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您不能不知道的臺灣客家運動
滿額折

您不能不知道的臺灣客家運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528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無奈!「我們客家人本性善良、容忍成習,總是苦水往肚子裡吞,所以別人也就忽略了我們」
果決!「當時就覺得人家都運動了,那我們客家人要發出聲音啊!」
氣憤!「那我們就來走街頭示威給你看,大家都上街頭,我們客家人難道就沒種嗎?」
決心!「在沒有辦法下,就由我擔任該活動的總領隊,如果被抓到監獄去,他們還可以到監獄或看守所看我」

本書主要是以「說故事」的敘事筆法搭配當時運動者和客家界學者的訪談,還原當時臺灣客家運動的發生背景,並綜合各家社會學界、客家界和社會運動界的學者訪問,提出未來客家運動若要持續推行,可發展的策略和方向,也深深期待臺灣客家運動能突破現有困境,走出一條新的出路。

作者簡介

葉德聖(Robbie Yeh)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法學碩士、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學組畢業, 2012年國際斐陶斐榮譽獎得主。
曾任壹電視要聞組文字記者、非凡新聞台記者暨儲備主播、中華電視公司新媒體記者,主跑線路包括立法院、政黨新聞和影劇新聞等。
本書相關內容獲得慈林基金會及客委會補助。
個性外向熱情、觀察力敏銳,善於發掘新事物,熱愛旅行和寫作,經常藉由與人交流,得到啟發和創意。

目次

目 錄
前言 臺灣客家運動的萌芽─風起雲湧的1980 001
第一卷 最容忍成習的客家人,終於忍不住上街了! 015
第一章 積怨已深,其來有自 016
第二章 社會巨大變遷下客家族群面臨的威脅 028
第三章 客家草根組織力量的崛起 044
第四章 客家意識的解放 049
第五章 1988年,我們走上街! 053
第二卷 漫談臺灣客家運動的發展歷程 071
前言 072
第一章 發端期(1987-1989)─從《客家風雲》到《客家》的轉型 077
第二章 集結期(1990-1999)─從臺灣客協到寶島客家電臺的成立 084
第三章 制度化期(2000-2012)─從客委會成立到《客家基本法》設立 118
第三卷 臺灣客家運動已死?還是絕處逢生? 149
第一章 到底誰真正關心客家?:歷屆總統客家政策和態度大車拚 151
第二章 走入歷史?客家運動當前的7大問題 172
結語 客家運動往前推動的9大秘方 183

