是消費、可以是浪費、也可以是投資。要經常下工夫,有意識地覺察「現在,我為了什麼目的在使用時間」,工作、遊玩、休息皆是如此。松浦彌太郎提出以四種「時間表」,讓自己清楚意識時間的用途,進而改善工作品質。
第五章 超越國界術
把自己當做選手而非成員來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不論身處什麼立場,都要經常抱持著經營者意識、知道自我管理的方法。而要以選手的心態來工作,就要捨棄「和大家一樣比較好」的意識。尤其是今後將與世界交鋒的年輕族群,擁有「自行決定」的選手意識更為重要。
每一個人在想把工作做好、想要貢獻社會等心態上,應該要有更多的堅持和不受拘束。松浦彌太郎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該學會「思考的要訣」。並希望本書在讀者摸索貢獻於社會的工作或做事的方法上,或是在自己持續變化與成長的人生路上,能夠有所助益。
書籍重點
豐足工作、細膩生活的奧秘……
《生活手帖》總編輯松浦彌太郎帶領你思考的要訣,
一本對所有人都有助益的「工作與生活」指南。
本書為松浦彌太郎暢銷著作《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續篇作。松浦彌太郎認為,所謂工作,並不是完成許多事、加快速度,或是迎頭趕上什麼。而是打造出自己的模式,讓自己每一天都能以高品質、樂在其中、不勉強地持續下去。
現在這個時代,在工作上,比起花了多少「時間」、或完成多少的「量」,更追求「質」,也就是在「事情該怎麼做」的這點上,必須要有強烈堅持。
工作和生活都是自我了解的學習過程,而且人有與年紀相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個地方,對於擁有這樣的年齡、這樣的經驗、這樣的價值觀的我來說,是否恰如其分?」 持續不斷地琢磨「思考的要訣」,便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節奏。
作者簡介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東京。身兼《生活手帖》總編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文字工作者等多重身分。十八歲時赴美國,傾心於美國書店文化。回日本後,在赤坂成立了二手雜誌專賣店「m&co.booksellers」。二○○○年,利用貨車開設了移動式書店。二○○二年,又創立了「COW BOOKS」,同時也進行文字、編輯活動。自二○○六年起任職《生活手帖》總編輯。
譯者簡介
洪逸慧
台大日文系畢業,並赴日取得日語教育學碩士。目前專職翻譯。
名人/編輯推薦
林蒼生 統一企業集團總裁
高端訓 王品集團品牌副總經理
嚴守仁 善方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北極星知識工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汪志謙 真觀顧問首席顧問暨總經理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韓良露 南村落總監
張德芬 作家
蔡惠卿 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松浦彌太郎不太一樣的思考
韓良露
「松浦彌太郎」這個日本人名,在過去十年中,逐漸進入我的生活意識中。
我先是二○○二年在東京旅行時,在年輕時(一九八四年)曾短暫居住的中目黑地區發現了一家有意思的舊書店「COW BOOKS(乳牛書店)」,松浦彌太郎即為這家書店的主人;之後我透過閱讀《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旅行的所在》,得知了作者松浦彌太郎奇特的人生經歷與不太主流的生活思想,也使我對他產生了相當親切的好感。
