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滿額折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記錄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0 元
優惠價
90252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5 點
商品簡介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最新英文版獨家授權中譯本】
全球第一本.唯一一本.第一手親撰的海澤維克設計全紀錄
20多年間,逾140件設計案,近1000張全彩圖片
--從學生到大師之路,獨家揭露每一件設計案背後的創意發想和過程故事

2010年上海世博英國館「種子聖殿」驚豔全世界,那年他不過40歲
《泰晤士報》評為「英國當代最具創意的奇才」
設計巨匠康蘭爵士稱譽「海澤維克是當代的達文西」
獲頒英國設計界奧斯卡「菲利浦親王設計獎」,史上最年輕的皇家工業設計師

當今最火紅、最炙手可熱、最創意獨具、最敢想敢實踐的設計大師--
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海澤維克本人全力參與本書製作的所有環節,提供最精細入微的觀點,
回答很多人好奇的問題:這些創意十足的作品是怎麼做出來的?
認識當代最富創造力的創作奇才,唯有本書!

◎製作--大師之作。。。過程--大師之路。。。

本書是以海澤維克工作室經手專案為題的作品集,按時間先後順序呈現二十多年來的作品精選。

這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說服其他設計師採納任何單一的設計手法,亦非推廣任何設計哲學,而是試著闡明每一個設計專案的思維,講述海澤維克和他的團隊如何發展設計構想的故事。

在全書的敘述中,會在「我」(海澤維克)和「我們」(海澤維克工作室)之間隨意變換,因為除了最早的幾個設計專案之外,每個案子都是一群人和海澤維克一起發展構想而得到的成果。

透過這種集體性的思考實驗,在著手設計前先找出幾個關鍵問題來問自己,藉著這個方法引導朝設計構想走去。

書中的每一個設計專案都會以一個挑釁的問題來當作開場,具體如實地呈現每一個專案所混雜的許許多多的確定與懷疑,突破與死路,緊張和歡喜,以及沮喪與進展。

本書的製作過程就像將每一個通常以3D 形式出現的設計案,壓扁成2D 的圖像和文字,希望為讀者帶來躍然眼前的感受,一窺大師的設計之道,了解這些令人驚豔的作品何以誕生。

◎海澤維克的設計提問

.設計構想從何而來?
.一個學生如何能建造出一座真正的建築物?
.你能夠只用兩個部件做出一座建築物嗎?
.可以讓別人把你的名片吃下去嗎?
.能否將地板化為屋頂?
.如何讓一條老舊道路改頭換面為城市廣場?
.一座橋的特質是否能隨著你跨越時的腳步而不斷改變?
.商店櫥窗展示如何和商店的建築體產生關聯?
.聖誕卡能否比它的信封大?
.一面牆壁能否替你遮風擋雨?
.如何利用近乎免費的材料將預算壓到最低?
.當業主要求將雕塑作品擺在一棟醜陋建築的旁邊時,你會如何反應?
.窗戶一定要是平的嗎?
.碎裂能否創造出凝聚性?
.一件馬球衫可以有多少個領子?
.建築物的外觀是否能表現出它的內在功能?
.能在一分鐘內完成一座建築物的設計嗎?
.建築物如何傳達出所在市鎮裡正在發生的事?
.如何在舊建築上方打造新建築?
.如何頌揚原子筆?
.如何讓無生命的物品改變形狀?
.如何替低成本建築的皮層營造個性?
.可以把水當成結構元素嗎?
.如何完成一座未完成的教堂?
.一座建築物如何代表一個國家?
.21世紀的清真寺會是什麼模樣?
.如何做出一件真實存在的虛擬物品?
.能否以擠牙膏的方式將椅子從機器中擠出來?
.物品能否同時具有抽象性與具象性?
.如何在建造新建築的需求和保護舊建築的欲望之間權衡拿捏?

