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畫集圖文賞析(三):同盟歐鷺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護生畫集》是弘一大師和豐子愷「以畫說法」的佛教勸善之作,自一九二九年畫集流布以來,除了在護生戒殺、長養慈悲心方面發揮莫大功效,更讓許多閱畫者因此開始素食。《護生畫集》可說是弘一法師和豐子愷遺愛人間、教化人心的珍貴資糧。
本書內容為豐子愷送弘一大師的七十歲壽禮,由當代書法名家葉恭綽題詩,共計七十篇。畫集內容著眼於物我的感應同情、萬物自得之趣,充滿了惜物、護生、祥和、慈愛之氣,可能是因為豐子愷遭逢抗日戰爭爆發,舉家逃難歷經戰火,了解驚慌奔走之苦,也深深體會身為動物之一的人類,瀕臨死亡時的驚恐心情,因而對其他有情識的動物,被抓拿及被屠殺時的情緒反應,也能感同身受。故而無一般勸善之書淒慘罪過的景象。
林少雯居士承繼原創精神,以白話圖文賞析原作的體相用之美,讓大小朋友能夠更清楚了解自己和護生、戒殺、惜物、長養慈悲、種下善根種子……等生命教育觀念的關聯性,進而觸發對生命存在及和諧共生的思考,並在心靈境界上得到提昇。
書籍特色
1.將書法家所寫的詩文還原成楷體字,無古今文字障礙,更顯古詩入畫的文學價值。
2.為《護生畫集》的白話賞析及精闢導讀,文圖並茂傳達善美情義,為近百年首創。
3.具佛理及生態倫理觀,含宗教、民俗社會、文學藝術等,為人類學研究珍貴資料。
作者簡介
廣東省蕉嶺縣人,世新圖資系、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曾任編劇、特約撰述、編輯、作家協會理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等,現任中國文藝協會監事。作品有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兒童文學、劇本。關注環境綠化和水土保持議題。曾獲中山文藝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文藝散文獎章、聯合報環保文學獎、臺灣省文學獎、省新聞處短篇小說獎等。作品常入選「好書大家讀」;兒童文學作品選入國小國語課本及補充教材。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重讀《護生畫集》的美好經驗
漫畫大師豐子愷的《護生畫集》,一九八一年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曾經印製全套六集,在書市流通,為讀者所喜愛。我很有福氣的竟能獲贈一套。書寄到的日子,我不停的像郵差先生致謝。他竟詫異的問:「是寶物嗎?」
從小學時代就喜愛豐子愷漫畫的我,匆匆翻開第一集,幾頁之後,就看到我童年曾經被深深打動的一幅畫:「拾遺」。儘管當時我已經五十多歲,竟好像是又回到小時候,和小小的遊伴在異地重逢。
「拾遺」是宋代詩人蘇軾所寫的一首詩,一共是四句:「勾簾歸乳燕,穴牖出痴蠅;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童年受限於不認識「牖」字,也看不懂書法家所寫的「痴」字,所以第一、二句背不下來。但是後面的第三、第四句,因為很口語化,只讀兩遍就背下來了。我所以能看懂全詩,主要靠的竟是豐子愷的生動插畫。
全詩的意思是:鉤起廊上的簾子,好方便小燕子回到簷下的鳥窩;在窗紙上挖個洞洞,好讓無知的蒼蠅進出;為了愛護老鼠,特地為牠留些剩飯;為了憐憫撲火的飛蛾,夜裡索性不點燈。
讀到這樣的內容,我一時發起楞來。一方面是我的心被打動了,變柔軟了;另一方面是深深感到佛家胸襟的開闊和偉大,自己也開始有了「尊重生命」的思想。這個童年閱讀《護生畫集》的經驗,深深藏在我心中,一直沒有忘記。