為什麼說親切呢?因為曾經在高中休學、以同等學歷考大學的我,對高中未畢業就遠赴美國各地流浪闖蕩的松浦彌太郎,自然會有種我們年輕時候曾經相似的感覺。我們都有過反體制、反權威、追求自由、獨學的青春年代。
松浦在美國,找到了從賣舊書、舊衣、舊雜貨來養活自己的自由工作。後來他專心賣舊書,他曾說:「是因為賣舊書除了收入外,還可以獲得知識,是比較理想的求生方式。」這種追求理想而不光是利益的存在感,成為松浦彌太郎核心的人生哲學。
我定義松浦彌太郎是日本泡沫經濟崩解後,反省世代的象徵人物。首先在日本經濟最浮華的一九八O年代,流行的是連電器都可用過即棄的不惜物思想;當時的松浦卻已經從路邊擺攤到跑單幫地賣舊書。而在日本經濟開始陷入二十年大衰退的一九九O年代,松浦先後成立了專賣舊雜誌、專業書籍的公寓書店和貨車書店;一直到二○○二年成立「COW BOOKS」,以及為文學雜誌、旅遊雜誌撰寫專欄、出書,再到二○○七年接手日本老牌的《生活手帖》雜誌的總編輯,松浦彌太郎做的都是經濟衰退期中具有思考反省意涵的工作。
回首松浦過去二十多年的工作,都不是日本二戰後主流的中、大型企業的模式與思維。中、大型企業的工作價值是競爭至上,強調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的過勞價值,崇尚犧牲個人、完成組織的工蟻精神。松浦的工作價值卻是以熱情為出發,把好玩的生活轉化成工作的創意,重視個體的自由與真誠,不必犧牲小我而完成大我,而是提升小我來為大我服務……從松浦創造的工作模式,我們看到了如今世界已開始重視的微型企業與社會企業的理想價值。
很高興看到了天下雜誌日本館即將出版的、松浦彌太郎就他自己的工作方式與信念寫就的《思考的要訣》一書。不同於我對松浦徬徨少年時反抗體制的親切感,如今看中年後的松浦對工作與生活的反省,讓我更有將心比心的共鳴。
松浦彌太郎在這本書中想要傳達的溫柔與善意,完全不同於一般談思考創意、企劃草案、人際溝通、時間管理等MBA工作術的書籍。松浦彌太郎關心的根本不是工作帶來的功利與效率;不是工作如何成就人,而是人如何成就工作,因此人的想像、信念、智慧才是推動工作的驅策力,而不是工作為人的慾望與野心服務。
我約在四十歲時回到台灣,就在松浦彌太郎開始寫這本書的年紀,我也開始面對人類如何透過工作以自我提升,以及透過更為提升的自我來完成工作的理想和服務更大的社會意義等等,我在這本書中看到許多引起我共鳴的共識與感動、啟發我的思考和信念。松浦彌太郎在書中想表達的,既不是天馬行空的創意,也非追求成效的管理,而是經過沉澱、反省、轉化的工作智慧與人生哲學。讓我們來看看書中精彩的智慧語錄吧!
例如:當創意浮現時,要去觀察山、川、海、森林或草原等大自然。向自然詢問,這是不是一個無私的,不隨波逐流的純粹創意?
例如:想像也和為人著想相似。想像這份工作,對對方來說是可喜的嗎?這份工作影響所及的人們,會幸福嗎?這份工作對世間有所助益嗎?
真的很開心看到談工作的書不再只是唯利是圖,也很感動松浦彌太郎寫出工作不只是為了自我成就(Self-Made),而是為了自我轉化(Self-Transform)。工作可以是和更進化的自我、更有意義的社會、更高的生命目標。聯結的平台。
(本文作者為南村落總監)
善用思考的要訣,活出最美好的生命
嚴守仁
在入夏時節,守仁接到《天下雜誌》日本館出版部莊總編輯的邀請,要為松浦彌太郎(Yatarou Matsuura)的新作《思考的要訣》寫推薦序。讓自己既感榮幸卻又不斷思考這次奇妙的機緣是「為什麼、什麼、到底是什麼呢」。
●為什麼?
守仁經常在網路上,或是各類型讀書會及公益講座中,分享許多新書或新觀念,為的是想要透過團隊學習以及做中學、事上磨,將自己從好書、好電影、好的藝術作品或是很特殊的人生遭遇中萃取出來的菁華重點,進行反思後以及實踐後的心得分享,試圖讓自己以身作則的經驗,能夠自助助人,發揮正向影響力。也許是因為守仁實踐了松浦彌太郎所講的「做一個凡事思考的人,而不是無所不知的人」,以及守仁也有做到他所呼籲的「確保一天兩次的『思考時間』」,讓守仁在讀書會領域有不錯的經驗及人脈,才連結到此次寫推薦序的機緣。
●什麼?
