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生活變得太快,沒有一成不變的活法,上一代人的活法不一定適合下一代。然而,世俗中總有太多的觀念固執著不肯變,無視社會變化的現實,成為擾亂年輕人視線的假象。所以,對于世俗中的假象,我們需要看穿,然后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一位開明、知識淵博的母親,和一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兒的一次坦誠對話,將兩代人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全面細微地呈現出來。哪些觀念是過時的,哪些觀念仍有現實意義,現在的年輕人到底該怎樣面對這個世界,怎樣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本書都給了十分坦誠而客觀的建議。
如果你還在為自己該怎樣面對世俗而糾結,那就請翻開這本書,好好看一看生活中那些讓人悲催的假象吧,然后你將明白,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該如何過上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
作者簡介
薩曼塔? 赫尼格
《紐約時報》著名心理專欄作家,著名記者。2010年,她獲得了美國社會記者和作者的終生成就獎,并榮獲了“古根海姆”基金會榮譽。
羅賓?馬蘭茲?赫尼格
薩曼塔?赫尼格的女兒,《紐約時報》知名編輯。
《紐約時報》著名心理專欄作家,著名記者。2010年,她獲得了美國社會記者和作者的終生成就獎,并榮獲了“古根海姆”基金會榮譽。
羅賓?馬蘭茲?赫尼格
薩曼塔?赫尼格的女兒,《紐約時報》知名編輯。
名人/編輯推薦
別人說:這么大你也該成熟了。
別人說:高學歷終究是好的。
別人說:你該找份穩定的工作,別總是三心二意。
別人說:年紀到了,你該結婚了。
別人說:年級到了,你該生孩子了。
別人說:你不該這么做,你應該……
別人說的就一定對嗎?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對嗎?
為什么我們追隨世俗,卻仍舊常常感覺生活悲催?
本書將帶你看穿生活中那些悲催的假象,別讓世俗誤導了你的人生。
別人說:高學歷終究是好的。
別人說:你該找份穩定的工作,別總是三心二意。
別人說:年紀到了,你該結婚了。
別人說:年級到了,你該生孩子了。
別人說:你不該這么做,你應該……
別人說的就一定對嗎?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對嗎?
為什么我們追隨世俗,卻仍舊常常感覺生活悲催?
本書將帶你看穿生活中那些悲催的假象,別讓世俗誤導了你的人生。
序
在這篇有些長的序章里,你將了解到看穿今日年輕人的一些基本的事實和觀點。假如你覺得太“啰嗦”,也可以跳過去,當然,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還是建議你能仔細讀一讀,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給點兒耐心吧,年輕人。
一)曾被誤解的新一代年輕人
20幾歲的年輕人,一度被認為是這樣的:
他們懶惰而漫無目的,賴在家里與父母同住,黏著家人白吃白喝,還想保持這種過慣了的優哉游哉好日子;他們意識不到勤力工作的重要性,一開始就想一步登天,從高層做起;自以為聰明絕頂,勝任工作綽綽有余;父母把他們寵壞了,平常小事父母也贊不絕口;教練或老師也對他們寵愛有加,只是登臺稍露頭角,就頒發獎杯來慶功祝賀;覺得穿著拖鞋去上班沒問題,甚至去白宮見總統也無傷大雅。
在這里我要說,這些說法都錯了,錯得離譜。所謂80、90后的年輕人,絕非像上面說的那樣不堪,而且他們絕對是非常有勇氣的一代。如果非要說他們有什么錯的話,那也是這個時代造成的。
20幾歲的人變得“臭名遠揚”,媒體實在難辭其咎。我覺得自己也有責任。2010年夏天,我為《紐約時報》雜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論及20幾歲的人。文中著重提到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 )心理學家杰弗里?阿內特(Jeffrey Arnett)的著作,他認為18至29歲是一個獨特的成長階段,正如由于20世紀社會與經濟的變革,出現了青春期這個特殊成長階段,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變革也促成了這一新階段的出現。阿內特稱這一階段為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與這個名詞相對的也有很多類似的稱呼,比如說“有成人味的人”(adultescents),“小大人”(kidults),“大小孩 ”(man-children),“ 自我的一代”(Generation Me)。“成人初顯期”這個稱呼既表達出阿內特對這一階段孩子的尊重,也描述出這些年輕人正在面對的情感上的掙扎狀態。阿內特指出,正如青春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點,成人初顯期也是同樣,其特征是:探索自己的身份,具有不穩定性,以自我為中心,感覺左右為難,卻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幻想——阿內特將這種幻想描述為“萬事皆有可能的觀念”。
阿內特本人對這些小大人的評價還算公平,但我的文章標題是“20幾歲的年輕人到底怎么了?”這個標題激起了幾乎所有人對這年齡段的人的憤怒。這篇文章像病毒一樣蔓延開去,數周時間,針對該文章而向《紐約時報》雜志發電郵的人不計其數;盡管該文經過多次轉載,引發各樣討論,可是文章標題(事實上是編輯替我加上的)已經奠定了負面的基調。那篇文章的標題,只代表了上一代譴責的聲音。當然你是知道的,20幾歲的人通常比較“懶”,看完標題,就不看下文了。
二)20幾歲的人到底怎樣呢?
