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喜愛《西遊記》的讀者絕不能錯過大師精湛、驚豔的論點!
大師論西遊記,驚豔,不同凡響!
千年來,孫悟空的魅力擄獲了無數讀者的心,其中,大鬧天宮的故事膾炙人口,但是在學者眼中又有什麼寓意?孫悟空甘心戴著緊箍咒,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這樣的形象塑造與反抗者的投降歸順又有什麼不同?作者以輕鬆的筆讀漫談《西遊記》,看法精彩!論點驚喜!值得一讀再讀!
作者簡介
字靜希,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詩人、文學史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華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曾任《文學季刊》編委,後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著有詩集《春夜與窗》、《問路集》等及學術著作《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問論箋》、《詩人李白》、《唐詩綜論》、《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等。
目次
序
《西遊記漫話》/序
關於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
一.關於大鬧天宮情節的分析
二.說「反了」
三.「可能」與「不可能」
《西遊記》漫話
一.從菩提祖師談起
二.天上人間
三.江湖風波
四.取經記與鬧天宮
五.喜劇角色
六.動物王國
七.童心說
八.童話的天真世界
九.結語
後 記
書摘/試閱
關於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中心,曾被肯定為是反映農民起義的,這肯定給全書前七回之後的九十三回帶來了紛紜無定的解釋,把一部完整的作品弄得一刀兩斷地割裂開來。儘管如此,前七回的論斷是不容懷疑的,具有總結性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沒有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的那樣規模巨大,以致使得封建統治者不能維持或者幾乎不能維持的農民起義戰爭,孫猴子大鬧天宮這樣的情節是不可能虛構出來的。」總之,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的產生,如果不是建立在歷代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的基礎上,或者說其中心不是反映農民起義,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為什麼「不可能」呢?卻從來缺少分析和解釋,這就使得這個結論雖然說得十拿九穩,卻並沒有多少把握。現在我們不妨先就大鬧天宮的情節做一點初步的分析。
一.關於大鬧天宮情節的分析
首先通過孫悟空的性格、形象究竟反映了什麼樣的思想意識呢?這分析一開始對於說明反映農民起義就是不利的。孫悟空的性格與封建社會裡的農民有著顯著的差異。農民熱愛自己那塊土地,非到萬不得已絕不願意離開它去,所謂「安土重遷」乃是農民所具有的典型性格。同時農民的思想意識,在沉重的封建剝削之下,是嚮往於無剝削的葛天氏之民的生活的。《西遊記》中花果山的描寫,就正近於那樣一種生活,可是孫悟空卻並不安於那種生活,他偏要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去尋求他的理想。孫悟空的離開花果山並不是由於兵燹災荒或者其他不得已的情況,而是如《西遊記》所敍述的,正在:
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
春采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
所謂「享樂天真」,「喜宴之際」,放下了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卻要漂洋過海走遍天涯,這是封建社會的農民的性格形象嗎?這是符合于封建社會下農民的典型意識嗎?然而這個遠涉重洋卻是美猴王成為孫悟空的重要情節,沒有這個情節發展,也就沒有了大鬧天宮的下文,可是這個情節對於說明反映農民起義卻是不利的,對於說明西天取經反而是有利的。因為孫悟空既能克服種種困難訪道于三星洞,為什麼不能經歷種種磨難取經於西天呢?這裡有著性格上的一致性。可是西天取經卻正是被認為與農民起義是不一致的,然則這帶有一致性的孫悟空的性格,對於說明反映農民起義就顯然是不利的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來分析大鬧天宮本身的情節,這裡我們先從大鬧天宮的起因開始。那麼大鬧天宮的起因究竟是什麼呢?莫非如歷來農民起義的發生,是由於花果山的洞天福地變得民不聊生了嗎?或是由於天宮對於花果山的猴子們強征徭役,重加賦稅,以及有其他類似情況的壓迫嗎?可是這些在大鬧天宮的前夕都找不到。大鬧天宮的發生一共兩次:第一次由於請孫悟空到天宮去,卻給了他一個未入流的弼馬溫的官職,孫悟空發現玉帝如此看不起他,於是大鬧了天宮,而且孫悟空從此終身惱恨聽見弼馬溫三個字,這裡應該說貫穿著有孫悟空的典型性格與思想意識,可是這是起義農民的性格形象與思想意識嗎?然而這正是第一次大鬧天宮的起因,除此之外,並沒有更多的原因。第二次大鬧天宮是由於孫悟空雖然做了齊天大聖,也有了齊天府,可是卻沒有請他赴蟠桃會,這樣的事情跟農民起義就更難聯繫上了,可是這一次鬧得卻比上一次更凶。有人說官封弼馬溫以至於齊天大聖,都是統治者的懷柔政策,可是懷柔政策也是多種多樣的,怎麼一被懷柔就一定是農民起義呢?漢高祖曾經懷柔過韓信,韓信要做齊王漢高祖就封他做齊王,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可是韓信能算是農民起義嗎?然則兩次大鬧天宮的起因,與農民起義都是難得有把握能夠聯繫得上的。
大鬧天宮的戰爭場面乃是孫悟空與天兵天將們的對抗,這是被認為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可是在這個戰爭中,儘管天兵天將是那樣多,而孫悟空卻是一個出色的單幹戶。因為那些花果山的猴子們根本就到不了天宮,所以也根本上起不了什麼作用,可是我們幾曾看見有農民起義戰爭是一個人單幹的?這就更沒有把握了。農民起義所依靠的力量是群眾,所謂「登高一呼,揭竿而起」。而孫悟空所依靠的是他的七十二般變化與一根如意金箍棒,此外還有的就是一身毫毛會變成千百個小孫悟空。若說這千百個小孫悟空就算是代表起義的群眾,那麼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孫悟空也老帶著這一身毫毛,而且隨時可以變成千百個小孫悟空,也就無時不是在起義之中了,這說法也是沒有人會同意的。
然則大鬧天宮的情節,從起因到整個戰鬥的分析,哪一件可以讓我們滿有把握地認為它是反映了農民起義呢?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既然中國曾經多次發生過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那麼什麼作品能拒絕受到它的影響呢?我想大概並沒有什麼作品會拒絕這種影響,而且影響如果不論大小,不論間接直接,那麼也總是會有的。可是一則影響並不等於反映,二則影響並不都是決定性的,例如著名的小說《金瓶梅》與《西遊記》,就是同一個時代的作品,如果我們並不說《金瓶梅》是反映農民起義的,為什麼同時代的《西遊記》就非是不可呢?這裡我們所真正需要的不是籠統的概念,而是具體情節的分析。現在就要接觸到另外一個有興趣的問題,那就是所謂「反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