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老老恒言》,老年養生著作。五卷。清代曹庭棟撰。書中收集了眾多前人的養老理論與方法,涉獵著作達300多種。作者編成此書時,年已75歲。他邊引前人論述邊談親身體驗,對試之有效的方法極力推薦,對前人論述不盡完善處也多闡述自己的看法。全書前四卷論述老年人起居寢食的養生理論與方法。第五卷粥譜,收錄百種食療粥方。
作者簡介
作者:(清)曹庭棟 編者:張志斌 注釋解說詞:王淑民
名人/編輯推薦
《中醫養生名著精選:老老恒言》由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序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的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醫學朝向健康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我國最早的醫學理論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了中醫“治未病”這一原創理念,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此而發展起來,并體現出東方文明動靜結合的哲學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理念,還創立了獨特而多樣的保健技術與方法,從而越來越受世界矚目。
在系統調查研究中醫養生類古籍,出版大型養生著作《中醫養生大成·第一部》(養生通論)的基礎上,我們精選了其中最具影響力的5種養生古籍,即《養生類纂》、《三元參贊延壽書》、《壽親養老新書》、《東坡養生集》、《老老恒言》,加以整理校點,分冊出版。
一、《養生類纂》
這是一部宋代綜合性養生著作,作者周守忠。此書乃周氏收集了136種各類著作中的養生內容,分類匯編而成,故名《養生類纂》。參考文獻廣泛,且清晰準確地給出文獻出處是此書最大的特點。
此書體現了中醫養生不同于道家養生的關鍵之處,即不求長生不老,目的只在于“精神安乎形而年壽長焉”,而所謂“長”者,只是指盡其天年。其養生的措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養神、惜氣、防疾。養神者,指節制嗜欲、修身養性,做到“外則意不逐物移,內則意不隨心亂”,“尊勢不能動,樂道而忘貧”,“厚利不能傾,容身以怡情”,使神自寧而養神矣。惜氣者,指不能過用。古人認為“病起過用”,因此必須懂得勞逸適度。而所謂“過用”,是指超越承受能力的使用,如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力所不勝而強舉之,情緒過激,欲念過當,等等。這些都可能造成身體損傷。然而,防止過用不等于不動。“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以“不傷為本”。“閑心勞形”,才是養生之方。防疾者,指生活要有規律,注意日常調攝,包括適寒溫、避邪氣、節飲食、慎起居、勤沐浴等多方面的措施。
二、《三元參贊延壽書》
這是一部元代的綜合性養生著作,作者李鵬飛,內容涵蓋精神道德修養在內的生活各個方面。其書名的意思是:天地人三元相參,贊化育之功,而成延壽之書。
書中將人之壽命分為天元、地元、人元。“天元之壽”為“精神不耗者得之”。討論與人欲生殖相關的內容,提出了欲不可絕、欲不可早、欲不可縱、欲不可強、欲有所忌、欲有所避等關于調節健康性生活的高明主張,這些主張可謂是此書最為引人注目的精彩部分。同時,書中還提出了生病、大醉、忍尿、忿怒或恐懼等不良情緒狀態下,以及婦女月經期等情況要避免性生活。“地元之壽”為“起居有常者得之”。討論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與起居,包括調情緒、慎起居、順天時三個方面。主要觀點是節護精氣、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強調保持平和的心境、平穩的生活狀態,以及良好的衛生習慣。“人元之壽”為“飲食有度者得之”。主要討論飲食養生,提出很多值得參照的飲食養生方法,如“有饑即食,食勿全飽”,“當候已饑而進食,……無待饑甚而后食”,“覺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人之當食,須去煩惱”,等等。書中李氏還將食物及最為常用的部分藥物分為果實、米谷、菜蔬、飛禽、走獸、魚類、蟲類七大類來分析,討論各種食物的利弊,而著重于避害。
三、《壽親養老新書》