當然,我了解年輕人的感受,也對他們寄予同情。我意識到一個苦澀的事實:
對很多年輕人而言,他們似乎感覺永遠也不會像父輩一樣手頭寬裕,一帆風順。而且如今父輩們的生活充滿著離婚、毫無出路的工作和惱人的例行公事,讓年輕一代看了就望而卻步,不想長大。另一方面,像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社交網站上的市長選舉、發微博等新時代的特征,都改變了今天年輕人對自我、對同輩和日常活動進行思考的方式。而在我之前的那篇文章中,對這些因素都沒有提及。總之,我忽略了一點——他們只是想知道接下來自己該怎樣生活,比如今天的年輕人遇到的經濟難題:學生貸款、信用卡債務、找工作困難、結婚難,或不容易付起房錢。
換句話說,我在該文章中沒提及的東西多得可以編成一本書了。很高興,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小女兒薩曼塔 (Samantha)很樂意與我合著這本書。(我們邀請薩曼塔的姐姐杰西一起合作,可是她禮貌地說,她還沒有狂熱到與母親合作著書的地步。但是她也感激了我們的好意。當然啦,不管怎么說,畢竟她已經三十多歲了。)我知道薩曼塔能提供那篇文章所缺少的東西:年輕人現身說法更具有的可信度(現在的年輕人都說“cred”,對吧?),她也會提供新鮮的看問題視角,因為她正處于20幾歲的年齡段。薩曼塔屬于千禧一代(Millennial),我是嬰兒潮一代,我們希望作為一個組合來合寫本書,這樣有助于對我這一代人和他們那一代人提出平衡合理的觀點。
大家好,我是薩曼塔。正如計劃中的一樣,時不時我就會跳到本書的這個部分來,說說20幾歲的人——或者說“初顯期”的成人,不管你怎么稱呼都好——今天到底是怎樣的。(媽媽想學我們年輕人說話,她還是個初學者,沒錯,我還會用“cred”這個詞表示可信度)我會盡量小心,避免偏袒自己這一代人,不過至少我能帶來自己這代人的最新資訊。
我和媽媽一起花了數個小時進行辯論,對本書的遣詞造句甚至細枝末節進行討論,所以,凡出現在這里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我們達成一致的結果。但是有時我們覺得還是各說各話比較好,這樣你就能在相應位置讀到我們各自的觀點,同時也知道我們看法上的細微差別在哪兒。
至于我是誰,媽媽已經說過,我是她的小女兒。(也許杰西是對的,和媽媽一起寫書是件瘋狂的事情。)我今年27歲,算是長大成人了。我一個人住在布魯克林的單體公寓中,這是自大學二年級起我的第八處住所了。我曾與女性朋友同住,也與男性朋友、男朋友或陌生人合租過。我自己支付各種開銷費用。我的工作提供養老金,可以干到退休,我的名片上有雕刻圖案,上面寫著“紐約時報”字樣。這是我2006年大學畢業后,六年里實習或兼職除外的第五份工作。
有趣的是,如果以結婚生子作為衡量是否成人的標準,那么我還遠不算成人。我的朋友有人和我一樣,也有的朋友在很多人生大事上顛三倒四:迅速步入婚姻圍城,職業生涯進步緩慢,還有的朋友處在不同的極端。我認識不少人像“跳房子”游戲一樣頻頻改變主意,覺得什么好,一拍腦門就改主意,我也認識一些人多年來一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直沿著筆直、肯確的人生路直行,抵達目標。文章中我會談到他們,也會談到我自己。
我和薩曼塔為本書搜集資料并開始調查的時候,當時并不確定怎樣收尾。我們知道20幾歲的人要開始做出決定,總要關掉某些機會之門,這一點特征是最具戲劇性的,有時也是很麻煩的,我們對此已經關注很久了。我們希望把做決定有關的資料搜集凈盡,也找遍了涉及20幾歲的選擇對余生造成什么影響的資料。舉例說,什么時候你要做出職業道路的選擇,它不僅牽涉到你晉升得有多快,也會關系到你最終會賺到多少錢,也可能關系到你有多快樂幸福。如果你選擇早了,就要承擔死守此工作的風險,死守不放僅僅因為你感覺自己錯過了其他職業道路的機會。如果你選擇晚了,就可能在金錢、名望、聲譽、成就感和能力養成等方面落后同輩一些,也許你永遠也趕不上他們了。
在選擇方面,在你的個人生活中,也存在著類似的事。如果你早早結婚,無形中就已排出了其他更好的潛在伴侶。如果你想遲些結婚,想在情感領域里盡情馳騁,就可能發現那些潛在的伴侶都不盡人意;一旦你準備好以身相許的時候,他們都拍屁股走人了。如果你年紀輕輕就有了孩子,你不知不覺中已經關上了很多挑戰和機會之門;相比之下,那些沒有孩子的同事和不受家庭責任約束的人就會抓住這些機會。如果你選擇延遲生孩子,等一切環境妥當,那么你可能永遠也沒有時間生孩子了。