守仁研讀了莊總編輯寄來的書稿後,了解了整本《思考的要訣》的主要宗旨就是讓讀者能夠在社會運作及發展的系統之中「成為一枚齒輪」。作者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該學些什麼?我認為,其中之一就是『思考的要訣』……而『思考的要訣』,也可以說是『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成功的原理或原則。』只要工作方法的基礎,也就是『思考的要訣』穩固了,便能配合每天發生的事情,彈性地採取最好的對應。」
作者分別用了五個章節介紹了「思考術」、「想像術」、「溝通術」、「時間管理術」及「超越國界術」。真是既精采又實用!讀者可以依序閱讀,也可以挑選自己最有興趣的章節閱讀。守仁建議您可以採取下列步驟進行反思(Reflect) :
1. 思考能夠啟發您的某一種方法或新觀念,帶來給您怎樣的感動?這樣的感動會讓您想要做怎樣的改變?
2. 想像這個改變已經發生而且做到最好,可能會為您帶來怎樣的效益或幸福感?
3. 為什麼這種效益或幸福感對您的生命如此重要呢?
4. 為了真正得到這種效益與幸福感,您接下來可以做的下一步可執行步驟會是什麼?
5. 我拿怎樣的衡量指標來確認自己持續在正向改變的進程中不斷自我超越?
6. 在這旅程中,有沒有任何典範人物有類似的成功經驗,是我可以學習或模仿或連結的?
7. 我如果因此而自我超越並有所成就與經驗時,我想要以怎樣的方式回饋這個世界?
各位讀者也可以像我一樣,在閱讀完松浦彌太郎的每個章節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思考的要訣」。
●到底是什麼呢?
那麼,每一次的深度思考,到底是什麼呢?有沒有更深層的意義呢?
有的!守仁認為那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意識地進化( Conscious Evolution)」。這個觀念是來自於芭芭拉.胡巴德女士(Barbara Marx Hubbard) 所提出的,「有意識的進化是人類歷史進展至今所精確呈現、以處理人類所面對新情境的世界觀。它是一個願景與方向,以幫助導引我們通過轉換時期,以使人類的演化邁向下一階段。愛因斯坦曾告誡過我們,人類無法以產生問題的意識層次來解決他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新的意識層次。」
恭喜所有的讀者,松浦彌太郎在這樣的年代中,對這個世界貢獻了這本《思考的要訣》,恰巧可以提供每個人透過每日有系統地精益求精自己良好的思考習慣,而提昇自己的思考意識層次,擴大自己的視野格局,提昇工作的績效水平,更可以突破個性舊習的限制。
守仁誠摯推薦您松浦彌太郎的這一本好書,它是一座協助我們思考能力向上躍升的橋樑。也許,在您善用其中要訣、不斷提升生命意識層次後,您會與守仁一樣,聽到神聖的召喚(calling),找到您的生命北極星,開始透過不斷的知行合一、學用並進,活出您生命中最美好的貢獻,讓自己、讓群體、讓整個世界更美好!
(本文作者為善方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北極星知識工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序
為了成為一枚齒輪
《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付梓已過了三年,謹獻上本書做為其續篇。
本書敘述我自己在這三年來新學會、新發現的工作方法,以及現下才有的、對於工作的新感受等,將我在工作上為了提升自我而寫下的筆記,做了些整理。
步入四十歲之後的這一年,著實是變化顯著的一年。許多在昨天還認為是正確的事,今天都必須加以修正,這個過程是一連串的學習與發現。如果能夠在這樣的日子中,挑出一些稱得上是新發現的工作方法,儘可能與多數人分享,並且一起思考,我將衷心感到欣喜。另外,我希望本書對於時代的主人翁,也就是目前年屆三十幾歲的人而言,能夠成為充分享受未來工作的契機。
最近讓我深有所感的是,所謂工作,並不是完成許多事、加快速度,或是迎頭趕上什麼。而是打造出自己的模式,讓自己每一天都能以高品質,樂在其中、不勉強地持續下去。而且,重要的是,不去追求世間一般所謂應該如此這般的理想,而是自己一一下工夫、一一發現保有自我的工作方法,一邊謀求與大環境的調和,一邊將它琢磨地更好。
