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種: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溯源(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
ISBN13:9787500092094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編委會 編著
出版日:2013/10/01
裝訂/頁數:平裝/107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百科全書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大學」,是覆蓋人類社會各學科或知識領域的知識海洋。有人曾說過:「多則價謙,萬物皆然,唯獨知識例外。知識越豐富,則價值就越昂貴。」而知識重在積累,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希望通過《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的出版,讓百科全書走進千家萬戶,切實實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民族素質的社會功能。隨著農業機械的普遍使用,刀耕火種的那種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早已漸漸消失了,農業在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 《刀耕火種(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溯源)》由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編委會所著,《刀耕火種(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溯源)》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系列叢書的其中一本,可供讀者朋友們閱讀學習。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的內容出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經過合理的選題策劃和組稿,形成了的本套普及版的叢書,更加適合普通大眾的閱讀。此次申報的20本套叢書包括農業、地理、軍事、醫學、建筑、地質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
《刀耕火種(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溯源)》由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編委會所著,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系列叢書的其中一本,供讀者朋友們閱讀學習。
《刀耕火種(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溯源)》由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編委會所著,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系列叢書的其中一本,供讀者朋友們閱讀學習。
序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國家重點文化工程,是代表國家最高科學文化水平的權威工具書。全書的編纂工作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先后有三萬多名各學科各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學家、專家學者參與其中。1993年按學科分卷出版完成了第一版,結束了中國沒有百科全書的歷史;2009年按條目漢語拼音順序出版第二版,是中國第一部在編排方式上符合國際慣例的大型現代綜合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承擔著弘揚中華文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重任。在人們的固有觀念里,百科全書是一種用于查檢知識和事實資料的工具書,但作為汲取知識的途徑,百科全書的閱讀功能卻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為了充分發揮《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功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以系列叢書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眾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為實現大眾化和普及化的目標,在學科內容上,選取與大眾學習、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或知識領域,如文學、歷史、藝術、科技等;在條目的選取上,側重于學科或知識領域的基礎性、實用性條目;在編纂方法上,為增加可讀性,以章節形式整編條目內容,對過專、過深的內容進行刪減、改編;在裝幀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書基本風格的基礎上,封面和版式設計更加注重大眾的閱讀習慣。因此,普及版在充分體現知識性、準確性、權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讀性,使其兼具工具書查檢功能和大眾讀物的閱讀功能,讀者可以盡享閱讀帶來的愉悅。
百科全書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是覆蓋人類社會各學科或知識領域的知識海洋。有人曾說過:“多則價謙,萬物皆然,唯獨知識例外。知識越豐富,則價值就越昂貴。”而知識重在積累,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希望通過《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的出版,讓百科全書走進千家萬戶,切實實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民族素質的社會功能。