我覺得,對我和同輩來說,關掉機會之門特別困難,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都認為我們可以做到任何事,而且應該留住各樣機會。我的有些同輩去了人文科學院校,他們直到畢業一直要做各樣選擇——選專業,沒錯,但是不用擔心!你有很多科目能選擇!或者像我很多朋友所做一樣,你可以選雙學位,甚至三個學位,保留著多種可能的機會,心懷幻想,認為工程學和法國文學會與你的工作都密切相關,同等重要。你一門心思這樣想,是因為覺得自己能做任何事。
我有一個至交好友叫卡蒂(Katie),幾年內都沒有修科學課程,在大學期間她猶豫不決,想著是否要修一門醫用西班牙語的課程。她后來修了這門課,目的是為進修西班牙藝術做準備,可她又對醫學毫無興趣,她學醫也是因為相信這是對抗疾病的最有效方式。可是盡管如此,在大學二年級時,她還是在問自己:如果我想成為一名醫生,將來會怎么樣?我需要想保留這個機會嗎?我需要學習西班牙語,知道“estómago suelto”是什么意思嗎?
卡蒂對生物學明顯不感興趣,這也許是一個明顯信號,說明她20歲時就該把醫生從目標列表中劃去。可是有些選擇是很難讓自己兩全其美的:成為小兒科醫師還是成為藝術歷史家;做個法律系學生還是職業高爾夫球手;是進修音樂,還是成為路邊搖滾歌手。如果青春時光是挖掘各種機會的時段,那么成人期就是要做出抉擇和有所擔當的時候了。那么20幾歲時就是一段旅程:在旅途中,有些機會必須要沿途舍棄,有些抉擇卻是一定要做的,那時也要有所承擔和付出。這是個艱辛而不容猶豫的旅途。
一)曾被誤解的新一代年輕人
20幾歲的年輕人,一度被認為是這樣的:
他們懶惰而漫無目的,賴在家里與父母同住,黏著家人白吃白喝,還想保持這種過慣了的優哉游哉好日子;他們意識不到勤力工作的重要性,一開始就想一步登天,從高層做起;自以為聰明絕頂,勝任工作綽綽有余;父母把他們寵壞了,平常小事父母也贊不絕口;教練或老師也對他們寵愛有加,只是登臺稍露頭角,就頒發獎杯來慶功祝賀;覺得穿著拖鞋去上班沒問題,甚至去白宮見總統也無傷大雅。
在這里我要說,這些說法都錯了,錯得離譜。所謂80、90后的年輕人,絕非像上面說的那樣不堪,而且他們絕對是非常有勇氣的一代。如果非要說他們有什么錯的話,那也是這個時代造成的。
20幾歲的人變得“臭名遠揚”,媒體實在難辭其咎。我覺得自己也有責任。2010年夏天,我為《紐約時報》雜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論及20幾歲的人。文中著重提到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 )心理學家杰弗里?阿內特(Jeffrey Arnett)的著作,他認為18至29歲是一個獨特的成長階段,正如由于20世紀社會與經濟的變革,出現了青春期這個特殊成長階段,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變革也促成了這一新階段的出現。阿內特稱這一階段為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與這個名詞相對的也有很多類似的稱呼,比如說“有成人味的人”(adultescents),“小大人”(kidults),“大小孩 ”(man-children),“ 自我的一代”(Generation Me)。“成人初顯期”這個稱呼既表達出阿內特對這一階段孩子的尊重,也描述出這些年輕人正在面對的情感上的掙扎狀態。阿內特指出,正如青春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點,成人初顯期也是同樣,其特征是:探索自己的身份,具有不穩定性,以自我為中心,感覺左右為難,卻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幻想——阿內特將這種幻想描述為“萬事皆有可能的觀念”。
阿內特本人對這些小大人的評價還算公平,但我的文章標題是“20幾歲的年輕人到底怎么了?”這個標題激起了幾乎所有人對這年齡段的人的憤怒。這篇文章像病毒一樣蔓延開去,數周時間,針對該文章而向《紐約時報》雜志發電郵的人不計其數;盡管該文經過多次轉載,引發各樣討論,可是文章標題(事實上是編輯替我加上的)已經奠定了負面的基調。那篇文章的標題,只代表了上一代譴責的聲音。當然你是知道的,20幾歲的人通常比較“懶”,看完標題,就不看下文了。
二)20幾歲的人到底怎樣呢?