不久以前,本書作者林少雯女士寄給我一份影印文件,原來是她的新作《豐子愷護生畫集賞析》的書稿。她在來信中邀我為她這本新書寫一篇序。理由是我過去也曾經為她的兩本有關自然生態保育的書寫過序。為了不辜負她的美意,我只有答應。更何況,她這本書恰好又喚醒了我童年閱讀《護生畫集》的一些舊經驗以及面臨過的困境。她的這本書有新的安排,新的做法,對喜愛《護生畫集》的讀者幫助很大。
第一,她把書法家所寫的詩文還原成楷體字,使我們既能欣賞書法家美妙的筆法,又能認讀書法家所寫的每一個字。然後,她解釋畫意,讓我們不但能了解豐子愷畫的是什麼,還能留意到豐子愷想表達的思想又是什麼。最後她引用佛家的思想互相印證,說明了豐子愷的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密切關係。
正如書名提到的,這是一本對《護生畫集》的賞析,也是一本對《護生畫集》的導讀,值得向喜愛《護生畫集》的讀者介紹。
這就是我想說的話。
───林良
臺灣佛光山星雲大師,在我心目中跟弘一大師一樣都是高僧。星雲大師在臺灣建造的佛陀紀念館,目前已成了臺灣新地標,更是世界佛教的新地標。
佛館風雨走廊的外牆,以我與星雲大師結緣臨摹父親豐子愷的彩色護生畫七十多幅,請當代著名藝術家製成浮雕畫,給蒞臨佛館禮佛、參觀遊覽,或校外教學的學子們,當作生命教育的教材,讓人產生慈悲心,進而惜物、護生、戒殺,這種尊重生命的教育,正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
今年是弘一大師一百三十二歲誕辰,也是他圓寂七十週年紀念。弘公和我父親合作的《護生畫集》,在臺灣有玄奘大學學生林少雯居士,作為她碩士論文的研究題材。這樣全面研究《護生畫集》的屬她為第一人。林少雯居士在星雲大師所辦的《人間福報》亦撰寫專欄,將護生畫一則一則加以賞析,平易近人的文字,深入淺出,讓更多人可以了解護生畫的內容,增長善種子,長養慈悲心。
───豐一吟
護生者,護心也(初集馬一浮先生序文中語)。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這是護生的主要目的。故曰:「護生者,護心也。」詳言之:「護生是護自己的心,並不是護動植物。」再詳言之,殘殺動植物這種舉動,足以養成人的殘忍心,而把這殘忍心移用於同類的人。故護生實在是為人生,不是為動植物。普勸世間讀此書者,切勿拘泥字面。倘拘泥字面,而欲保護一切動植物,那麼,你開水不得喝,飯也不得吃。因為用放大鏡看,一滴水中有無數微生蟲和細菌。你燒開水燒飯時都把他們煮殺了!開水和飯都是葷的!故我們對於動物的護生,即使吃長齋,也是不徹底,也只是「眼勿見為淨」,或者「掩耳盜鈴」而已。然而這種「掩耳盜鈴」,並不是傷害我們的慈悲心,即並不違背「護生」的主要目的,故正是正當的「護生」。至於對植物呢,非不得已,非必要,亦不可傷害。因為非不得已、非必要而無端傷害植物(例如散步園中,看見花草隨手摘取以為好玩之類),亦足以養成人的殘忍心。此心擴充起來,亦可以移用於動物,乃至同類的人。割稻、採豆、拔蘿蔔、掘菜,原來也是殘忍的行為。天地創造這些生物的本意,決不是為了給人割食。人為了要生活而割食他們,是不得已的,是必要的,不是無端的。這就似乎不覺得殘忍。只要不覺得殘忍,不傷慈悲,我們護生的主要目的便已達到了,故我在這畫集中勸人素食,同時又勸人勿傷害植物,並不衝突,並不矛盾。
───豐子愷
豐子愷先生以護生畫第三集稿本來,謂此七十幅將為弘一法師七十歲紀念,且將滬上善信意屬余寫其文。余明年亦七十矣,目昏手戰,勉事謄錄。方今劫運方興未艾而素食之習亦漸流行,和平且為人所同企。余以為殺機殺業互為因果,非去殺固無以勝殘,且自科學日明,眾益知人之與物本無大別,則屠戮之慘詎,可視為當然,人類自私之習,當此將進入大同之世,固應努力滌除,則戒殺之舉,吾人應視為前進之一事,不可目為迷信與落伍也,書畢回贅述于右。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 葉恭綽志