◎海澤維克主要代表作品

.「秋的入侵」(Autumn Intrusion),倫敦,1997
以複合材料做成的緞帶形態貫穿倫敦哈維尼可斯百貨公司(Harvey Nichols)櫥窗的裝置藝術,獲同年D&AD Yellow Pencil(銀獎)

.「拉鍊提包」(Zip Bag),瓏驤(Longchamp),2000
把一捲一捲拉鍊縫在一起做出3D 物件,拉開拉鍊時物件又消失為一堆拉鍊,結構計算複雜度驚人且有正確幾何形狀的暢銷提袋

.「槍響就跑」(B of the Bang),曼徹斯特,2002
180根尺寸各異的長管尖刺組成重達180 噸的巨型雕塑,高56公尺、傾斜30 度角,以天空為背景的運動紀念碑

.「融鉛占卜」(Bleigiessen),威爾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總部大樓,2002在百分之一秒中創造出將佇立一百年的巨大雕塑的形體,100 萬公尺不鏽鋼線和15 噸重玻璃珠構成一朵朵閃閃發亮的雲,形成一件懸浮在半空中的作品

.「捲動橋」(Rolling Bridge),倫敦,2002
一座橋該如何「讓路」?發想自《侏羅紀公園》的活動藝術品,既是橋又不像橋,捲起橋身的戲劇性效果顛覆了開闔橋的定義

.「東岸咖啡廳」(East Beach Cafe),小漢普頓,2005
坐落在海濱的粗鋼建築,打破以白帆和遊艇為意象的現代海濱建築美學,兼具庇護和眺望功能,讓海濱建築物與大海產生關聯

.「陀螺椅」(Spun),2007
無論轉到什麼方向,它都是一張座椅。這個嚴格的旋轉對稱形體可以用3D 方式旋轉搖動,既是工藝品也是量產品

.「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種子聖殿」(UK Pavilion),上海,2007
25萬顆種子,6萬根壓克力桿,仿如隨風搖擺的蒲公英。上海世博最非凡的展館,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萊伯金建築獎

.「倫敦巴士」(London Bus),倫敦,2010
英國最具代表性的紅色雙層巴士新時代設計風貌,同時讓巴士油耗量減少百分之四十。兩條窗戶帶打造了嶄新的街景視野

.「倫敦奧運主火炬」(Olympic Cauldron),倫敦,2012.
聖火盆本身即是點燃儀式的表現形式,204片花瓣狀銅器一一點燃,匯集成一把團結之火,獨特的想像展現無限驚喜。

書摘/試閱

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種子聖殿 UK Pavilion 2007

一座建築物如何代表一個國家?