我是社會中的一枚齒輪,真好。自己這個小齒輪,如何才能與社會這個大齒輪緊密咬合?我希望能夠想辦法讓兩者緊密咬合。要達到這個目標,自己這個齒輪的齒面,應該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為了避免因為缺乏保養而造成磨損、打滑,必須要確實琢磨,保持尖銳,使二者總是能緊緊咬合。透過這樣,讓周圍的人開心,努力工作對社會有所貢獻。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我想要好好保養自己這個齒輪。
現在這個時代,在工作上,比起花了多少「時間」、或完成多少的「量」,更訴求「質」,也就是在事情該怎麼做的這一點上,必須要有強烈堅持。我想,每一個人在想把工作做好、想要貢獻社會等心態上,應該要有更多的堅持和不受拘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該學些什麼?我認為,其中之一就是「思考的要訣」。
「思考的要訣」,不是學校或職場會教導我們的。只有這一項,是非得靠我們自己去學習不可的。而所謂「思考的要訣」,所有人都以為自己知道,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其實並不然。而這常常也是到了這把年紀之後,實在無法啟齒向人提問的問題。
「思考的要訣」,也可以說是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成功的原理或原則。只要工作方法的基礎,也就是「思考的要訣」穩固了,便能配合每天發生的事情,彈性地採取最好的對應。
我認為,經常抱持著積極的態度,並且立志於將來是非常重要。貢獻一己之力於社會發展,是工作的最大目的。因此,必須把「思考」,這件比「知道」還要難上數百倍的事情,當作是自己的新學習。而此書做為《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的應用篇,希望在讀者摸索貢獻於社會的工作或做事的方法上,或是在自己持續變化與成長的人生路上,能夠有所助益。
松浦彌太郎
目次
推薦序 松浦彌太郎不太一樣的思考 韓良露
推薦序 善用思考的要訣,活出最美好的生命 嚴守仁
前言 為了成為一枚齒輪
第一章 思考術
做一個凡事思考的人,而不是無所不知的人
確保一天兩次的「思考時間」
不放棄思考
不去查不知道的事
以「書寫」將思考化作可看到的視覺形象
把一思二案當做基本
提出純粹的點子,而非優秀的點子
使初生的點子茁壯
煩心的時候去走走路
打造「讓人無可批評的草案」
第二章 想像術
想像許多的點,而不是面
「未知」中有答案
想像許多的點,而不是面
試著逆向思考
選擇對方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方便
回想起自己曾經喜歡誰的心情
試著站在「頭號敵人」的立場思考
透過觀察鍛鍊想像力
創造是想像的結果,由健康打造而成
確實做好眼前的事
第三章 溝通術
與群眾共存卻不被吞噬的處世之道
溝通的基本① 思考如何讓自己保持幸福
溝通的基本② 擁有自己的訊息
溝通的基本③ 培養反射神經
抱持「不反駁」的理論
他人若未請求,就不發表意見
向人請託的注意事項
取得平衡
找到可以真正信賴的「十個人」
人際連結、請求幫助、一天說一百次謝謝
第四章 時間管理術
讓時間喜歡你,站在你這一邊
消費的時間、投資的時間、浪費的時間
以四種「時間表」讓自己清楚意識時間的用途
專注及放鬆
提升專注的程度
第五章 超越國界術
把自己當做選手而非成員來工作的能力
把自己當作選手而非成員來工作
以全球化的方式工作
為了進修,不吝金錢
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
書摘/試閱
確保一天兩次的「思考時間」
無中生有。
不倚賴什麼,就將自己獨有的原創,化為「有形、可見的東西」。
這也可以稱之為所謂的「發明」,會成為此人真確的自信。這不但有益於工作,也會成為協助我們走向未來的人生力量。
思考之後,產生創意,也是發明的一種。從無中生出「自己獨創的想法」或是「謎題的解答」,並化為有形的東西,這是了不起的發明。「自己獨創的想法」或是「謎題的解答」,除了是帶來自信的發明,同時也是工作的磐石。
因為,工作不是毫無章法地拚命努力,也不是一件接著一件,想到什麼做什麼。更不是遵從公司或上司的指示,傀儡般地行動。
不問公司,而是問你自己,在工作上的願景是什麼?