這是一部專門論述老年養生的重要著作,與我國古代其他養生著作己的就寢體會,總結了治療老年人失眠的多種方法。用于就寢之前者,有“夜坐”與“行步”;用于就寢之后者,有“操”與“縱”。他還指出,老年人身體功能減退,精力有限,應該以“養靜為攝生首務”。要清心寡欲,少視聽,寡言笑,節儉度日,節儉度日,間習吐納導引之法,使身體氣_血暢快,這才是“卻病良方”。老年人因肝血漸衰,性情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特別要注意戒躁戒怒。老年人臟腑功能日漸衰退,調理脾胃首先要飲食有節,因此提倡老年人以少食為宜。菜品少鹽使淡,五味要適度,品種宜簡單,才能適口適胃。曹氏主張老年人無論是保養,還是偶染小恙,不可輕易服藥,只要加意調停飲食,“微病自可勿藥有喜”。
綜觀以上五書,均是中醫養生史上具有相對重要地位的各個時代養生通論之代表作,而且各書之特色鮮明。《養生類纂》成書于宋代,第一次將此前分散于各類著作中的養生相關內容匯集到一起,分類編纂,一改此前養生類內容零星分散的狀態,形成一部專著。《養生類纂》所收內容涉及136種書籍,并嚴格標注文獻出處。無論是從養生理論方面,還是從分類編排方式方面,都對后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三元參贊延壽書》成書于元代,是一部著述與類編相結合的養生著作。作者李鵬飛很有可能見過并參考了《養生類纂》,兩書的編排特色有些類似,內容也有所借鑒。如其書之“天元”、“地元”、“人元”之說,有可能是借鑒了周氏之“天文”、“地理”與“人事”的三部編排法。但是兩書比較,此書分類編排明顯更為清晰嚴謹,選材也更具鑒別眼光。比如,在古代較受重視的“服餌”,則完全被作者棄除,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壽親養老新書》由宋元兩代著名養學家共同完成。其卷一為宋代陳直所撰《養老奉親書》原文,這應該是現在所知我國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而后三卷為元代鄒鉉增補。此書將老年養生問題作為一個專題來討論,并與儒家孝道相聯系,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后世響應者很多,逐漸使之形成一個專門的學問。《東坡養生集》為明末文人王如錫廣搜眾刻,匯集宋代文豪蘇軾詩文雜著中有關閑適頤養的內容而成。此書以明人的眼光來審視宋人的養生觀點,以文人的角度來討論醫家養生之事,呈現出時代穿越與領域跨越的精彩。由于蘇軾豪放獨特的人格魅力、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以及妙筆生花的文字修養,使一部養生著作顯出無窮的閱讀趣味。現全書校點出版,在全國尚屬首次。《老老恒言》成書于清代,作者曹庭棟撰寫此書時,本人就已經是一位75歲的老人,他說:“今吾年七十有五,又忽忽不覺老之及吾,宜有望于老吾者之使吾克遂其老也。”因此,他特別能夠抓住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來闡述日常起居寢食的養生方法。
雖然,養生學科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著作很多,但魚龍混雜,讀者選擇起來比較困難,希望我們這套小叢書能為喜歡養生的朋友提供幫助。
張志斌
在系統調查研究中醫養生類古籍,出版大型養生著作《中醫養生大成·第一部》(養生通論)的基礎上,我們精選了其中最具影響力的5種養生古籍,即《養生類纂》、《三元參贊延壽書》、《壽親養老新書》、《東坡養生集》、《老老恒言》,加以整理校點,分冊出版。
一、《養生類纂》
這是一部宋代綜合性養生著作,作者周守忠。此書乃周氏收集了136種各類著作中的養生內容,分類匯編而成,故名《養生類纂》。參考文獻廣泛,且清晰準確地給出文獻出處是此書最大的特點。
此書體現了中醫養生不同于道家養生的關鍵之處,即不求長生不老,目的只在于“精神安乎形而年壽長焉”,而所謂“長”者,只是指盡其天年。其養生的措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養神、惜氣、防疾。養神者,指節制嗜欲、修身養性,做到“外則意不逐物移,內則意不隨心亂”,“尊勢不能動,樂道而忘貧”,“厚利不能傾,容身以怡情”,使神自寧而養神矣。惜氣者,指不能過用。古人認為“病起過用”,因此必須懂得勞逸適度。而所謂“過用”,是指超越承受能力的使用,如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力所不勝而強舉之,情緒過激,欲念過當,等等。這些都可能造成身體損傷。然而,防止過用不等于不動。“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以“不傷為本”。“閑心勞形”,才是養生之方。防疾者,指生活要有規律,注意日常調攝,包括適寒溫、避邪氣、節飲食、慎起居、勤沐浴等多方面的措施。