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於倫敦海德公園舉行。這個活動開啟了今日所謂「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的傳統,每隔幾年就會在不同城市舉行一次。世界各國會在展覽會場設置由政府資助的國家館,藉此推廣他們的國家、經濟、科技和文化。2010年於中國上海舉辦的上海世界博覽會,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一個,設置國家館的參與國超過兩百個。由工作室主導組成的團隊贏得競圖,得到設計英國館的機會。
在聆聽英國政府簡報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各國政府都對其博覽會國家館設計師說著一模一樣的話:「展現出我國強大的經濟實力……表現我國產業的輝煌發展……顯示出我國是個適合度假的好地方……展現我們的文化多元性……表現我們對永續發展的堅持。」但英國政府在簡報的最後一段改變了口吻,要求: 「在參觀者票選最佳國家館的時候,確定你一定得進入前五名!」對我們的設計程序而言,這個競賽名次的命令非常有用,因為它確立了我們的目標,要求我們要贏,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採用由後往前推的工作方式,試著達到這項成果。
該簡報提出另一項挑戰。如同多數西方國家,英國館分配到的場地和足球場差不多大。儘管場地和其他國家的場地相當,我們的預算僅約其他國家的一半。
為了達到政府的目標,英國館必須在數百個國家館中脫穎而出。其他國家館的設計單位就跟我們一樣,尚未開始進行設計,不過我們試著去猜想他們可能會怎麼做,以避免做出一樣的東西。在我們和初期合作對象卡森.曼(Casson Mann)一起著手設想時,我們想像了參觀世界博覽會、一間一間走遍兩百四十座國家館會是什麼樣的經驗。如果每座國家館都以同樣的方式試圖吸引你的注意力,結果可能會讓人無法承受。經歷這樣一場感官轟炸之後,你可能會因為過度刺激而變得麻木,即便站在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偉大作品面前,你的雙眼還是一片茫然,無法吸收。我們的挑戰就在於,做出一件特質明晰、力量強大的作品。
儘管上海世界博覽會的預估參觀人數約有七千萬,同時還有好幾億觀眾會在電視、網路或媒體上看到我們的國家館,但實際進入內部參觀的比例卻非常低。這告訴我們,國家館外觀的重要性最高。為了製造出強有力的印象,國家館的外觀不但本身就得讓人驚豔,還必須能傳達出內部展示的特質。
就我們從前看過的世界博覽會國家館而言,國家館的建築本身與內部展示內容之間似乎少有關聯。我們打算反其道而行,決定盡全力讓建築本身成為展示內容的表現,要做到如果你把建築物拿開就沒有內容可言的程度。
我們也堅決駁斥國家館必須包含互動展示螢幕、操作按鈕、投影影片與圖像、預錄聲音與變色LED等假設。這類手法廣泛運用在博物館、展覽甚至零售展示中,一般人已非常熟悉,演變至今,早就成了可預見甚至讓人感到疲倦乏味的東西。我們決心讓英國館以簡樸且缺乏科技設備的特色,為參觀者帶來驚喜。
我們同時也了解,每間國家館就是該國的廣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談論英國的什麼東西?又該如何談論它?研究顯示,世界各地對於英國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一些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例如倫敦的霧、圓頂禮帽、馬麥酵母醬(Marmite)、雙層巴士、皇室與紅色電話亭。我們如何遠離這些陳腐老套的刻板印象,以更好的方式反映出當代英國人的創造與創意?
上海世界博覽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標語,鎖定城市的未來作為主題。我們決定思索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英國早有獨特貢獻的領域。舉例來說,全球第一座現代都會公園出現在英國,而倫敦市內數以百計的公園、廣場、林地與花園,更是以其規模讓倫敦成為全球最綠的城市。倫敦也是全球第一座植物學機構——丘園(Kew Gardens)——的所在地。自然與城市的主題還觸及許多更廣泛的關係,例如植物生命與人類健康,以及這些事物對於都會發展、經濟成就與社會變革的意義。