2013年6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承擔著弘揚中華文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重任。在人們的固有觀念里,百科全書是一種用于查檢知識和事實資料的工具書,但作為汲取知識的途徑,百科全書的閱讀功能卻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為了充分發揮《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功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以系列叢書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眾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為實現大眾化和普及化的目標,在學科內容上,選取與大眾學習、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或知識領域,如文學、歷史、藝術、科技等;在條目的選取上,側重于學科或知識領域的基礎性、實用性條目;在編纂方法上,為增加可讀性,以章節形式整編條目內容,對過專、過深的內容進行刪減、改編;在裝幀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書基本風格的基礎上,封面和版式設計更加注重大眾的閱讀習慣。因此,普及版在充分體現知識性、準確性、權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讀性,使其兼具工具書查檢功能和大眾讀物的閱讀功能,讀者可以盡享閱讀帶來的愉悅。
百科全書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是覆蓋人類社會各學科或知識領域的知識海洋。有人曾說過:“多則價謙,萬物皆然,唯獨知識例外。知識越豐富,則價值就越昂貴。”而知識重在積累,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希望通過《中國大百科全書》普及版的出版,讓百科全書走進千家萬戶,切實實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民族素質的社會功能。
2013年6月
目次
第一章 水稻的老家在哪里
第二章 粟——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第三章 大豆——提供油脂的珍珠
第四章 小麥從何而來
第五章 玉米——來自美洲的黃金
第六章 冷暖自知——棉花的起源
第七章 君子之交——茶與飲茶
第八章 縷縷金絲——麻與麻的種植
第九章 甜蜜的事業——甘蔗的種植
第十章 桃李不言——果樹的栽培
第十一章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卉的栽培
第十二章 白菜蘿卜各有所愛——蔬菜的種植
第十三章 云山霧罩——煙草之源
第十四章 滴滴潤滑一炒菜必備
第十五章 保鮮必備一中國古代食品儲藏與加工
第二章 粟——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第三章 大豆——提供油脂的珍珠
第四章 小麥從何而來
第五章 玉米——來自美洲的黃金
第六章 冷暖自知——棉花的起源
第七章 君子之交——茶與飲茶
第八章 縷縷金絲——麻與麻的種植
第九章 甜蜜的事業——甘蔗的種植
第十章 桃李不言——果樹的栽培
第十一章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卉的栽培
第十二章 白菜蘿卜各有所愛——蔬菜的種植
第十三章 云山霧罩——煙草之源
第十四章 滴滴潤滑一炒菜必備
第十五章 保鮮必備一中國古代食品儲藏與加工
書摘/試閱
中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Oryzasativa),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O.perennis),在中國東起臺灣桃園、西至云南景洪、南起海南省"三亞、北至江西東鄉的廣大地區都有分布。中國野生稻的馴化、品種和栽培技術,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起源和產區野生稻被馴化成為栽培稻由來已久。湖北玉蟾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殼遺存,證明中國原始稻作已有1.2萬~1萬年的歷史。鑒于種植栽培稻之前必定有漫長的野生稻馴化過程,因此可以推測中國原始稻作已有1.2萬年以上的歷史。
根據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已發現100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谷或莖葉的遺存,尤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余散布在江西、福建、安徽、廣東、云南、臺灣等省。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陜西、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谷(或米)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上述稻谷遺存的測定年代多數較亞洲其他地區出土的稻谷為早,是中國稻種具有獨立起源的證明。
由于中國水稻原產南方,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后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唐代韓愈稱“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間也有“蘇湖熟,天下足”和“湖廣熟,天下足”之說,充分反映了江南水稻生產對于供應全國糧食需要和保證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據《天工開物》估計,明末時的糧食供應,大米約占7,10一麥類和粟、黍等占3/10,而大米主要來自南方。黃河流域雖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開始種稻,但水稻種植面積時增時減,其比重始終低于麥類和粟、黍等。