藉由工作,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要找到這些答案,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先用你的腦袋去想。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經常有人說:「腦袋別想那麼多,趕快行動!」然而,如果像這樣隨勢所趨、衝動行事,目標和自我最後也都將迷失了。
有人認為,想、思考、生產創意,都是抽象的行為。我們常聽人說:「突然間靈光乍現。」另外也有人說:「思考是在行動中完成的,是偶然發生的。」
但是,我持不同的意見。我認為,思考這項行為是有流程的,是自己必須主動進行準備的。
「一邊工作、一邊思考新企劃。」
「在搭電車的時候、在和家人閒聊的時候,我都在琢磨新點子。」
偶爾會有人這麼說。但是,思考不是一心二用的作業過程,也不是沒來由就能完成的事。如果不積極確保「思考專用時間」,打造安心的「思考專用環境」,依循應有的「思考程序」,就無法產生好的創意。
因此,首先要重視自己的生活,珍惜每一天,這兩件事都是重要的前提。因為生活一旦失序,人就會變得不健康。另外,在忙碌的每一天裡,我們無法撥出思考專用的時間。再加上,要應付一個小時的專心思考,身心健康可是必要條件。如果因為感冒而覺得頭昏腦脹,或是因為前一天喝酒,導致宿醉不適,在這樣的狀態下,是不可能專心思考的。
如果我這麼問:「你應該什麼都沒在想吧?」許多人應該都會感到些許憤慨,並且立即否認吧。可是實際上,很多人都處於「以為自己在想,卻沒在想」的狀態,因為誰都會有「我可以邊做邊想」的過度自信。正因為如此,我才會這麼重視「思考的習慣」。
所謂思考的習慣,是確保思考的時間,是一段純粹只用來思考的專用時間。每個人的工作不同,任務更是形形色色,思考內容也因人而異。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項工作是不需要思考時間的。
我在時間表中,最少會安排一天兩次的思考時間。
首先,要確保在上午時間預留一個小時。為什麼上午時間比較好呢?因為這時人的精神處於歸零狀態。在一整天工作、與人會面、耳聞目睹種種事物的狀態下,心裡常常會充滿各式各樣的雜念與情緒。想要純粹進行獨自思考的話,我覺得在夜晚時段裡,往往心裡和腦袋都夾雜了過多的東西。
就這一點而言,因為睡眠能讓我們把昨天以前的種種事情忘個乾淨,因而可以在歸零的狀態下進行思考。在我的經驗中,早上是最棒的思考時段,人的直覺也最為鮮明。而上午的一個小時中,又是少有電話干擾,時間不會被零碎切割,可以留下讓人感覺輕鬆從容的「大塊時間」。
這一個小時該在哪裡度過,最好也事先決定。在舒服的環境、在你最能放鬆的空間或狀態裡,是最合適的。所以可以選擇在自己家裡,利用家人尚未起床的清晨時段;也可以在上班途中的咖啡廳。無論是餐桌或是速食店的吧檯座位,只要有桌子、有椅子,一個人坐得下,就可以了。
上班時間前的辦公桌也會讓人感到安心,下班後的時間也無妨。如果惹同事生厭,「那傢伙工作時心不在焉、在玩」,那可就不妥了。可是如果不是睡著,只是一個小時一直坐在桌前,在許多職場環境,應該都是可以接受的吧。
此時「一心二用」是禁忌,但也不需要慎重其事到要去租用飯店房間,這是一件誰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有人說「我沒有安靜的環境」,專注力是可以透過訓練提升的。一開始或許遲遲無法做到,但是在累積思考時間的過程中,無論身在哪裡,都可以啟動專注力的開關。
上午的一個小時,是在自己的腦袋裡整理所有東西、產出創意的「思考時間」。決定下來之後,工作方式也會跟著改變。
關於思考的程序,我將在後文中敘述。不過,思考一定要在一個小時內結束。如果認真思考,專注力持續的極限多半是一個小時。當你開始思考,點子浮現的時候,你或許會覺得「思路正順,繼續想下去吧」,但是一定要有意識地停下來。在一小時之後浮現出來的絕妙創意,絕大部分是錯覺。思考會為頭腦帶來相當程度的負荷,長時間持續進行的話,反而會造成壓力。所以最好明白告訴自己「思考一個小時以上,效率反而不彰」,清楚地劃下界線,然後去進行下一件工作。