───葉恭綽
序
三十年前拜讀過《護生畫集》,畫集中淺顯的佛理、熟悉的儒道思想、詩詞的文學情境、繪畫的特殊風格、書法的別具特色都深深打動我的心。
幾年前又細讀了由洪範書局出版的四集《豐子愷文選》,溫柔敦厚和自然細膩的筆觸也深深撼動我的心靈。如此一位文采畫采皆美的作家和畫家,確實令人著迷。
我二○○七年就讀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有一天在打坐中腦際閃過弘一大師的影像,這個靈感加上不久前剛讀過豐子愷的散文,於是指引我去研究與弘一大師和豐子愷相關的論文,那無疑的就是《護生畫集》了。此時我素食已十多年,而以「慈悲心」和「護生戒殺」為主題的《護生畫集》,更加深獲我心。
就這樣,我以「豐子愷《護生畫集》體、相、用之探討」為題,寫了篇十八萬字的論文,針對《護生畫集》的外在表現形式:包括創作理念、傳播媒介、繪畫風格技巧、文人畫、簡筆畫、題材、書法等;及內涵的思想與意境:包括文學美、及佛教、儒家、道家、道教等的哲學思維、生態倫理、童心童趣、親子教育、護生戒殺思想、藝術價值、教育及美學思想等加以全面闡述。
論文完成後總覺意猶未盡,我開始一幅幅賞析此「以畫說法」、「護生護心」的《護生畫集》,於《人間福報》發表,由於賞析文字廣受歡迎且得到各方關注,因此結集由香海文化出版。
書摘/試閱
(試閱1)義狗救豬
義狗救豬 閩南傳說
血肉淋漓味足珍,
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捫心想,
誰肯將刀割自身。
宋 陸游 示小廝詩
自古以來,常聽說義犬救主的故事。義犬的傳說,總是很感人;義犬的事蹟,總是被傳頌;但是義犬救豬,就比較罕聞也罕見了,子愷先生在畫題下加註了這則故事來自「閩南傳說」。
子愷先生這幅護生畫所引用的是陸游的護生詩,「血肉淋漓味足珍」詩中描繪屠殺動物換來美味饌饈,其實原意是告訴世人宰殺動物烹調為食,其過程是血淋淋的,慘不忍睹的。而被宰殺的動物「一般痛苦怨難伸」,子愷先生藉著陸游的詩來期盼食肉的朋友們能「設身處地捫心想」,想什麼呢?試想用刀割斷動物的喉嚨讓牠一刀斃命,或用斧頭來砍動物的肉體,那多疼痛難當啊!「誰肯將刀割自身」有誰肯用刀在自己身上試試呢?所以,陸游的意思是,如果人們不願意這麼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將心比心,就不要讓其他眾生受這種苦。這叫做設身處地為眾生著想,是一種慈悲心行。
這是一首勸世人戒殺護生的詩文,子愷先生以此詩來描繪一隻狗和一頭豬,意思是連狗都知道這個道理,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難道還不如嗎?
圖畫中那隻狗,看到豬被綑綁在地,不斷哀嚎;牠又看到一位屠夫準備好刀具要宰殺那頭豬;狗心中生起慈悲,於心不忍。牠要如何救那頭豬呢?最快的辦法就是將屠夫的刀子叼走,並藏匿起來。
真是一隻有靈性的義犬,牠試圖挽救豬即將被屠宰的命運。這樣是否就能成功解除豬的危機呢?未必!除非屠夫被感動而不殺豬了!否則再去找一把刀即可;或許屠夫為此生氣,說不定將狗痛打一頓,狗不但救不成豬朋友,自己也受到牽連而有了危險。
但是,子愷先生所要表達的是豬的無奈、悲鳴和狗的忠義及奮不顧身。連狗都能設身處地為豬著想,發揮慈悲和感同身受的心,何況身為人類呢!
(試閱2)解放
母之皮
吉州有捕猿者,殺其母
之皮並其子賣之龍泉
蕭氏。示以母皮,抱之跳
擲而斃。蕭氏為作孝猿傳。
宋 齊東野語
「母之皮」是一幅看了令人傷心欲絕的圖畫。
圖畫裡有一隻小猴子,依戀的抱著一張動物的皮。那張獸皮,是他心愛的媽媽身上剝下來的皮。這是何等殘忍的人所做的事啊!