當然,我了解年輕人的感受,也對他們寄予同情。我意識到一個苦澀的事實:
對很多年輕人而言,他們似乎感覺永遠也不會像父輩一樣手頭寬裕,一帆風順。而且如今父輩們的生活充滿著離婚、毫無出路的工作和惱人的例行公事,讓年輕一代看了就望而卻步,不想長大。另一方面,像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社交網站上的市長選舉、發微博等新時代的特征,都改變了今天年輕人對自我、對同輩和日常活動進行思考的方式。而在我之前的那篇文章中,對這些因素都沒有提及。總之,我忽略了一點——他們只是想知道接下來自己該怎樣生活,比如今天的年輕人遇到的經濟難題:學生貸款、信用卡債務、找工作困難、結婚難,或不容易付起房錢。
換句話說,我在該文章中沒提及的東西多得可以編成一本書了。很高興,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小女兒薩曼塔 (Samantha)很樂意與我合著這本書。(我們邀請薩曼塔的姐姐杰西一起合作,可是她禮貌地說,她還沒有狂熱到與母親合作著書的地步。但是她也感激了我們的好意。當然啦,不管怎么說,畢竟她已經三十多歲了。)我知道薩曼塔能提供那篇文章所缺少的東西:年輕人現身說法更具有的可信度(現在的年輕人都說“cred”,對吧?),她也會提供新鮮的看問題視角,因為她正處于20幾歲的年齡段。薩曼塔屬于千禧一代(Millennial),我是嬰兒潮一代,我們希望作為一個組合來合寫本書,這樣有助于對我這一代人和他們那一代人提出平衡合理的觀點。
大家好,我是薩曼塔。正如計劃中的一樣,時不時我就會跳到本書的這個部分來,說說20幾歲的人——或者說“初顯期”的成人,不管你怎么稱呼都好——今天到底是怎樣的。(媽媽想學我們年輕人說話,她還是個初學者,沒錯,我還會用“cred”這個詞表示可信度)我會盡量小心,避免偏袒自己這一代人,不過至少我能帶來自己這代人的最新資訊。
我和媽媽一起花了數個小時進行辯論,對本書的遣詞造句甚至細枝末節進行討論,所以,凡出現在這里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我們達成一致的結果。但是有時我們覺得還是各說各話比較好,這樣你就能在相應位置讀到我們各自的觀點,同時也知道我們看法上的細微差別在哪兒。
至于我是誰,媽媽已經說過,我是她的小女兒。(也許杰西是對的,和媽媽一起寫書是件瘋狂的事情。)我今年27歲,算是長大成人了。我一個人住在布魯克林的單體公寓中,這是自大學二年級起我的第八處住所了。我曾與女性朋友同住,也與男性朋友、男朋友或陌生人合租過。我自己支付各種開銷費用。我的工作提供養老金,可以干到退休,我的名片上有雕刻圖案,上面寫著“紐約時報”字樣。這是我2006年大學畢業后,六年里實習或兼職除外的第五份工作。
有趣的是,如果以結婚生子作為衡量是否成人的標準,那么我還遠不算成人。我的朋友有人和我一樣,也有的朋友在很多人生大事上顛三倒四:迅速步入婚姻圍城,職業生涯進步緩慢,還有的朋友處在不同的極端。我認識不少人像“跳房子”游戲一樣頻頻改變主意,覺得什么好,一拍腦門就改主意,我也認識一些人多年來一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直沿著筆直、肯確的人生路直行,抵達目標。文章中我會談到他們,也會談到我自己。