二、《三元參贊延壽書》
這是一部元代的綜合性養生著作,作者李鵬飛,內容涵蓋精神道德修養在內的生活各個方面。其書名的意思是:天地人三元相參,贊化育之功,而成延壽之書。
書中將人之壽命分為天元、地元、人元。“天元之壽”為“精神不耗者得之”。討論與人欲生殖相關的內容,提出了欲不可絕、欲不可早、欲不可縱、欲不可強、欲有所忌、欲有所避等關于調節健康性生活的高明主張,這些主張可謂是此書最為引人注目的精彩部分。同時,書中還提出了生病、大醉、忍尿、忿怒或恐懼等不良情緒狀態下,以及婦女月經期等情況要避免性生活。“地元之壽”為“起居有常者得之”。討論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與起居,包括調情緒、慎起居、順天時三個方面。主要觀點是節護精氣、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強調保持平和的心境、平穩的生活狀態,以及良好的衛生習慣。“人元之壽”為“飲食有度者得之”。主要討論飲食養生,提出很多值得參照的飲食養生方法,如“有饑即食,食勿全飽”,“當候已饑而進食,……無待饑甚而后食”,“覺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人之當食,須去煩惱”,等等。書中李氏還將食物及最為常用的部分藥物分為果實、米谷、菜蔬、飛禽、走獸、魚類、蟲類七大類來分析,討論各種食物的利弊,而著重于避害。
三、《壽親養老新書》
這是一部專門論述老年養生的重要著作,與我國古代其他養生著作己的就寢體會,總結了治療老年人失眠的多種方法。用于就寢之前者,有“夜坐”與“行步”;用于就寢之后者,有“操”與“縱”。他還指出,老年人身體功能減退,精力有限,應該以“養靜為攝生首務”。要清心寡欲,少視聽,寡言笑,節儉度日,節儉度日,間習吐納導引之法,使身體氣_血暢快,這才是“卻病良方”。老年人因肝血漸衰,性情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特別要注意戒躁戒怒。老年人臟腑功能日漸衰退,調理脾胃首先要飲食有節,因此提倡老年人以少食為宜。菜品少鹽使淡,五味要適度,品種宜簡單,才能適口適胃。曹氏主張老年人無論是保養,還是偶染小恙,不可輕易服藥,只要加意調停飲食,“微病自可勿藥有喜”。
綜觀以上五書,均是中醫養生史上具有相對重要地位的各個時代養生通論之代表作,而且各書之特色鮮明。《養生類纂》成書于宋代,第一次將此前分散于各類著作中的養生相關內容匯集到一起,分類編纂,一改此前養生類內容零星分散的狀態,形成一部專著。《養生類纂》所收內容涉及136種書籍,并嚴格標注文獻出處。無論是從養生理論方面,還是從分類編排方式方面,都對后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三元參贊延壽書》成書于元代,是一部著述與類編相結合的養生著作。作者李鵬飛很有可能見過并參考了《養生類纂》,兩書的編排特色有些類似,內容也有所借鑒。如其書之“天元”、“地元”、“人元”之說,有可能是借鑒了周氏之“天文”、“地理”與“人事”的三部編排法。但是兩書比較,此書分類編排明顯更為清晰嚴謹,選材也更具鑒別眼光。比如,在古代較受重視的“服餌”,則完全被作者棄除,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壽親養老新書》由宋元兩代著名養學家共同完成。其卷一為宋代陳直所撰《養老奉親書》原文,這應該是現在所知我國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而后三卷為元代鄒鉉增補。此書將老年養生問題作為一個專題來討論,并與儒家孝道相聯系,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后世響應者很多,逐漸使之形成一個專門的學問。《東坡養生集》為明末文人王如錫廣搜眾刻,匯集宋代文豪蘇軾詩文雜著中有關閑適頤養的內容而成。此書以明人的眼光來審視宋人的養生觀點,以文人的角度來討論醫家養生之事,呈現出時代穿越與領域跨越的精彩。由于蘇軾豪放獨特的人格魅力、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以及妙筆生花的文字修養,使一部養生著作顯出無窮的閱讀趣味。現全書校點出版,在全國尚屬首次。《老老恒言》成書于清代,作者曹庭棟撰寫此書時,本人就已經是一位75歲的老人,他說:“今吾年七十有五,又忽忽不覺老之及吾,宜有望于老吾者之使吾克遂其老也。”因此,他特別能夠抓住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來闡述日常起居寢食的養生方法。