圖中的故事,述說的是在江西吉州這個地方,有一個獵捕猿猴的人,有一天在林中捕捉到一對猿猴母子;獵人殺了母猿,把母猿的皮剝下來,然後將母猿皮和小猿猴一起賣給了住在龍泉地方的蕭姓人家。
小猴子失去母親,無法依偎在母親懷中,想必惶惶不可終日,而且竟日哀啼不停。蕭家主人看了覺得可憐,於是將母猿的皮拿出來給小猴子,原來只是想安慰小猴子,讓牠抱一抱母猿的皮囊,聞一聞母親的味道,沒想到小猿猴見到母親不一樣了,怎麼變成一張皮,扁扁的,乾乾的,沒了溫度,不能依偎牠、抱牠、親牠,原來的媽媽哪裡去了?為何只剩一張皮?小猴子不明究裡,卻知道媽媽死了,再也不會給牠溫暖的擁抱。小猴子驚慌失措,痛苦萬分,抱著媽媽的皮,傷心的又跳又拋的,不一會就摔死了。蕭家主人見到此情此景,大感意外,也感動萬分,沒想到小猴子對母親的愛如此深刻,對母親的依戀簡直跟人類的小孩一樣,母親死了甚至不願獨活,其母子情深更甚人類。蕭氏感動之餘,為這隻孝順的小猴子寫了一篇〈孝猿傳〉。
小猴子是眾生之一,是有感覺,有情識的動物,牠會歡樂也知痛苦,對媽媽的愛、依賴和依戀,絕不會輸給人類。對跟人一樣有情識的生物,人們怎忍心殺害呢?見猿猴母子情深,子為母死而斷腸殉命,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被軟化吧!
閱讀這幅令人傷心的圖畫,讓人生起愛護和保護眾生的慈悲心。
(試閱3)互割互噉圖
昔有二勇者,操刀相與酤。
曰子我肉也,奚更求肉乎?
互割還互啖,彼盡我亦枯。
食彼同自食,舉世歎其愚。
還語血食人,有以異此無。
明 陶望齡 放生詩
這幅「互割互噉圖」的漫畫,看了叫人難受無比,怎會有人相互割肉還互噉,你一刀,我一刀,你一口,我一口,這是什麼世界啊!
且看,圖的下方還有兩瓶酒呢,會不會是酒喝多了,令智昏晦;酒喝多了,令身體麻醉;所以才會操刀互割對方肉,拿來下酒,割肉時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卻一點都不疼,像搔癢似的,還能面帶笑容!
這畫面讓人想起一首護生詩:「前世殺他是我,今生殺我是他,顛顛倒倒做冤家,何日才能放下。」詩中所述的是前世今生互殺互噉,這源於無明所致,而此畫中,竟是今生互割互啖,真令人毛骨悚然!
再來看看此畫的題詞,是明朝詩人陶望齡的一首放生詩。詩中描繪兩位體型粗壯的勇士,手上舞著刀,一起去買酒喝。三杯黃湯下肚之後,醉言醉語地說,你的肉就是我的肉,我哪需要再去買肉吃呢?吃你的肉就好了!於是兩位醉漢相互割肉下酒。一刀刀的互割,一會兒割耳朵,一會兒割腿肉;你一刀,我一刀,愈割愈起勁,酒也愈喝愈醉;待他們醉倒的時候,早已經鮮血淋漓且血肉模糊了!
多麼恐怖的行為啊!「互割還互噉,彼盡我亦枯。」相互吃對方的肉,對方的肉被吃光了,自己的肉也一樣沒了,最後兩人同歸於盡。
這樣的詩和這樣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當然不會發生,此圖和此詩只是在影射這種相割相噉,是在六道輪迴中隨時在發生的事。因為人們所吃的肉食,來自其他有情眾生,佛法認為人和其他眾生是一視平等的,宋朝詩人黃庭堅的詩中說過:「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自古以來許多護生詩中常見到的還有「是亦眾生,與我體同」、「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有情眾生在六道中輪迴,稍不留意就墮入畜生道,所以今生是豬,你吃牠,就像此幅護生畫一般,豬和人是同體的,所以等於在吃人,「食彼同自食,舉世歎其愚。」而且很可能吃的就是自己已經去世的親人!這豈不是一件很不可思議又很不人道的事嗎?
要如何防止這種人吃人的情況發生呢?「不若我先戒殺,善心一發無涯。吉神呵護有雲霞,免得傷殘四大。」
古人已經公布答案了,只在人們是否能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