下午另一個小時的時間,則是用來思考上午思考完畢的必要事項。但是這部分沒有必要勉強自己繼續思考,如果這一天沒有必要,那就不做,這是一段以備不時之需的額外時間。因此,也可能不到三十分鐘就結束了。
這一個小時,也可以用來以各種角度檢驗上午想出來的創意,「普通嗎?理所當然嗎?是正確的嗎?有沒有什麼地方怪怪的呢?」當然,也有些日子會在上午思考了一個小時之後,卻一無所獲,下午同樣再思考一個小時,還是什麼都想不出來。思考不是這麼簡單的事,在一天兩小時全用上之後,不一定就能確實生產出創意。
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把「一天兩次的純思考時間」,當做每天的習慣。
□思考的重點
撥出上午一小時、下午一小時的「思考時間」。
以「書寫」將思考化作可看到的視覺形象
就算確保了早上一小時、下午一小時的「思考時間」,應該還是有很多人不曉得思考的方法。
我過去也是一樣不曉得,所以嘗試了種種方法。歷經失敗、再下工夫,好不容易找到的,就是要在本書介紹的方法。
這話說得好像這方法是如何得來不易,其實極為簡單,就是將想法寫在紙面上。
將浮現腦海的東西化為文字,讓思考化作現實的視覺。這樣會比在腦中思考更加順暢,而且更有可能將思考發展成實用。
準備一大張白紙。我都用A3,但B4也無妨。我建議盡可能使用大張白紙。
一開始,把紙放在桌上。就這樣,一直盯著自己眼前的白紙。在這個時候,什麼都還不要想,也就是保持全新的狀態。與尚未書寫任何東西的白紙對峙,是用來隔絕資訊的暖身動作,也是重新設定,讓自己從知識和各式各樣的資訊中解放,在歸零的狀態下思考。
盯著紙張一陣子,當心開始定下來之後,就著手思考的程序。一邊看著白紙,一邊在腦中開始思考,例如目前懸而未決的企劃案、新的工作創意,或是輪廓還模糊不清、心裡卻一直牽掛的事情。說起來,感覺就像是「試著思考今天的思考主題」。
在剛開始思考的時候,答案往往不會立即出現,請不要焦急。慢慢的,各種想法的片段,將會斷斷續續、漫無邊際地浮現。你或許會覺得這些想法未經整理,只是雜念罷了。
這些思考的片段,就算不能成為答案也無所謂,因為答案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現。所以不要加以限制,就豁出去投身於思緒的流動中吧。單字也好,氣氛也好,總而言之,將浮現的片段逐字寫在白紙上,這是將腦中未整理的情感或感覺化成可見的視覺的程序。「思考的片段」多半是零星的話語,像是單字、快筆寫下的文字、關鍵字等。畫家或音樂家或許又不一樣,不過,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的。
為什麼說畫家不一樣呢?因為圖、畫是具體的東西。例如「花」這個語彙,包含了玫瑰、繡球花、向日葵等,如果畫出花的圖,就能夠具體顯示到底是什麼花了。是白花還是紅花,是大花還是小花?畫出來就會有細節,一般人會特別定調的去畫某種花。也就是說,語言文字是更為抽象、自由而定義寬廣的。
一味地在白紙上寫下「思考的片段」,自己腦海中的景色將漸漸可視,就像是將腦中的思考,投影在眼前的白紙上一般。這時候的心情是非常愉悅的。
投影出來的東西非常表面,再以此為開端,來進行更深層的思考。去深入挖掘投影在白紙上的、腦中景色的其中特定一點,這正是所謂的思考。
一開始雖然是亂七八糟的關鍵字,但是觀察寫在紙上的東西,你會發現其中幾項的相互連結。點與點就能連成類似有所相關的線。另外,在各個點之間也會產生強弱,你會發現「和其他的比起來,這個思考片段再怎麼看都只不過是雜念」,而這也是一項篩選的作業。
一開始排在同一列的思考片段,其中有一些將結合成為創意的開端。看著白紙,就能知道自己應該深入挖掘的地方。這一連串的作業是思考的基本流程,也是訓練。這樣的事情我每天都不間斷地在做。
要思考,用手書寫就可以。
當我察覺到這件事的時候,覺得真是個絕妙的點子。但是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我有多害怕。直視自己的內心,是需要勇氣的。但是,如果在這一步退縮了,就無法踏上思考的流程。
在思考的流程中使用的白紙,如果你覺得「我還需要」就留下來,如果覺得不需要了就丟棄。這充其量只是思考的工具,不需要保留下來再看一次,或是當做紀錄。