在總體規劃階段,由於預算之故,我們必須兼顧策略性與務實性。大多數國家館的面積幾乎就和它們分配到的足球場般大小的基地一樣大。它們如同一般的公共展覽場所,包含大量的後勤空間以供廁所、行政管理設施、接待區與儲藏區之用。我們認為,如果要把上述區域全做得獨特出眾,將造價高昂,也沒必要。
於是我們決定將英國館分成兩大元素分別處理:一是焦點物件,希望讓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二是用來容納其他功能性空間的建築,這部分則不須太明顯。如此一來,我們就不用將預算分散到整個基地,而能把資源集中在面積只佔基地五分之一的焦點物件上,也就是最昂貴的部分。相對小規模的展館面積,意味著內部空間只需要較少的能源就能保持涼爽。然後,在另外那五分之四的基地內部,就可以用一種更靜謐、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分別滿足不同的後勤需求。我們的做法是:把這些設備建在一處公共空間下方,這個公共空間不但是焦點物件的所在地,也是一個可以讓參觀者坐下來、喘口氣並恢復疲勞的地方。這個空間同時將焦點物件框裱起來,讓它在視覺上與實體上都和周圍混亂的環境區隔開來。我們也希望,藉著在焦點物件周圍創造出一個大型彈性空間的做法,為此案注入應變能力,吸收任何可能被強迫加入的妥協要求。如果新政府的首長突然堅持英國館必須納入F1方程式賽車或是福爾摩斯蠟像,我們都能在不損害主要故事線的前提下,在基地的其他地方替這些東西找到容身之所。
在我們的想像中,周圍的許多上海世博建築可能會追隨立體形構的建築趨勢。我們不打算趕流行,而是希望能夠專注在紋理的探討。我們的起點是1985年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主演的電影《證人》(Witness)的片頭,攝影機搖攝一整片大草原,清風吹撫的青草形成陣陣漣漪,宛如美麗的動態雕塑。到底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在一座建築物的皮層上做出這種效果?上海世博的開闊場地,能否讓我們製作出一種建築物立面迎著河風移動搖擺的效果?
早在十年前,我們就曾經有一個提案(頁144–147),想要把建築物當成培樂多黏土的塑膠玩偶來處理,當你擠壓這些黏土時,玩偶頭上和下巴的洞就會長出頭髮和鬍子。這個概念在於,原始物件會消失在紋理內部,但那些髮梢則可視為原始形體的向外投射。這就好像如果你將建築物的紋理放得夠大,大到超過某個臨界點後,紋理本身就會變成建築物的形式。當時讓我們很興奮的想法是,我們可以將建築物外部做得如此模糊,模糊到你很難畫出建築物與天空之間的界線,因為它們已經融為一體。這個紋理的概念讓我們找到方法,將國家館的自然主題與城市連結起來。
多數人覺得花草植物樹木很美,種子卻往往不受珍視,通常裝在小紙袋裡在園藝中心隨便販賣。但種子對地球生態卻極重要,也是人類營養與健康的根本。小麥和稻米的種子能養活許多國家;另一種種子長出藥用植物,製造出的藥物讓你的親戚長輩多活個十五年。對這個展望未來的世博會而言,種子似乎是未開發潛能與未來承諾的終極象徵。
多年來,倫敦丘園一直持續進行一個名叫「千禧種子銀行」(Millennium Seed Bank)的計畫,該計畫的目標是蒐集並保存全球百分之二十五的野生植物物種的種子。雖然計畫的名聲響亮,但只有極少數人有幸看到這批收藏,因為它並非位於丘園園址,而是設在倫敦市外鄰近蓋威克機場(Gatwick Airport)的另一座設施中。丘園的種子收藏給了我們一個靈感,可將這棟建築物的紋理和它的內容連接起來。我們可以將國家館打造成種子聖殿。
種子聖殿由一個15公尺寬、10公尺高的大盒子構成。盒子上有六萬根銀色觸鬚,由建築物的每一個表面伸展而出,這些不斷撞擊發出叮鈴聲響的觸鬚,將整座建築物抬高到半空中,形成一個六層樓高的結構。這些觸鬚其實是一根根桿子,每根長達7.5公尺,以透明壓克力製成,它們穿過盒子的外牆,一直延伸到盒子內部。在英國館內,這些壓克力桿尖端的幾何形狀形塑出一個表面婀娜起伏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狀似玻璃的所有觸鬚尖端,總共放置著二十五萬顆種子。
白天的時候,種子聖殿的照明完全來自陽光,光線沿著每一根壓克力觸鬚進入這個立方體中,和光波沿著光纖電纜傳送的方式如出一轍。到了晚上,隱藏在每根桿子裡的微小光源,照亮著建築內部的種子端與建築外部的觸鬚尖端。它們看起來就像是數千個正在跳舞的光點,隨著微風搖擺,不斷發出叮鈴聲響。