書摘/試閱

從《客家風雲》籌組到走上街頭
在1987年10月25日,台大博士邱榮舉有感於客家人母語和文化流失的嚴重性,開始聯絡幾位在學界和媒體界的朋友,包括林一雄、胡鴻仁、陳文和、魏廷昱、鍾春蘭、戴興明、黃安滄和梁景峰等人籌組了《客家風雲》雜誌,該雜誌在創刊號中即鼓吹訴求,包括如設立獨立自主、全天候以客語發聲的廣播電臺,讓客家人的聲音可以被有效傳播;另外,他們也要求當時的執政當局在三臺無線電視台立即開闢客語節目。到了1988年中期,《客家風雲》雜誌對於執政當於長期以來客家人語言和文化權益忽視的議題抨擊火力更強,並且鼓勵客家人應該投身政治,企圖改善這不平等的現象,但這些訴求依舊遭到新聞局以搪塞敷衍的態度來加以回應。有鑑於此,1988年下半年以《客家風雲》雜誌為主體的人士開始籌組了「客家權益促進會」,為要維護客家權益並期望不分黨派,統合客家族群的力量。
在該年11月19日,亦即雜誌社一周年慶時,《客家風雲》雜誌遂與「六堆旅北同鄉會」共同舉辦「六堆客家之夜」,並宣告為了爭取應有的語言權益,「客家權益促進會」決定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當天晚上,時任的新聞局長邵玉銘還趕往現場承諾當場的客家鄉親「絕對支持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但在12月6日新聞局邀集了三台電視台和專家學者召開「解決3台播出客語節目的座談會」,在場的各界專家對於客語節目的態度多半認為「全國資源不可浪費在方言傳播上」、「目前廣播已擔任方言媒介的功能,方言政策不應改變,有線電視規畫可解決方言問題」、廣電法不應修改,新聞局應讓三台依市場功能自由競爭」、應尊重市場機制,不應對方言節目以政府預算做補貼」等。甚至在隔天利用平面媒體大篇幅以負面角度報導客家人爭取語言權益和要求開放客語電視節目,希望能瓦解「還我母語運動」的進行。
在這樣的情形下,對於客語爭取行動無疑是一大打擊,於是12月10日《客家風雲》雜誌隨即也舉辦了「臺灣語言政策的反省座談會-從客家人的母語運動談起」座談會,由徐正光主持,與會的學者有黃宣範、洪惟仁、陳映真、劉福增、羅肇錦、鍾春蘭和楊孝濚等人,但此次的座談會的意見卻與之迥然不同,多數學者認為修改「修改現行廣電法,並且可在小學採取雙語教學以照顧客家母語」,因此在最後,《客家風雲》雜誌總編輯鍾春蘭宣布,為了爭取客家語權益,在12月28日當天下午一點在國父紀念館集合上街頭示威遊行。
此外,根據參與運動的組織者的訪談回憶,上街頭前一天就遇到許多挫折和打壓,軟性的一面,接到有關單位和相關人士的關切和遊說,強硬的一面,直接放話要抓捕當天上街頭的人,尤其是「還我母語運動」專案的登記人和總領隊,也讓客家鄉親因此相當恐懼。不過,種種打壓都讓「還我母語運動」越挫越勇,更決心走上街頭爭取權益。
前《客家風雲》雜誌總編輯鍾春蘭回憶上街頭前夕,其實並非經過詳細計畫,而只是為了客家權益爭一口氣:

「當時我們辦雜誌,客家企業有人願意出錢在電視打客語廣告,相關單位卻說,政府第幾條有規定不准使用方言……自己花錢在媒體上登廣告都不行,太奇怪了!……所以我們就跟新聞局談判,爭取了幾次……幾次都不歡而散,後來我們內部就說『那我們就來走街頭示威給你看,大家都上街頭,我們客家人難道就沒種嗎?』」

1988年雖已邁入解嚴,但當時的社會風氣仍未脫封閉和威權,因此「上街頭」仍是有相當程度的高風險行為,甚至當時相關單位已放話要抓拿發起運動的登記人和總領隊,但身為「還我母語運動」之登記人及總領隊的邱榮舉,不顧性命之憂,依然堅決要為客家權益走上街頭。

還我母語運動的心路歷程
還我母語運動的過程

談到還我母語運動的背景,前《客家風雲》雜誌社社長林一雄認為,當時除了客家鄉親的大力支持,在許多運動物資上(如宣傳車)仍相當缺乏,還需仰賴當時的在野黨商借,才能如願走上街頭。

「客家人尊嚴及權益不會從天下掉下來,保守的客家人還是要走上街頭,遊行要戰車(宣傳車),哪來的戰車?只有民進黨有,由傅文政(總指揮)、林豐喜(副總指揮)和本人(副總指揮)商借,客家戰車在台北街頭發出客家人的怒吼。」

當時「1228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主要的訴求有三,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修改廣電法第20條對方言之限制為保障條款以及建立多元的語言政策。當天,除了全國各地客家社團的參與贊助、海外客屬聲援團體外,還包括環保運動、農工運動等各界團體以及非客家的弱勢團體如原權會、台灣文化促進會也來聲援,甚至當時在野的民進黨主題黃信介還頭綁抗議布條,加入遊行人群,並且表示「已經在黨綱上規定電視開放客語節目,並且該黨文宣部所主持的『民進之聲』將於12月31日每逢周六以客語播放新聞」。在國民黨方面,則有少數客籍公眾人物如陳子欽以個別黨員身分參加,被推舉代表「客家權益促進會」遞送請願書。
儘管國、民兩黨皆想在活動中分得利益,但是該遊行運動最大精神就是謝絕政治力介入,維持運動的純淨中立,甚至當時民進黨主席黃信介一度想上台致詞,也被勸阻而退。鍾春蘭說:

「身為運動總策劃的我,如何讓運動本身不被貼上政黨的標籤,保持政治立場的中立性,是我最在意的。當時的情況是:民進黨人士非常主動參與,而國民黨的民代對我們卻是敬而遠之,讓我非常苦惱。如果當時國民黨民代都不參加,我們這個運動最後收割的,就會變成民進黨了。
為此,我去找柏楊幫忙。柏楊就去找當時的行政院長-李煥。李煥是柏楊早年在文工會的主管。李煥說,這個運動是民進黨搞的,柏楊跟他說那是客家人發起的,無關民進黨。柏楊還提醒李煥:『只要對的事,你們就應該去做。民進黨參與了,你們就不參與。假如有一天,民進黨總部搬到國民黨隔壁,做國民黨的鄰居,國民黨也要搬走嗎?』一語驚醒李煥,後來,國民黨所有的客家政治人物都來參加了。
當時黃信介也有參與,我們上街頭前要在國父紀念館前宣示,原本黃信介一直想上台來講話,是我阻止了。我說:『民進黨歡迎,國民黨歡迎,可是宣示時只能講我們客家的宣誓詞,我絕對不讓政治力介入!』為什麼?我不讓這場運動變成民進黨的,我也不讓這個場子成為國民黨的,我覺得事隔這麼多年以後,還是認為我當時的堅持是非常、非常對的!」

但是可惜的是,年輕人參與的比例非常低,參與的客家民眾多為中下階層的中高齡客家鄉親,當時擔任總指揮的台灣省議會議員傅文政就形容當時的狀況:

「因為在國父紀念館集合,大家都守時,而且大多是高齡的客家前輩。最後也準時完成任務解散。全省遊覽車約有兩百多部……。我向警務處借了九部無線電,當時參與遊行的人估計有六、七千人,有人說上萬,當時在野黨的主席,黃信介也參加了遊行,……看起來好像只有台灣的在野黨比較認真推行客家母語運動,在保存母語文化上努力。」

特別且震撼的是,遊行當日深具創意,也懂得製造話題,名譽總領隊採用國父遺像並在其嘴巴上貼上寬大膠布,象徵同為客家鄉親的孫中山先生,也被所創建的執政當局嚴格限制無法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且孫中山先生以政治反對進而革命聞名,而運動也是一項對當時執政當局的不滿運動,在某種意義上相當吻合。
《客家》雜誌前副總編輯陳康宏事後回憶這段往事,也覺得此種策略相當奏效:

「它(1228還我母語運動)還把國父搬出來我覺得很厲害,因為國父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兩派都可以接受,而且國民教育深入民心了,國父是革命跟它的反對運動的性質有點類似,所以我覺得很厲害。」

遊行隊伍從國父紀念館出發,來到立法院時由當時客屬的代理院長劉闊才迎接,而教育委員會的召集委員陳哲男負責接收陳情書,立法院對此的回應是將針對廣電法第20條研擬修法運動(後卻遲至1993年財經立法院通過,由總統公布廢止)。後轉往至行政院請願,由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鍾正宏出面緩頰,整個遊行在晚上六點鐘才由「中正廟」廣場解散,完成客家人首度的街頭抗議遊行。

「還我母語運動」的檢討
對於「還我母語運動」的反思,《客家》雜誌在5年後召開座談會對於「還我母語運動」有一系列的檢討,在場參與的人士有的人認為是一場成功的運動,但是有些人則抱持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一場「思維不是很清楚」的運動,從事社會運動多年,當時也為「還我母語運動」一員的楊長鎮提出了以下觀點:

1. 反對的路線不清楚、運動的界定不清楚
當時客家運動陣營裡面人員相當混雜,有的期望藉著《客家風雲》尋求一定的輿論支持,來提升他們在客家界地位和驗明正身的工具;還有藍綠陣營的政黨人士希冀在翌年底立委、省市議員選舉中獲得政黨提名,因此運動只是一種工具或籌碼。

「談到客家運動,大致上來看,那是一個思維不是很清楚的運動。它最大的缺點就是有兩個不清楚:一是反對路線不清楚,一是運動的界定不清楚,……因為反對的意識不夠清楚,運動的自覺也不夠清楚,匆匆忙忙得在那裡推動『還我母語運動』。它的動員也是很特殊的,它的構成透過當時的工運、農運等已經建立起來的反對組織,臨時集合起來,再跟其他原有的一些客家社團,共同組織『客家人權促進會』。所以基本上客權會是一個臨時雜湊的「雜牌軍」,……此外因為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參與的人有各種黨派的……不可諱言,部分個人,希望藉著這個運動,建立自己在自己黨派內的地位,爭取他的代表性或提名。」

2. 參與的年輕人比例相當低,幾乎都為中老年客家鄉親
參與「還我母語運動」的人員裡年輕人比例相當低,反倒是中老年客家鄉親參與踴躍,讓人不禁擔憂客家文化和運動傳承的動力是否可以繼續延續下去。台灣省議員傅文政便描述了當時遊行的現象:

「遊行當時我們都擔心誰來接棒?為什麼年輕人參與那麼少?……到了國民黨中央黨部,那些老人家有人說:是不是要衝進去?……今天現場來了幾千個都是祖父級的人士,我們要怎麼跟人家交代?我想我們不要把這種年輕人要走在前面的工作,讓老人家不能安享晚年。」

3. 應轉化為「百浪自覺」運動
在當前族群政治焦慮的不安當中,客家運動可以擔任中間地位,著重在「族群關係重建」的主軸上,推動客家對原住民關係的反思,成為原住民運動的少數漢人支持主力,來喚醒漢人社會對少數民族的「百浪自覺」 ,這種對於普遍政治的追求,可以避免族群問題的傷害,來重建台灣的多元族群社會。楊長鎮提到: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在所有族群爭執的問題裡面,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受害者,外省人覺得他們受傷害,本省人也覺得他們受傷害,客家人也覺得自己在族群運動過程中是受害者,而且,原住民也是受害者。如果有受害者,那加害者在哪裡?當他是結構性犯罪的時候,也許我們沒有那個意願,我們卻參與了那個犯罪,因此我們提出一個『百浪』自覺。」

除了有反對檢討的聲音,還是有人正面地認為「還我母語運動」的進行是客家人勇敢爭取權益的一大突破,或認為「還我母語運動是失敗的」說法是「求好心切」,因為至少完成了階段性任務,甚至認為這是全世界相當少數以母語為訴求的運動。有與會者就這樣形容:

「一二二八客語運動的歷史定位,其本身的作用,個人以為相當值得肯定。解嚴後整個社會都在改變,那時全世界只有兩地有以母語訴求的運動,第一個是蘇聯解體之前的摩達維亞,其次就是台灣的客家還我母語大遊行,這個運動之後帶來了客家民眾的重視,客家封閉保守的族群眼睛張開了。」

最後,對於「還我母語運動」後續客家運動的建議,第一、大多數人還是覺得現行電視客語節目節目雖有增加,但是仍嫌不足,尤其是時段位於冷僻,而且國語夾雜太多;第二、母語教育部分,政府應該提高母語與文化教育預算,運用於教材編輯和教師的培訓,並且在國小正課開始必修母語,不以選修或聯課活動時間作為實施母語教學的點綴;第三、在政府政策方面,爭取立法院通過客語為台灣四種語言之一、爭取文建會經費補助保存與維護客家文化與古蹟以及由世界客屬總會提請政府明訂客家日,讓全世界客家人慶祝共同的節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8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