我和薩曼塔為本書搜集資料并開始調查的時候,當時并不確定怎樣收尾。我們知道20幾歲的人要開始做出決定,總要關掉某些機會之門,這一點特征是最具戲劇性的,有時也是很麻煩的,我們對此已經關注很久了。我們希望把做決定有關的資料搜集凈盡,也找遍了涉及20幾歲的選擇對余生造成什么影響的資料。舉例說,什么時候你要做出職業道路的選擇,它不僅牽涉到你晉升得有多快,也會關系到你最終會賺到多少錢,也可能關系到你有多快樂幸福。如果你選擇早了,就要承擔死守此工作的風險,死守不放僅僅因為你感覺自己錯過了其他職業道路的機會。如果你選擇晚了,就可能在金錢、名望、聲譽、成就感和能力養成等方面落后同輩一些,也許你永遠也趕不上他們了。
在選擇方面,在你的個人生活中,也存在著類似的事。如果你早早結婚,無形中就已排出了其他更好的潛在伴侶。如果你想遲些結婚,想在情感領域里盡情馳騁,就可能發現那些潛在的伴侶都不盡人意;一旦你準備好以身相許的時候,他們都拍屁股走人了。如果你年紀輕輕就有了孩子,你不知不覺中已經關上了很多挑戰和機會之門;相比之下,那些沒有孩子的同事和不受家庭責任約束的人就會抓住這些機會。如果你選擇延遲生孩子,等一切環境妥當,那么你可能永遠也沒有時間生孩子了。
我覺得,對我和同輩來說,關掉機會之門特別困難,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都認為我們可以做到任何事,而且應該留住各樣機會。我的有些同輩去了人文科學院校,他們直到畢業一直要做各樣選擇——選專業,沒錯,但是不用擔心!你有很多科目能選擇!或者像我很多朋友所做一樣,你可以選雙學位,甚至三個學位,保留著多種可能的機會,心懷幻想,認為工程學和法國文學會與你的工作都密切相關,同等重要。你一門心思這樣想,是因為覺得自己能做任何事。
我有一個至交好友叫卡蒂(Katie),幾年內都沒有修科學課程,在大學期間她猶豫不決,想著是否要修一門醫用西班牙語的課程。她后來修了這門課,目的是為進修西班牙藝術做準備,可她又對醫學毫無興趣,她學醫也是因為相信這是對抗疾病的最有效方式。可是盡管如此,在大學二年級時,她還是在問自己:如果我想成為一名醫生,將來會怎么樣?我需要想保留這個機會嗎?我需要學習西班牙語,知道“estómago suelto”是什么意思嗎?
卡蒂對生物學明顯不感興趣,這也許是一個明顯信號,說明她20歲時就該把醫生從目標列表中劃去。可是有些選擇是很難讓自己兩全其美的:成為小兒科醫師還是成為藝術歷史家;做個法律系學生還是職業高爾夫球手;是進修音樂,還是成為路邊搖滾歌手。如果青春時光是挖掘各種機會的時段,那么成人期就是要做出抉擇和有所擔當的時候了。那么20幾歲時就是一段旅程:在旅途中,有些機會必須要沿途舍棄,有些抉擇卻是一定要做的,那時也要有所承擔和付出。這是個艱辛而不容猶豫的旅途。
目次
有點兒啰嗦卻很有意義的序章
第一章——年紀:你真的像你生日說的那么大嗎?
第二章——學校:你還要在學校待多久?
第三章——角色:換幾次工作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
第四章——愛情與婚姻:你要戀愛到幾歲,才會找個人結婚?
第五章——孩子:你最適合幾歲要孩子?
第六章——智能和體力:你的大腦和體力真的在退化嗎?
第七章——友誼:你何時才會獲得真正的朋友?
第八章——長輩:怎樣和長輩一起成長?
第九章——真實的自己:我們到底比上一代多了些什么?
第一章——年紀:你真的像你生日說的那么大嗎?
第二章——學校:你還要在學校待多久?
第三章——角色:換幾次工作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
第四章——愛情與婚姻:你要戀愛到幾歲,才會找個人結婚?
第五章——孩子:你最適合幾歲要孩子?