種子聖殿坐落在一塊摺痕斑斑、宛如巨大紙張的地面景觀之上,暗示英國館是英國送給中國的禮物,而且有一部分仍被包裝紙覆蓋著。由於表面傾斜且邊緣隆起,這片地面景觀創造出一座坡度和緩、以種子聖殿為焦點的露天圓形劇場。把景觀設計成這般形式,是為了引導民眾以特定方式體驗種子聖殿。就如汽車廣告商知道一輛車從車身前方某個角度看來最漂亮,而非從車頭或側面,英國國家館的參觀動線同樣經過規劃,要讓民眾從其中一個邊角看到種子聖殿的第一眼。
地景表面全都鋪上一般用於戶外體育設施的銀灰色人工草皮,將種子聖殿的柔軟轉譯為參觀者腳下的地景。參觀者可以隨意找地方坐下,甚至暗示你可以躺下或滾下斜坡的設計,創造出一種親密的氛圍。斜角地面的作用是為了將民眾轉化為觀賞者與表演者,製造出一種戲劇性的氣氛。它也意味著民眾不會彼此妨礙到對方欣賞建築物的視野。
為了讓參觀者在走過斜坡走道進入種子聖殿時能夠不為風雨烈日所苦,與此同時也展示探索英國城市自然主題的詮釋材料,我們的做法是將走道安置在地景薄層的邊緣下方,並且邀請特洛伊卡工作室(Troika)利用牆面設計了一系列裝置藝術展覽。
此外,我們還需要有1,500平方公尺的空間,來安置貴賓室、接待設施、媒體與行政辦公室、更衣室、儲藏區與盥洗室。這些功能區域都被合併到立體狀的地面景觀下方。雖然這些空間很簡單且成本不高,但窗戶上有一項特殊細節可以讓牆面和玻璃彼此交融,藉此呼應種子聖殿的模糊輪廓。
在英國館計畫執行的初期階段,最關鍵的時刻是丘園千禧種子銀行計畫的主持人同意提供二十五萬顆種子供我們使用,合作者還包括丘園在中國的夥伴組織:昆明植物研究所。之後,我們花了數週的時間,根據我們制定好的規則來設計並計算那些觸鬚的幾何形狀,這些規則包括:桿子必須等長;它們必須指向建築物中心的某一點;桿子在室內與戶外的每個尖端必須均勻分布,而且角落周圍的桿子不能散開或擠在一起。我們和結構工程師亞當斯.卡拉.泰勒(Adams Kara Taylor)一起界定出間距密度,避免露出太多中央立方體的部分,以免建築物變成癩痢頭。我們特地在種子聖殿的外部幾何中融入了一個巧思,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欣賞這座建築物,英國米字旗的形象都會出現在觸鬚之間。
種子聖殿的建造工程耗費了一年的時間,由一家中國承包商在上海建造,使用當地的材料。中央立方體由紅色夾板製造,上面鑽了六萬個洞,容納所有的壓克力桿。由於所有觸鬚全都指向同一個點,而每一根桿子也都以不同的角度穿過牆面,這表示每一個洞都有獨特的鑽孔角度。除了固定桿子之外,另一個額外挑戰在於替一座鑽了六萬個洞的建築物進行防水處理。我們的做法是先讓每根桿子穿過兩層套在一起的鋁製套管,用橡膠防水圈固定每一個環節,然後在桿子上黏貼負責照亮每根觸鬚的微小光源。
為了替地面景觀製作大片鋪設材料,我們和一家專門製作戶外運動場鋪面的廠商合作,訂做了紅底有著銀灰觸鬚的人工草皮,就和種子聖殿一樣。它就像閃色綢,隱藏在表層深處的紅色會隨著你頭部的移動顯現出來。
完工的種子聖殿內部好比一個涼爽、微亮的洞穴,處處有發光珠寶點綴著。光線映照出種子的輪廓,帶有一種平靜、被動的特質,就像穿過彩繪玻璃的光線一樣,替整個空間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隨著白日流逝,你可以在館內跟隨來自種子端的光線變化追蹤太陽的運動,還能辨識出雲朵或鳥兒從頭上飄飛而過所造成的陰影。無論站在哪裡,你都能從恰巧直接指向你的那些觸鬚看到最強烈的光線,這種情況也會隨著你的移動而改變,越往空間中心走去越明亮。英國館沒有華而不實的電子媒材:只有日光照亮位於無數根觸鬚尖端的二十五萬顆種子。只要走進種子聖殿,你就來到了上海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地點。
戶外景觀區除了作為每日活動與表演的場地之外,我們刻意將它的目的模糊化,讓民眾把它當成小村裡的綠地一般自在以對。這一小塊英國,以及坐在上面休息的民眾與滾下斜坡的孩童,是為了反映出英國作為現代都會公園先驅的角色,以及英國傳統在這方面對於世界的城市設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在一項向中國民眾徵求種子聖殿暱稱的全國性活動中,「蒲公英」脫穎而出。吹蒲公英許願的聯想,對這座臨時性建築而言是很好的象徵意義,呼應了我們打算在建築拆除以後,將種子端分送給中國與英國境內學校及植物研究組織的計畫。
上海世界博覽會展期達六個月,期間吸引了超過八百萬人次進入種子聖殿參觀,包括中國總理溫家寶,讓它成為距離英國本土將近一萬公里以外最廣受參觀的英國旅遊勝地。上海世博結束兩週前,主辦單位舉行頒獎典禮,正式宣布英國館獲得這項活動的最高榮譽——世博會展館設計金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