雖然,養生學科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著作很多,但魚龍混雜,讀者選擇起來比較困難,希望我們這套小叢書能為喜歡養生的朋友提供幫助。
張志斌
目次
卷一
安寢
晨興
盥洗
飲食
食物
散步
晝眠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見客
出門
防疾
慎藥
消遣
導引
卷三
書室
書幾
坐榻
杖
衣
帽
帶
襪
鞋
雜器
卷四
臥房
床
帳
枕
席
被
褥
便器
卷五
粥譜說
擇米第一
擇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安寢
晨興
盥洗
飲食
食物
散步
晝眠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見客
出門
防疾
慎藥
消遣
導引
卷三
書室
書幾
坐榻
杖
衣
帽
帶
襪
鞋
雜器
卷四
臥房
床
帳
枕
席
被
褥
便器
卷五
粥譜說
擇米第一
擇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書摘/試閱
食物
《本草》謂飯以陳米為佳,新米動氣發病,竊意胃弱難化則有之,滋潤香甘,莫如新粒。且有食陳難化,食新轉覺易化。蓋脾悅則健也。須以白米懸檐下,作經年之用色,白如新,或微炒,其松不異陳米,香更過焉。或煮飯曬干,重煮,或水浸冰之風干,再煮,俱加松軟。至煮則無嫌過熟。昌黎詩所謂“匙抄爛飯穩送之,合口軟嚼如牛飼”也。凡煮白米宜緊火,候熟開鍋即食;陳米、炒米宜緩火,熟后有頃,俟收濕氣,則發松透里。
煮粥用新米,香甘快胃。樂天詩云:粥美嘗新米。鑿之必精,淅之必凈,煮之必爛。厚日□,薄日酏。常食薄乃適口,厚則轉覺味淡,易于生厭。又粥內加他物同煮,其方頗多,另載末卷。一家言日:煮飯勿以水多而減,煮粥勿以水少而添,方得粥飯正味。
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蕩滌精液故耳。盧仝七碗,乃愈飲愈渴,非茶量佳也。《內經》謂:少飲不病喘渴。華佗《食論》日:苦茶久食益意思,恐不足據。多飲面黃,亦少睡。魏仲先《謝友人惠茶詩》云:不敢頻嘗無別意,只愁睡少夢君稀。唯飯后飲之,可解肥濃。若清晨飲茶,東坡謂“直人腎經”,乃引賊入門也。茶品非一,近地可覓者,武夷、六安為尚。
《詩·豳風》云: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書·酒誥》云: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酒固老年所宜,但少時傷于酒,老必戒,即素不病酒,黃昏后亦不宜飲,唯宜午后飲之,藉以宣導血脈。古人飲酒,每在食后。《儀禮》謂之“酯”。注云:酯者,演安其食也。今世俗筵宴,飽食竣,復設小碟以侑酒,其猶存古之意歟?米酒為佳,曲酒次之,俱取陳窨多年者。燒酒純陽,消爍真陰,當戒。
煙草據姚旅《露書》產呂宋,名淡葩菰。《本草》不載,《備要》增人。其說卻未明確。愚按:煙草味辛性燥,熏灼耗精液。其下咽也,肺胃受之,有御寒解霧、辟穢消膩之能,一人心竅,便昏昏如醉矣。清晨飲食未入口,宜慎。篤嗜者甚至舌胎黃黑,飲食少味,方書無治法,食豬羊油可愈,潤其燥也。有制水煙壺,隔水吸之者;有令人口噴,以口接之者。畏其熏灼,仍難捐棄,故又名“相思草”。《蚓庵瑣語》日:邊上人寒疾,非煙不治,至以匹馬易煙一斤。明崇禎癸未,禁民私售,則煙之能御寒信矣。盛夏自當強制。
菹菜之屬,每食所需,本非一類,人各有宜。文王嗜菖□,孔子不撤姜食,皆審其所宜,故取之。非僅日菖可益聰,姜可通神明也。按:菖□即菖蒲菹。《遁庵秘錄》有種石菖蒲法,以辰砂捶末代泥,候其生發,采根食之,不必定作菹也。利竅兼可鎮心,據云能治不寐,極為神妙之品。
蒸露法同燒酒,諸物皆可蒸,堪為飲食之助。蓋物之精液,全在氣味,其質盡糟粕耳。猶之飲食入胃,精氣上輸于肺,宣布諸臟,糟粕歸于大腸,與蒸露等。故蒸露之性,雖隨物而異,能升騰清陽之氣,其取益一也。如稻米露發舒胃陽,可代湯飲,病后尤宜。他如藿香、薄荷之類,俱宜蒸取露用。《泰西水法》日:西國藥肆中,大半是藥露。持方詣肆,和露付之。則方藥亦可蒸露也,須預辦蒸器,隨物蒸用。
水陸飛走諸食物,備載《本草》,可考而知。但據其所采論說,試之不盡獲驗。張文潛詩云:我讀《本草》書,美惡未有憑。是豈人之稟氣不同,遂使所投亦異耶?當以身體察,各隨稟氣所宜而食之,則庶幾矣。
散步
坐久則絡脈滯,居常無所事,即于室內時時緩步,盤旋數十匝,使筋骸活動,絡脈乃得流通。習之既久,步可漸至千百,兼增足力。步主筋,步則筋舒而四肢健,懶步則筋攣,筋攣日益加懶,偶展數武,便苦……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