品種演變中國是世界上水稻品種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國家。《管子·地員》篇中記錄了10個水稻品種的名稱和它們適宜種植的土壤條件。以后歷代農書以至一些詩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種的記述。宋代出現了專門記載水稻品種及其生育、栽培特h生的著作《禾譜》,各地地方志中也開始大量記載水稻的地方品種,已是秈、粳、糯分明,早、中、晚稻齊全。到明、清時期,這方面的記述更詳,尤以明代的《稻品》最為著名。歷代通過自然變異、人工選擇等途徑,陸續培育的具有特殊性狀的品種,有別具香味的香稻,特別適于釀酒的糯稻,可以一年兩熟或災后補種的特別早熟品種,耐低溫、旱澇和耐鹽堿的品種,以及再生力特強的品種等。現在保存的水稻品種資源約有3萬多份,它們是幾千年來變異選擇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中國用穗系育種(系統選擇)法選育的品種,如南特16、矮腳南特、陸財號、老來青等,都曾產生過顯著的增產效果。而通過雜交育種法育成的品種構成了中國目前水稻栽培品種的主體。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學者丁穎最早通過雜交育成中山1號、暹黑7號等品種;50年代,江蘇省以勝利秈與中農4號雜交育成南京1號,廣東省以矮仔占與廣場13雜交育成矮稈早秈“廣場矮”,廣場矮是中國雜交育成的第一個矮稈高產品種;1961年廣東省又以矮仔占與惠陽珍珠早雜交育成“珍珠矮”。廣場矮、珍珠矮和矮腳南特在60年代是南方稻區的主要推廣品種和矮稈親本。此后各地又相繼選育了大批適應多種熟期的矮稈高產品種,如長江流域太湖地區的晚粳品種滬選19、鄂晚5號和北方稻區的半矮稈品種吉粳60、遼粳5號等。后者為秈粳雜交經過復交的粳型品種。1964年,中國湖南省黔陽農校教師袁隆平在洞庭早秈等品種中發現一批自然雄性不育材料,提出實現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的設想,并開始雜交稻的研究。1970年冬,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省崖縣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野生稻(簡稱野敗),為育成秈型水稻不育系提供了寶貴的種質資源。于是,袁隆平等眾多科研工作者以利用野敗不育系為主要途徑,進行了恢復系篩選的課題研究和實驗。1973年,野敗型雜交秈稻三系配套,并選配出一批強優勢組合,雜交稻終于育成。1974年和1975年,經湖南、廣西、江西等地進行雜交組合優勢鑒定,一般比當地栽培品種增產20%以上。197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中國成為世界稻作生產上首先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此外,輻射育種、花培育種也取得顯著成就。
P2-5
起源和產區野生稻被馴化成為栽培稻由來已久。湖北玉蟾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殼遺存,證明中國原始稻作已有1.2萬~1萬年的歷史。鑒于種植栽培稻之前必定有漫長的野生稻馴化過程,因此可以推測中國原始稻作已有1.2萬年以上的歷史。
根據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已發現100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谷或莖葉的遺存,尤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余散布在江西、福建、安徽、廣東、云南、臺灣等省。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陜西、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谷(或米)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上述稻谷遺存的測定年代多數較亞洲其他地區出土的稻谷為早,是中國稻種具有獨立起源的證明。
由于中國水稻原產南方,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后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唐代韓愈稱“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間也有“蘇湖熟,天下足”和“湖廣熟,天下足”之說,充分反映了江南水稻生產對于供應全國糧食需要和保證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據《天工開物》估計,明末時的糧食供應,大米約占7,10一麥類和粟、黍等占3/10,而大米主要來自南方。黃河流域雖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開始種稻,但水稻種植面積時增時減,其比重始終低于麥類和粟、黍等。
品種演變中國是世界上水稻品種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國家。《管子·地員》篇中記錄了10個水稻品種的名稱和它們適宜種植的土壤條件。以后歷代農書以至一些詩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種的記述。宋代出現了專門記載水稻品種及其生育、栽培特h生的著作《禾譜》,各地地方志中也開始大量記載水稻的地方品種,已是秈、粳、糯分明,早、中、晚稻齊全。到明、清時期,這方面的記述更詳,尤以明代的《稻品》最為著名。歷代通過自然變異、人工選擇等途徑,陸續培育的具有特殊性狀的品種,有別具香味的香稻,特別適于釀酒的糯稻,可以一年兩熟或災后補種的特別早熟品種,耐低溫、旱澇和耐鹽堿的品種,以及再生力特強的品種等。現在保存的水稻品種資源約有3萬多份,它們是幾千年來變異選擇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中國用穗系育種(系統選擇)法選育的品種,如南特16、矮腳南特、陸財號、老來青等,都曾產生過顯著的增產效果。而通過雜交育種法育成的品種構成了中國目前水稻栽培品種的主體。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學者丁穎最早通過雜交育成中山1號、暹黑7號等品種;50年代,江蘇省以勝利秈與中農4號雜交育成南京1號,廣東省以矮仔占與廣場13雜交育成矮稈早秈“廣場矮”,廣場矮是中國雜交育成的第一個矮稈高產品種;1961年廣東省又以矮仔占與惠陽珍珠早雜交育成“珍珠矮”。廣場矮、珍珠矮和矮腳南特在60年代是南方稻區的主要推廣品種和矮稈親本。此后各地又相繼選育了大批適應多種熟期的矮稈高產品種,如長江流域太湖地區的晚粳品種滬選19、鄂晚5號和北方稻區的半矮稈品種吉粳60、遼粳5號等。后者為秈粳雜交經過復交的粳型品種。1964年,中國湖南省黔陽農校教師袁隆平在洞庭早秈等品種中發現一批自然雄性不育材料,提出實現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的設想,并開始雜交稻的研究。1970年冬,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省崖縣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野生稻(簡稱野敗),為育成秈型水稻不育系提供了寶貴的種質資源。于是,袁隆平等眾多科研工作者以利用野敗不育系為主要途徑,進行了恢復系篩選的課題研究和實驗。1973年,野敗型雜交秈稻三系配套,并選配出一批強優勢組合,雜交稻終于育成。1974年和1975年,經湖南、廣西、江西等地進行雜交組合優勢鑒定,一般比當地栽培品種增產20%以上。197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中國成為世界稻作生產上首先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此外,輻射育種、花培育種也取得顯著成就。
P2-5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