第六章——智能和體力:你的大腦和體力真的在退化嗎?
第七章——友誼:你何時才會獲得真正的朋友?
第八章——長輩:怎樣和長輩一起成長?
第九章——真實的自己:我們到底比上一代多了些什么?
書摘/試閱
這個游戲設計得很巧妙。有時,參與者正高高興興地在獎金最高的房間內點擊賺錢,可就在這時,那兩扇沒有使用的門開始慢慢關閉。除非參與者能及時點擊門使之恢復原狀,否則那兩扇門最終會消失。門閉合的時候,人會變得焦慮不安,他們會竭盡所能地讓門保持敞開的狀態。但參與者并不想通過這些門出去,他們所在的房間里能得到最多的獎金,沒必要到其他的房間去,然而,他們還是盡力挽救這些門。
史恩和艾瑞里對439位二十幾歲的人進行了這個測試,絕大多數人都爭搶著讓門恢復原狀,即使點擊門損失他們本該賺取的錢也在所不惜(后來游戲規則改變了,點擊門不僅要消耗點擊次數,還要額外花費6美分)。參與者知道自己所在的房間里能獲得最多的獎金,但是他們的行為顯示,他們希望其他門保持原樣,僅僅為了以防萬一。他們的“萬一”是什么呢?
在2004年,史恩和艾瑞里在相關的研究報告里寫道:人生來就有一種傾向,想要保留多種選擇的機會,即使為此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決策者往往過度重視選擇的多樣性,寧愿多花錢也不愿讓這樣的機會消失。
這也是在你二十幾歲時所經歷的事。你想留住每個選擇的可能性,只是為了以防萬一。 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得到了一個關于決策的最佳建議。那一年我25歲,在英格蘭一個小小的漁鎮里,一位體態豐滿、滿臉皺紋的老太太給了我這個建議。她當時在一個提供早餐和住宿的地方工作,我和當時的男友M在那里過夜。第二天一早,我們準備動身離開,并告訴她,天黑之前我們必須回到巴斯市,但是我們又想沿途在一兩個風景秀麗的村莊稍作停留,問她有什么好的建議。
“你們可以去博斯卡斯爾。”她馬上回答,并詳細告訴我們哪里可以停車,哪里可以步行,沿途我們會看到什么景色。
“帕斯托怎么樣?”我們問道,“人們都說那是一個氣候涼爽的海濱小鎮。”
她看來有些困惑,說道:“但那是在南邊呀。”
“是的。”
“可你們要一路向北行駛才能到達巴斯市。”
“沒錯。不過,我們也可以先向南走。”
這位老太太還是一臉的不解,露出為難的表情,說道:“但是,你不可能事事兼得,對嗎”一語驚醒夢中人,那位老太太帶著清晰濃重的英國口音所提出的建議,適用于很多場合。在隨后的幾個月里,M和我經常踐行這個寶貴的建議,比如說,怎樣度過星期五的晚上,晚餐吃什么,要不要申請研究生,等等。每當這時,我的耳畔就會響起老太太那喜歡用降調疑問句的英國腔。我和M后來分手了,這旬箴言就封存在我們兩人彼此的分手檔案中,不再提起,但我還是經常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如果說,25歲之前我的人生信條是“來者不拒”——放手去做,敢于更多嘗試,那么25歲以后,我的人生信條則變成了“你不能事事兼得,對嗎”。懂得拒絕,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這個宣言意味著一個成年人認識到自己時間的寶貴。的確,與只見過幾次的男孩保持朋友關系,或者去參加一個和我沒什么交情的大學女同學的生日聚會,這些事表面看起來很不錯,就好像我們聽說一個海濱鄉村很美,就決定去看看,表面看來也很不錯,但那里在南邊,而我要去的是北方。
的確如此,你不可能事事兼得。可以說,成熟意味著一個人認識到、并且承認已經到了該做抉擇的時候了,需要關掉幾扇機會之門了。
但是,要關掉哪扇門呢?什么時候關上呢?怎樣才能找到那個最佳契機,既不會太早放棄合適的機會,也不會因為瞻前顧后太久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怎樣衡量自己是否成熟得太慢呢?
那么,現今我的人生信條與過去有什么不同呢?若真有不同,這是否意味著如今20多歲的年輕人正在以完全嶄新的方式度過青春歲月?以上問題會在本書中詳細討論。本書還會談到,同是在20多歲的人生十字路口,千禧一代與之前的幾代人相比,面對機遇和不同的決策類型時,是否存在著巨大的差別。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