因為,重要的是思考,而非書寫。
□思考的重點
一直在紙上寫下「思考的片段」,將腦中的東西化作具體可見的視覺形象。
把一思二案當做基本
提出創意,訂定企劃,尋找解決方法,或是準備向人提案什麼的。
思考的目的總是形形色色,我們為了尋得某種答案而不斷思考。我在思考的時候,一定會想出兩個答案,也就是說,我把「一思二案」當做基本。
要找出唯一的解答,是相當困難的。如果從一開始就想要尋得一個答案,我覺得自由度會降低,冒險的心也會隨之凋萎,思考會變得呆板。
就這一點而言,站在「答案有兩個」的觀點上,多少會比只尋找一個答案的時候,要輕鬆一些,因而能夠在限制放寬的狀態下找到答案。另外,養成思考兩個點子的習慣,更可以使在思考時,不致偏頗。
而這兩個答案就算是出現一百八十度的相反也無所謂,就算是相互矛盾也無妨,我們要在思考的過程中,挖掘出兩個偶然出現的點子。
另外,我們會誤以為否定既有的某種事物,就是「思考」。如果「大家說是黑的,就是黑的」是迎合,「因為大家說是黑的,所以我說是白的」就是思考嗎?不對吧。
在否定既存的事物上發現一個想法,執意地認為這是「我的思考」,我覺得這個答案也是偏頗的。
當我們要得到一個答案的時候,容易將浮現腦海的兩個答案相互比較,藉由「否定其中一者」的方式來導出結論。但如果能把提出的兩個答案都當做前提,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失敗了。
思考之後,想出兩個答案,事情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以A案和B案為基礎思考C案,這就是我的思考創意法。
你或許會這樣想:「A案和B案,要拿何者來做簡報呢?」
但是,提出兩個方案,充其量只是思考流程。另外,在A案和B案出現的階段,大抵會遇上瓶頸的。
這個瓶頸,是一道無論如何都越不過、也打不壞的牆。這道牆,是思考之牆,是「我已經想不出更多了,要我再思考下去,實在是不可能」的牆。
當我們遇上這道牆時,放棄思考或堅持下去,是非常重要的決定。若說思考的品質決定於此,也不為過。
在遇上思考之牆之前,我們也花費了時間、勞力及專注力,著實做了一番思考,但這就像是正式比賽之前的助跑一樣。創意的產生,其實是從撞上思考之牆的那一刻才開始。這,才真的是進入「思考」。
突破了思考之牆,想出C案,這絕對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但是,C案才是原創的點子,才是專屬於自己的發明。
當你的思考超越界線,就能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意見交換,要在簡報中取得眾人的理解,也很簡單。因為在想出C案之前,你在心中徹底模擬過各種狀況,在穿越思考之牆的過程中,一個人已經反覆進行了所有可能的討論。
在會議中討論想法時,為了判斷是非,最常出現的做法是「否定」與「提出替代方案」。然而這對於你而言,在跨越思考之牆的時間點上,都是已經進行過一次的程序。因此,會議中出現的大部分意見,都在你的預測範圍內。另外,在取代方案中,大多不是A案就是B案,也就是「誰都想得到的方案」。這也是在自己內心排練過一次的流程,就算有人提議「A案比C案好」,你也可以對此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工作上的創意,一定有個對象,那就是「人」。既然工作與社會緊密的相互連結,創意的影響所及之處,一定存在著人。而這個人,身分可能是使用者,也可能是顧客。
無論是在思考A案或B案的時候,或是在穿越思考之牆思索C案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忘記的是,必須以「他人是否感到欣喜」為方針,而不是以「對自己好不好」或是「自己或公司的利益」為主要考量。
必須在乎「這個創意是不是真的能使人幸福」,而不是會不會賺錢、會不會成功、會不會成為熱門話題。經常以此方針為準則深入思考,是穿越思考之牆的唯一方法。
□思考的重點
追求讓工作影響所及的「人」,感到幸福的創意。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